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全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会议总结

最新文章

第一篇:全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会议总结

全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会议总结 2024年8月10日至12日,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暨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举行。该研讨会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举办,黄山学院承办。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计算机类的研究,由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承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启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特召开此次大会,报告研究阶段性成果并进行大会经验交流。

为学习国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计算机系发展,规划计算机系建设方向,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和计算机系主任陶培基教授一起参加了本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近50所院校近200人的计算机同行,共同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经验与体会。

研讨会围绕国内外几种典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及一些高校形成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最后还分专业方向,针对以研究报告为依据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讨论。

通过在大会上的学习,我了解了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动向,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与创新,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模式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

会后,在总结学习到了什么时,结合我院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思路和计算机系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我觉得,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除了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整个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新学分,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适应社会的需求。

2.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不求大而全的教学计划,而是针对性地突出特色,围绕特色培养出在某一领域有突出优势的人才,增强竞争力。

3.合理制定选修课程,并培养能覆盖更广领域的师资队伍。

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还应该加强各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要从市场出发,从教学出发,配套实用、耐用的实验设备,加强实验管理队伍的建设。

第二篇: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很长时期里是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普通高等教育。其中,绝大部分的高等专科教育也都遵循着与本科院校大同小异的专业或学科教育的路子,以低于本科的一个层次而存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校原本想走一条独立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道路,但是由于政策不明,再加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社会上祟尚学科教育,贬低职业教育的习惯势力,自觉不自觉地步了普通高校的后尘。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问题,以及与认识问题相关的政策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认识不统一,高等职业教育就难以顺利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实施学术教育、工程教育为主的类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类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因此,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必须使政策更配套,体系更成熟,模式更规范,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人才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显然,技术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应高于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因此,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体现出对理论知识及素养的要求,都注重加强理论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但高职到底传递什么类型的理论知识,传递多少理论知识,什么时机传授为宜,还需要探讨。笔者认为,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即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需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19世纪前,技术仅指技能与工艺,主要依据经验积累而成,至19世纪,技术的科学化、理论化是现代技术的最大特征,到20世纪,技术的性质和功能愈显明确。过去的技术多指生产工艺,现在扩展到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多种领域的“手段和活动”。由此可见现代技术除物质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这里重新审视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以往构成技能型人才劳动的主要成分是动作技能,因此,技能型人才一般由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技能型人才的劳动组成中的主要部分不再是动作技能,其智力成分不断增加,因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日趋接近。所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应该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亦可称“银领”。无论是技能还是技术都是为了应用,而且也只有得以应用才有意义。

二、培养模式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模式改革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我们只就第二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

四、模式的构建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地方性,生源的多样性特点,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不同学生合理发展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择业为主”和“加强基础,目标上移”的“模块+双重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对不同生源分别定位的应用型教育模式与强化基础理论型教育模式的结合。既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和工程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又培养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为核心,按照基础模块和活模块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以达到双重培养目标的目的。

五、模式的特点

1.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课程安排尽可能“通,精,稳”与专业设置的“新,短,快”相配合。通,指基础课部分要通用;精,指专业课部分要针对学生就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指的是在基础和专业课程时间安排上采取“滚动式”教学。新,指在相应时间内专业课程应该与企业的需要相匹配;短,依照专业更新的频率,在专业学习时间上,比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略短;快,指“滚动式”教学的灵活多变。在课程设置时,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不论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给予他们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突

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以双重培养目标为目的,赋予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共同发展。

2.人文课程与科技课程相结 合,侧重科学技术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改革之一是注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同样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技能和技术。高职毕业生主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成熟技术,特别是成熟的高层次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要强调技术性课程或课程的技术性要强。但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应答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是以技术为主的教育,但这并不否定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在当前世界面临共同难题日益增多和棘手的时期,单纯的科技教育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离不开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伦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关心人、注重人的意识,促使他们不断考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着重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着想。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对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此外,“模块+双重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且相互独立,还可以尝试两个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适当置换,改革用实践来佐证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

4.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但不能把高职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是相互渗透的。

5.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也不仅仅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因为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持,则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开发应强调课程的拓展性,强调正迁移性和发展性,为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它应该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正由“需求驱动”向“发展驱动”转变及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可以说,高职教育必须向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回归,以便完成一切教育都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6.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适合以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辅修制的要求。

总之,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有一定的动态性,其动态形式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样性决定,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积极向世界学习,加强与世界合作。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就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第二,培养国际性人才。高职教育要为经济主战场服务,要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主动满足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时刻面向世界,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与合作而培养“知识工人”。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加强外语素质培养,加强国际法教育,加强国际贸易能力培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等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从而使先进的知识、技能在国际范围内流通,实现国际范围内信息、资源、经验的共享。

徐琼

第三篇: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巢湖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教务处 陈兆龙 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在高等教育中呈现较快发展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也逐渐清新,就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个应用性高校面临的困境,本人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大讨论,结合我校实际谈一点个人思考。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近年来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一线的工程应用性和管理人才。这就是说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具有教学实践双重性,为此,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落实到办学过程中,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有区别于研究性和技能型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基础理论知识实用和够用,注重实践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能够解决经济社会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为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我们要认识到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校企合作是关键。要解决好这个关键,学校和相关部门以及教学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是关键中关键。

二、师资队伍建设几种途径

1.人才引进。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目标,重点建设能够支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新应用特色专业的优势学科,要围绕这类学科花大气力引进这方面人才,在学科建设中起带头作用。不过这类人才引进不容易,稳定更不容易,因此在政策和后续保障工作中我们应有一定的措施,否则会“人才”两空。目前就我校实际,这方面人才我们引进要少而精,不应该是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2.继续学习。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激励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继续学习,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校能够适应学校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数量上还严重不足,年轻教师工作量较大,为此在选择教师继续学习的同时,要注意根据专业发展急需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对学科专业建设没有后劲的方向教师要限制继续学习,应引导他们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目标适当修正自己继续学习方向。3.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短期到在该专业建设在国内一流的学校学习深造,可以继续深造学习一门或几门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二是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注重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要善于把教学实际问题和社会生产一线工作实际结合,从而提高教学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时间一般选择在假期较好。

4.聘请社会相关优秀人才参与教学活动。有两种途径,在我校新办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其他高校相关教师兼职我校课程建设和教学。二是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参与我校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较多的课程教学,改变我校双能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现状。不论是哪种形式聘请的兼职教师,都要安排其他教师辅助教学并随堂听课,提升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变相培训和学习。

三、校企合作是提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地方性应用性本科院校主要职能就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思想。这里说的校企合作是具有广义的概念,即包涵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相关单位合作。

1.应用性本科学校担负着为地方经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应用性本科学校必须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特别是重点建设和发展与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只有校企合作,我们才能了解企业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共同研究确立用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能够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管理,在教学方式上能够有效实施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再次就是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终通过合作促进学生就业,通过企业对人才实际应用的评价来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校企合作。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双能型教师培养,为此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学习锻炼,才能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吸引企业优 秀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实践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办学活力。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锻炼环境。

四、实施校企合作对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1.一要调查研究。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到地方政府、企事业调研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地方大型企业或具有广泛代表的企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好我们的专业结构、规划好我们的专业建设目标,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校企合作,体现资源优势。校企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加深理解,了解彼此双方需要什么,有什么需要对方支持和我们服务的地方。校企合作有明显的优势是:我们有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有一定的服务意识;企业有良好的实践平台,能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凸显我们服务能力,体现企业生产活力。

3.加强制度建设,体现政策引导,是加快人才培养重要举措。学校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工作开展需要哪些方面做保障,以及如何实施实践教学工作等;同时,学校要从管理机制上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建立对实践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科研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希望学校要成立实践建设工作领导组,相应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实践教学工作小组,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确保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4.提高认识,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处于空前发展阶段,我们要意识到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一线人才才是我们主要任务和目标,我想,只有我们先迈出一步,先主动一些,我们才可能主动适应社会,我们就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只是工作中所想,还不够成熟,不妥地方请指正。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第四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讨会(会议材料)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市重点建设专业,我校多年来一直秉承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巩义市公交公司、巩义市神峰汽贸有限公司、巩义市洲际汽车维修厂、巩义市蓝天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一汽大众合众汇金等多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以此为基础,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建设为契机,提升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形成特色专业,使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最终,将本专业建成适应我市汽车服务行业发展需要,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已经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满足汽车维修服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现状

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1999年,毕业生已达1000多人,每年招收的新生稳定在100人左右,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建设,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学校现有汽车驾驶标准实训场地、汽车仿真模拟室、汽车电气设备仿真室、汽车电气实训考核区、汽车发动机维修车间、汽车发动机电控维修考核区、汽车底盘维修车间、汽车钣金车间、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实习场所及设备。师资和实训设备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一直沿用传统的三段式(三段即在校的教学分基础课、专业

理论课、专业实训课)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在普通教育的内容之外再加上专业内容,其弊病是学生学了不少课程,只是应付单科考试,却不会融会贯通,甚至由于不愿死读书或认为学了没有用而不爱学习。不少学生正是这个原因,成为学习差生,进而心有旁骛,变为学习、纪律双差生。而且,职业教育的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岗位应用距离过大,学职业的不“职业”,学技能的动手难,造成企业对我校学生并不热眼相看,不愿意接收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实习,毕业的学生工作难找,或不适应工作岗位,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这也是我们近两年在一直思考的问题。

2、改革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针对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立足服务我市汽车修理、服务和生产企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几家经营状况良好,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学习要求的企业,与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形成“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发挥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作用,把企业的主体作用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使企业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另一阵地作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具体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任务,同时,每学期抽出总计不少于一个月的企业学习实践时间;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上学期在汽车实训车间完成围绕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开发的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任务,同时,每学期抽出总计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学习实践时间;第三学年下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借助社会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使其成为汽车运用与维修服务技能的中级技术人才,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1、原有的课程体系

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

文化课开设的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体育、礼仪、书法、物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文化、汽车概论、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驾驶技术;专业技术课开设的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构造。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上理论课,实习的时间很少,这就出现了上述的问题,学习与岗位应用距离过大,学职业的不“职业”,学生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变成了人人都不看好的“双差生“。

2、改革中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了汽修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纳入行业的技能系列标准,使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相吻合,使教学有了依据;以岗位为目标,突出了就业的导向性。围绕“双证建设”(即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需求,根据汽车维修行业初级、中级的岗位要求,明确了中等职校初、中级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既为中职办学培养初、中级人才确定了方向,还为高职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打下了基础。依托各行业企业以及校外“教学企业”,联手设计适应“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附表一: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附表二: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对照表

第五篇: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议程

数控专业第二次人才培养模式会议议程

一、开会时间:

Xx年Xx月Xx日

二、开会地点:

Xx

三、参加人员:

企业专家(15人):

家长代表(5人):

学校领导(3人):

数控专业建设组教师(10人):

四、会议议程:1、2、3、4、企业专家发言。

5、家长代表发言。

6、数控专业建设组教师发言。

7、结合学校实际,专业建设组讨论并归纳出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总结发言

六、Xx组长宣布会议结束

数控重点专业建设小组

Xx年Xx月Xx日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