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新文章

第一篇: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党的十七大的主要精神(略)

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市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这条战略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实力快速增强。1978年至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由9.85亿元增加到1228.57亿元,是1978年的124.73倍;财政总收入由1.68亿元增加到150.67亿元,是1978年的89.67倍。

(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685元增加到2024年的17806元,增长了10.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19元增加到6137元,增长了6.68倍。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优、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十六大”以来,我市工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价位运行。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31亿元,2024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到2024年达1799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4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的比重由2024年的4.2%上升到2024年的6.2%,提高了2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99.69亿元,是2024年的5.22倍;实现利税140.56亿元,是2024年的4.61倍;实现利润76.92亿元,是2024年的5.03倍,年均增长38.14%。2024年,全市全部企业实现增加值586.4亿元,是2024年的2.2倍。

3、工业企业主体迅速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24年的891家,增加到2024年的3730家,年均增加550家,总量扩大了四倍,目前已达到4083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400家以上,5-10亿元企业70家左右,20亿元以上5家左右。

4、工业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形成了汽摩配、医药化工、五金工具、电子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较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同时,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快速成长,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50个左右,有国家级产品生产基地18个。2024年,八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91.8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81.5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8.66%和71.39%;实现利税102.9亿元,利润62.3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6.26%和80.52%。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抓量的扩张的同时,致力于质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提升,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呈现出“三个进一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现状,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51:28.3:20.7调整为2024年的5.5:53.9:40.6,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加大,“九五”以来二产比重均保持在53%以上;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24年首破40%,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一、二、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二是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特别是消费需求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近三年来年均增幅在15%以上。而且,消费层次逐渐提升,旅游、居住、教育、汽车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并持续扩张。

三是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2024年全市实施河道整治216.5公里,建成康庄工程1540公里,累计启动环境整治村2623个,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7.6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来料加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城市群建设稳步开展,城市路网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群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城市群内核的发展后劲增强。就业结构渐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人口比重年均下降0.56个百分点,从1991年开始,全市农村人口绝对量呈逐年减少趋势。2024年全市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数为317.5万人。

与此同时,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五)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24年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廖廖无几。经过大力培育,目前我市已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2家,其中国家级31家、省级86家。“十五”期间,我市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2024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9项,同比增长62%;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55项。与此同时,企业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应运而生,一批创新型企业健康成长,企业发展后劲日益强劲,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六)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从2024年的48%提高到目前的55%以上,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24年扩大了一倍以上,达到253平方公里。金华市区的核心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建设品味明显提高,先后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城市称号。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至2024年,全市共有2623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受益人口达130多万。

(七)交通建设大踏步迈进。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主线,按照“八高八块十二联”的公路网主骨架和“二干三支一库”的水路建设规划构思,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拉近了城市群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有力地促进了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强化了城市群的整合联动,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五年来,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71.1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6倍。公路总里程从2024年的6784公里增加到2024年的10783公里,提高了62.9%;公路密度从2024年的62.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24年的98.76公里/百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康庄工程”,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五年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3.67亿元,农村公路从2024年的5568.2公里增加到2024年的9787公里,增加69.7%;新增通村等级公路行政村1567个,等级公路通村率提高了22%;新增路面硬化行政村2610个,通村公路硬化率提高了45%,提前两年完成了“双百”目标,使200万农民直接受益。

(八)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坚持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千方百计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生态市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市级生态乡镇49个,省级生态乡镇2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

二是生态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已建成无公害农、林产品生产基地100万和18万亩。2024年新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7个,2024年在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个;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论证累计55个。2024年新申报绿色、有机食品1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2个。累计绿色企业20家,绿色饭店19家。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扎实推进。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79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77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国省道绿色通道完成153公里,建设生态公益林296.4万亩,“青山白化”治理率达87%,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思想汇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和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561家超标排放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重点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2.2%。全面启动了农村面源治理,县(市、区)及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已达5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了3.54%,规模工业企业用水重复率达65.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今后我市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调整提升经济结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并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明确要求。结构调整优化是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调整,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第一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第二要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汽摩配、五金制品、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和企业主体,严格控制水泥、造纸、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逐步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2、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两个圈层、三大功能组群、四条发展轴线”为重点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开发。内圈层是经济核心圈、外圈层是生态保护圈,三大功能组群是金华—兰溪城市组群、义乌—东阳—浦江—磐安城市组群和永康—武义城市组群。四条发展轴分别由沿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铁路线、沿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金温、金千铁路沿线两条主轴,武永东沿线,浦、义、东、磐沿线两条辅轴构成的格局,加快建设金义、金兰、义东浦磐和永武东四大产业带,围绕“一基地两中心五大产业区”建设,抓紧出台“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3、注重社会结构调整。要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为重点,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要以科技教育为重点,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紧紧抓住科学技术与人才这个关键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创新机制、服务机制,以科技、教育为动力,推动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

4、扎实推进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市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达到较高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搞好对外贸易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十分重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要在继续保持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等传统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在巩固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有形贸易)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二)进一步加大“工业强市”力度。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加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

通过努力,力争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八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突破2024亿元大关,占全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00个,10亿以上产业集群50个,100亿以上产业集群10个,70%以上规模企业按产业分工向工业园区(功能区)集聚。市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市区工业在全市的地位进一步突显。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二是要加大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五是要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六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环境竞争力。

(三)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并要求把增强自主创业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从我市来讲,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和其他产业,竞争力的欠缺都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始终把推动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从政府部门层面,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完善并发挥好ROHS指令公共检测平台功能,推进金华市模具市场、金华市汽摩配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扶持优势工业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层面来说,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主动对接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政府每年举办的“工科会”等平台,广泛开展技术项目对接,力争每年完成技术项目对接300项以上;二要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方面下功夫。争取每年吸收消化新技术200项以上;三要在与世界一流技术合作方面下功夫。加强与行业内世界一流企业、一流技术的合作。总结推广“尼奥普兰”的经验,其三大主导产品分别引进德国MAN公司、尼奥普兰公司和英国“莲花”公司这世界三大顶尖技术,迅速提升产品层次,占领市场。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要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理论、科技、教育、文化和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四)进一步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并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从我市情况来看,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样非常严峻。为此,要通过市场手段和科技创新,从资源粗放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要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切实提高公众意识;综合运用市场准入手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鼓励企业生产节能降耗产品,加大水泥、冶金、电力、造纸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认真编制和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快实施金华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综合运用税收、信贷、价格政策,探索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引进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主导产业上来。做好整合存量资产文章,进一步实现以存量引增量,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全方位招商。更加注重以产权转让、间接融资、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境外投资等行之有效的多种方式,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出率的重大结构调整项目。招商对象要把重点放在中央直属企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的龙头、骨干企业上,按行业和区域确定专人负责、专人联系,确保有更大集团、更大项目落户我市,不断以优质的招商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六)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资源保障。坚持“环境是第一竞争力”,努力为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保障措施。一是强化政府服务。以贯彻十七大精神和推进“双创”为动力,结合“企业服务年”、“作风建设年”活动,制定和完善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为企业解难题、送服务活动,实现难题交办、项目跟踪、领导联系的制度化;二是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搭建好创业准入、项目对接、融资担保等服务平台,强化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在项目的筛选、评判、论证、审核等环节严把质量和效益关,实行工业亩产和亩产税收考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三要加强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人才的氛围,制定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发挥金华各所职业技术院校的平台作用,开展校企合作办班、办学等多形式培训活动,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篇: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和内容,作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之一加以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而且把学前教育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我深深地体会到,必须抓机遇,乘势而上,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梅州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前教育摆上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内容。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各级政府进一步将幼儿教育作为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基础工程,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市学前教育整体状况是在深化改革中稳步向前发展,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基本形成了以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快速发展的格局。最近调查统计的情况显示,我市有各类幼儿园446所,开设有学

前班的学校1371所,在园幼儿89209人,其中学前班38884人,共有幼儿教职工4654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为73.06%,比2024年的64.27%,提升了8.79个百分点。全市共有省一级幼儿园5所,市一级幼儿园7所。三是学前教育管理得到加强,办园水平有所提高。各县(市、区)能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幼儿教育管理文件,全市幼儿园实行登记注册制,管理开始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幼教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针对我市学前教育师资相对薄弱,素质偏低的状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着力抓好了园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到目前,全市专任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78.81%。

这几年,我市的学前教育虽然有较大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省要求计划到2024年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规范化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近年来我市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幼儿园管理的文件,今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通知》(梅市教基[2024]1号)和《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通知》(梅市教办基[2024]21号),民办幼儿园经过多次核查整改后,管理有所规范,但还存在部分小规模的民办园和家庭式幼儿园办园条件差、卫生条件差,保教不合规范,安全隐患较大,不具备基本办园条件仍继续招生的现象。三是幼儿教师福利待遇低,队伍不稳定。部分农村和民办幼儿园聘任教师连最基本的工资、医疗、养老保险都没有保障,造成优秀幼儿教师流失较大。四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存在较大隐患。有部分幼儿园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卫生保建、食品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不完善。

二、今后工作思路

(一)明确目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学前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必须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学前教育工作作为造福人民、造福后代的“民心工程”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手段,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切实履行作为主管部门的责任。

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学前教育发展总的思路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为学前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到2024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达到80%,梅州城区和各县(市、区)城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提高学前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教育能力。

(二)理顺体制,规范各类幼儿园(班)管理

继续贯彻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4]13号)精神,理顺、规范学前教育的管理。我市幼儿教育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主管本地学前

教育的职责,不要存在“等”和“靠”的意识,要主动争取、主动协调、主动管理,要加大对示范园的投入。县(市、区)教育局在努力办好示范园的同时,督促各镇办好中心幼儿园,并要求镇大力发展村级幼儿园(班)。

我市幼儿园(班)实行登记注册和年检制度,坚持“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全市民办幼儿园282所,在园幼儿31714人,其中符合办学条件已审批同意发证的幼儿园170所,占民办幼儿园的60.28%,暂不符合条件需整改未审批的民办幼儿园112所。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幼儿园、学前班的管理,严格按有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做好幼儿园(学前班)的登记审批工作。对办学条件符合要求,经审批通过的,要发给登记注册证或办学许可证,并定期复核审验;对不具备基本办园(班)条件,卫生条件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且未经许可的学前教育机构,要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要坚决责令其停止招生,并积极争取政府相关执法部门的支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取缔非法举办的幼儿园。

当前,我市部分县(市、区)的城区小学附设了学前班,这里固然有客观原因,而且有较长的历史,但这种做法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是相违背的。今后,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三)突出重点,加快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我市是山区市,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是农村,重点也是在农村。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方针,尤其是要突出重点,加快镇中心幼儿园

建设,走农村以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村办园(班)为骨干,多形式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发展的道路。目前全市镇中心幼儿园80所,占乡镇数的76.92%,计划到2024年全市各镇均办起乡镇中心幼儿园,80%以上达到规范化要求。

要充分认识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建设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求各中心小学积极主动与镇政府联系,把它作为镇精神文明建设、办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要合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房舍举办学前教育。要多渠道筹措办园经费,特别是发动广大华侨、社会各界、能人、贤人举办学前教育。这次会议参观的百侯镇中心幼儿园、百侯镇侯北村幼儿园,都得益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四)抓住关键,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开拓创新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抓好园长和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教师资格评审制度,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保证幼儿教师享有与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切实解决好农村和民办幼儿园聘任教师职称评审、教师资格认定,养老、医疗保险等切身利益问题,要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要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幼儿园要建立自身的园本教研,园本培训制度,这样

才能使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上来,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支持、沟通,共同探讨和研究,从而提高自身教育理论修养和实际操作水平。

(五)建立制度,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

幼儿是自我保护能力最弱的群体,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切实提高防范意识,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幼儿园要努力做到就近招生,原则上不得组织车辆接送幼儿,如确需组织车辆接送幼儿的,需报当地公安交警部门审批同意,并严格按公安交警等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管理到位。特别要完善卫生保健、食品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要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贯穿于幼儿园管理的全过程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并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要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第三篇: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立新功

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立新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在国税部门就是要继续做大“蛋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过去的五年,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国税系统取得了显著成绩,累计组织国税收入36.26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30%左右,2007年突破了12.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全市国税系统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文明行业”称号,江苏省先进县(市)局领导班子、江苏省科普宣传先进集体等荣誉。

党的十七大为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作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解读报告精神,一是要坚持制度管理。在深化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中,要坚决维护税收管理制度的权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市场经济条件下,征纳双方都要严格执行税收管理制度,履行各自法定的权利与义务,这是税收工作顺利开展并发挥作用的基础;二是充分发挥税收的聚财和调控职能。税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财政收入,税务机关要积极参与政府制定收入计划,要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经济税源调查分析,为制订收入计划提供依据,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的思想,努力使税收收入的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构建科学、稳定的收入保障机制;要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制止和防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工作原则,在认真执行收入计划过程中,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建议修正收入计划;三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税收工作。要把税收工作的发展建立在职能的正确履行上、作用的充分发挥上;要以人为本,税收成果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税收利益,让税收造福于人民;税收工作的发展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紧扣经济脉搏,发挥税收调节职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税收工作的发展要遵循统筹兼顾的工作办法,在全力推进税收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要主动、自觉地将税收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筹划。

2008年是“十一五”发展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我市全面腾飞持续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区域经济综合效应凸现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的关键之年,是“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的快速推进之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决战之年。因此,全市国税系统要准确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实现组织收入的新跨越。认真贯彻组织税收收入原则,有效遏制税收流失,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保持各税种收入与对应经济税源的协调增长,保证税收收入增长科学、规范,确保组织收入工作在高基数、高增幅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全面完成条块下达的收入任务;二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着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使国税干部队伍呈现新气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干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倡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三是坚持服务宗旨,强化优质服务品牌的创建,树立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国税新形象。大力开展“构建和谐国税”活动,统一规范服务形式,拓宽服务范围,优化完善税收服务体系,社会满意率明显提高,在全市人民满意机关、热点科室、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测评中的位次进一步前移。

一、坚持聚财为国,强化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国税收入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1.紧紧围绕经济税收发展重点开展税收分析,摸清税源分布。税收分析的重点进一步向更加注重较深层次的税收与经济关系分析转变,进一步揭示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客观反映税收征管状况和各项征管措施的成效,测算分析各项政策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提出加强管理、完善政策的建议,更好地为组织收入、加强征管、宏观调控服务;通过开展各税种管理状况和异常点、风险点的筛选分析,不断丰富分税种、分行业、分项目的分析预警模型,提高各税种管理水平。

2.健全收入目标考核体系,做到目标考核机制保障有力。一是科学分解收入任务。年初下达分局全年指导性税收计划,每季结合各分局的经济税源变化情况,以前两个月的完成实绩推算出季度能够完成的指标,给各分局下达季度指令性计划,让各分局组织收入更有针对性。参照镇(区)政府财政收入目标,尽可能使收入目标任务与其保持一致,便于各镇(区)对照目标进度进行督查;二是制定收入目标考核激励机制。设立税收收入任务单项考核奖,按季兑现;三是签订责任状。将收入计划分解到各分局、各股、各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

3.加强重点税源企业优质管理与服务。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全面提升我市工业和商业增值税综合税收负担率。同时,要做好重点税源企业、高风险企业的政策性服务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重大项目的跟踪管理与服务。

4.狠抓涉税高风险企业管理。对经营规模较大,享受着较多的民政福利、废旧物资、农副产品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地方财力贡献不大、在管理上又容易出现漏洞的企业,要加强综合性、专项性分析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引导企业守法经营、按章纳税。对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税收优惠的,要坚决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维护税法尊严。

5.加强税务责任区管理与评定。通过梳理明晰责任区各岗位税源管理职责,进一步强化分局长、股长、管理员的税源三级监控模式,基层分局领导要亲自管理重点税源企业和高危企业,带头创建示范责任区。针对责任区管理的工作重心和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经验交流会、场地培训、组织优秀案例评比等各种方式,加大对税收管理员的学习培训,进一步规范日常检查、巡查等管理性检查工作。以贯彻落实南通市局《税收责任区星级评定办法》为契机,统一考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认真开展星级责任区评比活动,用可比数据来评价责任区的管理质量,通过加强对重点、薄弱点、风险点的监控,努力实现无重大偷骗税案件、无重大税收管理隐患等责任区管理目标。

6.深化征管改革,提升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通过在全市推行税收管理员集中到分局办公,实现对干部队伍的集约化管理,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支撑,实现税收管理员每人一台计算机,各责任人必须亲自进行属于各自工作职责范围内工作流程节点的操作,熟练运用公文处理系统、税收监控决策系统等,及时准确掌握税收政策的变化,加强信息采集的完整与准确,增强各类信息的共享度,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将税收执法责任落实到人。

7.创新纳税评估模式,提高评估工作实效。改进评估组织模式,以专业评估人员评估为主,逐步实现评估工作专业化。一是市局成立专门评估小组,指导全市国税的纳税评估工作,开展专业评估;二是具备条件的分局成立纳税评估股,不具备条件的分局要落实专门纳税评估人员,实现管评分离,促进评估出成效;三是学习借鉴兄弟先市局的行业评估模型,结合我市产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到两个有效的行业评估模型,用于指导面上行业评估;四是对纳税评估结果实行动态跟踪管理,防止出现“老问题”反弹;五是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以评促查、以评促管的作用,通过纳税评估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拓展税收分析的视野,改进税收分析的方式方法;六是认真开展纳税评估案例点评交流活动,切实提高干部技能,促进纳税评估的深化。

8.强化稽查职能,营造良好税收执法环境。深入开展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充分发挥一级稽查的威慑力,继续保持严厉打击各类涉税违法活动的高压态势。重点查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可抵扣票(证),骗取国家出口退税,利用虚假账册等手段进行偷税的涉税违法犯罪活动。认真组织好上级局布置的税收专项检查,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9.密切部门协作,依法推进社会综合治税。认真落实市政府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落实税源信息传递与共享制度,全面、有效地汇集各相关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房地产施工、预售、工业用电量等涉税重要经济信息的监控。根据税收管理的新形势,密切与镇(区)、工商、地税和综合治税办公室等单位的协调配合,加强信息交流与数据比对,在涉税高风险企业、关联企业税收管理上实施齐抓共管。加强与公、检、法部门的合作,加大对涉税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二、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廉政建设,打造一支能征善战、廉洁高效的国税干部队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要求,实现国税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设一支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国税干部队伍。

1.领导班子带头做好表率。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班子要想蠃得大家的信赖,树立起权威,不是靠手中的权力,而是靠领导过硬的作风形成的魅力。领导班子要坚持“三带头”,即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带头认真履行“一岗两责”岗位职责、带头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做到重要工作民主决策、主要精力抓大事和难事,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2.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对工作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敬业精神,为完成任务不惜加班加点、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为开拓创新不断争先创优的实干精神,为国税事业勇于奉献、务实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形成一个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相互激励、你追我赶的国税先进集体。通过开展“学习十七大党章,重温入党誓词”主题教育,激发党员干部的斗志。要把国税的组织目标发展与干部个人价值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教育激励,培养干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推进税收工作发展的同时,帮助干部个人实现职业理想,体现人生价值。要增强团队活力,营造和谐的税收工作内部环境。在全系统多开展一些谈心和沟通活动,增进理解,团结协作,努力让每一个干部职工都能充满激情而又快乐地工作,凝心致力于国税事业的发展。

3.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组织干部竞争上岗。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干部潜能,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精心组织全系统新一轮副科级分局长、中层干部、股长的竞争上岗工作,完善竞争机制,突出参加竞争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将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创新思维等作为综合评价因素,真正将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中层干部岗位。坚持以提升能力为重点,继续强化基层分局领导班子建设,促进基层团结型、实干型、廉政型领导班子建设的落实。实施干部换岗交流。在认真研究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系统、完整、合理、规范的干部换岗交流制度,盘活人力资源。

4.完善绩效管理机制,优化干部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探索符合国税实际的能级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内部潜能,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强化对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厅人员、稽查人员的有效奖惩激励,把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考核办法,科学评价税务干部的工作水平和能力。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建立分级分类的干部教育培训、学习考试机制,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广泛开展各类岗位练兵和业务比武活动,鼓励参加各类资格考试和专业等级考试。积极与相关高校联系,将相关岗位人员分批派出进行专门培训。

5.规范考核追究,落实好执法责任和追究机制。认真开展执法责任制日常考核,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操作应用,最大限度地规避执法风险;总结人工考核和系统操作经验,制定和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细化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工作;建立压力传递机制下的考核追究反馈制度,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执法风险的防范意识。

6.强化监督制约,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战略方针,构建制度、教育、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要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的格局,将廉政学习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常敲“耳边鼓”。开展勤廉评比活动,培养身边的典型,树立勤政廉政的标杆,增强可学性。探索建立符合国税实际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特别是抓住纳税人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切实纠正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广泛开展税收管理员述职述廉活动,让纳税人为国税干部的服务与廉政情况打分。要在全系统营造敢抓敢管、敢于负责的良好氛围,确立常抓不懈的意识,并注重防微杜渐。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从源头上加以治理。

7.以构建和谐国税为目标,营造良好国税文化氛围。通过对国税干部道德情操的正确引导,继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深入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五珍惜(珍惜工作岗位、珍惜手中权力、珍惜集体荣誉、珍惜个人前程、珍惜家庭幸福)”主题教育,提升国税干部的情趣与品位,营造既有个性张扬,又有组织充盈,充满生机活力、团结进取的如皋国税文化氛围。要真诚地关心与爱护国税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做到“五个必”,即:遇到困难必帮,取得成绩必奖,生病必去看望,遇到疑难必解,思想波动必谈,使大家产生强烈的亲切感、依赖感和归属感。

三、坚持服务宗旨,强化优质服务品牌的创建,树立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国税新形象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基层国税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一线”部门,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要广大国税干部转变思想认识,提升服务理念。一是构建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征纳关系。要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紧紧围绕落实十七大精神,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国税职能放在首位,将文明创建和促进税源发展相结合,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措施。加强外部网站建设,实行办税公开,方便纳税人查询政策、网上咨询、下载办税软件,实施网上办税,建立征纳互动平台,提升外网服务社会,服务纳税人的能力。加强办税服务厅的环境建设,继续抓好“税收服务九项制度”和“十项服务承诺”的落实,实施长效管理;二是密切党政税收分析调研,为经济发展决策服务。把税收分析、税收政策调研以及专题涉税信息的成果,及时向党委、政府领导进行汇报,为发展经济当好参谋牷极参加政府党委召开的经济发展研究会议,提供税源、产业发展动态信息,为地方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树立从经济到税源的意识,积极服务地方招商引资,以提供优质服务,打造招商“软环境”。

十七大报告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犕晟浦圃己图喽交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基层国税部门作为执法一线,要文明执法,树立廉洁高效的形象。一是要依法行政,创建基层文明站所。营造依法行政理念,把推动执法规范化作为创建的重点,从实体和程序上规范执法行为,实施纠建并举、标本兼治,树立文明执法的国税形象;二是要廉洁从税,树立文明服务形象。建立群众监察员、行风监督员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南通市国税局制定的“三条铁纪”(1.禁止国税干部收受纳税人的礼金、礼品和有价证券;2.禁止国税干部参与涉税中介代理谋取利益;3.禁止国税干部在办税服务中刁难纳税人)。开展“党员示范岗”、“服务标兵岗”、“巾帼示范岗”创建,营造廉洁从税,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树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形象;三是要勇于奉献,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以如皋国税“服务e站”为载体,建立承诺服务、预约服务、政务公开,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一户式”纳税服务,提高办税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四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六城同创、文明社区共建等活动,继续开展拥军优属、扶贫助困、希望工程等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献爱心,送温暖,弘扬国税精神,展示国税形象,推动全市国税系统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学习贯彻十7大精神促进招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招标工作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招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报告从10个方面客观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报告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新目标。十七大报告求真务实,立意高远,充满了战略思想和辨证思维,既有很高的思想性、理论性,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作为一名招标行业的从业者,我重点学习并全面分析了十七大报告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论述,这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招标工作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求发展,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含意深刻。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经济本身;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它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

目前,我省的招投标市场总体上正处于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出现招标专职机构、招标代理机构、政府、企、事业单位自主招标、招标信息服务组织共存的局面。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已不可避免。在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安徽省招标中心如何生存下去并实现招标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同事关心和努力的目标,招标采购环境逐渐转变为更加健康、良好、公正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经我总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规范招标行为,打造服务品牌

首先,应能提供规范的公正、公平的招标采购方式,这一点尤为重要。其次,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根据专业经验,为业主出谋划策,提供建设性意见。由于业主多数是“一次性”采购,缺乏相应的招标经验,所制定的招标方案和计划主观性较强,在操作上并不一定经济、合理。招标代理应以其对政策法规、招标流程、市场供求状况的了解和熟悉,协助业主制定合理、可行的招标采购方案,从而提高招标采购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招标代理机构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抵御来自同行业的竞争,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再次,要以维护业主利益为服务宗旨,一切从业主利益出发。最后,招标服务要以方便业主为目标,发挥员工服务的主观能动性。

二、增强营销意识,开拓市场

第一,各招标部门必须彻底转变过去“等、靠、要”的作风,学会捕捉商机。第二,要注意原有客户的保持和维护。第三,真正建立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从目前的体制和市场经济现状来看,招标代理机构要采取各种方式融入与项目有关的行业,与业主、有关部门建立或紧密或松散的关系,才能保证项目的稳定来源。

三、专家库的建设和管理

招标过程中有许多工作需要依靠具备专业技能的外部专家来完成,比如技术标书的审核和评标工作等。由于招标人能否选择到技术、商务综合评价最优的投标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标专家的素质高低。因此,安徽省招标中心要保证服务质量就必须建立完备的专家库,专家库的建设和管理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尽可能做到全面;二是加强与相关行业机构的联系;三是强调入选专家的相应条件;四是进行动态管理。对入库专家应建立必要的考核和约束机制,强化管理。对业务能力有限或缺乏客观公正性的专家要予以淘汰,同时应不断充实新的专家,并及时更新已有专家的信息。

四、扩大、延伸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

招标代理机构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咨询机构,国外也有招标采购代理,但大多是公司众多业务中的一项,如果单以此为业,一般难以为继。拓宽招标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才是有效降低运营风险的手段。我中心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必须拓展代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发挥专业优势,努力进行“前向”和“后向”延伸,提升技术服务,增加技术含量,逐步从商务型服务转变为技术型服务。通过服务模式和服务领域的不断创新拓展市场。所谓“前向”延伸是指将服务领域延伸到招标的前道环节,如:前期咨询、项目立项、方案策划、资金融通等环节。“后向”延伸则是将服务领域延伸到招标的后道环节,如:办理免税、进口报关、运输、结算等环节。

五、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安徽省招标中心要成为一个有信誉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咨询服务提供者,就必须对招标工作的质量程序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和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机制,使招标工作质量达到一定的企业标准和行业要求。目前中心已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代理服务产品,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六、建立项目跟踪和客户回访制度

提高招标服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反馈了解服务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对客户的事后回访两个部分。

项目全程跟踪包括:了解项目的进度,在各重要节点听取工作汇报,随时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会同业主),及时协调和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有关问题,杜绝服务质量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执行完毕后,应对业主进行回访,进行满意度测评,了解业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表现,并作为对有关业务人员进行考评的重要依据。

七、学习专业技术,注重人才培养

根据招标咨询业的新内涵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需要,不断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开发工作。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对策和措施,使人才开发和业务发展相结合,采取外出培训、内部培养和对外聘请相结合的方式,使公司具备一定的人才储备优势,同时建立起一支种类齐全、技术领先的人才队伍,以便能根据项目的需要随时组合。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招标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招标代理的未来将更辉煌。安徽省招标中心将在招标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以更加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奔向超越,谱写招标事业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的新篇章。

第五篇: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之初,我首先回想的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接下来我想到的是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然后才是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想那么为什么要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于是,整个思考脉络浮出水面。顺着这条线索,我开始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一. 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中国公有制经济情况

①中国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或部分劳动人民共同所有,表现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②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从中国现状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③中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构成的单一公有制结构。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24%,工业总产值占77.6%;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76%,工业总产值占 22.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公有制企业数量多、涉及领域广、过分分散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在工业经济中的数量和产值比重均明显下降。

2024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5%,工业总产值占28.4%;集体企业数量占2.8%,工业总产值占1.8%。尽管国有企业数量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从总体规模和经营效益来看,对整体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2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88,81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508亿元,占29.5%;实现利润9064亿元,占29.7%。集体工业企业资产总计499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99亿元,占1.8%;实现利润617亿元,占2%。特别是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公有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①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演变

②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 1949年-1978年为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里,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被限制利用、被根本改造和被取消的发展过程。第二个时期为1979年至今,经历了从允许发展到鼓励发展的过程。③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部分,它是指公有制经济之外的所有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合资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很大发展。从数量上看,2024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917.33 万户,私营企业657.42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0.9倍和46.8 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达到245,850个,占企业总数的57.7%。从创造的产值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中,私营企业占2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 29.5%。从就业看,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3.5%,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业。

④非公有制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它具有强烈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驱动力,能够调动广大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助于扩大社会就业渠道和机遇,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自谋职业,可以开辟更加广阔的生产经营空间。有利于快速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增加税收并通过转移支付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

二. 中国当前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景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9.76%)的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持续经济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就近年的中国经济形势而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的持续通货紧缩趋势。虽然去年以来消费品物价指数由负转正,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去年九、十月后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外,其余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消费品物价指数总的看还在合理区间移动。当前我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筹供应紧张,但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能力宽松甚至过剩.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过碰到的瓶颈制约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影响发展的全局。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在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面对如此的经济现状,似乎可以回答为什么要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了,那么,我们再来详细的看看这个问题

三. 为什么要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我们一直把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重要方针。现在,“好”与“快”的位置对调,“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为什么要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变化。具体说,之所以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

1·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成就和变化成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的基础条件。这一基础条件可概括为6大历史性变化:一是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三是经济运行,由大起大落转变为快速平稳;四是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五是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六是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人均GDP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300美元上升到近2024美元。

2·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三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四是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不和谐性。

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上述各种问题,我们就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既然必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那么我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又在何处呢?

一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户籍限制放松,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三是国际化进程加快,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四是改革不断深化,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

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平衡。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概括起来,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如下:

一是国内市场广阔,需求空间很大;

二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素质在不断提高;

三是中国有高储蓄的文化与传统;

四是中国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加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五是从外部环境看,总体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提高,资本流动加快,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辐射加快,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依次考虑而来,来到了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

四.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要用全面的眼观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寻找主要矛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