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金融危机

最新文章

第一篇:金融危机

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总体稳中有升,完成增值14759亿元,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在07年5月份降到了最低点,只有200亿左右,以后就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一度在08年年底达到了1400亿元之上,江苏省的进出口情况变化,进出口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出口基本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在08年年底回到07年3月份的150亿元左右,进口基本呈往下走的趋势,在08年年底走到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点,只有80亿元左右,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我省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总的来说,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对江苏省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这主要缘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较低、金融机构对外的投资较少、金融衍生品和杠杆较低。间接影响却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的基础之上,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我省也不例外。由于美国和世界经济的衰退,我省的出口总额在08年7月份达到225亿元之后有了明显的下降。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和其他货币升值的影响也是其中的成因之一。

对于环境的骤变,大学生应该有所准备和思考,然后再准确出击,盲目是在不乐观的现实情况下的最糟糕的心态。欧阳晖认为,虽然整体就业环境比往年有所恶化,但应届毕业生如果能够在找准定位、应聘部门、应聘地区三个方面深思熟虑,还是可以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的第一笔。

一、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审清情势,确定就业范围

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

三、增强大学生自身素质

“既是危机,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四、变压力为动力,降低期望值

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只有正视就业压力我们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

五、另谋出路、继续深造

当然自主创业,考研及公务员也是就业的一途径,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人才是既具有理论素养,还要有适应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家庭环境的能力,要有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把自己当做“文盲”来看待,在社会中不断的接受新的东西。

金融风暴不怕,可怕的就是你没有信心在社会中去竞争,去接受新的东西。

谁能经得住考验,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第二篇:金融危机

摘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步骤,本文将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和难点进行分析,结合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实际,探讨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模式和促进其发展的财政政策,重视把理论分析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关键词:事业改革;难点;总体思路;财政政策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步骤,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各地对社会事业改革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模式有了很大变化但从本质上说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到位,一方面财政负担沉重,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重点发展的社会事业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社会效益低下。因此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事业单位现状及改革的难点

目前我省事业单位主要按行业特点进行分类,缺乏对其社会功能、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存在事业单位标准过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使得国家包揽过多,重点不明,财政负担过重,对财政而言,“负担沉重”与“投入不足”同时并存,财政负担沉重之后必定是对确实需要资金的投入力不从心。以我省省级事业单位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3年3月31日,省级事业单位763家,事业编制91836人,实有72214人。其中财政核拨315家,占事业单位总数41.3%;编制17858人,占总人数的19.4%;实有14253人,占总人数的19.7%。财政核补185家,占总数24.2%;编制27780人,占总编制的30.2%;实有21651人,占总人数的30%。自收自支128家,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5787人,占总编制的6.3%;实有3955人占总数的5.5%。上述资料表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比重仅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人员仅占6.3%,而财政核拨和核补的事业单位数和人员编制数占了绝对比重。2002年省直事业单位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还不包括专项经费)22.8亿元,占财政支出总支出比重高达23.7%。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步骤,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各地对社会事业改革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模式有了很大变化但从本质上说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到位,一方面财政负担沉重,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重点发展的社会事业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社会效益低下。因此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事业单位现状及改革的难点

目前我省事业单位主要按行业特点进行分类,缺乏对其社会功能、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存在事业单位标准过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使得国家包揽过多,重点不明,财政负担过重,对财政而言,“负担沉重”与“投入不足”同时并存,财政负担沉重之后必定是对确实需要资金的投入力不从心。以我省省级事业单位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3年3月31日,省级事业单位763家,事业编制91836人,实有72214人。其中财政核拨315家,占事业单位总数41.3%;编制17858人,占总人数的19.4%;实有14253人,占总人数的19.7%。财政核补185家,占总数24.2%;编制27780人,占总编制的30.2%;实有21651人,占总人数的30%。自收自支128家,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5787人,占总编制的6.3%;实有3955人占总数的5.5%。上述资料表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比重仅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人员仅占6.3%,而财政核拨和核补的事业单位数和人员编制数占了绝对比重。2002年省直事业单位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还不包括专项经费)22.8亿元,占财政支出总支出比重高达23.7%。

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原则和框架都已十分明确,即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事业单位

进行定位、分类,重新界定事业财政供给范围,解决财政供给范围偏宽的问题,实行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调整结构布局,优化事业资源的配置,缩减编制,节约开支,但真正进入实际操作仍然干扰多多,困难重重。综合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难点有:

难题一:如何科学设置事业机构。事业单位设置需从公共产品供应入手,各国学者公认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标准的公共产品为纯公共产品,如同时不具备这两个标准则属于私人产品,但在现实中有的产品只具备其中一个标准,有些产品两个标准都具备,但又不够充分,一般将这第三类产品划分为准公共产品。而科学划分公共产品的性质是科学设置事业单位和重新界定事业财政供给范围的前提基础,由于事业单位门类太多、差别很大、范围太广、专业太复杂,划分上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历史遗留事业单位的种种弊端,使事业单位设置和布局分布不尽合理,部门、区域和学科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职能交叉,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科学设置事业机构,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难度性很强的工作。难题二:如何科学、合理定编定岗。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是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核定经费,给“粮”给“奶”的基础,而事业单位编制,又是由人事编制部门来核定。造成人事改革、财政资金供给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牵一发,动全身”。目前事业单位行政化倾向严重(事业单位普遍套用行政级别),事业单位的定编定岗事关人事、财政、单位、员工三家四方,一旦在编制核定上动真格,缩减财政补贴范围,同在事业单位一条船的上上下下都会想方设法“严防死守”,争取缓减,遭遇“伤筋动骨”的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软化”重新配置资源的改革。合力改革攻坚干扰多,困难重,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难题三:机构臃肿,冗员严重,“出口”渠道狭窄。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和扩张并非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上事业单位改革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其接受了大量上述改革的“包袱”,而大学生分配、军转干部分配时不去企业,机关编制满了,又大多往事业单位里挤。这样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很多成本摊到事业单位头上而相当多单位不具备自我消化的能力,富余人员的安置、消化除了市场化外,已无后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大于前两项改革,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

难题四:配套改革不同步,相互制约。事业单位的保障机制配套是制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问题。现在我省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事业单位改革一部分机构要撤、并、转制,在这种情况下要解聘一个人是很困难的。

难题五:改革的成本由谁承担和消化。改革是有成本的。事业单位改成聘用制,或者减员,或者推向“社会化、市场化”,都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保障。而事业单位改革不像企业改制,能够通过破产、固定资产变现等方式补偿下岗职工。目前普遍观点是要推行事业单位的行政后勤“社会化、市场化”来解决富裕人员问题,但是不同单位条件相差甚远,除了高校和卫生系统拥有众多在校师生和病员及家属,行政后勤管理和经费来源有规模效应,其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比科研院所、文化馆团等容易的多。而大多数事业单位行政后勤工作社会化、市场化难度较大。http://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

目前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从局部上升为整体和进入攻坚阶段,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推进性特点。即事业单位改革集资源整合、产权制度、投资体制、经营体制、财政供养体制、用人和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深层次改革,现出整体推进的态势。

1、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实行不同的财政供给模式。界定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总的原则是要有利于推进事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调整结构布局,优化事业资源的配置,缩减编制,节约开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事业单位的职能和经费渠道进行全面清理,按照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和经费自给能力,重新界定财

政供给范围和财政供给形式,实行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和扶持力度。从性质和职能上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类。

行政管理类。具有行政性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如部门所属的执法监督、监管机构。对于这类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政事分开,将一部分原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政府部门;难以划归的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脱钩,取消行政隶属关系,依照公务员的制度管理,经费由财政核拨,所有执法收费均转为政府规费,全部上缴财政,与部门支出脱钩,实行“收支两条线”。

社会公益类。从其公益性的程度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两大类事业单位。

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指为了国家的公共目标、实现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提供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单位,例如自然、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尖端前沿技术研究、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此类纯公益事业自身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私人不愿承担也无力承担,基本上由政府“兜底”来办,经费主要靠财政核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总量规模,科学设定岗位,搞活内部用人机制。http://准公益事业单位是指既有公共目标又有私人目标但偏重于公共目标、能实现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而提供的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单位,例如科技开发类研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育场馆等事业单位。这类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但其发生的耗费部分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费取得一定的补偿,对其仍应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采取财政补助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政策,政府相应地进行定额或定向给予财政补贴。对其收费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保证公益性事业的运行不偏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目标。

经营类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提供具有排它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如应用技术性研究设计院所、地方一般性剧团、电影制片厂、非学术性杂志社、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各类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人才服务、出国服务、招待所、培训中心)、各类协会、学会、专业技术学校院、地方性医院、康复中心及各类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具有组织收入强,收入相对稳定,其发生的费用完全可以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取得收入来补偿并取得利润。要彻底转为企业并改制,应与财政供给脱钩,由市场调节。对于一些转制确实存在困难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过渡时间,采取逐年减拨经费的方式,逐步推向市场。要大力发展这类事业单位的民办、合伙制、股份制形式,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发展既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又不需要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2、加强清理整顿,优化事业资源配置。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我省的财力偏弱,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必须优化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整和设置事业单位,发挥更大社会效益。应根据区域经济和公用事业的需要,采用撤、并、转、建等办法,对事业单位总体布局进行调整重组,保证资金向社会发展具有前导性作用和社会亟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事业单位集中。

应撤消的单位:按照政事分工的原则,原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已明确收归行政机关的事业单位;职责业务已经过时或消失、成立后未正常运作的事业单位;“三无”事业单位(无明确职责、无办公场所、无在编人员);职责不明确,与主管部门业务没有相关的事业单位;任务严重不足或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的事业单位。对撤消的事业单位,财政不再供应经费。

合并的事业单位:职责业务相同或相近、重复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及功能萎缩的事业单位;同一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数量过多,任务相近,必须整合的事业单位。合并的事业

单位,重新核定编制,并按合并后的事业性质、职能重新界定财政经费渠道。

3、建立编制管理和预算管理紧密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经过调整、合并、撤消后,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要精简编制、重新核编,按其性质、职能和编制数重新界定财政经费供应政策,建立编制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基本要求是:编制部门、财政部门密切配合,编制和财政部门进行核定编制,确定经费供给形式。这样,使编制、人事掌握编制计划,财政部门掌握经费预算等相关标准,达到控制机构编制增长的目的。

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让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脱钩,取消行政隶属关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将取消行政级别,建立不同于政府部门的人员管理制度和福利制度。

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事业单位分流到社会和企业的人员,单位没有为其上社会保险,必然带来如何建立及计算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问题,应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保证“出口”畅通,让“进口”与“出口”良性循环起来。改制单位的保险征缴向企业保险过渡,养老保险和医疗单位和个人各交一部分,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进入失业社会保险;继续执行国家有关公积金政策。凡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额和差额的事业单位职工,其改制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被撤销的全额和差额事业单位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用视同缴纳。原事业自撤销之日起,其社会保险费用均由个人承担。今后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向差额拨款型和公益型事业单位铺开。

5、多渠道筹措改革资金,保障改革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除了要撤并部分职责不明确,规模偏小、工作任务交叉和设置不合理的事业单位外,还要在一般事业单位人员(含乡镇事业单位)编制进行精简。因此需要想方设法筹措改革成本,解决改制分流和职工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以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事业单位筹措改革成本的资金的渠道可以有如下:一是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二是改制单位土地出让金;三是单位资产出售资金。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可用于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职工安置费从净资产中剥离,由改制企业一次支付给职工,也可通过资产量以实物形态入股。改制前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经劳动部门核算确认后,从资产中予以扣除,并缴至社保经办机构。改制单位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资金,以及未纳入社会统筹的退休职工按政策规定的退休费,要从净资产中一次性剥离出来,离退休人员的相关费用要按有关文件规定在资产中剥离。对落聘职工应以内部消化为主,对解聘人员实行解聘风险补偿。

6、加快事业单位分配机制改革。分配机制改革关系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积极性和事业单位的活力。根据中共十六大精神确定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原则框架加紧研究,加快人事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门别类,细化有关规定。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制,根据能力和贡献大小,拉大分配差距,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特点的工作考勤制度的改革方案。建立奖励金制度,对做出优异业绩、成果的人员以重奖;事业单位研究开发的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经济效益的,提取一定比例的净收入用于对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与报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可以用高新技术成果向企业出资入股,参与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可试行职工内部“参股”,年终分红的做法。

7、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对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推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财政对固定岗位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建立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对向企业化转制的事业单位赋予人事聘用、流动的充分自

主权;对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国家资助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科研机构,赋予充分的人事管理制度自主权;半公益事业单位实行内部置换岗位制度。行政管理人员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后勤人员岗位可以互相置换,其人员工资待遇由单位结合原档案工资标准、按现岗位自行确定发放。

三、不同行业改革的具体设想

(一)教育单位实施“确保中间,放活两头”的改革方略。即对九年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保证经费的投入和教育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办学新路;而对幼儿教育则坚持走社会化办学的路子;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教育要坚持成本化办学方向,采取公办民助、股份合作、民办等多种办学形式,走联合、兼并、挂靠、合作之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中小学编制新标准,经费由财政核拨。同时抓住乡镇撤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机,适当合并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高等学校。主要解决机构、人员臃肿和生师比、生员比不合理的问题。针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产业化特征,以学校服务社会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后勤服务规范的社会化运作,后勤服务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实体,使之从单位的管理难点、经费包袱成为单位重要的增收源。职业学校各类成人高校、成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干部学校、函授院校和培训机构,要精简编制,抓大放小,实行经费自给,确实要扶持的财政给予定额或定项补助。

(二)医疗卫生单位县属、乡镇医院等医疗机构,政府继续扶持防疫保健机构的发展。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所(站)和妇幼保健所要进行整合归并,实行院所合一,精简机构和人员。医院(疗养院、门诊部)、保健院(所、站)要进行优化重组和结构调整,采取“售、股、租”等多种形式,变政府独家办医院为职工、社会力量和政府投入相结合的办医形式,变传统管理为法人治理。基本支出自行负担,大型设备和仪器添置由政府适当补助。卫生事业单位要进行后勤社会化服务改革,争取2-3年完全过渡为面向社会事业性质的自负盈亏独立实体。

(三)文化、新闻出版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实行分类管理。对公共图书馆、文物、公共博物馆等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定岗,控制人员总量。经费由财政核拨。对以优秀传统剧目表演为主的艺术团体等具有公益性,又可不同程度地实行经营运作的文化事业单位,赋予充分的人事自主权,提高流动岗位所占的比重,财政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对经营性的影剧场所、剧团,通过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乡镇文化站、广播站等可合并成立镇广电文化中心。文管办和文化稽查市场队的职能要进一步强化,在严格控制编制的前提下,核拨经费,保证宣传文化工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贴近中心、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321号),文化新闻出版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待中央和省统一部署后施行。当前根据中央和全省治理报刊工作会议精神,各级要切实做好报刊散滥清理整顿工作。除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的刊物,必须赠送的部分,经核定后,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其余所有杂志社、报刊必须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在清理整顿中经批准改为内部刊物的,其经费由部门自行解决。http://

(四)对我省公益性科研所进行整合,对重复设置的科研院所,可按照大学科的范围合并同类项。对必须由政府支持的从事基础研究,重要公益研究领域创新活动的研究机构,经费由财政拨款。公益类研究和开发并存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要向企业化转制;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然划分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进行运行和管理,其中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向企业化

转制并逐步与原科研机构分离。其他科研机构要向中介服务方向发展。

(五)涉农事业单位按照“一稳定三提高”的原则。即稳定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总体要求,采取留、并、放、转的办法,根据乡镇实际,实现政事、事企分离,将事业单位所承担的执法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到行政主管部门,各类实体一律从事业单位剥离出来。对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生产的、防疫、畜牧站、种子站、机械、行业监督指导等单位,理顺管理体制,调整布局和结构,适当合并,形成精干高效、优质的服务网络。提供无偿服务的,经费由财政核拨。实行收支两条线。其他农业经营服务单位,经费自给,政府在政策上提供扶持。

(六)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分为三类。(1)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经费由财政核拨。实行目标责任制或承包责任制,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如市政管理、园林绿化和环卫单位。(2)经费自给,有条件的转制为企业。全民事业单位直接转为全民企业单位,如市政施工、园林设施施工、苗木花卉生产单位,对重大项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3)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转为股份制企业,或破产和撤销。

(七)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国有的社会中介组织要逐步转为民营,建立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并与政府主管部门在人、财、物和名称等方面脱钩,包括法律政策咨询、职业介绍、人才交流、经济鉴证、财务托管、各类注册会计评估、企业协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技术咨询公司等机构。http://

(八)乡(镇)事业单位乡(镇)事业单位(不含学校、医院)由(财政核拨、含财政拨补)要进行精简和合并,事业人员的编制,要按现有人数精简20%以上。对于减少财政供养补贴一步到位有困难的,或农村的七站八所尚有多年欠下的债务的事业单位,可采取分步骤逐年精简和“断奶”,或者动用筹措的改革资金给予妥善安置。

第三篇:金融危机范文

金融危机到来

摘要: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可以说就是美国的不健全金融机制这可毒瘤的衍生,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应该为此负上主要责任,同时也要为各国抵御危机提供帮助与支持。关键词:房价泡沫房地产金融危机需求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这次金融危机要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看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语与其说是偶然的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次贷危机),不如说是美国经济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的经济增长阶段,忽视了投资风险从而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而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

至于这次危机的影响范围: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

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

美国“次贷危机”将使股市出现剧烈动荡的可能性加大,从而对全球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这次的经济危机其原因如下:

1、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政府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以经济危机方式呈现的挑战,这还是第一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挑战,在短期的意义上和在长期的意义上可能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立足长远,面对眼前,才能对这场危机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

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应该是在长期的意义上。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一场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但又不同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实质上,中国的危机并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危机过程。中国发生的还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即使没有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引发,中国的这种生产过剩危机迟早也会发生。基本的原因,我曾经反复强调过,这就是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而如果这时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结构条件,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几乎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必然的伴生现象。

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而且将会成为我们要不时应对的一个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才真正完成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其间要解决消费信贷、城市化、中产阶层发育、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不时爆发就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危机实际上标志着一个经济时代的结束,一个社会时代的结束。其实,这次金融危机也会导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从而对中国的发展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从短期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需求萎缩,对中国的进口减少,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力之一;从中期来看,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会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要比过去几年不利得多;从长远来看,全球化过程可能要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期,中国发展外部环境中的变数会明显增加。因此我们不能把这场经济危机看作是一个插曲,从现在起,我们需要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种今后可能会不时发生的经济危机。

其次,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场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如何理解这个机遇?目前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趁机建立资源储备是一个机会?世界上其他地方出现空白,我们填补进去是一个机会?但我认为,最大的机遇,就是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要转变发展方式,究竟要转变什么呢?有人认为,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但我认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将发展转到内需的基础上来。内需问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出路,就是社会变革、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这种社会变革从眼前来说是创造形成内需的社会条件,从而成功应对这场经济危机;从长远来说,则是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再次,形成承受和应对经济危机的制度化条件。为什么要提“承受”二字?有两个原因:其一,前面已述,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可能是我们今后要不时面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也需要一场经济危机,需要借助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动力,把发展方式真正转变过来。其二,从这次金融危机的情况看,我们承受经济危机的制度化条件是很差的。为什么要保8,为什么只有8%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才能使一些问题不致于恶化?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应对经济危机的含义之一,就是应当正视经济危机的某些破坏性后果,该破产的就应当破产,该倒闭的就应当倒闭。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冲击和震荡?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相关制度安排是很脆弱的,我们的思维也是很脆弱的。我们现在需要有一个承受经济危机震荡的制度性条件,包括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安全网。

参考文献: 孙立平经济危机 拉动内需

徐元村 论2024金融危机始末

第四篇: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中美两国是交往甚密的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中美两国间贸易发展迅速,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对象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美国市场在我国的出口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使得美国经济衰退,引起了美国消费疲软,消费的抑制不可避免要影响到我国对美的出口,从而影响我国整体的出口贸易情况。

1.美国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出口增长趋缓。我国是一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国家,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国经济的依赖较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和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程度都有所提高,其中出口依存度每年高于20%,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度(2024-2024年)七年平均为6.72%,已经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而美国个人消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样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减速,产出和需求下降,由此引起的私人消费、公司开支以及产出的下降导致美国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外市场进口的消费品、资本货物、农矿产品以及其他原材料减少。金融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下降5%-6%。目前美国消费者对就业市场以及薪酬的预期都比较悲观,而信贷紧缩和就业市场的恶化使美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感到担忧。据2024年3月25日美国经济咨询商会报告显示,2024年3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继续下降,从2024年2月份的76.4降低至64.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3.3,是2024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预计未来就业机会减少的人数,由28%增至29%;而消费者对于收入水平的预测,同样并不乐观,认为收入会增长的人数,从18%下降到14.9%。而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是消费品,美国政府的一些数据已经表明,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已经紧缩开支。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据海关统计,2024年1-11月,我国对美出口233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增速回落了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9.7个百分点

第五篇:金融危机

关于2024年金融危机

背景

2024年1月至5月,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卷入其中,更多是动辄有上百年历史的著名机构发布公告,内容不再是预期盈利下跌,而是巨额的损失。2024年1月中旬,美国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分别公告,因次贷净亏损98.3亿美元和98亿美元的资产减计,摩根大通2024年财报显示第四季度亏损35.88亿元,1月底,瑞士银行第四季度预计出现约114亿美元亏损……

2024年7月起,危机已经恶化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不再仅仅是股票市场大跌,许多非美元货币开始大幅贬值,恐慌四处蔓延。2024年7月,美国两大联邦住房贷款抵押融资公司房利美与房地美股价双双连续急剧下挫,反映出投资者对于政府隐性担保大型金融机构与房产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随后,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美”。但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跌幅达到了50%以上,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

2024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巴克莱银行以2.5亿美元低价收购了雷曼兄弟北美市场的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美国保险巨头AIG陷入困境;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50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变成了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风光无限的五大独立投行消失殆尽。这彻底摧毁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无限感慨外,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了持续的暴跌。

这一阶段,次贷危机转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受影响最大。不仅股票市场大幅下跌,欧洲的货币兑美元汇率也大幅下挫,冰岛克朗的贬值尤甚。

股价大跌、货币贬值、银行信贷紧缩等各种危机,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努力拯救经济,同时,国际上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

1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

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影响

对世界:

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10月23日,美国白宫发言人佩里诺表示,尽管联邦政府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措施救援金融机构,但是美国的经济增长依然面临困难。日本政府近日公布的10月份月度经济报告认为,日本经济“正在衰

退”。英国政府10月24日公布的数据表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前一个月下降0.5%,是1992

年以来英国经济首次出现收缩。欧元区经济基本面的恶化速度也在加快,其中德、法、意、西等国制造业的萎缩程度均超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表的半《世界经济展望》

报告指出,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

二、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遇重创。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仅美国就有14

家银行倒闭,世界主要金融证券市场受到沉重打击。当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

公司”于9月15日正式宣告破产,美林公司同时被美国银行收购的消息传出后,全球股市暴

跌,华尔街遭遇自“9•11”以来最惨的一天,道琼斯指数狂泻500点,跌幅达4.42%;一些主要欧

洲股票指数曾一度下跌5%;亚太地区的金融类股普遍走低,台湾证交所加权指数跌幅4.1%,为近3年来最低收盘水平;俄罗斯由于股市遭遇重创,联邦政府于9月17日下令停止所有

交易所交易。全球股市遭遇重创的恶果,仅10月份全球股市就蒸发5.79万亿美元。

三、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10月14日,美国政府公布了7000

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具体方案;10月13日起,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政府

实施巨额金融救援计划,欧洲各国的救市总金额近2万亿欧元;日本为挽救当前经济的不景

气,将救助资金上限提高到约合1100亿美元;俄罗斯向金融市场注资已提高到11266亿卢

布。这些救市巨额资金无疑会增加各国政府未来的财政赤字,进而继续推高全球通胀率。纽

约时代广场悬挂的美国“国债钟”10月8日显示,美国联邦政府欠下的债务已接近10.2万亿

美元,过于庞大的数额使得“国债钟”上显示金额的计位数字全部用光,只好把“10万亿”的头

一位数字“1”,临时挤进左边显示美元符号的格子里。

四、世界贸易环境恶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贸易面临下滑。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主要

靠扩大出口等战略迅速崛起,对美欧的贸易成为支撑他们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金融危机

爆发后,美欧内需减缓,必然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和经济增长造

成沉重打击。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将促使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市场国家在承

受经济下滑风险的同时,还必须面对承受输入型通胀的威胁。

五、多数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以来,美国就业人

数已经减少了76万人,失业率上升至7%或8%,超过2024年6月经济低迷时期6.3%的最高水

平。欧盟统计局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欧元区的失业率为7.5%,高于去年同

期的7.3%。经济形势的低迷,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六、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能源和粮食问题如影相随。由于国际市场信心下降,10

月中旬国际原油价格跌至每桶61.5美元,为2024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特别是对于委内

瑞拉、伊朗、俄罗斯等产油大国来说,油价暴跌对他们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全

球抗击饥饿组织表示,金融危机的蔓延令粮食危机进一步恶化。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

夫指出:“媒体大肆渲染金融危机的同时,忽略了粮食危机。”

对中国:

首先,我国金融业由于所持有的美国银行债券大幅贬值而直接蒙受了经济损失。在金融

危机中相继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的美国次贷供应商,他们所持有的大量次

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这些证券,我国金融系统也持有不少。仅中

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这3家银行,就共计持有雷曼债券达4.134亿美元,而这

还只是目前看得见的账面损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近日在中国《金融时报》撰文表

示,中国的银行涉及次贷的额度可能约在100亿美元左右。

其次,国内股市受到欧美金融证券市场不景气的拖累出现大幅下挫和持续低迷。次贷危

机爆发一年来,欧美主要金融证券市场受到直接冲击,各主要股票指数持续回落,引发全球

股市灾难性下滑。国内沪深股市同样受到拖累,上证指数从去年10月份超过6000点,到今

年11月4日跌破1700点,在过去的一年里累计下跌超过70%。特别是在今年华尔街金融

风暴全面爆发以来的10月份,上证指数暴跌24.63%,A股创下14年来的最大单月跌幅。

国内股市的大幅下挫使得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遭到严峻考验,如果股市长期萧条,从长远来看,势必影响到中小企业融资和扩大再生产。

再次,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在出口、投资和消费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

我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洲和美国内需减缓,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全球范围内贸易

保护主义抬头。近期,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显示,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

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2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特别是长三

角、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的损失更大。据有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总额的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我国对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的出口1891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

期回落了3.3个百分点。作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增速放缓直接造成了我国工业增长和

财政收入的回落。

最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挫伤了我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

了世界经济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我们国家也不例外。目前股市、房市和车市的低迷

状态充分表明了这一状况。近两个月来,不仅我国主要城市的房价和车价大幅下降,而且销

售额也远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下半年来,我国宏观经

济景气指数出现了连续下跌的态势。特别是消费者信心指数跌幅较大,仅9月份我国消费者

信心指数单月下跌达0.3点,反映出消费者对现在经济生活的满意程度出现了明显下滑。

我国对策

今年来,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党和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灵活审慎的调整,及时把“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目标调整为“保增长、控物价”,主要在加强出口贸易、扩大内需和调控物价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在加强出口贸易方面,出台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并大规模调整商品出口退税,先后将

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4%,将部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9%到13%不等,有效地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缓解了出口增速回落的压力。

在扩大内需方面,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继续对农村

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充分运用资金支持“三农”发展;

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

于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核

准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增加薄弱环节的支

出。11月10日,国家专门出台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

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自主创

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

改革,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到2024年底,在两年多时间里将投资约四万亿元。

在调控物价方面,针对结构性、输入性的物价上涨问题,采取了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

合理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生猪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加大了对生猪生产和供

应的支持力度、补贴标准;针对粮食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

力度,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通胀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这些宏观

经济政策的调整,有的已经实施并初见成效。

问题:2024年金融危机仅仅是美国单方面经济问题造

成的吗?仅仅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经济政策造成的吗?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