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最新文章

第一篇: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诸城市中小企业局

近年来,诸城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汽车及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生物化工、造纸包装、建筑建材、木器加工、食品包装机械、造纸机械六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明显,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为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推进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小企业局对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纺织服装业。共有169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20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7件,省著名商标3件,国家名牌产品5件,全国驰名商标2件。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开发中心2处。截至2024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亿元,利税14.7亿元,利润10.4亿元。骨干企业主要有新郎服饰、桑莎集团、中纺金维、德利源纺织、兰凤针织、昊宝服饰、天一巨等。

(二)汽车及机械加工业。共有198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25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7件,省著名商标4件,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10家,技术开发中心4处。截至2024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3.5亿元,利税24亿元,其中利润15.9亿元。骨干企业主要有福田汽车、义和车桥、泸河轮胎、三工橡胶、通力车轮、曙光车桥、兆丰机械等。

(三)食品加工业。共有73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3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8件,省著名商标9件,国家名牌产品3件,全国驰名商标1件。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8家,技术开发中心4处。截至2024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7.9亿元,利税9.5亿元,其中利润6.1亿元。骨干企业主要有外贸公司、得利斯公司、万年食品、润生集团、仁木食品等。

(四)生物化工业。共有42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2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2件,省著名商标3件。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4家,技术开发中心2处。截至2024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利税2.5亿元,其中利润1.6亿元。骨干企业主要有泰盛化工、良丰化学、信得药业、云飞化工、环宇油漆等。

(五)造纸包装业。共有34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亿元,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2家,技术开发中心1处。截至2024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亿元,利税2亿元,其中利润1.3亿元。骨干企业主要有新星纸业、森科纸业、长虹包装等。

(六)建筑建材业。共有35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2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3件,省著名商标4件。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开发中心2处。截至2024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亿元,利税1.2亿元,其中利润7800万元。骨干企业主要有紫阳陶瓷、钢之杰建材、鑫鑫水泥、万兴建材、隆泰水泥、华明科技等。

(七)木器加工业。共有30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7000万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1件,省著名商标2件。截至2024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亿元,利税1.1亿元,其中利润8000万元。骨干企业主要有顺合木业、鹏飞木业、斯特木业、龙欣木业、松源木业、新华宇家具、美斯达家私等。

(八)食品包装机械业。共有10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3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1件。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2家,技术开发中心1处。截至2024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亿元,利税3000万元,其中利润2024万元。骨干企业主要有小康机械、正泰机械、金惠包装机械等。

(九)造纸机械业。共有11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亿元。截至2024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利税2800万元,其中利润1900万元,我市的造纸机械产品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占全省70%以上,销往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北、西北等地区。主要产品是各型纸机及造纸辅助设备。骨干企业有日东造纸机械公司、专利造纸机械公司和汉通造纸机械公司。

二、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产业集聚度低。由于缺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目前诸城市汽车及机械加工也、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等几大产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空间布局分散的问题。大多数乡镇(街道)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集聚度低,拉动作用不突出,一个乡镇(街道)拥有多个主导产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舜王街道有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化工、食品加工4个主导产业;昌城镇有食品加工产业、橡胶轮胎产业、机械汽车配件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共4个主导产业。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在13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

(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实现的。集群化不是大量企业简单的聚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企业之间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主要表现在工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造成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三)融资难问题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主要表现在:融资成本明显偏高,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缺乏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给企业的稳步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四)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诸城市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镇,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全市乡镇(街道)中小企业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主要是围绕我市的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科技含量普遍不高。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产业规划。按照“一镇一业”、“一园一品”的总体发展思路,突出各乡镇(街道)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强规划引导,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在全市13处乡镇(街道)规划14个产业集群。启动“三二三三三”计划,争取五年内把14个产业集群培育成3个营业收入过100亿元、2个营业收入过50亿元、3个营业收入过30亿元、3个营业收入过20亿元、3个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

1、机械电器制造业:以密州为中心,义和车桥公司、开元电机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2、食品加工业:以昌城为中心,外贸公司、得利斯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3、精细化工业(以贾悦为中心,泰盛化工公司、良丰化学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4、装备制造业:以龙都西土墙工业园和皇华工业园为中心,海得威公司、科能阳光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5、汽车及配件业:以舜王为中心,泰瑞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6、精密铸锻业:以百尺河为中心,石龙阀门公司、三维管件公司、圣阳机械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7、纺织服装业:以龙都为中心,昊宝服饰公司、兴创纺织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8、建材包装业:以舜王和龙都为中心,红星百瑞特公司、半岛装饰城、龙都建材城等为骨干企业;

9、环保涂料业:以相州为中心,云飞化工公司、环宇油漆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0、生物科技业:以辛兴为中心,润生淀粉公司、东晓生物科技公司、浩天药业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1、青岛产业:以林家村为中心,爱玲包袋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2、铸造装备业:以枳沟为中心,鑫宝公司、万通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3、木器家具业:以石桥子为中心,吸收舜王街办相关企业,松源木业公司、顺合木业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4、食品饮料业:以桃林为中心,吸收林家村镇相关企业,桃林茶厂、酒厂、桃林食品、林家村的花生、辣椒等生产企业为骨干企业。

(二)制定配套政策。一是从2024年起,把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范围,逐步扩大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规模。各乡镇(街道)政府也要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链的延伸。二是市政府将产业集群建设纳入乡镇(街道)考核内容,列为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年终市里考核乡镇时,凡新增企业所产生分值按照招商乡镇得分100%,承接乡镇得分50%计算。三是市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今后凡新增加的企业,一律由市里按照产业布局统一安排,所产生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招商乡镇与承接乡镇按照6:4的比例分享。

(三)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一是完善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组建推进力度,积极争取外地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利用国家推出创业板的有利时机,推动一批有较好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拓展融资渠道。完善担保体系,打造市、乡两级担保体系。鼓励支持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增加舜邦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内骨干企业发展,推广昌城、龙都担保公司组建和运营模式,加快各乡镇(街道)担保公司的筹建,提高担保能力。二是加强对重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和保护。选取部分骨干企业实行重点保护。对纳入重点支持和保护范围的骨干企业,各商业银行尽可能满足企业合理的融

资需求,原则上不提前收回贷款,在贷款到期后应予以续贷。如却因信贷规模紧张和授信政策控制需提前收回贷款或不予续贷的,应事前通报人民银行诸城支行,由人民银行诸城支行会同有关部门、相关银行及企业进行协商,通过其它方式帮助企业进行适当的融资安排后有序操作,防止由于个别银行收缩贷款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形成金融风险。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24年起,把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范围,逐步扩大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规模。各乡镇(街道)政府也要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链的延伸。

四、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各乡镇(街道)要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每个乡镇根据其产业集群的特点和需求,建设1处以上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进行企业孵化,为产业集群规模的迅速壮大奠定基础,同时培植企业后备力量,实现产业梯次发展。

(二)培育和壮大骨干企业,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实力。一是实施骨干企业带动战略。每个产业集群要选择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企业为骨干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带动作用。二是培植产业优势。引导骨干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三是帮助企业坚定信心。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正视困难,变挑战为机遇,在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质量等方面强化管理,努力克服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挖潜降本增效。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围绕市场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新花色、新品种,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二是鼓励企业大力加强技术改造。支持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集群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升级换代。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机电一体化、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技术领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努力争取上级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和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帮助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着力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扶持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农产品加工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支持企业实施境外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维护知识产权等行动。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镇,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五)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技术协作。一方面,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

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争取上级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围绕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和壮大一批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统筹开展人才的引进、培训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培育产业和科技带头人。促进产业集群内人才的合理流动,推进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利用现有的各类研发机构为技术依托,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集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

第二篇: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晋江市积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推动有限资源向特定产业聚集,以“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迅速发展,成为晋江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借鉴晋江发展的先进经验,促进温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笔者赴晋江对该市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调研学习。

一、晋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晋江产业集群现状可以用“四小四大”来概括:即“小产品,大市场”。产品很小,如西裤、内衣、运动鞋、拉链、玩具文具、卫生巾、雨伞、薯片、糖果、外墙砖、琉璃瓦等,但产品市场很大,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有10多项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居第一。“小企业,大合作”。晋江企业基本是中小企业,但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协作,配套体系优,生产效率较高。“小概念,大前景”。晋江大力发展休闲服装、休闲运动鞋、休闲食品、休闲伞等特色产品,休闲概念小而专、有特色,休闲概念贴近消费心理,符合消费倾向,休闲特色产品前景广阔。“小集群,大作为”。晋江产业集群规模小,但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力,产业集群度高,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与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与工业园区发展,与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阶段。从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看,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一)产业集群度高。目前,晋江市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产业集群有26个,聚集了6360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13家,企业集团55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单体企业702家。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仅晴雨伞一项就创造年产值20多亿元。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家居用品、纸制品、制药以及电子通讯器材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

(二)产业配套体系优。形成了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产业结构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产业集群的形成,促使企业的市场功能重新定位,部分规模企业为了专注市场和技术开发,逐步把一些生产工序实行外包,将一些质量和资信较好的生产型、经销型中小企业纳入旗下,把生产中各种可分割的功能不断从企业内部剥离出去,派生出一批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大部分企业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同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吸引了大量商贸企业进驻晋江原辅材料市场,提高了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一些如包装、印刷、运输、中介等服务企业逐步兴起,集群内形成成品生产、中间品生产(含外包户)和服务企业三个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比如,在鞋业集群周围五公里内就可以找到加工生产鞋子所需的鞋机、鞋样、化工橡胶、五金配件、大底等所有原辅材料。企业分工协作不仅发挥了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整体产业生产率,而且降低了区域产业运行成本,形成了高效率的企业组织网络。

(三)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集群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为企业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条件。晋江纺织服装业现有企业3300多家,年产值285.0亿元,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购销关系,是国内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主要集散地。制鞋业有企业2300多家,年产鞋7亿多双,约占全国运动鞋、旅游鞋总产量的40%,世界运动鞋、旅游鞋的20%。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经贸和技术合作关系,制鞋业、纺织服装业、玩具业、制伞业、建陶业等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地市场,在美国洛杉矶有晋江商品直销中心、安踏公司在台湾金门开设有专卖店等,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

(四)品牌成效显著。坚持贴近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引导民营企业走做强、做大、做久的路子,“调”出一批具有资源整合力的产业集群、一批具有龙头带动力的规模企业和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著名品牌。目前,全市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国家级品牌63个、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件,国家免检产品45项,福建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210项,有5个品牌入选亚洲500强,7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现有“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伞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13项“国字号”区域品牌,品牌数量居全国县(市)前列,成为民族工业品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五)自主创新氛围浓。晋江决策层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制定了完善的产业集群、品牌发展规划,出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全市共组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0多家,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家,成立各类质量检测机构7家。恒安、浔兴、安踏、玛莱特等企业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设立专家活动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中高级人才3870多名,50多家企业与86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人才智力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协议,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晋江的经济发展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活力。

二、从晋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看政府作用

晋江市委、市政府对该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不仅体现为放宽准入领域、完善基础设施以及为企业提供个性服务、解决具体困难等种种努力,而且集中体现在自觉转变执政观念和政府职能、努力创造和优化产业环境。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实施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晋江先后制定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以及各产业专项规划,加快城市工业组团和产业集中区建设,把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和布局,引导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在关联配套上互为环境、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集约,通过资本纽带形成新的更强大的集群。同时,出台了扶持核心企业、强化环境支撑、加快人才培养、完善产业配套、鼓励技术创新、提升品牌质量、倡导文化创新等政策措施,营造“双环境”:即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达到了“资源利用高效,产业环境良好,配套服务完善,龙头带动有力,品牌价值提升,内外市场扩大,企业文化创新”的目标。

(二)打造品牌之都,鼓励企业采标创牌。过去,晋江借助侨乡的地利和灵通的信息,很多企业为国外的企业搞贴牌生产,仿照港台和海外产品生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先的贴牌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此,晋江市先后实施了“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调整充实各类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纳国际标准、培育自有品牌,提升整个晋江区域品牌的内涵和层次,推动当地优秀的民族工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叫响,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雏形。2024年至今已经发放名牌、质量奖励金7400多万元,鼓励企业创名牌、品牌。晋江企业每年广告投入高达7亿多元。

(三)瞄准“百年老店”,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晋江工业起步于家庭作坊,绝大多数都是家族企业。针对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暂的现实,晋江市积极引导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建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技术工人培训机制、支持企业开展战略创新、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大力营造“爱拼才会赢,学习才会赢,创新才会赢”的社会舆论,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夯实打造“百年老店”的文化基础,增强民营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和持久生命力。晋江的许多企业从依靠权威、依靠聪明到依靠制度、依靠诚信再到仰赖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文化,有力的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涌现出七匹狼、安踏等一批文化导向型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先行和示范作用。

(四)强化公共服务,构建集群支持系统。晋江市一向坚持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政府是服务的主体,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晋江作为全国四个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全面启动创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全面实施了以转变政府职能、重组组织结构、再造工作流程、更新管理方式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走出“审批经济”的怪圈,实现了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监管的转变,目前,审批事项的当场办结率达80%,规定时限办结率100%。同时,通过政企互动,政府与企业在各自定位上互动协作,联手构建起产业集群发展的研发创新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产品展示体系、信息共享集群发展服务体系、标准对接体系、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等八大公共支撑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了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

通过对晋江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看出,晋江走的是一条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以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晋江经验表明: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投资、营造商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产业环境。没有民营企业内发力量的充分激活,产业集群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资源、要素集聚力,民营经济质量的提升也失去了重要的依托。

三、对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晋江独具一格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虽然不能照搬复制,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看“晋江模式”的示范效应,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源自于一种创造财富和奇迹的战略创新意识、自下而上的创业精神和基于市场的产业环境。研究“晋江模式”,对加快温江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缺少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从政策层面看,还没有对产业集群发展制定专门规划,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支持,政府推动的要素集聚功效有限,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较为困难,区域内食品饮料、医药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加之企业自主设计和品牌相当不足,产业升级能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匮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较为滞缓,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推动力有限。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科技园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多数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产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无法带动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方面向更高层次提升,基本还停留在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初期发展阶段;多数花木企业仍处于简单的“扎堆”基础聚集雏形阶段,花木产业集聚区内的单个花木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不足,企业规模偏小、协作配套和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方式粗放,缺乏资金和创业服务体系支撑,其效益较低。

为此,有关经济部门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善于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引导优化产业集群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明确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丰富空间集中度。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分类指导,按照“优二兴三、一三互动”的产业发展要求,加快以科技园为载体的新型工业聚集区、以新城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生态园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聚集区建设,打造金马河、江安河沿线两条生态休闲产业带,形成组团式发展的“三区两带”产业布局体系。二是实施扶强扶大,丰富产业集中度。大力营造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环境,把政策取向定位在“推进资源整合、实施扶大扶强、引导带动中小、实现互利协作”之上,从税收、资金、土地等方面研究出台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缓解企业发展用地紧张与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结合起来,用集约利用的办法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题,抑制恶性竞争、鼓励互利竞合、降低资源成本、提高增殖效益,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能难”、“用地难”等发展瓶颈问题,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努力培育一批“小巨人”型企业。三是密切分工协作,丰富产业关联度。实施科学积极的投资鼓励政策,扶强扶专扶大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包括研发、培训、信息、物流、市场等在内的第三产业,通过群体规模效益和共生效应,降低基础设施、环境污染和技术进步的成本,促进生产手段和技术水平升级,实现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提升。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构筑品牌平台、细化产业链的分工是温江企业品牌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必须在质量、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苦练内功,主动为同行业的品牌龙头企业配套,建立分工明确、利益共享、诚信稳定的土产配套协作联合体,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品品牌集群,为企业创立名牌、发展名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用名牌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集群走品牌效益型发展道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产业内企业要为龙头企业配套,为龙头企业品牌做大做久打好基础,降低企业品牌塑造成本。

3、发挥园区产业集群的龙头效应。科技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引擎,是推进自主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健全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强化“招商选资”理念,大力引进“一高三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投资密度强、市场需求强)项目,重点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加快区域工业提速提质。推动产业发展由规模小而分散向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从纵向与横向拓展产业链,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重点建设孕育自主创新力量的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推进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鼓励科技园建立产业集群风险投资公司、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更加注重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形成规范高效、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引导培育产业集群的行政行为,对发展产业集群进行引导和服务,为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合牵头、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办法,组建服务于产业集群的技术研发创新机构,实行“资源共享、公司运作、有偿服务”,加大对最具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的投入力度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完善产业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塑造区域品牌形象,通过环境的营造吸引更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资源要素向温江集中,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有产业特色的区域,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新的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20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林业产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xx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xx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2024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xx元;实现利税xx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一)电力产业 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xx部分);麻栗寨河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2024年数字)

(二)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2024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xx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四)畜牧业 2024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2005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11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4万元,年均增长52.67%。

(五)生物创新产业 xx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xx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区可种植的面积27.2万亩,其中连片宜林荒山荒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21.5万亩,集中分布在马街、南沙、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等6个乡镇红河干热河谷地区。2024年以来,引进英国阳光集团、中石油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xx县投资开发生物柴油项目,已种植膏桐8万亩。“十一五”期间,规划种植膏桐15万亩,建设膏桐良种繁育基地1600亩。

xx县的膏桐产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严格项目管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为林油一体化项目实施示范县,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立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绿色能源减贫项目三个示范县之一。

2.橡胶

(1)橡胶种植面积和产出情况 xx县境内位于哀牢山余脉(南段)的西南侧,藤条江、乌拉河流域地区,因受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呈现出暖温湿热地带,适宜种植橡胶,该区域主要涵盖xx县西南部的俄扎、黄草岭、黄茅岭、攀枝花及牛角寨、沙拉托等六个乡镇,适宜种植区的面积约为5.9万亩,已种植2.8万亩,但是产胶林地面积仅为960亩,实割株数为24000株。3-5年后,预计将有1.8万亩橡胶进入盛产期,按每亩30株,每株年产胶量120公斤,每公斤10元计算,亩产值达3.6万元。目前发展橡胶产业条件较为成熟的是俄扎、黄草岭、黄茅岭三个乡。

(2)橡胶生产经营和改革情况 2024年前橡胶产业在我县的发展种植主要以农户自发管理为主,由于管理不善,其种植面积比较零星,管理比较粗放,经营形式较单一,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在推进橡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橡胶产业化经营发展,把橡胶产业从零星、粗放、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改变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制定完善了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夯实了基础设施,做了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有效及市场准入的经营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扩大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充分体现出橡胶产业在xx县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3)橡胶产业经济效益以及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调查,我县目前已发展种植橡胶产业的黄草岭、黄茅岭两个乡中,现可割胶的林地面积为960亩,实割胶株数为24000株,年产胶量为599吨,按每公斤当地收购价10元计算,其产值可达599万元。另在黄草岭乡堕碑村有个别农户,年割胶收入已达万元,仅该项收入,给当地贫困山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创收,使该地区的农户得到了实惠,从而在思想上对橡胶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其它农户对橡胶产业种植的积极性。另外,在黄草岭乡由个体建成橡胶凝胶初加工工厂,总投资10万元,年生产凝胶10吨的加工规模,可有效地与种植农户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点,这一企业+农户,产品和销售相互连接的形成及目前橡胶市场前景较好的前提下,绝大地推动了该地区农户对橡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从当前形势分析,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对橡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认同,从而改变传统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山区优势迫在眉睫。

3.杉木

1990年,xx县加大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发展力度,2024年后xx杉木产生了积极可观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目前,xx共有15万亩杉木。从2024年至2024年,xx每年生产木材2万立方以上,7年销售15万立方,按每立方300元计,销售收入达4500万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也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农民植伐合理,自觉主动。为扶持农民种植杉木,2024年底,xx已投资13.4元从省种苗站、屏边县等地区采购杉木种子4吨,现已无偿分发到适宜种植杉木的乡镇农户手中进行自主培育。这批种子可育苗230亩,20xx年底可出圃1000万株苗造3万亩林。

4.草果

(1)产业发展现状 xx县有适宜种植草果面积2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区适宜种植面积10万亩。xx县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生态良好,发展草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适合规模化发展。xx县草果栽培历史悠久,主要种植于东西观音山海拔1600-1900米的温凉性阔叶林下和退耕还林区桤木林下,截止2024年全县草果种植面积7.2万亩,产量847吨,产值2202万元。

(2)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三围、四带、六培植”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思路,全县计划投资2800万元建设10万亩的草果种植基地,基地布局于大坪、逢春岭、黄草岭、马街等13个乡镇海拔1400—2200米之间的人工林区。草果种植4—5年后开始开花结果,10年后进入盛产期,盛产期长达50年。进入盛产期后每年亩产干草果100公斤,每公斤按30元计算,每亩年产值3000元,扣除经营成本300元,则每年每亩创收2700元。项目进入盛产期后每年总产量达1万吨,年产值30000万元。

(六)旅游业 202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5万人次,同比增长14.36%;实现旅游收入27935.21万元,同比增长53.96%。

二、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xx县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势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仍然处于打基础、度难关、求发展的时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在xx县铸造产业集群内,绝大多数产业生产的产品均为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板材加工、橡胶加工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xx县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村,小规模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产业缺乏资金和培育技术,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xx县六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xx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培育力度,促进产业集群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长期符合xx县情的产业。

(二)加强产区建设,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应结合当地产业优势、产业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托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特色明显、产业集中、具有较高水准的产业带(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三)继续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许多产业生产生产落后,产品粗放,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参照外地产业集群资源整合的成功经验,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并从产、供、销、技术培训、信用担保等各方面健全政策体系,为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扶持,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清晰地掌握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的工作措施,市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组成产业集群课题调研组,用近1个月的时间,实地调查了全市各个特色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龙头企业以及相关技术平台和专业化市场,参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形成了此调查报告。

一、关于对产业集群的理解

最早研究经济集聚现象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者,他们在区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 district)、新产业空间(New industrial space)、区域创新环境(Regional innovation milieux)、网络化区域(Networks regions)、学习型区域(learning region)等概念。此类研究仅局限于产业区位和集聚方面的研究,尚未触及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如企业绩效、生产率和竞争力等问题,没有把产业集聚区和国际竞争力联系在一起,也没有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政策或建议,开始并没有引起决策者的足够重视。

美国的经济管理学家波特(Porter)在对英国等10个国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进行研究后,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概念,把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关键是产业,而产业又集中在几个有限的区域范围内,即形成产业集群。波特还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竞争力“钻石模型”(Diamond Mode)。因此,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实际上是为国家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即后来所谓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

21世纪初,“产业集群”一词走进了中国人的经济生活,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集聚现象不具备创新性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的概念也被泛化。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国内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并不完全统一。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结合泰州产业集群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产业集群是指集中在某一地域范围,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成熟的产业集群,有助于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生产力的区域优化布局,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配置和有效使用,有利于经济运行和生产过程的精细化、专业化、系列化。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下,发展的空间更大。

二、泰州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泰州市的产业集群已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与国内外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一样,泰州市的产业集群发展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具体表现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呈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跃升过程。第一次跃升: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这是企业在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泰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星罗棋布,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导力量。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布局分散带来的缺少规模经济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于是乡镇企业开始自发地逐步集聚、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工业园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乡镇企业与城镇企业一起逐步向开发区、工业小区集中。这一阶段,企业的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第二次跃升: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这是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基本路子是以追求集群效应为目的,自发形成生产协作体系,群体中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配套企业,而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也走向专业化,整个企业群落围绕特定的产业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综合成本,供销集中等竞争优势。目前,泰

州市产业集群正处在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办产业阶段,正逐步向产业链方向演进。2024年,兴化市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靖江船舶产业集群、泰州内河船舶产业集群、泰州汽车传动配件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姜堰石油机械产业集群、泰州医药产业集群、泰兴溪桥乐器产业集群、泰兴黄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兴化脱水蔬菜加工产业集群等10家单位被江苏省经贸委、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提名为全省100家重点产业集群。

目前,泰州市形成了特色产业群体有近百个,其中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群体25-30个,本文以具备集群某些特性的18个产业集群加以阐述。18个产业集群2024年完成销售收入778亿元,实现利税74亿元,主要涉及医药、机械、化工、冶金、纺织、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行业,共聚集大中小型企业4252家,其中规模企业789家,吸纳职工近23万人。预计到2024年,18个产业群体能够达到1800亿左右的经济规模。18个产业集群以分布地理区域大致分为两大类:

1、以县域经济为分布区域的产业集群(表1)

集群名称 分布区域主要产品 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024年营业收入(万元)企业总数 龙头企业名称

泰州市医药产业集群泰州医药产业园、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 维生素C、左氧注射液等 左氧注射液43% 1497900 191 扬子江药业集团、江山制药有限公司、济川医药集团泰州船舶制造及配件产业集群靖江市、高港区 船舶制造、船用电机、装件等 锚链70% 1000000 70 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江苏口岸造船厂

泰州市汽车配件产业集群靖江市城南园区、靖城镇、东兴镇,姜堰市罡杨镇,高港区刁铺街道、口岸街道 汽车锁、标准件、内饰件、汽车变速箱总成、汽车同步器、天线、天窗等 摩托车曲轴35%以上,电机10% 657100 576 江苏罡阳股份公司、江苏皓月汽车锁有限公司、江苏苏中天线有限公司

泰州海陵区内河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海陵区 钢质散装船、集装箱船、拖船、散化船、油船等 5.6 260000 60 泰州曙光造船厂、泰州市兴达造船厂、泰州市申泰

海陵数控机床产业集群海陵区及周边地区 数控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50 80000 70 泰州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泰州江洲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泰州三星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泰兴市减速机产业集群泰兴姚王镇、泰兴镇 各种系列减速机 30 400000 115 泰星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泰隆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太兴隆减速机有限公司

兴化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兴化市 不锈钢制品 78 1360000 1278 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长利不锈钢材料有限公司、新宏大石化机械公司

兴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兴化市 脱水蔬菜、纸板、麦芽、粮食加工 脱水蔬菜加工80% 390000 283 江苏双蝶集团公司、江苏信友食品有限公司、兴化市顶芳食品有限公司

靖江微特电机产业集群靖江市城南园区及西来、马桥、东兴、季市四镇 空调用电机、洗衣机用电机、高压直流电机 30 412000 61 江苏三江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大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宝骊集团有限公司

2、“一乡一品”型产业集群(表2)

集群名称 分布区域主要产品 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024年营业收入(万元)企业总数 龙头企业名称

海陵区九龙车辆配件产业集群海陵区九龙镇 自行车各种配件、车闸、轴皮 70 270000 486 江苏明星集团、泰州市安腾轴皮厂、泰州双征车业有限公司

消防器材产业集群高港区野徐镇 电绝缘服、避火服、空气呼吸器各类器材 35 50000 102 泰州市华通消防器材厂、鸿宝凯利消防器材厂、泰州永正救护装备器材厂

靖江特种材料加工产业集群靖江市新桥 “三耐”合金、稀土合金、太阳能产品 46 406405 365 江苏耐尔冶电集团公司、江苏标新久保田公司、光芒厨卫太阳能科技公司

小提琴产业集群泰兴市溪桥镇 小提琴、吉它 65 35000 55 江苏凤灵乐器有限公司、泰兴声威乐器有限公司、泰兴斯坦特乐器有限公司

黄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泰兴市黄桥镇 牛仔布、服装 5 105000 280 泰兴佳泰织造有限公司、泰兴黄桥牛仔布有限公司、泰兴东亚织造有限公司

虹桥医药化工产业集群泰兴七圩镇 靛蓝、氨基苯醚、二氧六环等 靛蓝42% 264664 45 江苏中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泰兴医药化工厂、江苏瑞泰化工有限公司

姜堰动力电源产业集群姜堰市梁徐镇 电池、电线、电缆 25 248600 74 江苏双登集团、江苏贝思特动力电源有限公司、江苏光大电控设备有限公司

姜堰市石油钻具产业集群姜堰市白米镇 石油钻杆、钻具、钻铤、管道配件 80 288000 128 曙光格兰特钻杆有限公司、曙光石油钻具有限公司、图博可特曙光涂层有限公司

姜堰钨钼产业集群姜堰市俞垛镇 钼板坯、钼粉、钨酸钠、钼酸铵等 30 94000 24 江苏万鑫钨钼公司、安达有色金属公司、光明化工厂

(二)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征

1、形成模式多样化。分析泰州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发展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资源优势型。主要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并进而汇聚形成的产业集群。比如兴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就是依靠兴化“鱼米之乡”的丰富农产品为基础而成,靖江的船舶制造及配件产业集群就是依托丰富的长江深水岸线资源而壮大。二是大企业带动型。是在大企业主导下,迅速扩张裂变而成。如泰兴的减速机产业集群、姜堰的动力电源产业集群、海陵区的切割数控机床产业群等。三是市场催生型。兴化市粮食加工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托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戴窑粮食交易市场,聚集了粮食加工企业、印刷包装企业、物流公司等。同时,泰州一些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正在兴建之中,主要有华东五金城、姜堰锦天汽配城、九龙自行车配件市场。四是“一乡一品”型。是在某个乡、镇或村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比较典型的有海陵区九龙自行车配件产业集群,泰兴溪桥的乐器产业集群、黄桥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高港野徐的消防器材产业集群、姜堰俞垛的钨钼产业集群。

2、发展阶段多层次。成熟的产业集群一般可分为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形成产业链、形成产业高地、形成区域品牌等几个阶段。泰州产业集群从发展所处阶段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具有了一定成熟度,形成了区域品牌和创新体系。主要有兴化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泰兴溪桥小提琴产业集群。集群的龙头企业凤灵乐器有限公司、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参与小提琴行业标准、吉他行业标准,钢帘线的行业标准制定的制定,取得了生产的技术否决权和竞争领先权。第二类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高地。主要有:泰州医药产业集群、泰州船舶制造及配件产业集群、泰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兴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靖江微特电机产业集群、海陵九龙自行车配件产业集群、姜堰市石油钻具产业集群。第三类是形成了特色产业,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链集中。主要有:泰州内河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海陵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姜堰动力电源产业集群、姜堰钨钼产业集群、泰兴黄桥纺织产业集群、靖江特种材料加工产业集群、高港消防器材产业集群。

3、比较优势初步形成。从企业构成来看,泰州市产业集群既有扬子江药业、兴达钢帘线、中丹、曙光、双登、新世纪造船、泰隆减速机等集群龙头企业,也有凤灵乐器、亚星锚链、江山制药、皓月汽车锁、长利不锈钢、华通消防、明星减震器、双蝶集团等骨干企业,还有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进行配套。目前,18个产业集群形成了以10个左右的大型企业为依托,800多家规模企业为支撑,4000多家的中小企业进行配套加工的格局。从产品、品牌来看,泰州已形成一批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品牌,主要有:靖江船舶制造业居国内第五位和全国地方船舶生产基地前三强,电机制造业位居全国第一;泰兴中丹集团生产的靛蓝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2%以上,减速机产业年产量高居全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45%,形成了“泰星”、“泰隆”等知名品牌,乐器产业中的提琴年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0%,占世界市场销售量的20%以上;姜堰石油钻采件制造业是全国三大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基地之一,龙头企业江苏曙光集团生产的石油钻具产量国际第一,钨钼系列产品约占国内市场的30%;兴化不锈钢产业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1/7左右,特别是龙头企业兴达钢帘线有限公司生产的钢帘线产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约占国内市场40%,脱水蔬菜产业生产规模达到全国脱水蔬菜总产量的2/3,是我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精制米加工业的市场成交额居国内市场第一,涌现“祥兴”、“贤人”、“仙莲”等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海陵特种加工机床与自行车配件制造业产销量分别占国内市场的70%左右。

4、工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18个产业集群中,多数产业集聚与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或企业主题园区基本融为一体:一是多数企业在形成集聚后,再由政府统一规划为经济开发区或乡镇工业集中区,如兴化戴南科技园区、姜堰梁徐镇工业园区、海陵九龙台商工业园等;二是少数地方先规划建设开发区后,政府通过完善园区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企业进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吸引更多的企业陆续迁入形成产业集聚,最典型的是靖江市的船舶及配件产业;三是个别的因为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后,建立了企业主题园区,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进入,形成产业集聚现象,如姜堰石油钻采件制造业,围绕曙光集团主题园区集聚了128家关联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上发育程度不高,企业间协作不够。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基本处于“自下而上”的启始时期,是产业集群的初期发育阶段,主要表现在集聚程度不高,布局分散,有的还仅仅是个雏形;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企业习惯“单打独斗”和“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分工协作意识较差,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关联度较低;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不足,集群的自组织机制也难以形成和发挥作用。另外,全市产业集群缺乏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造成区域功能杂乱无序,不同产业犬牙交错,特色不明显,布局不合理。

2、专业市场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全市产业集聚缺少由专业市场带动发展起来的模式,也缺少特色市场的支撑。当前除戴南不锈钢城、戴窑粮食交易市场等少数几个专业特色市场外,大部分的产业集聚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支撑,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聚规模的迅速扩张。另外,与产业集聚发展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共技术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业特别缺乏。

3、知名品牌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集群中,有国家名牌产品2个,国家弛名商标1个,产业集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都不强。而由于大部分产业集群依托乡镇工业的发展而成,科研创新力量薄弱,人才支撑不够有力,科技服务企业缺乏,使得全市产业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多以“低质跑量”为竞争手段,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低。

三、泰州市产业集群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展望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泰州市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实现突破性的增长,它直接影响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突破性增长,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兴化市的城东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脱水蔬菜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聚集了100多家企业,直接消化当地农村劳动力1.65万人,有22万亩耕

地与之配套,带动了10万农民增收,目前该镇热风干燥脱水蔬菜加工能力亚洲第一。其次,它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目前方兴未艾的产业集群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工业化过程是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并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而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不仅有较长的产业链,而且具有一定的迂回生产特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在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集群方式能提升制成品的竞争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实现工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实现产业集约增长的新型模式,同时,产业集群能够以专业配套协作来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将专业化与全球化紧密结合。据测算,一个企业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入10%,节约土地15%,美化环境和治理污染费用5%以上。因此,它是实现工业化的新途径。

第三,它是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重要途径。泰州市中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提供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0%。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属民营经济,这些企业在创造GDP、增加税收、吸纳就业人口、活跃市场经济、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所存在的自身缺陷以及所遇到的环境因素,阻碍其良性发展。因此,“聚集成群”的产业集群战略无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在集群内,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些固有问题与面临的环境因素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不仅容易创立、生存,而且也容易成长。

第四,它是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的延伸。近几年,泰州7个省级开发区和57个乡镇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60%左右,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一些园区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随着园区扩大,园区集聚效应并未增加,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事实上,产业集群就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形成一个工业区。因此工业园区迫切需要借助产业集群发展调整规划,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

第五,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兴旺。因为一旦形成产业高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会向其集聚,从而形成市场,而市场作用反过来又会带动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如泰州戴南镇的不锈钢产业发展至今形成了完整的从不锈钢废钢材料购销、精炼、轧制、成品、销售产业链,不锈钢产量占全国的1/7,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中国•戴南不锈钢交易城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不锈钢成品交易市场。泰州目前处于工业化初中期的新兴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想“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确保在全省“两个率先”大局中不拖后腿,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从宏观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国际产业转移迅猛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强劲,泰州市打造沿江制造业高地和“长三角”新型工业城市的宏伟蓝图全面启动。从区位条件看,泰州处于大上海都市圈,处在苏锡常、宁镇扬两大都市圈的结合部,是上海、苏南地区向苏中、苏北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节点,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是支撑“长三角”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与拓展的重要一极和腹地。从区域经济发展看,泰州市具有良好的现代工业制造基础,以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为龙头企业的医药、机电、化工、船舶等四大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四大产业到2024年营业收入可达到2024亿元左右。特别是泰州具有大量优秀的工业制造企业作支撑,其中规模企业2千多家,中小企业3万多家。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泰州要紧紧围绕以工兴市战略的实施,以构造区域经济特色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若干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一地一品”为主要形式,大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整合和升级,实现经济的集群化、跨越式发展。①做大做强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兴化市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靖江船舶产业集群、泰州医药产业集群到2024年要分别达到300亿的规模;泰州汽车传动配件产业集群、姜堰石油

机械产业集群到2024年要分别达到100亿的规模;泰州内河船舶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到2024年要分别达到80亿的规模;泰兴溪桥乐器产业集群、泰兴黄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兴化脱水蔬菜加工产业集群2024年要分别达到30亿的规模。②合力打造知名品牌。构筑靖江船舶、泰兴减速机、姜堰石油钻杆、兴化不锈钢制品、海陵机床、高港消防等品牌,带动集群内企业的向上态势,力争到2024年形成10个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知名度的名牌产品。③培育一批经济增长点。到2024年,全市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要占全市经济份额的60%以上,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区。

五、促进泰州市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对策思路

1、做好集群规划,加强载体建设。一方面,对有产业基础、发展前景好、具备一定成熟度的产业集群,要重点做好集群的规划工作。根据泰州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科学编制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一、二个特色主导产业。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功能布局,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加强对产业集群相联工业园区的扶持力度。对一个产业集群来说,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的水平、形象和未来空间。园区可以推进企业和产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体现政府的规划意图,可以节约紧缺的土地资源,改善环境保护条件。因此要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合理划分不同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布局,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产业园区集中,保证园区的永续经营和增强园区竞争力。

2、培植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化升级。所谓集群升级,是指集群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变,达到低成本、高技术、低消耗、高效益,成为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一要坚持特色化。以培育“一地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从构建区域性的板块经济着手,对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企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使其相对集中于工业园区、若干乡镇、沿路或沿线,形成一个个“块状”经济或“带状”经济。二要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策略,构筑企业创新特色;实施联合创新策略,构筑产学研合作特色;实施制度创新策略,构筑技术创新新机制,使一批有实力集群龙头企业跨入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先进行列。三要努力提升综合功能。要力争成为同行业的信息中心、生产中心、贸易中心、价格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

3、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是产业集群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一要深入挖掘泰州2100多年文化古城的文化底蕴,夯实文化创新的基础。二要制订产业集群品牌梯队培育建设规划。编制出台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指导目录,建设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形成若干个品牌集群。三要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扶持政策。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流向高成长性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商品。四要注重培育和树立企业家品牌。产业集群能否发展成为品牌集群,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一批知名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大企业家。五要积极扶持重点规模企业。企业是区域品牌的发展主体,要大力发展兴达钢帘线公司、新世纪造船公司、曙光集团、明星减震器公司,昂起产业龙头,引领产业集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针对产业集群特点,全面开展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必须要有一个着眼于全局、立足于当前的策略。一是将全市业已形成雏形的产业集群整体推介。宣传推介现有的产业集群,把集群品牌叫响。要把孤零零的招商项目分门别类归入产业群中,在招商项目册上印上产业群背景资料,使外商既看到项目,又看到项目背后的产业群,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二是敢

于向南方产业集群招商。当前国际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正在加剧向长三角洲地区转移,苏南地区的用地严重紧缺,正是扩大招商的良机。集中力量突破南方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招商,只要一家核心企业北迁,就会有多家配套企业紧跟而来。三是瞄准南方非集群的“孤独”企业招商。“孤独”企业缺乏集群企业的紧密联系,在当地的配套企业也不多,容易在招商攻势中取得重要突破。

5、发展专业市场,构建区域服务平台。产业集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市场,专业特色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的壮大。因此,应遵循“产业推动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商贸的方针,抓住机遇,完善规划,依托产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与产业集聚密切结合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大市场,进一步提升专业市场在本市和周边地区流通领域的地位,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集散,努力实现专业特色市场与产业集聚的有机结合。同时,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各类资源,依托产业集群和重点乡镇,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些服务机构和平台。一是构建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或相关机构现有技术平台,积极搭建产学研联合和项目推介平台。二是构建市场营销平台。建设为产业集群服务的专业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资源推动企业营销联盟工作。三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建立银企会商制度,促进银企信息双向交流,推动金融部门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多渠道建立担保机构,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四是构建行业协会平台。组建了民间性自律性行业协会,在开展信息收集发布、行业自律、行业培训、营销联盟、反倾销诉讼以及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发挥作用。五是整合IT企业运营资源,建立信息化平台,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

6、创新政府服务,创造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群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是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工作的调查和研究。要了解并尊重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和演进机制,研究全市有哪些产业具有形成集群的潜力和比较优势,要重点培育发展哪些产业集群,着重推进哪些产业集群的战略升级。二是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对往往某个企业看得不很清楚或者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通过组织引导的方法,集中整个产业群的力量去攻关。三是要做好动态跟踪服务工作。要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分析工作,改善统计方法,增加统计课目,将具备雏形的产业集群公之于众,形成品牌,提高影响力。会同行业协会、各企业主每年对本地产业群现状、周围环境、竞争对手等进行定期性调查,找出影响我们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梳理出行业发展方向、目标,确定服务重点。四是要做好典型引路。通过把一些典型企业的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带动产业群的全面发展。五是整合各类资源,多层次做好服务。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发展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引导全社会的参与,要建立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共同营造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关于莱州市主要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莱州市主要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莱州市以“工业强市”为指导,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批在我市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集群。为全面清晰地掌握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的工作措施,莱州市工商局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相关政府部门资料等方式,对我市主要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及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主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蓬勃发展,机电、石材、黄金、盐及盐化工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强大的规模优势、聚集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成为我市占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其中机电产业集群和石材产业集群了进入了山东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4年,这四个支柱产业集群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28353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8274225万元、利润706878万元、利税907265万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70.73%、总业务收入的70.63%、总利润总额的69.8%和总利税总额的67.69%。

(一)机电产业集群 机电产业是莱州市的传统支柱产业,2024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997779万元,实现利税381446万元。整个产业集群规模以上机电企业近200家,其中,刹车盘产量占全国40%,出口量占北美市场70%;农业机械液压提升器产量占全国80%,小型工程机械产量占全国70%。因其在规模、科技和成长等指标在全省领先,其产业集群2024年被评为“山东省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竞争力十大典范经济区”。目前,我市机电产业企业已达500多家,主要分布在城港、虎头崖、沙河、三山岛等多个镇(街道),拥有1件驰名商标,12件著名商标,家守合重信企业,山东鲁达刹车片有限公司、莱州三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莱州华银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是这个产业的龙头企业。

(二)石材产业集群

莱州市石材资源丰富,据专家勘测,大理石、花岗石远景储量4亿立方米,居全国前列。莱州的石材开采与加工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新中国第一家获得部优产品的石材企业银磊石材公司就诞生于莱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莱州市的石材产业已经形成矿山开采、加工、销售、运输和石材机械制造等相关行业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1992年莱州市被国家建材局、国家计划委命名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2024年莱州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石都”称号,与福建水头,广东云浮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石材基地。近年来,莱州石材产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石材企业相继出现,截至2024年底,石材加工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85户,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企业有81户。这些石材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促进我市的石材产业集群迈向更高的台阶。在莱州市区向南形成蔚为壮观的百里石材长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一些新型建材装饰企业陆续涌现,目前已经出现华峰幕墙、新石峰幕墙等10多家建材企业;产业销售网络日趋庞大,莱州市已经培育了3000多人的庞大销售网络,在江北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我们的业务销售人员;同时,良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十分广阔的石材机械及辅料需求市场,福建、广东等地区一些知名机械及养护企业纷纷在莱州设立销售点和办事处。目前,全市拥有与石材产业有关的企业近3000家,主要分布在夏邱、柞村等乡镇,其中26家石材企业是守合重信企业,拥有5件著名商标,年加工板材近6000万平米、雕刻品及异型20余万件,产品主要出口 26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石材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09382万元,实现利税28836万元。

(三)黄金产业集群

和石材产业一样,莱州市的黄金产业也是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市已探明黄金储量360吨,居全国第一位。截止到2024年底,我市共有16家金矿开采企业,与黄金产业相关的其他企业28家,主要分布在金城、三山岛和朱桥等镇(街道),特别是近2年来,莱州新成立了

家以黄金矿业投资为主的矿业公司。我市黄金产业集群虽然企业户数较少,但其产值很高,2024年,黄金产业共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155070万元,具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利税167038万元。

(四)盐及盐化工产业集群

莱州盐及盐化工产业集群也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莱州市盐业资源丰富,其沿海地下卤水远景储量约10亿立方米,卤水可开采储量6.6亿立方米,原盐年产量200万吨,可长期支撑盐化工业发展。依托丰富的卤水资源,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盐及盐化工产业,盐田面积由原来的10万公亩发展到现在的60万公亩,像诚源盐化这样的大型制盐企业和盐化工企业有40多家,大部分分布在土山镇的银海化工园区,形成了盐、碱、溴、老卤上下游相连的多条产业链条。2024年,其产业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21307万元,利税69945万元。

除以上四个支柱产业集群,我市种业和海产品养殖产业集群、草制工艺品产业集群、临港物流业产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集群也发展迅猛。

二、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市的优势产业集群迅速扩张和提升,呈现出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对生态环境有影响。莱州市的四大产业集群中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就有三个,受资源的约束比较大,同时在对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造成破坏。比较突出的是石材产业和塑料产业。同时,也对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

(二)企业规模偏小,无序竞争。特别是在石材产业和装载机产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同行业企业间人才竞争激烈,相互拉人才、挖人才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企业用人成本上升,人才队伍不稳,企业不能有序健康发展。企业与企业联合意识不强,有的为争夺市场,相互拆台,竞相压价,致使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工同档次的石材每平米的利润只有几元钱;装载机产业在2024年时利润高于20%,多了现在只有5%左右。

(三)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除了在种业和种苗养殖产业外,我市主要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的产品大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同时,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象我市的装载机产业,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准入门槛低,造成了参与经营的企业鱼龙混杂,其生产的低劣产品损害了莱州整个行业的声誉。

(四)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全市大部分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不完整、产业链条过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销售较为分散,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较少,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象黄金产业就主要是开采和冶炼,而象附加值更高的黄金首饰加工和黄金市场交易还发展的远远不够。

(五)产业集群内缺乏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产业集群的服务作用。产业集群普遍缺少资产评估、项目咨询、人才培训、信息网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物业管理等服务组织,现有的中介组织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满足不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直接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南方发达地区相比,还发挥的远远不够,还是过多的依靠政府的管理。

三、对进一步促进莱州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规划,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一)借当前莱州处于“一蓝一黄”经济区的东风,严格落实国家规划,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机电和装备制造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发展洁净环保型化工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保型电力产业,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拉长黄金产业链条,提高黄金产业附加值。

(二)进一步加大对石材产业和小型装载机产业的规范整顿力度。按照去年制定的规范意见,加大对着两个产业额整治规范力度,确保其健康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三)完善基础平台,创造良好环境。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加强“一港五区”建设,提高园区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向产业园区集中。搭建融资平台,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的合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直接融资。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依法组建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其在制定和执行行业标准、规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进行价格协调,开展职业培训,实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建产品,企业和区域品牌,不断提升集群竞争力。品牌建设是工业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要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企业多层次、多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五)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关键。要以“四〃二Ο”工程所属企业为培育重点,积极引导扶持其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目前莱州上市的企业太少,单靠企业自身的原始积累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