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旱涝急转等严重自然灾害,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勇于担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增长、调结构、壮规模,县域经济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稳中快进,县域经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2024年,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提速、提质、增效、增后劲的良好态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一)速度加快。2024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2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增幅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4611.5亿元,增长29.5%,高出上年3.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达到524.25亿元,增长39.1%,高出上年0.7个百分点;县域城乡消费总额4299.1亿元,增长17.8%,农村市场消费增速快于城镇0.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6.7%和53.8%,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8个和3.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基石”地位进一步巩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结构改善。一是产业结构稳步升级。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1.2∶46.3∶32.5调整为19.6∶49.4∶31.0,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3.1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由2024年的41%提高至44%。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6000亿元,10个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1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457家,稻花香集团成为全省首家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农字号企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大型物流中心、专业市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在建设中崛起。二是企业结构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国内行业的冠军企业和一大批细分行业的领跑企业。县域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7757家,16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谷城骆驼蓄电池、远安东圣化工、枝江三宁化工、大冶劲牌、石首楚源化工、汉川福星科技、东宝新洋丰肥业等一批企业跻身湖北100强行列。三是名优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县域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39个,占全省总量的四成以上。在培育自主品牌的同时,各地还引进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名企落户湖北,与本地资源对接“联姻”,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四是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新进展。全年县域关闭小水泥、小印染、小冶金等企业(生产线)38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产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三)效益提高。一是工业效益提升。2024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791亿元,增长54%,利润724亿元,增长78.6%,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工业18.7个和49.3个百分点。二是财力增强。2024年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55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由上年的21个增加到42个,过10亿元的由5个增加到13个,过20亿元由1个增加到2个,最高的江夏区达到38.3亿元。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税收收入占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2%,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对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9%,比上年提高了
7.4个百分点。三是农民收入大幅提升。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897.9元,增长18.3%,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3.9个百分点。
(四)后劲增强。一是各类市场主体迅速壮大,民间投资活跃。2024年全省各类市场主体219万户,比上年增长16.7%,新登记市场主体平均注册资本金为49万元,增长14.2%。县域年销售过亿元工业企业2532家,净增943家,户均销售额3.86亿元、户均利税2888万元。全年民间投资累计完成7460.64亿元,增长4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二是县域投资保持高位增长。2024年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投资7819.3亿元,增长38.2%,高出全省9.5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工业投资增长43.6%,高出县域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对接“央企”成果丰硕,一批500强和知名企业落户县域。一大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骨干企业新上后续工程,提质扩能,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点。县域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202个,比上年增加550个,完成投资1671.3亿元,增长78.1%。三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与上年相比,2024年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40个增加到50个,过200亿元的由10个增加到19个,过300亿元的由零增加到9个。规模工业增加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2024年的5个增加到16个。四是产业集群崛起壮大。2024年,全省67家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聚集了规模以上企业2904家,比上年净增303家,实现销售收入5979亿元、上交税金181.9亿元,分别增长34.7%和33.8%。规模过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达到18个。五是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全省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网、农村路网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提高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汽车、钢铁、食品、石化、机械、电子、纺织、建材八大过千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扩大了县域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空间。
(五)面貌焕新。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2024年,武汉城市圈县域生产总值、投资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2%和54.1%,发挥了重要的龙头作用;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双翼齐飞,两市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投资增速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6个、4.9个和1.4个百分点。大别山和武陵山试验区、荆州“壮腰工程”全面启动,交通基础设施瓶颈有效缓解,山区和沿江县市经济彰显特色,发展步伐加快。荆州市承接产业项目取得新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0亿元,引进省外资金284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88%,增长67%;其中利用外资7429万美元,增长32%。29个山区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1亿元,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8个层面的省级试点覆盖了全省37%的行政村、39%的乡镇,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二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引领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各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不断增大,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项目、企业有序布局。截止2024年底,全省县域90个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847.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22.2%;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88.7亿元,增长43%;税收202.4亿元,增长35.5%,投资和税收占县域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1.5%和53.6%。三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各地通过对外重组攀大附强、对内加大技改投入,做大做强了一批县域传统主导产业。随州专用汽车、宜昌磷化工、荆州石油机械、江夏装备制造等一批在全国和在省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已经形成。通过招大引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新兴战略产业扎根县域,茁壮成长。仙桃引来全球第四大印制电路板厂商——台湾健鼎科技,投资5亿美元建设中国最大的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近20家上下游关联企业扎堆跟进,将建成年规模近500亿元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九州方园总投资5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落户宜都,将建成完整的“单晶硅棒拉制—硅棒切片加工—电池片生产—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光伏产业链和产值达到300亿元的世界一流光伏生产基地。
(六)“气场”浓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省上下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凝心聚力抓落实、齐心协力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已初步形成。一是高起点谋划目标。各地高点定位、高标引领,不断超越自我,跨越追赶。[size=6][color=red]仙桃提出争做全省县域经济的标兵、市州经济的追兵;大冶、宜都、潜江、枣阳、枝江等县市瞄准全国百强[/color][/size],加快冲刺速度;襄阳各县市围绕“四个襄阳”建设,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加力快跑。二是营造最优的投资环境。各地按照打造全国最优投资环境的目标,扎实推进“治庸问责”,着力打造审批事项少、流程短、收费低、效率高的开放投资环境。三是形成竞相发展的合力。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综合评价考核县域科学发展实绩,大力营造争先进位的氛围。各地加大工作力度,用硬投入改善硬环境、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重商兴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大企业、大项目纷纷引入,发展的“大气场”变成了要素聚集的“强磁场”。2024年县域引进省外资金2579.3亿元,增长65.8%,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
二、稳神竞进,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谋发展
2024年,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机遇的历史性惠顾,也将直面一系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严峻挑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我们既要认清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更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奋发进取。
(一)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有利于湖北发展。中央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我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内需市场、内生增长正逐步成为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利于湖北县域经济发挥内生型优势,加速扩张。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继付诸实施。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的政策叠加效应下,湖北将在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开放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县域经济将迎来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难得的发展黄金期。
2、区域开放与合作步伐加快。国家开放格局由沿海沿边开放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不可多得的交通区位、科教优势相叠加,把湖北推到内陆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前沿,成为要素聚集高地,必将进一步拓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湘鄂赣加强省域合作,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启动,构建起互动合作、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区域合作机制,将有力地促进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我省沿江县市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的产业空间和更广的经济平台。
3、全省发展基础坚实,跨越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历届省委省政府实施管长远、打基础工作,为湖北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和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为县域相关主导产业扩大了发展空间。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湖北实现了弯道超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速发展期,县域经济站在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4、湖北“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省大力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加快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将更好地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促进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政策机遇,搭建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实施“壮腰工程”,荆州成为国家批准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江汉平原振兴崛起点燃了新引擎。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扩面、仙洪试验区、竹(竹山、竹溪)房(房县)城镇带、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有利于探索不同类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二)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从外部看,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并存,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风险不少。从本省看,我省正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双加快”任务,要素瓶颈制约更加趋紧,区域间围绕资金、资源、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新一轮抢占发展高地竞争中的压力增大。
2、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沿海发达地区立足创新驱动、优化发展,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中部省份谋求跨越,奋力发展县域经济。我省县域经济经过近几年加快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大冶、宜都等一批县市率先冲刺全国百强,勇当湖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排头兵,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但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2024年,“全国百强”生产总值平均为475.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9亿元;而我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2024年的20个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44%和27%。同时,与中部省份比也有一定差距。
湖北县域经济正处于前有标兵,侧有强兵,后有追兵的包围夹击之中,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态势,处于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的紧迫局面,必须自加压力,加快创新步伐,在新一轮竞争中奋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3、自主增长基础仍较薄弱。全省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缺乏强县支撑,县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产业层次偏低,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主体发展不够,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各种创新资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县域科技、人才资源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行业小微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能源资源、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趋紧、劳动
力成本攀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诸多因素将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激情奋进,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2024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县域经济勇于担当支点建设重任的攻坚之年,做好2024年县域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4年,全省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一主三化”方针,以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首要任务,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以集群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特色为抓手,以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和组织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精神区位,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力争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激励大冶、宜都等县市率先冲刺全国百强,努力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此,要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赶超进位意识,大力营造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省上下必须按照“三抓一促”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精神区位,让赶超进位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档、升级、进位。一是强化高位求进意识,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规模和质量的跨越。我省县域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拿出奋力追赶的勇气,勇于攻坚克难,勇于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在全省的比重,努力提高在中部、在全国的地位,使基石更坚实、柱石更粗壮,成为湖北加快构建战略支点、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二是强化抢先求进意识,奋力争创全国百强。进一步加快我省冲刺全国百强的梯队建设,激励大冶、宜都咬住目标不动摇、克难攻坚不懈怠、加快发展不折腾,用争先进位聚人心、鼓干劲、提士气,以精神追求的新跨越,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三是强化后发求进意识,加快赶超步伐。加强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努力走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之路;加快山区和贫困落后县市与条件较好的县市联动发展,实现弯道赶超,激励更多的县市进入全国中部百强。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县域产业综合竞争力。坚持把壮大规模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做大规模总量中提升实力。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各地要围绕全省“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提升计划”的实施,促进县域相关主导优势产业由大变强。鼓励骨干企业加大技改扩规投入,积极引进央企、名企与本土骨干企业联合重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为县域经济发展构筑新支点。二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强力推进“四个一批工程”,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一批过100亿元的园区,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影响的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引导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业和加工区聚集。三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平台、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核心景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四是坚持县域经济集群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扶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元和千亿元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集群。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建设,加强与全省“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及大别山、武陵山试验区建设规划的对接。注重城乡相协调,避免小城镇建设无序发展。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集中力量支持县城、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提升中小城市品味,建设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精品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以产业壮大推动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文化旅游重镇的建设。放宽城乡户籍束缚,就解决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险、教育、医疗等方面制定有效政策,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城镇承载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容量。积极推进多层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一是坚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培植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弱势企业;加强大企业“直通车”服务,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强化“小进规”目标管理和跟踪督办,建立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育成机制,对列入计划的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发展之路,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进一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上规模、提档次、创品牌,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民营企业。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扩大市场主体规模。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把产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中心任务。按照“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总体要求,突出主导产业招商,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不断提升县域重点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突出重点领域招商,更加注重引进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央企和名企,更加注重大项目,在大项目中突出工业项目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在工业项目中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努力提高引资实效。三是坚持“放”与“扶”相结合,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开经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主体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环境建设,夯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贯穿全省、连接县域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空港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破解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夯实发展基础,拓宽发展空间。二是优化软环境。坚持以营造“全国最优发展环境”为目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强力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大力发展重商文化,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社会氛围,把重商崇企的理念转化为服务经济的自觉行为,破除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民间投资创业活力,把湖北县域建设成思想最解放、资源要素最开放、创新创业活力最强、发展举措最活最好的发展高地。三是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搞好园区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着力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四是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在县域内布局和建设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担保示范机构、综合服务示范平台和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为县域企业提供“零距离”、“保姆式”的优质服务。
(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能力。一是加强银企合作。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担保行业发展,培育一批担保业务过10亿元、过100亿元的担保公司(集团);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各银行、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的作用,引导和促进更多的资金流向县域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投向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有利于改善民生的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60亿元调度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加强用地保障。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加强土地调控,严格用途管制,提高用地门槛和利用强度,以最小的单位资源消耗实现产出的最大化。探索和推广节地型城镇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推动居民集中居住、工业集中发展、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拓展新的用地空间。三是强化能源保障。千方百计拓展煤源,协调运力,努力开拓“海进江”电煤新渠道,积极争取外购电。优化电力发供用和生产调度,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四是推进科技创新。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和改善科技服务,不断
提升县域科技创新水平。五是强化人才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倡导勇于创新、敢闯敢试、埋头实干的创业精神,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尊重企业家、培育企业家、扶持企业家、依靠企业家办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县域新型工业化中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分享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当前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保护生态、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繁重而艰巨。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适应企业用工需求。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乡劳动者收入。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解决群众困难。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严格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建设一批“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和“宜居村庄”。四是以“三万”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通村公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电网改造、沼气等民生工程建设,加大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的覆盖力度,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实现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创造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年8月27日 来源:XX党政办公室
【收藏本文】 浏览 910 次 XX镇党政办调研室
近年来,XX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提升镇域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镇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镇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路子,并于2024年7月被市政府授予全市第二批经济强镇称号,一个竞争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强劲的经济强镇正稳步前进。
一、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一)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自2024年党政领导班子调整以来和2024年底班子换届后,镇委、镇政府在审视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强镇富民”作为奋斗目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城建立镇、三产旺镇、科教兴镇五大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富,确保稳定,镇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中上水平,跻身全市9个经济强镇(区)行列。据统计,2024、2024、2024、2024年分别完成本地生产总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同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以下简称“比增”)
%、%、%和 %。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 %、%、%和 %;分别实现农业总产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 %、%、%和 %;分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 %、%、39.82%和28%。分别实现财政收入1.62亿元、亿元、2.3亿元和3.36亿元,比增21.9%、20.6%、16%和55.9%。分别实现税收4.21亿元、5.03亿元、6.38亿元和8.22亿元,比增30.6%、19.5%、26%和31.5%。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根据发展实际,XX立足“三个坚持”,全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是:2024年为11:66:23,2024年为10:69:21,2024年为7:73:20,2024年为7.47 :71.2 :21.33。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发现,随着农业增长幅度逐渐放缓,镇域经济开始由“二产主导型”结构向二三产同步增长、三产作用逐步增强的结构转变。一是坚持第一产业精细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富民成效。树立科学经营农业的新理念,以精细发展特色农业为取向,优化农业结构。目前全镇形成了以水产、花木、蔬菜、生猪为主导的特色高效农业格局,被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农业产值多年稳居全市第一,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二是坚持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提升经济强镇竞争力。积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着手,走内涵发展道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赢得新的飞跃,一大批“科创式”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中顺、隆成、力劲、盛兴、三和、东方、海霸等一批站在产业和行业前端的龙头企业。三是坚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再造XX跨越新优势。将第三产业作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物流、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2024年第三产业大幅提升,增幅达到37.88%,创近年新高。
(三)优势产业发展强劲,镇域经济自成一体。
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XX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优势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复合型”经济体不断增强。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9大优势产业,并各自拥有了一批在业内赫赫有名、站在行业高端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3家,1亿元以上的30家:一是小家电产业,以鞍兆电器、安铂尔为代表,2024年产值约28亿元,税收约9000万元。二是日用制品产业,以隆成、易惠、易利等为代表,产值约23亿元,税收约8500万元。三是建筑材料产业,以三和管桩、盛兴幕墙等为代表,产值约24亿元,税收约8000万元。四是造纸印刷包装产业,以中顺纸业、正业包装等为代表,产值约20亿元,税收约7000万元。五是五金灯饰产业,以创英灯饰、和润五金等为代表,产值约21亿元,税收约6500万元。六是塑料化工产业,以新冠胶粘、联冠胶粘等为代表,产值约16亿元,税收约5000万元。七是装备制造产业,以力劲机械、正洲气门、中勤机械等为代表,产值约22亿元,税收约4500万元。八是办公家具产业,以东方家私、中泰龙、东港家具等为代表,统计产值约10亿元,税收约3500万元。九是纺织服装产业,以祥兴制衣、利达针织等为代表,产值约10亿元,税收约3000万元。
实践证明,XX这种不以一种单一产业为支撑的镇域经济,虽然没有“一镇一品”式区域经济的“经济名片”响亮,产业特色不鲜明等,但是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初步壮大起来的优势产业,在自身拥有的市场抵抗力、引资吸引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特色魅力”。
(四)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发展后劲强而有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XX迎来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近几年来,XX通过全力打造“政策‘低’、服务‘高’、环境‘优’”三大品牌,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一是数量大幅增长。2024年,全镇个体工商户有3865家,私营企业893家。至2024年底,个体工商户达4039家,新增503家;私营企业1298家,新增134家;外资企业189家。二是质量稳步提高。一方面是规模企业不断壮大。规模企业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全镇规模企业达到325家,其中属于民营企业的有200多家。另一方面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目前,XX拥有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批龙头企业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参与制修订各类国家级行业标准8个,特别是中顺纸业、三和管桩、盛兴幕墙3家企业跻身“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行列。
(五)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在强化引资环境建设的同时,XX主动承接港澳台以及国际产业的转移,采取 “以诚引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和“乡情招商”等有效做法,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招商引资,一大批优质企业纷纷落户并不断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活力也明显增强。一是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为了充分利用拥有的水陆交通区位优势,XX强化三产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专业市场。去年6月,投资达35亿元,我国最大的医药物流、信息流中心之一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奠基,该项目占地2200亩,预计建成后每年配送药品的金额可达800亿元,可为XX每年带来10多亿元的税收。二是优质企业增资扩产成主角。通过提供诸如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推动增资扩产成为不少优势企业的自觉行动。2024年新上增资扩产项目79个,占新上项目总数的73%。其中,三和管桩、三和建材就增资415万美元,推动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做强集团。三是外资企业发展迅猛。如首家落户XX的欧洲企业鞍兆电器,自2024年投产以来,仅3年时间就壮大成为全镇十大纳税大户之首,2024年产值突破10亿元,今年又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向更大规模迈进。四是骨干企业谋求上市。重点培育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上市,提升工业的实力。目前,盛兴股份、中顺纸业上市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顺纸业可望今年年底在上海A股市场上市,盛兴股份力争明年上市。同时,积极推动三和管桩、利华整染、丽景房地产等一批骨干企业分期分批上市。
(六)创新战略不断深入,科技实力稳步提升。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树立产业新标杆。
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并以此为龙头,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目前XX共获得1个“亚洲品牌500强”、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7个国家免检产品和18个省名牌名标(工农业类),名牌名标数量位居全市第三。中顺纸业坚持“品牌兴企”策略,先后创得“C&S”、“洁柔”、“太阳”三个品牌,其中“洁柔”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技术攻关,也拉动企业跻身于省清洁生产企业、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行列。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扶持企业申报科技立项等手段,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的新热潮,2024年申报省级项目为历年之最,也居全市前列。其中,1家企业申报了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3家企业申报了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等。三是启动技改贴息,推动产业大升级。启动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安排100万元财政预算作为启动企业技术改造的专款,开创了我市首个镇区运用技改项目促企业扩容的先例。近三年来,全镇共启动29个市级技改项目和20个镇级技改项目,项目累计总投资10亿元,增加经济总量60亿元。在2024年8月上旬召开的全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XX3个科技项目受到市表彰。全年全镇企业投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将会突破3亿元,比2024年增加1亿元以上。2024年技改投资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是以设备投资为主。设备投资达1.12亿元,占总投资的74%,比2024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为历年最高,其中实施“零土地技改”的项目有7项;另一方面项目技术含量高。其中高新技术项目2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项目3项、循环经济和环保节能项目4项。四是专利工作全力推进,质量稳步提升。近几年来,XX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市前列。隆成被认定为2024年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申报的“婴童车(高脚)”获得中山市2024专利金奖;中顺申报的“一种卫生纸纸卷”、佐敦音响防盗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遥控器”获得专利优秀奖等。五是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结硕果。积极扶持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目前XX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认定了2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3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0多项,解决了技术难题206项。
(七)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环境切实改善。
环境是对外开放的第一要素,也是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XX依托硬环境的优化、社会环境的改善,带动服务环境的提升,实现了发展环境的整体进步。去年7月,考核鉴定组通过严格考核一致同意XX通过国家卫生镇考核验收;9月,国家爱委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镇。一是强化外部环境建设,增强硬实力。近年来,XX以创建国家、省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载体,以“三纵五横”路网建设为依托,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并举,先后投入3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X已经步入了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最大、城镇环境改善最明显的新时期。目前城区道路硬底化达到98%,下水道管覆盖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21%,人均绿地面积11.2平方米。落实保洁制度,主要街道16小时保洁;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密封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还投入2024万元,改善全镇村居民住宅区的道路。据调查,群众对XX的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公共场所和厕所卫生等项目的满意率达到96.15%。二是强化社会环境建设,增强吸引力。作为省市平安镇试点的XX,以建设“平安XX”为总目标,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和工作站,启动平安镇试点方案,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和防控“三张网”即警防网、民防网和技防网,加大力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及投资者的安全感,形成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谐的人居环境。同时,彻底整治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消除安全隐患。据最新民意调查,群众对XX的社会治安基本满意率达90%以上。三是强化服务环境建设,增强凝聚力。通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XX实际,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再清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对办事程
序进行再审视,能去掉的环节坚决去掉,能精简的坚决精简,能归并的坚决归并,建立一套适应经济强镇要求的快捷、高效办事程序。
(八)历史债务全面化解,轻装前进谋求跨越。
由于历史原因,XX在2024年所承担的直接和间接债务就超20亿元,其中欠银行债务约12亿元,欠企业和私人的债务约10亿元。巨大的债务成为XX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相当长一段时期无法也无力进行更多的经济社会建设。2024年镇党委班子主要领导调整后,将化解历史债务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历史债权债务问题处理工作组,镇委书记欧万洪亲自主抓,多次召开协调会,采取果断措施,化解债务。一方面,对属于XX应收的债权,想方设法积极收回。如已全部收回早年在澳门投资地产的1.65亿地价款和澳门联生围1300万股权款、浦发工业机械有限公司930万股票款、在江门投资地产的3750万地价款,大大缓解了镇财政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沟通协商,获取债权人谅解,用小量资金顶抵大量债务,并成功收回星光锁厂等物业。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向司法部门提出XX经济发展总公司、坦背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四家公司的法律破产申请,目前已进入破产程序,今年8月可望化解所有历史债务。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由于受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XX镇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须大力解决:如整体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结构层次相对较低等。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体系不够优化,经济结构有待改善。
综观XX产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调整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表现在:一是三次产业的比例虽有改善,但仍需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而从XX2004年以来的数据看,农业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至2024年已经下降到7%;第三产业的比重2024年为21%,但还是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70%左右;且与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7.7%的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这充分说明XX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仍然不高,还是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需要突出强化提升。而且,根据XX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可以说是推动XX经济跨越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为什么呢?关键在于XX拥有以下两大优势:一方面是XX具有其他镇区所不能比拟的自身禀赋。即以轻轨、高速公路、国道、干线以及临近港口等为一体的高效综合运输网络,以及拥有比较充足的土地资源,发展空间比较大,这些优势成为XX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是引进了物流龙头,打通了现代物流业的闸门。我国最大的医药物流、信息流中心之一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的引进,既将XX过去“小而杂”的市场提升成为“大而专”的超级物流巨鳄,有力地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档次和水平,又推动物流业、专业市场成长为XX经济增长的优质特色板块,培育出了再造XX发展新优势的源泉,还将进一步完善中山的医药、生物产业的完整链条,加速推动中山向全国的食品医药强市迈进。二是产业链条缺乏有效延伸,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虽然小家电、造纸、童车、建筑材料等产业发展不错,但主产业还不十分明显,产业链条不长。只有形成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一落户,相关的配套产业才会“结伴而来”,上伸下延,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条,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产业堆头做大。比如在火炬开发区,围绕宏基电脑,就有4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积聚效应。这是XX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科技创新参差不齐,工业竞争力有待增强。
在专利建设、名牌建设和研发中心组建等科技创新方面,XX的规模企业特别是几大集团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普遍较弱,导致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下面,仅以专利和名牌建设情况为例:一是专利建设方面。从XX目前的态势来看,专利主要由一
批龙头企业主导,它们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占全镇的70%以上,其中2024年隆成以48件的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全市企业榜首。而大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甚至匮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名牌建设方面。至目前,全镇虽荣获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2个,在全市排第3位。但都是以中顺、三和、盛兴等优势骨干企业为主导,仅中顺系列产品就获得包括中国名牌产品在内的8个名牌名标,直到2024年才开始向其他一些规模企业延伸,除了农业的两个省名牌外,工业类的很少见中小企业的身影。
(三)缺乏产业总体规划,产出效益有待提升。
规划是龙头,是促进产业集聚的指引。从各地的例子来看,没有规划的发展是无序的发展,是有失科学的发展,严重的会导致失败。从XX的实际来看,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体规划缺失,产业集聚效应较弱。其一是功能区分不明,未现“扎堆”发展势头。由于在规划中没有明确的功能区分和产业布局,科学引导的力度不足,导致产业“遍地开花”,失去了有效的集聚效应,也给外界一个产业主体不突出的“假象”。现在,不少地区都进行了一些产业区分性质的规划,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家电产业园等,不局限于一个村、镇或市,并积极主动地依托这些功能区分明确的产业园区进行产业配置,达到主体突出、规模增大、链条延伸、效益凸显的目标;其二是针对性引资力度弱小。由于规划的缺失,导致招商引资时缺乏针对性,往往不是根据功能区分也就是产业规划进行有目的的招商,而是奉行有什么项目就要什么项目,只要能来投资就可以的“低水平引资观”,“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既导致引资的效益不好,还可能引进了一些低产出、高耗能、重污染的劣质企业。二是效益观念缺失,产出能力未达极值。据统计,XX目前的1000多家工业企业,占据了2万多亩的土地,2024年税收达8.22亿元,已立项工业园区产出强度为平均每亩工业总产值267.6万元。但从全镇的角度来看,产出效益却不容乐观。我们重点引进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占地2200亩,建成后年税收高达10多亿元。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占地仅为前者1/10的亚太却可以创造出超过前者所创造价值的总和还要高。这说明,规划后的引资是科学的,高效益的。
(四)建设项目年年投入,财政压力有待缓解。
近几年来,XX步入了大投入、大建设的新时期,地方财政压力也不断加大。一是创建省市教育强镇。2024年来先后投入2.3亿元巨资新建、扩建学校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2024年成功创建为省市教育强镇,目前建成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3所、规范化学校6所。二是创建国家和省卫生镇。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共投入3亿元建设基础设施,仅以“三纵五横”为公路骨架的道路路网的扩建和开通就投入上亿元,2024年成功创建为省卫生镇,2024年创建为国家卫生镇,并向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进军。三是改善百姓民生,打造公共财政。重点放在保证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如社会保障支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文化、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性项目的支出。仅2024年全镇财政对农业、水利和教育、科技、卫生、公益及其他社会事务支出达到2.5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66.8%,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位居全市前列。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地方财政的投入压力也日益增大,建设资金也成为了XX发展的一大“瓶颈”。
(五)城镇发育程度不高,聚集功能有待强化。
由于105国道贯通全境,过去XX的城镇建设就以国道为依托,沿国道两边进行“线性式”建设,这在当时是一种可行的规划,但是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纵深推进不够,城镇张力弱小。城镇只沿国道铺开,国道两边一定范围内可以得到辐射,但更大范围和更广的空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导致城镇缺乏集聚力和承载力,功能弱化。而且,XX系由原XX镇、原坦背镇合并而成,诸多原因导致两地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坦背片城镇建设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近几年来XX镇从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加大了坦背片建
设力度,拟将原坦背镇的中心区整合好,成为XX次中心区,辐射整个坦背片,带动坦背片的全面发展也取得一定的实效,但差距依然存在。因此,进行全镇统筹规划,坚持两翼并进战略,打造新的城镇已成为XX必须全力破解的一道关乎XX长远发展大计的时代命题。
(六)体制性矛盾多存在,发展难题有待破解。
主要表现在:由于金融政策的调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近年来XX采取召开银企联谊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行、企业合作桥梁,但企业贷款融资难题还是十分突出。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影响,镇域经济发展正面临“不缺项目缺用地”的难题,一些新项目因用地指标问题难以落实,如亚太医药配送中心项目和生物医药科技城两个项目总共用地需要4000多亩,把全市的指标拿来也不够。而且随着一些部门职能上划,实行垂直管理,镇委、镇政府的综合协调职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自主权越来越小。此外,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不高。
(七)不平衡局面仍存在,协调发展有待深化。
由于XX建镇的特殊性,致使XX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依然存在。一是XX片与坦背片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从工业企业的数量,还是经济总量上对比,XX片经济雄占全镇70%以上。而且,规模企业多数仍分布在XX片。在这种不平衡中,我们也看到了坦背片的后发优势,XX未来镇域经济腾飞的希望也在坦背片。这也是近年来XX班子着力建设坦背次中心区、实施两翼并进战略的初衷所在。二是村社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XX片的村社区发展速度和效率很好,坦背片的村社区明显不平衡。
三、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建议
镇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是推动农村“三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只有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性,创新思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才能推动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X才有希望跨入全市镇区第一集团前列。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做好发展规划。要认真研究本区域的特点,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抓好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要体现和谐发展内涵,坚持高起点规划,为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立足长远,把好环境关口。发展镇域经济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大力发展高效能、低消耗经济,杜绝新上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防止污染项目、耗能耗水高的项目转移到乡村。招商引资时,引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概念,做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并重。倡导发展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再利用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促进镇域经济向资源节约、污染减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益型方向发展,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三是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对流动人口的各类社会服务,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生活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夯实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民在目前珠三角镇域居民中还占据相当比例,发展镇域经济,应当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来展开。一是坚持三产互动发展。要结合实际,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二是走精细发展农业之路。要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种植业调优,把畜牧业调大,把水产渔业调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XX要进一步培养以“东裕牌”脆肉鲩、“鸥风牌”南美白对虾等中国名牌农产品,脆肉鲩、南美白对虾
等5大示范基地,市渔农产冷冻厂有限公司等4家市级龙头企业为“带动主体”的农业模式,发挥“中国脆肉鲩之乡”的名片效应,着力提升主导农业的富民成效。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和餐饮、运输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特别是要依托亚太医药配送中心,以中江高速、太澳高速出入口,广珠轻轨XX站为“枝”,以初具规模的新中心区为“杆”,形成“枝”“杆”一体的物流商圈。既发扬“枝”的特色,发展医药配送、办公家具流通、五金商品集散等专业物流业,又一展“杆”的集合力,发展综合商品批发流动,积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互相配合呼应,并形成一个品种齐全、特色鲜明、规模至大、效益最优的新兴特色现代物流业基地。
(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增强镇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希望所在,发展镇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一要抓好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着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二要引导和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XX投资创业,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努力形成聚集效应,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目前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中,一批优质的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应该成为我们重点扶持的对象,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在政策、融资、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骨干企业重点倾斜,大力培育亿元级梯次企业群。同时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针对性地围绕九大支柱产业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三要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引导并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更新技术、创新产品、树立形象等方式,推动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名牌创建、科技创新和专利建设等方面,更要加大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四是推进优质民营企业上市。要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重点放在九大支柱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上,选择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优质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逐步上市,提高资本运营水平。
(四)以招商选资为重点,拓宽镇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发展镇域经济,工业和三产是重点,招商是关键,项目是要领。XX要把招商选资作为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提高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方式,实现招商选资新突破。一是主动出击,有力承接当前国内外优质产业的加快转移。要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围绕大项目抓招商,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重点是依托现有的九大支柱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加强领导,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要进一步加强对招商选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已落户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真正使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促其充分发挥“以资引资”的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既引进项目、资金、企业,又引进机制、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法;既引大引强,又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三是提高效益,实现引资新突破。招商引资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多引进投资回报率高、资源可持续利用、环保清洁、能增加镇财政收入的项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优化镇域经济发展大环境。
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机遇、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发展,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建设、树立“发展大环境”观念,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形成协调发展格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XX城镇发展规划编制调整和功能定位,发展具有XX特色的城镇,特别是要认真搞好
坦背片与XX片的协调发展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密切的城镇群,确保两翼并驾齐驱。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工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并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二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环境竞争力。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全力深化推进以“三纵五横”为主体的道路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不断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营造优良的发展大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特别是涉及镇域经济发展的部门,要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市场管理,整顿规范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要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投资创业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要在实践中探索新办法,解决好土地、资金等难点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必要条件,千方百计促进优质项目落户XX。
(六)以科技强镇为依托,提升产业科技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不竭动力。特色技术及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区域优势的专业化领域,也决定了特色产业乃至特色经济的生命周期。XX要充分利用我市“创新中山”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实施“科技强镇”战略,在吸取传统技术精华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实现产品由低档次、低附加值向高档次、高附加值转变,形成独具特色的规模效应。要深化技改贴息政策,提升品牌和专利建设水平,全面推行研发中心组建和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的深度上,还要在广度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一是深入推进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我镇目前已拥有32个名牌名标,并被认定为办公家具科技创新专业镇试点等。要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XX必须进一步深化名牌带动战略,强化品牌培育。一方面要加大培育、扶持和奖励力度,使产品名牌数量实现更大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名牌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其为龙头把分散的中小企业结成有机整体,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他们在市场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国际标准强化产品的质量管理、技术创新、营销策划,积极动员企业共创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形象,提高产业和区域知名度,使产业和区域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二是深入推进产学研模式。目前XX仅30多家企业走产学研路子,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206项。这说明组建研发中心、走产学研模式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值得推广。今后要进一步利用市镇有关扶持政策,积极扶持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技术创新、加快产品研发速度,提升科技进步水平。
(七)以激活民资为突破口,全力解决发展“瓶颈”。
资金短缺和建设用地紧张是目前各地在发展镇域经济中遇到的两大“瓶颈”。特别是近几年XX的大手笔投入建设,资金压力十分巨大。为此,必须做好两篇文章:一是激活民资。据统计,至2024年底XX银行存款达40.85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因此,要注重激活民间资本,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吸纳和聚集民间闲散资金,优先发展投资小、见效快、对财政贡献大的优质项目,把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改善银企关系,加强银企联手,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银企双赢。要积极争取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二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要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设用地,在千方百计提高已批土地利用率的同时,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突出抓好“五个一批”:即旧城改造腾出一批,开发整理增加一批,清理存量盘活一批,用活闲置土地再生一批,用好政策向上争取一批,满足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切实解决发展建设与土地紧缺的矛盾。同时,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打破土地“瓶颈”制约谋发展,特别是诸如办公家具等一些销售在外、税收在外的“两头在外”的产业,可以通过合作开发等形式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去,将总部留在XX,这样就腾出土地,发展更大规模、更加优良高效的特色优势产业。
(八)以完善发展机制为前提,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合力。
要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和发展镇域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整体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放开手脚抓发展。进一步理顺财政体制,壮大镇级财政实力,缓解镇财政投入项目多、开支大的局面。加强组织创新,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办法,积极引导组建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自律机制,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三年来,XX在发展镇域经济上投放的土地不足1000亩,但每年仍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说明XX的镇域经济发展是富有成效的,值得我们探索借鉴。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五个坚持”:
(一)坚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根本。
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独有经济要素的体现。当一个区域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独有区位、独有资源、独有技术、独有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元素,而且这些优势元素无法仿造、难以迁移从而不可替代时,就具备了产生区域特色经济的条件。但是,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交通优势,实际上都只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导向因素。从理论上说,在市场机制的配置下,资源一般应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流动配置,但实际上并不是具有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的地区都能顺利的发展起特色经济,而不具备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的地区就无法培育起自身的特色经济。例如东莞的一些镇并没有突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其特色经济却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大朗镇本身并不出产羊毛,区位优势也不是十分突出,却能成为年产毛衣2亿件(套)的“中国羊毛衫名镇”。这些事例说明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只是镇域特色经济率先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XX,一头连接市中心区,一头连接经济重镇小榄,自身禀赋还是优良的。同时,XX坚持实施“适者生存”的产业发展策略,不搞结构单
一、风险较大的产业,而是依托已有产业进行大力培育,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即“复合型”经济体,镇域经济得以稳步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坚持做强做优民营经济是壮大镇域经济的关键。
民营经济是民本经济,是富民强镇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是镇域经济的主力,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XX始终坚持民营主导方略,以民营企业领衔镇域市场主体,以非公有制经济引领镇域经济发展,从而推进了镇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规模化。一是加快开放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措施,全面落实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力求在“降”和“实”上下功夫。“降”就是在严把环保关、效益关和科技关的基础上,降低一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放手让民营企业家施展才能;“实”就是让所有的优惠政策措施如较低的税赋等落实到每家民企,让民企真正得到实惠。通过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投资创业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调整优化镇域民营产业结构。坚持走出镇域找市场,把镇域版块建成城市工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原料转化基地和城市的优质农产品配送基地,增强镇域民营经济的生命力。
(三)坚持政府引导培育是壮大镇域经济的重要保证。
镇域经济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引导,政府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使优势特色经济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实现和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一是体现在政府的前瞻意识。政府能够始终保持开放、前瞻的意识,敏锐地把握经济发展机遇是关键。二是体现在政府创新发展的能力。XX优势产业都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项目为
创新着力点,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共同合力下产生效益的,这些创新对培育和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三是体现在政府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在产业选择及规划的基础上,在组织管理、投资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做足功夫,形成高效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是体现在政府良好的服务意识。如果说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镇政府在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在产业初具规模后,政府主动介入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逐步涌现出来,增强了镇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五是体现在政府政策的连续性。XX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各个阶段,均围绕发展壮大产业这个诉求适时地调整政策措施,对优势产业的培育、扶持均表现出贯彻始终的专注。
(四)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有力依托。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好,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象XX镇这样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多、历史债务重、社会治安较差的“合并镇”,正是通过“平安XX”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环境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经济也才得到了提升。特别是通过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增强了城镇环境承载力和竞争力。
(五)坚持创新招商选资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依托优势产业有针对性招商选资。在当前土地资源等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只有依托镇域经济优势,即依托主产业、主产品进行招商选资,推动主产业、主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引进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能耗低、污染小、占用资源小、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和产业,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二是创新招商选资方式。通过采取 “以诚引商”、“以商引商”等有效做法,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三是搞好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跟踪服务,注重跟踪落实签约项目,努力提高履约率、投产率,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人民政府
简报
第1期
**************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2024年2月7日
早规划转思路谋发展——******镇民政村调研纪实
2024年2月7日上午,******镇镇长*******带领副镇长********等共8人,来到******镇民政村,采取看现场、听汇报、开座谈的形式,对民政村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提出了宝贵意见,现就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民政村基本情况
******镇民政村位于******镇南大门,总人口1312人,其中劳动力740人,截止2024年底外出务工529人,根地面积1226亩,开荒面积180于亩,根地总面积1400于亩,其中水田1100于亩,主要集中在5、6、7组,因其他原因常年无法种植水稻面积为50于亩。1
受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限制,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正值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占71.5%(保守估计2024民政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为1500万元),种养殖业发展主要靠留守老人,村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1、部分村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如5组的道路建设,2、8、9组的用水困难等;
2、村民自身投资种养殖业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而外部投资较少。
三、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1、抓基础,认真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结合民政村地理条件,王小军镇长指出,村两委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规划:
(1)经济发展规划。要立足农业大镇定位,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辐射,因地制宜滚动”的路子,坚持科技兴农。重点巩固发展基地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优质高效专用农业。在统筹规划上,继续做大做强水稻育种。
(2)产业布局规划。要区分山区组、平原组和中雁路沿线各村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态势。在经营方式上,要大力扶持种养殖产业,引导农民主动接受龙头企业辐射,走合作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发展一
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的生态、水、林等丰富资源,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促其成为农业新科技示范基地、产业化生产基地和招商引资载体,推动公路沿线加工业、种养业、旅游业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按照“规划先行、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镇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完成全村各组的中心组改旧建新规划,特别是要用好用足市委、市政府赋予我镇的各项政策,滚动发展,加快民政村基础设施建设。
2、抓落实,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全村党员干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整思路,主动出击,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做到“有侧重、可操作、包完成”。
(1)有侧重。以“建基地、抓龙头、创特色、打品牌”为基本工作思路,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果茶、食用菌、蔬菜、水产品、花卉、禽畜、用材林等生产基地。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紧跟世界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潮流,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大力发展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名牌农产品。
(2)可操作。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近期目标和长远目
标,并根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3)保完成。为村民承诺的事情,承诺一件,完成一件。
3、抓保障,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全村上下继续保持团结协作的发展势头,构造良好的干部融合机制,激活干部的热情干劲,形成合力,推进工作,努力塑造一支政治坚定、改革创新、作风深入、埋头苦干的村级干部队伍。
仙女镇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分析
仙女镇地处枝江市北部,与当阳市毗邻。总面积170.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11公顷,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4万余人。近年来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以建设“工业强镇、物流重镇、生态休闲旅游名镇”为目标,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服务园区,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园区环境大为改善,项目建设卓有成效。扎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我镇经济发展现状
2024年1-6月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659.88万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904.88万元,其中国税完成218.13万元,地税完成611.75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7900万元,同比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亿元,同比增长1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15亿元,同比增长34.5%。中小企业加速成长,新增规模企业1家(宏昌公司),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4家。另外,瑞克实业、雅丰公司、强劲公司3家企业正积极筹备进规。1至6月,全镇生猪出栏46100头,同比增长3.04%;家禽出笼105612只,同比增长6.2%;夏粮总产量2871吨,同比增长2.94%;油菜总产量7576吨,同比增长1.54%;蔬产总产量7328吨,同比增长4.79%。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全镇已初步形成肉牛养殖、优质柑桔、花卉苗木种植三大特色产业。目前,全镇年出栏1000头肉牛养殖大户达到3家;柑橘打蜡、销售大户达到200多户;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已达到60余户。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按照市政府规划我镇主要以建材、包装为主的工业园。目前我镇招商储备的项目不多,质量不高,特别是大项目少,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税收贡献率的项目更少,很难形成定向招商。未能把良好的交通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在三大特色农业方面投入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
2、城镇开发经营处于规划阶段,相对比较滞后。
3、由于仙女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村与村之间差异较大,农民生活水平差距大。
4、园区建设方面的困难。镇级财政收入压力较大,无法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配套建设落后,往往是项目在前、配套在后,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临主干道两侧的房屋拆迁难以推动,导致项目落地进度慢。企业招工难,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做法
1、全镇已初步形成肉牛养殖、优质柑桔、花卉苗木种植三大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我镇以李家茂为会长的肉牛养殖大户已达到3家,以周代年为代表的柑桔打蜡、销售大户已达到200多户,以胡光平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已达到60余户。
2、今年来我镇加大了老周场集镇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启动“示范一条街”建设。完成了枝当路与仙一路交叉口至老周场集镇三公里的路灯架设,安装高杆路灯68盏;投资34万元,对老周场集镇新正街两侧人行道进行改造升级,铺设新型人行道板1400米;启动老周场集镇街心花园和仙女经贸区仙女农贸大市场建设,并更新老周场集镇和仙女经贸区的环卫设施。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现有企业。积极主动地争取上级各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努切实做到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紧紧依托仙女工业园平台,围绕新型建材、包装产业进行定向招商,进一步把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发展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
2、稳妥推进城镇开发经营。积极顺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仙女新区发展规划,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紧临枝江主城区的实际,适时提出了高速公路以南激活“一方热土”,建“工业新区”;高速公路以北保持“一方净土”,建“生态新区”的思路,努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仙女。
3、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示范村的建设,以点带面,分类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老周场集镇和仙女新区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意识,打破城乡壁垒,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注重对农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引导,促进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与覆盖,努力形成产业互动、城乡共荣的良好局面。
4、加大拆迁力度、加快仙女工业园建设。积极配合市政府加强仙女工业园区建设。使工业园区内道路网络日趋完善,供电、供水、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到位,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对现有在建项目,重点有国泰科技、日威食品、仙女服饰等三家企业,要采取倒排工期,加压紧逼等措施,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24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乡等8乡镇15个村,其中调查点抽样统计5个村,分别是沙河村、永红村、瓦屋村、梧桐村、大沟村,重点就村域经济的现状特点、农业基础设设施、主导产业、农业服务体系、劳务经济及劳动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调研报告已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及特点
调查抽样的5个村共有人口2963人,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2岁,劳动力1701个,耕地6977.8亩。这次调查样本分别为川道、低山丘陵和高山村,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根据调查统计,5个村2024、2024、2024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如下: 调查抽样村2024、2024及2024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表-
时 间 农业总收入 农业实际收入 人均收入 与全县农民平均收入相比 同比增幅2024年 1509.4万元 1078.2万元 3638元 增加968元 5.5%
2024年 1878.8万元 1139.6万元 3846元 增加508元 5.1%
2024年
前10月 1878.1万元 1039.3万元 3507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211元 与上年同比增加6.4%。
----------------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村域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各村能不断拓宽思路,想方设法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发展,促使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农民增收规划得到制定。在这次调查抽样的所有乡镇中,乡镇都科学编制了石泉县农民增收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当年“升级晋档”方案,各村制订了村域经济特色规划,各户有农民增收明白卡,在规划的引领下,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三是蚕桑、畜牧农村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调查抽样的5个村在2024、2024、2024三年中,蚕桑、畜牧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具体数据见下表:
调查抽样村2024、2024及2024年1-10月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间 桑园面积 蚕种发放 桑枝食用菌产值 蚕桑总产值 同比增幅
2024年 1630亩 1378张 9万元 68.3万元 4.1%
2024年 1698亩 1386张 12万元 84.6万元 23.8%
2024年
前10月 1998亩 1496张 16万元 110.62万元
30.0%。
调查抽样村2024、2024及2024年1-10月份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出栏生猪 畜牧业总产值 同比增幅 实现人均收入
2024年 2835头 293万元 6.5% 988.9元
2024年 3484头 359万元 22.0% 1211.6元
2024年
前10月 3139头 320万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12.2% 1079.9元
四是劳务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具体数据见统计表:
调查抽样村2024、2024、2024年1-10月劳务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外出就业人数 劳务总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重 实现人均收入
2024年 1028人 556万元 51.5% 1876元
2024年 1039人 612万元 53.7% 2024元
2024年
前10月
1192人 615万元
55.6%
2024元
调查抽样村2024、2024、2024年1-10月劳动力人口变化情况统计表
时 间 总
人
口 劳
动
力 非劳动力
人 口 外出就人 口 从事农业生产人数 外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从事农业生
产人数占总
人数的比例 非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024年 2903 1701 1202 1028 673 35.4% 23.2% 41.4%
2024年 2903 1701 1202 1039 662 35.8% 22.8% 41.4%
201年
前10月 2903 1701 120
21192 509 41.1% 17.5% 41.4%
五是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随着农村主导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蚕桑大户、畜牧专业户及农家乐、个体运输户应运而生。这些产业大户带头引进运用新科技,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其中蚕桑和畜牧的人均纯收入近两年增长超过150元。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多方面的原因,我县村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抽样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是主要内因。一是在五个村占农业主导地位的蚕桑和畜牧两个产业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不高,2024、2024、2024三年中蚕桑和畜牧业占在总收入的比重都低于50%,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还远低于劳务经济的效益,村域经济总量依赖于劳务经济的增长。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五个村有的还未成立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不强,分散的农户经营所占比重大,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游离在产业化经营之外。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还不够强,致使农业生产呈现粗放经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表现为:通村路缺乏项目和资金向组、户延伸,村级水利设施缺乏管理维护、已经损毁的部分缺乏资金恢复,农业机械偏少,除蚕桑外农业很少引进农业新科技。加上调查抽样村中有的由于不是新农村示范村和高效农业示范村,因此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没有新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加上农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增收措施的落实不够。虽然这次调查抽样村的五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目标,如沙河村确定为蚕桑村、永红村确定为旅游村、瓦屋村确定为畜牧村、梧桐村确定为蚕桑村,而且各村的“升级晋档”方案和农民增收规划已经制定,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在由抓示范点向抓示范片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差,项目少,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转、专业技术引进、规模化组织生产等方面都缺乏项目资金和人力进行进一步的落实,产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农民增收无明显提高。
4、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新型农技技术的普及不够,农民掌握生产新技术不广泛。二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或筹集资金比较难。部分农户想创办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的计划受到资金的制约难以实现。三是市场服务不到位,“产供销”各个产业链条之间缺乏科学的调控,工业企业没有真正的“反哺”农业。
5、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被调查的这5个村中,在家务农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目前在家专职务农人口中,多数是老人和妇女,缺乏青壮劳力,由于受教育的限制,加上年龄的关系,对科技、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差,创业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也不足。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还不够高,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资金,整合中、省、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各项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对边远山村,在项目等方面适当倾斜,在编制项目、安排资金时要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帮助边远山村农民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为边远山村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县财政部门对村级经费进行“统筹”,即:对村级干部经费直拨,并适当配套小数额的产业发展基金。
2、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发展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多措并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生产效益,使产业既增产又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建议产业发展要在“抓点”的同时加大“扩面”的力度,将产业发展“由点向面”扩展,逐步走向由示范点引入园区化,由园区化引入区域化发展的轨迹。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合理调控产业链条各个环节
之间利益分配,形成城乡一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农业服务体系。要强化组织服务功能,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公司、搭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建议目前要为我县农村蚕桑产业合作社争取收烘经营权,与收烘企业竞争,增加蚕农收入,真正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加大对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要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加强技能培训,开辟输出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组织返乡农民工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市场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转移就业和提升创业能力。建议要加大在村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农林、蚕桑、畜牧部门在财政预算经费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培训经费,抽调专人,落实专责,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各部门每年到村进行专业培训达到3次以上,对产业大户的入户技术指导不低于大户总数的90%。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