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一、主要的调整与变化
(一)统筹安排“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数与代数”部分包括《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五个单元。其中,《认识多位数》单元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移来,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设了用算盘表示数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主要有两点变化: 一是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之前,增加了积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是新增了常见数量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既有经验中具体数量关系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在这一过程中感悟数学抽象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计算器计算》单元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两个单元整合而成,主要教学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以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教材删去了实验教材中用计算器探素商不变的规律、积的变化规津等内容,同时还新编例题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运算律》单元主要是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下册中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合井成一十单元。这样在基本完成整数运算教学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对运算规律进行总结和概括,既有利于学生强化对整数运算的理解,提高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后继学习中主动将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分数运算中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继续教学画线段图、示意图描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把实验教材中《解决间题策略》单元的相遇问题安排在《运算律》单元,以凸显运算律的应用价值。二是安排例题教学简单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能更好地体现直观图示在锚述和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作用。(二)合理整合“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
“图形与几何“部分包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丰》等三个单元。其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把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内容调整到多边形的认识之前教学,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认识多边形时。主动从图形运动的角度去理解多边形的特征,丰富对多边形的认识;二是由于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不再要求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补全,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本册教学;三是适当降低画平移后图形的要求,不再要求在方格纸上同时将一个图形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平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合并而成,这样安排能更好地凸显相关知识和方法间的联系,促进学习方法的迁移。《确定位置》单元由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移来,主要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精心选择“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
按照教材修订的整体方案,本册教材安排的两次实践活动分别是《一亿有多大》和《数字与值息》。其中,《一亿有多大》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移来,《数字与信息》由五年级下册移来,且都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修改,以突出活动的目的性、划性和探索性。同时删去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安排的《美妙的“杯琴”》等四次实践活动。(四)删去“找规律”单元,增设探索规律”的活动
根据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安排《找规律》单元,不再要求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增设《探索规律》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增强探索意识。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此外,本册教材没有安排“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内容,删去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统计》单元。还前移了《升和毫升》《混合运算》单元,这两个单元都安排在四年级上册;后移了《倍数和因数》《用宇母表示数》单元,分别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
二、各单元教材修订的主要方面
本册教材继续沿用修订后第二学段教村的编排体例。以下仅就各单元教学内容的主要变化作简要说明: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二是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90°,或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补全。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对例题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主耍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1.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郡是图形的全等变换,但由于运动方式不同,构成要素各异,学生认识和理解的难度也不同。为此,教材根据图形运动的不同特点,在尊重学生既有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合理设置认知起点,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感知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I例如,认识图形的平移时,教材直接呈现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确定图形中对应边或对应点的平移距离,掌握正确数出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获得对图形平移特征的认识。
认识图形的旋转时,由于图形的旋转涉及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等要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材适当降低了认知起点,引导学生结合小区门口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实例,初步感知构成旋转运动的要素,认识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用抽象的图形表示转杆旋转的过程,由此获得对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的操作进一步丰富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认识。这样,基于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设置不同的认知起点,既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探索空间,又突破了认知难点,有利于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准确把握平移I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紧扣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90°,或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补全,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而画运动后图形的关键是确定运动后图形的顶点。教材无论是教学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还是教学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都紧紧抓住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探寻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图形运动特征的认识,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例如,教学画旋转后图形时(见图1),教材在附页中提供了与所旋转图形完全一样的纸片,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找到旋转后图形的顶点,再通过比较和交流,明确旋转前后图形对应边之间的关系,学会画旋转后图形的方法。这样设计,有效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难点,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强化对图形旋转特征的认识。
(二)认识多位数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主要有三点变化:
第一,适时更新和充实一些现实而有趣的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教材中有许多素材已比较陈旧,不能客观反映时代的脉动,也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教材精心选择一些反映社会发展现状的事实材料,如2024年我国芝麻、茶叶、油菜籽的产量等,以及与天文、地理、生命、环境等学科有关的材料,如人体内全部毛细血管的总长、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等,作为学生认识多位数的题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实例,认识和理解多位数的意义,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拓宽知识视野。
第二,加强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多位数大小比较与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基本相同,学生有条件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迁移到多位数中来。但由于实验教材仅在练习中安排: 一道相关的练习,容易被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所忽视。为了加强学生对数的顺序的理解,本次修订专门安排例题教学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自主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整万和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第三,借助数轴的直观理解求近似数的方法。了四舍五入”法是求近似数的基本方法,但由于过程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教材改变了实验教材的编排思路,(见图2)呈现问题后,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描点表示数,再借助数轴的直观,自主探索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这样把抽象的数转化为能直观比较长度的线段,有利于学生理解“四舍”与“五入”的合理性,掌握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感受图形直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三)三位数乘两位教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把日常生活中一类数量关系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系统掌握整数乘法运算的方法,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1.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积的变化规律是乘法运算中重要的规律之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本单元安排积的变化规律,既是对学生己经积累的计算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为接下来学习和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提供必要的支撑。为此,教材的例4(见图3)以“提出猜想一举例验证一获得结论一应用拓展”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体验由简单现象出发归纳出一般结论的过程,感悟归纳的思想方法,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2I.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出常见数量关系的过程。
常见数量关系是描述现实生活中某一类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己经积累起来的具体数量关系,正是进一步抽象与概括的基础。因此,教材强调让学生自主经历数量关系的抽象过程。例2和例3分别呈现了和单价、速度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和概括,把实际问题中具体数量关系抽象成能表示一类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经历这一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水平,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四)用计算器计算
计算器的引入,不但解决了大数目计算的问题,而且有效拓展了学生研究数学的范围,使一些具有特定结构且含有简单规律的计算得以成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素材。教材特别重视提供一些有趣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和归纳,主动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而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积累探索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结构美和形式美,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例如,教材的例3(见图4)提供了一组被除数不变,除数依次是111、222、333…的算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规律,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再如,教材第43页第6题(见图5)是由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洛书”改编而成的,根据九宫格中数字的排列规律可以写出很多相等且对称的加法算式p这样的练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与神奇,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重点是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经历画线段图或示意图描述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直观图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几何直观能力。首先,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数量关系相对复杂,通合画图描述和分析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线段图或示意图描述问题的方法,感受直观图示对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作用。例如,教材的例1是一道己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由于根据己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题目中任一个未知数,而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后,能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问题,能更好地凸显直观图示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形成运用策珞解决问题的意识。
其次,教材注意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提示,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画图描述问题的方法。例如,例1要求”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随后的”练一练”要求“看图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例2要求讨论“怎样画图表示条件和问题“,随后的”练一练“要求“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会画图描述问题的方法,提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运算律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自主归纳井总结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二是能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相关的简便讣算和实际问题。与实验教村相比,主要有两点变化: 1.精选典型问题,促进数学理解。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把己经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学习素材的选择又直接影响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再现与调度。因此,教材特别注重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实问题为素材,以激活学生的己有经验,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完成对运算律的有意义建构。
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实验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是求“买5件运动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发现“5个65加5个45”与“5个1O0(65+45)”之间的等价关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修订教材改变了例题的情境(见图6),引导学生联系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6个24加4个24”与“10(6+4)个24”之间的联系,进而获得对乘法分配律的初步认识与理解。2.加强实际应用,凸显应用价值。为了凸显运算律的应用价值,教材在引导学生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同时,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一方面,结合运算律的教学适当安排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精心选择相遇问题作为例题(见图7),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整理条件与问题一分析数量关系一列式解答一比较两种解法一回顾与反思”的过程,促使他们主动把已经习得的解题策略和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对不同解法的比较中感受乘法分配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主要有两点变化:
1.适当前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三角形内角和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三角形性质的必备基础。实验教材是把这一内容安排在三角形分类之后教学的,本次修订,把“三角形内角和”安排在三角形分类之前教学。
这样安排,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第一,三角形的特征由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等三部分组成。把三角形的内角和安排在三角形分类之前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形成结构性的认识。第二,由于实验教材后置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探索三角形分类方法时,学生往往不能清楚地解释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又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三角形分类方法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材在认识和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后,先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再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凸显了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有利于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2.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发现并掌握图形的特征
观察、测量、实验等是学生探素图形特征的常用方式。教材十分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图形特征的过程,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动,获得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例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见图8),教材提供了四根小棒,先让学生任意选用三根摆三角形,并通过对各种情况的比较,初步提出猜想:再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验证猜想,获得结论:接着针对本课的难点展开讨论,进一步完善认识。这样设计,活动线索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进而获得致学知识,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八)确定位置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在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理解数对的含义,初步学会用数对描述位置方法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多样、能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练习,引导学生在用数对描述平面上点的位置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如,教材第101页第6题(见图9),呈现了小乐家附近街道的平面图,要求学生先根据提供的数对在平面图上画出小乐从家去图书馆的行走路线,再自己设计行走路线并用数对表示出来。再如,第102页第9题(见图10)提供了同一条直线上5个点的数对,要求学生先在方格图中描出数对所对应的点,再连接这些点,看能发现什么。这样的练习,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对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李金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小数的意义》1.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2.小数的意义。3.分数与小数的互化。4.小数数位、计数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5.小数的读写。《测量活动》
1.单位的改写2.小数的意义3.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比大小》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2.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3.小数比较的方法。《购物小票》1.小数加减的意义。2.不进位、不退位小数加减竖式计算。3.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4..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量体重》1.小数的基本性质。2.小数进、退加减法竖式计算。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歌手大赛》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算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文具店》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3.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小数点搬家》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街心广场》1.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包装》 1
1.小数乘法的估算。2.小数乘法竖式计算。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1.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竖式计算。2.乘数是整十数的小数竖式计算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手拉手》1.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小数混合运算的简算。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方程、天平游戏
(一)(二)、猜数游戏、邮票的张数1.结合具体情境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简单的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2.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3.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
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全册教材编排意图和特点
内容的呈现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
删繁就简,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专题的形式,加强数学的综合应用。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小数意义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小数的乘除法运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小数除小数、积商取近似值、循环小数。
(2)引导学生观察游戏中的规律,探索出等式的两个性质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三,全册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四,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下:
1.数位顺序表
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本册教材注重以下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1.1、单元学习内容及联系:
已学过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直角、锐
角与钝角
认识长方形、正方
形与平行四边形
四年级上册
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认识平角与周角
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2.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安排研究三角形、探索与发现
(一)(二),由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用撕、折的方法,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通过摆一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3.单元目标
1.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2.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3.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4.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5.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6.能在方格纸上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4.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2.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并能根据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3.能根据提供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其是否能围成三角形。4.会辨认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逐课分析:
图形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2.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角形的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2.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为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通过对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和归纳结论的方法。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教学重、难点 :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四边形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认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相应的练习,其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集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教学重、难点
1.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图案欣赏
1.教材分析和理解:
能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案的美;并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数图形中的学问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教材中“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本节课重在让学生体会找规律的过程,不必要抽象出公式。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2、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渗透“转化”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体会到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做,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有序思维和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3.[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三角形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
教学难点:体会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1)“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 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然后安排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相互交流;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2)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3)对图形量、剪、折,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三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
2.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1)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