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面临的机遇
(一)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重视人才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积累的两种不同发展战略。其结果是注重人力资车投资的国家比片面追求物质资本积累的国家具有更好的发展势态。20世纪8O年代之后,由于前者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两种不同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实际增长率的差距正在越来越大。9O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之所以出现了衰退,则同它一度沉迷于追逐房地产泡沫中的巨额利润、忽视发展尖端高科技领域和行政管理观念与方法的不断创新等重大失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此期间,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再领风骚,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吸引并有效地利用了全世界最优秀人才为其高新技术的发展效力。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日本的教训和美国的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昭示了一条极其珍贵的道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202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福建的人才政策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和机遇。而后,2024年3月,“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短短一句话,写进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尖声正以如虹气势向前推进。这将改变福建省交通和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在吸引和聚集人才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福建的人才环境竞争将得到巨大的提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保障,是发展第一要务的推动力。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事实上福建省也是这么做的。一是超前规划。根据海峡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202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积极制定“十二五”人才工作规划,明确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基本措施。规划制定后,每年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情况提出当年的人才工作计划,明确当年人才工作应当的重点。二是政策引导。如制定《关于做好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等等,通过具体的政策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三是适时监控。及时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数量、专业和结构提出了哪些变化,适时地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培养方向和方式。加强对出台的政策落实情况的监控,特别是各项优惠政策,一方面在慎于承诺,另一方面要承诺有信,把每项政策落实到位。
(二)运用好“海峡西岸”这个平台,加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与合作
2024年3月10日,国家人事部出台《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的意见》(国人部发[2024]22号)明确把福建作为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先行试验区和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试验区,支持福建积极探索两岸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机制,打造两岸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交流平台,提升合作交流层次,促进两岸人员交流互动。而2024年5月8日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更是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做好海峡两岸人才工作,加强两岸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打造新的人才高地,为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对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对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峡两岸因为历史文化的同源性,因此在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旅游、金融、港口、教育、农业等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交流合作前景。加强海峡两岸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推进祖国统一的需要,而且是破解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瓶颈,使海峡西岸经济区 “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基础。
福建与台湾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通的“无缘”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加强与台湾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十二五”将是福建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必须充分利用“海峡西岸”这个区域概念,搭建人才平台。建立海峡两岸人才交流机构,进一步拓展两岸人才交流渠道,把福建建成海峡两岸人才交流的中心。要加大创业园的建设力度,支持帮助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为留学人员创业提供风险资金。要搭建闽港澳台人才和作平台,加强两岸三地人才交流与合作,鼓励和吸引港澳台人才和海外华人华侨来我省工作和服务,建立海外留学人员信息库,拓宽联络渠道,加强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和华人商会、留学生组织的联系,提高吸引留学人才工作的实效性。
要抓住重点求得突破。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几个重点环节和重点工作上求得突破。比如:在“两岸三地”和海外人才沟通平台的搭建,建立与“两岸三地”人才资源沟通机制。在做强中心城市中壮大人才队伍;在加快产业集聚中加快人才集聚;在壮大民营企业中为人才提供平等的服务平台;在既有利于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有利于推动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的发展;在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等方面求得突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三)同国际接轨,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
福建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达1088万人,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港澳同胞123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以上,他们是福建的骄傲和光荣,也是福建珍贵的智力宝库。不仅提升福建省在国际的知名度,为实现福建走出去战略,打开了通道,而且也为其对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加强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推进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迄今为止,福建已同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仅过去的5年间就组织实施了70多个国际及对港澳台科技合作项目,投入资金2024多万元人民币。同时,福建还通过交流与合作,建立了7个农业隔离区、4个农业引进示范区和高科技园区,成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在加强原TCDC国际培训工作、建好亚太食用菌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成立了“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最重要的是,闽台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日趋频繁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依托对台区位、政策和人文优势,积极开展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已涉及农业、气象、地震、地质、海洋、中医药等20多个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对外交流领域的不断发展的大好时机下,福建为此把“对外开放与合作”确立为今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及对港澳台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人才的引进计划以及实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计划,跻身国际人才竞争行列,以吸纳一批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发布时间:2024-10-1
2信息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
作者:黄国良
摘 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应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周边经济协作区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12-0099-05
作者简介:黄国良,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福建省是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经济区域,建设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在全国区域定位中的现实选择。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所在。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福建省地处两大“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又是海峡两岸的一个结合点,具有南承北接中心地段、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海峡西岸生产力布局指导思想上,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以科学的发展观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开放带动,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首先,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必须规划先行
遵循生产力布局基本演变规律,改变目前分散式、平面化的区域和产业布局特征,突出重点区域,强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镇、开发区的集聚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区城经济共同发展。
其次,坚持政策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相衔接,着力解决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因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扩大中心城市的宏观调控功能,扩大县域经济的投资管理权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政策引导、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第三,要以开放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对外开放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已形成的良好基础,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区域经济协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港口对外开放开发,吸纳重化工业项目落地;加快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网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盆地”。
第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
要积极探索促进企业集聚的政策措施,加快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进程。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吸引同类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制定差别化土地使用费标准,降低产业集聚成本;要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新建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必须进入工业园区;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企业发展水平,带动相关产业、产业链的相对集聚。
第五,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充分突出区域优势,带动协调发展
生产力优化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海峡西岸经济区既包括沿海发达地区,又包括内陆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根据经济增长极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并将首先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但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其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将由沿海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内陆山区流动,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闽东南地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增长极”,将逐步发挥扩散效应,通过产业、生产要素的梯度推进,促进内地山区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1、沿海经济密集区
沿海经济密集区是指北起宁德、南至漳州的台湾海峡西岸海域与陆地,包括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及莆田、宁德、漳州三大次中心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强产业集聚和扩散能力,突显中心城市功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起辐射、带动作用。其中,厦门市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以建设东南沿海国际航运中心、商务中心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带动漳州市经济发展;福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以电子、机械、商贸和交通枢纽为重点,带动莆田、宁德市经济发展;泉州市要提升其中心城市地位,扩大城市规模,以石化工业和港口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与三明市重化工业基地对接,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为此,沿海经济密集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
一是突显产业带动功能。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产业,形成上下承接的产业链,积极拓展与海峡东岸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连接漳州、宁德、莆田等沿海地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福州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纺织产业集群,引导各类企业向六大工业园区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以福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闽江口城市群,带动宁德、南平经济发展并向浙南地区拓展。
——厦门市。大力发展电子、机械、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以厦门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厦门湾城市群,带动漳州、龙岩经济发展并向粤东、赣西南地区拓展。
——泉州市。大力发展轻纺、石化、建材等产业集群,形成以泉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湄洲湾城市群,带动莆田市、三明市等次中心城市的发展。
二是突显港口带动功能。港口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资源优势,在3000多公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自北到南分布着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6大天然良港,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港口运输、临港重化工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得天独厚条件。
根据沿海经济密集区港口资源条件,生产力布局重点是加快港口资源开发,带动能源、石油化工、汽车、钢铁、船舶制造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充分利用厦门自由港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为此,必须加快港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将海峡西岸港口群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建设集装箱、大型散货中转码头,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以及三都澳港口建设,到2010年建成两个吞吐量达亿吨的大港口,全省港口年吞吐量达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箱;加快温福、福厦、厦漳潮铁路建设,推动浦南、泉
三、宁邵、武夷山——上饶等高速公路建设,拓展沿海经济密集区发展腹地,提高港口、重化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突显农业示范功能。沿海经济密集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农业合作“平台”优势,积极吸收、引进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积极培育蔬菜、食用菌、花卉、畜牧等有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观光农业,加快实行绿色产业计划,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沿海经济密集区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化、生态化农副水产品的重点区域。
四是突显物流产业功能。充分发挥福州、厦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作用,加快发展仓储业和物流业。重点(1)引进跨国物流公司,推动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的发展;(2)选择国内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物流“龙头”企业;(3)发挥CEPA作用,吸引港澳物流企业来闽设立物流中心,发展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推动闽港澳与闽台物流产业合作的深化。(4)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推动两岸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形成。
2、内地经济发展区
该区域包括南平、三明、龙岩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的直接腹地、山海协作的重要枢纽和省际交流的中介纽带。在承接沿海经济密集区产业辐射的同时,要发挥资源优势、特色优势、通道优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平市区为中心,邵武、武夷山为副中心,鹰厦-外福铁路、横南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和316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旅游为主导,绿色食品为特色,林产、水电、轻纺、建材、特色种养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三明市区为中心,永安为副中心,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三郊线省道、205国道、鹰厦铁路为发展轴线,形成机械、化工、林产、冶金为基础,旅游、建材、食品、商贸流通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龙岩市区为中心,漳平、永定、长汀为副中心,漳龙梅铁路、319国道和205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建材、烟草为支柱,林产、旅游、商贸、轻纺、农产品加工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
考虑内地经济发展区生产力布局,就是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强区富民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制造业协调起来,资源合理开发与加工转化增值结合起来,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起来,小城镇建设与扩大内需衔接起来,努力形成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特色,壮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山海共同繁荣的生产力布局。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优化工业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改造提升机电、森工造纸、纺织化纤、冶金、建材等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带。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订单农业;加大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扶持科技创新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针对当地资源、人才、市场等条件,突出扶持一批特色型工业、配套型加工企业、出口型龙头企业。
三是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在做大做强具有省级中心市场作用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包括农产品市场、农村商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在内的农村市场体系。
四是全方位推进山海协作。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市场开拓等互补性、竞争性强的领域,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双向开放、统一市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沿海延伸内地,内地对接沿海,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发展、人才资源开发等基础性、公益性强的领域,坚持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参与原则,充分发挥政策、体制、机制的优势,组织、动员沿海地区扶持内地发展,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早日形成。
3、周边经济协作区
该区域包括浙南、赣南、粤东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的外围腹地,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密集区、发展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周边协作区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指导相结合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生产要素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格局,形成了东有闽浙赣皖13地市协作区,南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西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北有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中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此外,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赣闽两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经济技术全面合作的协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出台湾海峡,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连江西延中南广大内陆腹地,在区位上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要做到外引与内联并举、并重,软、硬件设施建设“两手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以政府为依托,全面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大力发展省际经济协作,在分工协作中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在凸显区域经济特色中深化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全国经济布局优化,致力实现“双赢”。
一是发展与周边协作区的合作,拓宽发展腹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本身的综合性质决定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各部门之间、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进行磋商和反复协调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研究和开拓包括区域生产力布局原则、区域产业发展准则、开放共同市场、促进人才交流、建立统一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等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办好已有的经济协作区,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周边内地省份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汇点,区域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融合点,区域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对接点。
二是发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积极主动接受辐射。增进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产业协作,推动经济协作从单一物质协作向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协作发展,从自发分散协作向有计划、有组织、高层次、大规模协作发展。并通过两个三角洲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区、华南经济区的合作,密切与众多的跨国公司驻我国总部、办事处的联系,在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连片繁荣中,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三是发展与西部省份的合作,推进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与西藏、宁夏三峡库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开发和国有企业改造,与中西部地区一起,携手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四是不断深化与台港澳侨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闽台试点直航、台湾产业加快外移的契机,以台商投资区和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全面推动闽台两地的贸易、科技和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合作区建设。充分利用大陆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契机,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争取港澳地区的金融、物流、贸易、旅游及中介服务等机构设立经营机构或代表处;利用港澳地区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推动高科技企业在港澳地区设立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到香港上市筹资,支持港澳地区企业参与企业重组改造。充分利用侨的优势,利用闽商网络,促进引资、引智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对策措施
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要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通过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对周边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1、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产业集聚是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的根本物质基础,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最关键驱动力。促进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必须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强劲的产业支撑,提高城市经济实力。中心城市要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以及发展现状,明确城市的产业功能定位,并以此为指导合理确定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形成各有特色的稳固的产业基础。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更要坚持走工业立市、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路子,发挥工业特有的生命力以及与服务业的相互促进作用,综合利用港口优势和对台合作交流优势,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中心城市还应关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关联,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互动,沟通发展。要根据各市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对中心城市实施一定程度的分工,突出强项,错位竞争,以增强城市互动和内聚外射活力。
2、以城市规划为龙头,大力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也是政府调控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围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主导思想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与生产力布局相协调的原则,强化规划服务发展的意识,重点从规划布局上引导产业集群形成。要顺应城市发展需要,根据城市功能区划,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中心城市周边的部分县(市)、镇撤并入城区区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在不对原县(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提下,将该县(市)区划内的部分镇并入城市区划。要强化省政府对城市体系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省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区划调整的科学论证等前期工作。当前,要围绕做大中心城市的要求,加大规划编制投入,抓紧修编各类规划,提高中心城市控规覆盖面积和质量。强化规划的监管,要抓紧成立规划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城市规划重大问题的指导、协调和实施情况的监督。
3、加强城市建设协调,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城市要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淡化行政区划界线,树立“同城观念”,强化统筹观念,从城乡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入手,加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加强城市联盟战略研究和机制建设,促进经济和产业融合,合理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环境。要尽快建立城市联盟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对口专业部门办事机构,重点做好厦、泉、漳城市联盟试点和泉州地区市县联盟试点。厦泉漳城市联盟要从易于推动、易见成效的项目入手,逐步在各项具体业务中推出“同城业务”,如同城一卡通,银行间的同城业务,某些邮电的同城业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变城际公路交通为城市间公共交通等,推进城市联盟项目实施,重点推进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协调建设。泉州市政府要成立市、县联盟协调领导机构,做好相关市县规划协调衔接,实现城市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公交、社会事业等具体项目的协调共建,推进泉州地区内部城市联盟试点的开展。
4、加快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完善城际交通体系建设
围绕构建大交通网络,中心城市要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快铁路通道建设,实现港口、中心城市与内陆区域和省份的铁路运输线路畅通。大力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建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快速路网,不断延伸城市交通骨架,拉开城市发展空间。重视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加快建设出入城快速干道和联结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网络的快速干道,保证道路畅通。同时,中心城市之间要重视城市的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贯穿整个沿海都市带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即将建设的准高速铁路等路网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
5、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公用服务系统,满足城市做大、人口增加的需要
城市公用服务设施的建设是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优质可靠的供水系统;加快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形成与区域开发相适应的供配电系统,保证各城区的电力供应;推广清洁能源,扩大城市管道供气覆盖面;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强人防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城市公用事业服务水平。
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
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和集约发展。结合机构改革和省、市、区政府的职责调整,按照集权分权结合、事权财权相称的原则,在强化省级政府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管理权的前提下,合理划分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职责,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正刚:《我国宏观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实践》,《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唐礼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叶飞文:《推进福建省产业升级的理性选择》,《开放潮》2002年第2期。
4隋军、张鸿:《加速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9期。
5陈元勇:《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11期。
6陈静、叶文振:《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兼论福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一、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二、打造海峡西岸特色文化品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鼓浪屿、闽浙赣廊桥等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
三、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创新,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加快文化资源整合,组建一批新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在福州、厦门等地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产业。
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摘要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况意义受益行业战略定位劣势加快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两地关系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发挥“五缘”优势,与台湾在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有新突破,福建在大陆对台交流中一直处于前沿地位。经中央批准,福建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台湾渔船停泊点,率先开通了福州、厦门两港与台湾高雄港的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开通了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海上直航,率先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四个台商投资区与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等。这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使闽台交流日益广泛,经贸合作紧密,人员往来频繁。福建已经成为两岸交往合作的重要地区。今年以来,海峡两岸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福建省认真贯彻、主动呼应中央对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依托“五缘”优势,积极拓展“六求”作为,即通过求紧密经贸联系,促闽台两地共同发展;求两岸直接“三通”,促往来更加密切;求旅游双向对接,促先行效应扩大;求农业全面合作,促产业发展双赢;求文化深入交流,促“根”“祖”“脉”认同;求载体平台建设,促合作更富实效。这些措施的提出,进一步突出了福建促进祖国统一的强烈责任、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为我们把握新机遇,在发展两岸关系上作出新贡献指明了方向。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来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的先后建设,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实施,东中西全面开放开发的态势初步形成,全国区域经济格局雏形基本显现,但地处东南沿海的海峡西岸地区在整个布局中位置不够突出。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福建、浙南和粤东成为沿海经济链的一个断裂带。而这一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大、势头好,经济上与两大三角洲多有互补之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把福建及周边这些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整合起来,构筑有利于发展的大平台。这既能够大大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壮大规模和实力,使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链条,又可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的格局更加完善,特点更加鲜明,作用更加凸显,竞争力更加强劲,从而必将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呼应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福建审时度
势、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融入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正确选择。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受益行业
基建:产业发展,基建先行。加快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得部分相关行业与上市公司受益颇多,包括港口、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建材、房地产、物流等行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了要加强海西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完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以及“八纵九横”的省级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加快建成沿海快速铁路,实现与周边省市之间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连接。由于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基建工程量较大,有望拉动相关产品的需求。
金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七个方面工作中,其中重点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同时根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有关内容,两岸金融领域的合作有望在银行业、证券及期货业、保险业展开,产权交易市场、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都有望获得长足发展。
制造业:为全力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福建今年将争取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今年起3年内由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建立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贷款贴息风险保证金制度;每年安排2024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产业集群提升专项工作。“金厦大桥”项目工作也正在推进,与金门共同打造金厦生活圈。2024年产业发展投资发展方面将以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港口、基建、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受益明显。同时,福建省属企业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重组,能源、投资、交通、外贸、电子信息等5大集团正在积极组建之中。
交通运输:此前海峡两岸“小三通”之后客运量即出现激增,去年年底实现“大三通”当月,厦金(厦门-金门)、两马(马尾-马祖)、泉金(泉州-金门)航线客运量分别同比增长了104.8%、143.96%、80.6%。到202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建成两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3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200万标箱,到2024年将建成三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6亿吨以上。空港方面,将形成福建、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机场为辅的体系,不断扩大民航的综合营运能力。
商业贸易: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在我国两大经济圈的断裂地带,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毗邻相连,承接台湾海峡两岸,与东南亚各国距离适中,距离港澳较近,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有望加速把福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商贸流通服务中心的步伐。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明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
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发展目标
——到2024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4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的劣势
1.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福建经济发展的最大自然障碍就是多山。绵绵群山造成的结果是道路崎岖,地域封闭,信息不灵。落后的交通一直是阻隔福建与中原联系及福建内部交往的屏障。加上历史上福建长期作为国家的对台前线,因而造成福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健全。近几年,福建许多较为著名的民营企业,纷纷把自己的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商务中心等核心部门从福建迁往上海、北京甚至香港。很多“闽商”也“舍近求远”,纷纷到外地投资。有数据表明,目前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数量已达250万人,其中在上海办企业的福建人达30万人,在北京注册的企业有5000多家,年产值逾500亿元。近些年来,福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交通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仍然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
2.城市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福建因为多山,人口分布分散,未能形成大的都市群。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的建成区人口之和不到福建人口的10%。而同样是多山的日本,70%以上的人口却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与珠三角、长三角龙头的广州、上海这些大都市相比,福建不仅在人口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在城市化上也是小巫见大巫。严格讲,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座城市只能算是“中小城市”。
3.科技与教育水平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福建的教育和科技投入较少。福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偏少,以致科研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课题组《2024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资料显示,福建“专业技术人员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居全国第15、20位,“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企业科学家工程师比重”分别居全国第14、2l位。又据《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24》资料显示,1985年至2024年的二十年间,福建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在第20位至第28位之间徘徊。这与福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的经济实力相比极不相称。
六、如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对台优势,促使海峡经济区早日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大的区位特点就是对台优势。目前,虽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竞争力无法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相比,但由于海峡两岸的“五缘”优势和经济上很强的互补性,一旦两岸“三通”实现后,海峡西岸与海峡东岸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完全有可能联合起来构建海峡经济区,其GDP将超过长三角、珠三角,成为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一样重要的经济区,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应主动推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并积极建议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把海峡经济区作为全国重点发展区域之一,争取特殊政策,促使海峡经济区早日形成。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空间。基础设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决
条件。因此,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体系,拓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空间,彻底突破长期以来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北启南、东出西进”的对外交流能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3、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壮大人才队伍,在加快产业聚集中加快人才聚集,在壮大民营企业过程中为人才提供平等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争取早日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尽其才的人才聚集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和提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在政策支持的大好前提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正.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海峡经济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25.[2]张志南.海峡西岸经济区热点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09.[3]伍长南.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24.04.[4]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24.10.联系电话:***
最近,闽办通报印发了省委代书记###同志题为“认真学习全国'~'精神,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讲话。我市用两天的时间,以市委中心组学习的形式,特邀省社科院严正院长专题辅导,并结合##近几年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认真的讨论。通过学习交流,我们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发展所面临的一次极好机遇。
一、认识要到位。通过认真学习###代书记的讲话,我们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立意高深。它是立足福建特有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而作出的新定位。福建地处两个三角洲之间,但地理单元相对独立,接受广东、上海的辐射比较困难,必须发挥自身特点,独闯新路。同时,因处海峡西岸,推进闽台合作,具有地缘、人缘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打海峡牌,做海峡文章,是福建必然抉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涵深刻。它的基本内涵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三个定语,体现了大范围、宽领域、全方位的大开放理念的要求,体现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影响深远。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利于福建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加快跃升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使我省与长三角、珠三角连成一体,更好地支援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闽台经贸联系,促进两岸经济连成一体,为祖国统一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矗
二、站位要准确。不论是地理意义上,或是目前发展格局上,福建都有沿海和山区之分。面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我市必须树立新的观念、确立新的站位。
要置身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组成部分,参与建设。站在全省的高度来审视,##是山区,是沿海的腹地;站在全国的高度来审视,##是沿海,是以江西等省份为腹地的。因此,要在全市上下灌输沿海意识,强化“##是沿海”的共识,树立大开放的观念,植入“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从而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融入闽东南沿海。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我们在认识上必须明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动上要努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贡献。
要立足全省发展大格局,找准坐标定位,主动对接。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必须站在全省发展大格上,重新审视##的发展定位,从而从战略上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现状和潜力分析,##城市定位是“二城二地”,即二级城市,绿色生态城市,闽东南及广东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中国东南沿海旅游休闲度假地。
三、区位要突破。要努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增强我市的吸引力,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前提和基矗
要突破交通要道建设,从地理空间上融入。重点建设三明至泉州高速公路##段,加快推进##至武平、##至宁化高速公路和##至长汀铁路项目的前期和建设,努力形成以##为中心点到省内各城市的二个半小时交通圈,构建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连城机场)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快速通道。从而在地理空间上拉近##与闽东南沿海的距离,为实现物流、产业上的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要突显区域环境特色,从成本效益上接轨。投资是要追求利润的,资金必定会流向低成本的地区。因此,我们要通过提高服务效率、政府主导劳工培训、促进产业配套、畅通交通通讯、确保水电供应等多管齐下,降低客商的投资成本、管理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工业园区已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载体,要继续做好尼葛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水、电、汽供应文章,降低企业的直接生产成本,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四、产业要集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作为山区县市的##,立足自身实际,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加快促进纺织、林竹、旅游三大产业集聚,实现与闽东南沿海的优势互补。
要依托工业园区集聚纺织产业。近年我市纺织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8家,纺纱规模近20万锭。去年以来,不断有投资上千万、上亿元的纺织企业涌入,正逐步形成短纤-纺纱-织造-染整以及部分服装成品的纺织产业链。拟再经过几年的努力,主要承接闽南纺织产业的转移,把我市建成全省的纺织强市。##纺织产业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拥有基础条件,有现成的技术、劳工和资产;之所以迅速发展,是因为拥有工业园区以及小区特色环境。今后,建设纺织强市的关键所在,其一是要依托工业园区,推进企业群体的形成和产业的集聚;其二是要围绕产业用布这一主导产品,衔接产业链条。要在确保尼葛纺织工业园1000亩用地内所有项目投入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将纺织园扩建至2000亩的规模,增强规模优势,落实集聚效应。要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以PU革基布为主要产品的产业用布,并配套发展上游产品特别是下游的染整、制革,推进产业的整合,提升产业层次。
要依托优势资源集聚林竹产业。我市是林业资源大县,林业资源是我市最大的优势资源。依托资源优势,近年一批上规模竹胶板、竹地板企业陆续入驻,使##迅速成为全省竹材人造板的最大生产基地。前不久,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惠好公司也派代表与永林公司洽谈合作事宜。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按照定向培育资源的思路,扎实推进“两个百万亩”(即100万亩以毛竹为主的竹林基地、10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将不断强化我市林业资源优势,带动林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下一步,要按照建设“两个中心”(全省以竹集成材为主的竹材高效利用中心、以高品质中密度纤维板为主的木材人造板加工中心)的目标要求,重点突破发展竹集成材和高品质的中密度纤维板,培育主导产品;充分发挥永林公
司的融资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同时重点开展面向台湾的招商引资,争取引进二、三家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品、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打响“永林”、“##竹业”等品牌,重构产业优势。
要依托旅游品牌集聚旅游产业。我市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旅游“硬件”,资源优势明显。随着交通建设的突破,旅游业将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当前,要采取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旅游投入力度,一手加快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步伐,一手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近期,要集中力量打响“福建石林”品牌;随着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进展,逐步打响“天宝生态旅游”品牌。同时,要注重挖掘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重点整合安贞古建筑文化、青水畲乡文化、笋竹文化,点缀旅游景观,丰富旅游内涵。
作者为中共三明市委常委、##市委书记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