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国际化现状评估与路径建议

最新文章

中国经济国际化现状评估与路径建议

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的过程就是国民经济日益融入世界,不断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的过程。近十年来,中国外贸、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并已位居世界前列,利用外资也连续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和开放程度似乎已经很高。然而,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只是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推动经济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它们并不等同于经济国际化。

一、对经济国际化的再认识

(一)经济国际化概念

国内不少学者试图对经济国际化下定义,一般认为,经济国际化是指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的反映。不少学者试图构建经济国际化的理论体系并尝试建立经济国际化的量化指标体系。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角度提出的经济国际化指标,主要围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来设立相应的指标。

从外延来看,经济国际化包括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三个方面。一国的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都是提升经济国际化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国际化进程,但它们并不是国际化本身。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主要促进产业和企业国际化;外资主要促进产业、企业国际化,同时也使中国间接引进了技术、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促进了技术要素国际化。因此,用销售国际化(对外贸易)、生产国际化(对外投资)、金融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等来衡量经济国际化程度或对外开放度是不完整的。这也是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利用外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所在。

(二)经济国际化阶段

经济国际化是从初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的过程。产业国际化是初级阶段,企业国际化是发展阶段,而生产要素国际化则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这也是决定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根本因素。产业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基础,企业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关键,生产要素国际化则是经济国际化的根本。

一般而言,产业国际化是较为容易实现的阶段,既使是相对封闭的经济体,仍可能通过对外贸易调剂余缺的方式实现产业的部分国际化。而企业国际化需要引进外国资本或“走出去”对外投资办厂,这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只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才能实现企业国际化。而生产要素国际化涉及国内基本经济制度,如金融、劳动力流动、技术转让、资源、行业规制等,每个领域都事关国民经济安全,只能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要素领域的开放才可能抵御对外开放的风险,才能让生产要素资源和配置方式与国际接轨。因此,生产要素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或对外开放的高级阶段。

二、中国经济国际化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一直是对外开放度的标志性指标,也可以说被误读为中国经济国际化的代表性指标。然而,包括外贸依存度在内的外经贸发展指标反映了部分对外经济活动规模,它既不是对外经济活动的全部,也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国际化程度。为此,本文从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三方面对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做全面综合评估。

(一)产业国际化

产业国际化是指行业发展(生产和销售)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可用相应产业进出口总额/相应行业产值来衡量,也可用相应产业进出口总额/相应行业增加值近似表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是目前中国产业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进出口总额/GDP是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它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国际化指标的大小,但并不是产业国际化指标。根据产业细分程度的不同,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产业国际化指标。按三大产业来划分,产业国际化可以分为农业国际化、工业国际化和服务业国际化三大指标。

1.非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非服务业部门国际化(包括农业、矿业和制造业国际化)主要由中国货物贸易推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大国,按照传统外贸依存度指标,即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来看,这一指标已经大大超过美国。

然而,若从货物贸易对应的非服务业部

门(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增加值,而不是整个国民经济增加值(即GDP)的角度考虑,即用货物进出口总额与非服务业部门增加值的比例来衡量,其结果与以GDP为基数计算出的外贸依存度截然相反,美国实物部门的外贸依存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即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总体国际化水平要远高于中国。

从非服务业部门产值(而不是增加值)角度考虑,即用货物贸易总额与非服务业部门总产值的比例表示外贸依存度,结果虽然会发生变化,但从中美数据对比看,美国在农业、石油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三大实物产业部门的外贸依存度都比中国高。这表明,无论是从增加值角度,还是从产值角度,中国非服务业部门的外贸依存度并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非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也落后于美国。

2.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综上所述,从产业国际化看,无论从增加值角度,还是从产值角度,中国实物部门(农业、矿业和制造业)国际化水平均低于美国,而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则高于美国,这不仅与我们的直观判断截然不同,也与当前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程度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这一结果主要是中国和美国GDP的行业构成差异所致。总之,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与服务行业增加值的比例高于美国,并不意味着中国服务行业的开放程度较高,只能说明中国服务行业规模较小。因此,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国产业国际化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服务业看,目前中国商业和房地产两个行业产业国际化程度已经较高,主要体现为外资参与度较高,但这两个行业的规制国际化和商业模式的国际化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正因为如此,制约了上述两个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其他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低,如交通运输、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的外资参与度较低,国际化规则和商业模式的引入也相对欠缺,这也是产业国际化的软肋。

(二)企业国际化

1.企业国际化衡量标准

企业国际化在大多数文献中被界定为企业国际经营的国际化,包括管理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融资国际化、

服务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等方面。例如,美国学者丹尼尔·沙利文(Daniel Sullivan)用五种经济指标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程度(DOI)=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FSTs)+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FATA)+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OSTS)+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TMIE)+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PDIO)。芬兰学者韦尔奇(Welch)和罗斯坦内(Luostari-nen)提出了国际化进程的六纬度测度模型,设计了一个全面综合的分析框架来评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这六个纬度分别是:运作方式、销售对象、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和财务资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中,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跨国化指数)是三个比率(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雇员总数)的平均加权数。国内学者崔影慧、魏娟重新定义了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概念与内涵,并建立了包括内向国际化程度、外向国际化程度和全球一体化程度在内的三个一级指标,涵盖12个二级指标的企业国际化评价体系。

总体而言,上述对企业国际化的理解十分深刻,但它适合衡量具体某一个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太适合宏观衡量中国企业总体的国际化程度。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企业国际化概念及其衡量指标体系做出相应调整,分为企业主体的国际化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两个方面。

企业主体的国际化是指在中国经营的企业主体的国际背景,可以简单用外资企业在企业总体中的地位或外资企业经营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反映。从经营主体而言,外资企业是先天的国际化企业,即使其生产的产品并不销往国外,但在采用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以及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一定是具有国际背景甚至是国际领先的。因此,本文认为,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主体的国际化。从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税收、出口、进口和就业等国民经济指标的参与程度看,中国企业主体的国际化程度并不低。与美国相比,中国外资企业在就业方面的表现相对较低,但202_年以后,这一指标大幅上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外资企业对美国就业的贡献。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企业主体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从企业经营国际化(跨国化)程度看,由于外资企业大量采购国外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等,使得企业内向国际化程度较高,但是外向国际化和经营能力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企业在海外跨国经营的能力相对较低,跨文化管理的经验、跨国经营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三)生产要素国际化

1.资本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包括资本输入型的内向资本国际化和资本输出型的外向资本国际化。目前,中国主要体现为资本输入型的内向资本国际化,资本输出尤其是直接投资型的资本输出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这也是制约中国企业经营的外向国际化(跨国化)的主要因素。 国际资本流入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国际化水平。相对间接投资而言,国际直接投资在中国更占优势,即便如此,就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来看,中国相对美国也并不算高。

总体而言,中国资本国际化是内向型国际化,即通过引进国际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外向型国际化(即资本对外输出方面)主要体现为中国外汇储备的海外间接投资,这是初级阶段的资本国际化。而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实现的资本国际化的高级阶段,现在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2.技术国际化

中国技术的国际化主要是内向型的国际化,即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生产设备,进而利用国际技术发展本国工业。过去三十多年来,外国直接投资(FDI)主导了中国技术国际化进程,可以说,目前中国工业领域各行各业无不采取和借鉴了国际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但作为直接的技术引进,中国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般性消费和装备工业的技术国际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水平,但高端创新研发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国际化水平仍相对落后。

美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收入远大于支出,是外向型的国际化,以技术输出型国际化为主要特征。

3.劳动力国际化 但是,这种以劳务输出型和人才引进型等短期劳动力跨国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是初级水平,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国际化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移民政策基础之上的,虽然不能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出来,但大量事实数据证明,美国等发达国家劳动力的国际化水平远高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例如,每年有大量的技术人员移民美国,并吸引了全球大量优秀留学人员,这使得其劳动力的国际化水平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比拟的。202_年,本土美国居民占总人口比例为87.81%,而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后裔和非美国居民分别占5.13%和7.06%,两者合计高达12.16%。而且,居住在美国的非美国居民一般为劳动人口,若按就业的比例看,非本土美国居民占比就更少,也就是说,美国劳动力要素的国际化水平将更高。 4.规制国际化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规则与制度也是形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决定其他生产要素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规制国际化也是生产要素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行业和企业采取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和企业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中国规制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可以说,在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等领域,中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规制和制度,未来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大国优势获取制定国际规制的能力和影响力,进而在国际规制竞争中取得主导权。然而,在不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内相关部门,中国行业规制的国际化程度则相对落后,最终导致相关行业商业模式不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需要。如当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物流顽症、商贸流通抬高物价、房地产怪象,以及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等诸多行业的国际化规则和国际商业模式引入欠缺,导致相关行业发展滞后,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甚至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规制的国际化程度虽然难以定量衡量,但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对比可以发现,在关系国计民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不多的行业,中国的规制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无论是物流、商业、房地产,还是交通运输、医疗、教育,它们都是影响国内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突破少数行业利益集团的阻碍,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规制国际化,引入行业健康发展的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是未来中国推动生产要素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的重要任务。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产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制造业国际化程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企业国际化中的企业主体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即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甚至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企业经营国际化(跨国化),即跨国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规模、地位与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差较大;生产要素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体现为资本和技术的输入型国际化,资本和技术的外向输出型国际化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劳动力和规制国际化的滞后是制约中国要素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中国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均有不同程度发展,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产业国际化程度相对不足,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主要体现为内向型国际化,即输入型国际化;而企业主动“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和生产要素输出型国际化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三、推进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路径建议

经济国际化程度是国家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推进经济国际化,产业国际化是基础,企业国际化是关键,生产要素国际化是根本;输入型内向国际化是被动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初级发展阶段;输出型外向国际化是主动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提升阶段。

(一)中国经济国际化路径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走了

一条以进出口贸易为载体的产业国际化,到吸收外资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国际化,再逐步发展到资本、技术、人才和规制等生产要素国际化的路子。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应继续沿着这一路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

从产业国际化看,在中国加入WTO的第二个十年,在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国际化水平的基础上,应主动扩大服务业开放,把产业国际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深入推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加快推动中国服务业“走出去”,积极争取在运输、分销、金融、教育、文化、广播影视和旅游等领域的对外投资方面取得明显突破,使中国产业国际化在更广领域达到更高水平。在产业国际化过程中,不仅注重引入外资参与,更要注重引进国外有利于行业持续发展的行业规则和商业模式。

从企业国际化看,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进一步发挥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稳步提升企业主体的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企业经营国际化,一方面要提高大型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销售、资产与人员比率,不断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动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普遍提高中国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最终使中国企业国际化从被动内向型国际化向主动外向型国际化转变。

从生产要素国际化看,继续

保持资本、技术国际化势头,努力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大力强化规制国际化,通过行业规制与国际接轨,逐步引入新的商业模式,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全面提升生产要素国际化水平。

总之,未来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路径应是沿着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三条道路深入推进,走内涵式经济国际化道路,逐步把中国经济国际化从被动转向主动、从低级转向高级阶段。

(二)推进经济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传统的外经贸业务(外贸、外资和外经)是推进中国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经济国际化从外延扩张式发展转向内涵提升阶段,仅靠传统的外经贸业务推动已经行不通,必须从经济国际化的路径与发展方向,从国民经济主动开放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人手,不断把中国经济国际化推向深入。对外开放的形式不仅体现为传统的“三外——外贸、外资、外经”,而且更多表现在金融、人力资源、科技、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国内经济部门与外经贸部门共同成为对外开放的促进与服务部门。对外开放的模式也不仅限于“引进来”,更在于主动“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经济国际化,在更高层次上形成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1.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为契机,全面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培育货物出口的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新优势,全面提升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扩大货物进口,包括扩大消费品进口和奢侈品进口,发挥进口带动国内消费和国民福利的功能,提升国内消费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把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尤其是扩大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行业,如物流运输、商贸流通、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开放,培育服务出口新优势,扩大服务进口,努力把服务业国际化短板补上去。

2.以培育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为契机,全面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变引资为“引智”、“引技”,注重外资在引进国际新规则和新的商业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国内企业“行业潜规则”,打破固有经营模式,提升内向型企业主体国际化水平。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扩大海外资产、海外生产和销售、海外雇员规模,提升跨国化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时期,通过海外投资逐步使中国企业的经营国际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3.扩大国内基本要素部门开放,夯实经济国际化之根本

逐步从产业的开放向要素’领域开放深化,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氛围,不仅是外经贸部门,科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金融部门、矿产资源部门等与生产要素直接相关的部门都应成为对外开放的主体。首先,金融业和资本项目开放是资本国际化的基础。应稳步推进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使中国在更高平台上实现国际资本的最优化配置,提升开放金融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其次,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探索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基础上,扩大双边和多边货币合作,推动实现人民币对外投资,为中国企业经营国际化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处理好经济国际化和汇率改革之间的关系。实现更加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币值体现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是更好推进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国际化的重要前提。第四,加大引进国际人才力度,尤其要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和创新,逐步探索外国居民在华居住与工作的规范性制度,积极引进国外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商务人员跨境流动提供便利。第五,推动各行各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采纳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商业制度和运营模式,推动行业规制国际化。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