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年初我省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不少企业陷入困境,大量农民工返乡,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加之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困难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齐心协力,拼搏进取,克难攻坚,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的重大胜利,在逆境中迈出了中原崛起新步伐。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支出2903亿元,分别增长11.6%和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6亿元,增长19.1%。
——持续发展态势向好。“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深入展开,一批重大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377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城镇化率达到37.7%,提高1.7个百分点。2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授权量首次超万件。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调控目标1.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分别实际增长9.9%和7.5%。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社会治安状况继续好转,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在金融危机冲击、各类矛盾明显增多的形势下保持了社会稳定。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力以赴战危机、保增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特点,围绕保企业、扩内需、拓市场等关键环节,创造性开展工作,及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打出了应对危机的“组合拳”,决战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胜四季度,环环紧扣、锲而不舍、果敢应对,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3.1%回升到全年的14.6%,带动整个经济运行成功实现“V”形反转。着力服务企业。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认真落实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60亿元;强化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对困难行业和企业的帮扶力度,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扩大投资需求。实施“8511”投资促进计划,实行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88.7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0.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8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8个领域开工建设了63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全年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郑西客运专线等80个重点项目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实现黄河以北连线建设。全年新增电力装机408万千瓦、220千伏以上电网1804公里、大型煤矿生产能力900万吨、油气长输管道1360公里。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国家鼓励扩大消费的政策,全省实际兑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8.4亿元,拉动家电、汽车摩托车销售170.7亿元,440多万农户受益;商品房销售面积4337万平方米,增长35.9%。保障要素供应。大力推动银企合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068.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利用资本市场融资642.4亿元。
新设立492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470亿元,增长2.4倍。整理开发复垦土地167.1万亩,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和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积极主动调结构、促转型。坚持长短结合,扎实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各级财政投入资本金57亿元、转入政府性优质资产85亿元,搭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完成产业集聚区投资2479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829个,投产项目1840个,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完成装备制造、汽车、食品、纺织、有色、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畜牧、花卉等一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转型升级“双百”计划,大力推进1074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组织编制了150户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规划,运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了84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启动了30个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增长24.7%。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34万人次。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布局规划和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郑州新郑机场核心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设市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郑汴新区、洛阳新区及许昌、新乡、焦作新区规划启动实施。郑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郑汴物流通道、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以及郑州至焦作、开封、新郑机场城际铁路等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制定实施自主创新体系规划。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20.1%。新增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质检中心。2人当选两院院士。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科技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编制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方案。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300万千瓦。实施工业领域重点节能项目178个,完成150万千瓦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全面开展尾矿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自动监测体系、874个建制镇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成投用。继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完成造林715万亩。预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79%和6.68%,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
(三)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责,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发展形势良好。重灾之年粮食再夺丰收。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并启动实施。完成商丘、安阳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89个县标准粮田项目建设。面对6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等自然灾害,实施“抗旱浇麦保丰收600行动计划”和“秋粮夺丰收450行动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6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改善和新增防洪除涝面积24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7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在迎战金融危机之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20万吨、383万吨和282万吨。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各项惠农补贴131.6亿元,增长31.3%。开工建设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290公里、通村公路6510公里,改造危桥4万延米。新增户用沼气75万户。解决3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3.82万户。新完成1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1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丹江口库区移民四年任务调整为两年完成,移民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第一批移民搬迁正式启动。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规范省级审批职能108项,取消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3780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战略重组深入推进,重组效应逐步显现,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平能化集团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800亿元。112家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基本完成。成功组建省铁路投资、交通投资、水利投资、国资控股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编制实施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年度任务,21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整合。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取得突破。省辖市有线电视网络完成整合。同时,成功实施燃油税费改革,158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部取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启动实施。设立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新乡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并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适时启动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织开展中原文化澳洲行、港澳行、台湾宝岛行和东南亚招商、专项产业承接洽谈等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加强与央企和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促成了一批战略性合作重大项目。积极推动省部合作,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B型保税物流中心获国家批准。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省外资金2202亿元,分别增长19%、19.1%。
(五)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筹措财政资金512亿元用于“十大实事”,比上年增加42亿元,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力促进就业。多策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在困难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失业人员再就业39.3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5.7万人。购买公益性岗位9.6万个。“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950万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基本解决,新增转移就业103万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企业养老保险提标扩面,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122元,应保未保城镇企业和职工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4.3%和83%。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继续提高,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4.2%。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000多万农民受益。新增廉租房133.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21.6万平方米。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基本兑现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增加农村特岗教师1万名。郑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加快,河南大学等高校省部共建积极推进。推动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中职招生规模73.1万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人数。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开馆。建成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新建11所市级中医院、50所县级医院、103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56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造,建成1万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21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落实,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取得成效。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9%。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6.1%和25.6%。推进平安河南建设,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开展机关干部下访、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提高。
(六)着力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和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等活动,持续推进“两转两提”,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公布行政规章6件。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地方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取得新进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外事、侨务、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体育、测绘、地震、人防、社科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援助四川江油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应对危机的重大考验中,我们努力坚持了以下几项指导原则:坚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扩内需、拓市场、保增长的即期措施,还是调结构、促转型、保态势的长远谋划,都注重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科学决策,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保增长、保态势与保民生、保稳定相统一,把扩大投资与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生活在危机中总体上不仅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反而得到进一步改善;坚持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着力通过改革开放和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在危机中没有停步而是加快推进,开放在危机中没有放弃而是逆势出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坚持辩证看待危机、努力化危为机。既正视挑战,迎难而上,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危中寻机,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危机倒逼机制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坚持团结奋斗打总体战。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顾全大局、各负其责、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可以说,一年来,我们不仅取得了迎战危机的重大成果,而且锻炼提高了各级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各位代表!
在罕见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危机影响和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仍不理想,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外贸出口预期目标没有完成。二是人均财政收支水平处于全国后列,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广大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矛盾化解、社会管理等工作面临新压力,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挑战,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四是一些领导干部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式粗放,对中央和我省战略部署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推动不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战略谋划不够,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工作不实,拼抢意识不强,错失发展良机;个别工作人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侈浪费、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2024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上看,今年经济发展环境将好于去年。世界经济正在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面实施,产业转移趋势更加明显。我省与沿海地区的政策、体制差异在缩小,要素、区位、成本和市场等优势在扩大,基础支撑条件不断完善,形成了较好的发展趋势、态势和气势。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国际金融领域风险并未完全消除,是否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震荡尚不确定;世界经济复苏将经历缓慢复杂的过程,外需能恢复到何种程度尚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通胀预期是否转化为现实通胀压力尚不确定;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在后危机时期,我们既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作中面临的“两难”问题明显增多。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发展中的诸多有利条件,增强机遇意识,坚定必胜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见微知著,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以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去争取更大胜利。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机制创新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跨越式发展基本态势。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出口总额增长1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6%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0.8%和1.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坚持三保、突出转型、强化态势”作为着力点,必须把“落实完善、创新机制、提高能力”作为关键环节,必须把“五项工程”和“七项行动计划”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思想文化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干部队伍建设五项保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第一,把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注重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支撑。第二,把投资拉动与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立足省情,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持续扩大投资规模,力求通过重点项目建设不仅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带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实现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拉动。第三,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同时,坚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三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四,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稳固和壮大发展基础。同时,抓住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五,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推进中原崛起的根本途径,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通过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机遇、拓宽发展空间。第六,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作为扩大内需、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作为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增强经济运行调控调节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积极扩大内需,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
(一)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实施“企业服务行动计划”,建立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在继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保障等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重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省市县三级继续分别抓好100家重点企业的服务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企业服务窗口,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培育优势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着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民间投资,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实施“转型升级双千工程”,重点选择1000个左右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和1000个左右重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5000亿元左右,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万亿元以上。产业升级方面,力争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工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关键领域,实施15万台经济型汽车发动机、500万台空调等一批重大项目,力争新开工项目350个以上、建成投产500个以上。交通方面,力争完成投资85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掀起铁路建设新高潮,抓好石武客专河南段等干线铁路、郑州至焦作等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郑徐客专河南段干线铁路、郑州机场至许昌等城际铁路项目,加大郑渝铁路河南段前期工作力度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南阳机场扩建,开工建设郑州航空港二期扩建和商丘、明港军民合用机场改建工程。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抓好2665公里在建高速公路建设。能源方面,力争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电源项目开工490万千瓦,建成投产500万千瓦,在继续压缩小火电的基础上争取发电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因地制宜发展风力发电,推进南阳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搞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建成110千伏及以上电网2024公里。加快大型煤炭矿井建设,新增煤炭产能500万吨以上。完善油气管网,建成西气东输二线河南段等项目。水利方面,力争完成投资276亿元,增强抗旱除涝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全面加快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建设,实现“黄河北发展、黄河南连线”建设目标。加快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建设。完成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杨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出山店水库前期工程。推进前坪水库和新一轮治淮项目前期工作。信息化方面,力争完成投资216亿元,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进3G网络和二代通信网络升级工程,做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前期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启动政务信息资源、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等系统平台建设。
(三)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完善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加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落实完善消费政策。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对购买本省生产的补贴类普通汽车和电动汽车,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省财政再给予3%的补贴。积极培育信息、文化、旅游、健身、培训、家政、养老等消费热点。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善消费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发展农村邮政物流。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商圈、特色商业街、社区便民店。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调节。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安排与整合,加大对“三农”、民生、节能环保等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提高财政调控能力。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依法规范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严厉打击偷骗税行为。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煤炭、天然气、电力、油品、运力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协调,提高保障能力,确保经济稳定运行。加强市场监管,努力保持物价合理水平。
四、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把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科学规划加快实施。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科学编制并实施产业集聚区各项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形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公共服务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创新政策和管理机制。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考评体系,推动竞赛升级。对产业集聚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返还的财政激励政策,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县域产业集聚区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生产经营用电执行省网直供电价。探索实行异地入区项目投资分享税收政策。土地计划指标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环境容量指标优先配置入区项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产业集聚区投融资、中小企业担保、土地开发整理等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发展现代物流、技能培训、科技研发、检测检验、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寓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增强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全面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着力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以装备制造、汽车、有色冶金、钢铁、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全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升级。着力提升重点企业现代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增值能力,集中支持整机成套装备、智能电网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动力装备率先突破,提高汽车规模化生产水平和零部件集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高精有色合金、高强优质钢和高端化工产品,提高原材料产业链高端产品比重;强化原料基地、现代物流、优势品牌支撑,大力发展冷链食品、品牌服装、中高档面料等产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重点,加大产业链前端产品研发和后端推广应用支持力度,争取在节能环保、新型电池、创新药物、非金属功能材料等产业化上实现突破。优先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整车、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4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服务业。实施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推动航空综合保税区、“无水港”等一批重大物流工程建设,做优做强冷链、粮食、钢铁、汽车、医药、邮政等专业物流。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以县域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吸引金融保险机构在豫设立区域性总部及分支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新的期货交易品种。
(三)积极优化企业结构。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并购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在煤炭化工、铝工业、钢铁、装备制造、粮食、旅游等优势行业实施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转型升级重点企业发展规划,支持其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现代管理上发挥引领作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自主创新主体。新培育5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培养、引进技术创新骨干人才,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抓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郑州、洛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培育试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锂离子动力电池、超高压及特高压直流开关等15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在一些重点行业推行战略技术联盟。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发展风险投资,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
(五)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强化节能降耗。严格执行“两高”产业淘汰标准,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实施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在电力、煤炭、有色等8大重点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攻坚。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开展城市公交、出租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继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环境容量预算,创新环评管理机制,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整治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建立健全水环境预警制度,从今年起建立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和中水回用、污泥处置等设施建设。开展重点排污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节水工程建设。深化非电行业脱硫治理和重点涉水企业治理。继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完成造林面积400万亩,增加森林碳汇。启动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城市。加快工业固废资源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等循环经济工程建设。编制实施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科学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保障重点建设用地。推进重要矿产资源整合,促进矿产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一)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实施“粮食稳产保收行动计划”,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大型灌区及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开工建设小浪底南岸灌区,提高抗灾能力;完成1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86万亩标准粮田建设和206万亩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完成濮阳、新乡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建设;抓好60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进一步挖掘农业增产潜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花卉种苗繁育基地和高标准花卉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推动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动物防疫网络。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筹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邮政网络建设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解决3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座、新增户用沼气20万户,新建改建县乡公路5000公里、通村公路3000公里、大中危桥2万延米,改造农村危房6万户。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开工建设1015个乡生活垃圾中转设施。抓好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完成第一批6.49万人移民搬迁任务,启动第二批8.61万人移民搬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再解决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着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组织。基本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工作。搞好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新乡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加快县级供销社改革。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
(二)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实施“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工程”。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增强城镇吸纳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空间布局。积极争取把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好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规划。实施郑汴新区、洛阳新区规划,构建郑汴核心增长极,强化洛阳副中心作用。支持其他有条件的省辖市在科学规划、集约节约的前提下规划建设中心城市新区。统筹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产业布局规划,做到“三规合一”、精准对接。加快构建中原城市群快速交通体系。探索中原城市群紧密层部分城市金融、电信服务同城化,促进城际产业互动、资源共享、服务联通、功能互补,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培育壮大中等城市。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集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就近就业,逐步把县城发展成为常住人口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紧凑型”、“复合型”理念规划建设城镇,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强城镇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镇基础设施运营效率。
(三)大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18个省辖市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整体规划布局,基本完成全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努力形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统筹布局和整合全省产业、城镇、交通、生态等各类空间要素,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继续抓好新农村规划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产业对接、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生产链条向加工、销售、服务方向延伸。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城镇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优势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服务农村,鼓励教师、医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城乡间轮转换岗,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加快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稳妥地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试点工作,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六、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障。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成400个乡镇文化站、5200个农家书屋和184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5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96万个村级服务点。建成省广播电视发射塔。抓好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继续做好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工作。强化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嵩山历史建筑群等申遗工作。
(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扩大消费、调整结构的重要内容,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抓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完成省辖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报等新兴文化业态。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河南基地,推进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景区资源整合,深入推进与知名旅游企业战略合作,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开封宋文化、云台山、红旗渠、尧山、鸡公山等旅游精品景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省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完成省直院团、市级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的市县两级国有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加快推进经营性报纸、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全面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完成县级以上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推动大型文化企业并购重组、上市融资。鼓励组建综合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完成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
(四)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推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维护和提升河南形象。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强力推动改革创新。实施“重点改革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扫尾任务。全面启动市属企业脱钩改制。加快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扩大外部董事制度试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清理融资、土地使用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歧视性法规政策,促进公平竞争。在教育、卫生、文化等10个领域集中推出一批项目,面向民间资本公开招标。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同步结算。在部分省辖市分别开展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异地就医结算机制试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构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落实国家资源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改革政策。同时,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积极推进政府投资、资源价格、地质勘查等领域的改革。
(二)抢抓机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加快实施“对外开放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大招商活动。突出招商重点,改进招商方式,注重招商质量和实效,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力争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取得较大突破。办好第六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河南-东盟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围绕郑州国际物流中心、郑汴新区等重大题材开展专题招商,发挥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链式转移。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合作,争取新签约一批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落实和完善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和贸易融资规模。支持传统优势产品、自有品牌产品、自主技术及标准出口和服务外包。培育一批进出口超亿美元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基地。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发能源资源,开拓当地市场。不断优化开放环境。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推行外来投资项目无偿代理制,建立健全服务平台。加快郑州、洛阳机场航空口岸和郑州东站货运口岸建设,推行“一站式”通关,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八、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筹措资金600亿元以上,实施好“十项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把就业作为民生之首,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计划”。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去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举办“万企千场”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做好复转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好“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改善农民工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力争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40万人。
(二)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本解决各类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基本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制定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按去年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做好优抚保障工作,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落实被征地农民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与管理,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以铁路和工矿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为重点,加快工矿、城市棚户区改造。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强力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加快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示范性职业院校、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项目。继续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河南大学等高校省部共建。积极探索化解高校债务长效机制。加快重点市级中医院建设,建设改造30所县级医院、100所乡镇中心卫生院、5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万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抓好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与救治工作。实施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组织好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筹备好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
(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安全发展行动计划”,开展“安全河南”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劳资纠纷、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村民自治。
同时,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质量;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切实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测绘、地震、社科研究等工作。全面完成援助江油灾后重建任务。力争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九、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两转两提”,坚持科学性,增强紧迫性,突出实效性,努力建设为民、责任、务实、高效、廉洁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决策、编规划、定政策站在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一心想着群众、真心为了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多做雪中送炭、排忧解愁的实事。
强化责任意识。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心。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问责,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
讲求实干实效。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急功近利、虚报浮夸。尊重规律,科学决策,努力做到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以正确政绩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少提口号、多干实事,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出境,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大力整治文风会风,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和节庆论坛活动。紧紧围绕中央和我省各项决策部署,在提高执行力上狠下功夫,凝神聚力、锲而不舍,出实招、下实劲、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提高服务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创新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制,做到一个机构对外、一个机构履职、一枚印章审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启动网上行政审批一期工程,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加强政风行风评议,加强对省市县政府部门内设处、科、股负责人监督考评。创新轮岗交流和竞争上岗机制。深入开展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做到廉洁从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的管理制度,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依法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逐步将公务消费纳入政务公开范围,探索建立系统规范的财政预算公开机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干部,切实做到警钟长鸣、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各位代表!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可以说,机遇不会永远存在而是稍纵即逝,机遇不会唾手可得而须奋力抢拼。在这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团结拼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加快实现中原崛起进程。如果我们稍有懈怠,就会错失良机、落于人后,就难以保持跨越式发展良好态势。
各位代表!
面对改革发展新形势,面对亿万人民新期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须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时不我待、奋勇拼搏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扎实工作,以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谋求工作新突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团结前进,奋力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202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5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郭庚茂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年初我省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不少企业陷入困境,大量农民工返乡,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加之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困难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齐心协力,拼搏进取,克难攻坚,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的重大胜利,在逆境中迈出了中原崛起新步伐。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支出2903亿元,分别增长11.6%和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6亿元,增长19.1%。
——持续发展态势向好。“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深入展开,一批重大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377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城镇化率达到37.7%,提高1.7个百分点。2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授权量首次超万件。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调控目标1.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分别实际增长9.9%和7.5%。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社会治安状况继续好转,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在金融危机冲击、各类矛盾明显增多的形势下保持了社会稳定。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力以赴战危机、保增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特点,围绕保企业、扩内需、拓市场等关键环节,创造性开展工作,及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打出了应对危机的“组合拳”,决战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胜四季度,环环紧扣、锲而不舍、果敢应对,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3.1%回升到全年的14.6%,带动整个经济运行成功实现“V”形反转。着力服务企业。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认真落实结构性减免
税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60亿元;强化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对困难行业和企业的帮扶力度,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扩大投资需求。实施“8511”投资促进计划,实行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88.7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0.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8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8个领域开工建设了63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全年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郑西客运专线等80个重点项目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实现黄河以北连线建设。全年新增电力装机408万千瓦、220千伏以上电网1804公里、大型煤矿生产能力900万吨、油气长输管道1360公里。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国家鼓励扩大消费的政策,全省实际兑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8.4亿元,拉动家电、汽车摩托车销售170.7亿元,440多万农户受益;商品房销售面积4337万平方米,增长35.9%。保障要素供应。大力推动银企合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068.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利用资本市场融资642.4亿元。
新设立492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470亿元,增长2.4倍。整理开发复垦土地167.1万亩,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和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积极主动调结构、促转型。坚持长短结合,扎实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各级财政投入资本金57亿元、转入政府性优质资产85亿元,搭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完成产业集聚区投资2479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829个,投产项目1840个,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完成装备制造、汽车、食品、纺织、有色、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畜牧、花卉等一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转型升级“双百”计划,大力推进1074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组织编制了150户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规划,运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了84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启动了30个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增长24.7%。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34万人次。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布局规划和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郑州新郑机场核心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设市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郑汴新区、洛阳新区及许昌、新乡、焦作新区规划启动实施。郑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郑汴物流通道、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以及郑州至焦作、开封、新郑机场城际铁路等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制定实施自主创新体系规划。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20.1%。新增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质检中心。2人当选两院院士。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科技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编制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方案。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300万千瓦。实施工业领域重点节能项目178个,完成150万千瓦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全面开展尾矿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自动监测体系、874个建制镇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成投用。继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完成造林715万亩。预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79%和6.68%,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
(三)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责,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发展形势良好。重灾之年粮食再夺丰收。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并启动实施。完成商丘、安阳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89个县标准粮田项目建设。面对6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等自然灾害,实施“抗旱浇麦保丰收600行动计划”和“秋粮夺丰收450行动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6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改善和新增防洪除涝面积24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7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在迎战金融危机之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20万吨、383万吨和282万吨。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各项惠农补贴131.6亿元,增长31.3%。开工建设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290公里、通村公路6510公里,改造危桥4万延米。新增户用沼气75万户。解决3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3.82万户。新完成1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1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丹江口库区移民四年任务调整为两年完成,移民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第一批移民搬迁正式启动。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规范省级审批职能108项,取消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3780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战略重组深入推进,重组效应逐步显现,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平能化集团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800亿元。112家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基本完成。成功组建省铁路投资、交通投资、水利投资、国资控股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编制实施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21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整合。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取得突破。省辖市有线电视网络完成整合。
同时,成功实施燃油税费改革,158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部取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启动实施。设立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新乡统筹
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并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适时启动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织开展中原文化澳洲行、港澳行、台湾宝岛行和东南亚招商、专项产业承接洽谈等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加强与央企和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促成了一批战略性合作重大项目。积极推动省部合作,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B型保税物流中心获国家批准。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省外资金2202亿元,分别增长19%、19.1%。
(五)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筹措财政资金512亿元用于“十大实事”,比上年增加42亿元,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力促进就业。多策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在困难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失业人员再就业39.3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5.7万人。购买公益性岗位9.6万个。“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950万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基本解决,新增转移就业103万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企业养老保险提标扩面,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122元,应保未保城镇企业和职工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4.3%和83%。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继续提高,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4.2%。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000多万农民受益。新增廉租房133.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21.6万平方米。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基本兑现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增加农村特岗教师1万名。郑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加快,河南大学等高校省部共建积极推进。推动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中职招生规模73.1万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人数。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开馆。建成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新建11所市级中医院、50所县级医院、103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56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造,建成1万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21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落实,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取得成效。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9%。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6.1%和25.6%。推进平安河南建设,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开展机关干部下访、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提高。
(六)着力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和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等活动,持续推进“两转两提”,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公布
行政规章6件。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地方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取得新进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外事、侨务、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体育、测绘、地震、人防、社科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援助四川江油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应对危机的重大考验中,我们努力坚持了以下几项指导原则:坚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扩内需、拓市场、保增长的即期措施,还是调结构、促转型、保态势的长远谋划,都注重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科学决策,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保增长、保态势与保民生、保稳定相统一,把扩大投资与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生活在危机中总体上不仅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反而得到进一步改善;坚持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着力通过改革开放和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在危机中没有停步而是加快推进,开放在危机中没有放弃而是逆势出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坚持辩证看待危机、努力化危为机。既正视挑战,迎难而上,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危中寻机,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危机倒逼机制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坚持团结奋斗打总体战。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顾全大局、各负其责、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可以说,一年来,我们不仅取得了迎战危机的重大成果,而且锻炼提高了各级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各位代表!
在罕见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危机影响和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仍不理想,部分行业和企
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外贸出口预期目标没有完成。二是人均财政收支水平处于全国后列,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广大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矛盾化解、社会管理等工作面临新压力,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挑战,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四是一些领导干部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式粗放,对中央和我省战略部署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推动不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战略谋划不够,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工作不实,拼抢意识不强,错失发展良机;个别工作人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侈浪费、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87号《河南省农村消防工作规定》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农村消防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消防工作,预防和减少农村火灾危害,维护农村消防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城镇规划区以外的村庄和集镇。
第三条 农村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消防工作责任制。
第三条 农村消防工作由县(市)、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本行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消防组织和消防设施建设,保障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研究部署和协调解决农村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农村消防工作的实施情况,对火灾隐患及时组织整改。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承担火灾扑救工作。
第五条 县(市)公安机关依法对农村消防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由当地公安派出所负责实施,公安消防机构负责业务指导。
第六条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公安、民政、建设、农业、教育、文化、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提供服务,共同做好农村消防工作。
开展农村消防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农民负担。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农村单位和居民的自防自救能力。
县(市)、乡镇、村应当利用电视、广播以及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指导安全用火、用电、用油,掌握家庭火灾扑救和安全疏散、逃生自救的方法,农村学校每学期应当安排两次以上消防安全教育课程。
第八条 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79号)的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并纳入政府任期目标,同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范围。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有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消防工作。驻村企业以及各种经济组织应当贪污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加强消防工作领导,根据消防安全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防火安全组织和义务消防队,或者指定专(兼)职防火人员,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第十条 农村发展规划应当符合国家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建设应当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第十一条 乡镇、村应当加强农村消防水源建设。供水单位在建设农村给水管网时,应当同时建设公共消火栓,并满足消防用水的需要。没有给水管网的,可以利用河流、湖泊、水渠等天然水源设置消防取水点等取水设施。
天然水源缺乏的村庄和集镇,可以结合农村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设置消防替代水源。
第十二条 房屋连片集中、火灾荷载大的村庄和集镇,应当在规划治理时,根据消防安全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改造,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第十三条 在农业收获季节、森林防火季节、重大节假日,以及农村庙会、各种集会期间,乡镇、村应当制定消防安全方案,并加强消防安全检查。
第十四条 农村加油站、燃气充气站点、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储存场所、林木存放加工场所、造纸行业原料存放场所,以及粮食、棉花、秸杆等农产品场院和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专门消防安全的规定,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消防安全措施。第十五条 在农村的学校、医院(卫生所)、图书馆和歌舞厅、影恢剧院、网吧、旅馆、商店等公共娱乐场所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保证消防安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农村个体工商户应当根据经营特点采取防火安全措施。
第十六条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农村电力用户使用的用电设备、设施、材料应当符合质量标准,并应当由持有安全操作证的电工负责安装、检修和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章用电。
第十七条 农村家庭和居民应当加强火源管理,不在可能引发火灾的地方使用明火、燃放鞭炮和吸烟,并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有关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第十八条 对违反消防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的单位和个人,贪污予以处理或者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的通知
豫政 〔2024〕32号
▬▬▬▬▬▬▬▬▬▬▬▬★▬▬▬▬▬▬
▬▬▬▬▬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2024年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革较好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加快发展、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全省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决定从2024年起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完善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体制,优化财力分配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
基本原则:
一是鼓励科学发展。引导市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企业效益、提高收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财力和事权相匹配。按照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市县基本支出需求。对自有财力不能满足基本支出的,相应增加基数性补助,确保市县基本支出需要。
三是保存量、调增量。确保市县既得利益,逐步调节财力增量分配格局,优化财力分配结构。
四是公平和效率相统一。实行规范统一的财政体制,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兼顾地区发展差异,实施不同类型的激励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企业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完善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增值税分配政策。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市县增值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以2024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成20%,取消省下划郑州市增值税收入上解递增规定。
(二)增加企业所得税市县留成。为促进各地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企业效益,市县企业所得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增量部分省级分成比例从20%调整为15%。同时,将安阳钢铁集团和河南安彩集团(含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下划安阳市,下划收入基数按2024—2024年三年平均数核定。
(三)加大对资源类税收的调控。为促进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县资源税收入以2024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集中30%;市县耕地占用税收入以2024—2024年两年加权平均数为基数(分年权重为2024年1/3和2024年2/3),增量部分省级集中20%。
(四)调整非税收入分配政策。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经济环境,市县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收入中的社会抚养费收入以2024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别集中20%。省级集中收入全部用于市县执法部门经费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五)提高市县“两税”返还增长比例系数。市县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增长与上划中央“两税”增长率的比例系数从1∶0.15提高到1∶0.3。
(六)建立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按照2024年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情况,对存在基本支出缺口的县(市),缺口部分全部纳入县(市)补助基数;对省辖市本级财政困难比较突出的,按2024年补助额纳入补助基数,增强困难市县政府的统筹能力。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核定县(市)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基本支出需求,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鼓励县(市)加强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支出保障水平。
(七)分类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2024—2024年,对开封、南阳、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6个省辖市(含省直管县),省级分成市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三税”)当年增量部分全额奖励市县,鼓励其加快发展;对其他省辖市(含省直管县),省级分成“三税”收入按当年增量的60%奖励市县,其中分成收入增量超过全省平均增幅部分全额奖励市县,鼓励其率先发展。
(八)扩大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增加兰考、宜阳、郏县、滑县、封丘、温县、范县、鄢陵、卢氏、唐河、夏邑、潢川、郸城、新蔡、正阳等15个县为省直管县。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豫政〔2024〕32号),赋予省直管县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监管到省直管县。
(九)明确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政策。因企业重组对省辖市之间和省与省辖市之间财税利益造成较大影响的,以重组前一年企业上缴的各项税收和附加为基数,按照“依法征收、按基数同比分享”的办法进行调整。探索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鼓励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三、完善财政体制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归并简化结算事项。将企事业单位财务划转、农村低保、五保户补助、贫困县公检法干警服装经费、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经费等项目归并,按2024年补助数纳入补助基数,简化结算事项。基数性补助列入市县年初预算,提高市县预算的完整性。
(二)改进转移支付办法。市县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全额计入标准收入,鼓励市县优化收入结构。标准支出测算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根据总人口、学生数、面积等客观因素和平均支出水平确定,并适当考虑支出成本差异。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补助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对省辖市撤县(市)改区,原享受的转移支付以上年为基数继续保留,2024—2024年纳入转移支付测算范围,支持中心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三)完善省辖市以下财政体制。本次体制调整省对各省辖市提高“两税”返还增长比例系数增加的财力要全部落实到县(市)。各省辖市要切实承担分级管理的责任,财力状况较好的省辖市要建立市对县(市)转移支付制度。省辖市对县(市)的体制调整,财力要向县(市)特别是困难县(市)倾斜,调整方案实施前须征求省级财政部门的意见。县(市)要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制度,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其财政支出可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全面推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代发办法,建立乡镇干部工资保障机制。
(四)切实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税收征收和优惠政策,按照依法征收的原则,做到应收尽收、应退尽退,严禁虚收空转,切实提高征管水平和收入质量。市县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按“零基预算”办法编制预算,合理安排基本支出,确保干部职工工资和地方津贴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按轻重缓急安排项目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大事、实事落到实处。推行综合财政收支计划,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按照“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管理规范、精简高效”原则,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完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