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讲座心得
今天下午有幸听到了教育学院鲁晋书记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讲座。我认为学术讲座,它是大学中的一种学习途径。听学术讲座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各行各业专家的口才艺术,还可以开阔视野,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学术讲座是个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听的多了,才能把许多专家的思想潜移默化的转变成自己的思想。在讲座一开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康德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深深感到震撼,一样是头顶美丽的星空,一样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探寻天地的奥妙与人生的意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在讲座中,我知道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科学与人文具有某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相互补充,是因为它们各有长短、各有不同,是因为它们任何一方都不是万能的;相互制约,是因为它们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发展,艺术天生具有反科学的倾向,而科学也具有反艺术的倾向──尽管有人认为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与艺术本身在精神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要让科学为人类造福,首先要改变的是人文精神,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于人、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导致当前地球上种种危机和灾难(社会的、自然的)的原因很多,但最终的原因也许是我们人类的贪婪而自私的本性。这种本性在人文观念上的典型体现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考虑问题从自身出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不能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其他生物,因为这个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存在。如果只考虑自己,那么到头来毁灭的就不只是动、植物,将还有人类自己。假如人类不及早改变自己以往的种种错误观念,那么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的。许多种动、植物每天都在人类的破坏和追杀之下灭绝,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人类至少是地球上最后灭绝的一个物种。你可能会说,这太悲观了吧?问题是我们没有理由乐观,那种盲目的乐观主义是没有根据的,宁愿悲观一些,也比盲目乐观要好,因为乐观往往使人忘乎所以,而悲观却使我们谨慎。之所以不要过于乐观,首先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只给人带来好处而没有害处的东西,要想让科学等任何一种工具只给我们制造好处而不产生害处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就应该对我们的任何一种工具谨慎地运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害处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盲目地认为依赖某种工具就可以为人类造福,那么这种想法不仅不能实现,而且还会造成更大的害处。其次,过于自信会产生难以预见的后果。人类自从有了意识以后,就产生了以人为万物之中心的观念,以为万物皆备于我,为我所用;在这个观念驱使下,当有了一点智慧、科学之类的东西之后,就狂妄地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然。不能不说这种盲目自信、自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至今还有人在说:“不要自己吓自己,人类毕竟不是几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依靠我们的智慧、远见和共同行动,未来的命运将掌握在我们手中”。人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吗?如果还这么自信,也许人类的结果比爬行动物还要可悲!这种自信是没有理由的。人类诚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的智慧并不足以控制自然,因为,无论科学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也无论人类有怎样的远见,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他的智慧都只是一种小智慧,宇宙是无限的,而他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以有限的智慧不可能控制无限的宇宙。无论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到什么程度,在我们的意识面前总还会有一个无穷的未知领域存在着,我们怎么能够控制它呢?再者,人
类尚且连自己的行为都不能控制,如战争、谋杀、对自然的非理性的无限制地开发等,怎么能谈得上控制自然呢?“征服自然”,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第三,大自然今天的存在状态是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形成的,我们以十分有限的时间怎么可能完全理解她的奥秘并控制她呢?所以,人类应当改变以往的征服、控制并战胜自然的观念,应当回复到适应自然的观念上来,难道人类不正是由于适应了自然才存在的吗?我们不可能是大自然的主人,自然不是我们征服的对象,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适应的对象,我们的朋友,是我们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把我们的这个基础破坏了,我们将无藏身之地。人类实际上一直把自然假想为自己的敌人,要去战胜她,因而他一再对自然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事实上,自然从来就是人类的朋友,自然灾害只是自然系统进行调节的一种方式,并非要和人类作对,她对人类并无敌意。其实,人类真正的敌人正是他自己,而不是自然,人祸造成的灾难远远大于天灾,天灾不足以使动物灭绝,而人祸却轻而易举地使无数种动、植物消失。
目前,地球的生态危机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该是我们人类惊醒的时候了!最为严重的是,我们天上的保护膜臭氧层已经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而海洋整个地球生态的基础部分也处于危机之中。虽然海洋在地球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受到的人为破坏相对较少一点,不像大陆上,几乎没有几座山川无人去过了。也许那些科学主义者会说,即便地球不能居住了,将来我们可以借助科学的力量到别的星球上去,比如火星。但是我们认为,移民其他星球并非上策。这种移民的代价恐怕是太高了,而且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移到其他星球上去,移去的只能是极少数,留下的大部分人怎么办?只能在肮脏的地球上等死吗?
面对人类的纷争和种种罪恶,有人主张通过发展物质生产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将来社会的物质财富达到极大的丰富以后,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们认为,这种想法是很天真的,它没有看到,自然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财富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资源总会有穷尽的那一天;它也没有看到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不可能有满足的那一天,即便有了无尽的财富,但人的欲望总会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人类欲望的脚步总是走在财富的前面。因而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已经有现成的例子:近代以来所创造的财富已经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财富的总和,可是贫穷并没有被消灭,人们的欲望不仅没有稍许收敛,反而日益扩张。
由上述可见,导致目前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样的,目前的状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的错误观念。科学只是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便没有科学,人类也同样在对自然做着错误的事情,只是那时候由于没有科学技术,人类的破坏作用还没有现在这么明显,那时人类的力量还不足以破坏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不足以使大量的动物、植物灭绝。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执迷不悟,那么也许我们会重蹈古人的覆辙,甚至可能比古人的结局更悲惨!
如何对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张志超
(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天津 300161)
摘 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科学与人文的划分,是在工业文明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才出现的事情。在今天,这两者的区别甚至对立日益明显,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科学与人文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在今天的中国,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讨论非常热烈,可是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以及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仍不甚明了,甚至存在着许多误解。1 科学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二者的联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对立而言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内涵。由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影响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人为得将这两种精
神对立起来。但事实上,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统一性:
1、从人文视角来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精神主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也是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第二,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既能促使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是科学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所体现的根本文化精神;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所体现的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也是一种根本的文化精神。
2、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是科学批判精神对神学蒙昧主义的超越;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把人从繁重的单调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些无一不充满着人文精神。
3、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研究创新的内在关系角度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统一性:
首先,从科学创新和突破的特点看,科学发展到现在这种高度,特别是基础理论,要想再有突破,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刻性是前提。而这又以来于长久地、专注如一的把思想集中于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即沉思和反思。人类科学史的实践表明,只有一个从不关心自己,以追求超个人的东西为目标的人,才能摆脱形形色色的个人羁绊,去研究那些具有崇高意义的理论。
其次,从创新过程看,科学研究是人类最崇高、最有趣,同时也是最伟大的精神冒险,要取得某种突破,不知要经历多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克服多少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经受多少挫折与失败的打击。没有纯洁的心灵,没有一切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社会和人类的利益为依归的崇高品质,是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做出重大创新的。
最后,从做出创新成就的结果看,从事科学探索,作出创新成就,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在经济上也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但这只是指其自然而然的结果而言,而且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的结果。而事实上,在一个时期内,创新者常常不仅不能因自己的创新成就得到任何好处,还可能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杀身之祸。这种只对社会有好处,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还可能有坏处的事,没有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总之,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无比、神圣无比的事业,研究者心灵的纯洁是创新、突破的内在要求。因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统一的,也必须统一。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探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途径和共建方式结束语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两种最宝贵的精神。这两种精神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要想真正认识世界,需将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因此,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最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如何对这两种宝贵的精神进行理解,是近年来人们很重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非常丰富的物质享受;但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时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大量的负面问题(如环境污染等)。这使得人们对科学的价值进行了反思,甚至对科学产生了否定的情绪。因此,我们所处的时代紧迫要求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劳动生产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便有了科学技术的萌芽,不过古代的科学更多的是以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并没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科学技术是由技术和理论两部分构成的。通过事物的外在表现的特征加以应用,这是科学的技术层面。要想理解自然世界的本质,这需提升到理论的层面上来,这需要不断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不断的去认知客观世界的结晶,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断总结,纠正,补充前人的成果,甚至推翻一些错误的结论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一些错误的结论被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先驱所推翻是一个例证。由此,我们可以梳理,归纳出科学精神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1】,这是科学精神的精华所在,也是科学技术能取得进步的内在条件。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在本质上它表现为约束科学家及其活动的价值和规范的总和”【2】。科学的目标就是如实反映出自然存在的客观世界,理性思考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这也是科学的认识借助于数学和实验的原因。在科学探索中,要求尽量把人为的,主观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科学家的目标,就是寻找超越表面现象的,对事物普遍适合的规律。在科学探索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和权威,任何结论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探究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批判和创新的精神。“这种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独立的怀疑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构成了科学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源泉”【3】。因此,科学的范畴已经超越了对物质的研究,科学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真理,但这种真理并不是一种僵化的,最为重要的是探索的过程,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尤为重要。“正是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冲动,权利的意识,效率的观念等科学意识,使现代人具有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精神风貌,从而适应现代化的多方面需要”【4】。正因为如此,科学精神以这种特质成就如今科学上的成就。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就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以人性,人文的理念去观察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人文精神作为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关怀各个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统一”【5】。人文精神宗旨也是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追求自爱,互爱的人生以及领悟人生的价值。
人文学界和科学界都是在认知世界,但人文角度中的世界与科学角度中的世界不同,人文角度中的世界不再是人之外的自然现象和世界,而是与人有关的各种现象。与科学不同的是,人文一直在关注人类本身,始终以人作为价值取向的标准,以人的角度去看整个宇宙。人文精神作为人生存在意义的思考,关注着人类的命运与痛苦,幸福与悲哀。自由是人文思想重要内容,自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最本质的,最重要的权利,自由的生命才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才可以超越自我。与科学追求的唯一性性真理不同,人文追求人的个性,对不同的事物持包容的态度,倡导多元性。精神,个体,自由,个性等在人文中常见的词汇,也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人文的精神,人文精神使人不断认识自己的价值,完善自己的能力,以达到超越自我,提升人格境界。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一种理想的思想体系,简而言之: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追求与关切,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所以,“注重个体的价值追求,尊重他人价值取向选择,倡导不同个性和价值选择间的平等共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内涵”
【6】。
三,正确对待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两束光。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的角度上看,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但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开始显现。科学和人文逐渐成为两个无法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领域。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自然科学逐渐成为了人类思想的中心,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科学理性也被视为人类唯一的原则。在此过程中,科学精神逐渐被扭曲,排斥了人文学科所倡导的普世价值。在人文领域内,人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但在科学主义和科学至上思想的盛行下,作为主体的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人反而成了一种工具,人自身的创造性和个性逐渐丧失。这使得科学领域和人文领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因此,产生了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者过分强调人的意志,情感,本能的作用。这种非理性的举措加大了科学界与人文界之间的鸿沟。而且,西方人文学界对科学持敌视的态度,把战争,核武器的扩散,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对科学的全盘否定,同样背叛了人文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索卡尔事件”为催化剂的所谓的科学大战升级,科学界和人文学界相互指责对方没有权利对自己做出评价。
从根本是来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互补的,相互依赖的。只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能够帮助人文精神得到实现。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关切人的命运,而科学的发展能使这个从理想状态变为事实。而人文精神能给科学精神指明正确的方向。譬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科学界看来这是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而人文学者看来这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我们仔细考虑的话,会发现环境污染等被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恶果并不是由科学本身带来的,因为这是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现代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看起来像是科学发展带来的后果,实则不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盛行伪科学和迷信,这不仅反映了科学精神的不足,也反映了人文精神的不足,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科学界人文学界之间的对立是确实存在的,也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所该做的不是在两者之间添油加醋火上浇油,而是克服对彼此片面的了解。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别于其他的方式,科学的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和真理性的追求。人文精神则时刻关切这人类自身,它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现代科学的精神,而科学精神则该具有人文关怀,这不仅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也是结束两个领域分歧的最佳选择。参考文献:
【1】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2024,,33
(2)
【2】,【6】 褚宏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中国科技信息2024年第12期
【3】张成岚“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文化危机” 社会科学辑刊,1998,(4):5-7
【4】卞敏“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江苏社会科学,2024
(5):99-104
【5】庞强强,刘荣勋,张昌强“试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出国与就业2024年5月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次作业
理实0902班
司浩楠
4096003
5成功的指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司浩楠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备受关注.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通过学习我也有了一些自已的认识和想法,也许有些感性,希望能和老师分享吧!
我觉得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科学呢,我认为凡是能够被重复证明的事物,均是科学的。因而,科学不是某一种事物,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经得起考验能够重复和证明。科学精神,狭义的科学精神是指在自然科学中科学研究活动如科学理论的形成、技术发明的创造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应该遵守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也就是说狭义的科学精神可以称为“科学研究精神”。
从定义上看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所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融合的过程中,应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要使我们在 21 世纪中立足、生存、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是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需要有两大精神支撑,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得到协调发展。就我个人而言,在大学我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让我有时候不知所措, 在大学,各类讲座及“讲座书”风起云涌,虽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听讲座的人还不太多,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过多的讲座,但我读了许多“讲座书”,这类不下20种之多的包括《在北大听讲座》、《在清华听讲座》,以及在牛津、剑桥、哈佛听讲座,以及《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等在内的“讲座书”,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时影响着我以新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种种事和人.记得一本书中,杨叔子院士说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因此,“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这个知识,这个认识,越符合客观规律,就越真,就越科学”。“人文
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这个知识、认识、价值、伦理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终极关怀”的“求善”的人文精神,作为“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求真”的科学精神,无疑对校正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很同意这种说法, 理工科教育环境偏于单一,文化陶冶偏弱,我是理科实验班的同学,每天面对着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常微分„„着一系列的理科课程让我们的思维严谨的同时也僵化啦,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学习任务之余还经常涉猎文学类,科普类的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感悟能力„„
此外,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我还会找一些相关的科学文献,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学习广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结合自身谈了谈,关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认识,和其统一关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严格做到了标准意义上的统一,但我在学习生活中上的确看到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理性的同等重要性,并使自己尽可能的向其靠拢,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修养;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更好的提升人格修养,培养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会继续努力并坚持去做一个兼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它们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 中逐步成长起来,不 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 下 ,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 突破 ,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高度视 和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墓础,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夯实夯牢“经济基础”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 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 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丰实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 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 的尊重和对 人 的主体性的祈 盼和离扬,对生 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 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是人类思想的两 个维 度和 人类精神的重 要组 成部分,为人类社会 的 发展 提供 了两种 精神指向。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