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演变
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前期
第一时间段:抗日战阵结束后,成立“联合政府”;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旧政协)。五项决议:„„
第二时间段: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转战略进攻,1948年4月底,中共„„口号„„“五一”„„。
1948年8月,„„河北省平山集合1949年3月毛„„已经成熟
1949年6月15日至20日„„„9月17日„„改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三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第一届„„参加会议代表„„(多写一点)
第一届人民政协会会议闭幕第二天„„
阶段二: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时间段:1949年9月到1954年9月„„(该部分概括写)„„ 1949年9月„„政协委员会„„第一届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共召开4次分别是„„
第二时间段:1954年10月到1966年5月。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12月第二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制定了《章程》
1959年4月
1964年12月
第三个时间段:1966年6月到1976年10月
„„被迫停止„„文革时期(简写)
阶段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977年12月,第四届„„
1978年12月,在京召开„„
1982年第五届„„1983年6月,第六届„„
1988年3月,第七次
1989年12月30日„„《意见》
1993年3月第八届
1993年3月27日李瑞环在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1994年1月,修改章程《„„
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把参政议政列入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协工作的经验总结,是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认为:“参政议政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一致的。
1995年1月13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提出《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
1998年3月3日第九届„„
2024年3月5日至1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 听取报告,选举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的人选等。
202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202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对参政议政职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它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切实做好工作的有效方式”,“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2024年9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各级党委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2008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列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
中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国家采取重大措施或决定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时,中国共产党都事先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协商,取得统一认识,然后再形成决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常设专门委员会中,在地方各级人大中,均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以更好地参政、议政并发挥监督作用;在人民政协中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举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历史总结,也是相互合作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群众的政治组织,是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友党,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式主要有: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九月,由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同 1
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二、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商会、座谈会。由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参加的民主协商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主要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大体每两月举行一次,主要是通报或交流情况,听取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除会议协商以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意见,也可约请中共中央负责人交谈。
三、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地邀请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主要是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沟通思想,征求意见。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首先,中国共产党就重大问题与民主党派协商的各种形式逐步规范,内容进一步扩大。近五年来,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一级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党外人士协商会、座谈会、谈心会、情况通报会六十多次,相互间的联系、合作更加紧密。
其次,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近五年多来共提出重大建议一百多项。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全国监察、检察、审计和教育等系统已建立起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制度,邀请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助监督有关方面的工作。
此外,大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中,非共产党人士担任地方县(处)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共计八千多人。2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关键
一方面,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以宪法为根本行动准则,依法执政,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从宪政的高度去认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问题,不断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求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根据自身传统和特点,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说它是基本政治制度,首先,其含义就不是指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具体制度,而是指在我国政治制度总体架构中关系全局、具有长远的战略地位,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其次,这一制度是国家政权产生的基石,新中国就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础上产生的,多党合作成为新中国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历史来源和现实基础。
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在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中独树一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的过程中,这一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难点。一方面,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以宪法为根本行动准则,依法执政,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
法权威,从宪政的高度去认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问题,不断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求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根据自身传统和特点,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极其重要。党内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先导,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十六大指明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前进方向,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这就是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深刻汲取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但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党从世界各国政党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并开始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使十六大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任务。从民主制度的建设的要求来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党的领导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必须制度建党和制度治党,“对党内已经确立的制度要严格执行,同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形成一套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所以,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组织上和制度上推进执政党自身的制度化、民主化建设。世界各国政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表象,都说明在发展中国家,强大的、具有民主精神的政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要求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国家法律范围之内活动。政党与宪政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的视角之一。在人类政治智慧的发展中,宪政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实现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和公正,最有利于保证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现代政党和政党制度是宪政制度和宪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实行宪政的问题上,执政党责无旁贷,必须带头遵宪、行宪、护宪。
第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党派监督相辅相成。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依据的是人民民主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人民主权;在制度层面上,体现为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和实现自我管理。政治文明的发展应首先体现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等方面。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应摆正党同人大的关系。关于人大本身的改革,如代表名额应有所压缩,减少官员比例,人大代表应逐渐专职化以提高立法质量,应改善代表选举办法等等,使人大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专门立法机关。同时在人民代表大会内,要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人大常委应有专业政治家和从事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人大常委应照顾到地域特点等,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其次,在政党制度建设中,政党同政党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而且是领导党,处于多党合作的核心地位,起着领导的作用。因此在政党制度建设问题上,多党合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关键是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除了自我监督外,应当通过政治协商,实行相互监督,特别是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毛泽东创立多党合作制度的初衷,就有让党派之间互相监督特别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的思想,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如何摆脱“周期率”的谈话,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建国之初毛泽东说“共产党要永远与党外人士合作,这样就不容易做坏事和发生官僚主义”,都含有在政党制度建设方面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意义。1956年曾宣布“长期合作,互相监督”的方针,可惜这一方针随即被反右派斗争湮没。“文革”期间,民主党派更是名存实亡。毛泽东曾经讲过的主动树立对立面、“唱对台戏”的主张,实际上是期望党派间的相互监督。这样才能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谦虚谨慎,有所顾忌,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在人事制度方面,对党外人士的实职安排应加大力度。在这些方面,执政党都处于主动地位,应该去做而且也是能够做到的。
免费教育文稿网无需注册,免费下载,关注课件、试题、教案的打包下载和参考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思想政治》②必修“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三框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二、教材分析:
1、与原版本的相关内容对比: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这一框题内容涉及原版高三《思想政治》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四个框题的内容。教材对于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变化,浓缩了知识,删减了内容,但仍有侧重,需要教师更广地延伸知识和学生更主动地自我学习。
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 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本单元“三个制度一个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活动现象的知识依据。学习这部分知 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理解前边“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联系民主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本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相 关知识,也将为后边全面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了解政党制度的含义;掌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理解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运用和联系知识分析我国不能采取多党制的原因等。
能力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归纳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
(2)、思维和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集体协作探究知识的过程。
(3)、思想和觉悟
全免费的数学教学资源网站 QQ 904007915 教师群号 46332927(小学)56954784(中学)
在 生活中思考生活。让学生明确这一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引导学生养成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通过运用 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分析方法来探究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多党制的区别,坚信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从反面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 优越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三、教法选用及学法指导:
1、教法选用:
多元课堂元素运用。遵循“多元教学—引导深入—思考提高”的设计思路,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等等。
2、学法指导:
通过“教师设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和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来自主组织知识,自主创设知识情境,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式引入:
在本节课引入新课时,我选用一则大家较为熟悉的生活材料,探究引入,拉近距离,建立师生融洽的课堂互动氛围。
‚ 《美国两大饮料公司与两大政党》—‘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是美国的两大饮料公司。他们要想在软饮料垄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尽力扩展事业,就 不得不攀附‚政治大户‛,反过来,‚政治大户‛也非常需要尽量多的财神爷的支持。于是‚可口可乐‛成为了与民主党关系密切的饮料,‚百事可乐‛成为了与共 和党关系密切的饮料。在二战期间,食糖货源紧缺时,‚可口可乐‛公司被政府定为优先供应原料的企业,美国
政府还给公司拨款建造了64个装瓶工厂。而‚百事可乐‛在共和党执政期间,成为在苏联举行的美国商品展览会的惟一的美国软饮料的代表,从而畅销当时的苏联。‛
在学生读完材料并饶有兴趣谈论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我们从材料中得知美国是怎样的一种政党制度形式?(轮流执政)两家公司为什么要和政党相联系?(经济利益)政党和企业之间有何共同利益,都是代表谁的利益?(资产阶级)两党如果不轮流执政,会造成什么结果?(利益不平衡,引发激烈斗争。)我们国家需要这样做么?”等问题。
引 起学生探究问题所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给予点拨,最后峰回路转地引出结果“不需要!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比资 本主义国家优越。”好!乘胜追击:“那么,为什么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又具有那些优越性?那究竟怎样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进入下一环节。
2、研究协作 创设情境:
本框内容涉及旧版本四个框题的知识要点,要学好本框,得了解清楚其知识体系,要抓住要害,有所侧重地展开。在新课改背景下,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分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我国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
(2)我国具有那些民主党派?他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治团体?
(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
(4)试试联系生活中的政党活动现象来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5)从比较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为什么不能采用西方的多党制?
注意:对于问题,如果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和分析综合,也是不容易得出答案的,需要教师参与其中,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共同获得知识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疑惑,引入下一环节。
3、汇报结果 释疑解惑:
学生将其在分组探究中的收获,进行汇报小结。教师在认真听取汇报后,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主要有:
(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学生主要是对“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只是政治领导,而不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产生疑问。我选择一道辨析题来解释,即:当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这是将当对国家的三种领导方式与其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混淆了。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一种大政方针和方向性的政治领导。而如果是思想指导,那么意味着各民 主党派也遵照共产党的信仰、纲领和路线建党等,这是有违政党的特征“具有自己的纲领”的。如果又是组织领导,那么各民主党派的一些人事任免,成员组成和机 构设置等都得由共产党安排,也是不行的。
(2)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有 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让民主党派来执政?”,对于这个问题,是本框题的难点。我采用三方面突破。一方面,区分认识。这是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多党合 作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而这种主张是多党轮流执政。中国能不能呢?引发谈论。另一方面,摆出道理。首先,以孙中山的话语“中国照搬外国的多党制和议会 制,不但是学不好的,反而学坏了。”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在畅所欲言中引导学生联系近代史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践。另外,再次启发学生联系前 苏联的历史经历和我国如今面临的国际形势来分析。此外,再来目前共产党党员人数和各民主党派人数的数据表的对比作为佐证。第三方面,挑明实质。系统地从基 本经济制度、国家性质、这种主张的实质和后果上阐述对问题的认识。
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使问题认识的更加深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找寻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观点,进入下一环节。
4、归纳总结:
政 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关系、政治基 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主要具有三个优越性。而中国决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合作制,原因表现在四 个方面。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回忆,并注意最后点出重点和要求学生思索的难点。
至此本节课教学内容基本结束,为检验和巩固教学目标的成效,我们也在教学中参加一些配套题目。,5、训练反馈:
第一部分:课堂演练。采用材料分析题来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后思考与讨论。
如: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有何异同?
四、板书设计(略)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存在必然有其得天独厚与历史必然性。迄今为止,我国始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维系这个国度的经济支柱和后勤保障。这种情况不仅仅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更是中国历史特点与现实要求的产物。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的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尽管从本质上讲,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但是我国私有制何以能存在上千年之久?这是由于我国古代也在不断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更好的达到统治阶级的需求。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实际上主要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原始社会还维持着土地所有制,至于夏朝,它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这是由于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生自由;夏朝是奴隶制的依据就是奴隶的产生,奴隶社会也是有平民存在的;土地私有制并非奴隶制社会产生的必要条件。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井田制—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按亩纳税—屯田制—均田制—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通过一次次土地制度的演变调整,放松了农民的人身控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人口增加,稳定了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其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四大盛世:汉代文景之治、唐代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明代永宣盛世、清代康乾盛世。这些朝代兴旺与其农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可见我国农业发展的底蕴是何其深厚。
面对如今经济格局,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农民收入不高的局面,是亟需解决的,不可懈怠一步,因此要想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必须了解中国国情,以实现农业的振兴和转型。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