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一篇幼儿园观察纪录,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在建构活动中搭建出来的作品除了形象生动之外,更具想象性与创造性。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观察力的培养除了发展智力外,更多的能力是在观察过程中或以观察为基础和发展的。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那么怎样来培养幼儿的建构观能力呢?幼儿认识事物特征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对搭建的形象作细致的了解,如:它的形状、大小、结构、色彩等等。了解他们的组合特征,从而幼儿对物象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案例:“东方明珠电视塔”
一次区角活动中,小杰发现外面走廊里贴着东方明珠电视塔,兴奋地招呼小朋友来看。张闰喆说:“这是东方明珠,我去过的。”其他小朋友也应声道:“我也去过的。”“我搭过东方明珠的,但是倒在地上了。”根据这一兴趣,我抓住这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整个东方明珠电视塔是有三根柱子支撑着的,从大到小的球体共有三个,而球与球之间是由圆柱形连接起来的。幼儿在兴趣中逐步发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搭建出来的东方明珠也没有倒塌了。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就要先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既先观察物体的整体,后观察物体的局部。幼儿虽然每天接触的事物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事事关心的,往往许多事物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的观察有很大的片面性,什么事物吸引他,他就看什么,没有目的性。例如:幼儿观察大象时,他们并不是注意大象的整个身子,往往是先注意大象的鼻子、耳朵等部位。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去观察时,首先是观察大象的整个外形,再观察头部,腿部等部位,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去观察。
案例:“各种各样的人”
活动开始,我们就让幼儿与小木偶一起跳舞,摆一摆各种姿势,如:等,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幼儿按要求有目的地观察。从整体的看“这个人在干什么?”,到局部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在拍球、跳绳、洗澡、做操……”(观察不同部位的动作)。搭建完之后,一个人的样子都出来了,但有的幼儿的作品能站起来,有的却不能站起来。原因是有的幼儿观察的只是一个整体,而有的幼儿却观察到了局部的特征——脚,我们的脚不仅向前突出,而且穿了鞋子之后,脚板变厚了,这样就有利于我们的站立。
我们在引导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还让幼儿学会分析、比较、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幼儿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等辨别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又找出相异点。观察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规律。例如:多数动物鼻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有的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便于幼儿进行搭建。
最后,对建构作品的展示与讲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成功,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幼儿在向同伴介绍作品的同时,其他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启发,丰富了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再创造的愿望。
总之,我们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可随时进行。经常带领幼儿到公园、动物园、游乐场、商店及户外去玩耍,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及大自然四季景色的变化,让幼儿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观察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转向万物。随着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幼儿的观察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广。这样既扩大了孩子的观察视野,又深化了观察的深度,同时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这样,在建构活动中搭建出来的作品除了形象生动之外,更具想象性与创造性。
建构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观察力的培养除了发展智力外,更多的能力是在观察过程中或以观察为基础和发展的。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那么怎样来培养幼儿的建构观能力呢?幼儿认识事物特征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对搭建的形象作细致的了解,如:它的形状、大小、结构、色彩等等。了解他们的组合特征,从而幼儿对物象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案例:“东方明珠电视塔”
一次区角活动中,小杰发现外面走廊里贴着东方明珠电视塔,兴奋地招呼小朋友来看。张闰喆说:“这是东方明珠,我去过的。”其他小朋友也应声道:“我也去过的。”“我搭过东方明珠的,但是倒在地上了。”根据这一兴趣,我抓住这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整个东方明珠电视塔是有三根柱子支撑着的,从大到小的球体共有三个,而球与球之间是由圆柱形连接起来的。幼儿在兴趣中逐步发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搭建出来的东方明珠也没有倒塌了。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就要先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既先观察物体的整体,后观察物体的局部。幼儿虽然每天接触的事物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事事关心的,往往许多事物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的观察有很大的片面性,什么事物吸引他,他就看什么,没有目的性。例如:幼儿观察大象时,他们并不是注意大象的整个身子,往往是先注意大象的鼻子、耳朵等部位。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去观察时,首先是观察大象的整个外形,再观察头部,腿部等部位,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去观察。
案例:“各种各样的人”
活动开始,我们就让幼儿与小木偶一起跳舞,摆一摆各种姿势,如:等,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幼儿按要求有目的地观察。从整体的看“这个人在干什么?”,到局部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在拍球、跳绳、洗澡、做操……”(观察不同部位的动作)。搭建完之后,一个人的样子都出来了,但有的幼儿的作品能站起来,有的却不能站起来。原因是有的幼儿观察的只是一个整体,而有的幼儿却观察到了局部的特征——脚,我们的脚不仅向前突出,而且穿了鞋子之后,脚板变厚了,这样就有利于我们的站立。
我们在引导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还让幼儿学会分析、比较、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幼儿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等辨别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又找出相异点。观察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规律。例如:多数动物鼻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有的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便于幼儿进行搭建。
最后,对建构作品的展示与讲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成功,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幼儿在向同伴介绍作品的同时,其他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启发,丰富了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再创造的愿望。
总之,我们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可随时进行。经常带领幼儿到公园、动物园、游乐场、商店及户外去玩耍,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及大自然四季景色的变化,让幼儿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观察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转向万物。随着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幼儿的观察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广。这样既扩大了孩子的观察视野,又深化了观察的深度,同时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这样,在建构活动中搭建出来的作品除了形象生动之外,更具想象性与创造性。
建构区活动观察记录:搭积木游戏
重点指导区域:建构区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搭积木;
2、提醒幼儿游戏规则
【材料投放】
1、有五位幼儿一起选择的建构区的积木一篮;
2、数量足够五个幼儿活动的量
【指导建议】
1、积木虽然是孩子们自己选的,不代表他们能对积木的玩法很熟练,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帮助;
2、尊重幼儿的创意,让幼儿说说自己做的是什么,帮助幼儿理顺思路;
3、适当给幼儿在创作中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完成的更好。
【观察原因】
1、幼儿的想象能力虽然很丰富,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还是有限度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
2、教师在不违背幼儿的意愿下,给幼儿适当的帮助,并找一找他们在活动中的创意点和不足之处。
【观察记录】
我们班的孩子,对搭积木的游戏还是很感兴趣的,搭积木也是孩子们的天性。今天我就选择了了班级中建构玩具中的一种,对孩子们搭积木进行观察和分析,今天区域活动中参加建构区的幼儿有五名,分别为:言、尚、宜澜、晨杰和雨轩等。
言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却很快适应了我们这个集体。我对他的要求也稍微放松了些,不过搭的积木还是很形象的,把不同的大小的积木平铺再一起,他说是宽宽的马路,我引导他,在马路边上还有房子呢?
他就把积木竖着插在“马路”上,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房子搭好了!”还真挺回动脑筋的;尚在我们班也属于年龄偏小的孩子,不过还是听聪明的。他一开始搭的是电风扇,他说:“天很热的时候,可以扇一扇”,我问他这个电风扇还像什么,怎么样会更好看呢?他就看到别的小朋友让我给她搭的小汽车说:“我搭个停车厂,这是停车厂的电风扇。”很有创意的。宜澜年龄也偏小些,却是个很有灵气的小女孩。她一开始就搭了两条长长窄窄的,我以为是马路呢,她告诉我,这是火车,于是,还在“火车头”的位置插上了两根长的积木说:“这里就是火车头!”还在火车边上搭了一些土地,土地上还搭了一个摩天轮,她很开心的告诉我说:“老师你看,这个我电视里看过的!”还用手转动着上边的座位,真棒!晨杰聪明且任性的孩子。他一开始也搭了电风扇,但是他的电风扇是一整排的,说:“我这个是连排的电风扇,很凉快的!”他还做了个小盒子,说:“这个小盒子里可以装很多好吃的东西呢。”还在盒子上装了个电风扇,说是要给盒子也要扇一扇凉快。雨轩是个聪明能干的女孩子。首先做了一个电风扇,然后把电风扇做的很不同,还让我帮她做了一辆小汽车,她开着开着,小汽车不小心摔坏了,我让她自己想办法,她做到了,说:“我要把它变成公交车,这个电风扇可以装在公交车里。”她平时很多时候是做公交车来的,所以对公交车也比较了解。很好的想法。
【思考与对策】
孩子们对见过的,体验过的,喜欢的事物印象特别深刻,而且也愿意用搭积木的方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也真的很好。我想在下次的活动中:
1、让孩子们之间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孩子们的交流中也能提升幼儿的想象力;
2、如何让幼儿的思路更加打开呢?我想可以让孩子看些平时常见的图片,也许孩子们的思路会打开些。
日常活动观摩记录
班别:中一班
记录人:
记录时间:2024.11.13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2024.11.13 观察目的: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观察实录:
这一段时间,每天吃饭,轩轩都把饭得满身、满桌、满地到处都是。只见他一会儿把馒头撕成小块、小块的捏着玩;一会儿用匙子舀汤、舀稀饭倒在桌上、地下;一会儿又用手撕小菜叶子玩,每次大家都已经吃完饭再玩玩具,他的碗里还是满满一碗的饭。观察分析:
现在的幼儿祖辈的溺爱,凡事亲力亲为,孩子们没有锻炼的机会。父母们工作忙,教育不当,而且也缺乏科学的营养卫生知识,致使孩子们养成了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吃饭时,好吃的一味往肚里填,不好吃的“拒之门外”,有的不知如何扶碗,拿勺子;种种情况造成了孩子们不好的饮食习惯。教育措施:
在两个幼儿的合作建构中,可见乐乐是主动一方,构思主题,示范领导着建构过程;轩轩也很善于配合,两个孩子协调建构主题,很自然地形成了主配角分工,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实施者:李力
日常活动观摩记录
班别:中一班
记录人:
记录时间:2024.9.8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2024.9.4
观察目的:培养沟通和社交能力.观察实录:
本学期,幼儿升入中班后,比原来活跃了许多,再加上活动空间大了,孩子们在班里经常跑来跑去,或者学奥特曼互相打着玩。政政就是这些孩子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他喜欢和老师在一起,但是他经常会与周围小朋友发生矛盾,也常常有小朋友跑来向老师告状,说刘晨娟打了他等等之类的话 观察分析:
中班幼儿的行为问题增多,更多的是源于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作为老师,要不断观察幼儿的社会交往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使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不断改善,从而减少行为冲突问题发生,保证幼儿顺利进入“社会化”。教育措施:
1、教师在进行个别幼儿行为指导时,抓住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重在引导幼儿掌握积极的社会交往技能技巧。
2、抓住机遇,对其进行教育。实施者:李力
日常活动观摩记录
班别:中一班
记录人:
记录时间:2024.9.20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2024.9.18 观察目的:培养幼儿喜欢上学爱上学的习惯 观察实录:
今天早上轩轩来到幼儿园门口就躲有妈妈后面(平时能主动大声问好),不愿意跟老师问好。妈妈给换完鞋后又躲到妈妈身后,不愿意来到老师身边。我赶紧说:“轩轩过来吧,让老师看看,今天怎么了?”他“哇”的一声哭了:“我不上幼儿园,我不上幼儿园了,我要和妈妈在一起,我要回家。”妈妈告诉我:“今天轩轩不知道为什么,早上就不愿意来幼儿园,在家里就哭过了”。观察分析:
接连两天轩轩都会时不时伸手动到小朋友,老师提醒和引导全班小朋友要友好,同伴说他都不听,可能在昨天老师一句“你怎么又这样啊?”刺伤了孩子,但没有在全班面前刻意批评他,这也使一向倔强的他受伤了,所以他回家不敢对家人说,今天来园的时候以另一种理由找借口 教育措施:
通过观察、分析找到了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一位幼儿教师成功教育的技能。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成就自己。实施者:
观察记录是一个很好的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的方法,教师们应该要重视观察记录,更加了解幼儿,能够通过他们自身设计出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观察幼儿故事记录,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幼儿姓名:小一班张XX(7岁)
观察教师:xxx
观察日期:20xx年11月8日
观察时间段:(14:50—15:05)(15:00—15:15)(15:15—15:30)下午的三个时间段
观察地点:户外游戏环境之“动感地带西”
客观描述1:
“无意的发现”(14:50—15:00)
下午小点心以后,我带着小朋友们来到操场上,小朋友们开始玩自己喜欢的皮球玩具。突然,张XX大叫了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啊,好可怕!”“它是不是蛇?怎么这么小?”张XX说完又自言自语。“它不是蛇,它是蚯蚓!”旁边的孙XX对张XX说。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一条蚯蚓不知怎么爬到了跑道上。张XX这么一叫,把小朋友们都吸引了过去,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孙老师,你快来看呀,小蚯蚓怎么在这里呀?”成成一边说还用他的小指头去碰碰小蚯蚓那软软的身子。更多的小朋友们围拢过来,大家都要去拨弄小蚯蚓。由于拥挤,张XX还差点踩在小蚯蚓身上。“哎呀,你们别挤呀!”里面的几个小朋友开始嚷嚷,围在外面的小朋友就渐渐散开了,不一会儿又有人喊我:“快来看,这里也有蚯蚓!”然后小朋友们就在跑道上四处寻找蚯蚓,发现了不少小的蚯蚓。
客观描述2:
“蚯蚓哪里来的?”(15:00—15:15)
小朋友们兴趣渐浓,对蚯蚓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是我看着他们似乎只是对拨弄蚯蚓感兴趣,我也顺着他们的兴趣四处走动,一部分小朋友跟着我,问我在寻找什么。我便说:“不知道蚯蚓是哪里拿出来的?我找找!”
顺着我的思路,小朋友们有的去草地找蚯蚓,有的去泥地里找蚯蚓,我不时还听到小朋友的议论:“小蚯蚓受伤了,好可怜哦,我们把它送回家吧。”“可是,小蚯蚓的家在哪里呢?你知道吗?”小朋友们你一句,我一言的在讨论着;张XX瞪着大眼睛问我:“孙老师,你知道蚯蚓的家在哪里吗?”“蚯蚓是从哪里爬出来的?”“小蚯蚓会不会咬人?“蚯吲没有脚为什么还能爬得这么快?”……
面对小朋友们一连串的问题,我并没有一一回答,而是让小朋友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客观描述3:
“挖蚯蚓活动”(15:15—15:30)
我们来到了小山坡,蚯蚓都是生活在地下的,我们要想把蚯蚓挖出来,就必须借助一些工具。于是大家决定把班级里平时玩沙的小铲子和小钉耙拿下来使用。
张XX拿着小钉耙迫不及待地在地上刨了起来,小钉耙的耙齿更利于对付较硬的草地,不一会儿,地上的杂草很快就被耙开一大片。其他小朋友见状也都纷纷换工具忙开了。可是忙了好大一阵子,地面的泥土似乎并没有什么大变化。张XX放下手里的工具,将握在把柄末端的手挪到了柄的最前端,另一只手也紧紧地握了上去。他身体前倾,把整个身体的力量都压上去,慢慢地将小钉耙向自己这边拉,一下子刨出很多的土,他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身边的同伴,而且还边说边给大家示范。
大伙又来了精神,照张XX的方法干了起来。可不一会儿,张XX再次停了下来,休息片刻后,他干脆把一只手的整个手掌按在了耙齿上端,抬起屁股将整个上身的力量压了下去,这次刨出的土更多。重复五六次之后他又吃力地停了下来,休息片刻后,他双手握起钉耙将钉耙向一侧倾斜,用其中的一个钉尖在地上慢悠悠地耙着。
幼儿原因分析:
刚开始,他们虽然说是在找蚯蚓,但目的性并不强,只是随意地用一些树枝、石块在拨弄着山坡的表面。当听到老师明确地说蚯蚓是在地下时,张XX小朋友用树枝使劲地挖,但他马上发现树枝并不能很有效地挖土,于是找了小铲子、小钉耙,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变化,说明小朋友对任务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觉得小朋友的好多学习和体验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完成的。小朋友对力的作用点与刨土量以及动作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尝试性建构和模糊思考。也许小朋友的许多经验就是在这种尝试性的建构和模糊的思考过程中积累和提升的。
对策与建议:
《指南》科学领域部分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小朋友们对蚯蚓的构造只是了解表面的,对一些深入的问题他们并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回答。所以,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鼓励小朋友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也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小朋友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情感交流和行为上的学习。
在案例中,小朋友们起始的活动目标受到对蚯蚓原有认识的局限,而老师适时提示使目标更为清晰。在目标清晰后,小朋友子们调整了动作的策略,即时改变了所使用的工具,这就使动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更加具体,这也表明他们对工具的使用与效率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应该在小朋友活动目的性不明确或活动无意义时,适时地介入帮助。因为小朋友的有些自发游戏是偶然性的、变化性的,目标是很模糊的,教师适时的策略性帮助可能会让小朋友自己明晰其活动目标。小朋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断尝试,会建构、体会和思考许多关系,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
小朋友某些日常的自发的活动可以为我们展现出他们的许多兴趣点和关注点,而这些兴趣点往往是我们生发课程的立足点,也是我们在寻常时刻把握教育契机的关键。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