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最新文章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背靠五千年,坚持三面向,顺人知天,以致其性,办出特色,展翅高飞。” ——国家教育

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题赠学院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背靠五千年,坚持三面向,顺人知天,以致其性,办出特色,展翅高飞。”——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题赠学院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无疑是重要的,同时,职业教育也是“成人之道”的教育,职业教育同样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始终要把人格的塑造、职业精神的培养摆在首位。为此,学院提出了“立德为本,致用为宗”的办学理念。基于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学院从1998年开始积极倡导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构建了“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诗教和艺术品鉴赏为切入口

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华诗词教育和古代艺术品鉴赏作为切入口,锐意探索,积极实践,提升当代高职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的诗教活动起源于1998年的学生诗词创作培训班,迄今诗词培训班已开设了八届,有千余名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传统诗词的欣赏与创作,其中有200余名学生不仅初步学会了诗词创作,还在院内外报刊公开发表了数百首诗词作品。2024年,47名同学的102首作品入选全国《跨世纪中学生诗词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建的“兴华诗社”被评为2024年度浙江省高校先进社团。2024年,中华诗词学会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全国首届创建“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并授予该院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称号。2024年4月,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推进校园诗教工作的同时,学院又着力实践了传统艺术对高职生文化素养的熏陶、提升工作。中国书画、古陶瓷、玉石金银器物等艺术品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其背后深蕴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品格,对引导高职生树立民族自信,高扬民族精神,进而珍视生活,热爱专业有着极为积极的持久意义。目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建立了校内艺术品展示、实训基地,收集、整理了上千件传统工艺品,并予长期陈列、展示。展示厅不仅成了广大师生领略民族文化艺术的现成空间,也成为宣传学院校园文化的独特窗口。

拓展素质教育载体

构建人文课程体系

在诗教探索的基础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又提出了构建“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理念,并通过积极策划,组织落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人文教育品牌活动:“西湖梦寻”人文之旅,“爱我中华”诗词吟诵晚会,“诗国青春”诗词楹联灯谜会,“江南毓秀”名家书画笔会。这些系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润物无声,得到全院师生的认可和接受,已经成为该院人文素质教育特色中的优秀品牌。

为进一步推进“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夯实人文教育的课堂基础,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加强了对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除《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外,学院人文科学部已将《书法》、《诗书综合创作》、《艺术欣赏》等十余门课程作为全院性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初步构建起符合高职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今后,学院人文类课程将采用学分制,学生须修满一定学分的人文类选修课方能毕业。在此基础上,学院始终鼓励广大教师致力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实践把“人文知识”真正内化为每个学生的“人文精神”。

社团与讲座相呼应

营造浓厚人文环境

社团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团有兴华诗社、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文学社、合唱团等,其中兴华诗社与书法协会,在社团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出人文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的新形式。兴华诗社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建的社团,也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融洽组织。该社团由院领导担任顾问、社长,经常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广受学生欢迎,也吸引了诸多教职员工的参加。兴华诗社的社刊《兴华诗教》(现为《中华诗教》),成了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补充读物和诗词创作课的辅助教材。书法教育也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优良人文传统。该院学生曾连获第六、第七两届华东地区物资学校学生书法比赛团体第一名。用学院书法协会会员的笔墨来书写兴华诗社社员的诗词作品并予以展出,可谓珠联璧合,相映成辉。

高品位的高职院校必须努力营造一种科技、文化交融的生机勃勃的学术氛围。针对高职院校相对较弱的人文教育现状,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有计划地邀请了院内外专家学者举行了面向广大师生的系列人文讲座,并提出了响亮的人文讲座口号:以浓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对话,以自信的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对话,以高远的大学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话,以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对话。近几年来,学院邀请了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等20余名文化学术界知名人士分别为广大师生作专题讲座。这些高密度、高层次、高品位的人文讲座一次次掀起了该院师生员工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精神文明建设。

创设文化产业类专业

人文教育创新出新果

在积极营建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锐意创新,将文化教育

与专业办学相结合,把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市场经济相融会,成功创设了全国首个“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更名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了全国首批接受专业化教学的文化市场领域艺术品产业经纪人。目前,首批培养的20余名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就业前景相当乐观。长期的人文教育实践全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校园人文氛围浓郁,学生品格和能力普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相应增强,有力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正如浙江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在评估结论中所说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崇尚与推广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做事’与‘做人’的协调统一,初步形成了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教育体系,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

依托产业创特色,能力本位增实力,素质教育添后劲。学院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学院社会知名度日益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6%以上,招考分数线连续三年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去年更是取得全省高职院校文理两个招生分数线第一的好成绩。

第二篇:传统文化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它宛若滚滚不尽的江河,不断吸纳支流,或直或曲,或急或缓,或涨或落,变动不居,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两汉之际,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时期的排斥、磨合、同化,最后在中国扎下根,为广大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还如何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我们要想看的更远,做的更好就必须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肆意的践踏巨人的肩膀。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糟粕,比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不重视时间和效率问题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整理,使之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资源。就如《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到:“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是放射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所以我们决不能做到像民

注入,过时的文化淘汰,有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关键所在就是要自觉的主动的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调整和摒弃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从而建设起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观赏名胜古迹,朗诵诗词歌赋,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譬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对方的职务作为称呼,像刘局长,李处长,孙主任,用这些称呼来明确身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还有平时我们讲“非礼勿言”、“祸从口出”,这是与中国传统的专制思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再说近一点的2024年非典时期,2024年的抗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度难关,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

他都在制约、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华夏民族的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中国人世代传承的,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形态且不断发展延续的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语、行动、思维中的文化。

第三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范文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而这些都付出了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来之不易。

2.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自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以来,各民族之间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比如,西方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国的天文、地理、建筑、艺术、舞蹈、绘画等,还有西方自然科学的大量涌入,都被中国所接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使之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融合、包容其他文化后形成的新文化,并不是分散的、凌乱的,而是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尤其表现在“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等精神上。正是中国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接受来此世界各地的先进文明,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会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3.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内质和思想精髓,具有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睿智与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性。一位大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确实如此,各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但各国家民族要“和而不同”。如果失去了民族性,就谈不到世界性和全球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统一体,离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今中国很多非物质遗产已经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并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4.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了伟大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而不衰,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其中精华部分,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明确其中的糟粕。封建性和等级性正是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它的主要表现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官本位思想和重男轻女观念,这都严重影响和禁锢了中国人的头脑。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客观认真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夸大、不掩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东方内质与形态,是经过千百年的浸润、融合、撞击,超越了时代局限性而沉淀下来的珍品,但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它所包含的各种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制度礼仪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等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的活水,得到充实和发展。所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特质,正确地引导、教育、规范、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理想人格等方面,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2]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3]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 1 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而这些都付出了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来之不易。

2.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自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以来,各民族之间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比如,西方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国的天文、地理、建筑、艺术、舞蹈、绘画等,还有西方自然科学的大量涌入,都被中国所接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使之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融合、包容其他文化后形成的新文化,并不是分散的、凌乱的,而是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尤其表现在“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等精神上。正是中国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接受来此世界各地的先进文明,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会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3.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内质和思想精髓,具有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睿智与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性。一位大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确实如此,各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但各国家民族要“和而不同”。如果失去了民族性,就谈不到世界性和全球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统一体,离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今中国很多非物质遗产已经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并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4.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了伟大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而不衰,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其中精华部分,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明确其中的糟粕。封建性和等级性正是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它的主要表现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官本位思想和重男轻女观念,这都严重影响和禁锢了中国人的头脑。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客观认真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夸大、不掩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东方内质与形态,是经过千百年的浸润、融合、撞击,2 超越了时代局限性而沉淀下来的珍品,但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它所包含的各种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制度礼仪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等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的活水,得到充实和发展。所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特质,正确地引导、教育、规范、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理想人格等方面,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24.[2]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2.[3]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4.[4] 徐晓丹等.试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功能[J].科技教育创新.2024年第6期.262-263.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展开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着具有民族形态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应首先研究儒家。

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分为八派,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学派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学派是最主要的两派。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而神学化,并由民间的一种学说变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取得了独尊的地位。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但它的纲常伦理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影响仍然很大。至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了耀眼的光环。宋代,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化,称为“理学”。后来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明代的显学。清代,又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但至清末,儒家已逐渐消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孔子的《论语》等儒家著作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儒家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当代,儒家思想更多地作为经世致用的实学或哲学被大家所接受,人们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学习思考问题的途径。有人说“儒家是入世哲学”,即为此意。也有人拿儒家同道家作对比:人得志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儒家使人纷扰,道家使人自在。

道家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和终极关怀的一个文化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文化全面深入地渗透到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道家思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超感觉的精神性东西,带有神秘的色彩,哲学上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虽然可以通向有神论,但它还是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

道家与儒家看似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学派,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二者又有其互相一致、互相借重、互相补充的一面。

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和道德型文化。儒家是要人们成为仁人、圣人。

老、庄则以道为本源,以道为总则,他们把人看成是宇宙自然中与其他事物平等的一员,人无需一种特殊的道德来规范自己。

数千年来,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主导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及生活方式。佛家文化作为外来文化,是唯一由外国人传入而又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其影响十分深远,佛教对我国的语言、饮食、文学艺术都有影响。佛家文化在中国自成一体,适应了中国文化,融汇成中国佛教,形成禅宗。

今日佛教文化逐渐被世俗淡忘,仅在寺塔建筑,石窟艺术,小说文学等方面对当代人有较深影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支撑中华民族文化繁荣至今,时至今日,仍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主导着中国人。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