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本文通过了解提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背景及它们的内涵,从而大概地去找出两者的关系,对于学生过重的负担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对减负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减负就是素质教育的排头兵这个思想。关键词:
1、减负的负担是多样化的。
2、素质教育的三个定义可以说是减负的三种方法。
一、提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背景
浙江金华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男生,不堪忍受学习成绩排名和家长望子成龙期望的压力重负,用榔头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砸死„„
浙江温州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向同学勒索钱财并将一同学砍伤致死„„
云南昆明某中学初二年级一名14岁少女,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责怪,心理负担过重,服毒自杀„„
河南安阳一学生家长,因自己的孩子未被评为三好生和大队长,带人把班主任打伤„„
一段时间以来,多有诸如此类的纪实报道反映在国内各种新闻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这时新华社发表了江泽民主席《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江泽民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可能就是人们都意识到素质教育的起点,也可能是当今中国教育界风风火火改革的起点。
而在此之前,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教育部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电视会议。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其实要实行好减负,推动素质教育,就是要了解两者的关系。只有知道了这种联系,我们规定的任务,指定的方针才有可能为这两者服务,反之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二、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要研究两者的关系,就先要了解两者的内涵,要认清两者本质是什么,提出两者的意义是什么,也只有在了解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将两者的关系说清。
1、减负的内涵
减负顾名思义就是减去负担。但是这个负担是多样化的。过去我们常常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让学生少做作业,就算减负了。当今学生所面临的负担除了作业负担外,还有心理负担和生理负担等。
心理负担大多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添上的,但也与学校,家庭,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在学校,有的老师往往按学生的分数好坏来当作评价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选干部时,大多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能获得多数的选票,而同学们也更愿意与成绩优秀的学生交往。在家中,家长总是对学生有着“更上一层楼”的目标,也总是将周围一些优秀学生的事迹对儿女宣扬,最关键的是大多家长都对儿女提出考上大学的希望,这时学生会经常对这个问题思考。在社会上,一些好的职业都对学历有着要求,而“学历越高,活得越好”的这一社会现象也不可否认。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学生心理负担产生的根源所在,学生其实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一定要学好”的思想,而周围不断重复这个思想,就使学生心里一直在想,这样想多了后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生理负担一是体锻标准制定所造成,二是学校条件所造成的。现在的体锻标准,只是按年龄来划分,这就意味着一个体重200斤的学生和一个体重100斤的学生在跑一千米时,他们的及格线是一样的,这显然对那个体重200斤的学生是不公平的。而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就必须尽力要让体重200斤的学生过关,就增加了他的运动量。这样的后果就是使他身体极度疲劳。
另外现在有些学生家离学校过远,而学校又做不到校车接送,这就使学生每天要受挤车之苦,而现在学生学的科目多,学校又无让他们有个放书的地方,这就使得学生每天要背着沉重的书包来往家与学校之间,能不累吗?
2、素质教育的内涵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和主动地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它着眼于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
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作为惟一目的,教育内容片面,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学生成了一架“考试机器”,扼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特长。“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
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着眼于21世纪的人才规格的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适应未来的需求。
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认为,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主动发展,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仅要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且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减负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减负和素质教育提出的时间十分相近,这可能就决定了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确如果把减负比作一把锁,那么素质教育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如果把素质教育比作一枚火箭,那减负就是火箭的推进器。
1、学生过重的负担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前面我已经对学生的如今所面临的负担有所阐述,这些负担其实不但对学生百弊而无一利,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绊脚石。A、学业负担的影响
这其实是所有影响中最显而易见的。学生的作业负担重了,那么自然就业余时间少了,对自己兴趣开发也减少了,或者说他们无暇顾及这些。即使有时学校举办运动会,艺术节这样给学生展现特长的舞台,学生们也往往因为作业的负担没有时间训练,排练,从而有时会造成效果不会很好,会使校方对办这种活动产生质疑;或同学们积极训练,排练,但因为同学们作业负担重,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影响了学习,这样也会使校方对办这种活动产生质疑,这样的两个恶性循环都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B、心理负担的影响
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将作业负担减轻了,给了学生们很多的空余时间,但学生有没有利用这些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呢?效果其实并不十分的好。有的学生利用这些时间补课,做习题书;有的学生则将这些时间花在了一些电脑游戏上面。
这其实是心理负担所造成的两个极端。一种因为平时心理负担严重,所以即使有时间,他们的第一思想不是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而是继续自己在学校中的状态。他们的心理已经是:课余时间我除了做作业还能做什么呢?而另一种则因为平时心理负担严重,要利用空余时间让自己发泄一下,来减轻自己的负担。而在电脑的虚幻世界里,做一回大侠,当一回英雄,与某个人物来一场生死决斗,无疑成了减轻负担的最好方法。
减负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开展素质教育,但心理负担过重使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时间,所以心理负担的影响不容小视。C、生理负担的影响
学生有了时间开发自己的兴趣,但一天下来身体的劳累使他们在体力上无法承受,从而只能放弃个人兴趣。当我们解决好作业及心理负担时,绝对不能忽视生理上的负担。在生理负担较重的时候去开发兴趣,很容易损伤身体,得不偿失;有了好的兴趣但应体力不行,而放弃,也让人惋惜。
2、素质教育对减负的作用
要将作业、心理、生理这些负担减去,或者说是完全的根除,那就必须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三个定义可以说是减负的三个方法。A、面向全体学生对减负的作用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这就可以避免上述的一些老师以成绩好坏来看待学生情况的出现。可以减少一些学生的心理负担。B、全面发展对减负的作用
全面发展就要求学生具备各个发面的能力,这样就决定学生在学校的目的已经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科学知识。这样学校的目标也会发生转变,使得作业量下降但不影响学校的工作方针,这样就可使学生作业负担下降。
另外对学生的评定标准也因此改变,作为一个好学生已不仅仅只是学习好,而是各方面好,这样选拔干部和学生交友的标准都会改变,使得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减轻。学生懂得了要全面发展,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了。
C、主动发展对学生减负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主动发展也是个性发展,我认为这可用在体育课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身体条件自选体锻内容,然后再根据选的情况来指定体锻标准,这样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生理负担。
学生主动发展也可以运用到课表中,可以让高中生自选一些科目,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来选择科目,适当的减少一些学生的所学广度,而增加深度,既可减少作业负担,又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有上可知,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减负其实就象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它实行的好坏就预示着素质教育将来能否在中国较好的实行。因为在减负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将来在素质教育实施中也一定会碰到。而减负过程中的问题也往往要用素质教育的理论来解决。减负问题在当前是个热点,也是个难点,它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确保中国将来的一代是全面发展的一代。
科技活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贵州省黎平县第二中学吴良英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各种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而课外科技活动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约束,不受传统教学程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教师只处于指导和辅助的地位。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对巩固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勤奋刻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在科技活动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个性特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素质教育科技活动科学文化
生物课按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有关知识,这是生物学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而课外科技活动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约束,不受传统教学程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教师只处于指导和辅助的地位。因此,在培养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各种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课外 1
科技活动以其较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水口乡镇的高鸟村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听当地人喊叫“肥根”,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我们学校的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肥根”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肥根”》的小论文。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校与德凤镇中学联合起来,针对生物课的教学,在全县开展“普实”阶段联合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20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
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南泉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我们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南泉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泉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
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黎平职中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我校与他们学校的教师一起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契机,教师若能及时点拨,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县西部地处太行山区,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很多学校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如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了对学校周围植物资源的调查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走遍了学校附近的山山水水,观察、记录,采集标本,整理成了《我县经济林木调查》《主要果树种类及生长状况》等调查报告,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德凤镇中学组织学生对当地的经济树种——漆树进行了多次考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到割过漆的村民那儿了解漆树及有关割漆的知识,由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怪漆树》发表在一省级刊物上。他们还对当地的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教给学生如何从叶和根上辨认药用植物,组织学生挖药材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的植物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了解自然资源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国情教育: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以唤起学生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意识,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实践表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对巩固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勤奋刻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在科技活动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个性特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美珍等:《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长看:《生物学教学》。
作者简介:吴良英,女,侗族,1974年2月出生,1996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贵州省黎平县第二中学生物一级教师,曾先后获得2024年黔东南州中学生物优质课二等奖,2024年9月获县中学生物优质课一等奖,2024年11月获县三项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24年10月获县实验操作技能比赛一等奖,2024年10月参加黔东州实验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等。
“某某学校又考试了,这有什么意义呢?哎,应试教育害死人!”这是我在教学之余听到的同行、同事所发的牢骚。我不以为然,但又不知如何辩驳。学了秦伯益老师的《文理交融 多元并举》以后,我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更清晰了。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两件事:第一 如何做人。第二如何发挥个性特长。应试教育应该测试的是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应付考试题目。二者的关系是:a 应试教育是必须的,素质教育是根本的。完全没有应试的话,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都没掌握,这样会更糟糕。如果学生平常学习的不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积极有用的素质,步入社会后将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这样既不利于社会又不利于学生自己,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b 应试教育是起码的;素质教育是无限的。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是统一的,不处理好是矛盾的。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对二者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平常的教育中应始终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即便是在考试命题中也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辩证关系。
减负增效,提高素质教育
摘要: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关键词:减负 增效 提高教学效能
知识在更新,人类在进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于是教委提出了中小学教学应从应试教学中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新思想。为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减负增效。这种新的要求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与实施,我想就语文教育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行吗?我说:这想法不正确。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教改,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也就是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做到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所以,面对课改新形势,我们应该及时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探索追求,让学生真正吃到“好草”,消化吸收,健康成长!
二、教师给自己加压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减负增效”的教改精神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教学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化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我认为,备好课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认真的实施。
1、备教材。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
2、备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例如针对不同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
3、备教法。教法应是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是在结合考虑教材、学生、设备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基础上,再以教学法的体系中优选出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教育界有个说法:教无定法,但教有法。教师确实要全面考虑,恰当选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实际上,不管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学法,提高素质的教学境界。教师在考虑利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是积极的,多种形式并进的,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思路,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懂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如多读、多写、多练等,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要准备好这些内容需化一定量的精力去实施安排。
4、备练习。在以前,教师搞“题海战术”的很多。布置的练习没有选择性,不管是有用无用,是否重复等摆出了一大堆,学生苦不堪言,穷于应付,事倍功半。现在要减负,就必须精选习题,精心琢磨,自编自拟也必不可少,这样的习题目的性更强,减负增效更明显。准备好了的习题可早作准备,或写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片上。一部分可作课堂练习之用,另一部分作课后作业。另外,在作业的选择上,可布置一些“弹性作业”。
三、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备课本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若光有好剧本,导演平庸,演员散慢不用心,这戏肯定演砸。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几点是关键。
第一是课堂教学的原则要体现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应师生互动,且动而不乱。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注意双边活动来引起学生注意力。上课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试想,教师上得很认真,学生不积极参与,不认真听讲,有何效率可言?
第二是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和综合利用。任何事作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所以,我们要综合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必须注意到:
1、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论使用什么教学手段,都必须目的明确,计划周到。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运用辅助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处,少而精,绝不能搞花架子。运用好教学手段,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智力,而不能把它们变成课堂上的娱乐,或分散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注意力。
2、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凡是能通过挂图,插图,教材能讲清的内容,就不一定要用电化教育工具。电教工具应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便如一些重点句段的理解训练上。
第三是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语文,更要让学生会学语文。“给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生学习语文方法也就是说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来触类旁通地学习语文知识。
第四是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师不能不知,在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很必要的。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很多,可提问一些中差生,可面向整体学生发问,可让学生上黑板练习,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知识点、某一练习后让学生举手示意获取反馈。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直到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止。
第五是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有些教师上课时没有时间概念,上到哪里是哪里。若没有完成原本应一堂课完成的内容,就延长一节课时间或教学时数,把完整内容分割开完成,这是不可取的,不符合最优化原则,也加重了学生负担,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艺术性。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负增效,教师应把握好一堂课的时间结构,优化课堂结构。
做到了上面课堂教学的几点,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学生的心理和课务负担减轻,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能力明显增强了。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减负增效”是项系统工程,它的本质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上介绍的五大方面上坚持不懈以外,减负增效这项系统工程还需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各学科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更蓬勃发展,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和灿烂!
参考文献: 《减负文件》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教材《教育学基础》中,在对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上大致有同一说、超越说、同异说、具体化说四种观点。
同一说认为两者有相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向。但是有些学者则认为,素质教育概念不明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两者是不同的。而这样不同的看法主要根源则在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周没有一个明确而公认的认识。
超越说认为素质教育超越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比同一说具有更多的合理内核,它把全面发展的目标从理想转向了现实,并强调它的内容侧重于从现实的可能性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的潜能,这对于界定素质教育的内涵应是重要的依据。同异说认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有着相同之处,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教育目标上是同一而紧密相连的,素质教育也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或者说为全面发展打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相通的、一致的,素质教育里面有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对“同一说”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明确的提出两者存在着区别。它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指出两者是不同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辩证关系。并对“同一说”和“超越说”提出了批判,认为素质教育相同于全面发展教育和超越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都没有把握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把全面发展教育理解的片面化了。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上述几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对于进一步的更为准确的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进步。
具体化说认为素质教育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全面发展只有落实到人的素质上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具有可操作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从实践的层面考察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对其他各种观点的进一步补充,也是对素质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深化,这对于全面了解素质教育及其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材上看完上述内容的时候,其实还是很困顿的——这么多种观点其实都有它们各自的道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呢?为此,我查看了许多参考文献并且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并不能特别清楚准确地描述,进行了如下总结:
首先,关于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涵义。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后扩展为包括人的道德意向和志趣、个性的发展,亦即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充分发展。所以“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构成,或者说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标准或规格,是教育要实现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而实施的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我们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定义是明确的,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出来的,而素质教育的涵义则比较抽象,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了。这也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那么
多争议的主要原因。
很多论者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价值观。简言之,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为引导,以不断开发学生潜能和个性为宗旨,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特征,重视适应未来社会和回归学生生活的教育。
再者,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很多方面是有一致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充分自由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才能、特长、潜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大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大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大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的活动。简言之,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审美意识、身体心理等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就是说,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素质教育就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一,素质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实践活动,它把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和职能。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就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大学生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更加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社会意识向大学生个体品质的内化。二,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通过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来实现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三,素质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训练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现出质教育的主体性、整体性和个体性;四,素质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为共同目标。因此,素质教育将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构建一个独特的教育内容体系。
素质教育是对已有全面发展教育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完善。素质教育的提出,弥补了教育方针概念上的不足,有效地克服了教育方针贯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内在的本质规律,强调了遵循个性教育原则,面向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即以整体性、群体性、潜在性为目标,塑造受教育者的良好素质,为全面正确地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途径和保证。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全面发展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心理素质教育,强调除了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还应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同时,素质教育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划分,不在局限于传统上的五育的划分,而且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深人具体的划分。如有人对心理素质教育,进一步划分为智力健康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志坚强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反应适度教育、社交和谐教育、个性健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具体实践形式。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高指南。要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充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由
于全面发展教育过于抽象,因此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和监控。素质教育的提出,它将教育方针的大的方面内容分解为一项一项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各个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把抽象的教育方针一个一个具体化,使之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如,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并且每一个教育内容都有具体的教育目标要求,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因此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现实具体教育实践的一个“桥梁”,有了这个“桥梁”,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是促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当然,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或素质教育的途径绝不是仅仅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展和进步,其途径也应有发展和丰富。但是,不管如何发展,通过全面发展教育来实现的素质教育目标,是最基本的途径。总之,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方向、目的、基本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我看来,现在争议最大的应试教育其实是对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错误发展方向。因全面发展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智”是最能够通过“考试”这一一定意义上算是比较公正的考评方式来考评,其次是“体”和“美”。所以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大家都着眼于“智”,要么就是艺术生或体育生的各种“分数”。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的,而素质教育则是提倡能够“跳出”这个条条框框的考评机制,踏踏实实地从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况的——错误地将全面发展教育偏向于“智”这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没那么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成绩好了,品德和劳动能力也就好了,成绩波动了,一个人的品德也就随之起伏了。这很讽刺,也是当前教育的悲哀——没有真正去实现“全面”发展教育,而更像其他方面都是“智”的附属品。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针对这样的现状,要求各教育者顾忌方方面面,能够真正领会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不是机械地
进行应试教育。回归学生的本身,因材施教,提高其各方面素质。并不是流水线式地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智”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更多考虑学生本身。而且,卷面成绩不能就评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所以,其实现今的应试教育其实连是“单面发展教育”也算不上,这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误读。而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现实状况为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而提出的。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