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十一册第六课《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新教材,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后,经过其他老师的评析,我想我这节课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没有做好。在讲读课文有关作者怀念自己亲生母亲时,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如:学生找的这句话“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问学生:“这句话你抓住哪些词语来理解?”生略思:“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如果当时,我借着学生的回答,引出一些有关季羡林描写与母亲在一起的文章片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失去母亲后的痛苦,然后再让学生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这句话,全体学生再齐读,肯定会深受感染,课堂氛围也会更好。通过这一点,我反思到: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效教学,深入引导、朗读、体会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读了,由于教材中有不少地方感染力很强,但距离学生太远,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马上主动去参与学习,与学生平等学习,要创设情境,想办法缩短时空差距,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进而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当学生无法进入文本时,老师要适当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领人,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发生的变化灵活进行指导,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当学生只在文本的边缘徘徊时,教师要马上“下料”,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从而进行适当的点拨、巧妙的帮助,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领学生进行主动、扎实、灵活的学习,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丰富的对话,进一步理解文本。总之,教师在教学文本时应该“不要只在河边,要走下水!”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