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明确要求。今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当前,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对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且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是大学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而存在。同时,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与知识特别是高级专门知识和科学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知识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的时代,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高等教育必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十年来,大学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世界各国重要的科学技术园区,大都依托大学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和北京的“中关村”等。这些科技园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为各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其所依托的大学在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源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些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借此得到迅速提升,成为国际公认的一流大学。各国越来越重视依托大学提升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力,2024年至2024年,共有近30个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既包括德、法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还有日、韩等周边国家,这充分说明了大学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战略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径。我们要从国家发展的这个战略定位出发来思考,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内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国际竞争低成本优势也在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产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迫切需要依靠创新驱动为未来发展谋求新的出路、开辟新的空间。无论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球资本和金融竞争、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创新是最核心的动力,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是大学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好,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之日,就是一批高水平大学涌现之时;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就会遇到阻碍,大学建设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两个“加快”,必须是同步的,是互为支撑的,是相互促进的,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可以说,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必然要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升级版为基石。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要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调整结构是高等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场革命。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人,实现初次就业率77.4%实属不易。今年,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实现初次就业率“不降低、有提高”的目标,形势更为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也就是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而存在这一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响应迟滞。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高校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专业陈旧雷同,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需求脱节,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博士点硕士点的设置数、论文发表数、国家级课题数。一些行业背景非常鲜明的学校升格或更名后,放弃了原有的应用性、技能性的传统优势。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这些学校缺乏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特征不清晰,办学封闭化倾向严重,缺乏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机制。因此,当前要下决心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质上就是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倒逼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
同质化没有出路,多样化才是方向。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必须要合理定位,坚持有选择性发展。从国家布局来说,要对各类高等教育合理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手段。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既要加大政府投入,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本科教育要稳定规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要培养适量的基础性、学术型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力度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引导高校改变“三重三轻”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生教育要从严从紧、保持稳定,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发展方式要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培养类型结构从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培养模式从以注重知识学习为主向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转变,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在培养模式上,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多地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多地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大力推进校所联合、校企对接、跨学科联合培养。在结构布局上,要建立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取消招生计划“双轨制”,统筹发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
从学校自身来说,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的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学科专业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学科专业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新设置学科专业时,要坚持增量优化,也就是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瞄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瞄准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等,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对现有学科专业格局,要坚持存量调整。高校设置学科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强。学科专业建设不只是“人无我有”,更重要的是“人有我优”或“人优我新”。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中没有一所能覆盖所有学科专业,按美国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统计,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学科覆盖率分别为54.2%、62.5%、70.8%。而我们的不少高校往往盲目追求所谓“综合性”、“全科式”发展,这是值得反思的。高校要围绕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规划,构建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聚焦重点和优势,压缩“平原”,多建“高峰”,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打造并不断增强集群优势,克服专业设置的“功利性”和“多而散”。说到底,就是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
在国家宏观布局上,要更加注重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适时统筹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完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区域布局。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重点支持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要制定和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与评价的标准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学校要依据“国标”、“行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建立健全专业的预警、退出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对连续几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部分特殊专业外,应调整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键要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从高校内部看,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创业状况深度对接、良性互动,教学管理制度亟待改革,比较普遍存在着培养与需求、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得不够紧密的问题。从高校外部看,集聚社会资源协同培养人才的法规政策不到位,影响了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单一,第三方的评价监督不到位。所有这些无不说明,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根子在体制机制上。
当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在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特别是通过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同时要处理好人才培养系统的内外部关系,合理配置资源,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
首先,要把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基本前提。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
其次,要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主要手段。教育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要着力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高校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研究新进展、相关实践新经验、人的全面发展新需要的长效机制。要着力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更多地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着力推动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建立有利于推进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自主选学、弹性学制的长效机制,建立更加灵活管用的学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要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要求高校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同时要改进对教师的科研评价办法,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
再其次,要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重要突破口。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让学生钻进“象牙塔”,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所谓协同育人,就是集聚各种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创立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要引导高校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在工程、新闻、法学、农林、医学、艺术、教师教育等相关学科专业领域,探索部部、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要深入实施“2024计划”,促进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通过改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机制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最后,要把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作为重要保障。要按照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加快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标准、高校按标准办学、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有关部门进行督导的运行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更加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要更加体现高校的质量主体意识,要求高校完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建立健全校内的质量保障体系,主动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要更加体现分类评价、分类指导,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新建的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的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审核评估不分等级、重在引导,使高校更加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要更加体现注重内涵的导向,考察评估的重点要放在“四个比度”上: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另外,还要更加体现评价结果的实效性,探索根据第三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生均经费的差异化拨款,真正建立起“奖优退劣”的激励机制。
(作者:杜玉波,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受通信行业不断进行调整变化,通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通信企业的基层员工已经逐步开始适应新的变化形势。职工队伍对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压力的承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企业打造和谐的职工队伍创造了条件。根据形势的变化,将思想工作科学地融入生产工作之中,不追求浮夸的表面文章,从日常的细微工作入手,潜移默化,使思想工作在无为中发挥作用,在隐形中释放效能。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摸索出的一点新体会。
当前职工队伍思想状况
当今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与目前国家通信经营宏观形势和企业多年来富有成效的思想工作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职工对当前通信行业的经营发展的形势具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对国家有关通信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2、对目前通信企业相互经营竞争的格局比较清楚,对网通公司在国内几家通信运营商之中的位臵也有一定的理解。
3、基于对网通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的了解,绝大部分职工认可目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现状,对目前的工作岗位的生产经营任务也能够理解并为之履职。
4、职工们普遍期盼企业经营局面有新的突破,职工的收入和各种福利待遇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市场上多种生活用品价格上涨之后,这种期盼更为明显。相应之下,职工对高效益企业、高收入部门以及高薪酬岗位的向往和追求也更加突出。
对比4年前,网通公司刚刚上市推行规范的现代化企业模式运营时期,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对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逐步适应。
2、对企业转型调整后的岗位变化已经认同。
3、职工队伍整体思想状态趋于稳定。
4、以前影响职工思想稳定的突出问题是岗位变动和工作任务繁重而收入偏低。目前职工思想问题较集中的是能否不断提高收入。例如:2024年调查职工对工作岗位的满意率为54%,2024年调查的满意率为80.9%。2024年在对职工最大的思想问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是:收入变化占36%、岗位变动占29%、职业发展占20%,2024年调查的结果是:职业发展占52.3%、收入水平占47.6%。
职工队伍思想特点的成因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分析目前职工队伍思想特点的成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随着机构调整的逐步到位以及绩效考核体系的日益完善,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日益增强。自2024年下半年至今,天津网通进行较大范围的机构调整就有3次,在这3次中均对设备维护中心带来较大影响。随着机构调整的逐步到位,企业的管理体制和部分员工的工作职责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调整中,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员工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单位日趋完善的绩效考核办法,带给员工的主要是一种向上的正面激励,它激励员工每月努力完成规定的任务,从而获得对应考核收入。几年来,由于职工岗位工资调整机会稀少的限制,在职工队伍中也导致了一些不积极的因素。部分员工的岗位在调整变动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更加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有的员工平时也非常努力工作,但是由于能力、技术、工龄等因素,使机会却擦身而过,因此产生不平衡心理,加大了员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造成一些人才流失的现象。
2、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经历了几次的企业改革和重组之后,特别是经历了2024年全员竞聘上
岗的考验之后,职工对企业调整变革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对岗位整合压缩后,工作任务的大幅度增加,也使职工开始逐步适应。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任务,员工增强了危机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相信企业的前途是光明的,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困境尚难通过短期的和阶段性的突击来解决。而且,绝大多数员工能够将企业的前途和个人的价值的实现联系到一起,大部分员工决心更加积极努力工作,把工作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加强业务技术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水平。也有部分员工对通信行业即将面临的重组心存顾虑。重组后将何去何从、岗位和收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在重组的局势尚未明确的情况下,部分员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但大部分员工对企业的前途有积极乐观的预期。在新的形势下,绝大多数员工认为做好维护工作和全面收入支撑保障,确保通信网络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也有信心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自我进取意识增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面临通信行业新的重组即将到来之际,等待每个人的将是一场新一轮的竞争和筛选,如何能够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如何利用当前通信行业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为个人创造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渴望能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希望能够继续学习深造和参加技能培训。大多数职工都选择了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员工希望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从中反映出了员工强烈的求知愿望,渴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技术业务素质,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才能的精神风貌。
积极尝试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
企业的经营形势和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职工思想工作的目标和方法必然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倡导“创新”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固守陈旧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方法,显然已很难适应当今形势的需求,也很难为职工所接受。但是,单纯为追求创新而一味地标新立异,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措施,也同样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经过实践我们感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观点,科学地分析和把握新时期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摸索出适宜的思想工作方法和措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具体地说,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应做好以下两项基础工作:
一、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大局,不断丰富和调整教育内容
在当今形势下,应继续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紧扣时代脉搏,从实际出发,逐步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从实践看,充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可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深化教育内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营发展这个中心,这是一条根本原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均不能脱离这个前提,关键是要结合企业经营发展中人的思想实际,做好宣传、教育、激励、引导工作。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趋势,要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针对当前通信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加强对国家有关通信行业发展的政策、方针等重要精神的宣传引导,增强职工对国家宏观调控形势的理解和把握。使职工对近期国家的宏观政策有一个基本概念,为理解和接受通信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和调整重组的客观形势,奠定权威的政策知识基础。
第二、贴近职工、服务基层,密切关注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将切实解决职工关心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作为落实职工思想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当今时代,职工的思想观念较之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实事求是、反对空谈、注重实效的意识早已在职工头脑中扎下了根。以往单纯靠精神慰藉来安抚职工的方法已经不十分灵验了,因此要不断调整工作目标,从广大职工所思、所想、所盼出发,增加为职工欢迎的思想教育内容,要更加及时、更加透彻地将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政策信息传达给职工,充分保护好职工的利益,从而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改进思想工作方法
当今时代,受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影响,加之信息时代纷繁资讯、理念、观点的传播与熏陶,人的思想意识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个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适应人们对信息资讯的需求,积极采取多种新颖有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
1、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有载体创造性地加以改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墙报、电视片、演讲会、文艺节目等宣传模式要在唱响主旋律、强化宏观引导的同时,要注重两个转变:一是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二是从我讲你听向共同参与转变。努力把企业网站、企业报、宣传园地办成广大职工广泛参与、展示自身形象和风采的大舞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将普及和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多创造为广大职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最大多数的职工参与进来。同时,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逐步提高活动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深化活动内涵,推动各项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2、适时开展集体活动,将枯燥的宣传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之中。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职工的工作任务日趋饱满,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在逐步加快。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大部分职工往往没有精力和兴趣去学习一些政治理论知识,对以灌输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开会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认真研究当前思想工作的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会取得成效,也才不会徒劳无功。
例如:组织职工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带领职工到中国革命的历史遗迹去参观、考察,让职工真实地感受当年革命的艰难,体会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这样的活动往往会给受教育者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中心连续3年在“七一”前后组织党员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今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又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参加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均受到了职工的普遍好评
3、为职工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在从事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坚持职工群众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的原则,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常被职工所冷落、所抵触,这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着很大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依靠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解职工之所难。目前职工中存在的不少思想问题,往往是同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职工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在岗位调整、利益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敏感问题上,这种现象则更为突出和明显。这种情况下,只靠空泛的说教,只靠讲原则、摆道理,就难以让人完全信服。2024年初,我们根据集体公司的统一要求,完成了为一线低岗人员的调岗工作。另外中心针对少数员工由于岗位竞聘、调整等原因导致工资岗位级别偏低,与本人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有明显差距的问题,在上级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积极调整了这些员工的岗位。这一方面缓解了职工工资待遇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也向职工们证明员工岗位晋升的渠道始终是畅通的。因此,抓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必须把提高思想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要把思想、道德、观念教育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形载体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职工才能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发展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4、利用时事感染、激励职工
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等一系列深得民心、符合民意的方针政策之后,党和国家在许多重大事项的处理决策都对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均是非常有效的教育。特别是在2024年国家经历的几次灾难事件,更加凸显党和政府关爱人民,全心全意帮助人民度过难关的人民政府形象。其中,感人至深的就是国家对5.12汶川大地震灾难的救助。温家宝总理在震后第一时间即赶赴灾区,连续多日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一线指挥救援工作。总书记胡锦涛和政治局常委等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探望、慰问。全国13亿人民主动参加捐助活动,国家破例为受灾遇难的群众设立全国哀悼日、举国为罹难群众鸣笛默哀等等,这一列的举动无不展现党和政府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始终把人民的生死安危摆在第一位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
巨大的灾难令人无比沉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力量更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我们认为国家今年的抗震救灾活动就是对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全国人民一次难能可贵的思想教育过程。在抗震救灾期间,设备维护中心技术骨干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前往抗震救灾一线参加救灾活动,后方的同志踊跃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保障第二梯队及重要通信保障任务。设备中心适时组织职工收看国家救援工作的新闻报道,目睹前线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拼全力实施救援的场面,聆听获救人员真情述说……那一景一幕无不令人心颤动、无不催人泪下。许多饱受感动的职工们在没有接到捐款的通知时,就主动表示要进行捐款资助灾区重建。既使是收入不高、或是经常对工作有种种抱怨的职工也慷慨解囊。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职工们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不是不可以打动,也不是难以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而是我们以往的思想工作方式或方法出现了问题。
5、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目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难以服众问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受职工们所关注。试想:作为领导干部均为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实施者,而企业职工始终是被教育者。领导干部在台上将做人的道理讲的天花乱坠,而台下却不遗余力地为个人谋取私利。这样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在职工中造成的影响却极坏。这就很容易导致职工不在信任领导,领导的思想工作如不付诸实际行动便难以取得成效。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领导干部要少说多做,实实在在干事,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如能够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和力量感染、激励下属则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
在通信企业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也更加成熟、更为活跃。改进传统的单打
一、枯燥的思想工作方式,将思想工作科学、合理地融入企业生产或职工生活管理的具体事务之中,用事实来
说话、用实践做验证、用真情去感染,相信一定会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的一项创新,是一件新事物。我区于1999年4月在省厅、市局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经区编委批准正式成立了“xx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经过五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们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几点认识简述如下:
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做法
我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思路是:以综合执法为主,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走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路子。设置法制工作机构,组建专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明确职能,理顺行政执法、执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关系。
1、建立执法机构
明确界定事权
1999年4月5日,综合执法大队经区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现有的行政管理职能为限,相对集中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行政处罚权。具体负责包括种子、农药、肥料、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蔬菜基地建设保护、植物检疫等方面违法案件的查处。对于种子质量检测、植物检疫、土肥检测等专业性强的管理仍有事业单位负责。目前,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机构设置合理、运行有效、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明确了事权,理顺了关系。
2、制定规章制度
规范行政行为
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是保障。我局自成立综合执法大队之时就建立了十七项规章制度,其中核心制度是四个方面:一是执法责任;二是执法程序;三是考核监督;四是错案追究。五年来,我局一直按规范依法行政,直接查处的案件148起,案件查处率100%,准确率100%,没有一起案件的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3、突出工作重点
履行执法职能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占是维护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针对我区的实际情况和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农药、种子、化肥为重点;以生产企业和批发商为主要对象;以产品质量和标识标注为主要内容;采用日常管理,集中检查和根据举报重点调查以及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突击检查等方式及时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力争从源头上堵住违规农资进入市场,将假冒伪劣农资消灭在农民购买之前,减轻农民损失。五年来,我们共查处各类违反农业行政管理秩序的案件148起,其中立案查处的82起,涉案货值198万余元,目前已全部处理结束,结案率达到100%。
二、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成效
通过五年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推行综合执法
突出执法主体
 与创新,目的就是为了摒弃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防止部门利益渗透到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决不能出现“自费行政”、靠权力“吃杂粮”、屁股指挥脑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权利本位”。推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这就对执法质量、执法的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执法中掺杂了经济利益而“歪着斧头砍”,势必影响到老百姓的利益,引起老百姓的反感,而这笔帐最终会记在党和政府的头上。因此,推行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必须坚持行政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脱钩的原则。执法经费应当政府财政全额拨款,保证执法机关“吃皇粮”办“公差”,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防止部门利益渗透到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
3、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原则
职权和责任始终伴随着行政活动的全过程,只要有行政活动的地方,就必然有职权和责任的存在,就必须既履行职权,又承担责任。而推行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所确定的执法部门与原执法部门相比,执法范围更广,权力更大,责任更重,要求更高,更要给他套上责任之枷,否则就会失衡、失控。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享有与其职位相应的权力与待遇,因而应当承担与这种权力和待遇相应的具体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监督,在赋予权力的同时,附加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我局全面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农业法》第八十七条第三款中明确提出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力和水平”,把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上升为法律规定。总之,全面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符合“依法治国”方略精神,符合法律规定,是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的一项创新,是一件新事物。我区于1999年4月在省厅、市局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经区编委批准正式成立了“xx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经过五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现将我们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几点认识简述如下:
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做法我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思路是:以综合执法为主,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走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路子。设置法制工作机构,组建专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明确职能,理顺行政执法、执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关系。
1、建立执法机构明确界定事权1999年4月5日,综合执法大队经区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现有的行政管理职能为限,相对集中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行政处罚权。具体负责包括种子、农药、肥料、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蔬菜基地建设保护、植物检疫等方面违法案件的查处。对于种子质量检测、植物检疫、土肥检测等专业性强的管理仍有事业单位负责。目前,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机构设置合理、运行有效、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明确了事权,理顺了关系。
2、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是保障。我局自成立综合执法大队之时就建立了十七项规章制度,其中核心制度是四个方面:一是执法责任;二是执法程序;三是考核监督;四是错案追究。五年来,我局一直按规范依法行政,直接查处的案件148起,案件查处率100,准确率100,没有一起案件的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3、突出工作重点履行执法职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占是维护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针对我区的实际情况和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农药、种子、化肥为重点;以生产企业和批发商为主要对象;以产品质量和标识标注为主要内容;采用日常管理,集中检查和根据举报重点调查以及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突击检查等方式及时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力争从源头上堵住违规农资进入市场,将假冒伪劣农资消灭在农民购买之前,减轻农民损失。五年来,我们共查处各类违反农业行政管理秩序的案件148起,其中立案查处的82起,涉案货值198万余元,目前已全部处理结束,结案率达到100。
二、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成效通过五年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推行综合执法突出执法主体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将原分散在各科、室和技术推广、经营服务机构中的行政处罚权剥离出来,有效地克服政、事、企不分的状况,使执法机构专司执法,规范了执法行为,解决了过去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体现了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也使农业系统的推广、经营机构能够专心致志抓好本职工作,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同时,将过去的多头执法、分散执法改变为现在的综合执法,也有利于明确和突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较好地解决过去农民对农业案件投诉难、处理难、维权难的问题。
2、增强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力推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有效地克服过去执法机构分设过细带来的人、财、物分散和执法无力的状况,形成整体执法的优势,提高执法的威慑力和办案的效率。执法队伍实现了专职化,执法人员一心一意搞执法,认认真真学法律,不仅掌握实体法,而且熟悉程序法。同时,便于规范学习制度,更新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推行综合执法,还有利于对一些重大、疑难和复杂案件进行集体研究,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快速反应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树立执法权威塑造部门形象过去农业执法职能分散,有些执法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农民有事难求,农业案件投诉难,处理难,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推行综合执法,便于加强内部管理,一个部门对外,有效地克服过去分散执法那种手段落后、着装混乱、力量分散、力度不大的状况。推行综合执法能使农业部门在社会上的影响扩大,威信增强,地位提高,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社会的认可,塑造了农业部门新的执法形象。
三、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体会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首先要明确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原则,即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依法行政的原则为总的原则。“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这是衡量我们行政机关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标准。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必须要掌握好以下几
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的一项创新,是一件新事物。我区于1999年4月在省厅、市局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经区编委批准正式成立了“xx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经过五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们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几点认识简述如下:
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做法我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思路是:以综合执法为主,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走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路子。设置法制工作机构,组建专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明确职能,理顺行政执法、执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关系。
1、建立执法机构明确界定事权1999年4月5日,综合执法大队经区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现有的行政管理职能为限,相对集中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行政处罚权。具体负责包括种子、农药、肥料、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蔬菜基地建设保护、植物检疫等方面违法案件的查处。对于种子质量检测、植物检疫、土肥检测等专业性强的管理仍有事业单位负责。目前,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机构设置合理、运行有效、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明确了事权,理顺了关系。
2、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是保障。我局自成立综合执法大队之时就建立了十七项规章制度,其中核心制度是四个方面:一是执法责任;二是执法程序;三是考核监督;四是错案追究。五年来,我局一直按规范依法行政,直接查处的案件148起,案件查处率100%,准确率100%,没有一起案件的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3、突出工作重点履行执法职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占是维护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针对我区的实际情况和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农药、种子、化肥为重点;以生产企业和批发商为主要对象;以产品质量和标识标注为主要内容;采用日常管理,集中检查和根据举报重点调查以及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突击检查等方式及时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力争从源头上堵住违规农资进入市场,将假冒伪劣农资消灭在农民购买之前,减轻农民损失。五年来,我们共查处各类违反农业行政管理秩序的案件148起,其中立案查处的82起,涉案货值198万余元,目前已全部处理结束,结案率达到100%。
二、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成效通过五年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推行综合执法突出执法主体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将原分散在各科、室和技术推广、经营服务机构中的行政处罚权剥离出来,有效地克服政、事、企不分的状况,使执法机构专司执法,规范了执法行为,解决了过去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体现了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也使农业系统的推广、经营机构能够专心致志抓好本职工作,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同时,将过去的多头执法、分散执法改变为现在的综合执法,也有利于明确和突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较好地解决过去农民对农业案件投诉难、处理难、维权难的问题。
2、增强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力推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有效地克服过去执法机构分设过细带来的人、财、物分散和执法无力的状况,形成整体执法的优势,提高执法的威慑力和办案的效率。执法队伍实现了专职化,执法人员一心一意搞执法,认认真真学法律,不仅掌握实体法,而且熟悉程序法。同时,便于规范学习制度,更新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推行综合执法,还有利于对一些重大、疑难和复杂案件进行集体研究,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快速反应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树立执法权威塑造部门形象过去农业执法职能分散,有些执法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农民有事难求,农业案件投诉难,处理难,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推行综合执法,便于加强内部管理,一个部门对外,有效地克服过去分散执法那种手段落后、着装混乱、力量分散、力度不大的状况。推行综合执法能使农业部门在社会上的影响扩大,威信增强,地位提高,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社会的认可,塑造了农业部门新的执法形象。
三、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体会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首先要明确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原则,即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依法行政的原则为总的原则。“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这是衡量我们行政机关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标准。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必须要掌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1、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要把推行行政综合执法,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我局原有执法队伍全部分散在种子、植保、土肥、蔬菜、农能、推广、科教等七个部门,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效率低下,执法成本高。实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就是把人员减下来,把原七支执法队伍合并为一支执法队伍,由原来的24名执法人员精简到现在的8人,精简了67%。人虽然少了,由于实现了“一队多权,一人多能”,执
法力量更集中、精干和强化,执法主体更加明确,执法效能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2、权力和利益彻底脱钩原则推行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本身就是对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目的就是为了摒弃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防止部门利益渗透到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决不能出现“自费行政”、靠权力“吃杂粮”、屁股指挥脑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权利本位”。推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这就对执法质量、执法的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执法中掺杂了经济利益而“歪着斧头砍”,势必影响到老百姓的利益,引起老百姓的反感,而这笔帐最终会记在党和政府的头上。因此,推行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必须坚持行政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脱钩的原则。执法经费应当政府财政全额拨款,保证执法机关“吃皇粮”办“公差”,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防止部门利益渗透到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
3、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原则职权和责任始终伴随着行政活动的全过程,只要有行政活动的地方,就必然有职权和责任的存在,就必须既履行职权,又承担责任。而推行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所确定的执法部门与原执法部门相比,执法范围更广,权力更大,责任更重,要求更高,更要给他套上责任之枷,否则就会失衡、失控。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享有与其职位相应的权力与待遇,因而应当承担与这种权力和待遇相应的具体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监督,在赋予权力的同时,附加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一致。我局全面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农业法》第八十七条第三款中明确提出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力和水平”,把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上升为法律规定。总之,全面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符合“依法治国”方略精神,符合法律规定,是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1]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