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讨论提纲
我国具体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拥有着廉价而充裕的劳动力,但是发展到今天,我们都看到了,越来越需求人才了。中国最大的国情问题是人口问题,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最艰巨的任务是就业问题
1.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才培养
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其总体目标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2.尊重人才,尊重知识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要培养有品德、知识、能力并重的人才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4.要建立一个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5.要培养各类人才
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
构建和谐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以桂林市七星区的建设为例
一 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①充分运用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保障制度
③立足中国现实,不断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① 健全完善制度政策体系
② 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
③ 完善严密基金管理监督体系
④ 全面构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和宣传
三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桂林市七星区社
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更深入了解和谐社会保障体系对人民基本生活的影响。 ① 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③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指导
思想
④ 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
突破性进展
论在“中国梦”引领下——当代大学生的强国梦想
论在“中国梦”引领下——当代
大学生的梦想
系别:城市艺术学院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班级:12级工业设计(2)班
小组:第二组
指导老师:郑建松
小组成员:毕生峰1208020204梁文婧1208020223
吴静1208020213熊倩倩1208020212苗玥1208020225张小雨1208020227赵雨菲1208020228白凯利1208020229于雪松1208020226李维夫1208020203完成时间:2024年5月5日
在“中国梦”引领下——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强国梦想
摘要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重任在肩,责
无旁贷。为了实现大国向强国的转型发展,我们同心同向、携手并肩,把科技智慧化为创新
力量,把爱国热情化为实干行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关键词:创新创造中国梦青年大学生实干创新富国强国复兴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一个大国崛起的使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
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源自一段漫长的屈辱的历史,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位中华儿女的期盼。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
起,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随之西方的坚船利炮的侵略给
中国带来一场灭顶之灾,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那段历史给我中华儿女心中免不了留下一份沉重,更多了一份豪情,一份期盼。
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为青年实践创新创造更
广阔的舞台,而广大青年也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
积累经验、取得成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揭示了创新创造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内
涵,创新是中国梦实现与飞翔的重要一翼。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
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创新的禀赋集中体现在青年身上,广大青年是这个时代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在青年身上,涌动着创新的梦想、创新的冲劲、创新的勇气。广大青年用青春激情扛起时代创新的旗帜
创新创造需要广大青年有敢为人先的锐气。中国梦是崭新的梦,是远方的梦,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从满足现状的思维中突破出来,不怕碰壁,不怕困难,勇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
创新创造需要广大青年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创新创造就是要超越
因循守旧的思维,解放思想,和时代的脉搏和谐共振。创新的道路是艰难的,其
中必然有挫折和失败,有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尤其是当下的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
坚期和深水区,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
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只有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才
能打开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找到更宏大的舞台,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造需要青年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新创造不是空想,而是
页 第
1要立足现实,在脚踏实地的本职工作中不断取得突破。小到个人科研的创新、工
作方法的创新,大到国家科技、文化等层面的创新,都是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
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年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创新创造,在挥洒汗水的青春中实现中国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因子,这是广大青年继承的财富和超越的起点。墨守成规、踯躅不前、僵化
教条不是青年人的选择。相反,为了自己的青春梦,为了中国梦,青年人要坚定
地选择创新与创造,选择以激扬的锐气、坚定的意志、务实的态度,站在时代前
列。我们相信,广大青年必定会用创新创造呼应时代节拍,青年的创新创造必将
成为实现中国梦源源不断的动力源。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承担了复兴中华,强大祖国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古代先贤曾经写下: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使举
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
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渐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
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
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
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是中国梦的寄托者,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看当代青年,思
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作为中国梦的寄托者,当之无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共同为之努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继续“圆梦”,需
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实干、开拓创新。青年是中国梦的助跑者。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年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年富力强
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次的科技创新活动镌刻着青年人的身影;成千上万支青
年社会实践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躬身践行,获取真知;数十万青年激扬文
字、干事创业,引领社会潮流、成就行业标杆;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上,洋溢
着令人欣慰、充满希望的精气神,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青年
是中国梦的成就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
青年是中国梦的成就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
史过程。青年朋友一定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担负
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一定要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把创新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切实掌握现
代文明和技术成果;一定要自觉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为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在于她的物质资源有多么雄厚,更在于她是否有强大的人才资源,是否能够具备创新精神,是否能够实现创新想法,从而给人们创造
新的生活方式,推进到一种新的生活状态,给这个国家社会创造更有价值的物质
经济精神财富。
中国梦,这是一个集体概念,并不特指单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而是大家共同
页 第
2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中国梦不能脱离单个个体而存在,它依靠那些有着梦想和实
干精神的青年人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
民族之梦。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 梦想一
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青年是最容易盛产梦想的花季,也是最有条件把梦想付诸实践的时期。青年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强国
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朝气的民族,新时期的中国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时代,所以年轻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要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付诸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新的活力,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把个
人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中去,作为青
年更应如此。首先,我们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鼓足中国信心,努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锻炼
增强本领,学好专业知识,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其次,勇于
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陈旧的思想已经适应不了只要
广大青年胸怀理想,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最终实现民族复兴。明确个
人目标,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成就自身价值。只
要广大青年胸怀理想,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用‘两个百年’的目标
激励自己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奋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
实践,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生力军作用,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最
后,我们要有扎实端正的的学习生活态度、工作作风。总书记多次强调:
‚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青年是最容易盛产梦想的花季,也是最有条
件把梦想付诸实践的时期,同时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最具创新热情和
创造潜力,但是要用这种热情和潜力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依靠脚踏实地的实
干精神。最后,我想说:只有拥有自己梦想的青年,才会不断的进步;只有创造
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
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
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天已破晓,黑暗已然过去;旭日将升,光明前景渐现。冲锋号已经吹响,梦在不远处招手,让我们整装出发,昂首阔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发有为,用勤劳的双手和务实的汗水浇开“中国梦”之花,拥抱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N]。人民日报,2024-03-04(04).【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A].【3】冯克利。邓小平时代[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19、113-113.页 第 3
毛概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客观条件,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他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以毛浙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浙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地经济体制开始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人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
这里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是笼统的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进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至于将来社会主义发展得比较成熟,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后是否还适用,可以留待将来去研究。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并从三个方面深化了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制经济不是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者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为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正是由它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
社会主义的性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简单地从数量和比重上衡量,而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质”的优势上,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当然,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即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所为,就是国有经济要控制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在国防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行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行业要占支配地位,在重要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通过少量国有资本控制和影响更多的社会资本。有所不为,是指国有资产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成分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它一方面同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相联系,按社会主义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直接结合,不存在剥削关系,劳动者建立了平等互助合作关系。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全民所有制一起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要努力寻找和大胆利用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独资企业、合作或合伙企业、股份公司、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向,而且扩大了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和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现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根据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第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在分配理论和实际操作原则上的又一新进展。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和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加社会保障内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我国面临着城乡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互相困扰,新生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互相交织的严峻形势。扩大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高等院校教育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的形势和要求。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
姜滔滔
院系:信电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10-3班 学号:221002
32摘要:研究发现: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大学生们早已习惯了师长的严格管束和周密细致的安排,既欠缺独立自主的教育和培养,更是从来没有过独立自主的经历和思考。因此,人文精神较为薄弱,一进入大学这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不仅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差,更表现出不知如何自主学习、独立交往;再加上极强的自尊心,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这一切使得交往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些误解和矛盾,又加剧了心理负担,表现出患得患失、犹疑彷徨、自我封闭、焦虑不安。价值观多元,人文精神欠缺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难点,更有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不会、也不想关爱他人,甚至包括亲友;一些则表现出实用主义盛行,思想狭隘、行为自私;有的害怕吃苦受累,只想享受,哪怕举手之劳就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也宁肯怨天尤人,牢骚不断; 虽然考上了大学:但不懂或不会“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能“独立自主”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没有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再加上固执、任性和自视过高的特点,这一切都使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难。
关键词: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人文价值、传统文化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有学者将它简单概括为:“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定义都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人文素质视为人的素质组成之一来看待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其核心就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让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正确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二、为什么要提高人文素质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近两三年,网上流行一篇名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九宗罪》的文章,上面列举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九种罪。罪名一:生活腐化;罪名二:堕落傍款;罪名三:玩物丧志;罪名四:寄生依赖;罪名五:理性的侏儒;罪名六:政治的冷漠与投机;罪名七:学术精神的失落;罪名八:道德素质低下;罪名九:生理与心理缺憾。乍一看去,这九宗罪概括得有些偏激,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
乖乖的、听话的“顺民”,在读大学之前的12年,由于听老师的话,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但是自从踏入大学这片“自由”的土壤,有的同学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1.文化素养较贫乏
当前高等学校的学生,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和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较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
2.社会适应能力较低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缺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加之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着不良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人格的非理性化、价值观念的庸俗化。培根有一句名言,即“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养能使人善辩。”而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整天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等。
3.人文价值较模糊,法制意识淡薄
当前不少大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化礼仪修养,在诚实、守信、认真、勤奋、谦虚、整洁等基础文明方面表现欠佳。几十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拍”。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科学技术是真才实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史“空头理论”。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误导,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因而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园内的崇洋意识、考试作弊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三)良好的人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其他方面(如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九五”期间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要贯彻在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倍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干部和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教书育人”,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改变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官僚主义作风,彻底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大家生活在这么优美的校园中,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情操。为什么要重视环境建设,原因就在于“泡菜理论”。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水中浸泡,其味道是不一样的。你去看一个演出,演出还没有开始就有人打电话,演出时手机、呼机也不关掉,“嘟嘟”地响个不停,这样的人只能破坏文艺欣赏。如巴尔扎克所描述的,要成为贵族至少得经过三代人,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高,也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赚钱可能一夜成功,而作为一个高雅艺术的欣赏者则不可能一夜间就具备了这种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要感情内化。人有两个能力,一个是消化,一个是内化。消化是本能,比如吃牛肉、鱼肉,结果是长人肉,而不是长牛肉、鱼肉,这就是消化功能发挥作用。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学校里的社团活动也十分活跃,有理论类、实践类、文艺类、体育类等多种,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其中一两个参加,参与这些活动可培养我们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通过沟通性,通过谈天、讨论、辩论而发展出来的,虽看不见但明显感觉到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参与这些活动,本身不是为了实用,不是为了获得某种技能,但你在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就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不到庐山之中,就不会有这种感受。你还以为庐山很简单,只是横卧成岭,侧成峰。
(六)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
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我们正在从时代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茁壮成长。不用太长的时间,我们将先后走出校园,汇入到建设伟大时代的巨大洪流中去。人的能力有大小,各自的机遇也不同,因此,我们或许会成为构筑时代大厦的栋梁,或许会成为构筑时代大厦的砖瓦,或许会成为装点时代大厦的花草。这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我们努力上进,努力耕耘,就会有收获,只要努力奉献,我们就都是新时代的合格的建设者,都是有益于时代进步的人,我们就能坦然地说:“我无愧伟大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任玲艳.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浅滩高校人文素质.赵四亮,李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