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学校社会工作期末论文

最新文章

第一篇:学校社会工作期末论文

科目:学校社会工作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20110431 专业:社会工作 姓名:黄美兰

学号:2011043150

期末论文

《学校社会工作》期末论文—— 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宿舍不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

【摘要】: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如果寝室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宿舍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构建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四方学子,发生口角甚至是冲突都是有可能的,如何看待宿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何建议和对策?文章尝试从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来透视高校大学生的宿舍不和谐人际关系,并探讨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室友关系中发挥的空间,以期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与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关键词】: 大学宿舍 人际关系 社会工作介入

一,研究背景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集中反映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走向。在寝室成员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个大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对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至关重要。近年来,在高校寝室中出现的各种恶性事件给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亮出了“红灯”。2024年云南大学“2.23”马加爵杀人案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马加爵与寝室成员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寝室人际关系恶化。上海《文汇报》报道:2024年上海高校自杀事件中,人际关系紧张的占27.8%,以恋爱为诱因的比例为22%,健康原因的5.6%,精神疾病的11.1%,其他占5.6%,人际关系紧张已取代恋爱失败成为上海高校自杀事件的最主要因素。还有离我们最近的2024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室友研究生饮水机内投毒致死事件。在现状面前如何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出现的不良趋势,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积极性建议,是摆在社会工作者面前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大学生室友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从不和谐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所能发挥的空间。

二,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现状

据我根据有关调查资料了解到19%的同学认为舍友不能很好的关心自己,31%的同学认为宿舍里有自己不喜欢的人,6.5%的同学对宿舍的人际关系很不满意。3%的同学认为宿舍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学校和生活,此外女生宿舍矛盾比男生宿舍矛盾要多,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有见面不说话现象,还有一些宿舍小团体现象的存在使团体以外的一些同学被孤立,致使宿舍关系不融合。其中我觉得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1,内因:(1)生活习惯的不同。生活起居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因为宿舍成员90%的情况下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并且中国又有多种民族,民族差异大,当然了每个人的生活习

惯差异就大,这样一来,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在一起不会很好协调与他人间的关系的话势必会相互影响,相互干扰。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矛盾。(2)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宿舍中有的成员不懂得如何与同宿舍成员很好的交往,每次与宿舍成员交流,自己就滔滔不绝的只会顾着自己的事向对方讲诉,没给对方留有开口讲话的机会。也不会去认真感受、观察对方听了自己的讲诉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其实对方早已对你的讲话感到了厌烦。这样的谈话持续了几次后,其他舍员就会觉得与你谈话无意义,因为别人与你谈话除了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话语权被无情的剥夺外,甚至觉得自己没被得到尊重。要想与别人有个良好的沟通氛围的话,你就必须学会倾听,这是最基本的交流技巧。同时,还要学会尊重对方。(3)大学生个性的差异。宿舍内的各成员在性格、兴趣、做事风格等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点同学个性比较开朗,不会斤斤计较,而有点同学性格内向,平时不爱与他人交谈。而有点同学又说话直来直去,说出的话可能让他人一时无法接受,别人并会产生误会,认为这个同学是针对自己的。2,外因:(1)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能给孩子带来生活的幸福感和生活感,同时也能为其成长包括心理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氛围不仅包括家庭的完整性,也包括家庭成员的和睦程度、父母关系是否融洽以及家庭与外部环境的融合情况。当然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常见的不科学的家教方式主要有:第一,放任型的家教方式。第二,否定型的教育方式。第三,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下会形成不同性格的孩子,比如,第一种情况下容易使孩子形成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性格。第二种则会使孩子具有谦卑倾向。这两类家教方式影响下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出不能换位思考、没有礼貌、缺乏自信、内向等特征。(2)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我觉得主要是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社会更新换代太快,所以有很多种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于是社会的矛盾看起来就更加的深刻和严重!再来说说对大学生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上的认识是一知半解,更多的是靠自己的直觉来判断世界,网络的虚假性又太高,不可靠,所以大学生们还是对社会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比较幼稚的阶段。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宿舍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在各个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大多数的同学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会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从而引起人际冲突。社会是一个由集体意识决定的实体,所以大学生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思想,不要被社会风气所感染。三,典型事件分析——云大连环杀人事件

(1)杀人事件

202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24年6月17日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云南省高级法院经复核认为,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意志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马加爵的辩护人关于马加爵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的辩护意见虽然符合事实,但马加爵罪行极其严重,对其不予从轻处罚。一审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作出裁定,核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24年6月17日),男,汉族,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24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24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24年读高三,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24年至202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24年2月13日

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2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2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父母眼中的他:家里4个孩子中,马加爵是最听话的一个,虽然平时话不多,但为人诚实,人也很勤快,学习成绩也很好。从小到大,在几兄妹中,马加爵是惟一没被父母打骂过的孩子。读大学期间,为了帮他筹集生活费,父母两人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给附近的老板们烫衣服挣钱。去年暑假马加爵回家,有一天晚上起夜小便时看到父母还在为别人烫衣服挣钱,他见后眼泪不断地往下流。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第二天他便到镇上打暑期工。

村民眼中的他:马加爵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从来就没做过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在村里人缘也很好。上大学后每次放假回家,他要不就帮家里干农活,要不在家里看书,太无聊的时候就去打篮球,很少见他到外面乱玩。

老师眼中的他:他一直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真的不敢相信他会干出这样残忍的事。他这样不仅毁了自己,给家里蒙上阴影,还毁了其他四个家庭的幸福,人家供出一个大学生多不容易„„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没有多少朋友。但成绩很优秀。

同学眼中的他:学习成绩优越,人老实,但不善于交朋友。

(2)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分析

A,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 20 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人的思想往往是造成人情绪的根源。(1)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指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想法通常与“必须”。“应该”、“一定”这类词联系起来。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所致。用这种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常会引起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若用于评价他人,则会对他人持不合理评价,从而导致一味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轻蔑和愤怒等情绪。③糟糕至极。即认为一件自己不愿其发生的事情发生后,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而难以自拔。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

就有关马加爵学习、生活的资料,记者采访了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专家和权威人士,请他们就嫌犯马加爵的性格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云南人力资源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惠主任说,从提供的资料看,嫌犯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上;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表现在从提供照片上看,嫌犯马加爵蛮有攻击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压抑,如若遇上某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爆发,且喜欢报复打击。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但不管怎么说,他所采取的这种行为和做法都是让人无法理喻的。可以说,他的心理其实处于一种扭曲心态。大学的室友关系本该是一种良好的朋友关系,而正是由于这种非理性的信念使马加爵对于室友产生了不友善的观念和看法,最终在自己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无情的把其他舍友杀害。

B、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独立系统的相互作用,它们对案主的个人系统都具有重大影响。个人系统在社会环境中正是依靠与多种系统(中

观和宏观系统)相互作用而发挥其功能的。因此案主出现问题的原因经常是案主本身的微观系统内部,或与中、宏观系统之间的消极互动所致。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促进它们之间的积极互动,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就要了解与案主相关的整体系统内的所有资源。马加爵那种沉默寡言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多种生态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一个人要把他放到他身处的环境中去,马加爵没有与身边的环境和谐相处,比较封闭,然后当他对身边的人环境怨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找不到可以把自己内心压抑多久的情绪倾诉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就不知不觉走入了误区,无可自拔。如果一个学校中有一批专业性社工,专门为同学这方面的工作,为学生全心全意服务,早点介入到马加爵的生活中,积极促进他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早点帮助他开拓视野,那么他会早点领会到其实他与舍友间的这般关系并不是件严重的事情,让他意识到存在这种关系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现在一切都晚了,作为新一代社工的我们希望以后能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

四、社会工作者可发挥的空间

(一)个人方面

1、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2.创伤

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的服务于案主;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5.关怀,照顾和脉络。作为社工我们应该相信像马加爵这样的人是有潜能,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的,只是他本人不善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社会工作者要通过个案辅导找出马加爵那些压抑很久的低落的心情的合理原因,并进一步观察他出现杀人动机背后的真正主客观原因,如果作为身边的同学老师们能给他多一点关怀,早点发现他产生杀人心理的话,能即使给予他引导、纠正的话,那么他就不至于走上这条残忍的道路。社工要即使赋予这类学生鼓励、支持的功能,并引导他们开拓视野,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2、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a、平等——最基本的现代理念,人际关系赖以生

存的基础。对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可贵的品质。b、换位——心理学称为“心理位置互换”,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和处境认知对方的观念、体会对方的情感、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实现共情传达,达到感情上的共鸣。c、宽容——密切和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革命军人要大气做人。人们总是喜欢和那些宽容厚道的人交朋友,正所谓“宽则得众”。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强求一致,而要求同存异、相互谅解、不求全责备。d、诚信——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上,这是人们交往的基础。e、尊重——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尊重饱含着待人处世的智慧,尽显人格操守的高贵。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尊重。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重人的正当作为,包括尊重人的不同个性。最后,要具备同理心,认同此心,心同此理。社工应早早地对大学生进行促建良好人际交往的引导,这样不至于最终被人际交往的缺陷而使自己生活学习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层面

马加爵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少挫折?谁也说不清楚,有的是“真挫折”,有的是对他人来说是些所谓的“挫折”面前,由于马加爵理解不了这些“挫折”所产生的真正原因,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又缺乏足够的认识,自身又缺乏化解这些“挫折”的能力,更缺乏将这些“挫折”宣泄出去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社会又将共产党起家的“思想工作”之宝丢弃了,而我们的学校重视的又是“考试第一、唯功利至上”的教育模式,再加上马加爵自身诸多的人格负因:如极端的自我中心、不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冷

漠、爱钻牛角尖、小心眼、不善交往„„因而因无数的“挫折”产生的“不满情绪”之“能量”,在马加爵身上便一点一点地累积,一点一点地叠加,一点一点地强化,残忍的犯罪行为便是这种“长期蓄积的能量”的爆发口。还必须提出的是:“无文化人”的这类“情绪型犯罪”是以“简单的人身暴力犯罪形式”出现,而“有文化人”的这类犯罪则是以“智能型暴力犯罪形式”、“理智型暴力犯罪形式”的特点出现,其破坏性一点都不比“简单的人身暴力犯罪形式”差。人的成长环境是应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交流与互动。如若能早点帮助加强马加爵与学校老师与同学的联系,在此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小组活动,帮助他拓宽人际关系网络,实现和学校环境系统的良好互动。

五、总结与讨论

天天在一间寝室,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嘛,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忍耐、包容,互相尊重对方,熟悉舍友的特点,若发生矛盾了,就以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处理,尽力营造和谐的生活气氛。任何矛盾,只要本着一个原则去化解,都不是矛盾,心地宽容。特别是女生,这个不注意,老是计较小事,将来必定吃大亏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大学生集中把精力在学业上,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之,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可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甚至造成心理障碍。要处理好寝室里的人际关系,室友之间应该加强沟通,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平时要善于表现自己。找到和别人的共同点,找到和谐相处的纽带;正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要学会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诚信待人。因此,将以“助人自助”为服务理念的社会工作模式运用到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但是社会工作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时,仍需要注意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构建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之我见

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

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第二篇:学校社会工作课堂心得论文

学校社会工作学习心得

从学习个案工作到小组工作,从接触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到了解学校社会工作,从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到熟稔西方社会理论„„在短短的两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从一个起初对社会工作一无所知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已踏入专业领域的社工学生。虽说我现在还是个“未出茅庐”的在校学生,对社工这一职业的认识还尚且肤浅,但从大学学习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知识在一点点积累,技巧也在一步步提升,同时对专业的认同也在慢慢地深化,学习每门新的课程都为我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持,为我的社工认知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本学期的“学校社会工作”这门课程结束后,我深刻了解到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性质明确又处于发展中的学校专业服务,是社会工作在学校领域的应用,是一种助人活动,是一种艺术。学校社会工作以学校的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优势视角、需要取向、挖掘潜能为理念,由专职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学校辅导人员配合,综合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社会服务,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全新学校工作模式.经国外近一百年的发展与完善,这一模式己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随之而来的青少年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有着与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然是生命力旺盛,但也很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心理发展还未成熟,需要成人世界的关爱和保护。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学校、家庭、社区的发展。

对学生来说有以下功能:

1、促进学生学业的建设功能,2、学生基本权益的保护功能,3、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功能,4、学生身心障碍的预防功能,5、学生偏差行为的校正功能,6、学生支持资源的连接功能,7、促进学生成长的发展功能。

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有以下功能:

1、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校实现民主和公正,建立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2、增强家庭的对子女的教养功能,促进学生家庭关系的和谐,3、减少青少年在社区的不良行为,消除社区的安全隐患,增进社区和学校的联系和合作。

一、了解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走出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学校社会工作道路。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它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访问教师时期、传统临床工作时期、学校社区变迁时期以及多元化发展时期四个阶段。之后,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各种方式进行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一些亚洲国家也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20世纪20年代,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实践,60年代在香港、台湾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也出现过, 二十世纪早期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在一些中学建立青年会组织, 协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是相关工作仍由一些其他措施所取代。时至2024年, 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支持下, 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 再次揭开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

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经历了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步阶段、多元化(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工作体系)学生工作阶段和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恢复和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教育”的路径,中国走的是适合中国的先教育后实务的发展道路,以高校-民间机构合作推进模式、政府推进模式、政府——民间机构合作推进模式以及高校——学术组织——政府——民间机构——企业联合推进模式。中国以西方的经验学习总结逐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更好的指导实践。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其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专业化的社工理论是社工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的基础,帮助社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行为过程,确定问题的性质,明确工作目标。课程学习中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与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并且分析了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和启示作用。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涉及到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社会学的反面,社会学主要从偏差行为理论、角色理论、参考群体理论以及符合互动论给予学校社会工作以启示。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本身的目的是协助心理和社会适应欠佳的学生发展健全的社会化人格,因此在心理学理论中又主要介绍了与学校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三个方面。另外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说到学校社会工作必然涉及到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如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论和教育结构论。学校社会工作需要在多元的理论中去粗取精,精益求精,寻找出适合学校社会工作的多元化理论基础,更好的指导实践。

三、熟知学校社会工作的运作模式,为解决学生的问题提供清晰可用的思考方式和指引。美国社会工作学者艾德森(Alderson)整理相关理论模式,提出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1)传统临床模式(Traditional clinical model)传统临床模式是根据心理分析理论、心理社会理论、自我心理学、个案工作与方法论,其工作焦点是社会关系、社会能力失调,情绪失调、情绪困扰的学生。工作目标是帮助那些学生能有较佳的社会功能与有效的情绪管理。此模式认为学生情绪与心理问题的来源是来自于其家庭,尤其是其亲子间的互动问题。学校社工主要的工作任务与活动,是对学生与其父母亲进行个案工作,有时也使用团体工作,或把整个家庭当成一个工作团体,发挥其联结者的角色,串联沟通学生、父母亲与学校人员(包括教师)。(2)学校变迁模式(School-change model)学校变迁模式的工作焦点是学校的环境本身,特别是学校的规范、规定与情况。目标是要改变学校不适当与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此模式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学校本身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学校社工常以团体工作的方式直接与学生谈话接触,以个别或团体工作方式与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进行咨询活动。(3)社区学校模式(School community model)社区学校模式是基于社区、学校连结概念与沟通理论,其工作的焦点是文化失利与被剥削的社区,其工作的目标是要发展对社区的了解与支持,发展学校的方案去帮助贫困与文化失利家庭的学生。因此学校工作的目标体系是社区与学校,他们扮演调停者、倡导者与外展服务者的角色,投入学区里的活动,促使学区居民能问问题,提出他们所关切的议题,帮助学校与居民相互了解与信赖,鼓励学区里的居民、学生们的家长,投入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与方案。

(4)社会互动模式(Social interaction model)社会互动模式是基于系统理论、社会科学理论与沟通理论。本模式认为,问题的来源,是学生与解决其问题间的各个系统间的互动发生困难,而无法得到信赖与帮助。因此,学校社工的任务与活动,主要是找出并强调双方的共同性,建立彼此的目标,改善与协助双方的沟通,建立互助系统,以直接服务方式,经个案、团体与社区工作技巧,达成工作目标。

一、我的感悟和思考

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事业在开展的十几年取得了很大进步, 特别是近年来, 社工事业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重视。在社区、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社会工作渐入佳境, 但是, 学校社会工作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展, 专业的社工在学校难觅踪迹。学校的心理辅导体系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初成体系, 学校社会工作似乎根本还未成为人们的一般观念。我国在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障碍。

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真正的建构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寻求政府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积极探索发展道路,通过部分试点学校进行推广,主动争取社会各界认可。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社会工作者提供青少年服务的重要载体。通过驻校服务,学校社工可以深入且即时地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服务,避免因为延误或不了解实际情况而错过了助人的最佳时机。综观世界各地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结合我国本土的教育体制,可以看到学校社工在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关乎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建立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刻不容缓。

第三篇:学校社会工作

2、阐述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及其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选择2个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需要强化,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以进行学习,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应该认识到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和父母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儿童的行为由外塑而渐内发,这既是个体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教育引导的结果。不仅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采纳这些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成长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人。自我效能是一种期望结构,具有动机的性质。学生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他对任务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教师应帮助学生保持相对准确但却是较高水平的期望和效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无能的错觉。要培养学生具有能力是可变的信念,减少相对能力信息。

(2)、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和简单的反应,而是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结果。学校里的学生正处于理性与思想的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不正确,就会在思考时产生偏差,从而误导行为。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对于那些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第四篇:老年人社会工作论文

老年人社会工作毕业论文

摘要: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倡导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为老年人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提供全方面、高品质的服务,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从而实现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工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老年社会工作也开始兴起,并日益受到重视。为推动我国老年社会工作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也在加速进行。

关键词:老年社会 社会服务 老年社会工作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迫切需要强化老年人社会工作

人类进入21世纪的同时,也迈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人口老龄化趋势开始引起重视。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落实,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口总规模急剧膨胀,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快。我国80岁以上老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全世界每5个、亚洲每2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就会有一位中国老年人。据民政部统计,早在202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目前已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2%;65岁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其中,80岁以上老龄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9.7%。预计到2024年,80岁以上老龄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10%上升到2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36%,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3%。

老龄化趋势加快,老年人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老年人社会工作成为一个急需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在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子女难以独立承担对老年父母的照顾,客观上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

1.老年人社会工作内涵

老年人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老年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技巧和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社会资源,贯彻实施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政策,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其需求的实践过程。

2.强化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又是社会有功之臣,解决好老年人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从而实现成功老化,这是社会的责任。让老、中、青和谐相处,共同分享社会资源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关系到我国和谐社.........

第五篇:青少年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班张建伟20084130120

试析社会工作者如何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偏差行为; 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偏差行为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是源于青少年生理变化、心理变化与社会心理变化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而导致心理不适。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产生偏差行为,严重的会导致违法犯罪。因此,要有效解决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从引导促进、辅导帮助、文化传承、纠偏扶正等方面入手,思考应对措施。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主要特点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少年时期,我们一般是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个时期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基本处在一个冲突与融合交织的状态中,他们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与社会心理正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螺旋上升阶段,其间身心时时处于矛盾统一的交织状态。青少年时期生理变化的主要特点是骨骼、肌肉、身高、体质剧变,脑功能和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性腺发育成熟,精力充沛,记忆清晰,处在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心理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富于幻想,具有好奇心、敢于冒险;思维浅显,偏重于主观、片面看问题;情绪表现相对强烈,比较容易激动或消沉、绝望,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表现在做事的独立性上。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生理、心理的发展常常同客观存在环境发生矛盾:有生理需求同道德法律规范的矛盾、旺盛的精力同较浅的社会认知能力的矛盾、对物质的渴求同现实提供的可能程度的矛盾、渴望自我独立与依附家庭和学校的矛盾,可以概括为幻想同实际方面都存在矛盾。

青少年社会心理变化的这一特点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最大特点。随着身体发育趋向成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孩子们开始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体态变化越来越像成年人了。他们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希望受到成年人的尊重;他们常以成年人自居,模仿成年人的口吻谈话,愿意承担成年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不喜欢成年人仍把自己看作不懂事的孩子而任意摆布,对老师或家长的“苦口婆心”比较反感。但是,他们的心态经常处于矛盾和不平衡状态。青少年兴趣广泛,爱好易变是正常的现象,但引导不好就会养成见异思迁的不良习气。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抽象事物的认识能力正在不断增长,因此,引导青少年利用青春期认真学知识外,引导他们学习最感兴趣的特长,对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有极大的帮助。

(二)青少年产生偏差行为的主要特点

动机是引起、维持、推动、导向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因,需要和欲望是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基础。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典型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偏差行为产生的认知特点。青少年由于需求膨胀而能力有限,极易诱发偏差行为。二是从动机引发偏差行为的实施过程来看,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常常是因头脑发热,感情失控,或激情难抑而迁怒与他人不计后果的疯狂行为。

1.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认知特点。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是认识倾向带有情绪色彩。表现为好问、好动、好奇、猎奇。不该知道、不允许做的事,偏要去问、去做。一些青少年,看了色情、凶杀、侠客的录像片和手抄本后,总想模仿尝试其中的情趣,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其二是思维能力不发达,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能力低。一些青少年往往把假、恶、丑当真、善、美,把“侠义豪放”的绿林好汉作为崇拜、模仿的对象。其三在伦理观念方面是非模糊或颠倒,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往往文明礼貌与粗鲁野蛮不分,视文明礼貌为“没出息”,野蛮粗鲁为“吃得开”、“镇得住”;勇敢精神与亡命行为不分,把亡命当“勇敢”;团结友谊与哥们义气不分,奉哥们义气为处世哲学,“要想坐得住,就得哥们扶”,而且极易结成犯罪团伙。他们的人生观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在世、呼喝两字”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其四是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情感起伏节奏快、幅度大,“热”得快,“冷”得也快,变化多端,喜怒无常。

2.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特点。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与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有区别的,青少年的心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其一是不考虑后果的盲目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因为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加上年青人逞强好胜,所以,他们的这些偏差行为,常常有些疯狂,不思考后果,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如他们有的仅仅是为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或者为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仅仅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致使偏差行为发生。其二是产生偏差行为的随意性。许多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在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下,或一时的感情冲动,会比较简单的随意发泄自己的情感,较少是经过事前思考或预谋后实施自己的计划。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其三是偏差行为的连续性。一次偶尔爆发的行为一旦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强化他们对这一行为的认可,以致于把这一类行为进一步延续下去,结果会离正确道路越走越远。其四是偏差行为的逆反特点。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心理分析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心理分析

众多调查表明,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关系如何调处的矛盾,普遍面临着如何有效解决青少年升学、就业、早恋等问题,而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发展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造成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问题,有的造成青少年出现偏差行为,有的甚至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心理健康欠佳的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是青少年表现出轻微心理失调而非心理障碍,常常表现出如下症状:有的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因过分紧张、焦虑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形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轻微心理失调是决不可小觑的,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不能获得平衡,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加剧,轻的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稍重可能形成精神疾病。有的青少年为寻找排解心理困惑,在不正确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社会学家说,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危机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引导,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人数将会大大增加。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学者十分关注并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尤其是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内外学者对青少年犯罪动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Elliot提出的综合紧张理论、控制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他把青少年犯罪发展的路径归纳为:家庭关系或学校关系紧张———与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减弱——与不良同伴的联系增强——学习不良行为——犯罪。[1]Loeber等人则提出青少年越轨行为有3种发展轨迹:公开型(Overt)、隐蔽型(Covert)和权威冲突型(Early Authority Conflict)。公开型的儿童在8岁时开始出现攻击和侵犯行为,以后逐渐升级,发展到欺负殴打他人,最终出现严重的暴力犯罪,如伤害、强奸等。这类儿童的不良行为可能也包括了隐蔽型和权威冲突型儿童的行为特点。隐蔽型的儿童出现不良行为的年龄在7岁,主要是一些顺手偷窃、破坏财物等小问题,最后会犯的错误也是中等严重的行为,如偷盗、违法使用信用卡、买卖毒品等。权威冲突型儿童最初表现出反抗或不听话的行为可能早在3岁,以后会发展成固执、蔑视权威,最终会发展到逃避权威,比如逃学、离家出走等。以上三种发展轨迹,每一种都先由家庭开始,然后扩展到社区和学校,由和父母的冲突、同伴的冲突发展到对陌生人的伤害。[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也发现,小学四、五年级进入青春期后,不良行为开始出现,十三、十四、十五岁是不良行为的爆发阶段,随后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特别是闲散在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多数以违法犯罪所得作为娱乐消费的主要来源,十六岁是被司法机关绳之以法的高峰年龄。[3]这些研究反映青少年犯罪受到影响最大的是紧张的家庭关系、不良的群体伙伴以及从小受溺爱产生的蔑视权威等因素,在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易出现攻击和侵犯等不良行为,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工作者有效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措施

青少年面对众多的压力和冲突,面对逐渐失调的心理,他们显得既脆弱又无助,家庭、学校、社区或者说全社会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走出阴影,纠正他们的偏差行为,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能力,来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防止心理变异而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虽然好奇心理、虚荣心理、盲从心理、争强好胜心理、逆反心理、利己心理、报复心理以及寻求刺激心理等都可能诱发青少年偏差行为,但偏差行为的养成是长期处在不健康心理状态下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偏差行为倾向不只存在于不良少年身上,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存在“有可能”导致偏差行为的先天因素,也都会接触“有可能”导致偏差行为的社会环境,因此,几乎每个人都存在偏差行为,只是这一倾向的强弱会因人而有所不同。社会工作者只有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时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动向,并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对青

少年偏差行为加以预防或纠正。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亚于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的。

(一)引导促进青少年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青少年就能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妥善地处理事情。提高对挫折和心理冲突的耐受力,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要做到这一点,社会工作者就要利用社区平台、利用社团的非政府优势,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承认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并对之加以创造性吸收。使他们真正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摆脱现在“重技术、轻思想”、“重理工、轻文科”的局面,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为民族的腾飞而奋斗的奉献精神。引导成人提高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首先,要加强对成人教育观念转变的指导,尤其要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随着青少年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别人尊重他们,渴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它有利于青少年应付未来信息社会激烈竞争的挑战,如果成人还采用命令口吻同青少年打交道,势必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感,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成人只有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站在青少年立场上考虑他们的需要,教育才会事半功倍,这就要求社会媒介、大众团体等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父母和老师改变以往的惯性教育模式,加强关于青少年心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其次是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有益指导,促进他们提升自身的能力,改变他们过去纯靠经验来管教孩子的老方法,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工具,运用丰富的资料来更好地教育青少年。最后要研究新形势,积极做好准备。社会和政府应该强化对未来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因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只有掌握了社会形势的发展规律,才能对社会产生的问题有个提前预知,从而做好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准备。

(二)辅导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心理

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言行应该有充分的了解,由此掌握当下青少年的发展状况,只有了解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帮助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的奋斗目标。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引导青少年不要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盲目地确定一些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要盲目参加不切合实际的竞争,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否则目标落空,遭受挫折,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其次要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负性情绪,考试挫折后的苦恼,同学吵嘴后的生气,工作中的不如意……对于这些,社会工作者要及时提醒和告诫他们学会自己调控情绪。并适时推出一些积极的文体活动,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放松,防止消极心境的产生。最后要辅导他们学会人际交往。青少年在正常交往中,能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从中得到启迪、疏导和帮助,增强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学习、工作、生活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困惑,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文化传承工作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桥梁作用

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一个由“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这种大背景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的断裂、传统权威的瓦解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4]其中,文化传承的断裂直接造成家庭矛盾,造成青少年与成人间的代际冲突。所谓文化传承的断裂,是指在社会变迁、阶层流动、文化交流过程中,青少年作为信息社会的主体,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与其父辈所拥

有的文化已经有着很大的不同,呈现出一种断裂性变化的局面。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与其父母长辈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有时甚至对立,从而造成双方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矛盾或者沟通困难,给家庭带来代际之间的冲突,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扎根在中国社会,着力于治疗中国文化断裂的“硬伤”,继承与借鉴双管齐下。我们也知道虽然社会工作的发展受到政策的影响,但它并不具有政府属性,因此,许多社会工作者都是一种志愿者形式的组合。为了极大的发挥社会工作者实践服务的作用,有学者对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存在的组织结构做了研究,并倡议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致力于我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在继承我国传统社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及经验,围绕我国青少年的现实心理特点,从可操作层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研究并开展实际服务,促进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事业的巨大发展。

(四)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纠偏扶正青少年的行为

青少年偏差行为有一个过程,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发生之时必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表露。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不良言行出现,社会工作者就应高度重视。如社区青少年有模仿凶杀、侠客的行径,任意毁坏财物,经常结识不良朋友,或者看淫秽录相,接触毒品,或者大吃大喝,出入娱乐场所,大把花钱等不良行为出现时,社会工作者就应该一方面教育引导,另一方面通知家长配合教育,让孩子逐渐从不懂事变得懂事,就能从根本上阻止孩子偏差行为的产生。有学者研究证明了这一点,“青少年实施刑事犯罪之前会实施各种不良行为,犯罪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显著多于普通青少年”。研究发现,“大多青少年在实施刑事犯罪之前有劣迹行为史。在自我报告的25项违法犯罪行为中,少管所青少年在被判刑之前,有95%以上的人有过1项以上的违法犯罪行为,有91%的人有过1项以上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其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中学青少年和工读学校青少年”。[5]这些数据说明,青少年在行为上发生偏差之前,他们的社会心理已经通过不良习惯外显出来,这个时期及时发现他们的这一苗头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对于调适他们的心理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总的看来,要纠正青少年偏差行为,靠某一部分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这需要青少年群体、家庭、学校、社会构成“四位一体”的有机体系,在实践中共同服务青少年,才能解决这一世界难题。

参考文献:

[1]路继初,罗军.过渡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青年研究,1999,(11).[2]汪金龙.目标与现状的反差[J].煤炭高等教育,2024,(4).[3]王景英,梁红梅.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J].教育学,2024,(3).[4]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屈智勇,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4,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