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关于坚持人才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范文
今年以来,XX市XX县把农村人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健全完善育才、留才、引才政策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一、加快队伍建设,确保人才“本领强”
X县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乡村本土人才梯队。
一是着重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基层农技站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X县采取公开考录、聘用、人才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学有专长的技术骨干、优秀大学毕业生,提升基层农技站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对种植技术进行培训。目前,已培训基层农技人员xxxx余人,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包干技术人员、户户得到技术服务的目标。
二是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统筹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健全完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教育培训体系。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到xx农业大学、X市X县、X市X区和X市等地参观学习。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养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xxx人,其中粮食产业xxx人,蔬菜产业xxx人;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二、发挥引领作用,确保人才“用得好”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主导产业,落实XX市、X县人才新政文件精神,做好人才引进、人才管理、人才引领工作。
一是积极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邀请省农科院、xx农业大学的专家,就棉花优质高效栽培、番茄新品种研发及栽培、樱桃矮化密植丰产等项目开展合作,在全县进行试验示范推广。通过牵线搭桥为X县芦笋产业园和XX天鸿果蔬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人才,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
二是依托X县“十进十联”活动。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充分了解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所需所求,按照“缺什么、送什么、讲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
三是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与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联系合作,以推广绿色优质高产和抗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开展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使广大农户系统掌握各种农作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全县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三、建立健全机制,确保人才“留得住”
完善人才培养、管理、激励等机制,营造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一是培养现有人才。探索多种培训方式,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或定向就业等方式,培养一批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二是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设置农业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服务,落实好创业扶持、待遇保障等措施,不断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支一扶”等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申报入选省市乡村之星的农村人才,除享受上级奖励政策外,按照《xx县人才新政xx条》规定,给予资金奖励。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流转、财政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铜仁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石阡县积极探索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聚焦振兴主题,突出需求主导,抓牢人才主体,念好人才引、育、用“三字经”,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聚才蓄水之功开振兴赶超新局。
紧扣乡愁纽带引才,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为主体,开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经商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摸排,分类统计并建立人才数据库,掌握人才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能力特点及创业方向等。加强联系网络信号源。在掌握人才基本情况基础上,扎实开展人才定期联系、节假日问候、亲属关怀等工作,点对点动员、激励和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持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针对心系家乡、政治素质较强、有技术特长和带富能力较强的本土人才,按程序有计划吸纳入党,择优按程序充实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打造“留雁行动”升级版
。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深化留雁行动统筹结合,加大政策宣传、扩展工作思路,使出“亲情招”,打好“乡愁牌”,积极动员本地在外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支持本地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充分用好此类群体人脉、资源等优势带动其他在外乡土人才回归。
围绕势能转化育才,培育“农博士”人才。充分利用留乡人员熟悉情况、乡情浓厚等优势,以开展各领域人才分层分类统计为契机,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帮带培育,将本地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势能优势,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实用人才队伍。用好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复员军人、外出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群体,加强吸纳引领,充分发挥其熟悉政策、熟悉基层、熟悉群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等优势,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信访稳定、环境整治、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反哺家乡发展。培训“新职业”农民。充分利用县、乡党委党校,职校、农推站等培训机构和农业、人社、扶贫等部门资源,聚焦发展主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需于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大培养乡村工匠、农民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新型职业农民。
聚焦高质发展用才。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借鉴“三农”行动专家服务团、送教上门等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整合选派新一轮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党建指导员、农业辅导员、家庭签约医生、包组联户教师、乡村法律顾问等团队资源,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捆绑出招,精准发力,深入田间地头、村户人家等乡村振兴一线开展送医、送教、送技等指导服务。用活产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集聚和培养人才的阵地作用,引导支持各类“田秀才”“土专家”等专家人才群体参与各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搞好传帮带,吸纳更多留乡人员、返乡人员到合作社实践锻炼、兼职任职,以产业发展吸纳更多农民到合作社务工、就业,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学习种植养殖技术或经营管理经验。建强专家人才“工作站”。拓展乡镇党委党校、农民讲习所等现有功能,深入开展教师、医生等银龄讲学工作,邀请离退休名师名医到乡镇、村组讲学培训,把名师、名医、名专家工作室牌子和功能延伸到基层医院、学校和对应行业,总结推广“组团帮扶”经验,引导县直行业部门专业技术骨干结对帮扶乡村技能技术人才,定期组织开展帮扶指导工作,鼓励支持本行业系统专家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墩苗、接地、成长、助力。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偏坡样板”
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位于贵阳市东北面,距市中心30公里,辖2村12寨20个村民组,550户,总人口2024人,布依族占97%。全乡现有2个农村党支部,农村党员94名。偏坡村党支部2024年偏坡村党支部被市组织部列为市级标准化规范化达标党支部,下院村党支部2024年被列为贵阳市创新型党组织示范点。偏坡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乡”“国家级卫生乡”“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乡”“贵州省森林小镇”“全省旅游甲级村”“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92元。
聚焦组织强引领,注入乡村振兴“红色动能”。一是突出党员教育培训。制定党员培训计划,通过乡党员领导干部组织开展党课、班子成员联系指导党小组学习、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党员进行培训,每月通过开展通报提醒,督促全体党员按时参与学习强国APP、筑红云APP学习,确保在职党员参与学习强国APP每日积分达到30积分,筑红云APP答题率达到90%以上。二是探索支部“四能一创”工作法。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开会程序不规范、讨论研究事项不民主、发展能力弱、群众号召力不强等问题,乡党委探索出农村党支部“四能一创”(能开会、能议事、能管人、能发展、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模式。同时实施农村党支部开会备案制度,开会前需将议程请示备案乡组织员办,农村党支部管理更规范,工作推进更加有序。2024年,先后动员20个村民组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涉及500人次,全乡村寨基础设施、集体经济、人居环境、社会治理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实行党委班子联系党小组、合作社制度。将8名党委班子成员分别联系7个党小组和辖区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工作。通过班子成员参加党小组会议,宣传党的好政策,聆听群众发展意见,有效对党员群众思想进行引领,激发党员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的积极性。
聚焦队伍强服务,凝聚乡村振兴“肌体细胞”。一是开展党员户“挂门牌”活动。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在农村党员开展“挂门牌、亮身份、守初心、争先锋”活动,将94块“共产党员户”标示牌集中悬挂到农村党员家庭门口醒目位置,达到“挂一牌、亮一人、明一户、带一片”的效果。二是开展党员七(齐)带头活动。通过开展“7+1”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农村党员签订“七(齐)带头”(带头守纪律、讲规矩,带头敬老人、团邻里,带头谋发展、兴产业,带头助公益、当模范,带头清门前、美庭院,带头移旧俗、除陋习,带头穿布依、说布依)承诺书94份,每位党员除七带头内容外承诺每年为民至少办1件实事。三是开展党员星级化评议活动。对农村党员实行“星级化管理”,实行支部、党代表季度评,半年支部、党代表、村民代表评,支部大会评,对评选出的九星级以上的党员进行命名表彰,五星级以下党员给予通报批评,连续三年被评为五星级以下的党员,予以劝退或除名。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开展,62名身体健康、有文化、有能力的农村党员联系97名困难群众,为生病卧床的老党员送学上门5次、帮助贫困户改善居住环境3次、对长期身患褥疮的村民送医就治1次。
聚焦基础塑形象,打通乡村振兴“筋骨脉络”。一是细化“五类清单”提升“五项规范”。认真梳理上级巡视巡察、挂牌督战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2份,明确问题清单整改时限和责任人,确保问题整改有落实,达到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制度运行等“五项规范”。二是“五项行动”促进“五好标准”。开展村党支部外出“取经”行动,涉及人员40人次,实施“双育双创”(育才创业,育业创富)工程,引来了布依文化、根雕技艺、种植等领域“新乡贤”6人,探索“133”乡村治理模式,即“一核三治三晒”(一核:以强基固本为核心。三治:法治、自治、德治。三晒:晒形象祛陋习、晒三务消隔阂、晒异议连民心),建立了“党员、农家乐、群众”形象评议档案,分季度公布好评榜和差评榜,评选结果与党员评先评优、农家乐示范挂牌、群众信用贷款挂钩,深入实施党员带头致富行动,3名党员带头成立的贵阳乌当萍萍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樱花17.5亩。创新探索的“三零一有”扶贫模式(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资源资产有收益),让贫困户每年坐收红利4000元以上。全乡呈现向好向善新局面,达到支部、党员、群众反映等“六好”标准。三是“五个机制”引领打造最美“乡风线”。坚持每月开展党建工作例会制度、乡组织员不定期督查支部工作制度,成立了农家乐、姊妹情、老年等3个协会,建立3个协会工作机制,发挥协会规范引导农家乐经营户诚信经营、有序开展布依歌舞表演、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全乡呈现党风正、政风好、民风纯的和谐局面。
聚焦发展换新颜,展现乡村振兴“靓丽气质”。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偏坡、星力、区农投三方协商会议机制,召开项目推进会15次,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快推进“原味小镇·醉美偏坡”项目建设,目前,一期25个项目主体建设已完成。二是致力打造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采取“星力集团+合作社+贫困户+N”的商业模式运营“醉美偏坡·原味小镇”,探索出了“四创四融”(创新用地模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利益联结,农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新模式,目前,星力集团开发了“星力乐购”小程序,围绕乡村“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在线上线下进行营销。三是建设富美乡村。先后整合投资约6亿元,建成了花喵街、花屿田园、荷塘悦色等景区景点,先后投入资金11730万元完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打造了“乡场”和传统村落升级版。
坚持党建引领 促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桑墟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建为引领,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五大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以奔跑的姿态打造苏北最美乡村,为我县“实现苏北全面领先”的目标添砖加瓦。
以党建赋能企业发展,引导践行正确路径。一是协调村企联建,开拓共融发展新局面。成立了“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领导小组,进行了村企联建工作任务分解,连续召开村企联建工作部署会、村企联建工作推进会(村企负责人见面,建立联建关系)、联建项目签约会,实现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的合作共赢。二是加强村企互动,因地制宜创建新模式。健全企业家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互联互动机制,结合桑墟企业多的实际情况,整合企业党支部参与社会治理,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衔接的“一核三治”村级治理体系,推动党的领导、民主管理、依法办事有机融合。三是推进生态环保,坚定服从大局新立场。定期开展“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锚定企业明确环保治理的主体责任与政治立场,致力乡村生态振兴,并充分鼓励产业发展通过求新、求转、求变,走生态转型新路径,从而在危机中孕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以党建培养人才队伍,激发振兴内生动力。一是当好“领路人”,针对性培育青年干部。开展年轻干部“三基两好”课堂,引导年轻干部结合重点工作,立足岗位实际,畅所欲言,开阔思路,让青年人的想法思路与当下发展的形势充分结合起来,打造年轻干部干事创业、争当排头兵的氛围。二是培养“新生代”,长远性筛选镇村未来。镇党委班子常态化参与新村干面试筛选工作,围绕乡村振兴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村(社区)干部年龄结构、学历水平,今年有12名新村干被转为正式任职,新老交替计划稳步实施,网格化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有效巩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三是激活“老乡贤”,创造性引导退休党员。举办“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通过现场言传声教,大力颂扬老党员的英雄事迹,引导全镇广大干群赓续光荣传统、凝聚奋进力量;组织老党员参与矛盾调解纠纷,为基层治理传授经验、发挥余热。
以党建推广红色文化,孕育精神文明氛围。一是因时制宜,搭建向党致敬舞台。开展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通过书画展、演讲比赛、廉文颂读等形式,加强党的文化传播,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打造桑墟精神文明传播矩阵。二是立德树人,传承赓续红色精神。组织村干部与机关志愿服务队走进校园,开展党史阅读活动,读党史知识、讲红色故事,送红色书籍,并结合端午佳节举行了“学党史、赢粽子、过端午”趣味问答活动,多措并举引导学生争做践行“中国梦”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以党建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一是苦练内功,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投资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在党员活动日基础上创新开展“主题党日”制度,提供“规定动作”外更多的“自选动作”,打造党员群众愿意来、能办事、离不开的“红磁场”。二是借鉴外力,激发比学赶超氛围。开展基层党建现场观摩活动,让各村(社区)党组织把成绩“亮出来、晒出来”,对特色亮点工作进行总结推介;把问题“摆出来、找出来”,对存在问题进行“大起底”。通过经验总结和问题发现,达到补短板、学经验、促提升的多元效应。
征程万里风正劲,二次创业再出发。桑墟镇将扛起大镇担当,以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走在乡村全面振兴最前列,立足新起点,开启创建苏北最美乡村新征程,为沭阳“实现苏北全面领先”贡献桑墟力量。
关于2024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范文
按照《XX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4-2024年)》,结合工作实际,就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全省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XX样板。
2.工作目标。到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文化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得到保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繁荣,农村文化人才支撑力明显增强,素质高、业务精、结构稳的乡土专业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乡村文明水平显著提升,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富有成效,其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形成品牌,富有时代精神和XX特色的新乡贤文化加快培育。
二、实施铸魂强农工程,强化乡村思想政治引领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XX大地家喻户晓、落地生根,像阳光雨露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滋润干部群众心田,提振乡村精气神,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创造幸福生活。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增进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编写适应区域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读本。满足基层干部群众对理论图书的需求,开展理论图书配送,重点向农家书屋、村居讲堂、社区阅览室等赠送理论读物,及时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壮大乡村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引导群众合法信仰宗教,依法治理农村宗教领域乱象。
2.推进社科理论普及。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工程试点,贴近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加强政策宣传、知识传授、价值传播,提高农村群众人文素养。组织编写《走在前列面对面》等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开展“社科普及周”基层延伸行动,面向农村举办系列讲座、志愿服务、展览、知识竞赛等社科普及主题活动。实施社科普及示范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每年培育1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县(市、区)、5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乡镇(街道)、20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村(社区)。开展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行动,加强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村居讲堂、道德讲堂等各类阵地作用,推动乡村党的理论和社科知识普及。开发中小学乡土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3.开展政策宣讲。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政策要求,发挥讲师团、党校、社科研究单位、宣讲协会作用,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阵地,推动民生政策宣讲,深入解读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举措,把政策措施讲透彻、讲明白,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注重吸纳农民宣讲员进入宣讲队伍,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4.加强基层理论骨干培训。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县及县以下宣传文化工作者特别是社科理论工作者、活跃在基层的专兼职理论宣讲员的集中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实地观摩等形式,推动基层理论宣讲骨干进乡入村进行讲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文化民生
1.建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加强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建设数字文化广场、无线网络等新兴文化设施,建设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推进乡、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XX年实现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达标率95%以上。实施农家书屋网络化建设工程,推广农家书屋总分馆制和“一卡通”管理模式,构建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中心农家书屋为分馆、村(社区)农家书屋为馆藏点的总分馆服务网络,争取到20XX年全省县乡村出版物“通借通还”率达到60%。实施农村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提升工程,建设农民群众欢迎、实用性强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到20XX年,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通有线电视任务。着力抓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消费季、文艺汇演展演、“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期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民中间,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办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项目,每年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1万场。深化“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组织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送文化活动。加快推进“书香乡村”建设,精心组织农民读书节、读书月和“三农”主题书展、书市、大讲堂等活动。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建设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办法,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补,激发各类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发展活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和扶持,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开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探索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资金政策保障机制和作家艺术家下基层挂职锻炼制度,组织作家艺术家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筛选一批重点优秀作品,在出版、展示、推介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发挥“泰山文艺奖”“群星奖”导向性作用,打造自下而上的群众文艺作品选拔提升平台,引导全省群众性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创作。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扶持力度,评选推出一批优秀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全省性文艺评奖突出农村题材,省级报刊、广播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作品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制定XX省振兴传统工艺实施意见,建立XX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XX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实行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到2024年,培育一批具有XX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完善出台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和精品农业体验旅游活动。实施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工程,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一批乡村特色影视基地。
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红色基因
1.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尼山书院标准化建设,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形成孔子故里独有的特色与优势。推进XX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设立儒学讲堂,推动儒家文化进乡村,到2024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儒学讲堂实现基本覆盖。组织编写《中华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通俗读物》《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XX卷),创作推出一批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传统文化通俗读物。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打造节会品牌。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指导各地科学策划、组织开展节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名片。
2.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制定《关于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的工作方案》,深化研究阐释,厘清新乡贤文化发展脉络,明确新乡贤文化建设思路,推动建设一批乡贤馆、农耕文化展馆,弘扬传播新乡贤文化。开展新乡贤选树活动,通过“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把一批群众公认、品德高尚、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地方管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真正为群众服务、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人士选出来、评出来。开展新乡贤文化进中心、进家庭、进校园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运用传习中心、乡村儒学讲堂、道德讲堂、科学大讲堂等阵地,把新乡贤请到中心、讲堂,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多种形式,讲好新乡贤故事,彰显新乡贤道德精神;把新乡贤文化与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推动乡镇村志编修,挖掘、整理、编写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的家规家训,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把新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深化“新礼仪新礼节”培育行动,涵育文明校风。开展弘扬新乡贤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乡贤文化文艺作品,组织多种形式的新乡贤主题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地传播新乡贤文化。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开展“XX乡风·美丽家园”微视频、微电影大赛活动,拓展新乡贤文化传播平台。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出新乡贤特色品牌项目,培育发展新乡贤理事会等新乡贤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探索引导新乡贤依法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3.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认真践行“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深入挖掘我省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全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沂蒙精神研究阐发,成立沂蒙精神研究院,设立“沂蒙精神研究”专项,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和学术专著,组织创作一批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的文学、戏剧、影视剧、音乐等优秀文艺作品。突出沂蒙老区、冀鲁边、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富集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建好用好XX省党史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讲好XX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建设革命历史档案信息数据库,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VR虚拟现实展馆建设。编辑出版《红色XX365》《XX省红色旅游指南》,组织拍摄“XX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文献记录片,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品牌栏目。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扶持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等相结合,打造一批乡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实施“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亲情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旅游线路。
4.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制定《XX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复和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做好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的充实、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第一批“乡村记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到2024年,在全省打造XX个“乡村记忆”乡镇,推出XX个“乡村记忆”民俗节庆项目,建设10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100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10000个“乡村记忆”民居,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谚语、地方戏种、农耕文化、优秀习俗等乡村文化,建立数字影像馆,加大传承弘扬力度。
五、实施新时代文明传习工程,培育文明风尚
1.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20XX年探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20XX年形成示范模板并总结推广,20XX年实现全面推进,将其打造成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平台。省市县乡建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发挥学校教师、党校教员、在职或退休干部、民间文化文艺人才等作用,在信息服务、农技传授、文化活动、移风易俗、邻里互助以及关爱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中宣传普及科学理论,到2024年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率达到80%以上。
2.深入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加强对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县动态管理,以组织媒体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县巡礼活动为抓手,深化基层道德品牌创建,打造一县(市、区)一道德品牌。总结推广基层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街道、社会组织等四德工程建设经验,命名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广泛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榜上有名”先模人物评选活动,建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推动全省建立一批四德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街道。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3.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文明理念,突出庄重感仪式感,用蕴含优秀民俗、体现时代风尚的婚丧新文化取代旧陋习旧风俗。在婚事办理上,倡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慈善婚礼等现代文明婚礼形式,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提倡厚养薄葬,倡导仪式从简办理、文明办理。实施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殡葬改革综合试点,加大对殡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推广“沂水经验”,把公益墓地建设作为民生需求和移风易俗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到20XX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到2024年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推动文明祭祀,改变农村陈规陋习。
4.深化家风村风行风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入挖掘XX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以家庭、村居、行业为基本单元,以家风促村风带行风,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家风建设,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传承良好家风和家训,抓好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引导广大群众晒家训、传播治家格言、讲好家风故事,传承优秀家风,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开展村风建设,以村居为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壮大村居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用民间舆论褒贬是非、扶正祛邪;围绕思想道德、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评议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开展行风建设,以行业为切入点,广泛开展诚实守信、信用至上、诚信兴业、履约守信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农村行业品牌;加大信用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农村行业领域诚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机制,促进由征信到诚信,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打造信用XX。
5.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总抓手,明确“十三五”末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0%的目标要求,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加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将文明村覆盖率及上升幅度等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市、区)、文明镇评选指标体系。推进“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在加强乡村文明行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村实施“乡村文明家园”项目。开展科普示范乡村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围绕居家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亲子教育、文化娱乐、身心保健等内容,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到20XX年,实现农村中青年妇女培训全覆盖。扎实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制定出台《关于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家庭素质、家庭伦理、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家庭责任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深化“星级文明户”、寻找“最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以及“村村都有好青年”“好婆婆好媳妇”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教育,建立完善文明家庭标准体系、推荐机制、动态管理、尊崇礼遇等长效机制。举办家庭文明建设巡礼活动,宣传文明家庭建设新成效,充分展现家庭文明建设新气象新风貌。深入开展“学雷锋,做XX好人”活动,进一步健全村、镇、县、市、省梯次推进的选树机制,到20XX年选树省级“XX好人”群体数量达到XXXX人。推动开展“无邪教创建”示范活动,打造一批无邪教创建示范县、乡、村。
六、实施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程,推动网络惠民
1.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建设。依据全省农村实际情况,统筹建设简便易用、高效快捷、资源充足、服务规范的乡村文化网络载体。高起点制定建设标准,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乡村网络服务中心、乡村旅游网上展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新应用,提升乡村居民互联网应用技术水平,打造全平台、多媒体、多样态的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集群,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2.鼓励乡村题材网络文艺作品创作。规划创作生产一批反映XX乡村风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点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型文艺作品,推动全省乡村网络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利用主要媒体网站、文学艺术专业网站等平台,把农村题材代表性作品有计划地进行网上展示。充分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移动直播APP等载体,促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3.持续深入开展乡村网络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网站、“两微一端”、手机报等网络宣传平台,围绕脱贫攻坚、惠农助农、弱势群体帮扶等主题,打造各类乡村网络公益频道或专题,积极推送乡村网络公益主题的新媒体作品,推广乡村网络公益理念。聚焦XX乡村特色,创新挖掘独立公益项目,精心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公信力的XX乡村网络公益品牌。协调组织动员互联网企业、新闻网站、网民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统筹整合各方力量,促进公益信息互联互通、公益资源协同共享,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乡村网络公益合力。
七、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强化人才支撑
1.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全省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引入一批高层次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研究高端人才。深入实施XX文化人才工程,通过XX文化之星评选,加大优秀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资助扶持力度。加强XX传统戏曲、杂技及民间歌舞、民间音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加强编纂出版、传播推广、影视制作、创意策划人才培养。发挥高校、文艺团体人才优势,通过对口帮扶、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开展专业人才进基层活动,弥补人才短板。
2.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依托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院校、“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计划,对掌握一定技艺、有学习意愿的乡村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加强XX工匠手艺体验基地项目建设,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鼓励各地开展延伸培训,支持学有所成的传承人创新创业。到2024年,培训XXXX人次。
3.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对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进行登记,及时补充专业人员,做到专岗专用。探索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定向培养,开展免费乡镇文化员招生试点。每3年对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轮训一遍,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水平。在村、社区配备宣传员,加强农村社区文艺骨干培训。大力培养XX书院和乡村儒学师资,建立乡村儒学人才库。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培育打造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八、加强组织领导,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1.狠抓工作落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乡村文化振兴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细化措施,推动省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坚持项目化运作、工程化实施,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制和奖惩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定期召开农村文化振兴工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大问题。
2.强化政策保障。认真梳理现有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三农”各项政策。抓好相关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深入研究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振兴的财政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乡村文化事业。加大对庄户剧团和民间艺人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扶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大金融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力度。
4.加强新闻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和评论引导,广泛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使乡村振兴成为全省共识和自觉行动,调动各级各界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专栏,策划推出系列乡村题材主题采访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长流水、不断线地刊发新闻报道,讲好乡村振兴XX故事,展示工作进展成效,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做好优秀乡村文化融媒传播,围绕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运用新技术制作鲜活生动的融媒体产品和公益广告,做好报、台、网、微、端融合推送传播,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