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最新文章

第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作者:陈媛媛 黄安云

字体: 【大 中 小】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焦点话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重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重建。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4)02-011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24年教育部在“2024~2024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新时期素质教育工程‟”。这都为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各高校普遍开始了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在全国52所高等院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截止2024年底,全国共有93个基地157所大学进入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行列。这些学校在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202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国内有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编写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付梓出版,标志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理论化、系统化迈进。但从总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软肋”,其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格不健全、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方面。本文认识到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具体措施重建大学生人文素质。

1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现状

1.1教育思想定位不清

人文素质教育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不清,其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刻理解,在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部分高等院校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片面单一的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无法全面系统的贯穿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人文素质问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早在 1941 年,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中认为人格可以分“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偏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人文素养旨在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大学教育不仅仅使大学生学到一门专业和技能,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1.2教育内容观念落后

人文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而人文行为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其中,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的塑造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但部分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误以为只要开设了人文课程,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思想观点上的因循守旧,直接导致教育内容的局限和平面化。从教师方面看,还缺乏自觉的人文意识和人文责任,不少理工科教师将人文素质教育看成是人文学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1.3教育方法简化单调

人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导大学生理解普遍的人性、感悟人生的哲理、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尤为重要。现在大学中有关人文素质的教育还以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局限于人文知识的宣讲和介绍,缺乏师生间的充分沟通和广泛对话。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的落后和单一,使课堂教学无法触及大学生的内心,深入持久地塑造、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和品行。

1.4教育主体能动性缺失

在教育体系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面对浓厚的商业气氛的考验和侵蚀显得不堪一击,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主导着大学生的自我选择。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和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对莘莘学子产生巨大冲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些学生陷入矛盾和困惑。很多大学生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出现偏差,表现为重实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没有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与缺失,人文素质成为不被大学生关注的边缘性话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2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建

2.1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程度、形成人格的过程。人文素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即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素质,它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也应处于核心地位。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和宗旨。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也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发展人力(manpower),而是在发展人道(manhood)”。高校在传授给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重在进行精神引领和人格教化。

因此,大学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置于整个教育目的的核心地位,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学校依靠自己的组织、控制机制,通过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教职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各方面通力合作,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和各种教学活动之中。

2.2科学建立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体系

高校充分利用课堂向大学生系统介绍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熏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内在条件。因此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大学语文》以及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以丰富广博的内容、深厚的历史内涵,让大学生领略到人类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圣人先贤的高风亮节和智慧情操。各种人文社科类选修课,有关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奠定了基础。但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回避囊括各科学的通识教育问题,有学者指出:“大学通识教育与其当做一种课程理论的观点来研究,不如视为一种人文主义教育目标的立场来探讨,这样更容易把握到它的本质。”大学生素质教育强调大学生知识视野的全面性、平衡性、不偏不倚。在当前的科技社会,人文素养应该不限于人文学科的范围,应该反映一个人有较开阔的知识视野与现代生活知能。人文素质教育反映计算机、网络科技、基因科技、纳米科技、太空科技等人类科学知识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最新成果,培养学生对周遭世界的变迁的关切与好奇心,认识到高科技的发展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冲击力,应当是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题中之意。

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体系绝不仅仅是增加若干门人文课程而已。各高校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论,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逐步建立跨越多学科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群,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更规范化和科学化。如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的《美国高等教育教学研讨报告》就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建议重新修订大学课程,主张无论主修什么专业,都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和语言文学素养。我国清华大学近年来本着力求体现古今贯通、中西合璧、文理渗透、综合交叉的课程设计思想,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整合为8大课组,即: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人生、艺术教育等。向学生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2.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来源于教化,通过内在教化作用

于人的情感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人的情感、气质、性格、胸襟等。大学教师担负着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心智的重要使命。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教育部提出高校加强素质教育要做到“三个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味与格调”。

首先,大学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从本专业出发,自觉学习,比如通过自修的方式,读一些由著名科学家写成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紧密结合的文章,作为向导,促使思考,同时积极结合本专业中的具体问题,开展人文素质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将自己有关人文研究的成果和知识引入到对具体专业问题的分析中,将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以启发式的教学、心理辅导和心灵教化等现代化教育方式,阐释不同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不仅传授学科的专业精神和学术要义,还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展现科学知识范围以外的亘古不变的人性、人情、真理。使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同时具有高尚的人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实的人文素质。北京大学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并不是他高深的学术造诣,而是他身上秉承的传统的人格理想和古典的美学精神,他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良知,深深感染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再次,就高校而言,大学要积极推进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组织教育者的再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如请名流大师讲学、组织观摩课、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使大多数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能力。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研讨会,提高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2.4营造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人文氛围

大学不仅有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恬静的人文治学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和多元的知识信息汇总。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气氛是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外在表现,它将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其人生追求和思想品格会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课堂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外延伸,灵活、自由、开放,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各高校根据历史发展和办学特色营造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清华的古朴典雅和求实严谨,北大的自由开放和兼容并蓄,这些百年老校在历史文化积淀下形成了稳固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浸润其中,终身受益。

具有特色鲜明的校容校貌、有独特内涵的校徽校训、校园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等是高校人文氛围的外化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大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内容丰富的人文讲座等,都能创造独特的人文环境,展现学校独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给大学生美的熏陶。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近年来以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融合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之一,广泛开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每年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举办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出版《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艺术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清华大学每年在本科生中开展大一外语强化训练暨外语文化月活动,不仅开辟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新途径,有关外国音乐、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历史等方面的各种讲座,以及百科知识竞赛、英文歌曲比赛、演讲比赛等,也使学生多方位地接触和了解到了异国文化,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

2.5引导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自我教育意识

大学精神应该是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在大学生心理、智力、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大学教育无法回避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虽然整个社会风气、社会价值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但大学有义务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文素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影响。各高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探索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实现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按照自己内在的需要去塑造自己,发展个性,重塑人生理想,规划未来,建构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意义世界。让大学生主动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让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成为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终极追求。

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做法。人文素质教育本身是复杂、多元、长期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和评价标准,但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有规律性的,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是全方位、立体、开放性的过程,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能否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当前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未来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具备和谐的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去创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24.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6).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4 龚鹏程.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教学研究 2024年第2期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规范。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第一,弄虚作假严重。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注水花样百出投机取巧追逐名利 第二,信用意识缺乏。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一是骗贷逃贷。二是拖欠学费三是随意违约。

第三,人际关系淡漠。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爱者有之,于是因恋爱不成而轻生自杀或是凶残报复的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

二、原因

1、外部环境欠缺。传统文化负面影响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抱诚守真“、”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另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

2、学校教育滞后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三是学风不正。四是管理不到位。

3、家庭教育乏力独生子女,4、自律意识较差。生涉世不深网络时代

5、约束机制缺乏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

对策

1、营造氛围是诚信重建的前提。

2、加强教育是诚信重建的重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3、完善机制是诚信重建的保证。

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一是学生诚信档案二是诚信评估机制。三是诚信奖惩机制。

关于“诚信”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意外获得了五个包袱。其中这五个包袱装有金钱、地位、幸福、权利和诚信。当这个年轻人气喘吁吁的背着五个包袱来到河边,看到有一个渡船的老人,便高兴地喊。当这个老人快要把这个年轻人送到对岸时,便问“小伙子,你有这么多的包袱怎么走?听我的话,扔去一个包袱,有可能会救你一命。”年轻人一听,心里想:金钱、地位、权利、幸福都是我需要的,我不能丢掉它们,这个“诚信”对我没什么用,就丢掉它吧。于是,他把“诚信”丢进河里。老人一看,便把年轻人推下了河。“救命啊”年轻人大喊救命。这时,老人说“你没有了诚信,我不能带你”“为什么?”年轻人问。“我怕你上了河岸会不付钱。”说完,老人就走了。结果,年轻人被淹死了。诚信是福论文

诚信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德,是一种品质,在我们这个人文社会,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要讲究诚信,诚信是福,一个拥有诚信的人不管在事业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会取得成功,所以诚信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一项方面。

诚信是讲究方方面面的,商业、工作、生活、交友……都要讲究诚信,人们需要诚信维持关系;商业需要诚信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维持与其它公司的合作。诚信可以使他人对自己有好感,诚信也可以让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得到提高。诚信小到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提高,大到可以使自己一举成名。诚信能够帮助自己取得在事业上的成就,也能取得在生活上的快乐。

诚信不仅是说,也要行动,学会诚信还要学会谨慎,不能对他人坦白对自己对他人不好的事,一颗诚实的心还需要谨慎,谨慎他人,当别人信任自己时,也要小心。诚信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提高,有一个成语叫做日行一善,我们也要做到日行一诚,只有坚持才能保持自己不变的品德,在诚实中可以改善自己的身心,磨练自己的耐力,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吗?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一个守信用的人往往会被他人所接应。诚实需要勇敢和谨慎,信用需要坚持和完善,只有做到这样,自己才能完完全全的是诚信的人。

诚信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欺骗他人、不守信用,一个无诚信的人就是丧失了品德,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可以说就是骗子,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他人的信赖,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这样的人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不管我们在哪里,都要具备诚信。诚信需要经得起诱惑,无论是多大的利益,只要是违背诚信的都不要去做,如果做了,会对自己将来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无诚信比起来,诚信要好得许多,既然诚信好,我们为什么又要去选择无诚信呢?

诚信已成了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品德,诚信能完善我们自己,它对自己、他人都有好处,搏得信任,博得好感,博得事业上的提高,博得生活上的进步,这些比无诚信要好上许多。懂得诚信,做好诚信,改善身心,利益如流,也就是说诚信是福。论文: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1、何树华,大学生诚信状况剖析及诚信教育对策,[期刊论文] 《高教探索》-2024年4期

2、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1期

3、王毅 ,道德视阈的诚信教育研究——从大学生诚信状况出发,[期刊论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4期

4、韩尚峰马杰孙净宇,大学生诚信就业的调查和思考,[期刊论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z1期

5、罗洪铁温静,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6期

6、郭敬张学娟,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研究,[期刊论文] 《征信》-2024年6期

7、曾秀兰,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三大隐忧,[期刊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4年6期

8、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年3期

9、钟志凌张国镛,试析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的建立,[期刊论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4年5期

10、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5期

11、王淑芹杜凡,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7期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对策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5.邻里冷漠。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曾经做过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市民手机里存了一百多个号码,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6.职场冷漠。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

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从久远来看,必然会使白己酿成具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热情、爱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冷峭心态的人。

2.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因为思惟境界分歧,价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养的水准分歧,他们在措置碰着的问题时的立场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会上呈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异。

3.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

对策

1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本性淳朴不敢再去助人为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每一年,央视的《感动中国》不错,但是,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2.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不能再做“马后炮”防患于未然行政监督体系政府官员上梁不正下梁歪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孟子曾说,性本善。价值体系,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4.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端午节之争民族精神鲁迅的批判精神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由于他善于修道养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贝多芬,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他成功的秘诀。“从他的身上散发出的一种勇气、一种斗争的幸福、一种感到与上帝同在的陶醉,传染给了我们”。尽管他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他的音乐是欢乐的。欢乐抓住了人。这是一种征服,是对痛苦的一场战争,是他对欢乐的追求,是他的成功,是他不断奋斗的成果!是挫折,让小溪成为气势磅礴的瀑布;是挫折,让小轻虫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蝴蝶,是挫折,让无色的阳光变成七色的彩虹,也还是挫折,让李太白能做出“大笑一声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彩虹固然美好,然而也只有在风雨之后才可以见到这样美丽之景。

法律

摘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但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稳定因素凸显,导致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这篇论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作了法律方面的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观点偏差。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强。三)大学生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的基本精神。四)大学生对违法犯罪存在模糊观念。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2.实行“依法治校”,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3.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4.改革法制教育内容,提高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实效性教学,遏制和惩处违法行为。5.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哈尔滨理工大学 安全教育专栏

金志海《关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思考》

杨建华《大学生法制教育分析及对策》

政府主导,民众积极参与,法制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维护公共秩序要求的是不做违法的事这是法律要求具有社会公德提倡的是积极与犯罪现象作斗争这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作为大学生知识层面以及道德感应该过于常人所以不能只因为符合法律标准就满足己人格就是人的样子,是人的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个人的人格魅力就是表现真实的自我--自己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而不是迫不得已装出来的样子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人格魅力的基本点就是真诚。

有善良的本性学会包容自知之明,不断学习有是非观念,决不做老好人人格魅力就是一种感觉,为了表达这种感觉出来创造的词。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

***

********************************

摘 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状况令人担忧。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提出了重构思路和举措:丰富知识储备,增强文化底蕴;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切实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重构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随着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到满意工作,一心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却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状况

1982年美国的几位华人教授对前去访问的杨叔子院士说:“大陆去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

2024年4月2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首届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结果:2024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7.5%。其中,大专(理工科)达标率为26.8%,大专(文科)为32.3%,大学本科及以上(理工科)为41.9%,大学本科及以上(文科)为58.8%。

在武汉某重点大学的一次母语水平测试中,参加考试的3511名学生的平均分仅为63.9分,75分以上仅占1.8%,不及格的比率达26.3%,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平均分竟不及格!而此次测试的题目均在中学语文课本和高考范围之内,难度不大,目的是检验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

据某网站一次调查显示,有81.3%的学生不知道《诗经》中有诗歌多少篇,收集了哪些朝代的诗歌;有23%的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68.7%的学生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兰州交大罗豫黑手泼毒报复导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伤熊,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广州某高校一研究生为争夺女友而杀害另一研究生等事件的频频发生敲响了高等教育的警钟,引发了世人对大学生做人之道、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心、情感荒漠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1996年北京科技大学在参加一项全国性的对“文革“后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后,着重对人文素养进行了总结归纳:①知识结构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贫乏,组织管理知识空白,工程意识不强,经济观念淡薄。②能力结构方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言不及义,书面写作文法不通;社会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我行我素; 1

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容易消沉;不懂创新,无创新精神。③素质养成方面,缺少敬业精神,缺少远大理想,缺少责任感;期望值过高,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行为,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④在思维方法上,没有社会的、国际的、人类的视角,不会从宏观、战略、哲学的高度把握问题。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分化的专门教育,其不足表现为“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高的功利导向”。也有人概括为“五重五轻”,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这种狭隘和片面的教育造成学生做事和做人方面的“双缺”。在做事方面:基础薄弱,知识狭窄,能力不强,后劲不足;在做人方面:思想道德水准低下,缺乏责任感和进取意识。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会”,会议指出:高等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毫无疑问,这种人的感情是高尚而丰富的,思维能力是正确而富于创新的,精神境界是纯洁和神圣的,个性是健康和完善的,或者说,人性是高洁的,灵性是非凡的,人是全面又主动发展的。教育是育“好人”以利人,而绝非育“坏人”来害人,高等教育更应如此。坏人感情卑鄙、灵魂龌龊,如果思维能力低下,危害还有限;如果思维能力超群,危害将很大。无才则无知愚昧,缺德则卑鄙无耻,缺德有才比缺德无才更危险。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等教育更应面对现实着眼未来,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这一重大问题。

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到人格好坏,关系到涵养高低,关系到思维深浅,关系到成人成才,关系到民族存亡,关系到国家强弱,关系到社会进退,关系到人类祸福。

㈠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同志认为:“没有一定哲学和人文知识的多方面的积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内容就很难真正理解;不懂得中国和世界历史,就很难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发展的个体,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1.人文素养可以促进思维和智能的发展

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的培养,人文科学侧重形象思维的塑造,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史益人智,诗益人慧。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各学科知识的交融,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他认为物理给了他知识,艺术给了他想象力。“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一事无成。”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能够提出二进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易经》的启发。世界级的建筑师贝津铭非常喜欢读《老子》,他说《老子》对他建筑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他事物。被誉为“科学家中的文学家,文学家中的科学家”的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说:“科学给了我深厚而求实的基础,文学给了我丰富而浪漫的想象”。大量事实证明:艺术修养高的、形象思维发达的人通常能在专业活动中创造性更强。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闪光的灵感一向惠顾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有着不可低

估的影响。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影响到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力,而这些都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人文素养有助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功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凯洛夫也说:“谁要没有强烈的感情,他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之上”。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把无形的内在感情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人文学科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学科,它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以价值,赋予社会经济发展以精神动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没有人文精神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没有人文素养的人,是残缺的人。二战后,美国青年由于缺乏精神支撑而苦闷彷徨,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当代大学生如果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成为“迷惘的一代”呢?目前,大学生犯罪、自杀、失范、心理疾患等问题增多,表明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就业的压力,考级的压力,情感的困惑,生活信念的缺失等等造成了他们价值取向的转移。他们或以感情为游戏,享乐青春;或者仇视社会,时刻准备报复;或者封闭自我,沉迷于虚拟空间,无法自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个性的养成,使人的精神获得整体全面的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

对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提高更具基础性,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以提高文化素养为基础,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这样的人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做事”即要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以便不断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做人”即要学生习得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耻、守信、感恩等等,能与他人和谐共处。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工科为例,工程的实质是综合、创造、实践。任何工程都有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除技术本身以外,还涉及到生态平衡问题和移民问题等。梁思成先生谈到建筑师时说:“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主要的,他应是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既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才是理想的教育。它包括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精神层面,如精神境界、文化自觉、社会责任等等;二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学生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手段。提高人文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才“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兼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双重修养。

㈡提高人文素养是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这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法宝。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有现代化的人。现代化的人,掌握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判断力、美的欣赏力,适应变化的灵活性。他的身上积淀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底蕴,汲取了本民族和人类文明之精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够批判地思考科学、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他的敬业、勤奋、团队精神以及善于交流的能力使他能与周围的人很好地合作共事,为祖国、人民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通过文史哲艺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明的吸纳和

认同,使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意志和高尚的格调趣味,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的大师,他们不但有精深的学术造诣而且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很高的人文气质。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潘光旦说:“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国家和谐康泰越不可问。”人文素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加快现代化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24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他们,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必须把它作为紧迫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努力开创人文素养建构的新局面。

㈠丰富知识储备,增强文化底蕴

哲学家罗素认为,支撑人类生命必须有三种激情: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悲悯。想成为精神上富足的人,就应该多接触那些能提升精神境界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而将知识升华为一种关怀。关怀人的内心,关怀民族与国家的命运,关怀全人类的苦难与未来,活出人生的意义、境界乃至圣洁。丰富知识储备既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平衡知识结构,确立新的认知范式。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文科学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石和载体,它包括文学、政治学、史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艺术等。学校要构建涵盖史、哲、经、法、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提供充足养料。要加强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相互交融的学科群建设。大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增加知识厚度;了解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明晰专业发展趋向,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实现发明创造。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以体现人类文化的整体性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纳粹份子中不乏擅长琴棋书画者,有的甚至具有博士学位,我们却不认为他们具有很深的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只有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性,渗透到生活与行为中才称之为素养。广大学生要注意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修养,“外化”为日常的自觉行为。

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不无相关,所谓“师高弟子强。”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老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广大教师育人作用的准确表述和要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要为人师表,充分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形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学习和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可以催生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学生不会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获取。

从教师角度来讲,应该做到将教书育人和自我提高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学生的活水源头。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更应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楷模。”从学校角度来讲,就是要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引进招聘大师泰斗;改善教师的评价制度,促进专业成长;要将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

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训练,不能靠说教,不能靠灌输,需要熏陶渐染。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具有育人功效,可以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精神。学校文化底蕴不足,难以培养出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建造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点,并形成集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校园物质文化系统。精心打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抢占数字阵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学校要与当地政府一道,共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使大学生免受不良风气的污染和侵蚀。

2.要强化制度建设。以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大学制度推动大学文化不断前进。要在全体师生员工中讨论和明确大学所追求的精神,使大学精神与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定位结合起来。

3.要积极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此引导和激励学生。要以开放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不断吸收、整合、创造反映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风尚,使大学文化始终处在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最前沿。

4.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自觉,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软环境。

5.学校要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㈣切实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知识的积累需要学习,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停留在上课、读书、听报告这个层面,还必须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1.要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使大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尊重群众的心向,培养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协作精神等等。

2.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机构,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设立实施机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提供必要经费,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要建立社会实践评估体系,依据评价体系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不断提高和延伸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

3.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4.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四.结束语

对于正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其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在国人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等院校普遍扩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重中之重。抓住大学生人文素养重构这一着力点,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发现等编著:当代大学生的危机[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10

[2]刘献君著: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24.4

[3]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教研究动态,2024.3

[4]孟杰: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兼备的“健全人”[J],重庆教育学院报,2024.6

[5]周远清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化发展[N],光明日报,2024.11.1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24.8.26

第四篇:论围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论围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围棋文化其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是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所沉淀出的精华。围棋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出现,经历了一个从社会的道德教化工具发展演变成为个人才能和人格的展现过程,它代表了个人文化精神修养的形式,位列“琴棋书画”四大修养之一。围棋是一项体现高级思维活动的复杂竞技运动,具有广阔、丰富、深邃的内涵。围棋文化以围棋棋艺为基础、以方法学为灵魂,对弈双方短兵相接、千变万化、紧张复杂的战斗,体现了精湛纯熟的战术形成了围棋文化的外在形态,隐藏在神奇绝妙的棋理深处的则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哲理和思维方法。然而在多元化文化全球扩散的今天,围棋文化依靠其独有的竞技魅力和深奥的哲理内涵仍然绽放着它独有的光芒,但是,人们的视线更多的转向了现代的新生文化,围棋的生存空间逐渐收缩向专业俱乐部、棋苑,变得高度的职业化。围棋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出现了一种负增长的态势直到近几年有很多的围棋俱乐部在各地兴起才有所回暖,但围棋本身高难的棋理使得要使其重回大众的视线仅仅依靠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引入更多现代的技术手段来改变现状,而基于围棋文化的产品是一个巨大的空缺。近一百年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加上新技术不断涌现让产品彻底占领了人类生活的俄各个角落,而设计理论的不断演化以及设计实践的不断深入又为无孔不入的产品赋予了生命,能够向使用者传达被设定的情感与意图,同时产品本身的运作模式使得其能够在不断的开发、销售、再开发、再销售中完善与进化,持续不断的对人产生影响。把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研究围棋文化在产品中的可植入性及植入方式并最终通过产品将文化内涵与魅力传递给使用者,让更多的人在使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认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单独依靠某一些产品,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独立产品体系。

第五篇: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与重建

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与重建

摘 要:“00”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也是是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流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腐蚀着他们的心灵。本文总结了“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分析了“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并对理想信念重建的对策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理想信念;缺失;重建

一、“00”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00”后中学生在认知方面,聪明,但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对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厌学,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情感方面,比较自我,有嫉妒心,物资富足,但快乐匮乏;意志方面,忍耐力差,吃不了苦,缺乏规划,脾气较为暴躁,注意力较难集中,行为过激甚至出格。

二、加强“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理想信念能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它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用一定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的一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要求的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使“00”后中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清晰和正确的认识,面对世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能够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有着自己的判断,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将国家的利益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联系,用正确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通过理想信念教育,“00”后中学生在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时,可以用正确的人生观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一)理想信念迷茫,政治观念淡漠。

在市场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部分“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取向逐渐失去必要的文化和道德约束,他们的思想意识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的倾向。部分“00”后由于家庭、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失去了方向,人生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正在弱化这一不容忽视的事实不得不令我们深刻反思并引起高度重视,这样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存在着理想信念迷茫,政治信仰模糊,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讲诚信,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都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个人理想脱离社会理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的竞争,“00”后中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竞争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反应敏感,大学生普遍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要努力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努力学习,注重掌握知识,培养自己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真正分析起来,虽然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理想对于实现个人理想的作用,但真正能把个人的理想奋斗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并不多,他们更偏重于个人理想。

(三)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

很多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拥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较强的能力就足够了,就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至于德行修养问题,做到遵纪守法就可以了。当代学校崇尚知识能力,重视生活理想的确立和追求,看不到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在人生与成才道路上的积极作用,忽视道德修养、忽视规范,社会公德意识差。

四、“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的重建对策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因此,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所以,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进行重建呢?

(一)教育者是关键

教师必须注重师德修养,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热爱祖国,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以身作则践行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成为受教育工作者的楷模。教师应恰当地采用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这不仅影响着学生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同时对个体的品德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转向积极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

(二)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

要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综合矫正“00”后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和表现,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上级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初中学生健康成长。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优化家庭环境,重视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灌输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让他们逐渐形成守法守德的行为习惯,履行他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总之,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学校、社会、家庭必须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00”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这将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基础性的、更是具有实践性的道德教育工程。

?⒖嘉南祝?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24.[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24.[4]郝?孕?.关于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24.[5]刘梦兰.学习邓小平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J].思 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6.[6]杜菊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抽象化问题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4,4(4).作者简介:

张韶琼,女,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专业英语八级,漳州理工职业学院讲师.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