我的老师北大毕业,师从茅先生。他推荐的书对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同学有很大帮助哦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
2、《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美】贡德•弗兰克,中央编译出版社
3、《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美】王国斌,江苏人民出版社
4、《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冯尔康,商务印书馆
5、《叫魂》,【美】孔飞力,北京三联
6、《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法】魏丕信,江苏人民出版社
7、《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东方出版社
8、《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
9、《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梁治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清代法制导论》,【英】S•斯普林科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周育民,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上海人民出版社
13、《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杨国强,上海三联
14、《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北京三联
15、《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王庆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大门口的陌生人》,【美】魏斐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美】孔飞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朱安东,华文出版社
19、《同治中兴》,【美】芮玛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淮军志》,王尔敏,中华书局
21、《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北京三联
22、《甲午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北京三联
23、《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北京三联
24、《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孔祥吉,辽宁教育出版社
25、《戊戌以后中国三十年政治史》,李剑农,北京三联
26、《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桑兵,北京大学出版社
27、《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柯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28、《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兰相欣,华东师大出版社
29、《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
30、《清末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李孝悌,河北教育出版社
31、《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政治与宪政改革》,马小泉,河南大学出版社
32、《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刘伟,湖北教育出版社
33、《晚清学部研究》,关晓红,广东教育出版社
34、《中国的现代化》,【美】罗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35、《中国:传统与变革》,【美】费正清,赖肖尔,江苏人民出版社
36、《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思•韦伯,江苏人民出版社
37、《经学、政治与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美】艾尔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38、《梁启超•明治维新•日本》,【日】狭间直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9、《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美】艾尔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40、《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英】冯客,江苏人民出版社
41、《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美】任达,江苏人民出版社
42、《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美】萧公权,江苏人民出版社
43、《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美】郭颖颐,江苏人民出版社
44、《胡适与中国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美】格里德,江苏人民出版社
45、《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时英,江苏人民出版社
46、《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美】艾凯,江苏人民出版社
47、《晏阳初传》,汪荣祖,岳麓书社
48、《梁起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美】张灏,江苏人民出版社
49、《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美】柯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50、《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美】史华兹,江苏人民出版社
51、《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冯尔康,河南人民出版社
52、《北京的生育婚姻与丧葬》,【德】罗梅君,中华书局
5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7889)》,【美】罗威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4、《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章开沅、马敏、朱英,湖北人民出版社
55、《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黄宇和,上海书店出版社
56、《中华民国史》第1编,第2编第1、2、5卷,第3编2、5、6卷,李新,中华书局
57、《五四运动史》,彭明,人民出版社
58、《血路——革命中国的沈定一传奇》,【美】萧邦奇,江苏人民出版社
59、《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美】裴宜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60、《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美】胡素珊,江苏人民出版社
61、《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金冲及,北京三联
62、《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王永祥,人民出版社
63、《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许子东,北京三联
64、《中国政治》,【美】杨森、沃马克、江苏人民出版社
65、《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黄树民,北京三联
66、《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美】易劳逸,中国青年出版社
67、《毁灭的种子:蒋介石与蒋经国》,【美】易劳逸,中国青年出版社
68、《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张乐天,东方出版社
69、《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上海人民出版社
70、《“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2024-11-30 09:09:09)
转载▼
当代法国年鉴学派巨子雅克·勒高夫说的:“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同历史遗亡症引起的伤害相比,往昔的创伤微不足道。”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
看了这些书目,又回忆起了上研究生的三年生活,熟悉的很,难忘的很,怀念那里的学术氛围,怀念那里的孜孜不倦的导师,怀念那里的每一场学术报告会,怀念那里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感谢三年的学术生活给与我今天的一切。
最感谢的那里的恩师——严老师,谢谢你!
推荐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转贴)
一、专题史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萧致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戴 逸: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
石 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王 拭:维新运动史
吴廷嘉:戊戌思潮纵横论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柯 文:历史三调:作为经历、事件和神话的义和团
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
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十年
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
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
李 新:中华民国史(共五篇八卷)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
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张玉发:中国现代史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二、通史研究
严耕望:治史三书
柯 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
萧一山:清代通史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三、专题研究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 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
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续编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黎 澍:再思集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李 侃:中国近代史散论
周策纵: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罗尔纲:湘军兵志
宝成关:奕訢慈禧政争记
苑书义:李鸿章传
李喜所:梁启超传
马洪林:康有为大传
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朱 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马 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
丁伟志:中体西用之间
吴雁南、苏中立:晚清社会思潮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
罗福惠: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论稿
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
四、专题论文: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
历史研究2024年第4期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1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
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片面最惠国待遇在中国的确立
近代史研究 1996年第1期
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关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史学月刊2024年第6期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
人大复印资料2024年第8期
太平天国失败的多维透视 人大复印资料2024年第8期
中国式近代化的启蒙与浅尝:关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评说
山东师大学报2024年第4期
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反思史学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
洋务运动与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研究2024年春季刊
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对法斗争方略演变之探讨
军事历史研究2024年第4期
20世纪中法战争史研究回顾与前瞻 广西师大学报2024年第6期
如何看待中法战争的结局 广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 历史教学1994年第7期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与意义 齐鲁学刊1991年第1期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史学集刊1998年第4期
论“百日维新” 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
历史研究 1998年第5期
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 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义和团运动和古典爱国主义的终结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有关八国联军战争的几个问题 清史研究2024年第4期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24年第10期
社会思潮与义和团研究的百年历程 历史教学2024年第12期
探求民主与富强之路的两种模式——晚清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论
福建论坛1988年第1期
20世纪初年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三个方案及其命运
湖南师大学报1991年第5期
清末新政与清朝政府的灭亡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辛亥革命阶级基础再认识——兼论海峡两岸学者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意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
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近五年来关于晚清时期“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略述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西学传播与晚清社会的蜕变 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教学与研究1991年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史学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
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24年第2期
材料: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倪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源于什么机构在什么时间发表的什么名称的文件。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
2、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说明该文件发表的背景与动因。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军队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
三、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
回答要点: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了低潮。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冲破反革命的高压,在黑暗中高举着革命的大旗,又奋勇前进了。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打了一些胜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激战数日后失败。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起义于9月9日发动,原计划也是以攻取大城市为目标,准备在占领澧陵、浏阳等县城后,继续攻取长沙。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各路起义军先后遭受严重挫折,结果导致攻取长沙的目标无法实现,这时,毛泽东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决定迅速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区寻求立足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转移途中,队伍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前委决定将保留下来的不及千人的队伍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起义遭到重大挫折后,毛泽东及时率领部队在实践中开始走上了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发动了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四团教导团、警卫团和广州工人武装举行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但3天后,在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下,起义失败,张太雷和许多革命战士英勇牺牲。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的失败再一次证明,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井冈山道路,而且只有井冈山道路才是中国革命惟一的正确道路。
2、试析抗日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回答要点: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的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军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八路军、新四军等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的这种分工,既符合全面抗战军事战略上的需要,又符合国共两党和两军的自身情况。两个战场缺一不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发挥各自的优长,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手段,以抗击日本侵略者。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有利的战略布局。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同国民党军队在战役层次上进行了密切的配合。这种配合,体现在国共两军在作战行动上的协调、支援与策应。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有105个团、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时间长达5个多月,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瘫痪了日军的主要交通线,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极大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对此,蒋介石在给八路军的嘉奖电中称:“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1944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发起强大攻势,实施局部反攻,有力地牵制、打击了日军,使沿平汉路南下的华北日军在进攻至平汉线南段之后,不得不回师华北。
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配合、支援也是比较好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作为日军的主攻方向,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在战略防御阶段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的一年零四个月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战略防御性作战,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同时,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作用。在敌后战场形成之初,国民党军或直接配属八路军或间接配合八路军进行反围攻作战,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1938年4月,八路军总部指挥一二九师、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山西新军一部,在配属的国民党军2个军另3个师的积极配合下,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并收复县城17座。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同时打击侵华日军,使其顾此失彼,这既有利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由被动变主动,由弱变强。八年全面抗战中,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多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多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不难想像,如果只有一个战场,那么日军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集中全力于一线作战,使其“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图谋得逞。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虽然两个战场的配合并未尽如人意,但两个战场都功不可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战胜强大的敌人,要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团结一致,和衷共济。
四、论述题(30分)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动态,试论述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
五、腐败说。、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腐败根源于党的腐败,推论出国民党腐败是该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国民党的腐败与抗战胜利后的劫收结合起来,劫收是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国民党政权腐败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党和向旧军阀势力妥协,使该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丧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删除三民主义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御腐败的思想武器;三是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六、私有制说。认为南京政权失败原因在于所依靠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意识形态,这决定了他们为满足私利必然损害和牺牲人民利益,必然失去人心,走向败亡。
七、失去农村(民)说。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具有决定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豪强恶霸逐渐占据底层权力中心,乡村阶级冲突加剧。到南京政权统治时期,政府穷于应付各方面挑战,对农村底层的控制更加微弱,政府职能在农村基本只体现为征粮、征赋、征丁,加剧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渴望土地的农民在共产党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规模动员起来,成为改朝换代最强大的社会资源。
第一部分 准备·专题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葛兆光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史学九章》汪荣祖
《叫魂》[美] 孔飞力
《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何伟亚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列文森
《中国史研究入门》山根幸夫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美] 柯文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清史史料学》冯尔康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苏同炳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美] 孔飞力
《晚晴七十年》 唐德刚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夏晓虹
《百年嬗蜕:近代中国的士与社会》杨国强
第二部分 通史
《中国近代史》[美]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大纲》蒋廷黻近代史开山之作
《近代中国史事日志》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
《中国近代史》陈恭禄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剑农 最好的近代政治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刘广京 西方视角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中国的现代化》吉尔伯特·罗兹曼
《中华帝制的衰落》[美]魏斐德
《美国与中国》费正清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马士
《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许纪霖 / 陈达凯
《追寻现代中国》[美]史景迁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马列史家
《治理中国: 从革命到改革》[美] 李侃如
《中国近代史》李侃,李时岳,等 马列、官方
《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
第三部分 断代专著
鸦片战争时期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传统考证和西方现代方法的经典经合《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觲》茅海建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美] 魏斐德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美] 芮玛丽
太平天国
略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
《沉没的甲午》陈悦
《1901》王树增
《清日战争》宗泽亚
北洋水师船舰研究
《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
《北洋海军舰船志》陈悦
戊戌变法
《从甲午到戊戌》茅海建
《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
《维新旧梦录》朱维铮 / 龙应台
义和团
《历史三调》柯文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周锡瑞
清末宪政
《1911》王树增
《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周锡瑞
辛亥革命(这一主题的书还有很多)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张朋园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桑兵
《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 《告别皇帝的中国》马国川 访谈
军阀时期
《军绅政权》陈志让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罗志田
《北洋军阀史话》丁中江
《民国初年的政党》张玉法
《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郭剑林
《北洋军阀史稿》
《袁世凯评传(上下)》刘忆江
《1912—1928:文武北洋》李洁
五四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策纵
《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美]舒衡哲
《百年嬗蜕:近代中国的士与社会》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陈平原
民国(社会、经济)
《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李孝悌
《在商言商》冯筱才
《上海罢工》[美]裴宜理
《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韩丁
《银元时代生活史》陈存仁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罗志田
《中華民國史稿》張玉法
继续革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崛起
《唤醒中国》费约翰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石川祯浩
“流产的革命”还是“黄金十年”?
《德国与中华民国》[美]柯伟林1927-1937
《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帕克斯·M·小科布尔
《血路》萧邦奇
《流产的革命》易劳逸
《革命与反革命》王奇生 民国政治综述
战时中国:从抗战到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1937-1949 《西安事变新探》杨奎松
《上海歹土》[美]魏斐德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邓野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
《党员、党权与党争》王奇生内战
《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国共内战背景研究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刘统
《李宗仁回忆录》唐德刚
《毁灭的种子》[美] 易劳逸
《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萨苏
《1948:天地玄黄》钱理群
《失去的机会?: 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
《长征》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南京浩劫》张纯如
共和国史
《第一卷 斷裂與延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1949-1952)》杨奎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一九五七》尤凤伟
相关影视: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神州吟》《复兴之路》《大国崛起》《走向共和》《一代妖后》《两宫皇太后》《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按时间序列:
1840鸦片战争、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林则徐》
1894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风云》
1898年戊戌变法 《谭嗣同》、《垂帘听政》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
1911年辛亥革命 《孙中山》、《末代皇帝》、《辛亥革命》、《十月围城》 1919年五四运动 《我的1919》
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至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长征》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 《南京南京》《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 1945年至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开国大典》
系统记录片《百年中国》
1.“三个选择”的是历史的必然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1、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但无论是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均告失败。近代革命的指导理论,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 不能解决中国的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辛亥革命的流产证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走向胜利,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的理论。
2、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暴力革命的方式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成为最有力的革命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的指导理论。在它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历史证明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两大革命任务,这需要
一个坚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到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政党无力承担中国革命领导核心的历史使命,历史要求先进阶级的先进政党来承担这个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的呼唤。
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具备了充分的历史条件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④中国早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党的产生准备
了组织基础。⑤共产国际的帮助为党的成立提供了外部条件。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证明它当之无愧地承担了中国革命领导核心的历史使命,它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三大敌人,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的异常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它满足了历史的要求,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三、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1、近现代中国历史证明,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2、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蒋介石国民党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反动统治,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抛弃;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欧美式资
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的幻想最终破灭;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必然结果。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历史发展的方向便不可逆转地指向了社会主义。从建国开始,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做出的正确选择。
第二题。。中国选择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
中国选择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1.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来看 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革命的目标之一,是民主革命胜利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和政治保障。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进步方向的主要障碍。因此,清除这一障碍就成为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而其中最首要的就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制政治制度,代之以完全新型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对少数反动派实行专政的民主政治制度。2.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看 资产阶
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特别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得中国多次丧失掉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由此也就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就成为中国社会必然的历史选择。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与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历史进程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适合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具体国情不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和具体道路,而且也决定了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必然会带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它既不能采取“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方式,也不能采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方式。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历史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适当实现形式必须而且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人士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总之,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
第三题,,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资产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毛泽东说过:“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地大物博的中国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极其广大的商品倾销市场,一个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个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他们不愿意看到、不愿意容忍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和他们建立平等和发展关系的资本主义国家
2、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1)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2)在民族、工业中,工资本所占的比重,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这种不对称,明显的说明了中华民族半封建、半殖民的特征。(3)、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致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这说明他们的根基弱、缺乏独立性。(4)民族资本所经 的工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不敢提出彻底的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也不可能有效的去动员和组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革命性和妥协性使得他们往往幻想通过改良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中国的反动统治者是不能容忍、更经受不住任何政治民主改良的。
第四题。。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题目 :浅析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 :2024级
班级 :BG1001班
姓名 :后涛
学号 :101001010109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24年11月
内容提要:1840 年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洋枪洋炮轰开起 , 备受欺凌的中国人便在封建势力压迫下产生的怒火与几千年爱国情结的驱使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同时,上层阶级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然而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可以说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合抱的大树,它们的枝叶在革命后仍纠缠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它们的根仍深埋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各路封建军阀就是代表),虽然少了参天大树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难以尽情成长。孙中山同志把中国引导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可是就中国来说注定要失败的。而后李大钊把马列主义带到了中国,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了方向。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更加顺应了中国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字:国家出路,探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毛泽东 正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且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认识。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第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第五,冲击
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为了挽救清政府危机,镇压人民反抗,稍分洋商之利,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他们想把中国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驮起来。他们兴办工厂,采用官办,官督商办的形式,并由此,产生了官僚资本。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既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工具的开始,也标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征服。然而洋务运动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其一,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二,洋务运动中翻译了一些外文书籍,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兴办新式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受到新式教育的人才。其三,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知识促使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思想得到传播。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却不能任人宰割,此时,上层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和康有为。维新派的主张摇摆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妥协也没能取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依靠力量无从谈起,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这种想法正如运动本身的理想一样虚妄。这样的救亡,难免夭折,结果只是证明希望封建政权本身通过改革顺应潮流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现实的,根本在于中国欠缺维新改良、君主立宪的土壤,这种缺乏不是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所能灌溉滋养的。戊戌维新作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不同于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并不是资本家,而只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经济取向的革命者,其政党也不过是有些松散的同志联盟。革命凭借几分幸运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这种现象既可以说明人们对于腐朽统治的反抗情绪压抑良久,一触即发,也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使是表面的貌似平静,只要不至于危及生存他们也不愿加以破坏,从而损害眼前利益;而一旦有成功的希望,也能热情的支持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毕竟只有资产阶级政权才能最大保障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风暴过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仍旧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障碍。可以说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合抱的大树,它们的枝叶在革命后仍纠缠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它们的根仍深埋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虽然少了参天大树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难以尽情成长。“实业救国”“政党内阁”是民初的两大政治思潮,但是两者却都难以完全付诸现实,更别说产生什么良好的效果;对外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驱除鞑虏不过是排满而已。原先人们以为革命一旦胜利那么各项如关乎民族、民权甚至民生问题的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可大家发现事实上周围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但是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瓦解毕竟还是能给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为自由的试验实践的空间,让他们证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带领中国走向成功。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是在国内,它推翻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亚
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国际方面,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鼓舞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辛亥革命告诉我们: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始终不敢这样做,因而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迫使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致使伪装共和的袁世凯轻而易举地窃取了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和资本主义失之交臂,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斗争仍任重而道远。
而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的中国,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别,终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次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要求用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和革命政党的领导,这就为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自此,中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终于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历史一本通》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