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挖掘出作品中隐藏的情感层次,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书中的主题,理解作者的用意,这有助于我们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的读后感1000字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寒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本书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师徒四人一起去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一路上他们奋勇向前,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并最终在西天灵山雷音寺取得真经。书中刻画了既善良又软弱无能的唐僧;既乐观聪明又勇敢顽皮的“美猴王”孙悟空;既可爱又世俗的猪八戒以及既忠厚又本分的沙和尚,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之中。
在所有的故事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平顶山收服金银角》。这个故事讲述了唐僧四人来到平顶山,猪八戒等人先后被金银角大王抓走。孙悟空心想金银角大王的实力和自己旗鼓相当,如果有紫金红葫芦、羊脂玉镜瓶、七星宝剑、芭蕉扇、幌金绳等几件宝物的助阵,他们的法术就会超过自己。于是,心生一计用假葫芦换了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镜瓶两样真宝贝,削弱金银角大王的战斗力。然后变成老母亲进洞和两个妖怪战斗,当自己被金银角发现收进葫芦时,便使用分身术,真身变成了一只飞虫趴在瓶口,想办法逃出葫芦。最后,孙悟空用计引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出来,大战一场,战胜妖怪,收回宝物,还给了太上老君。
合上书本,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幕幕孙悟空在取经路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和依靠执着的坚持战胜诸多妖魔鬼怪的场景。我时时在想:要是孙悟空面对这些妖怪,一味只是蛮斗,而不避其锋芒,扬长避短,肯定会以失败告终;或者他找不到克敌制胜的方法就马上放弃,也不能保护唐僧去往西天最终取得真经。
学习上也类似:比如数学,遇到难题,一定要多尝试一些解题思路,解不出来不能死钻牛角尖,灵活的思维有时会豁然开朗;语文碰到比较难背的课文,首先不能放弃,同时也要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场景联想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往往就能事半功倍。
回想起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是如此。
记得有一次,我做了一道求无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有几个时,我尝试直接从四位偶数的个数着手。做了一会儿,发现做不下去了。我顿时没了思路,但我努力地继续想,仍百思不得其解。正在这时,我的救星出现了。妈妈看我抓耳挠腮的样子,微笑着提醒我:“如果四位偶数的个数很难求,是不是要换个角度思考,先求出四位数的个数,然后求出四位奇数的个数,那两个相减四位偶数的个数就能得出来了。”我按照妈妈的方法试了一下,果然很快地把正确答案算出来了。就像故事《平顶山收服金银角》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有效的方法加上一份坚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西游记》故事写得精彩,同时又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吸引并启发着我!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9篇《初中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这本小说是由法国的诗人雨果写的,而这本书更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巴黎圣母院》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含有的巧合、夸张,书中的一切,简直可以用“奇异”两个字来概括。而书中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独特的人物形象,更是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本小说有几个重要的人物,首先,爱斯美拉达,她一笑百媚生,所有人看她都是一种享受。她心地善良、纯真、乐于助救人、纯洁、美丽。虽然卡西莫多曾伤害过她,但她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她毫不犹豫的地把水递给了他。因为格兰古瓦曾帮助过她,当他遇到生命危险时,她选择当格兰古瓦的名义上的“妻子”。可是就这样一个像天使一样美丽的姑娘,她的命运却是被上流社会的玩弄、抛弃、诬陷,最后居然被折磨到绞死。
其次是卡西莫多,他驼背、独眼、歪鼻、跛足,还因长期敲钟而导致耳聋。他遭世人唾弃,可爱斯美拉达用她的善良让卡西莫多感受到了人间第一束光,使卡西莫多沦陷了——他彻底爱上爱斯美拉达了。当他在悲愤之中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养父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吉普赛姑娘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卡西莫多对那个伪善者亲手从钟塔上推下,使其摔得粉身碎骨。最后,强悍的他最后结局是殉情。尽管他奇丑无比,但他同样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他一直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
然后是主教代理克洛德,他才华出众、博学多才,他是巴黎圣母院最年轻的教士。可外貌正经的克洛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姑娘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但他以占有为目的,当他发现他无法得到爱斯美拉达时,他的自私让他选择了毁灭爱斯美拉达,亲手把他心爱之人送上了绞刑架。他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这种人,可怜又可恨。
最后是弗比斯,他是一位年轻的军官。他有一副英俊的面容、华丽的穿着、高贵的门第,但他却有一副无比丑恶的灵魂,他是个花花公子。他贪恋爱斯美拉达的美色,但他却毫不爱惜爱斯美拉达的生命。他明明知道爱斯美拉达是清白的,可是却害怕自己名声破坏而不去指正真正的凶手,害的爱斯美拉达失去了她的生命。他是个伪君子,像他这样的人,虽然善于谈情说爱、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但却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爱情是什么。
作者把这些人物形成了善与恶的鲜明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封建专制残酷统治的危害,让人叹为观止、引人深思。这本小说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隔离的这些天,读完了本儿书——《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儿书,从小就有人夸好,忘了是小学还是初中,家里就有那么一摞摆在那里,可我自始至终就没翻过。今日读罢,不禁赞叹——人们推崇自有其缘由。
现在回到正题。其实这本书令我惊诧的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无意间翻到时看到的几个字——“我十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看书前对作者没有了解,不禁大吃一惊。十年前上大学,那意味着作者写下此书时不过二十余岁,二十余岁便有此般历史功底和洞察能力。我掐指算了一下,我现在也是二十多岁,但是再给我几年,我能有作者的水平么?作者所读的经文不是一般的厚,考究的时间也不是寻常的多,我决不敢妄言。
有句话叫人比人不如人,了解的事情越多便会觉得这个世界天才奇才多的去了,你算哪根葱?疫情初的时候在家整天闷头读书,读着读着茅塞顿开,大喜,觉得自己之前的20多年书近乎白读了,昏昏碌碌的日子近乎白活。但我还是特别高兴,自己终于半只脚迈入“读书”二字的门槛了。
虽然我不够强大,虽然困难很多,但我决不会妄自菲薄。这些年来还记得喜欢的网络玄幻小说《神墓》中的一段话: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么位置,而是在向什么方向移动。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浩浩荡荡通俗易懂又颇有个人见地的讲完了明代这部断代史,大明气数已尽,崇祯景山自杀,明代灭亡。
结束了么?也结束了,也没结束。作者在最后又讲了个故事——徐霞客游记。我纳闷,这是画蛇添足?怎么最后讲起一个人游东游西了,徐霞客的确是明朝的人,但和历史大势,好似没多大关系。莫不是忘掉一个人在最后添上了?败笔吧。读着读着,发现非但不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作者通过徐霞客的故事,以史为鉴,说出来的是他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徐霞客那时候的游历山水,可谓是历尽艰辛,风餐露宿,要吃没吃,要喝没喝,没准遇到强盗,天灾,还可能丢了小命。现在的旅游是度假,是享受,但当年只是遭罪。一个人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去遭罪,是为什么呢?可能没什么理由,他不过是想游历天下,虽死无憾。
人生活得是什么呢?我特喜欢杜甫的一句诗“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可不是呢,粪土当年万户侯,涛涛历史长河,死了,就只是历史了,人们期许有来生,可那却又是未曾有人亲眼目睹的存在。
那为什么呢?权力?财富?正义?功名?别人的期许?抑或只是单纯的爱?一切只有你自己才能了解了。
我想,如何写一篇读后感,对得起这样一部别样精彩的小说。
?鼠疫》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的一个小城镇,描写了从鼠疫初显征兆到鼠疫疯狂高潮后的迅速结束。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时都会产生与其实质内容不符的印象,其中也包括了我。鼠疫几乎完全是个框架和主线,给人印象深刻都是些在这像阴云似的天空下“活”着或死去的灵魂,思想和感受。
“你活在抽象中”是我对这部作品肃然起敬的开始,几乎每部名著都有令我肃然起敬的开始。它们在开端不久让你津津有味地继续着时突然碰到超出你想象的精彩。在这部小说里,我把它看做两方面:第一,我不了解你的感受;第二,我“认为”我了解你的感受。这个我时常想到问题,同时存在的问题,加缪告诉我它们可以用来概括,那就是“活在抽象中”。记得在小学学《最后一课》时有印象,法语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语言,那么这个翻译过来的“抽象”在法语原文中代表的可能是更精彩,更精准的一个意思。
里厄想,之前20次鼠疫死的的一亿人,作为一个数字“躺”在历史里,于眼前几百尸体,摆在广场上作对比,现在的感受是确切的,而一亿人的却是数字,是抽象。那么一亿尸体具体比起来会是比广场更壮观的;而现在的自己就不是抽象吗,自己没有患上鼠疫,自己在思考,在感受,甚至思考感受出思考感受本身的层次和局限,那么他的整个思考感受活动是不是运行在一个更大的局限,更大的“抽象”中呢。这个“抽象”伴随了鼠疫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只有抽象和不抽象两种,而是像上面提到的,分不抽象,有点抽象,更抽象一点,比较抽象等等等等。不抽象的感受是什么人呢,是那些已经患上鼠疫,等待死亡的人,即使就是这一点,也并不十分令人确定。
我在想是什么令人脱离了现实,迈出了走向抽象的第一小步。是理解,和想象力。理解在先,它对别人的感受加以理解(不只是痛苦),这里就会出现与现实的出入;第二是想象力,就是想象在自己身上发生时自己的感受。我忽然发现这是人下意识不可控制的行为,很难阻止自己这么想。然后自以为那痛苦是那样的,感受起来一定是那个样子的。如此种种,往往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一个认识,对陌生的事物,哪怕稍知一点的事物也会做出判断和理解,实在不行还可以只凭名字想象一个人的长相,一部叫鼠疫的小说有多无聊。所以,我们几乎对每一个我们知道的但不了解的事物有一个判断和印象,这好像是我们必须做的,当说出一个你只听说过的事物时,你的脑子一定会反映出你对它的理解,不会出现没有意识的情况。仔细想想真的很奇妙,我们生活在巨大的抽象之中。
今天,我和朋友们分享我心目中的经典,是78年前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所做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所谓每个人心中的经典,就如同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之所以分享主席的这篇文章为经典,不是因为它出自于毛泽东同志这位世纪伟人之手,而是因为这一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文献,其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和真知灼见穿越78年时光隧道,对当下的我们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比如学习之于我吧,早就有心再读“老三篇”,如果不是此次分享活动,真就不知会以各种理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到几时才会开卷,这难道不就是问题吗?不正说明至少我的学习也是需要改造的吗?
实话说,读主席的文章是不会有伴着午后暖阳,就着一杯咖啡倦缩于阔大的沙发中的小资般的惬意的。它会让沉坐于桌前的我时或掩卷深思,时或击节叫好,时或汗颜无语。就如此番再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梳理一下,至少有三个方面认识是愈发的强烈的。
一是愈发地感佩老人家严谨的治学态度。首先仅从文学赏析的角度看《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无论是文章的结构,论证的周密,用词的准确,通篇都体现出老人家缜密科学的治学态度,这样的例子文中不胜枚举。对比老人家的治学态度,时下浮躁的我,甚或我们不求甚解、粗枝大叶、囫囵吞枣的学风,不该真的好好改造一番吗?尤其重要的是,老人家贯穿全文强调的活的灵魂是全党都要坚持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反观当下的我们,调查研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甚至摆拍调研、留痕调研,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理论学习变成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只把新名词,新概念挂在嘴边,听起来很是唬人,但到实务中却解决不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街道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这不都说明我们的学习是需要好好改造的吗?
二是愈加折服于老人家的思辨精神。纵观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不信邪”应是鲜明特点之一。这个特点在治学上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辨精神。这种精神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老人家对那些只知“引经据典”大话唬人的人,那些只会“言必称希腊的人”,那些只会经验主义和教务主义的“钦差大臣”,形象地归之为“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而痛加鞭挞。这种斗争精神和思辨精神,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融媒体、自媒体时代,“标题党”满天飞,“快餐文化”盛行;为搏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这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党员干部少了冷静的洞察和理性的思辨是危险的。我们都清楚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严峻。习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四个自信”,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不自信。为什么不自信?我以为是我们的学习出了问题。如果不能用思辨的精神,学习领悟党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党的创新理论而只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党的理论政策是解释和解决不了人民群众各种各样现实问题的。试问解决不了问题的学习有什么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学习真正有必要好好地改造。
三是愈加地叹服老人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既能点亮当下,更能烛照未来。深读《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使我不得不深深叹服毛泽东同志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洞悉和预见。仅就学习的话题,不用深究,只说表象,很多今天的问题都可以从这篇78年前的文章中找到原型,对号入座。比如,只会照搬国外的“留声机”不过发展成今天只会照搬上级指示和文件条文的“录音笔”和“复印机”罢了;比如,“瞎子摸鱼”式的调研和当下一些摆拍式调研,留痕式调研有什么两样;一些对党的理论不求甚解,本领恐慌的“山间芦笋”和“墙头芦苇”不是依然存在吗!就说眼下,很多同志张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闭口“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但是不是真正学懂弄通了,能不能活学活用于解决微观上的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呢?我想这里还是有大功夫要下的,恐怕这也才是总书记真正的要求和希望。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的学习也是亟待改造的。
我想,既然我们的学习是要改造的,那我们就按老人家学习要“有的放矢”的要求改起吧。我以为在当前有的放矢地学习,就是要真正抓住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矢”,以求射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我们具体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之“的”。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以为,至少有两个标准是要坚持的,一条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条是总书记强调的坚持问题导向,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
?小王子》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20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飞行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六年前,他的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出了故障时遇见了小王子,交谈中得知小王子是来自另一个星球。随后,小王子便向作者讲述了一些关于自己星球的故事。文中也讲述了小王子在其他7个星球的所见所闻,以及在地球所发生的事情。最后,小王子走了,作者很伤心,只好提起笔来写下了这本书《小王子》。
小王子是一个天真烂漫、好奇心很强的小男孩。他做每件事情都一丝不苟,抱着认真的态度。他的头发犹如金色的麦穗,你问他问题他也不回答,并且,他什么问题都要问到底,从不留下任何疑问。小王子是孤独的,他喜欢坐在椅子上看日落,欣赏着日落时苍茫的暮色,小王子的心同样也是忧伤的。有一只玫瑰花骄傲又美丽,认为它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花,小王子驯化了这朵玫瑰。小王子为了找些事儿做以及学些本领,他走了,离开了他爱的星球,离开了他最喜欢的玫瑰花。一段奇妙的旅行就此拉开帷幕
小王子来到了7个星球,先后遇见了看上去极有权威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因为喝酒而惭愧的酒鬼;满脑子都是经商头脑的商人;尽职尽责的点灯人;和一个自称是地理学家的老先生。当他来到地球时,发现了一座玫瑰盛开的花园,和他最心爱的那朵花长得完全一样,他心里感到非常不痛快。他躺倒在草地上,胡思乱想,不由自主的哭了起来。狐狸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它安慰小王子,小王子在狐狸的主动申请下驯化了它。玫瑰以及狐狸都被小王子驯化了,虽然地球上有几万只狐狸和几万枝玫瑰花,但是,是小王子为它们所失去的时间,使他们变得如此重要。告别前,狐狸告诉了小王子一个秘密:我们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肉眼是看不到的
当小王子再也无法回去时,思念着玫瑰,仰望空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颗美丽的星星,仿佛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他无法再忍受这种思念孤独的煎熬,他只好选择用毒液结束生命,快点回到自己喜爱的星球,见到自己心爱的玫瑰。只见她的脚踝边闪过一道黄色的光芒,他一时间伫立不动,没有叫喊,然后像一颗舒适的慢慢倒下。由于倒在地上,竟然连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离去了
这个充满哲理的童话,充满忧郁,淡淡的哀愁,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它使我懂得了:我们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本质的东西肉眼是看不到的。为某些事物失去的时间,使它如此重要,你将永远负有责任,知道他消失、离去。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
尽管人类已经发展到了信息和航天时代,可是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还停留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水平,时间和空间到底存在不存在,时间和空间到底是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苦苦追问。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困惑是现代科学探索迷茫与混乱的主要原因。时间和空间问题是挡在科学理论发展道路上的两座高山,不逾越这两座高山科学就无法向前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将一年分割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国还将四季细分割为24个节气;人们将一天分割为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午夜、黎明,中国还将一天细分为多个时辰。
霍金先生是如何看待“时间”这个观念的呢?文中说过“直到本世纪初,人们还相信绝对时间。也就是说,每一事件可由一个称为“时间”的数以唯一的方式来标记,所有好的钟在测量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上都是一致的。然而,对于任何正在运动的观察者光速总是一样的这一发现,导致了相对论;而在相对论中,人们必须抛弃存在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的观念。代之以每个观察者携带的钟所记录的他自己的时间测量——不同观察者携带的钟不必要读数一样。这样,对于进行测量的观察者而言,时间变成一个更主观的概念。”
远古人类有了简单的思维活动后,从白天黑夜的交替,月亮圆缺的交替,季节冷热的交替,逐步产生了日,四季,年的认识,这些都是个体对时长的感觉与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时间的概念。
牛顿对时间感觉是正确的,但是,牛顿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无疑是错误的。宇宙并不存在时间这种东西,时间是人为的产物。
下面我们再来聊聊空间。通过阅读,我明白了,我们这个世界是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很相似。打个比方,一只蚂蚁要从纸的这头到纸的那头,不能往前也不能向后。假设纸无限大,那么蚂蚁就永远到不了地点了。那么如果说蚂蚁将纸用口水破出一个洞来,是不是就可以瞬间到达他要去的地点呢?对的!这也就是四维,五维甚至十维、二十六维的奇迹!
有人坚信只要科学家们够努力,是有五六维空间的;有人说,我们最多也就只是能够接近五六维空间,但并不能真正找到;还有人认为,什么五六维空间啊?根本没有这回事儿!虽然也有人赞同二三点,但是更多的人、更多的科学家都还是赞同第一点的。
今天,我深深地和大家一起了解了时间与空间,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联的一些科学知识。例如:相对论......霍金先生在坐在轮椅上时还能完成如此伟大的著作,有如此顽强的毅力,怎能令人不佩服?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