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7月6日,收集了2024年1月至2024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可以总结为(ABCD)。
A.基层性
B.群众性
C.自治性
D.社会性
2.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是(BCD)。
A.集中型
B.混合型
C.政府主导型
D.自治型
3.城市规划是伴随着(D)的产生而出现的。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城市
4.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综合性
B.兼顾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5.(BC)属于我国城市政府财政收入的预算外收入来源。
A.利润收入
B.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C.政府公债
D.税收收入
6.公共住房一般具有(AC)的性质。
A.社会商品
B.公共性
C.社会福利
D.服务型
7.城市规划是伴随着(D)的产生而出现的。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城市
8.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ABD)。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9.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C)为代表。
A.德国
B.英国
C.丹麦
D.美国
10.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A.处理者
B.消费者
C.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1.市民参政: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
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12.居民身份证制度: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
13.城市物流规划:城市物流规划是指为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物流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及物流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而做出的财物流政策、措施及物流基础平台的整体设计。
14.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5.治理(管治)的特征。
答:(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3分)
(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分)
(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3分)
(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3分
16.公共住房供给的主要管理内容。
答:公共住房供给的主要管理内容是:
(1)住房建设的资金概算;(3分)
(2)住房建设的适当规模;(3分)
(3)公共住房区位选择;(3分)
(4)公共住房建设政策。(3分)
17.城巾利时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答: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
(1)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4分)
(2)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成本的增大;(4分)
(3)社会问题的滋生。(4分)
四、论述题(24分)
18.根据《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试论述城市突发事件处置过程需要遵循的工作原则。
答: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以上要点均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是具有地方(ABCD)。
A.任免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3.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ABCD)。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4.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5.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6.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人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
A.25%
B.30%
C.35%
D.40%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特征。
A.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以“经济性”为主
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8.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产业。
A.自来水
B.交通运输和金融
C.城市燃气
D.电力
9.公共住房一般具有(ABCD)的性质。
A.社会商品
B.公共性
C.社会福利
D.服务型
10.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长远基础。
A.法制手段
B.行政手段
C.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二、名词解释
11.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12.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并减低系统反应时间。
13.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餐行为。
14.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简答题
15.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16.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答:(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17.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四、论述题
18.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
答:在推行社区自治,加快城市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并不是要否定和弱化城市各级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领导,而是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精神和意志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形式灌输下去,同时,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住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第二,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
第四,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古代城市主要是指(ABC)时期的城市。
A.原始社会后期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原始社会前期
2.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BC)。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业务领导
3.除了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学还有(ABCD),对于城市管理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A.点轴开发理论
B.网络开发理论
C.城市一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D.城市圈域理论
4.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ABCD)。
A.城市的经济资源禀赋情况
B.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C.城市的社会资源禀赋情况
D.城市发展的环境
5.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
A.行政方法
B.社会方法
C.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6.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巨物模式
D.专制模式
7.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有(ABD)。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8.发达国家区域协同机构的特点是(ABCD)。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同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9.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C)为代表。
A.德国
B.英国
C.丹麦
D.美国
1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预警系统的建立
B.危机管理的应对阶段
C.危机判断
D.确认危机来源
二、名词解释
11.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12.城市经济管理:是指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13.城市环境管理:是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14.预算外资金:是指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人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三、简答题
15.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1)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2)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3)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
(4)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
(5)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16.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答:(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17.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四、论述题
18.结合实际,论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的特征。
要点提示: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答: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第二,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第三,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以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第四,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文化
B.政治
C.社会
D.经济
2.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BCD)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A.工作方式
B.居住方式
C.生活方式
D.生产方式
3.(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司法机关
4.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关键问题是(ABCD)。
A.自主性
B.责任
C.消费者导向
D.市场导向
5.以下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说法正确的是(全选)。
A.城市发展战略是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措施和步骤的高度概括
B.城市发展战略是市政管理中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根本大计
C.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
D.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各项工作的指南和纲领
6.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第一产业
B.第四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
7.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年龄划分为(ABCD)。
A.中小学年龄
B.老龄
C.劳动年龄
D.托幼年龄
8.城市规划是伴随着(D)的产生而出现的。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城市
9.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ABD)。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10.(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二、名词解释
11.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12.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13.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14.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简答题
15.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16.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17.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政府的行为动机;(2)政府的低效率;(3)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4)政府赤字问题。
四、论述题
18.结合实际,论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
答:第一,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第二,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第四,注重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未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所有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需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需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需要城市之间积极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第五,重视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可以总结为(ABCD)。
A.基层性
B.群众性
C.自治性
D.社会性
2.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是(BCD)。
A.集中型
B.混合型
C.政府主导型
D.自治型
3.城市规划是伴随着(D)的产生而出现的。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城市
4.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
A.5
B.15
C.20
D.25
5.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A.处理者(制造商)
B.消费者
C.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6.城市环境管理的市场手段的具体做法包括(ABCD)。
A.征收排污费
B.排污权交易
C.征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税
D.奖励和鼓励综合利用废弃物
7.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城协同问题可以分为(BC)。
A.外部协调
B.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
D.内都协调
8.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9.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
A.法国
B.荷兰
C.美国
D.希腊
10.非常态事件的特征包括(BCD)。
A.非正常性
B.非紧急性
C.非负面影响
D.非突发性
二、名词解释
11.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12.城市化:指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13.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生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14.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人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种管理形式。
三、简答题
15.治理(管治)的特征。
答:(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16.城市管理的可行性。
答:(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
(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
(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
17.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
答:
(1)老龄化趋势凸显;
(2)文化结构的高层化趋势;
(3)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4)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消除化。
四、论述题
18.结合实际,论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的特征。
答: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第二,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第三,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以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第四,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文化
B.政治
C.社会
D.经济
2.(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A.科技现代化
B.信息化
C.工业化
D.农业现代化
3.(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司法机关
4.中国城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其组成部分主要有(ABCD)。
A.市党代表大会
B.市委员会
C.市委常委会
D.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5.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6.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关键问题是(ABCD)。
A.自主性
B.责任
C.消费者导向
D.市场导向
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8.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第一产业
B.第四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
9.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
A.外部不经济
B.信息不对称问题
C.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
10.非常态事件处理的原则包括(ABCD)。
A.重要优先原则
B.统筹协作原则
C.充分准备原则
D.监督保障原则
二、名词解释
11.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2.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3.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14.城市参与性主体:又称非权力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三、简答题
15.近代城市发展具有哪些特征?
答:(1)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集聚效应使生产原料、劳动者、资金以及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城市集中,带动了城市交通、市场的发展,使之同时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
(2)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人口数量和用地猛增;
(3)城市成为行政管理中心,城乡差距拉大。
16.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17.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政府的行为动机;
(2)政府的低效率;
(3)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4)政府赤字问题。
四、论述题
18.结合实际,论述目前制定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注重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未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所有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需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需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需要城市之间积极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5)重视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城市管理参与性主体具有(ABD),这对于政治性主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必要的补充。
A.发言权
B.监督权
C.决策权
D.参与权
3.现代城市主要从(ABC)区别于农村地区。
A.行政管辖
B.人口数量和密度
C.产业结构
D.文化类型
4.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5.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6.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
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7.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
A.5
B.15
C.20
D.25
8.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B),这是由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9.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包括(ABCD)。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10.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
A.行政方法
B.社会方法
C.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二、名词解释
11.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12.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13.城市: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14.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实行严格控制。
三、简答题
15.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答:(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16.经济性规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1)进入规制。其主要手段有特别许可、特别注册制度和申报制;(2)数量规制。其主要手段有投资规制和产量规制;(3)质量规制。其主要手段有质量标准和规范、质量达标许可证、专门的检查监督制度等;(4)价格规制。其主要方法有边际成本定价、平均成本定价、历史最高水平限价以及投资回报率定价。
17.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四、论述题
18.结合实际,论述制定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注重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未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所有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需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需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需要城市之间积极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5)重视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024年6月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A.市人大B.市政府D.市司法机关
2.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3.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全选)获取。A.竞争一合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4.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C.20
5.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A.行政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
6.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A.县级市
7.(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增长型
8.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丽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D.新加坡
9.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包括(全选)。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
10.西方国家区域协同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C)为代表。A.德国B.英国C.丹麦
二、名词解释
11.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横和发漫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12.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13.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餐行为。
14.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性资全,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破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玻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三、简答题
15.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管现手段上重引人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北和方法。
16.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基本面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入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17.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政府的行为动机;(2)政府的低效率;(3)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4)政府赤字问题。
四、论述题
18.结合实际,论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的特征。
答: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主要有: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以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市政协说法正确的是(ABC)。A.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政治联盟组织B.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享有国家权力C.所通过的决议没有法律约束力
2.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全选)的特征。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
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5.城市环境的特征是(全选)。A.脆弱性B.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
6.以下属于城市政府传统职能的是(AB)。A.治安管理B.消防
7.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A),发展速度比较缓慢。A.30%
8.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9.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A.美国
10.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全选)。A.竞争一合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二、名词解释
11.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12.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取得认同和进行决策的一系列惯例、制度和活动的整合。
13.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芳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14.城市参与性主体:城市参与性主体
称非权力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三、简答题
15.近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
答:(1)工业化推动了城耳
化,城市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集聚效应使生产原料、劳动者、资金以及市场信息等生产主素迅速向城市集中,带动了城市交通、市场的发展,使之同时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
(2)
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人口数量和用地猛增。
(3)
城市成为行政管理中心,城乡差距拉大。
16.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3)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4)
污染者负担原则;(5)
依靠群众、齐心共管。
17.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
答:(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2)
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
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四、论述题
18.结合实际,论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注重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未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所有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需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需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需要城市之间积极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5)重视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
50%的国家。A.英国
2.以下关于市政协说法正确的是(ABC)。A.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政治联盟组织B.不是国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享有国家权力C.所通过的决议也没有法律约束力
3.除了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学还有(全选),对于城市管理同样具有指导作用。A.点轴开发理论B.网络开发理论C.区域分工贸易理论D.城市圈域理论
4.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全选)获取。A.竟争一合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5.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全选)产业。A.自来水B.交通运输和金融C.城市燃气D.电力
6.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是(BCD)。B.混合型C.政府主导型D.自治型
7.城市环境管理预防方面的制度包括(全选)。A.环境监测制度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许可证制度D.“三同时”制度
8.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D)。A.外部协调D.内部协调
9.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选)。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10.(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各个系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C.信息系统
二、填空题
11.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的___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田园城市
1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____,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
13.____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达到和谐的必经之路。可持续发展
14._____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规制
15.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搞好社区_______,解决好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问题。服务和管理
三、名词解释
16.城市参与性主体: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17.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四、简答题
18.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19.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即要减少进人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产物质化;(2)利用原则,即尽可能多次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资源化原则,即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20.如何判断什么是突发事件?
答:判断突发事件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
(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5)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鲜序等。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中还存在与城市规模等级相联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反相关,城市规模越大,用地越集约,反之则越粗放。近些年来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较大城市相比更是有增无减。从以上的一些现象来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应该说,我国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毕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空间的经济负载与产出水平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较低。但必须提起注意的是,在我国内部各级各类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对比中,地均产出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往往占地规模较大。我国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决定了我国城市成长的空间外拓倾向十分突出。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近些年来,在工业之外,教育产业也成为新区建设的新主角。另外,还有一些以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要吸引力量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开发。这些新区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增长和带动轴心,但是如果不能在新区开发的同时积极推动老城的更新升级,很有可能出现类似西方内城衰退的不良后果;而且,一旦新区开发的资金不能到位运转,后续的利用没有保障,也很可能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一般而言,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城市,其居住用地的比重是最大的,往往占到各类用地总量的1/3以上,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中居住用地比例也大致如此。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达到22%,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处于较低阶段的现实,这个高于西方发达国家8%~10%的比例两到三倍的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按照西方城市经济学中经典的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为能够担负最高地租(地价)的CBD,由中心区向城市边缘,由各种地租负担能力依次降低的用地方式的包络线构成城市内部的地租竞标曲线,竞标曲线中依次排列的用地类型代表了最为经济合理的城市土地区位选择。以上的城市用地结构分布基本上可以解释和指导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区位选择,但是我国的城市成长过程却同这一模式有很大的距离。通常,居于我国城市中心的是行政中心,工业、仓储、机关等用地占据着城市内部很多区位优越的地段,一些原本应当位于城市中心的高级用地类型只能在偏位设立。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全选)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A.文化B.政治C.社会D.经济
2.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BC)。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
3.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ABC),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A.企业资源基础论B.企业动力能力论C.企业知识基础论
4.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全选)的特征。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
5.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A.信息敏捷B.人员敏捷C.制度敏捷
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A.美国
7.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8.(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C.保障系统
9.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10.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A.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
二、填空题
11.城市是____的产物。社会大分工
12.在公共选择理论者看来,政府行为介于____和“民主模式”之间。巨物模式
13.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____的循环。工业物质
14.第一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规划脱胎于____。建筑学
15.土地储备的三个环节中,对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土地收购和____两个环节。土地出让
三、名词解释
16.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
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17.可持续城市: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良
治或称善治)的城市。
四、简答题
18.城市化推动力是什么?
答:(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19.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答:(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20.城市社区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1)城市中被道路所环绕的居住地段为其地域,这一地域边界较为确定,范围较小;(2)社区的人群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较强;(3)公共设施较齐全,能够承担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4)社区内社会组织结构复杂,经济、文化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有较强的归同感。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论述,试分析如何引导城中村的城市化。
答:(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可尝试将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步改为区街体制。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此,必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的处境;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须从户籍管理上将并不务农的“村民”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系统。如对某一年度以后出生的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府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一方面,政府对这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业、物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传统社会形态,促进社区城市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了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生?其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已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机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动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去。如果靠“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消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济入手改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城中村土地在征用过程中的补偿安置,这一环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城中村居民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愿景。在202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对原有的《土地管理法》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原有的“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以及“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述:“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价格生成作用,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型农村地带的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的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此外,在实际的城中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的选择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多种模式并存,而伴随着选择权的确立和可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段发挥效用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之外,应当允许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分经由集体土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实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垦费,将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偿租赁,村民分享收益。在未来,城市政府、农村集体和村民的协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由多元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级差收益,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社保纳入城乡一体化,实现村民身份的转换,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抨击丑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为使村民融人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一旦没有了“城中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北京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政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对于村镇聚落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近10年来苏州新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开发了130平方公里土地,是苏州老城14平方公里的近10倍。新加坡工业园区位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一次性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区内分散的村镇聚落,迁移到区外,实现了“空城转让”,苏州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整洁等方面,堪与城市别墅区媲美。深圳市最近加大治理城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A),发展速度比较缓慢。A.30%
2.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可以总结为(全选)。A.基层性B.群众性C.自治性D.社会性
3.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ABC),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A.企业资源基础论B.企业动力能力论C.企业知识基础论
4.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C.法国
5.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全选)。A.上海模式B.杭州模式C.南通模式D.武汉模式
6.城市发展中应合理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使城市成为(全选)的经济中心。
A.高效率B.开放型C.现代化D.高效益
7.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全选)。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
8.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全选)。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9.复兴时期的大都市政府的构建突出(全选),大都市政府产生的过程很长,不像传统的大都市政府的组成过程那样短。A.合作B.弹性C.自愿参与D.谈判
1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全选)。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
二、填空
11.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____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宏观经济
12.____是由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符合本国政府规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房。公共住宅
13.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的一个总原则是____原则。可持续发展
14.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____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核心城市
15.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____、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信息
三、名词解释
16.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17.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四、简答题
18.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19.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答:(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20.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
(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
(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
(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五、论述题
21.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
答:(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可尝试将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步改为区街体制。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此,必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的处境;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须从户籍管理上将并不务农的“村民”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系统。如对某一年度以后出生的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府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一方面,政府对这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业、物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传统社会形态,促进社区城市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了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生?其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已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机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动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去。如果靠“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消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济入手改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城中村土地在征用过程中的补偿安置,这一环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城中村居民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愿景。在202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对原有的《土地管理法》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原有的“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以及“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述:“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价格生成作用,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型农村地带的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的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此外,在实际的城中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的选择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多种模式并存,而伴随着选择权的确立和可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段发挥效用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之外,应当允许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分经由集体土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实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垦费,将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偿租赁,村民分享收益。在未来,城市政府、农村集体和村民的协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由多元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级差收益,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社保纳入城乡一体化,实现村民身份的转换,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抨击丑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为使村民融人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一旦没有了“城中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北京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政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对于村镇聚落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近10年来苏州新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开发了130平方公里土地,是苏州老城14平方公里的近10倍。新加坡工业园区位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一次性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区内分散的村镇聚落,迁移到区外,实现了“空城转让”,苏州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整洁等方面,堪与城市别墅区媲美。深圳市最近加大治理城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C)社会大分工,这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C.第三次
2.城市管理参与性主体具有(ABD),这对于政治性主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必要的补充。A.发言权B.监督权D.参与权
3.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全选)。A.生态环境指标B.社会进步指标C.生活质量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4.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B.30%
5.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6.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7.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问题。B.信息不对称D.自然垄断
8.-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全选)。A.处理者B.消费者C.废物处理者D.资源开采者
9.(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A.伦敦
10.(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C.预防
二、填空
11.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12.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13.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14.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需要一个开放的、敏捷的、高效率的政府来组织和执行,要达到这一要求,打造学习型政府是必要的前提保障。
15.第一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
三、名词解释
16.城市营销: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7.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四、简答题
18.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答:(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19.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20.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答:(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论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在推行社区自治,加快城市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并不是要否定和弱化城市各级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领导,而是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精神和意志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形式灌输下去,同时,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住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实质上,现代城市主要从(ABC)区别于农村地区。A.行政管辖B.人口数量和密度C.产业结构
2.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BC)。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
3.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全选)。A.动态原则B.协调原则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D.效益原则
4.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D)左右。D.60%
5.(B)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B.增长型
6.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全选)。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
7.根据协调对象的不同,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D)。A.行为协调D.规则的协调
8.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BC)。B.道路C.污水处理
9.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B),这是由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B.市政府
10.(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C.预防
二、填空
11.____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经济性的理论。规模经济
12.在众多城市成长管理工具中,最为著名、应用最普遍的一项要算俄勒冈州首创的城市____。成长边界
13.____细微颗粒物PM10(可吸人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煤烟型
14.____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
15.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____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地域中心作用。市管县
三、名词解释
16.城市营销: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7.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四、简答题
18.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19.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即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2)再利用原则,即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即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20.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答:(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的原则。
答:在推行社区自治,加快城市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并不是要否定和弱化城市各级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领导,而是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精神和意志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形式灌输下去,同时,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住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城市管理参与性主体具有(ABD),这对于政治性主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必要的补充。A.发言权B.监督权D.参与权
2.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3.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全选)。A.城市的经济资源禀赋情况B.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C.城市的社会资源禀赋情况D.城市发展的环境
4.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全选)。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5.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A.行政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
6.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D.新加坡
7.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A.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
8.城中村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全选)。A.城中村瓦解阶段B.城市边缘区阶段C.城中村阶段D.聚落形成阶段
9.根据区域协调问题涉及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区域协调可以分为(BC)。B.局部协调C.整体协调
10.(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各个系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C.信息系统
二、填空
11.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____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防御
12.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____的态度上。私营企业
13.____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
14.____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煤烟型
15.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____、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信息
三、名词解释
16.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17.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四、筒答题
18.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19.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20.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是什么?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论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注重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未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所有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需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需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需要城市之间积极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5)重视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A.市人大B.市政府D.市司法机关
2.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全选)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A.市场导向B.结果趋向C.绩效标准D.顾客导向
3.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全选)。A.预算管理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税收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
4.(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D.撤县建市
5.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D)。A.纵向协调D.横向协调
6.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A.县级市
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8.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财政的支出则主要用于(ACD)。A.城市基础设施C.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D.社会福利事业
9.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全选)。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0.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C)为代表。A.德国B.英国C.丹麦
二、填空
11.____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
织,它不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但在城市基层工作中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居民委员会
12.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____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集约型
13.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____。市场失灵论
14.城乡____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统一市场
15.区域协调的____主要是采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保证与监督区域规划的实施。社会手段
三、名词解释
16.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17.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四、简答题
18.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19.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20.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答:(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答:(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予市政协说法正确的是(ABC)。A.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政治联盟组织B.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享有国家权力C.所通过的决议也没有法律约束力
2.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全选)的特征。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
4.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全选)。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5.(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D.决策系统
6.以下(AB)属于城市政府的传统职能。A.治安管理B.消防
7.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ABC),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A.企业资源基础论B.企业动力能力论C.企业知识基础论
8.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9.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A.美国
10.(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C.预防
二、填空
11.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____,作为它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
12.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____的态度上。私营企业
13.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____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经济责任制
14.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____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计划生育管理
15.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____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遍原则。从属性
三、名词解释
16.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17.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四、简答题
18.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19.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答:(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20.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是什么?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论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注重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未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所有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需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需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需要城市之间积极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5)重视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B.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2.以下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说法正确的是(全选)。A.城市发展战略是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措施和步骤的高度概括B.城市发展战略是市政管理中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根本大计C.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D.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各项工作的指南和纲领
3.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全选)。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4.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全选)的特征。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
5.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全选)。A.齐B.实C.准D.快
6.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7.(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
8.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C.20
9.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财政的支出则主要用于(ACD)。A.城市基础设施C.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D.社会福利事业
10.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全选)的构架体系。A.保障系统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二、填空
11.____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决策系统
12.在公共选择理论者看来,政府行为介于____和“民主模式”之间。巨物模式
3.____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
14.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向____。形象管理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负增长和____两个方面。老龄化
三、名词解释
16.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17.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四、筒答题
18.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19.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答:(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20.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答:(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
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论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在推行社区自治,加快城市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并不是要否定和弱化城市各级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领导,而是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精神和意志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形式灌输下去,同时,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住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2.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全选)获取。A.竞争—合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3.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全选)。A.动态原则B.协调原则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D.效益原则
4.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全选)。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5.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全选)的构架体系。A.保障系统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全选)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A.市场导向B.结果趋向C.绩效标准D.顾客导向
7.(D)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城市发展战略观。D.资源型
8.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BC)。B.道路C.污水处理
9.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D.美国
1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全选)。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
二、填空
11.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____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遍原则。分级管理
12.Citistate不是一个____,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行政边界。
13.城市成长管理是主要针对城市____扩展的控制和管理。空间规模
14.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____。生态经济
15.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____的态度上。私营企业
三、名词解释
16.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17.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四、简答题
18.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答:(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19.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是什么?
答:(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
20.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答:(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实质上,现代城市主要从(ABC)区别于农村地区。A.行政管辖B.人口数量和密度C.产业结构
2.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是具有地方(全选)。A.任免权B.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3.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全选)。A.生态环境指标B.社会进步指标C.生活质量指标.经济发展指标
4.目前在城市社区管理的实施层面上,我国形成了很多极具特色的模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侧重行政和自治组织并行发展的(B)。B.深圳盐田模式
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全选)。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C.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6.(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C.工业化
7.(D)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D.中共市委
8.(D)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城市发展战略观。D.资源型
9.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选)。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10.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全选)。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二、填空
11.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的____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田园城市
12.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即____。市、区、街道
13.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____的循环。工业物质
14.____是由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符合本国政府规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房。公共住宅
15.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_____为内容的行为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再循环
三、名词解释
16.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17.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四、简答题
18.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答:(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19.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20.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答:(1)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城市的建设条件,涉及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范畴的问题;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又涉及大量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工作;当具体布置各项建设项目、研究各种建设方案时,又涉及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至于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的安排等,则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而这些问题,都密切相关,不能孤立对待。城市规划不仅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计划,而且还综合各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既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必须统一解决各单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因而城市规划部门和各专业设计部门有较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知识,具有综合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主动和有关单位协作配合。
(2)法制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例如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居住面积的规划指标、各项建设的用地指标等等,都不单纯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的重大问题。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既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规划工作成为市民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动员全民实施规划的过程,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城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护地方环境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变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因此,作为城市建设指导的城市规划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或补充,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使城市规划逐步趋近于全面、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所以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它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虽然规划要不断地调整和补充,但是每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而制定的,是一定时期指导建设的依据,所以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任何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都不能随意使之变更。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规划实践的难度不仅在于要对各项建设在时空方面作出符合规划的安排,而且要积极地协调各项建设的要求和矛盾,组织协同建设,使之既符合城市规划总体意图,又能满足各项建设的合理要求。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政策修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经验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当然,任何一个规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计和解绝不可能十分周全,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城市建设实践也是检验规划是否符合客观要求的唯一标准。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A.市人大
2.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ABC),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A.企业资源基础论B.企业动力能力论C.企业知识基础论
3.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全选)的城市。A.有竞争力B.治理和管理良好C.适于居住
4.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5.混合型模式是政府一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B)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B.日本
6.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选)。A.办公信息化B.政务公开化C.管理一体化D.决策科学化
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8.(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
9.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全选)。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10.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全选)。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二、填空
11.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____,作为它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
12.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负增长和____化两个方面。老龄化
13.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____。生态经济
14.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____总量动态平衡。耕地
15.____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户籍管理
三、名词解释
16.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17.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四、简答题
18.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19.我国城市边缘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
(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义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20.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答:(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____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核心城市
2.城市人口的____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机械
3.多年来,我国对城市经济基本上采用单一的____方法进行管理,人为地割断了城市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割断了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直接联系,降低了城市经济效益。行政
4.____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市民
5.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____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人口
二、选择题
1.根据协调对象的不同,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D)。A.行为协调D.规则的协调
2.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有(BCD)。B.混合型C.政府主导型D.自治型
3.城市经济管理的特征是(全选)。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AC)功能为主。A.军事C.政治
5.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全选)。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ABD)。A.稳定型B.衰退型D.增长型
7.(A)在我国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A.市人大
8.经济性规制的主要方法有(全选)。A.质量规制B.价格规制C.数量规制D.进入规制
9.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ACD)区别于农村地区。A.人口数量与密度C.产业构成D.行政管辖
10.在我国城市中,下列的(ABD)属于城市政治参与系统。A.市政协B.市民D.城市居委会
三、名词解释
1.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四、简答题
1.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答:(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2.如何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答:(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答: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注重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未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所有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需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需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需要城市之间积极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5)重视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____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公共紧急状态
2.____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户籍管理
3.城市经济的____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一般功能
4.-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____,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城市政府
5.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____功能的人类定居点。商品交换
二、选择题
1.(C)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C.执行系统
2.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A.职业型社区D.居住型社区
3.城市经济管理的社会性规制方法,主要针对的是(AC)。A.外部不经济问题C.非价值物问题
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有(ACD)。A.行政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
5.在我国,市人民团体特指(ABD)等组织。A.市妇联B.市共青团D.市工会
6.市政具有(ABD)的特征。A.政治性B.历史性和动态性D.系统性和综合性
7.(D)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D.预防
8.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全选)。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包括(ABD)。A.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B.居住在市区内D.具有本市户口
10.严格来讲,城不同于城市,且城的出现早于城市,因为古代时期的城,缺少(D)职能这一特征。D.经济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四、简答题
1.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2.如何对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进行改革?
答:(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3.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五、论述题
试述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答:(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202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核心城市
2.城市的——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战略愿景
3.城乡——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统一市场
4.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财政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小部分是上级政府的拨款或私人捐助。税收
5.市民的意见和利益表达方式的创新,是——方式创新的重要突破。市民参政
二、选择题
1.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全选)。A.生活质量指标B.态环境指标C.社会进步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2.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全选)。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3.在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A.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
4.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全选)。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5.(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信息化
6.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可以划分为(BC)。B.政府协调C.民间协调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的特征。A.以“间接性”为主C.以“经济性”为主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8.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全选)。A.范围经济B.可持续发展理论C.规模经济D.集聚经济
9.中共市委对(全选)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A.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市人大
10.(A)在我国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A.市人大
三、名词解释
1.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2.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简答题
1.我国城市成长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2.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的关系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答: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及如何进行改革。
答:一、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表现为控制面广和控制程度高,而且还几乎都借助强制的行政手段;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二、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弊端的改革:
(一)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
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二)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
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违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三)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
(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四)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五)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2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第一原则是迅速地____,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阻绝传染
2.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____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区域规划
3.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____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计划生育管理
4.在应对市场失灵时,政府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宏观调控和____。微观规制
5.过去我国市政管理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____职能。服务
二、选择题
1.(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D.决策系统
2.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划分为(AD)。A.外部协调D.内部协调
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全选)的特征。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
4.在我国市政决策领导体系中,(D)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D.中共市委
5.(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增长型
6.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D.美国
7.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全选)。A.生活质量指标B.态环境指标C.社会进步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8.在下列的市政职能中,(全选)属于现代职能。A.产业振兴B.城市规划C.环境保护D.城市经济
9.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包括(全选)。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1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全选)。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
三、名词解释
1.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四、简答题
1.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2.如何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答:(1)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3.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是什么?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五、论述题
试述中共市委在城市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答:中共在城市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丰要体现在它对城市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上,表现在: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i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