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最新文章

第一篇: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象山县大力贯彻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4321”工程为抓手,努力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把我县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提供人才保障。2024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28000人,比1998年增加8200人,年均增幅7%以上。回顾近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三点:

一、加强引导,统筹协调人才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为正副组长,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委“党管人才”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了由17个单位参加的人才工作例会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在对全县人才状况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2024—2024年象山县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用政策来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县里在涉及工业企业的各项双先评比、每年度实力型潜力型企业评定以及企业技改项目审批中,人才指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不同的企业类型制定了详细的评定标准,设置了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二个指标,规定凡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促使企业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了鼓励用人单位加大人才引入的力度,尽快缓解人才制约的紧张局面,县委县政府在1999年出台了《象山县引进人才的若干意见》,对来象山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丰厚的优惠,对来象山企业就职的大学毕业生也给予购房时补助房贴2万元,鼓励大学生到工业企业经济主战场工作。同时采取人才储备政策,每年从前来应聘未落实工作的非象山藉高校毕业生中择优选择20名到工业企业工作,县财政发给生活费,以此增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了解,增强推荐力度。县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兑现和人才培养。县委决定在2024年初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使一批我县急需的人才安心在象山作贡献。

三是积极创新人才引进载体。充分利用中国开渔节这一盛会,在旅游经贸招商为主的基础上,逐步打造成象山急需人才相聚的节日,通过节庆这一舞台,做好做活人才引进大文章。大力举办人才引进洽谈专场,每年用于外出专场招聘费用达到几十万元。有关职能部门摸清我县人才需求状况,掌握外地人才分布情况,有目标地选择人才专场举办地点,使更多的人才能了解象山,愿意来象山。

四是加大激励力度。县委县政府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形成制度评选拔尖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为他们的工作、生活、科研提供便利和优惠。逐步形成工资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多元化分配方式,有些用人单位已实行了协议工资、年薪制,对有突出贡献人员奖励股权、期权等,向人才倾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农村,面向企业,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先富起来,让人才以分配收入的形式体会被社会承认的价值,进一步满足其各种需求,激发其聪明才智再作贡献。

五是完善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的指导力度。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参保行为的个人化运行机制,扩大社会保险的参保面,保障各类人才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来象山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若不能转入养老保险关系的,视作已付,给予连续计算。

二、认真组织培训,培养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是多层次培养开发人才。县委加强对三支队伍人才的培养引导。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大学生实践基地。先后邀请42名硕士研究生来象挂职工作,帮助有关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培养本地人才。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开发,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工业企业管理、外向型经济等研讨班,有计划地组织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浙江大学、上海等高等院校进行短期培训。2024年10月,组织400多名企业经理分四期在上海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培训,专家们超前的管理理念给了企业家们有益的启迪。1999年以来,共组织各类培训班64期,参加培训7800人次。同时,选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脱产、半脱产以及远程教育等学历教育200余人,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不断提升。

二是注意订单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与高等院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发挥浙江大学象山干部远程教育中心这一现代化教学创新载体的作用,凭借远程教育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灵活方便、可按需学习等优点,加紧培养我县各级各类人才。推行校企合作按需求培养人才的好做法,发挥县教育园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鼓励我县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与县教育园区管委会加强合作,企业按人才需求下订单的形式,委托教育园区进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急需的实用人才。为调动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培养技能型人才,近几年通过业务培训和业绩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破格晋升机械、电子、化工等工科类专业技术人员800余名,提升了生产一线工人的整体素质。政府有关部门注意督促用人单位做好对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工作。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医生业务培训、技术人员业余进修等继续教育形式,还组织开展各种实用技术的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名师名医工程等促进了学知识、学技术、强技能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三是注重培养各类实用人才。注意培养乡土人才,开展对农村人才的培训。组织村干部参加大专班学习,开展农村工作专项培训,提高村干部为村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通过各种协会的形式开展农民自主培训,如养鸡、果树种植等实用知识培训,每年还以政府友好合作项目的形式派遣15名研修生到日本进修柑桔种植技术。积极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县劳动技术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学得一技之长后进入工厂工作,已有千余人接受了培训。2024年,县政府还将投入300万元用于农民技能培训。利用休渔期,宁波水产技校开设了多个培训班,共培训渔民万余人,每年的休渔期培训渔民已成为一项传统工作。

四是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象山是全国有名的建筑之乡,现有建筑企业45家,其中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6家。象山的建筑企业急需经过培训的合格建筑人才。县委县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1999年以来,引进建筑类大中专毕业生780名,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92名。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县有关职能部门每年聘请教师到沪杭甬三地就地进行各种培训,如计算机、WTO、土建专业课程、项目经理考试课目等,帮助建筑业从业人员获得技术职称和项目经理资格证书。近几年来,破格评定土建专业初级职称1500人,破格晋升土建工程师350人,考取一级项目经理150人,二级项目经理450人。逐渐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技术精湛的建筑施工队伍,使承接的工程项目逐年大幅度增加。为应对国家建设部从2024年开始取消项目经理制,实行注册建造师制度,县有关部门通过调查摸底,发动组织建筑行业中未达到大专学历层次人员就读建筑类相关专业大专班,第一期有学员904人。

三、注重激发用人单位自主开发人才资源的积极性

一是灌输人才新理念,推动用人单位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作为人才主要载体之一的我县工业企业都是民营企业,经济规模普遍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对人才不够重视。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利用各种机会,向全县用人单位积极灌输“人才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就是企业的生命力”等观念,更新企业家的观念,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用才的内驱力。同时向用人数量较大的事业单位宣传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宣传使用人才的新观念,引导人才需求,以此推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深入发展。通过宣传,我县在引进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四年共引进各类人才4654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135名,引进急需的机械、电子、外贸、建筑等紧缺专业人才1568名,使我县人才结构和人才层次得到了提升,缓解了我县在有关产业领域人才短缺的状况。县领导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招聘单位135家,先后到西安、重庆、兰州、成都等地进行人才招聘。此外,增加外出小型招聘活动的频度,五年来,组织用人单位到各高校、人才市场招聘达42场次,组织单位155家。鉴于来象山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不够多,机电、外贸、化工等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先后与兰州工业高专、黑龙江科技学院、九江高专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安排学生来象山实习。通过实习增进了相互了解,提高了签约成功率。2024年,仅兰州工业高专就有76名毕业生来象工作,2024年将有130名我县紧缺专业的兰州工业高专学生来象山实习。1999年我县建立了有固定场所的县人才市场,坚持每月举行一次交流会,开好每年的春夏季毕业生洽谈会,2024年建立了人才网站,2024年在象山党建网站上增设“人才乐土”,加强了网上招聘力度。招聘到的人才和自主开发培养的人才基本满足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典型引路,让骨干企业起好示范效应。宁波天安集团公司十分注重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兴厂”理念,走科技化发展之路。该公司从只有十几个人、年产值几万元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现在拥有1926名职工、技术人员达740人、年产值11亿元的全国输变电行业骨干企业。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介绍天安公司的主要做法,倡导该公司的经(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验:坚持以人才兴厂理念、适度激励的薪酬体系、人尽其才的创业舞台、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相结合,注意吸收大学生来公司工作,根据不同的工作业绩来确定不同人员的工作薪酬。这种成功的示范,对全县企事业单位的人才策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近年来,全县工业企业特别是机电行业,如华翔、申菱、合力、万力达等企业都显著加快了引才步伐,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

象山经济面临跨跃式发展机遇,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逐步优化,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在量上快速增加,在人才层次上多样化的趋势。随着长三角人才一体化的形成,县委县政府正在进一步探索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提供人才保障的新途径、新办法,整体提高我县人才工作水平。

ww w.Y k j.CoM文

章 来源

第二篇: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全县财税工作 会议发言材料

培植财源 增收节支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平泉镇人民政府(2024年3月2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狠抓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增收节支,财政收入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96亿元,占任务的113%,同比增加8830万元,增长42.7%,收入额度及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2024年财税管理取得新成绩

(一)大力培植财源,有力支撑财政增收。房地产业是我镇主要税收来源,占税收总额的43.2%。为调优财源结构,我们坚持在项目上下功夫,设立项目库,开展全员招商。2024年项目总量和投资规模都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超过3亿元,推动了镇财政可持续发展。

(二)狠抓税收征管,确保收入应收尽收。一方面加强税源监控,对全镇5家铁选企业、11家房地产建筑企业、239家加工制造企业、20家活性炭企业建立了税源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年纳税1000

万元以上的6家企业、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21家企业以及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132家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切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定期召开税收调度会议,及时为税务部门解决实际困难。

(三)严格支出管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围绕镇、村、组三级财务管理,出台了《组级集体财产和财务管理办法》、《村民小组长工作规范》等制度,完善了《财务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村财镇管”和镇长“一枝笔”审批制度,对村、组两级支出,均由村“两委”和监委会共同签字审核后方可上报。对土地补偿款、专项资金等重大支出,一律提交镇班子会议集体决策。

二、扎实做好2024年财税工作

今年,我镇财政收入必保任务是3.28亿元,其中国税0.78亿元,地税2.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任务2.04亿元。在国家下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下,对于近一半税收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的我镇来说,圆满完成财税任务的压力超过以往。为此我镇将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财源。支持现有企业挖潜扩能,重点做好永辉、柏泉新尾矿库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入使用,确保柏泉年生产铁精粉、磷精粉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坚持“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发展战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快在手、在谈、在建、改造项目的实施进程,努力促使更多项目达产,形成新税源。全力推进舒适6000万件园林工具、晨光变压器等项目建设,力求尽

早达产达效。同时借助省级工业聚集区平台,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经济有新增长点,财政收入有新支撑。

二是强化税源监控。对本镇辖区内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企业以及铁选、房地产、活性炭、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加强监管,随时掌握税源增减变化,严防税收“跑冒滴漏”。

三是积极组织收入。以财税大检查为契机,加强与国税、地税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清缴欠税;加大对契税、耕地占用税以及零散税的征缴力度,努力挖潜增收。

四是加强支出管控。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对大项支出实行集体决策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和行政运行成本,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结构调整、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上,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第三篇: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做自然的奴隶。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或称农耕文明。铁器的出现是农业文明的根本标志,这一时期,人类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虽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某些破坏,但程度较轻,依靠自然的力量往往都能恢复。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不过三百年,但这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史却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人类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却因为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索取而制造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这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并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中则更进一步强化这一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推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全社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程度,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贡献。

二、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与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

(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看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总费用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

1、水体严重污染。

全国有四大水系中,有过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不适合人畜饮用,全国城乡居民有3.25亿缺乏卫生的饮用水,地下水体也超过2成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因为水体的严重污染导致江河湖泊生命绝迹,地上长出的粮食蔬果也不适合人畜食用。

2、大气严重污染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第一种排放国,在被监测的城市中,过半出现个酸雨。同时,我国也是PM2.5污染的重灾区,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区,长年累月被灰霾天气所笼罩,难得一见蓝天白云,肺癌之类呼吸道疾病正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3、植被遭遇难以恢复的破坏

由于滥采滥伐、盲目的围垦造田和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耕地荒漠化、湿地退化十分严重。因为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而招致自然的疯狂报复,舟曲泥石流正是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一例。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环境危机不能转移。留给我们选择的只能是建设生态文明,恢复我们人类曾经拥有的碧海蓝天、河清草绿。

(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属于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度,经济发展的资源承载度有限。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的人均占有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12.8%、2.7%和4.2%,铁矿、铜矿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却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一些重要的经济资源已经面临着枯竭的危机。

(三)是提升国际竞争力是需要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正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会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近百年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几百年来对地球的掠夺性索取所积累起来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调整格局中,基本完成了把高能耗、高污染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让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相反还要对发展中国家构筑起“绿色贸易壁垒”。因为生态环境的问题,前几年我国苏南地区的一些出口制造业正是倒在这个壁垒之下的。

由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逾越的历程。

(四)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比资本主义更重视以人为本,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措施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的重点生态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强法制,严格管理,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行为,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努力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一)调整、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1、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化。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依托技术优势,以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台,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家农业企业,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4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0多家,其他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120多个。积极引导和鼓励“新三资”投资农业,2024年全市“新三资”投资发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达8927万元。推进特色园区、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包装销售、农业科技等建设,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3个,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农业旅游收入200多万元,成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2、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型工业是指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严格按照减排去污、低碳环保、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模式。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维护。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工业能源消费量高,工业化水平不高,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工业发展的生态转型上面临巨大挑战。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有利于树立生态发展观,传播生态文化,倡导生态生产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确立发展生态型工业理念,制定工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从观念层面上为推进生态型工业发展提供支持。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型工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倡导生态型工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二是构建工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把发展生态型工业纳入现代工业持续发展战略视野,作为广西工业“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目标,从前瞻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高度,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生态型工业发展的任务、重点和保障措施等。三是重点在工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生态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生态型工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实施生态型工业发展的战略,优化生态型工业产业布局,加快广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进程。

推进生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发展生态型工业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在技术层面,以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为突破口,鼓励生态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突破传统工业高耗、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在制度层面,通过建立完善生态型工业的法律保障机制,从法律层面确立应对生态危机,抓紧制定和修订预防环境污染和阻止生态破坏管理办法,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性政策体系和相配套的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监控体系,加大惩罚力度,突出生态环保政策与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有效整合生态科技资源,构建生态工业发展示范园,实现工业生态化发展。加强生态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以生态技术创新、生态制度政策创新为重要动力,构建生态工业发展示范园,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工业生态技术创新系统,推进工业生态技术创新驱动,通过工业生态技术创新试点,提升工业生态技术创新和工业生态技术应用能力,加快建设工业生态技术创新型城市。通过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生态先进技术和资金投资发展生态型工业。加快生态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动工业生态化发展。

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跨区域生态合作,提升工业生态化水平和影响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工业发展全局,无论在技术、知识、信息、布局等方面均需要加强合作、交流和协调,实现环保、低碳、绿色的工业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着力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健全城际生态创新合作机制,引导经济区城市间生态工业合作和有序转移,促进生态工业的集群发展。二是促进广西生态型工业发展跨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积极探索经济区内外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等之间建立长期的生态工业合作关系,开展具体的生态工业项目合作、经验交流和能力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生态

技术。通过区域外和国内外合作,不断提升广西生态技术创新和工业生态转型的能力。

3、发展环保产业

(1)将传统的非产业化、非专业化、非社会化的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废物综合利用业,转变成为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环境服务业,通过相应的专业资质行政许可来推进和规范这类环境服务需求市场的发展,让环境污染企业通过经济手段去购买专业化、社会化环境服务公司提供的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废物综合利用服务,有了这类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自然就会为相应的技术设备的发展提供需求。

(2)建立环境服务市场的规范并创造相关的保障条件,比如服务收费、信贷融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平等的招投标机制等,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扫清障碍,使环境服务业这个新兴的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壮大。

(二)研制、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科技

1、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求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

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探求科学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发展的机制,谋求科学发展的实效。以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通过建立高起点、现代化和规范化的回收利用体系,开拓深加工综合利用领域,构造再生资源回收、聚散、综合利用产业链,促进再生资源的产业化、规模化、无害化,提高再生资源规模化经营和综合利用水平,防止二次污染和二次浪费,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我国特有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静脉产业”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资源上强有力的支撑、环境上可靠的保障。http://1964118zx.blog.sohu.com/79890536.html

2、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秸秆气化工程和沼气工程建设。在已取得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民生产生活和养殖中产生的秸秆粪便等废弃物,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大、中型秸秆气化站或沼气站,集中统一向农民提供清洁燃气,实行企业化管理。在没有条件的镇村,要继续推广应用生物质气化炉(灶)和户用沼气池。使农民用上安全、高效、环保、清洁燃气,减少煤炭和薪柴使用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采取措施,加快草腐性食用菌产业发展。要在巩固、提高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腐性食用菌产业。如双孢菇栽培产品市场好、效益高,非常适合在东宁县发展,应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逐步发展成为规模产业,农民又一致富产业。

加快风力发电产业发展。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风力发电确定为国家未来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向,我省的佳木斯市和穆棱市分别提出了全力打造“风能之都”和“风电之乡”的发展目标。我国一些大的发电企业集团,如上海华东、北京金华达、泽龙、大连乘风以及华电、国电、大唐公司、华富等,也均有意在东北寻找风电投资项目。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议县里紧紧抓住国家能源产业政策调整机遇,调整和优化电力能源结构,依托风能富集资源,以普查风场和风力发电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经济。

进一步加快水电产业发展。东升水电站、五排水电站和老黑山二道沟水电站的论证开发,掀起了东宁县水电站开发热潮,建议要紧紧抓住国家能源产业政策调整机遇,用足用活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等国家相关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普查水电资源,确定总体规划,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推动东宁县水电开发热潮持续升温。

(三)优化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设计

1、实施绿色政绩观;

“政绩”与“污染”的不正常联姻,已是老生常谈。长期以来,政绩考核指标和官员晋升机

制依然在围绕GDP打转,一些所谓的“明星企业”虽然污染风险重重,却能为地方创造可观的利税,支撑起政绩的“颜面”,这就必然诱发以环境代价换取显性政绩、以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仕途的本能冲动。而一些地方对污染企业大开“绿色通道”,对公众举报充耳不闻,乃至以“企业宁静期”“挂牌保护”之类“土政策”阻挠环保执法,也就不足为奇。

今年8月下旬提交立法机关初审的环境保护法修正草案,首次将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写入法律,乃是以立法形式扭转传统政绩观、塑造绿色政绩观的可贵一步,当为之击掌叫好。

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无疑是好制度,但关键是,究竟由谁来行使监督权?许多西方国家并未推行“绿色GDP体系”,并非是不重视环保,而是因为政府行为受到议会、法院和选民的直接制约,迫使政府决策必须符合民意,找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合理平衡。

正因此,对政府环保责任的监督,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有必要引入人大、社团、公众等政治力量,从“内部型”监督更多地转向“外向型”监督。

环保法修正草案已经要求政府向本级人大提交定期或专项的“环保报告”,这为人大监督奠定了良好起点。但也应该看到,听取和审议“环保报告”只是人大监督最初级的形态,更重要的是激活人大权力谱系中更多重量级权力,比如,对具有重大环境风险的经济规划、建设项目等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对重大环境问题或污染事件行使质询权,乃至开展特定问题调查,直至对严重失职、渎职的官员直接行使罢免权,等等。

在公众监督方面,一方面,需要为公共参与、公益诉讼开辟更畅通的渠道,以保障民间力量对政府决策、环境问题形成有效制约。另一方面,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应当引入更多的民主化因素,由普通民众或第三方机构行使“环保政绩”的考核权、评价权,而不是由上级政府甚至个别领导实行垄断。这一艰难的变革之所以势在必行,乃是因为,人民,既对环境问题有切肤之感,又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把监督权交给人民,是政治民主、环境正义的应有之义。

在很大程度上,环境问题也是最能凝聚社会共识的政治问题。倘若以环保为切入口,推动人大监督、公民政治等深度政治改革,进一步实现对权力的公共制约,建构起更加民主的政治伦理,则其意义,将远超推进绿色政绩观本身

2、建立环境评价机制;

一是健全跟踪记实制度。客观公正地反映干部“绿色政绩”,是提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要建立领导干部科学发展实绩档案,采取全程跟踪记实的办法,全面准确记录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重大事项的实事和完成情况,每年底围绕实绩档案所记事项,组织考核组及知情群众进行集中评绩,切实把干部实绩与干部奖惩、教育管理、提拔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健全群众参与制度。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衡量干部“绿色政绩”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认可,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通过公开栏、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全社会集中“亮”政绩,将政绩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等向广大群众公示,通过公开评议、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测准政绩的“含金量”。

三是健全激励约束制度。“绿色政绩”考核结果的运用,体现用人导向。要把“绿色政绩”考核结果作为“硬依据”用实用好,真正使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对完成目标任务的,通过评先树优或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完不成任务的要给予相应的惩戒。对经考核确属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要创造条件,优先提拔重用;对忽视民生、损害环境、贻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严肃处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四)着力抓好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生态教育

1、加强学校生态教育; 一是坚持从娃娃抓起,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格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目标,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环境育人相互补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要在各级学校课程教育中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同时,依靠传统学科课程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此外,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把绿色软环境营造作为重要内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

二是整合资源,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知识传授方面,要坚持寓教于绿,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到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之中。在价值观形成方面,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会学生学会欣赏,欣赏自然,探索自然规律,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在行为实践方面,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开展生动活泼的绿色环保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街道、公园、社区,亲近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

三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建立起社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2024年,国家相关部委启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就是促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发展的有力举措。有关部门应为学生创设“户外教室”,免费开放公园、森林公园等社会公共资源,让走进自然、贴近自然、学习自然、享受自然,解决校园内部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参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和融合性。

2、加强社会生态教育:加大环境教育和宣传力度,增强环境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环境保护社会化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人是主体,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与行动,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推动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格局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需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这就要求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进一步站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主动思考对策、提出建议。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致力于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基础。生态伦理道德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识形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引领和支撑。新时期环境宣传工作者要做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生态道德培养、环境文化宣传贯穿于工作始终。通过扎实的宣传教育,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道德体系,建立起全民的生态文化基础,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每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中。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致力于在地方政府和群众之间构筑起的桥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不仅要实现上情下达,还要做到下情上传。建设生态文明,群众是基础。地方出现的环境新问题、群众的环境新诉求,都必须引起地方政府和宣传教育工作部门的高度知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几时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映给地方政府,充分尊重群众的表达权、参与权,推动地方政府几时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环保社会团体积极、理性、深入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加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是重点。近年来,公众自发自觉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不断高涨,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也以开放的心态几时回应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宣传法制化,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有益实践。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凝聚多方力量,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格局是基础。环

境宣传教育工作应该紧跟中央的部署,通过宣传教育,推动集约部门和人民群众自觉贯彻国家战略意图。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离不开各方配合、运转顺畅、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感格局。2024年,环境保护部等6部委,首次联合下发了指导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24~2024年)》,对于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力度 要加大立法和执法的力度,既要使有法可依,同时又要使人们有法必依,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执法的严肃性,依法严厉打击、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为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早日走上法治化的道路坚决扼制一些不法分子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对其他试图以身试法的人去到警示作用。

(六)树立必胜信心,全民动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

1、环境问题不只政府重视,普通百姓也高度关注。民众对资源环境保护日益高涨的呼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良好的民意氛围。

2、中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的信心来源。2024年,中国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1万亿元。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每年投资25亿—3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0.51%;2024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4490.3亿元,占同期GDP的1.49%。

3、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有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不但能够有效提高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也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

4、科技进步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十一五”开始,国家科技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新能源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地方和企业的环保科技投入也在增加。

结论

中国自然生态条件复杂,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目前,生态环境的人为影响十分严重,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现象比较突出。

第四篇:做全面发展人才

做全面发展人才

日前,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其中,就如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做了重要的阐述。

当今世界,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可见,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在科研、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做出努力,也只有在各方面都做到最好,才能培养出各方面都有良好发展的全方面发展人才。

做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学生和全国青年寄予厚望。要做一名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应该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做到三点:第一,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二,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三,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同步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发展。做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更要利用好学校提供的环境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场所,不光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还为大家提供了各种社团活动场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和那样的发展平台,我们利用好学校的各种设施来全面的综合的发展自己。

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目的不仅仅是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在社会中有一立足之地。当今社会正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要想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同样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样要做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需要让自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先锋力量,需要的更是全面发展,能推动社会经济与科学进步的全方面发展人才,所以,在我们向党组织靠拢,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更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名符合党组织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总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想要有个美好的未来,想在社会中有一立足之地,想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就要从各方面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让自己成为一名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第五篇: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今年5月,##镇建制调整,新一届镇委、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团结和带领全镇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取得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绩。

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2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374万元,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30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5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2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亿元,人均存款达2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全镇预制住房比重达25%,电视机普及率达65%,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部分家庭。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人民衣食住行状况大为改观。

二、结构调整有新突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按照“打基础、脱贫困、奔小康”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立中长远,立足本地资源的原则,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引进业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了15000亩金银花9000亩草场和15000头(只)草食性牲畜,建立了蚕桑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及猕猴桃基地等,生猪、小家禽、稻田养鱼及海椒、糯玉米等多经项目已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人均达800元以上。按照“保安全、保丰收”的原则,实行以水利为重点的山水田林路综上所述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平方公里。新建微型水利工程20口,整治、维修山坪塘15口,土改200立方米,维修灌溉渠7公里,保障农业用水。不断引进新产品、新技术,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24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114933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776亩,产量30968吨;蔬菜播种面积23795亩,产量6915吨,达历史最高水平。

三、非公经济逐渐壮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目前,全镇有5家较大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6000万元。江津市建司和##供销社成功进行了改制。已引进重庆市渝欣牧业公司和江津市地利农业开发公司,投资300余万元进行金银花的加工开发和种草养畜,并初具规模。现有金银花加工厂2个,种羊场2个,种兔场1个,草科鸡养殖场1个,金银花加工设备3台,提高了金银花加工质量。先后引进江津市玫瑰米花糖公司修建“四面山老腊肉”生产基地、复兴竹海漂流社和重庆会龙旅游资源开发公司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江津市四面山开发公司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截至今年6月,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6个,到位资金5732万元,主要涉及基础设施、能源、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深加工、旅游等方面,开放型经济已具雏形。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公路建设方面:主干道渝东公路傅家至东胜段的加宽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已整修傅家一河河、马家坪—凤场等镇、村级公路18公里;新修小月、天平、水浒等村级扶贫公路50余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和物资运送。已完成##至沙河公路的规划测设工作,并已正式动工,城镇建设方面:先后完成##千米大道、边贸综合市、梨园新街片区开发,场镇面貌进一步改观。完成了傅家场镇、马家坪新村建设;场镇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此外,水能资源的开发也在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我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搭起了平台。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得以加强。努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坚持幼教、普教、成教共同发展,加大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三大基本国策”。计生工作坚持“三为主”方针,推行“三结合”,强化宣传教育,严格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坚持“稳定、打击、治理、普法、建设”的工作方针,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镇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民政工作稳步推进,“双拥”工作得到巩固,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武装、劳动就业、人事、统计、审计、档案、保密、残联、信访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廉政建设不断加强。顺利实施机构改革和建制调整,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政务公开,及时公示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事项,实行“阳光作业”。大力整治发展环境,加强公务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