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荆门市沙洋县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规划

最新文章

第一篇:荆门市沙洋县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规划

荆门市沙洋县“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的工作特点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突出招大引强,拉动经济作用明显提升。

一是完成指标数快速增长(基本数据见表)。引进县外境内资金2024年完成4.4亿元,2024年完成24.58亿元,年均增长40.7%。直接利用外资2024年完成28万美元,2024年完成1678万美元,年均增长126.4%。外贸出口2024年完成8万美元,2024年预计完成2903万美元,年均增长225.0%。二是项目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8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有4个,分别是投资20亿元的宝丽景国际星城项目、投资11.3亿元的正邦养殖加工项目、投资10亿元的纺织工业孵化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中粮库粮食产业园项目、投资5.6亿元的秦江30万吨合成氨项目、投资2亿元的凤池蔬菜加工项目、投资2亿元的德美科技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投资1.8亿元的德和创业园项目、投资1.6亿元的工业淀粉生产项目、投资1.58亿元的天一药品制造项目、投资1.5亿元的东方百货沙洋购物广场项目、投资1.5亿元的洪森天利油脂深加工项目、投资1.3亿元的古福泉白酒酿造项目、投资1.2亿元的熊兴化工二期扩建项目、投资1.2亿元的湖北莱克无纺布项目、投资1.1亿元的华溢纺织二期扩建项目、投资1亿元的玻璃酒瓶包装工业园项目和投资1亿元的天合源电子项目。这些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重大项目的上马投产,极大的提升了我县项目质量和工业发展水平。三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近几年努力走产业招商之路,着力招大引强,基本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分别是以洪森天利集团、楚玉食品、东湖水产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华溢纺织、富泰革基布、亿泰袜业为龙头的轻纺产业,以明宏建材、荆玻集团、荆华铝业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以秦化集团、熊兴化工、振豪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以天一药业、福鑫医疗器械、美宝药业为龙头的医药产业,以大江铸业、万特铜铝业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产业。我县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层次日趋完善。

(二)营造招商氛围,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一是完善了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先后出台了《沙洋县促进投资办法》、《沙洋县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关于加强驻外招商办管理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完善了招商引资系列政策,奠定了招商引资工作基础。编印了《沙洋投资指南》、《沙洋招商项目册》等宣传资料,彰显了我县投资优势,为开展招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建立健全了跟踪服务机制。确立了重点项目明确县级领导联系、一个以上县直单位全程跟踪服务制度,启动实行投资企业一费制、建设工程规费统收制、项目代办制,促使了意向项目尽快签约投产。三是推行重点企业检查准入制度。将重点企业纳入保护范围,实行挂牌保护,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工作方式,招商活力逐步增强。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招商方式,创新招商手段,领导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回归工程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驻点招商取得突破。在发达地区进行驻点招商是我县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举措,全县设立了六大产业园区和13个乡镇驻外招商办,实行常务副职专职驻外招商制度,明确将招商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力求在引进高科技、高环保、高效益、高税收项目上有所突破。二是活动招商成效明显。近年来积极参加荆津经贸洽谈会、中博会、鄂港粤经贸洽谈会、夏洽会、台湾周经贸洽谈、日韩经贸洽谈会等招商活动,进一步宣传了沙洋,结交了一批客商,签约了一批项目。三是以商招商前景广阔。如后港镇玻璃项目、纪山镇食品项目许多都是以商招商取得的成果。四是回归工程招商越来越重要。今年成功人士回乡创业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全县招商项目中有27.1%是属于在外成功人士回归创业项目,如官垱镇投资2.78亿元的正中新农村产

品加工园、后港镇投资5800万元的天宇玻璃项目、毛李镇投资2024万元的固威制衣项目、十里镇投资400万元的时代印花项目等。

(四)加快园区发展,招商平台日趋完善。沙洋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县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功能日趋完善。一是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沙洋经济开发区于2024年成立,初期规划面积433公顷,目前建成区面积超过380公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逾10亿元。现正论证将规划面积扩规至3500公顷。二是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自建开发区以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开展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已先后建成了工业一路、工业二路、工业三路、开源大道、南环路、汉津西路,形成了三横三纵的开发区道路框架,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项目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三是园区经济不断壮大。迄今沙洋经济开发区落户企业90家,其中建成投产44家。形成了纺织、食品、化工、建材、医药及机械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2024年元至10月,开发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安置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6000余人,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1个,协议引进资金6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4亿元。同时,后港、纪山等工业小区也不断壮大,成为项目聚集地、经济增长极。

二、“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沙洋区位优势不明显,与发达地区相比,招商引资“先天”硬件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滞后,物流及管理成本高,不利于外来资本进入。

(二)招商引资软环境不优。“一切为了招商,一切服务客商”的良好氛围还未真正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吃、拿、卡、要”的现象依然存在,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合作,融资困难也是制约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

(三)引进项目层次偏低。缺少大项目、高科技项目、高税收项目的支撑,且项目之间关联度不强,集群效应未能得到显现。

(四)投资市场信心不足。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投资商和企业对新上项目缺乏信心,等待观望,停滞不前,项目难落户,落户项目难建设。

三、招商引资“十二五”总体规划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县“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港口兴县、旅游活县”四大战略,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改善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不断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企业交流合作,突破性引进大项目、建设大集群、打造大产业、发展大园区,全力促进沙洋经济大发展。

(二)工作目标规划

全县引进县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20%,到2024年达到62.2亿元,五年总额达223.2亿元;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到2024年达到2700万美元,五年总额达1.13亿美元;外贸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0%,到2024年达到7200万美元,五年总额达2.59亿美元。

(三)主要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建设239个重大项目。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47个。我县招商引资重点围绕这些项目进行,努力建设百亿沙洋县食品工业园、百亿沙洋县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百亿引江济汉沙洋段工程、百亿汉江中下游沙洋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百亿长湖综合整治项目;建设50亿300MW太阳能电池片项目、50亿湖北明达玻璃工业园、50亿林浆纸一体化工业园、50亿沙洋中心港区及物流园项目、50亿沙洋县中心城区城市客厅新城建设项目。

1、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引进投资100亿元的食品工业园区项目,全力促进洪森集团粮油产业物流园、中储粮龙池米业粮食加工及储备产业园、楚玉集团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和正邦养殖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

2、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引进投资50亿元的浮法玻璃、投资20亿元的荆玻玻璃制品包装及投资10亿元的新型铝材等项目。

3、林纸产业:引进中冶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投资50亿元建设森浆纸一体化工业园,形成年产商品化机浆11万吨、轻量涂布纸25万吨、中高密度纤维板2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将沙洋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优质造纸速生林基地和先进的林纸产业基地。

4、医药化工产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和武汉医药产业转移,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以优势门类中成药和功能性食品为重点,鼓励和扶持发展医疗器械、功能保健和中成药三大行业,建设全省甚至全国医药转移承接基地。重点引进投资10亿元的卤水开发、投资10亿元的钛白粉、牛磺酸、氨基碘酸和投资20亿元的秦江新医药产业园等项目。

5、纺织服装产业:主动对接荆门高新区李宁工业园和荆门石化循环产业园,以开发区纺织孵化工业园和李市棉花加工产业圈为主体,大力发展服装、制袜、制鞋等高附加值行业,不断提高纺织行业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建设投资10亿元的纺织孵化园项目、投资2亿元的华溢纺织扩规项目。

6、机械制造业:依托沙洋机床、长林机械、大江铸造、裕农机构、万宏机械等企业,积极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壮大精密数控机床、现代铸造和农业机械加工业。扶持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重点引进投资10亿元年产100万辆摩托车项目及207国道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

7、电子产业:抢抓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以节能灯具为重点,积极发展LED灯具和太阳能电池等节能电子产品。重点引进投资50亿元的300兆瓦太阳能电池、投资15亿元的日韩工业园和投资10亿元的太阳能电子、节能玻璃等项目,将沙洋打造成为全市重要的机电产业生产加工基地。

8、新能源与环保产业:以生物质能应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努力在推进秸秆、红薯等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上有所突破。积极推进风能发电。重点引进生物质能发电、风能发电等项目。

9、商贸物流产业:重点引进投资50亿元的沙洋中心港区及物流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沙洋汉江公路二桥工程项目。规划投入33亿元建设商贸物流体系,引进投资15亿元的金水湾商业中心项目,东方百货、中百仓储、福乐佳等大型卖场项目,引进投资5亿元的万利家居装饰建材城扩建项目、投资5亿元的沙洋鄂中棉花大市场项目,投资5亿元的沙洋农贸大市场建设项目和投资3亿元的沙洋水产品交易大市场项目。

10、旅游产业:引进投入50亿元实施踏平湖核心区建设工程项目、太乙湖景区建设工程项目、西荆河改造工程项目,着力打造“城市氧吧”;引进投资22亿元建设中国纪山大遗址保护及楚文化旅游项目;与沙洋监狱管理局合作,发挥沙洋独特的监狱文化优势,引进投资10亿元建设沙洋警示教育和监狱旅游基地项目;引进投资10亿元建设杨树当新农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项目,投资8.5亿元建设长湖风景旅游区开发项目,投资6亿元建设五洋路景观大道项目,投资5亿元建设后港梦里水乡风情小镇项目。

(四)主要工作措施

“十二五”期间,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正在逐步消除,全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时期,客商的投资信心不断增强。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沿海地区紧缩政策的影响,沿海产业内移加速,这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我们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解放思想,加强全民招商的感召力。一要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的首位意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生命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把招商引资作为改善我们自身经济状况一个非常迫切、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二要牢固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抢商抢资的形势下,思想要比别人更解放,谋划要比别人更深远,出手要比别人更快,才能占得先机。三要牢固树立“无外不快”的开放意识。发展靠投入,投入靠项目,项目靠招商。只要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只要对经济发展有促进,对财政税收有贡献,对群众就业有帮助,对产业培育有带动,不管来自哪里,都要拼命地争,大胆地引,使使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深入人心。四要牢固树立“全民招商”的参与意识。招商引资就是招就业、招工资、招财源,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全民参与招商。

2、打造平台,提升招商引资的承载力。沙洋经济开发区是我县承接资金项目的重要载体,是招商引资工作的主平台,要按照“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要素集合”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加快开发区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在开发区设立的农产品加工园、林纸工业园、塑料五金工业园、医药化工园、科技工业园、民营创业园、物流三产业等园区,加大产业集聚的政策引导力度,引导新项目按照产业类型进行布局。同时,加快推进后港、纪山、李市、官当等镇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和建设,明确各自产业和功能定位,建立和完善各镇工业集中区的投入和管理机制,把重点镇工业集中区作为“十二五”时期拓展工业空间的重要平台。二是要加快开发区的配套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要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重点突出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全面落实鼓励优惠政策,要加快土地储备,加大征地力度,确保将沙洋经济开发区扩规到3500公顷的目标实现。逐步完善开发区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金融、邮政、电信、商娱、卫生、教育、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增强开发区对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逐步推进开发区从框架型建设向功能性建设转化。“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到100亿元,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持续完善,行政、商务、娱乐等设施逐步配套。三是要提高开发区的管理水平。要严格准入条件,入园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且达到每亩实际投资50万元以上。对开发区继续实行封闭式管理,任何部门必须经同意才能入园检查企业,对重点骨干企业,由县纪委、公安、检察等部门挂牌重点保护。

3、做优项目,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项目就是商机,项目就是财源。要把做优项目作为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的核心,加大项目开发包装工作力度,拓宽项目宣传推介渠道,尽力促销项目。一是要加强项目的开发包装。要结合省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加强行业政策、市场动态的调研,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每年要开发包装50个以上的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工业项目,对外发布招商。二是要抓好项目的推介促销。要注重从外商的视角来进行策划、推介项目,把客商关心的项目总投资、产品市场状况以及投资回报等数据科学准确地测算出来,把水、电、劳动力价格等生产要素以货币形式表述出来。让客商知道,这些项目可以实施,实施能够赚钱,提高项目的可信度,确保推介的项目成为客商投资的关注点。三是要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对意向签约项目,成立由县级领导、主管部门、项目单位参加的推进小组,定期集中会商,协调解决项目的规划建设、开工投产等方面的问题,定期督促检查。

4、创优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没有优惠的政策,客商不愿来;没有优良的投资环境,客商不敢来;没有优质的服务环境,客商来了也留不住。沙洋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大规模地增加投资,我们必须带着责任和感情,创造出比其它地区更宽松、更优越、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一是要创优政策环境,客商怎么顺心怎么办。要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沙洋促进投资办法》,兑现好供地、税费、用工、服务等优惠政策。二是要创优人文环境,客商怎么舒心怎么办。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教育和引导,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沙洋形象”的理念,象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客商,尊重客商,为客商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三是要创优服务环境,客商怎么开心怎么办。按照“围墙内的事你办好,围墙外的事我办好”的服务承诺,为客商提供“一站式”办证、“代办制”服务、“一费制”收费,严格限时办结。要畅通客商投诉渠道,严格责任追究,真正做到“执行政策零折扣、部门服务零距离、生产经营零干扰、处理问题零缺位”。四是要创优法制环境,客商怎么安心怎么办。坚决从严从重从快打击侵犯客商人身、财产安全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5、创新方式,强化招商引资的推动力。当前,招商引资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赢得招商引资的主动权,必须广开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一是要突出以商招商。要充分利用已引进企业对我县环境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作用,把企业主推向招商引资的第一线。一个好的企业,就是一本最好的招商指南,也是最有效的招商方式。“自己说一句,不如客商赞一句”,要用我们“保姆式”的服务,使客商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自觉自愿成为我们招商引资的宣传员、推销员,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引进一个,带来一串。二是要突出专业队伍驻点招商。专业队伍招商具有针对性强、适应变化快和投入成本低的优势,更能收到实效。要在坚持全民招商的同时,突出专业队伍招商,把那些熟悉经济、善于沟通、长于攻关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招商专业队伍中来,派到民资最富集、产业最聚集、政策最紧缩的沿海地区,开展驻点招商。三是要突出重点区域招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长三角、珠三角、山西煤矿区、京津缺水区都是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把当地企业、产业的基本情况和转移动向摸清摸透,建立客商信息库,为县委、县政府招商决策提供依据。特别是要瞄准有转移意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公司,及早联络感情,主动上门招商,努力促成合作意向和协议,扩大招商成果。

6、加强服务,提高外贸出口影响力。一是在外贸出口规模上实现突破。通过加快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积极培育新的出口群体,至2024年使我县有外贸出口业绩的企业大15家,新增11家,力争出现出口超5000万美元的生产企业。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外贸增长方式上实现突破。继续稳定农副产品出口增长,到2024年农副产品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努力扩大医药化工产品出口份额,到2024年达到3000万美元。积极扶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达到3000万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2024万美元。同时,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国际知名品牌上有突破。三是加强外贸服务体系建设,在优化外贸环境上实现突破。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境内外商品展览会、展销会,开拓重点市场。加强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外贸管理和操作人才。

7、严格奖惩,形成招商引资的工作合力。招商引资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奖罚分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齐招共引、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要出台了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对在职在岗的县级领导和所有县直部门都分配工作任务,并明确规定,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招商引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各级各单位的招商引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要在经济上给予重奖;对招商引资的有功之臣,要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对完不成当年目标任务的单位,要通报批评,全年无招商记录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进行诫免谈话。各级各部门要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安排精干力量,组建专抓班子,把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确保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责任,努力形成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二篇:荆门市东宝区招商引资十二五发展规划

荆门市东宝区招商引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概况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商务局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营造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和项目推介力度,服务意思和质量逐步提高,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程序逐步规范,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大突破,有力的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特点

一是招商引资总量不断增长。五年来,东宝区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68.8亿元,年均增幅49%,利用外资7125.3万美元,年均增长16.65%以上,增幅均高于“十五”期间。(其中2024年预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5.6亿元、境外资金1875万美元)招商项目涉及磷化工、建材、纺织、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招商引资总量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上,招商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招商引资工作对有力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招商引资氛围不断浓厚。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建立了定期专题研究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调整和充实了招商引资领导力量,相继出台了《东宝区鼓励投资办法》、《东宝区招商引资责任目标考核奖惩办法》《2024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等政策及文件,区“四大家”认真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亲自抓招商,带头跑项目,多次带领小分队到沿海拜访客商、推介洽谈项目;各地、各部门在积极外出招商的前提下,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积极主动为招商项目服务,及时解决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区上下做到了“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责任,处处有压力”,招商引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形成了领导带动、部门联动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各地各部门抢抓招商、服务招商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招商引资环境不断改善。良好的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基础环境已成为吸引外来客商来我区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三者捆绑发展,积极引导全区广大干部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系投资形象”的理念,“真心抓项目,诚心抓服务,铁心抓环境”,不断创优有利于招商引资的硬、软环境。坚持出实招改善硬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东宝工业园建设,园区“一横两纵”道路、居民安置点、给排水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坚持用硬措施营造软环境。认真落实投资项目“绿色通道”、领导干部包联项目等制度,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供水供电、道路建设等方面实行一条龙服务;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当事人严肃追究,不姑息迁就;对破坏项目建设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不放任自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是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十一五”期间,我们探索、推行和完善会展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敲门招商、回归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我区先后组团参加了“鄂港粤经贸洽谈会”、“中博会”、“厦洽会”等大型节会20余次,并举办了东宝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组建10多支招商小分队常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组织东宝籍在外人士座谈会,开展了回归工程招商;与关心东宝发展的人士签订协议,开展代理招商。多种形式的方式方法推动了我区招商引资迈向新的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招商引资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相对于其他地区,我们的招商工作仅限于一些过去的老办法、老方式,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新机制不多,招商引资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与其他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中处于被动态势。

二是招商引资服务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少数单位和个人对招商服务工作认识不足,落实不力,效率不高;同时由于市区一体化体制的局限性,项目审批环节多、手续繁、时间长、收费

高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招商引资项目在办理规划、土地、采矿、安监、工商注册、环评、消防等各种证照手续时需逐级批报,程序复杂、门槛较高,导致我区对客商的服务承诺不能兑现,不能令客商满意。

三是招商引资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东宝工业园建设起步迟,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处于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相关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短时间内东宝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难以体现。

四是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解放。个别单位和部分干部职工不理解招商,不愿招商,对招商工作虚以应付,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观念。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以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立足我区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突出工作重点,改善招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质量,推动东宝开放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我区“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要以“建持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区”为主题,突出工业强区、特色农业强区、服务业强区三个重点,围绕“森工、磷化工、新型建材、物流、纺织、特色农业”六大支柱产业招商,力争到2024年末引进内资比2024年翻一番达到50亿元人民币以上,利用外资比2024年增长60%达到30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幅12%以上,外来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0%以上。

(三)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项目

1、风力发电项目,由中国风电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该项目主要利用风能进行发电,项目规模为装机50万千瓦发电机组。

2、荆门仪邦农贸物流城项目,由仪邦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项目位于杨家桥,占地约2024亩。该项目主要生产农机及配件、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粮食及农副产品等十大交易市场和现代物流仓储、会展酒店及现代服务业等。

3、华能热电联产项目,由华能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该项目主要利用2台30万千瓦机组,为荆门城区及周边地区供热、供电。

4、德力西电气设备制造项目,由德力西集团投资2.8亿元建设,项目选址东宝工业园。主要利用德力西的技术、资金、管理和销售网络,生产销售成套电气设备、元件、配件等产品项目投产后可年实现销售收入近9亿元,利税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200个。

5、天琪药业项目,由珠海天琪药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拟选址东宝工业园,占地500亩。该项目主要生产研发各类中药,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拟新建医药研发总部、GMP达标生产总部及现代医药物流。

6、磷石膏深加工项目,该项目由襄樊市猛荣机电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该项目主要是建设14条生产线,利用洋丰集团的磷石膏生产建筑石膏粉、水泥缓凝剂、石膏生态砖和石膏建材,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年实现销售收入10.16亿元,利税5.9亿元。

7、光引发剂生产项目,该项目由荆门市昱奎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拟选址东宝工业园,占地面积500亩。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该项目主要是利用专利技术,生产光引发剂。

8、5万吨无纺布生产项目,该项目由众和纺织有限公司投资3.2亿元建设,拟选址东宝工业园。拟上1000台喷气织机,建设年产5万吨无纺布生产线。

9、改性沥青生产项目,该项目由湖北圣通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18亿元,拟选址石化产业园。项目主要以“高分子材料符合改性沥青”技术生产环保复合改性沥青等建筑材料。项目投

产后可年产改性沥青8万吨,岩沥青改性剂提炼2万吨,年总产值可达5.2亿元,利税2024万元。

10、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建设。该项目主要是利用葛洲坝水泥厂余热发电。

(四)工作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放发展意识。对外开放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解放思想工作必须常抓常新。新一轮对外大开放,必须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先导,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和冲破扩大开放的各种思想障碍,才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首先思想解放要有新突破。面对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全区上下要认真开展市委、区委组织的“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再讨论,促进思想再解放,认识再提高,为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和增创发展动力。要通过多种形式坚持开展解放思想的活动,切实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发展意识。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开阔发展视野,形成抢抓战略机遇,以招商引资促进大开放、大发展的共识,坚定了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东宝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促进全区上下想招商、谋招商、抓招商的浓厚氛围。二是增强对接意识。要实现东宝发展的新跨越,必须自觉将东宝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对接,使结构调整的步伐与发达地区相协调,从而推动我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其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实现借力、借势发展。三是增强主动意识。积极深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认真分析和考察产业转移的趋向,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条件争取企业和项目落户东宝。

2、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一是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的途径。继续坚持开放引进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扩大开放,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鄂京津经贸洽谈会、中博会、鄂港粤经贸洽谈会、湖北“台湾周”、厦洽会、湖北省日韩投资说明会等各项招商活动,自主开展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利用“节会搭台、经贸唱戏”活动,吸引外来投资者来投资,使我区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途径不断得到拓宽。二是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方法。通过运用幻灯片、项目建议书、宣传画册、图纸、网络等形式来增强项目推介的生动性、形象性、可行性,加深客商印象,增强成功率;在继续推进网络招商、以商招商、回归工程招商、小分队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创新和实施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和对接市驻外专班招商。产业招商主要围绕我区的森工、磷化工、建材等六大产业进行配套、延伸招商,每个产业定目标任务、定领导专班、定工作措施;园区招商要立足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东宝工业园)、洋丰磷化循环产业园、荆门石化循环产业园、航空产业园等“四园”招商,实现集群发展;以商引商通过真心对待客商、真情打动客商、真诚吸引客商,认认真真地帮助客商解决难题,实实在在地为落户项目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使他们自觉成为我区扩大对外影响的宣传员、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的解说员、以外引外形成产业集聚的招商员;对接市驻外专班招商主要是通过加强与市政府10个驻外招商专班的联系,及时掌握信息,密切跟踪,借力、借势招商。

3、进一步坚持强化基础,夯实前期工作。一是要加快打造招商载体。举全区之力建好东宝工业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投入机制,力争东宝工业园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同时,每一个乡镇也要规划、建设好自己的工业集中区。子陵、石桥驿、牌楼等工业重镇应先行先试。二是要加强对外开放的宣传工作。在沿海重点地区的主流媒体、专业媒体、行业报刊和网络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宣传活动,重点介绍东宝区位、交通、资源、产业、政策等优势,加大投资环境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东宝的知名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三是要重视项目前期包装。精心策划,科学论证,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投资效益好的项目,使项目库更具有针对性和产业个性。力争每年包装新增储备招商项目100个以上。四是要加强信息资源储备。充分用好亲情、友情和乡情,广泛结交客商朋友,广泛收集招商信息,广泛推介招商项目,努力做到“不忘掉任何一位朋友,不怠慢任何一

名客商,不漏掉任何一条信息”。力争每年新收集有价值的招商信息200条以上。

4、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拉动力、竞争力,最终表现为生产力。要真正做好对外开放工作,加快经济发展,必须下力气优化环境,树好形象。一是优化服务环境。努力实现由政策型招商、资源型招商向服务型招商转变,把对项目和客商的服务打造成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在服务商与沿海地区“零距离”的要求,为企业(客商)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和“保姆式”服务,对企业(客商)的服务要求第一时间记录、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回复。努力做到“把便利献给客商、把困难留给自己”。积极协调项目服务专班、工业园区、镇、村等各方面力量,围绕影响项目进展的临时水、电、管线迁移、农民补偿、办证等问题,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通过真心对待客商、真情打动客商、真诚吸引客商,认认真真地帮组客商解决难题,实实在在地为落户项目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使客商真正感到在东宝投资兴业顺心、舒心、安心。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建立招商项目办事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开办事程序,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行政问责制,大力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有意刁难、办事拖沓的行为,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坚决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对外开放环境的不良行为,全力保护好投资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四是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与侵权盗版行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中介体系,诚信、公平竞争,进一步形成符合资本运行规律的、有利于发展的市场氛围。五是优化人文环境。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解决脏乱差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东宝形象”成为人们的共识,树立“对外开放、文明礼貌、办事认真、奋勇争先”的东宝新形象。对投资者,要提供方便舒适的经营和生活条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使其能心情舒畅地在东宝投资兴业。

5、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健全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一是健全招商引资领导体系。充实、加强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招商工作领导小组的力量,定期研究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加强工作督办,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对有招商任务的单位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目标责任制、考核制。进一步健全责任目标体系,完善了责任目标的考核内容、考核办法。三是实行招商引资定期督查制度。充分发挥两办督查室及招商引资主管部门的职能,定期对各地和各有关单位的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督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以及需要协调的问题,适时调整招商引资工作的方向和方法。四是建立招商引资考核制度。出台招商引资奖惩办法,采取百分制专项考核办法实行量化评估考核,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单位和个人要实行重奖。

6、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综合性、政策性都很强,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招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招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具备强有力的协调和执行能力。因此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招商引资队伍已成为当前招商引资的迫切需要。一是要选拔专业人才。要敢于打破身份界限,公开考试选拔,真正把综合素质高、事业心强、有招商热情和吃苦精神、懂经济的同志选派到招商一线。定期对专业招商人员进行考核,对成绩显著的招商人员在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可以给予提高职级、授予荣誉称号等待遇,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招商人员的招商积极性。二是要开展业务培训。围绕建设一支专业化招商队伍的目标,进一步加大招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增强信息辨别、项目判断、谈判技巧等方面知识。同时,根据产业分工,进行系统的产业知识培训,了解和掌握国际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以及国内该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三篇:荆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旅游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出台了市域、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全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切实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荆门旅游品牌,树立荆门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24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65.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49%和33.82%。十一五末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比十五末增长127.88%和202.16%,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确立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文化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了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202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调查研究,组织考察学习,成立了强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133”发展思路,突出“休闲”主题,建设“旅游强市”目标,使荆门地区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旅游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二)壮大了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加大了对交通、通讯、水电、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精品景区的建设力度。第一,形成了较好的旅游通达条件。相继开通了荆宜、随岳、武荆等高等级公路,编制了旅游交通规划,随着一批景区与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景区公路、景区步行道的建成,旅游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招徕游客、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第二,旅游要素配置进一步完善。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饭店40家,旅行社36家,并配套建设了一大批与旅游相关配套的旅游推荐商店、餐厅,旅游交通及娱乐服务设施,旅游从业人员8万多人,旅游产业体系已初具雏形。三是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在政府引导性投入资金的带动下,成功组建荆门生态旅游集团公司,积极实施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引导本土企业投资旅游业,全市多渠道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达28亿元,全市A级以上的景区达8个,其中明显陵、黄仙洞、绿林山3个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我市旅游景区的代表。

(三)提升了荆门旅游业整体形象。“十一五”期间,荆门地区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日趋成熟,方式不断创新。第一,突出整体形象宣传,集中打造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与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和本地媒体密切合作,全方位地宣传荆门旅游,制作了《休闲荆门》等3部宣传片,印制了“走进荆门”、“荆门九派通”等画册4万多册,编印荆门旅游地图、荆门自助游、荆门导游词等各种宣传资料5万多份;开通了荆门旅游网官方网站;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荆门油菜花旅游节、钟祥长寿文化节、漳河横渡公开赛等10多个节庆赛事活动,对荆门旅游形象进行广泛持续的宣传,进一步提升了荆门旅游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突出重点,加强合作,做好推介工作。积极组团参加上海、大连、郑州、重庆、昆明、合肥等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和中博会;积极开展区域合作,通过加快与周边地区的战略合作,推进与河南、陕西、宜昌等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展了“百名旅行社老总看荆门”、“中原万人游荆门”、“武汉人游荆门”、“宜昌游客荆门行”、“西安人进荆门”、“湘鄂情荆门行”等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一五”以来,荆门旅游业虽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和产品开发滞后于旅游业发展需求,基础设施、宣传促销和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不足,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市场联动不足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

1、机遇。一是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二是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和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和决定,我们正面临历史性、战略性发展机遇,必须牢牢把握和抓住机遇,用好用足政策,确立更加科学、更加积极的奋斗目标,抢前、争先、进位,促进我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了强有力的文化旅游发展领导机构,强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四是通过“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具备了规划基础、基础设施基础、投入和项目基础,市域内各地竞相发展,态势良好。五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资本转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资本、房地产资本、商业和金融资本向旅游产业转移成为趋势,我市良好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成为承接资本转移的洼地,旅游产业必将成为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抓手。五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区位优势的提升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2、挑战。一是竞争日趋激烈。周边各市都会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荆门处于武汉“1+8”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节点地位,面临激烈的圈内外竞争,如自身努力不够,区域发展将更加不平衡。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不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投入强度不够,缺少精品名牌,产品形式单一,多属于低端的观光型产品,三是旅游产业发展配套、联动不足,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不高。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湖北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旅游强市目标,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积极实施好政府主导战略和精品名牌战略。

2、战略目标

将荆门市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两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湖北省重要休闲旅游城市。通过加大旅游景区和产业辐射能力建设,实现荆门由湖北地理中心逐步向文化旅游中心,由区域性旅游目的地逐步向全国性旅游目的地转变,将荆门市打造为休闲特色明显、设施配套齐全的旅游名城,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游客集散中心,成为山水休闲、文化休闲和运动休闲旅游的典范之地。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将着力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在文化发展建设上,健全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以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加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在旅游产业上,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以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以形成旅游品牌为目标,以健全完善基础设施为推手,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力争到2024年实现旅游年接待人数2024万人次(年均增长比18.67%),旅游总收入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比24.57%),5A级景区达到2个,4A级景区达7个,将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打造为荆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3、战略定位

在旅游主题定位上,突出“休闲养生”特色,打造京山山水生态休闲、钟祥历史文化休闲和荆门中心城区运动休闲三大板块,形成资源整合、关联性强、互相配套、互为补充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把荆门建成配套设施完整、景区风格独特、市场网络成熟、交通条件便捷的旅游目的地。

在旅游产业定位上,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联动,推动产业集聚,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成为荆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打造荆门市新型绿色支柱产业之一。

在旅游产品定位上,以休闲养生旅游为主题,强化参与、休闲、度假、体验、健康等旅游功能,努力把荆门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的节点城市,建成以山水养生休闲、文化体育休闲为主要特色的休闲型旅游城市。

4、战略重点

(1)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旅游交通设施,做好重点景区旅游交通的提档升级。新建荆门市旅游集散中心和各县市区游客接待中心。加大高星级宾馆、酒店和其他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荆门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旅游购物街区,引进建设适合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

(2)强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积极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突出景区建设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培育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型旅游产品体系,统筹推进核心景区和高端旅游产品建设,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3)培育市场主体,由单纯吸引投资向吸引投资与增强自身投资能力并重转化。转变市场主体培育方式,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制度环境,提升企业的需求能力,搭建信息平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

(4)打造精品名牌。依托漳河风景区,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华中滨水休闲第一湖”;依托钟祥明显陵建设全国第一家明文化主题公园;整合太子山、大口、虎爪山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建设100公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休闲长廊;依托引江济汉工程,发展水上娱乐、生态休闲农庄、工程桥梁观光项目,打造综合性“田园文化休闲旅游风光带”。

三、旅游发展主要任务

坚持文化旅游强市战略,突出休闲养生主题,建设三大板块,培育三大品牌,努力把荆门建设成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荆门市旅游发展应按照“三大板块”、“六大景区”的建设要求,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环境,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要素健全的旅游产品格局。

1、三大板块

(1)京山山水休闲板块

该板块以京山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代表,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国家水利风景区惠亭湖,国家森林公园大口、虎爪山、太子山和丰富的温泉资源等,通过加强自然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和提升生态旅游产品,突出生态休闲主题,打造极具特色的山水休闲板块。

(2)钟祥历史文化休闲板块

该板块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和明代元佑宫、兴王宫等一批明代宫苑建筑遗址,是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明嘉靖皇帝的故乡,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同时2024年还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应深度挖掘明文化和长寿文化内涵,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品牌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荆门面向国内外的历史文化精品旅游区。

(3)中心城区运动休闲板块

该板块拥有漳河国家3A级风景区和高品味的体育运动场馆,著名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李宁工业园也落户于此,该板块努力做好运动休闲城市创意,大力培育和发展运动休闲文化,引进航空运动、水上运动、潜水运动、山地运动、汽车野营基地等高端运动休闲项目,建设国家湿地公园、航空俱乐部、游艇俱乐部,扶持运动休闲产业,打造运动休闲城市。

2、六大景区

(1)大洪山风景区

大洪山风景区包括京山县和钟祥市客店地区,主要依托国家风景区名胜区大洪山,以生态观光休闲产品打造为重点,突出休闲和生态文化,通过绿林景区深度开发、黄仙洞景区改造升级和高水准建设京山国际温泉养生度假区,大口•虎爪山•太子山森林公园整体开发等,形成鄂中集生态观光、康体疗养、山地休闲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区。

(2)明显陵风景区

明显陵风景区主要包括钟祥城区旅游资源,以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为依托,以明文化为主线,楚文化为辅线,长寿文化为纽带,集中建设莫愁湖生态乐园、明文化主题公园、明显陵核心景区三大片区,整合历史文化、湖泊湿地、林地植被、田园生态、地方民俗等资源,把明显陵风景区打造成融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长寿养生、拓展训练为一体的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多功能、综合型休闲文化生态旅游区。

(3)漳河风景区

漳河风景区包括漳河、圣境山等区域,主要依托漳河水域特色这一优势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利用,走生态型、精品化的路子,发展环库游等运动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高端市场,以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为抓手,争取将漳河风景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环保型旅游度假示范区和华中地区滨水休闲第一湖。

(4)中心城区运动休闲区

中心城区运动休闲区包括东宝、掇刀部分地区,通过建设象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千佛洞国家森林公园和打造喜民园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区,整合包装城区分散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生态运动公园的旅游功能,将“生态”、“休闲”与“运动”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荆门特色的休闲运动深度旅游产品,既举办高水平的运动赛事,又发展群众休闲运动,打造城区“运动休闲之城”。

(5)楚文化旅游区

楚文化旅游区包括沙洋县城区部分旅游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纪山楚墓群资源,积极融入和对接“荆州大遗址保护区”项目,打造“楚国第一城”、楚王陵遗址、纪山寺等人文景观,借助“郭店楚简”和战国女湿尸在文化考古界的轰动效应,建设反映荆楚文化历史的博物馆,使之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楚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依托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以“休闲化”为规划理念,在整合和盘存水利工程、田园、人文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以水渠为纽带,串联和辐射周边旅游资源,形成据有观光、休闲、运动、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田园文化休闲旅游风光带”。

(6)屈家岭文化遗址风景区

屈家岭文化遗址风景区以闻名中外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为旅游主题,以遗址公园附近的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月湖度假村、梅花鹿养殖基地、白龙太子山景区为旅游热点,通过科学开发建设,打造为江汉平原北部集古文化宗教、果林生态、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地。

此外,在六大景区之外,大力发展以仙居、马河等为代表的乡村游,着力打造以北山、京山小焕岭、八字门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和以京山观音岩、沙洋纪山寺、千佛禅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3、精品线路

(1)世界遗产旅游线

武当山—明显陵—莫愁湖—莫愁故里—元佑宫,湖北境内2处世界文化遗产相互联动。探寻气势恢宏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感受明帝王文化的灿烂与煊赫,乘船游览莫愁湖风光,品尝钟祥特色美食。

(2)大洪山旅游线

鸳鸯溪—绿林山—美人谷—黄仙洞—娘娘寨,以大洪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为依托,游客可以体会世界地质奇观黄仙洞的神奇,娘娘寨的古朴;在绿林寨穿越莽莽林海,寻觅绿林起义的历史遗迹;品尝特色饮食,购买土特产等旅游纪念品。

(3)水上休闲线

休闲岸泊(码头)—避暑山庄—观音岛—常青岛—李集岛—观音寺大坝—象山风景区—圣境山风景区,漳河水面宽阔,湖水清澈透明,两岸青山叠翠,是旅游、休闲、度假、疗养的好去处,可参与水上乐园项目,体验水上运动的魅力。

(4)温泉养生线

京山温泉水质清澈柔滑,属高温中性含氟弱放射性氡温泉,是全国罕见的双料温泉,这里融养生、休闲于其中,定位于会务旅游和自驾车游,走中高档路线。也可以面向对生活环境有高要求的中青年人市场,是温泉养生旅游中的高端产品。

(5)乡村旅游线

圣境山—仙居—栗溪—马河沿线、喜民园—彭墩—莫愁村—赵泉河村、梭墩村—屈岭村,这里溪、湖、洞、瀑呈现原生态,田园风光秀丽,是体验民俗风情,农家原生态的理想去处。以独有的田园风光和农家文化吸引八方游客。

(6)森林探秘线

大口—虎爪山—太子山—白鹿春,三个国家森林公园连成一片,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气象景观之精华,游客置身其间,轻松自在,还可在白鹿春景区品尝特色养生鹿食品。

(7)红色经典线

京山小焕岭—八字门—北山—中共石桥驿小组—仙居,本线路将历史教育与观光游览融为一体,以红色旅游为主线和文化内涵,游客可以去探寻革命足迹,游览山水景色。

(8)宗教祈福线

唐安古寺—千佛禅寺—纪山寺—京山观音岩,白云楼—圣境山—老莱子,这里常年香火旺盛,祈福还愿的同时还可以饱览秀丽山色,参观各寺庙和道观的建筑风格,感受宗教文化。

(9)农耕体验线

喜民园—彭墩村—屈家岭,游客可以体验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的不同耕作方式,参与农事活动,享受休闲、时尚、野趣的田园生活。

(10)城市风貌与工业旅游线

李宁工业园—生态运动公园—天鹅湖公园—象山风景区——航空生态产业园—605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荆门博物馆—金龙泉,本线路中生态运动公园气势恢宏,充分展示了荆门人的情怀,象山风景区里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景点错落有致,各具特色。金龙泉、李宁工业园分别展示着荆门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的累累硕果。荆门博物馆浓缩了荆门的历史,文物、文字资料丰富翔实。游客不仅能享受荆门闲适的城市生活,还能感受现代工业的脉搏。

(二)旅游基础设施

1、旅游交通

(1)积极实施火车站搬迁改造工程,扩大荆门火车站接待、通行能力,增开荆门至武汉和旅游热点城市的班次;长荆铁路、荆沙铁路实行电气化改造,增强铁路运力,对接即将开通的沿江高速铁路;争取城际铁路引入荆门。

(2)漳河机场发展通用航空服务,建设中南地区通用航空紧急救援中心,发展旅游包机业务。

(3)加强汉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旅游航道整治,新建和改造一批重要旅游码头,形成汉江、漳河、长湖等水上黄金旅游线路。

(4)改造提升207国道、分当线、汉宜线等交通要道在荆门境内的等级,建设荆漳大道、荆门城区西北环一级公路和各高速公路到景区的连接线;完成三阳-绿林-客店-大口-虎爪山-屈家岭生态旅游景观大道建设;改善旅游区、度假区的交通条件和停车服务等基础接待设施,提高旅游区、度假区的可进入性,方便自驾车旅游。

(5)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设立和增加通达旅游景区景点的专线车、城市观光巴士和线路;制定标准,提高旅游团队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鼓励发展旅游团队车辆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经营,规范发展适合散客成团一日游的旅行社团队车辆和相关的便捷服务。中心城区组建1-2家大型旅游车队,京山和钟祥各组建1家旅游车队。

(6)规划完善城区商业旅游中心和景区景点团队车辆停车场。旧城改造要适当安排旅游团队车辆停车空间;新建景区景点的停车场要按生态型停车场标准建设,停车泊位要满足景区接待量的需要,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2、旅游信息系统

(1)旅游信息化建设

完善旅游信息中心和相关服务终端,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预订网络和信息咨询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发布国内外旅游信息,实现网上宣传促销和预订,推广旅游电子政务,引导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提高我市旅游业的信息化水平。

(2)旅游指示导向系统

继续完善旅游指示导向系统。逐步完善高等级公路、连接线、城镇出入口到各重要景区景点的指引标识;在主要站点及景区、商业区设置多语种的旅游信息电子触摸屏,向中外游客介绍旅游信息和荆门风光;在交通站点、商业区、景点、主要街道继续设立多语种导向牌和导游图;对市区重要历史建筑、名人故居设置多语种导游铭牌。城区在建设和旧城改造时要规划、设计、建设相应的旅游指示导向系统。

(3)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在主要游客集散地建设与旅游城市配套的区域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中心城区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京山、钟祥建设游客接待中心,重点旅游名镇建设游客接待站,形成三级旅游咨询服务网络体系,逐渐建成具有城市形象宣传、信息咨询、紧急求援、旅游投诉、旅游代理预订、旅游纪念品展销等综合服务功能的旅游散客咨询服务网络。

(4)旅游指南和宣传资料

在车站、星级酒店、旅游景点、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摆放供游客自由取阅的足够的旅游指南和旅游景点、酒店、餐饮、购物、交通等旅游信息资料。为散客自助旅游和旅游消费提供指导。

(三)重点旅游产业要素

1、旅行社

调整全市旅行社布局和结构,引导旅行社做大做强,减少恶性竞争,提升竞争能力。申报出境游组团社1-2家。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持证导游人数达到600人以上。充分发挥旅行社招徕客源的龙头作用,大力发展旅游地接业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旅行社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2、旅游饭店

根据对外开放和国内外旅游客源增长的需要,有计划地提高旅游饭店档次。到2024年,全市五星级饭店在2家以上,四星级饭店在12家以上,星级饭店总量突破70家。大力发展商务型连锁酒店,形成总量平衡、结构合理、秩序优良、管理高效、服务一流的旅游饭店接待体系。形成既满足旅游接待需要,又为城市商务、会议发展提供必要支持的旅游饭店发展布局。

3、旅游车辆

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发展旅游车辆,发展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交通工具。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专线车,引导自驾车旅游者和外地来荆的旅游团队车辆换乘旅游观光专线车旅游。旅游团队客车数量基本满足市场需求,鼓励投资旅游车队建设,引导旅游客车升级换代,促进服务档次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4、旅游商品

引导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各县(市、区)每年新开发旅游商品种类5件以上,发展高端城市休憩购物街区、专业旅游购物市场和商店,在各景区建立销售点,形成销售网络。进一步丰富和规范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并发展专业旅游购物市场和商店,在车站、码头、旅馆以及旅游区的出入的中心地带设立旅游购物点。设立旅游推荐购物商店20家以上。

5、旅游餐饮

发展荆门特色菜系的继承和创新,引进和推广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各类菜系;鼓励发展地方风味小吃,开发提升漳河鱼宴、钟祥长寿宴、石牌豆腐宴、京山绿林好汉席等特色餐饮,继续开展市民、游客和专家相结合的特色菜和风味小吃评选活动和烹调技能比赛,形成地方旅游餐饮特色和餐饮名牌连锁经营;结合荆门特色旅游商贸休闲街区的规划建设,建设天鹅广场餐饮酒吧街、风情小吃夜市街区;中天街等商业街区附近适当布局一些方便游客的休闲餐饮设施。

6、旅游文化娱乐

中心城区在城市改造和规划中,建设休憩购物一条街,兴建高等级球类活动、歌舞、电影、美容、沐足等娱乐休闲场所,不断提升城市休闲功能和个性魅力。在旅游者的行、游、住、吃、购各个环节融入旅游文化娱乐活动,突出抓好游览和旅行中的娱乐项目,以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重点抓好旅游城镇和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娱乐场所和旅游购物网点建设,力争上档次、成特色;重点景区结合景区特点组织开展旅游文化娱乐活动,打造一台彰显特色的文艺节目,增加旅游者参与性项目。

7、旅游人才

按照旅游国际化、标准化发展的需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思想道德教育和行风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职业能力、道德水平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和各类旅游人才,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对管理服务、项目策划、宣传促销人才和导游人员的培养力度,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立旅游专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旅游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旅游队伍人员素质。

(四)旅游市场开发

1、市场战略

按照“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出国门”的总体目标,制定统一的旅游宣传促销方案,扩大对入境旅游市场整体促销,实行政府主导的积极营销策略,确立城市旅游形象,整体促销与企业促销进一步结合。扩大市场份额和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主题形象

中国休闲之都—荆门;中国长寿之乡—荆门;生态荆门,休闲养生;荆楚门户,休闲之都;

3、开发措施

(1)加大区域内旅游景区的整合营销,开发计费系统,适时开通市内重点景区“一卡通”。

(2)分阶段拓展客源市场。2024-2024年,在武汉、宜昌、襄樊、十堰、荆州以及河南、陕西、湖南建立促销网络,稳固周边市场,开拓华北、西北、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客源市场;2024-2024年,在周边市场促销网络逐步成熟,主要市场客源渐趋稳定的基础上,开辟日韩、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使旅游市场占有额逐年上升。

(3)将旅游宣传与荆门市的重大外宣、招商商务、友好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等强势媒体上大手笔宣传,大力发展会展旅游,积极申办各种会议、论坛、展览和文化、体育、经贸活动。

(4)继续办好具有荆门特色的“油菜花旅游节”、“长寿文化节”、“温泉网球节”、“漳河横渡”等旅游节庆品牌,办出水平,办出效益,提高荆门旅游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四、旅游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旅游业是以重点景区为依托、立足本地、围绕旅游六大基本要素而发展起来的。要适应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五级联创统筹发展、区域旅游协作发展、旅游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充分释放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全面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应。

(一)五级联创

1、旅游强市

全市坚持文化旅游强市战略,在“十二五”末初步打造为全省旅游强市。

2、旅游强县

京山县创建全省旅游强县。

3、旅游名镇

建设绿林、新市、客店、郢中街道办事处、漳河、纪山、仙居、团林、易家岭、太子山10个旅游名镇,其中客店、绿林、漳河创建为湖北省旅游名镇。

4、旅游名村

建设东宝区仙居乡三泉村、沙洋县纪山镇纪山村、京山县绿林镇双桥村、钟祥市郢中街办莫愁村、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京山县新市镇汤堰村、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东宝区漳河镇迎接村、东宝区子陵铺镇子陵村、掇刀区团林铺镇兴隆村、掇刀区掇刀石街办周河村、屈家岭管理区易家岭办事处梭墩村、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13个旅游名村,其中东宝区仙居乡三泉村、沙洋县纪山镇纪山村、京山县绿林镇双桥村、钟祥市郢中街办莫愁村、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创建为全省旅游名村。

5、农家乐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型农家乐,各县(市、区)在现有规模农家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全面发展农庄经济,开发高档优质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促进农家乐从一般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从单一农家餐馆型向综合农家乐型、从自然生态型向民俗体验型、从小户散居型向大规模集中连片型转变。到2024年,全市星级农家乐达1000家以上。

(二)区域合作

在加强市域内合作联动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与鄂西圈、武汉城市圈及省外城市重点区域的旅游协作,促使我市旅游业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1、三大旅游板块的合作。以双轴为依托,增强我市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即以旅游大环线交通轴、武荆高速公路交通轴带动我市三大旅游板块的融合,形成整体联动,在空间整合的前提下实现旅游品牌、旅游线路、旅游功能的整合,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2、鄂西圈的旅游合作。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成员,积极落实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遵循“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推进与圈内其他城市资源整合、形成区域联动,走合作共赢,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统一开发,统一宣传,统一管理,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品牌。

3、与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合作。作为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的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充分发挥武荆高速开通及武汉、荆门、宜昌城际铁路的作用,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的对接与和合作,优势互补,东西呼应,在资源共享、产品整合、客源互动等方面加强协作,实现旅游发展的共赢。

4、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努力拓展省外旅游客源市场,加强与周边地市的联动,分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进一步拓展重庆、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等重要客源地市场,全面推进外省人游荆门。

(三)产业联动

树立“用旅游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明确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连带的关系,加快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拓展旅游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并使旅游新业态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

1、基本思路。在旅游与相关行业资源性融合上,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康体旅游、教育旅游。在旅游与相关行业生产性融合上,大力发展旅游装备业、旅游商品生产和加工业,积极研制、开发、生产旅游活动用品和旅游住宿设施用品。在旅游与相关行业的服务性融合上,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关联性,带动旅游过程中相关行业的产品销售和金融、保险、邮政、通讯、医疗、保健、汽车运输、人力运输、娱乐休闲、商务会展等服务活动,从而拉动综合消费的增长。

2、旅游与文化。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两者融合空间十分广阔。一是直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楚文化、明文化、长寿文化、三国文化、绿林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建设反映荆楚文化特色的新博物馆,做到产品进馆、文化入馆。二是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特别是创新型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可将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载体等纳入到相应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之中,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予以表现,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三是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如以楚文化、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和文化符号为依托开发旅游纪念品。四是充分利用文化节庆活动,如油菜花节、长寿文化节等,不断壮大旅游文化产业。

3、旅游与体育。结合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建设训练健身、野外拓展、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狩猎等基地。加强现有省运会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在为旅游者服务中放大效应,发挥效益;加快京山县“中国网球之乡”的建设,按照国家网球基地建设的要求,建设相应的运动员休闲中心和运动员沙龙等。开展漳河横渡、水上竞技、滑翔跳伞、航空运动等体育旅游活动,依托李宁工业园,开发体育用品,体验李宁体育文化,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4、旅游与农业。我市农业资源丰富,以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掇刀喜民园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区为基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以钟祥市彭墩村、沙洋县郭店村等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农业产业化深度融合。以创建屈家岭梅花鹿特色养殖示范基地、钟祥市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漳河柑桔合作社等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为依托,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体验等多项服务,做到以点带面、连片创建、整体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旅游与工业。旅游与工业的联动发展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工业旅游。充分依托我市工业资源,逐步开发形成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推动工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李宁工业园的开发,以李宁为品牌,形成体育休闲产品、健身产品和柔性化的定制产品等,增加李宁工业旅游的吸引力。二是依托中航605所打造航空生态园,开发包括航空生态沙龙、浮空及水上飞行体验、航空俱乐部等旅游项目。三是金龙泉啤酒的旅游开发包括举办啤酒节、啤酒酿造展示与参观、啤酒品尝等。

6、旅游与商贸。商品流通和销售一部分面向当地居民,一部分面向流动人群,旅游与购物的结合就是针对旅游者的购物特点和需求扩大商品销售,一方面拉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购物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必须广泛的引导和刺激来荆旅游者的全方位购物需求。旅游行业深度开发不同门类的旅游特色商品并大力宣传和推广,使购物成为旅游者旅途中的基本需求,要以城市为中心,积极推进工业产品、民间工艺品、保健食品、体育休闲产品和与之相匹配的商贸会展业务。商贸行业注重研究旅游消费市场,为旅游者购物提供便利条件和服务;旅游和商贸行业共同推进中天街旅游购物一条街建设,加强购物管理,保证商品质量,完善购物服务。

五、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加大旅游发展投入,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加强旅游部门职能,把旅游业发展列入县、市、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定期督促检查,建立大旅游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涉及旅游业发展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履行职责,大力推动旅游发展。逐步加大对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公益设施、重大活动和宣传促销的投入,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各县(市、区)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逐年增长;实行用地优先政策,对旅游业用地做出专项规划,予以重点倾斜,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需求;实行投资激励政策,对引进投资主体直接投资旅游建设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直接奖励,对投资旅游项目的投资主体,享受《荆门市促进投资的若干规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科学规划,扩大招商引资,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完成各县、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重点景区的旅游开发规划或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投资额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原则,储备旅游景区项目。加强旅游项目库建设,建立全市旅游项目库,对重点大项目做好前期策划、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预测和环境评价,为投资商提供科学翔实的基础材料,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和行业界限,大力培育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旅游行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投资经营主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和市场化程度低的现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湖北省鄂西圈投资公司的支持,支持市生态旅游集团公司做大做强。

(三)加强区域合作,狠抓市场促销,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各地和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联合促销机制,统一促销,整体宣传,突出“荆楚门户,休闲之都”的主题形象,提升荆门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跨区域的旅游营销模式,以明显陵、大洪山、漳河为主打产品,开发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线路;以长江三峡、三国线、双世界文化遗产线、神农架等全省重点产品为依托,延伸旅游产品和线路,强化对全国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力争塑造形成荆门旅游目的地形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形式,精心组织参加各种旅游博览会和节庆活动,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开辟旅游专题,宣传展示荆门市旅游主题形象,在主要公路、城市街道、客运站等集散地设立大型旅游宣传广告,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社会关注度。

(四)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与旅游部门联合制定旅游教育培训计划,依托大中专院校,开办旅游专业和培训基地,建立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旅游部门紧密合作,做好培训考核、旅游从业资格认定、技术等级评定等工作。将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列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专项就业培训计划中,经费在劳动保障培训资金中安排。着力抓好旅游管理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服务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举办服务质量和操作技能大比武,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五)推进依法治旅,强化行业标准化管理

坚持依法治旅,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认真执行《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湖北省旅游条例》等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旅游质量投诉机构,建立市场监管联合执法机制,联合公安、工商、质监、安监、物价等部门,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和市场管理工作,加大景区和旅游经营单位的安全工作,保障旅游者的安全和合法权益。继续推动旅游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工作,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质量等级评定复核工作,制定出台《荆门市旅游行业服务规范》、《荆门市旅行社管理办法》、《荆门市旅游景区管理办法》、《荆门市农家乐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做到旅游管理有章可循,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加大星级宾馆、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大力推进旅行社体制创新,对旅行社实施A级管理,培育一批龙头旅行社,推动ISO9000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认证工作,通过贯彻旅游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和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第四篇:荆门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荆门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交通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荆门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荆门崛起战略目标,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努力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交通运输发展又上新台阶,成为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含高速公路投资),提前1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投资目标,是“十五”完成投资44.9亿元的2.7倍。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298公里,公路密度91.0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3公里,高速公路密度2.5公里/百平方公里,国道127.6公里,省道747公里,农村公路10110公里。全市已基本建立起以高速公路为脊梁、以国省干线为主骨,以县乡道为干支,以村组公路为脉络,经脉相通、桥梁配套、港站齐备、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东畅武汉下淞沪,南连荆州通粤桂,西扼宜昌接巴蜀,北驰襄樊达中原的交通运输格局。

1、“三级路网”全面形成一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相继建成71公里的随岳中高速公路荆门段、26公里的荆宜高速公路荆门段、96公里的武荆高速公路荆门段,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24 年的120公里增长至313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2.5 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比同期全省高速公路密度1.7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0.73公里/百平方公里。连接周边市州、覆盖全市县市区的“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二是干线公路网快速推进。全市新建一级公路40.1公里,二级公路199.8公里,三级路362.5公里。截至目前,全市一级公路达到81.1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115公里,三级公路达到998公里,形成了以荆门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市区为节点,内成环线,外向辐射,九大出口的干线公路路网构架。

三是农村公路网纵深发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110公里,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4995.3公里,占规划里程2333.3公里的214%,全市1726个行政村已全部通上油路(水泥)路,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目标。此外,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通组公路建设,建成路基1.7万公里,碎石路面7200公里,让绝大部分农民告别了走“泥巴路”的历史。农村公路建设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站场码头稳步推进

全市站场码头建设步伐加快,与公路水运干线网紧密相连,实现有效衔接。站场建设进展顺利。掇刀一级客运站、京山二级汽车客运站全面竣工;乡镇客运站、农村招呼站和候车亭的建设全面推进。乡镇五级客运站规划完成25个、招呼站完成1010个、候车亭完成545个,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港口码头建设稳步推进,完成钟祥粮食专用码头及部分港区、码头改扩建,钟祥、沙洋两地港口总体规划完成评审。引江济汉工程全线开工,千吨级航道圈初见雏形。

3、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提档升级

在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坚持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和“建、管、养”并重的原则,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交通。先后投入5.5亿元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小修保养及大中修395公里;投入0.89亿元实施渡改桥及危桥改造工程67座。实施文明样板路175.2公里,全市公路绿化里程5202.2公里。全市等级公路绿化率达到85%,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90%,打造出“畅、洁、绿、美、安”的公路交通环境。

(二)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运输装备不断升级。全市营运车辆达21337辆,其中客运车辆2104辆3.8万座(高

级客车403辆1.08万座,中、普通型客运车辆1701辆2.72万座),货运车辆19233辆7.8万吨(含危险品货物运输车辆675辆1.2万吨)。高级、中级、普通型客运车辆结构组成由“十五”期末的8%、49%、43%,发展到目前的19%、48%、33%,客运车辆档次向中高级发展,结构明显优化。8吨以上重型普货车辆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1%,提高到目前的17%,8吨以上重型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47%,提高到目前的85%,货运运力结构和运输能力明显提升。

2、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现有运行客运线路637条,其中跨省线路30条,跨市(州)线路151条,跨县(市)线路160条,县内客运班线296条。特别是农村客运发展较快,全市共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82条,农村客运车辆944辆,客车通村率达到92%,广大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乘上便捷的客运车。综合物流开始起步,客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逐步铺开,城乡一体化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三)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随着武荆高速公路的通车,全市将基本实现所有县市区半小时上高速公路目标,高速公路网辐射全市94%的乡镇,绝大多数乡镇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

2、交通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国省道干线为主体,以农村公路为支脉的覆盖城乡的公路网络日趋完善。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由2024 年的42.5%提升至2024 年的100%。农村路、站、运、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3、基本公共交通均等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公共交通发展迅猛,城乡公交一体化稳步推进,深入城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建立,政府收费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面撤销,交通共建共享的发展氛围逐步形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审视我市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仍显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够突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亟需提高,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十二五”建设目标

到2024年,乃至更长时间,将荆门建设成为鄂中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物流集散中心、江汉平原重要港口城市、“两圈一带”的主要节点城市。

(一)基础设施:以“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络为依托,构建“五纵交四横,一环绕荆城”的干线公路骨架网;构建“一点七射中心放射状”铁路网络(一点:荆门新火车站。七射:焦柳铁路(襄樊方向)、焦柳铁路(宜昌方向)、荆宜城际铁路、荆荆城际铁路、荆岳铁路荆沙段、荆门至天门城际铁路、长荆铁路);构建“一横(引江济汉工程航道)一纵(汉江航道荆门段)”干线航道网;客运枢纽按照“一主三副”的原则建设,形成以荆门城区为主中心,以钟祥、京山、沙洋为副中心,以各乡镇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物流枢纽依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水陆并进”的原则建设,形成“133”新格局,即一个核心(荆门城区物流发展核心区域,重点为工业物流区、商贸物流区和农副产品物流区),三个幅射区域(钟祥、京山、沙洋),三个物流港(荆门城区公铁联运港,汉江、引江济汉通江达海运输港,冷水机场空运港),形成幅射鄂东、鄂西、川渝、湘西、陕南、豫南的物流体系;航空出港主要利用武汉天河机场和宜昌三峡机场,同时规划建设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冷水机场。

(二)规划五纵四横一环:五纵(1)207国道荆门段127公里。北起钟祥胡集镇,南至纪山镇,现为二级路,规划改建为一级路。(2)省道寺沙线荆门段115公里。北起钟祥张集镇,南至七里湖,现为二级路,拟提升为国道,规划改建为一级路。(3)省道大天线荆门段82公里。北起京山坪坝镇,南至京山钱场镇,现为二级路,规划改建为一级路。(4)文锣线。北起钟祥市文集,经石牌、沈集、曾集、后港、蛟尾,止于荆州锣场接318国道。境内长97公里。该路

现属县乡道,技术等级为四级,只有文集至石牌段为二级。拟申请将其提升为省道,全线按二级路规划建设。(5)张监线。北起钟祥张集镇,经客店、东桥、大口与虎爪山森林公园、太子山、屈家岭、永隆,纵贯天门、潜江到监利周老嘴镇。该路潜江、监利段为省道,天门、荆门境内为县乡道。拟与天门市共同将其申报全线提升为省道。我市境内146公里,有25公里已达到二级路标准,拟将全线改建为二级路。四横:(1)省道分当线荆门段160公里。东起京山曹武镇,西至东宝区漳河镇,现为二级路,规划改建为一级路。(2)省道汉宜线荆门段121公里。东起京山钱场镇,西至沙洋十里铺镇,现为二级路,拟申报提升为国道,规划改建为一级路。(3)坪仙线。东起京山坪坝镇接省道大天线,向西经三阳、绿林、客店、长寿、丰乐、胡集,至东宝仙居西北接S250省道。全长174公里,其中0.5公里在宜城境内,173.5公里在荆门境内。该路除丰乐至长寿为省道,其余均为县乡道,且技术等级为四级和等外路。拟申报提升为省道,全线按二级路规划建设,并新建丰乐汉江大桥。(4)荷河线。起自武汉东西湖荷包湖,向西经天门、沙洋、曾集、蔡庙、五里、草场,至当阳河溶。该路沙洋以东为S106省道,已规划为一级路,沙洋以西为县乡道。拟与宜昌市共同申报将沙洋至当阳河溶段提升为省道,并与沙洋以东路段合并为荷河线(即省道S106)。荆门境内长约50公里,目前基本达到二级路标准。规划按一级路标准修建沙洋汉江公路二桥,并将全线进一步改善提高。一环:荆门城区西外环一级公路(起自207国道原高店收费站,向西绕越荆门城区,跨越荆宜高速公路,从团林铺镇西南绕越至终点接207国道)约34公里;荆门城区东环线一级公路(G207城区段)39公里。东、西两条线路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线。

(三)综合运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逐步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具有整体优势的综合运输体系。公路运输的机动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智能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骨干航道全部达到标准化,港口基本实现机械化,运输船舶专业化、大型化,建立较完善的水上安全保障系统;铁路运输总体能力基本适应荆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铁路客货运输质量和多样化运输能力大大增强。

客运枢纽布局:在现有客运场站规划基础上,结合未来铁路(包括城际铁路)和航空发展趋势,规划布局综合性客运枢纽。

(四)荆门市中心城区:荆门市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主二辅”的公路客运枢纽布局方案。“一主”是荆门市公铁换乘中心(一级),“二辅”是按客流方向的不同进行设置,包括城北月亮湖客运站(二级)、城南掇刀客运中心(一级)。

1、综合客运枢纽:荆门中心城区规划3个综合性客运枢纽:荆门新火车站、荆门市公铁换乘中心和掇刀客运中心,其中掇刀客运中心已建成。

2、客运场站:规划改建月亮湖客运站,站场等级为二级客运站,平均日发送旅客8000人次,场站规模为3.2万平方米,作为城北客运站依托规划荆门市外环公路,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北、城东方向客流。

(1)钟祥市:钟祥市公路客运站场布局按“一主一辅”形式调整,规划新建钟祥城南客运站,场站等级为二级客运站,设计平均日发送旅客9000人次,场站规模为3.2万平方米,作为钟祥汽车客运中心站的辅站。

荆门冷水机场位于钟祥市冷水镇西北角。规划荆门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由冷水机场及其配套公共交通组成,实现机场内部方便交通换乘,形成多种交通方式有效、快速衔接的综合性客运枢纽。

(2)京山县及屈家岭管理区:规划将屈家岭客运站扩建为一级站,建设成为屈家岭客运中心,平均日发送旅客10000人次,场站规模为3.6万平方米;城区的客运站暂不做调整。

(3)沙洋县:规划建设荆天城际铁路,将结束沙洋城区不通铁路的历史,现阶段应预留城际铁路场站建设用地。

“十二五”末荆门市域形成7个综合性客运枢纽,7个客运场站。其中荆门市中心城区3个综合客运枢纽,1个客运场站;钟祥市2个综合客运枢纽,2个客运场站;京山县2个客运场

站;屈家岭管理区1个综合客运枢纽;沙洋县1个客运枢纽,2个客运场站。

(五)物流节点布局:荆门市现代物流体系按照“物流园区—物流园—货运中心(货物)—农村物流点”的四级结构模式布局。

第一层次节点为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是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功能全而存储能力大,调节功能强。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运输中心、公铁联运水陆联运与配载服务中心、仓储中心、流通加工中心、货运代理、海关代理、物流信息、咨询服务与运输交易市场等,可以提供多种形态,环节和物流组织服务,具有基础性、公共性、集约性的特点,是全市物流的中心。初步规划建设六大物流园区: 荆门公铁物流中心、荆门港石牌核心港区物流园、钟祥现代交通物流园、京山物流中心、荆门市腾飞达物流园、沙洋中心港综合物流园。

第二层次节点为物流园,包括各专业物流园与综合业务类物流园。物流园的规模因地制宜,功能突出专业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主要是为产业基地提供仓储运输、包装,为城市提供配送和物流信息服务。初步规划建设21个物流园: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京山村村通物流园、屈家岭农产品物流园、冷水空港物流园、皇庄港专用物流园、危化品运输物流园、京山工矿专用物流园、胡集磷化物流园、众诚物流批发大市场、宏业物流园、通旺达物流园、楚元石化物流园、群得利物流园、掇刀区货物综合物流园、石化产品物流园、荆门农产品物流园、掇刀建材物流园、纺织服装物流中心、花卉物流中心、汽车零配件物流中心、洪森粮油产品物流园。重点建设的项目是前9个。

第三层次节点为各类货运中心和货运站场。货运中心与货运站场突出运输服务,主要是为各类企业和经营者提供运输、装卸、堆场,兼顾流通和配送。规划利用现有的各类专业货场和运输企业自营的货运站场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挖掘潜力,使之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

第四层次节点为各乡镇农村物流点。乡镇物流点突出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兼顾各类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为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提供生活物资、农产品、农资等产品的运输、中转、仓储服务。规划利用现有的各乡镇农村客运站场、运输企业货运站场进行相应改造和配套建设,进一步拓展客运站的服务功能,使各类农村客运站成为综合运输站,形成全市物流网络。物流园区

“十二五”末荆门市域形成27个综合货运枢纽,11个综合货运场站。其中荆门市中心城区16个综合货运枢纽,3个货运场站;钟祥4个综合货运枢纽,4个货运场站;京山4个综合货运枢纽;沙洋2个综合货运枢纽,4个货运场站;屈家岭管理区1个综合货运枢纽。

三、“十二五”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项目估算总投资371.3亿元。重点项目21个,估算总投资168.4亿元,其中公路重点项目8个,估算总投资74.8亿元;铁路重点项目2个,估算总投资56亿元;港航重点项目3个,估算总投资14.1亿元;客运站场重点项目2个,估算总投资5亿元;物流园区重点项目5个,估算总投资15亿元;航空重点项目1个,估算总投资3.5亿元。

(一)交通基础设施

1、公路方面:扩大路网规模总量,提高路网的覆盖与通达能力,优化路网结构和布局,完善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二个层次路网。

——重点推进国、省干线的升级改造。抓住国家和省调整国省道机遇,实现所有县市区通国道,所有县市通一级公路,所有建制乡镇通国省道及二级以上公路。重点按一级公路标准升级改造207国道、219省道(荆新线)、311省道(分当线)等重要干线。

——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实施县乡道改造力度,保证农村公路主网络便捷、安全、通畅。加快通村沥青水泥路循环线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桥梁配套及危桥改造工程,保障农民出行安全。

铁路方面:提升荆门铁路枢纽作为鄂中铁路枢纽地位。

——重点推进长荆、荆沙铁路通道的扩能改造;

——加强与武汉城市圈铁路对接,建设荆门至天门或潜江和京山至天门城际铁路或高速铁路。

2、水运方面:加快汉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等级航道的建设,加快钟祥港区、沙洋港区、荆门港石牌核心港区建设,完善主要港区的集疏运体系,促进内河航运突破性发展。——重点推进汉江航道建设。加强汉江航道荆门段整治,大幅提升航道通过能力;推进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建设,连通长江、汉江,促进航运发展。

——加快港口建设。抓住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建设的机遇,建设荆门港石牌核心港区和沙洋中心港区工程,使腹地的石膏、肥料和部分矿建材料通过港区集散;新建船闸,使渠道与航线相通,保证上游的煤、石膏、磷矿、矿建材料、肥料等过境运输。

——加快推进主要港口规模化港区集疏运通道建设。积极发展内河集疏运体系,促进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紧密衔接。将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纳入当地发展总体规划并加快建设。促进铁路、公路在内河港口的有效衔接,发展多种运输方式联运。

3、航空方面:改扩建冷水机场,将其发展成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军民两用机场。

4、客货运站场方面:建设以荆门城区为主中心,以钟祥、京山、沙洋为副中心,以各乡镇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加快荆门中心城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启动荆门新火车站、荆门公铁换乘中心、荆门月亮湖客运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加快物流园及货运站场建设,进一步依托火车站、港口、工业园区等大型货物集散地的货运枢纽站场的建设和改造升级,将有条件的货运站场向物流站场或物流园区转型。

——继续推进县市区等级客运站软硬件改造和农村客运站亭的建设。所有县市区普及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客运站;具备条件的乡镇建成等级客运站。

(二)重点实施项目

“十二五”建设实施重点项目

第五篇:“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进一步增强全乡消防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消防安全状况根本好转,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使消防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贵州省消防条例》、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厅《贵州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精神,党委、政府决定启动全乡“十二五”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现就有关规划如下:

一、xx乡消防事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1.我乡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消防事业随之调整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从当前义务消防队所担负的职能来看,我乡义务消防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较为单一的火灾事故扑救为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消防工作的重点领域也要随之进行调整,消防队伍的任务要从以较为单一的火灾事故扑救为主向以处置抢险救灾、突发事故等抢险救援为主进行职能转变。同时,对消防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专业的训练以及相关的设施。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我乡消防工作有一个新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我乡工作的重心所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消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可或缺。长期以来,我乡消防事业的工作重心在城镇,对农村重视不够,这也是近几年农村消防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我乡未来几年的消防工作要着重加强农村的消防事业,加快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增加农村消防队和专兼职消防队员的数量,加强农村消防设备的更新换代,真正构建起城乡一体的消防防护体系。

3.建设“平安xx”、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乡消防工作积极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党委、乡政府提出了建设“平安xx”的口号,其主旨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社会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根本体现。然而,近年来随着我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乡的火灾形势也十分严峻。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我乡消防安全责任不够落实,消防基础落后,消防装备不能够适应现代火灾扑救需要等深层次问题。

这就要求乡的社会消防工作要快速发展,加大配备救援装备的力度,提高救援装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将消防队伍建设成为一支防患有力、救援有效的队伍,真正使之成为一支集灭火战斗和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工业事故、群众救援、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二、“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乡消防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统一布置,遵循现代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的客观规律,按照乡党委建设“平安xx”的要求,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主线,以建立健全我乡综合防灾救援体系和预防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为动力,全面提升消防工作水平,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为我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和有序推进的发展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消防事业的发展全局,坚持协调发展,有效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消防事业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立足于xx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实际需求,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安全保障要求,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农林消防工作;坚持依法治火,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公共消防政府负责、企业消防企业负责、区域消防区域合作联建共享、行业消防行业统筹联建共享的消防体系和消防体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

2.注重整体和突出重点的建设原则

一方面要立足于消防事业的实际需要,注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要求,统筹排布全乡的消防力量,大力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另一方面要以抢险救援工作体系为重点,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强消防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消防综合保障能力。

3.统筹规划和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原则

按照政府为主导,其他投资方式为辅的融资模式来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的消防事业发展,将消防事业发展投入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明确,政府、企业、区域、社会各方责任落实,资金保障有力,工作到位的消防建设推进体制,形成公共消防政府分级负责,积极探索消防事业发展融资渠道的社会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形式和途径,力争做到消防建设的科学化、集约化、合理化和适度化。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十二五”消防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建立健全包括水上、陆地、空中于一体的各类灾害事故救援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火灾防御体系,全社会对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的抗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适应我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具体目标

——坚持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消防人员的增加、消防设备的配置与消防规划相一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增加设备、人员、公共设施数量的同时,也要提高质量,节约利用水、电、土地等自然资源。高度重视消防信息网络的建设,以信息服务为纽带,实现软件无线调动、网络调度、统一指挥、互相配合,调度指挥系统最终达到“一体化设计、多信息融合、多部门联动”实战管理目标,着力提高火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人员训练、设备配备、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上为建设“平安xx”奠定坚实基础。xx各地产业结构、生活环境的差异必然要求消防工作也要与之相适应,切实建设一个平安的xx。

——从灭火救援的实战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重点解决消防水源不足、消防装备量少质差以及消防队点稀少等影响消防灭火救援能力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城镇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要制定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具体办法,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派出所要加强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形成灭火、抢险、救援的综合能力。

——消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快消防信息化的建设,提高灾害的监督管理和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共享能力,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率,为队伍的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指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构筑一个突发灾害救助体系。

三、“十二五”消防事业规划的重点领域

(一)促进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消防水源的建设

随着小城镇建设开发和通乡通村油路的建设,各类建筑会随之增多,应同步建设消火栓等消防基础设施。鼓励农村地区建设消火栓。消火栓不足的,要充分利用水库、河道修建消防取水口。供水部门应结合管道的扩建、改建或更新,保证消防给水管道水量足、压力足,满足消防供水要求。乡政府所在地应修建公共消防蓄水池,水井等消防设施;建筑施工单位也应积极修建本单位消防蓄水池、水井等储水设施。突出加强消火栓的建设,城乡道路按国家要求每120米设置1只消火栓;住宅区道路每80米设置1只乡政消火栓;道路十字路口在四个转角处分别设置消火栓。对于新建设(改建)的住宅区,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建设。

2.加快义务消防队建设

要根据xx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把消防队建设纳入城乡(镇)总体建设规划,使消防队建设辐射至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消防救援格局,形成消防救援网络体系。消防队建设应按照街道5分钟、50户以上自然寨8分钟、其他农村地区15分钟的要求,进行建设。根据不同村寨的规模确定消防队伍人数,保证救援力度。

(二)完善城镇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

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乡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抓好城乡(镇)消防规划并将消防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和乡村建设同步实施;并根据总体规划一并实施,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新城镇(街道)建设在抓好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同步抓好《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做到一步到位。农村的消防规划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抓好消防水源、消防道路、消防安全布局等规划建设。

(三)进一步提高消防装备现代化程度

要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十二五”期间的消防装备,按照“种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配备。具体应根据我乡的产业结构和火灾特点有侧重地落实配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消防责任体系建设

乡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24]15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公发〔2024〕4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把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本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认真落实各单位的消防责任制和各重点协作区的联防联建共享消防体系的责任制。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切实可靠、不留死角、高效运作的责任体系。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义务消防队力量的建设。

乡人民政府对不符合城乡消防安全布局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要限期搬迁;对无法保证消防安全的,要责令停止使用。派出所要加强本地区的消防监督工作,切实加强火灾隐患的源头控制,研究本地区火灾特点,掌握火灾规律,提出针对性措施和意见,要充分发挥义务消防队作为应急抢险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

(二)保障消防资金投入,确保消防事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区域消防建设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工作到位、保障有力的责任体系。乡人民政府按照我乡“十二五”期间的消防总体建设情况,加大对公共消防的投入,将公共消防投入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消防投入渠道,城乡消防维护费,根据城乡发展需要逐步增加消防正常维护经费的投入;基本建设经费、消防装备经费、义务消防队经费,有计划地安排,有效支撑消防事业发展。

(三)加强消防法制建设

1.完善地方消防法规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依据,分步制订符合xx实际、便于操作的相关地方消防法规。2024年制订《xx乡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2024年制订《xx乡消防监督简易检查规定》;2024年制订《xx乡村居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2.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

积极开展消防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工作,坚决整治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严厉打击消防违法犯罪活动,改善消防安全环境。完善消防执法质量考评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消防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以消除火灾隐患和查处消防违法违章行为为重点,严格落实公安派出所对农村、居民区和辖区授权列管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严防失控漏管。

(四)加强消防事业发展研究工作,落实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xx将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xx”。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消防事业应该更加注重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好地理顺“十二五”期间xx消防事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切实抓好我乡的消防工作。

(五)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应多渠道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火救生知识,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要积极推动消防工作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的“四进”工作,大力拓展宣传渠道;进一步加大消防队开放力度,扩大消防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对涉及本行业的消防法律、法规的了解、掌握,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继续将消防知识纳入到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单位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普法、就业教育工作内容;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单位要在辖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