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金融产业发展报告(概述)
2024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四川经济在实现恢复增长的基础上企稳,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四川金融业继续发展壮大。
金融业对社会经济贡献不断提高。2024年末,四川省金融业总资产3.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55%,是2024年的2.76倍,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有力支撑了四川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金融产业增加值达到574.69亿元,较上年增加50.06亿元,占全省GDP的3.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82%。2024年年末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3.28万人,是2024年末的2.49倍,占全省城镇就业人数的2.4%。全年金融业地税收入94.51亿元,较上年增长26%,占全省地税总收入的比重为8.48%,对当年地税收入的贡献度为6.81%。
金融市场运行良好。截至2024年末,四川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504亿元,同比增长21.4%,贷款余额19486亿元,同比增长22.38%。共有A股上市公司83家,H股上市公司9家,股票投资者开户数增至700.15万户。全年筹资216.78亿元,证券市场交易额为3.7万亿元。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765.77亿元,同比增长32.25%。全年共有11家企业发行债券177亿元,增长65.42%,其中中期票据发行115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62亿元。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和债券现券累计成交389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年末票据签发余额增长56.7%。2024年四川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9.99亿美元,同比增长31%。累计黄金交易量为36257.27千克,比上年增长27.04%。
金融产品和服务更为丰富。金融机构对“三农”、中小企业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对产业转移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征信体系建设、反洗钱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基础工作不断加强,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四川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四川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的较快发展,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产业集聚整合深化,初步具备了发展提升的基础。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天府新区规划启动,预计四川经济将持续较快发展。面对较为旺盛的实体经济金融需求,加之四川对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更为具体的部署,四川金融改革力度将继续加大,金融差异化、多样化创新加快推进。四川金融业将保持稳健运行,为“十二五”四川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关于深圳金融产业及基金发展情况的报告
按照XX市长关于全面与深圳对接的要求,我们于7月24日——28日赴深圳对作为深圳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金融业进行了专门考查。在此期间,我们分别登门拜访了深圳市金融办、深圳市投资基金同业公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等部门,并与之深入座谈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圳市金融业发展情况
据介绍,全国金融业产值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城市的金融业总产值占全国金融业总产值的80%。由于地域和城市背景的差异,这三个城市的金融业又分别有不同的侧重。其中北京金融行业以国资金融为主;上海金融业务表现为以涉外金融为主;深圳的金融产业则以民资为主。
2024年,虽然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深圳金融业依然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2024年深圳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876.89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同期全市GDP的14.8%,再创历史新高;金融业实现国地税合计税收979.1亿元(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790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0.2%,居各行业第二。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深圳排第22位,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香港和上海。
二、深圳基金业发展基本情况
1、公募基金发展情况
深圳证监局近日披露的2024年监管年报显示,深圳辖区26家基金公司(含资管子公司)规模合计突破3.81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大幅增加近28%,从全国各省市第三名提升至第二名。
在深圳辖区基金公司中,2024年博时、招商等公司管理公募规模快速增加,成功跻身十大公募基金公司行列,公募基金规模前十中,深圳辖区基金公司占据了三席,分别为南方、博时和招商。
2、私募基金发展情况
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使深圳私募基金业管理规模迅速扩容,深圳地区基金业发展速度惊人。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深圳地区基金公司管理总规模达到1.55万亿元,比上年年底增幅超过60%。未来深圳基金业的发展仍将以创新为主要方向,紧密契合深圳“创新之都”的称号。
三、走访对接的基金单位
据深圳市金融办XXX副主任介绍,深圳市基金类协会很多,其中以下几家发展较好,我们分别与其对接,现将各家协会(公会)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1、深圳市投资基金同业公会 深圳市投资基金同业公会目前有众多会员单位,是新基金法颁布之后新成立的地方投资基金行业协会。公会吸纳了深圳一批最有代表性、最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涵盖了深圳注册或经营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阳光私募证券投资管理机构、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并购基金等多类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超过50000亿元人民币。
2、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以下简称同业公会)成立于2024年。截至2024年底共有会员600家,管理创投资本总额1000多亿元(包括注册资本和管理创投资本),累计投资项目超过1000项,投资金额近400亿元,在支持以深圳地区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投资深圳地区占60%以上,投资行业涵盖:TMT、光机电、先进制造、生物医 药、新材料、能源、环保、化工、物流、连锁服务等领域投资地域:分布在国内的广东、北京、上海、江 苏、山东、浙江、陕西、湖北、辽宁、福建、安徽、云南、贵州、黑龙江、西藏、新疆、重庆等17个省、市、自治区,投资阶段涵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自深圳中小企业板2024年5月17日正式运作以来,在中小企业板公开上市的企业中,大族激光、同洲电子、达安基因、荣信股份、山河智能、拓邦电子、远望谷、西部金属、金证科技、科陆电子等多家上市公司是由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旗下的会员机构投资培育的,并且还投资多家企业在香港,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英国等地的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上市地点涵盖世界各地13个证券交易所,其中三诺电子是韩国创业板首家中国上市公司,深受韩国投资者亲睐。
3、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
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是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及从事私募股权交易、投资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和相关金融企业、科研机构等自愿结成的地方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也是中国第一家以“私募基金”命名的行业协会。
协会自2024年成立以来,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影响力与号召力正日益增强。目前有会员企业200余家,会员管理资产总额共计300多亿元。依照协会章程积极开展服务,在引导行业科学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开展行业交流、加强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维护私募基金行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4、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
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是深圳最大的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性组织,在深圳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于2024年7月28日成立。由深圳地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机构组成的行业自律组织,代表会员单位为平安集团、招商银行、微众银行、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建设银行深圳分行、财付通、合拍在线、红岭创投、投哪网、金斧子、众投邦、大家投、钱爸爸、海钜信达等,具备广泛的行业代表性。协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指导单位为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驻深一行三会监管部门。
四、金融资源对接
我们在了解了以上协会情况基础上也向他们介绍了沈阳市的金融发展情况,同时也代表政府向协会表达了沈阳欢迎深圳金融企业来沈投资兴业的想法。协会领导对沈阳加深了解的同时也对沈阳的金融业前景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纷纷表示在方便的时候来沈阳考查。各个协会也对沈阳的金融环境营造和金融政策制定提出了想法和意见,现总结如下:
1、培育金融市场环境
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扶持金融资源的聚集。目前,沈阳市金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因此,应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构建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创新金融工具,为金融产业发展带来强大活力和动力。加快沈阳地区金融开放水平,全方面多角度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促进金融资源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全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包括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创新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产品的使用,满足投资者的多元需求;鼓励各金融机构按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允许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
2、夯实沈阳地区的经济基础
借助沈阳东北中心城市地位,营造沈阳地区金融产业环境。经济因素是一个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地区为吸引金融企业和机构的进驻,必须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在吸引金融企业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可为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构成战略支撑。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结合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经济的发展实力,从而促进地区金融产业集聚。
3、金融聚集区
合理优化沈阳金融聚集区建设,发挥金融集聚溢出效应。东北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形成需要按照节约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和地区均衡的原则进行定位,也为将来金融中心建设留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沈阳市应关注自身区域金融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竞争能力。
4、增加财政扶持
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增加金融产业的财政支出,有利于地区金融机构升级服务设备,完善经营所需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促进企业间资本的流动,同时财政补贴的增加,也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从而促进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
摘 要 本文基于北京市的情况,从产业带动的角度研究了金融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阶段北京市金融产业发展加大了城乡产业整体收益的差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which Beijing’s finance industry has on other industries with a view to clar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finance industry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industry has enlarged the margin of proceedings between urban area and rural area, hence contributes to the enlargement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reduce it.Key Wordsfinance;urban-rural income gap; industry
一、引言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从戈德史密斯(1969)的金融结构论,麦金农(1973)和肖(1973)的金融抑制论,以及后来的金融功能论,研究都集中在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Greenwood 和Jovanovic(1990)将金融与收入差距联系了起来,论述了所谓的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即收入差距随着金融发展先扩大,后缩小。其后的研究有的认为金融发展扩大了收入差距,有的则认为金融发展缩小了收入差距。例如,Galor和 Zeira(1993)认为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金融发展未必会使收入差距缩小,完善的金融市场才是金融发展导致收入差距缩小的前提。而Imran Matin,David Hulme和Stuart Rutherford(1999)的研究则认为金融服务创新有助于穷人克服不完全金融市场带来的信贷约束,帮助他们摆脱自身初始财富的门槛限制,使收入差距缩小。国内的学者如章奇(2024)、姚耀军(2024)和温涛(2024)等,均得出了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
金融发展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多个方面。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金融产业不论规模上还是发展水平上都处于全国前列,作为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北京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即从金融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作用机制
金融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可以简单表述如下:一方面,金融产业发展促进了城乡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其对它们的带动作用不同,因此对二者结构调整的贡献也不同,由此先是导致了二者整体收益增幅的差异,进而对劳动者报酬产生影响,造成劳动者收入增幅的差异,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或缩小。由于城乡产业构成不同,金融产业对城市产业的带动往往大于农村,因此常常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极端的情况,商业金融的逐利性使得农村原有的金融资源被抽调到城市,造成农村资金存量减少,产业受到损害,不仅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使得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数减少。另一方面,金融产业发展使农民可以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征地补偿和租金收入等收益,同时产业整体收益的提高也通过对税收的贡献增加了财政对于农村的资金投入,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收益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
三、北京市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只在1978年至1984年之间有过略微的降低,1984年以后迅速扩大,1996之后扩大的趋势则有所放缓,如图1所示。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24》计算绘制
由于征地补偿和房屋租金等财产性收入在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大1,本文主要考察金融产业通过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影响城乡工资收入的效果,在具体分析时则根据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所在的地理位置将北京市划分为城区、近郊、远郊和县四个区域,对金融产业与各区域产业整体收益和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
表1是北京市金融产业对各产业(包括其自身)的影响系数和影响系数比率2。表2是北京市各产业的人均年工资和各产业的人均年工资比率3。可以看到,在各产业中金融产业影响最小的四个产业为体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业和农业。除农业和建筑业以外,其它三个产业都属于公共事业,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付,金融的影响不大;而对农业的影响较小则跟目前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不均,农民家庭经营和涉农企业贷款难有关。工资最高的产业主要是一些高人力资本的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关;农业的工资则是最低的。
根据北京投入产出表2024计算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24》计算整理
表3的二至七列是各区域内增加值最高的六个产业所占的比重及其工资比率以及金融对每个产业的影响系数比率,最后一列没有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各产业增加值占各区域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之和。由于各区域增加值最高的六个产业占整个区域增加值的比重总和都在6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这些产业吸纳了区域内大部分就业人口,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括号里的数字表示以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为权数计算的人均年工资比率或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这两个加权平均数分别代表了各区域内主要产业的整体工资收入水平(或收益水平)以及金融影响力的大小。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24》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24》计算整理
从表3可以看出,城区增加值最高的八个产业人均年工资比率和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在四个区域中基本上都是最高的,其次为近郊和远郊,县区最低;远郊的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高于城区和近郊。因此,总体上看,城区各产业平均工资最高,金融产业对其的整体影响力也最大;县区平均工资最低,金融影响力也最小;近郊和远郊介于二者之间。这表明金融对整体收益越高的区域的产业影响力越大,而对整体收益越低的区域的产业影响力也越小,这样,金融产业的发展势必造成城乡产业整体收益差距的扩大,进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远郊金融产业的整体影响力高于其它区域,则有可能促进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从而使其未来与城区和近郊的收入差距缩小。
四、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北京市金融产业发展促进了各区域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对各区域产业的整体带动作用不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金融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城乡之间金融资源分布不均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同时,商业金融的逐利性使得原本金融资源就已经很匮乏的农村区域的资金被进一步抽调到城市。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性金融加大对落后区域和农业产业的投入,通过实行差别利率等措施引导资金向落后区域流动;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帮助落后地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吸进资金进入。
本文的分析是基于一个较短时点的静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从较长的时间看,金融产业的发展则有可能通过改变农村发展进程、带动落后地区的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实现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资金的流向。一些产业,天生就具有弱质性,要改变这种弱质性就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此外,其它各产业之间也有相互的推动和拉动作用,应当充分发展在落后区域起主导作用的优势产业,引导资金向这些产业流动,充分发挥其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整体收益和劳动者报酬的提高。
当前,我市正处于建设强市名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凸现。如何推进我市金融产业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最近,针对我市金融业发展这一课题,我们到有关单位、部门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调研报告。
一、我市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金
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典当、信托和租赁业,在我市主要表现为前五种。近几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金融工作的政策部署,积极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创新,金融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金融业规模发展壮大。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自身实力大为增强。2024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市级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702.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586亿元、贷款余额483亿元,分别比2024年增长141%、56%、104%和111%。保险业2024年实现保费收入11.58亿元,较2024年增长57%。证券营业机构2024年股票、基金及权证交易量实现87.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99%,今年1-5月份实现交易量204亿元,比去年全年增长133%。担保业和典当业有了初步发展。到2024年底,全市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达11家,总注册资本金1.1亿元,累计担保金额3.2亿元。典当行达三家,业务开展良好。
(二)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以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商业化改革,2024年银行业实现利润7.5亿元,而2024年亏损4.4亿元,不良贷款率比2024年下降了19.2个百分点。省银监局评选的良好银行中我市有3家入围。昌润典当公司自成立至今,没发生过一笔呆坏帐,2024年昌润典当公司在全省96家典当行年审汇总中,排名第6位。
(三)金融改革和创新步伐加快。2024年11月,城市信用社成功并入华夏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进展,8家农联社获准发行了3.2亿元的央行专项票据。目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日益完善,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保险企业推行的契约式联防保险,得到了保监会的充分肯定。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到2024年底,全市银行机构保函余额2.28亿元、保理余额5.35亿元、国内信用证余额1340万元、国外信用证余额9084.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0.23亿元、1.69亿元、1240万元和4224.5万美元。
(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增强。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2024、2024和2024年积极牵线搭桥,召开了三次大型银企合作洽谈会,共签约资金320.97亿元,涉及74个项目和138家企业,实现了银企双赢。2024年到2024年,年均贷款增加51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加贷款52.5亿元。特别是工商银行**分行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工商银行二级分行经营30强,2024年名列第16位,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22.5亿元,占全市所有贷款新增额的42.9%,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2024年以来,各保险公司为社会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共计2726.6亿元,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2.3亿元,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的作用。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先后组织开展了净化信用环境系统工程、诚信金融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信用**建设等活动,有效改善了全市信用环境。2024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意见》,把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纳入了对各部门和县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范围。2024年下发了《**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开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评选活动,进一步优化了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2024年,高唐县被评为省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市金融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金融的现代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金融实力差,资源相对不足。金融业增加值总量(13.42亿元),仅是济南市(122.8亿元)的10.9%,增速比济南(22.5%)低10.5个百分点,比gdp增速低5.3个百分点,贷款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低于滨州近20个百分点。除按行政区划设立的金融机构外,我们缺乏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山东设立分支机构的有10家,我市仅有华夏银行一家。地方性银行只有农村信用社。证券营业机构只有齐鲁证券一家。担保业实力太小,2024年,我市11家信用担保机构中,有5家未开展任何业
四川省地方中小金融发展思考
李由
地方金融是地方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资金渠道。发展和完善地方金融,使之规范经营,健康、快速发展,既能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又加强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因此,加快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是政府重要的任务和职责之一。
发展地方金融,既要结合四川省经济和金融发展特点,突出重点,又要考虑政策的可行性。地方金融机构不仅要注重规范,更要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四川省地方金融的发展重点应是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重点解决“三农”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根据目前四川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状况,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保障全省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的顺利推进,必须进一步深化全省金融制度改革,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理清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全省地方金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首先,要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经济整体布局的发展战略思路来指导改革方向,继续解放思想,要在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其次,要以超常规的思维,突破现有经济体制和制度的束缚,进行制度创新,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办法、先进理念及观念。如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金融改革的试验区,我们要成为继滨海新区之后第二个深化金融改革的试验区,在推进金融改革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天津滨海新区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也有很多探索的空间。要把金融业作为四川省的支柱产业,全力支持地方金融业做优做强,确立其真正的核心价值地位。
(二)增加四川省地方金融供给,建立多种类金融机构并存与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四川省地方金融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金融产业集群,不断增加地方金融的供给能力。我们要充分依靠和利用现有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及其他金融组织,大力发展非正式金融及各类投资公司的作用。发展和完善地方金融,建立起多层次、多种类金融机构并存、互为补充的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全省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
政策性金融业务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发展银行承担,部分由商业性国有银行承担;商业性金融业务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担;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更多的是对“三农”服务,乡村基层业务服务不足的则由县级和乡镇级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及农村非正式金融承担。
政策性金融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配合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政策性金融过分地强调了政府主导的经营模式,因此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使我国政策性金融带有互助合作性质,更贴近产业政策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商业性金融主要是商业银行要把支持的重点转移到为全省广大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来,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二次创业;搞好与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信社的分工协作,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氛围和农村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对其城乡业务实行差别利率,以弥补农村业务中的部分经营损失。
合作制金融,关键是产权制度要完善。在兼顾中国国情、考虑地方具体情况的同时,信用社的改革必须坚持标准的合作制原则。以此为契机建立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民主的产权制度;地方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信用社更大的支持,如在税收待遇、利率浮动空间等方面,积极支持并协助其建立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对于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各级政府、信用社、人民银行等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化解,如人民银行采取的央行票据兑付,还可以采取一次性补助到位的办法;同时要解决好内部职工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基层人员的积极性。
(三)以地方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心,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四川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投融资交易平台
资本市场是包括了股票市场、国债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以及产权市场等市场体系的总称。以成都区域性金融为中心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就是要建立除交易所市场之外的场外交易市场、地方区域性产权市场、期货交易市场等多层次市场体系。
从目前来看,单一的资本市场解决不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投融资、股份转让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广大的农业企业,由于受制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影响及盈利能力水平,获取投融资的能力有限。因此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中小企业股权规范、有序流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从总体上看,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四川省GDP的40%、入库税金的50%、出口总额的51%、城乡就业的75%,都是来自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各类资金的缺口大约在1000亿元。
产权交易市场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级性资本市场的交易平台。四川省尤其是成都市产权交易市场较为发达,老百姓投资意识较强,经济基础较好,因此要争取以地方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来构建场外交易系统,让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政府要积极推行全省企业债券和政府公债的发行工作,尤其是支农债券的发行,地方产权交易中心可成为企业债券和政府公债流通转让试点的平台,对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信托受益凭证的转让,产权交易中心也可发挥积极的作用。积极推行全省林权制度改革,试行以地方产权交易中心来发展林权交易市场,试筹建立以生猪为代表的农产品期货实物交易市场,加大推进全省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四)加快发展和完善全省金融市场需求主体,创新投融资抵押担保方式
广大中小企业、专业的种植及养殖大户和农户是资金的主要需求者,但由于其缺乏抵押物,信用较低,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资金支持。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投融资担保抵押方式,成立地方政府为主的投资担保公司,组建农民自己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整理制度,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农业经营大户和私营业主。
对现有金融制度进行创新,在符合政策规定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拓展信用担保,扩展贷款抵(质)押品的范围,推行土地承包权和农作物、设施、设备动产所有权、摊位租赁使用权、出租车经营权、特殊商品经营销售权以及应收账款、仓储货单、存货等抵(质)押方式。借助成都市成为国家级“试验区”的机遇,由四川省或成都市出台地方性金融法规,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除此之外,还要大力推行农作物、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另外,除经营权抵押、动产不动产抵押、企业互保联保等方式外,要允许、鼓励各类商业性中介担保公司以及由财政、社会(企业)、农户等各方筹资设立的贷款担保公司(中心)、各类农村行业协会提供有效担保,逐步解决中小企业、“三农”等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五)引导和协调四川省金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四川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不利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农民“贷款难”、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都与资金外流有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加快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从根木上解决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金融资源在城乡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引导和敦促农村资金回流农村,农村资金须优先运用于“三农”。促进三农、城乡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三农”信贷投入机制,协调金融资源在城乡的合理配置,增加对“三农”的金融资源配给,建立与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政策安排和金融制度。
一是优化信贷增量结构,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流动。在县域内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应承担在当地放款的义务,建议尽快出台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资金投入“三农”资金的比例要求。建议规定“三农金融机构”(包括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最低应有60%的资金运用于当地农业发放贷款。制定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总、分行将资金调剂到设置在县域的机构发放贷款,以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改革农村信贷管理模式,扩大基层机构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量。
二是加快解决邮政储蓄资金吸收农村存款回流农村问题。2024年7月,国家出台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明确规定,成立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作为特殊的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农村网络分布广的优势,通过发放小额贷款业务,促进农村资金的回流。在调整邮政储蓄资金运用结构,逐步减少向中央银行转存款的同时,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十分必要。建议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扩大在农村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业务,缓解农村资金的短缺问题。
三是发挥经济杠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的作用。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国家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建议逐步减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农业贷款等业务的营业税、所得税,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发挥财政转移性支付作用,落实农业补贴政策。贴息贷款作为一种利率补贴,主要集中在扶贫贷款方面,通过有重点、有
选择地对农业贷款项目实行利息补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价格机制可以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通过发挥资金价格的引导作用,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快农村商品基地建设,增强“三农”对信贷资金的吸纳和增值能力。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