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
这首词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富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感。接着是漫长的人类之“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气势,更有对往事如烟之浩叹。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是全词中最经典之语,指的是自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人民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战火不歇,流血遍野。一下子抓住了阶级历史是由血写成之本质,看得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把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的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不过就是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忧愁而少开怀。放眼历史,尽是征战杀伐刀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天亮了,人民翻身了。
毛泽东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写于1964年春,是其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现在,纵贯几百万年的悠久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如大写意的国画,用笔不多,却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把读者带进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与之共悲欢。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辩发出的吟唱,大气磅礴,吞吐烟云,雄盖古今,为中外文坛有史以来所罕见之大手笔。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屐流誉后,更陈王奋力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
毛泽东手迹《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1964年春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屐流誉后,更陈王奋力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
这首词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富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感。接着是漫长的人类之“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气势,更有对往事如烟之浩叹。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是全词中最经典之语,指的是自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人民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战火不歇,流血遍野。一下子抓住了阶级历史是由血写成之本质,看得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把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的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不过就是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忧愁而少开怀。放眼历史,尽是征战杀伐刀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天亮了,人民翻身了。毛泽东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写于1964年春,是其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现在,纵贯几百万年的悠久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如大写意的国画,用笔不多,却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把读者带进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与之共悲欢。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辩发出的吟唱,大气磅礴,吞吐烟云,雄盖古今,为中外文坛有史以来所罕见之大手笔。
庄屐,应为庄蹻(?-前256年),一作庄豪,又作庄峤。战国时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毛泽东关于学习历史的五句至理名言
内容提要
毛泽东同志写过一篇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称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理由是他“很虚心”地注意研究中国历史的情况、当前的社会情况和外国的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倡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有五句话应视为至理名言:
一、“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二、“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
三、“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四、“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五、“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
毛泽东同志写过一篇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称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理由是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的情况、当前的社会情况和外国的情况,“知道他是很虚心的”。初读这段论述,觉得有些不解:注意研究历史,怎么就是“谦虚”和“虚心”的表现呢?最近频频读到“历史是什么玩意儿”之类的调侃语,以及一些把历史本应带给我们的智慧和经验任意消解掉的奇谈怪论,渐渐有所理解了。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和记忆,老老实实地研究和学习它,从中获取经验、智慧、启示和借鉴,也就是尊重它和敬畏它,自然是谦虚和虚心的体现。
毛泽东同志提倡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论述很多,其中有五句话应视为至理名言。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1920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给蔡和森等人的一封信中说,他读历史时发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干出傻事蠢事的专制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原因是其欲望冲动压倒了理性智慧。由此,毛泽东同志提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多了解点历史上那些专制主义者的结局,让“智慧指导冲动”,或许能少干点傻事蠢事。此前,袁世凯称帝败亡时,毛泽东同志也发表过类似的议论,说袁世凯以及劝袁称帝的人不真正懂得历史,没有汲取“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的教训,乃世间“最愚者”。
把是否读史懂史同是否具有理性智慧联系起来,是青年毛泽东已经体悟到的一个重要道理。他一生好史,有多方面的理由、需要和收获,其中定然有益智的成分,有一种获得智慧的求索精神与乐趣。他读《三国志》,认为蜀国之误始于此前诸葛亮《隆中对》里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提出,将来得益州后派一上将守荆州,自己守汉中,大本营设在成都。本来就兵少势弱,又如此三分兵力,焉有不误的道理。如此诘问《隆中对》,未必有用于现实,但其中的经验教训却完全可能成为使人变得高明的营养。毛泽东同志后来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就是这个意思。了解历史,总结前人和自己经历的过去,最起码的一条,就是尽量不重复前人蛮愚的错误。为了澄清党的历史上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亲自主持编辑了党的历史文献集《六大以来》,并说:“同志们读了之后恍然大悟,发生了启发思想的作用。”用“恍然大悟”来形容读史的效果,揭示的就是益智、启智的作用。
“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
如果对自己的过去懵懵懂懂甚至一团漆黑,不可能成为一个明白人。如果研究历史不是为了今天的需要,一切拘泥于历史,恐怕也不算是一个明白人。对过去和今天都不太明白的人,自然很难干出有光明前景的事业。
毛泽东同志尊重历史,但从不拘泥于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有人从毛泽东同志的一些现实决策中觉得他“轻视过去,迷信将来”。这个话传到毛泽东同志那里,他在1958年1月28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专门作出解释说:“历史是要的。要读历史,我赞成郭沫若那个古史研究。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不迷信将来还得了呀!人类就是希望有个将来。”毛泽东同志承认自己“迷信将来”。至于说他“轻视过去”,恐怕有些误解。只不过一生重视读史的毛泽东同志比较看重现实这个立足点,总是希望从现实这个立足点出发去争取一个好的将来罢了。提出“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当时可能有自辩之意,但也揭示出了读史的要义,即了解历史是为现实和争取美好的将来服务的,学习古人是为今人增益的。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一篇题为《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演,里面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很明显,弄清过去,是为了把眼下的事办好。这样做,才是对历史的真正尊重和敬畏。
不能说毛泽东同志读史没有个人的兴趣,但借史明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却是他读史的常态和目的。许多问题,了解其来龙去脉,处理起来会有更多的思路,也更主动、更有效。毛泽东同志很善于从历史中获取灵感,常顺手拈来一些史实,以说明现实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多见于他的会议讲话和读史批注当中。比如,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赞成“引黄济汾”的设想。凡此等等,立足今天,把历史读活,思想自然会丰富起来。而且,把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紧密地联系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滑向“守旧”一路。
“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同志1961年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起因是他觉得不少干部不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按劳付酬、等价交换,于是就说:“我们搞了十一年社会主义,现在要总结经验。我今天讲的就是总结经验,我下回还要讲。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提出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意义是很深刻的。现实的经验可以说服人,历史的经验同样可以说服人。现实来源于历史,历史的经验实际上是时间远一些的现实经验。历史的经验之所以能说服人,原因不外三个:其一,讲历史的要义在于总结经验;其二,历史里有能够为今天的人们受用的经验;其三,了解了历史的经验,就能了解现实经验的来龙去脉,故有助于加深对现实经验的了解。程思远先生陪同李宗仁先生回国后,问过毛泽东同志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毛泽东同志的回答是:我们是靠经验吃饭的。总结和升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就是以谦虚之心敬畏历史,目的是寻求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对此,刘少奇同志也说过两句名言:一是“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二是“不学地理、历史,你就‘理论不起来’”。毛泽东同志敬畏历史,正是因为那里面有理论、有规律这些大学问和真学问。他的具体说法是:“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讲历史之所以能说服人,还因为通过历史现象来揭示、认识和把握规律比抽象的理论推演更有认识上的冲击力,更易于人们相信和接受,更能够发挥教育人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曾经这样说过,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强国压迫我们,才“教育了我们”;“我们说不服的人,蒋介石一教,就说得服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毛泽东同志为什么那样推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用为“延安整风教材”;又让人把陕北老先生李建侯写李自成兴衰的《永昌演义》抄写一部,说是“以为将来之用”。进北京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大家“绝不当李自成”。“不当李自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最能说服和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的口号。可见,如果把历史这门科学学好用好了,也就会像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的那样:“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
“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这是毛泽东同志1964年7月会见外宾时说的话。原话是:“亚非拉人民斗争的前途,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十几年的历史来看,就知道亚非拉人民将来的前途。”“凡是压迫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总有一天要走的,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加强斗争„„所以,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1945年抗战胜利时,谈到国民党会怎样对待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类似的话:“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上面这两个关于从历史看到前途、看到未来的判断,都是应验了的。
还是那句老话:知道了从哪里来,就会更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就是对前途、对未来的眺望和预判。有人甚至说,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此话有些极端,意思倒还鲜明。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不会拥有顺应时代、把握未来的历史自觉;有了对历史经验和规律的研究与把握,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就有可能开辟事业的新境界和光明前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认为:“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通向未来的路不是陡然出现的,往往藏伏在已经走过的路当中。对于不甚明了的未来方向,适当地向后看并不是多余的,更不是倒退。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为了向前看需要向后看,而且向后看也不是光停留在对过去的知其然上,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知道哪条路可以比较好地通向光明美好的未来。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从中国历朝历代对农民起义剿而难灭的历史中,看出红军和红色政权是可以存在的;又从历代农民起义为什么总是失败或胜利后成为改朝换代工具的历史中,看出中国革命只有靠具有先进思想的领导力量来领导才会有胜利的前途。
“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
1964年1月,毛泽东同志向巴西客人介绍中国革命的经验后,提出了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会善于学习历史?因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甚至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两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基本观点都是通过对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考察得出的。他们之所以把历史科学称作“唯一的科学”,意在强调,历史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认识、知识智慧、思想方法等等的百科全书。这本书需要时常翻阅,而且常读常新。不光马克思主义者这样认为,近代西方的有识之士也不乏这样的认识。法国的托克维尔就说他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有多少道德体系和政治体系经历了被发现、被忘却、被重新发现、被再次忘却、过了不久又被发现这一连续过程,而每一次发现都给世界带来惊奇,好像他们是全新的,充满了智慧。”当今世界,一些以现代面目出现的观点,往往不过是古老主题的变种。
马克思主义者以谦虚之心敬畏和学习历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周扬在晚年比较毛泽东同志和王明的不同学风时,便有这样的评价:王明这些教条主义者,读了很多马列主义的书,但是读了不能用,“毛泽东和鲁迅对社会有很丰富的了解,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可以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太多社会、历史知识,你的马列主义就只能变为教条。”谭震林也说:毛泽东同志“读过大量的中国社会历史著作,对中国农民的问题和中国社会的历史有着深切的了解,因而,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很快就具有深刻的正确的见解”。
善于学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所有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厚重品质和优秀传统。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此后又明确地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江泽民同志多次讲,不知道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主持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很多学习内容都是关于历史的。最近,中央又专门召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凡此等等,都体现了我们党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
(陈 晋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原题:毛泽东同志关于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名言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毛泽东诗词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1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更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凡是读过他的诗词的人,无不为他那丰富的想像、宏大的气魄、昂扬的激情而叹服。
《毛泽东诗词》是反映中国当代历史的雄奇壮美的史诗,毛泽东作为革命诗人,其诗词写景、咏扬、抒情都以“言志为主,为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揭露丑恶”服务。它以革命家的壮怀和诗人的热情,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这诗词寄托着豪情壮志,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何时傅住苍龙”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充分体现了他伟大的无产阶级胸襟;从“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到“横扫千军为卷席”,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到“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展示出他的气魄;这诗词豪情感天地而泣鬼神。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明换新天”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都给人以极大的感召力量,催人奋进!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战略家,他的眼界开阔而远大,从“长夜难眠赤县天”到“一唱雄鸡天下白”,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干河”到“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真可谓放眼五洲,胸怀世界。毛泽东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长于形象思维,又富于革命激情,写出的作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诗如画。他善于把强烈深沉的感情蕴藏在生动的画幅之中,情浓缩而含蓄,景生动而传神。
《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好像是一幅有声的电影镜头,但镜头中没有写人,却写了人的感觉与视野。在西风萧瑟的季节里,头上有雁叫,月照脚下有晨霜,耳边传来杂碎的马蹄声。还可以窥见伟人的哲思,“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多么辩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多么深刻;“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多么豪迈。博古胸怀、宏伟气势,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2新学年教学已经开始一个星期了,高中一年级的第一单元便是现代诗歌,这是同学们九年级上下两册现代诗学习的延续。第一课仍是毛泽东的诗词。正如法国前总理富尔所说,诗,是了解毛泽东性格的关键之一。因此,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便是我们拓展学习的第一项任务,要求每人至少背诵10篇,并且给大家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诗篇,写明自己的推荐理由。接下来,我将给大家推荐同学们写的欣赏文字。虽然文字有些稚嫩可爱,但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千里始于足下呀。
这几天,我认真地读了一些毛主席的诗词,比如:我非常喜欢他的诗词和书法,他的诗词不仅非常有气魄,而且很有文采。他的诗词不仅充分展露了他的诗情才智,而且显现了他丰富的、崇高的、伟大的精神世界。
1925年,毛主席写了《沁园春 长沙》。我觉得这首诗词显示了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诗中写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认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该由我来主宰这片大地吧!”表现出想成就大业者壮志未酬时的询问。
1936年,毛主席写了著名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我觉得《沁园春 雪》这首词显示出毛主席更有帝王气派,词中写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从中体会到毛主席要成为超过历代帝王,独领风骚的人物。他就像曹操一样,他们都具有成就帝王的思想。
1954年,毛主席写了《浪淘沙 北戴河》,这首诗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换了人间”指: 自古兴亡更替,英雄辈出,是历史的必然。再结合前半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表明作者认为,是该改朝换代是时候了,正要开创一片全新的世界。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我发现毛主席最喜欢用的形容词有:廖廓,苍茫,莽,滔,说明他老是以天下主宰者的心情,想着天地风云,山河湖海;描述数量老是用百、千、万,口气特大,让人觉得非常有气魄。
这就是我读了毛主席诗词后的感想。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3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在黎明时,在奋进中,在困难前,在挫折里,在风雨后……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读毛泽东的诗词,总会让您激情澎湃;读毛泽东的诗词也会让您找回自己。今天,吴歌频道推出一位青年干部的读后感,跟他一起感受这个时代的回响。
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退役回乡继续务农,身无长物,唯有一口旧式帆布箱为他视若珍宝。我第一次打开这口箱子是在8岁那年,记忆犹新。里面有一顶海军帽;一包肩章、领章之类的小玩意;一卷绷带,估计是行军途中用来捆被子的。除此之外,最吸引我的就是一包大大小小的弹壳,还有就是一本“红宝书”.80年代初,家庭收藏书籍报刊的还比较稀罕,课外读物极少。彼时刚识了一些字,我对印有文字的纸制品兴趣极大,假模假样看了半天,里面的内容大半不懂,但封皮上“毛主席诗词”五个字还能认。后来年纪渐长,还是会时时拿出来翻看,也慢慢懂得什么是词牌名,什么是格律,以及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等等。虽然谈不上鉴赏能力,但是那份波澜壮阔、酣畅淋漓的意境还是能感受到,读来总是让人视野开阔、心胸宽广。
据记载,毛泽东写的第一首诗是十六岁那年在湘乡县东山小学读书时改写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舍我其谁的霸气跃然纸上,很难想象这是一名6岁少年的思想。两年后,毛泽东到长沙继续求学,又写下了表达其凌云壮志的诗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写于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既抒发了诗人刚健遒劲、魅力非凡的豪情壮志,更处处流露出对旧体制、旧秩序的不满,活脱脱一个热血青年的典型。
参加革命后,毛泽东诗词中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愈发浓烈,丝毫没有因为反围剿的失利、个人的失意以及革命的低潮而有所转变,而是处处展现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迈。写于930年2月红军经广昌攻打吉安的《减字花木兰·广昌路上》之“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勾勒出一幅雄伟壮丽的雪中行军图:漫天风雪,红旗翻舞,万马奔腾,山岳动摇。“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是毛泽东于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在马背上吟成,写出了当时红军的高昂斗志和准备再次迎战围剿之敌的决心和信心。写于934— 935年间的“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短短48字,将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显露无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和无畏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的是不畏艰险的意志,苦中作乐的洒脱。《清平乐·六盘山》中“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写于红军长征结束之际,则以宏伟气魄表现了红军迫不及待渴望杀敌、勇往直前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
从927年的秋收起义到935年的遵义会议,青壮年时期的毛泽东经历了人生中的多次大起大落,但他却始终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心态等闲视之,于逆境中坚守本真、坚持调查研究,吸收运用唯物辩证法,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关乎中国革命走向的纲领性文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
可反观当下不少的年轻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或挫折时,往往更多地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通过将自我悬置起来,来寻求内心的平静。20 7岁末,各种“盘点”集中登场,其中“佛系青年”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讨论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佛系青年”,并不是真的出家,而是形容一些青年人的生活态度:无欲无求,看淡一切,心若止水,怎么都行。显而易见,“佛系青年”是一个群体与一种哲学的结合,其现实土壤是当前青年人的生存处境,究其实质则是一些青年人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精神选择。
诚然,现实的社会确实竞争激烈、压力空前。虽然大部分年轻人远离了贫穷,但房贷、子女教育、养老等问题,正一步步将他们变得愈加迷惶焦灼。但从古至今,无数的先贤已经明证,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备着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物质达到一定的基础后,精神要重要得多。精神的死亡,意味着人另一种形式的死亡。所以,理想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既有着对生活的稳健务实,又有着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注与激情。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希望大家都能从毛泽东诗词中找回自己的精神。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谁如此自豪地评论美丽的祖国,又是谁谈古论今,品味了五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那就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
为何毛主席能带领红军度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因为他的自信,他的大器,还有他那鹰击长空的神勇,毛主席一生有许多诗词,使人一读就想象出诗中的意境。诗词中,曾经赞美过祖国,赞美过自然,赞美过感
人的革命事迹,我学过很多毛泽东诗词,每次朗诵完后都感慨万分。其中最令我回味的,是一首赞美人民、回味历史的诗——<<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没有给人一点凄凉的感觉,反而让人们感到精神奋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连绵不断的群山比作银蛇、巨象,气势磅礴,境界雄伟。群山、平原是人民的革命象征,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侮辱的,中国要斗争、要反抗。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话展示了祖国美好的前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反映了对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中国发展中有着丰功伟绩的人,只是凭借武力,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即使威震四方在历史上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也不过只会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随着时间车轮的飞转,都成为了过去。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今天的劳动人民!
现在,我们青少年也要像毛主席,像走过长征的老前辈一样,不怕困难,充满自信,把长征,把革命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领会到毛主席那九天揽月的精神,走出辉煌的人生之路!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5“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着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沁春园?雪》,顿时勾起了我对《毛泽东诗词》这本书的酷爱之情。读了毛泽东的诗词,使我领悟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本诗词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深刻领会了革命理想的崇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浅显易懂的文字,让人感叹中华大地,等革命胜利之后,将是多么的美丽啊!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儿女,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不爱过奢华的生活,而更爱扛起枪的雄心壮志。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换了人间四字,具有万钧之力,深刻地批判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赞颂了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对人们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
学了伟人之诗,陶冶了革命情操。我明白了:在人民最失魂落魄的时候,深陷于月没星沉的黑暗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同闪闪发亮的火炬,在夜色如磐的深处,熊熊燃烧;在人民最萧瑟寒冷的时候,深陷于电闪雷鸣的恐慌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展翅高飞的海燕,在狂风暴雨的打击下,无畏开路;在人民最叫苦不迭的时候,深陷于硝烟弥漫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高声嘹亮的号角,在战火纷飞的折磨下,生生不息!
一首首,一句句,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伟人毛泽东的渊博知识,展现了他的风华才貌。这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只有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才能领悟和写出如此红色的经典。这,不仅仅是文坛上璀璨的明星,更是毛泽东一生金戈铁马的见证。
对我这种懵懵懂懂的少年来说,虽不能完完全全地理解毛主席的诗词,可是,只要一接触毛主席的诗词,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气宇轩昂的力量。对我来说,正是这种力量,促使着我,在学习面前,有着不一样的希冀,不一样的动力。毛主席的革命理想就像一块丰碑,时时刻刻推动着我,一路向前。
这本红色经典共记载毛主席三十五首诗词,每字每句,就如棒槌重重敲在我的心上,那光明的力量,时时指引着我们前行。那股浩然正气,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受益最大的,还是写作。不论是写天地,还是写人情,那股豪迈之情,始终,在我的心底,久久的荡漾……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6断断续续几年时间,笔者一直在拜读《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及“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他辉煌的政治成就,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而且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评论家称为“千古绝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另外,毛泽东的诗词中,也有一些是怀念友人或朋友赠答之作,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七律·答友人》等,但所寄之情也决非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时代精神的提炼,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浪漫主义情怀
读《毛泽东诗词》最鲜明的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环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的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寓意深刻,场面波澜壮阔。
《毛泽东诗词》中的诗词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因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他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视点,纵横环宇的气势,形象生动的用典、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在当代独树一帜,也达到了古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了古诗词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空白。从这一点看《毛泽东诗词》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的英名在神州大地上可谓家喻户晓,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尤其他的诗词艺术独具特色,许多名篇脍炙人口,读后令人荡气回肠,豪情满怀。毛主席的诗词永远能轻而易举地俘虏人心,他诗词中表达出的精神更能激发出人们沉睡多年的激情。下面就借我修完人文经典这门课程后学习到的方法,鉴赏一首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长沙》,以此来缅怀我们的伟大领袖同时激励我们21世纪的有志青年。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阕由景入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我想毛泽东在这里体现出了心中的孤愤难填。旧历7月初称不上是深秋,何以能寒?所以这恐怕是毛主席自己的感觉,在他的心里是天下之大竟无容身之处的悲凉。“看”是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看,在这种伤感情绪的推动之下,他站在橘子洲头所观察到的世界格外斑斓,尘世的场景变成了色彩的狂欢:通体墨绿色而毫无杂质的湘江水
一路北上,江中,舸舰迷津,川流不息,周围的树林尽被枫叶装点成血红,一眼朝西岸望去,岳麓诸峰竟是火烧一般红透了——这是大面。再细看,寥廓江天之上,一只苍鹰凌驾众生,正在孤独而高傲地盘旋,游鱼在水中仿佛无依无托地安闲优游,众生之流转如此合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然若失?有,但是这个怅然已经超越了惆怅和忧虑,他不是迷失在世界之大千与自我之渺小的剧烈比较中失落得不能自拔,逆来顺受,而是提出了痛苦而激越的反抗之声:试问天下是谁之天下?世界是谁之世界? 石破天惊的一问转入下阕,气势有所内敛,“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携来百侣曾游”具体指的大概是1917年9月底,他与一群有理想和抱负的青年曾租小船两只,环游长沙水陆一周。到了晚上,清风明月,醉酒歌诗,浪漫情怀和乐观精神悠然升腾。“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对往日不平凡的生活的概括,我想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活动,二是锻炼身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意气风发,文韬武略、才华卓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写他们对于混乱不堪的旧中国进行的学生式的批判,也就是“峥嵘岁月”中的社会、政治活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然是充满浪漫情调的夸张,但是毛泽东要说的是人定胜天的道理,这基于毛泽东极端的自信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对于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通篇看来,诗人的感伤情怀和豪迈奔放做到了完美的结合,我不
愿割裂开这两种情绪,说有一个踟蹰苦吟的毛泽东和一个激情飞扬的毛泽东在一首词里肉搏。但是,姑且说是挣扎,诗歌中的一个尖锐矛盾就是理想的美好和现实距离这种美好的遥遥千里,屈原诗里有,曹植诗里有,李白的诗里更是频有,有时他甚至几进几出,从极痛进入极乐,再从极乐跌回现实,这种拉锯战往往能把诗人的想象推向生命体验的高峰,于是仙境越发美,地狱越发艰难。
此时的毛泽东何以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这本来就苍茫的劲秋呢?词上阕表面上的瑰丽掩饰不住诗人内心的悲凉和不甘于屈从逃避的狠劲,悲观的暗流悄悄汹涌,终于借助于诗人主观意志的强大压力,变为豪迈奔放的英雄主义情怀猛然迸发了出来。怀揣痛苦所营造出的人世并不是真正的人世,而是更为诗意得多的新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美好也可以恐怖,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在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压抑多日的身心遭遇到了美好的事物,引起内心嘹亮的狂歌,万丈光芒射穿了千重阴霾的疑云,他的心驰骋八荒,如野马一样流奔席卷,自由在这一刻升腾,精神在这一刻解放。热爱和痛苦都来自激情,激情涌动于血液中马蹄奔腾般的节奏,意蕴均自天成,而文采,方得以一挥而就。
总之,毛泽东其人深受乡土文化、家族儒雅文风的影响,他作出的诗词意境深远,气势恢弘,不愧为大手笔。他的诗词艺术给中国诗歌史、文学史树立了一座巨大不朽的丰碑,给中国及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一笔厚重、丰富的宝贵遗产,亦给巨人留下诗意的回眸。
法学院 2010181032 贾晓龙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