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兼职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根据有关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当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明确具体的法条法规可以依循。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国家相关机构的不作为。劳动部门的职能被局限在保护劳动法调整范围内的正式职工上,缺乏足够的精力对大学生兼职的合法权益加以保护。其次,工商部门职权对企业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督不力,滋长了不法企业侵害兼职学生权益的气焰。
社会媒体的局限性。社会媒体承担着向社会传递信息并对不良行为进行曝光的责任,但是社会媒体的作用更多是一种警示,以提醒更多的人免受同样的侵害,不法企业受到舆论的谴责。对于大学生兼职合法权益的维护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和伦理体系的缺失。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属于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和伦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给一些不法商人可乘之机。
3、企业方面的原因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公司在利用其资源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应保护其员工的合法权益。一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随意拖欠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报酬、无故辞退等,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中介机构的不法行为。中介机构是大学生获得兼职信息的重要途径,一些中介结构为了获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虚假信息并收取大量的中介费用,或者通过大学生进行欺诈行为。这严重损害了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剧了兼职风险。
4、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的兼职岗位不足。高校勤工助学只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兼职问题,难以满足广大同学的兼职需求,这使得更多的学生需要到校外寻找兼职机会,兼职风险增加。
学校兼职培训和维权帮助的缺失。学校将大学生校外兼职作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没有加以管理和引导,当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调查,协助学生进行维权工作。
学校对兼职广告的管理力度不够。校园的兼职广告中隐含着许多的虚假信息,学校作为管理者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些兼职信心进行筛选和过滤,通过事前控制保障兼职学生的权益。但是高校这部分管理职责的缺失,使得虚假的兼职广告大行其道,大学生隐含巨大风险。
5、大学生兼职者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缺乏。大学生在寻找兼职工作的时候缺少辨别虚假广告能力,对中介公司是否合法也不加调查盲目相信;在工作前,不对就职的企业的基本情况、业务活动和信誉进行了解调查,也不与就职企业签订劳动协议书,导致兼职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据可依,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多数的兼职者选择忍气吞声,放弃维权,这助长了企业的嚣张气焰。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足。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各项业务活动的,他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些兼职学生工作责任心不足,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这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采取措施约束兼职学生的行为。
摘 要:由于当前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普遍出现学习倦怠情况,多元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值得思考与实践的方法。本文在哲学的意义上,揭示出多元教学模式的义理,为多元教学模式的实施寻找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元教学模式;教育;哲学;主体性
一、何谓多元
在讨论这个题目之前,首先需要追问的问题是何谓多元。
多元论认为,接受这个世界含有多元的特点,事物是多样性的,人类的追求也是多样性的;多元之间,并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即没有绝对地位。只有“一元决定论”才可能导致各种纷争,多元中“元”与“元”之间不是相互斗争的状态,而是相互理解、承认、接受,每一“元”皆有其独特的优势。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讲“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庄子讲“听其不齐”、讲“两行”,_提倡“求同存异”,说的就是“多元”之旨。
多元论旨在打破权威,打破一元之决定,而恢复世界自然本真、丰富多样之态。
二、教学方法中的“多元模式”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使用的教学工具愈发多样。但在实际的、一线的教学中,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并没有相应地得以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就是教师的“一言堂”,是从上而下的灌输。其优势在于知识点的讲授更加详尽,稳定性强,然而学生并不会也没有多少反省。有某些创新者,提倡“翻转课堂”,即将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的参与感更强,更加灵活。这自有其优势,然而纯粹靠学生的自主性,其结果就是好学者学得更多,不好学者则基本荒废时光。况且,不论是传统讲学模式还是翻转课堂,在哲学上,皆属于一元论的方式,即不是由教师决定就是由学生决定。而教学或者说教育本身是件精微的事情,应当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完成。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舍“多元”之法,则不足以成之。
所谓“多元教学模式”,即以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与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广泛利用课内外、校内外、企业、家庭等多方的资源,调动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其目的就是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其具体方法则是没有方法,即“法无定法”。如此,在教学中达最大之自由而获得最大的效用。
三、教学中的“多元”与主体性
“多元教学模式”是否会导致课程陷入无主题、无中心的混乱之中?具体的教学中的“多元”仅指教学方法(模式)之多元,而非思想内核之多元。更为严格地说,必须在保证课程中心思想与教学目标稳定统一的条件之下,方可说“多元教学模式”,不然则“舍本逐末”。
其一,如“毛概”课程,必须坚守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思想内核上,必须突出主题性,必须有敌我之划分。
其二,在实施中亦当有主体性的凸显。“学”本身是自身的一种敞开的、虚而能受之状,学生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其学本是向着这个世界敞开,无所不学。但在当今时代,分科已为一显象,学生在学校有其专业技能之学习。故虽曰“多元教学模式”,除其核心仍是职业能力的提升外,在“多元”的实施之中,亦当发挥教师本身的引导作用,即学生之学习方向仍需教师本身来指引。
总之,“多元”于教学中实现,不是为了瓦解、化教育,而是在突出主体性中结合最大可能,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容梅.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_(7).
1、大学生参加兼职现状的调查
针对大学生兼职现状与风险防控,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兼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样本覆盖全校十三个学院,回收问卷465份,其中有效问卷448份,有效回收率。
在被调查对象中,共有189位同学曾参加过兼职活动,占总体的。大学生兼职职业的排名依次是家教、发放传单、勤工助学、促销、业务代理、餐饮服务、调研、导游,其中有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兼职的职业与其所学专业基本没有联系;在兼职时间选择方面,接受调查的189位从事过兼职的调查者中,在兼职和学习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有的同学表示会放弃学习机会参加兼职,的同学表示会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仅的同学表示会放弃兼职选择学习,并且绝大多数的兼职学生对兼职收入不满意。最后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接受调查的448位同学中,有的同学认为参加
兼职活动对兼职学生的学业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同学认为兼职会或多少的影响到兼职学生的学业。
[摘要]_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从这一体系的形成、构建和历史地位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全面的阐释和解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_
_在党的_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报告中提出的这两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学术理论界深入探讨。本文仅就后一个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科学理论,并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以其指导实践,最重要的是全面系统地把握它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它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必须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把握,它要求对每一个原理,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它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这种条件下才适用的;二是不能割裂各原理之间的联系,因为正是不同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构成理论的科学体系;三是不能忽视具体的历史经验,因为诸多原理都是在总结具体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升华而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马克思、_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的出现,往往是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对这种变化作出科学的回答分不开的。_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论断说明了如下三点:第一,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这种环境对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是有利的。从时间上来说,这种转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第二,国内情况也发生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践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理论内容和形态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第三,总结了从1848年《_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特别是20世纪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反面经验,其中包括我国的““””和苏东剧变。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党,通过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使之成为党的宝贵财富。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国内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地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_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_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_所说的:“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_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以后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科学界定,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权威论述相一致的,是有它的依据的。首先,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相一致的,并且以后者为基础。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_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_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其次,从理论上来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_,我们党把它称为_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_,我们党把它称为_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三大报告和十五大报告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两次革命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但侧重点不同。十三大报告,讲的两次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指的是实践上开辟了两条道路,即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五大报告说的两次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指的是形成两大理论成果,即_思想和_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是,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产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早已结束,_思想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9年前就已开始,至今仍在继续,还远没有结束。
_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界定,虽然不包括_思想、_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继承我们党以往的理论成果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_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思想家,才华横溢的学者和诗人,是中国_、中国人民解放军、_的主要缔造者。以_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一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度、按劳分配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_制度、_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二是提出“以苏为戒”,独立地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三是重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_在探索初期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问题》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这样崭新的重大理论问题,也还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没有继续下去,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尽管后来由于指导思想越来越“左”,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判断有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地发动运动,特别是持续十年之久的““””,走偏了方向,干扰和冲击了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遭致严重挫折,但这些并不能抹杀那一段的成就。总起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存在是否形成一个理论体系的问题。因为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成为科学体系,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理论是系统的还是没有形成系统;另一条是它对所研究的领域是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是没有作出这种回答。属于前者,就构成了理论的科学体系。按照这种标准,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三者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来构建。在整合中,应以奠基之作为基础,从最新理论成果的高度,将三者贯通起来,形成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当前全党特别是思想理论界的一件大事。从事理论工作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应有所作为。但是,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上,学术理论界有不同见解。有的主张按基本观点构建,有的主张按基本理论构建,有的主张按基本范畴构建,有的主张按理论板块构建,有的主张按理论的不同层次构建。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它能够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地反映这个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如下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主题和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它说明我们已不再一般谈论建设社会主义,而是探索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以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并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以_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不断探索中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以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以_为的_,在新世纪新阶段,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并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以上三个重大问题是在实践中依次指出的。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和展开,体现为社会主义、党和发展三大问题的辩证统一。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理论问题,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和贯穿这条主线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_思想。_的思想理论及工作作风和治党治国方略,在中国_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_所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问题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活水与源头的关系,没有源头就不会有活水。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它是支撑理论基础的哲理部分,是更高更深层次的内容,能够帮助人们在观察问题时具有一种穿透力。_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读了很多中外哲学著作,思考了很多哲学问题,并用哲学观点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延安时期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样著名的哲学著作和许多充满哲理思想的政治和军事著作。他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的精髓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加以概括,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最早是东汉大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提出的,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要真诚地依据事实去探求古书真意。_将其古为今用,赋予马克思主义的解释。_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_坚持_的哲学思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4]_依据他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经验,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作为新时期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所以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因为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可是人们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实践,处于僵化和半僵化状态,跟不上变化了的客观形势,而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达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全面纠正“左”的错误,正确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_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辟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第三个层次: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核心内容,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和制定党的总路线,_是首创。党的基本路线(即总路线)是党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它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前进、胜利;党的基本路线错了,我们的事业就将遭致挫折和失败。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制定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个创造是和_关于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虽然最早提出主要矛盾这个哲学概念的不是_,而是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中首次提出的。但是,从哲学思想上真正重视主要矛盾,运用主要矛盾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发展阶段,并确定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无产阶级战略家_的首创和功绩。我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基本路线,都是为了解决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从而推动历史前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_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标志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经济是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基础性工程,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有了牢固的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以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坚持改革开放,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和优越性能够发挥出来,就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其实质和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起来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92年春,_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讲的最多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基本路线这个核心内容的确立,要求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内容。以_为的_,在新世纪新阶段,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借鉴国外发展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本”就是事物的本源和根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发展的实质。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这就是说,发展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思想,不仅在发展问题上要贯彻,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总括起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核心内容,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它;“以人为本”是核心思想,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它,因此它又是核心的核心。
第四个层次: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在上述三个层次之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整套崭新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理论中,有的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有的指导意义仅限于某一领域。在每个基本理论中还包括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如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必须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某一个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只有观点,论断,没有基本理论,不可能构建理论的科学体系。那种以基本观点构建理论体系的主张是不可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一系列基本理论,其中有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有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突破。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的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加深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_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新的科学论断,其时间至少一百年。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各方面不发达,主要任务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现现代化。这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最准确的估计。这就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置于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右的和重蹈过去超越阶段“左”的错误。这个理论,同样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顺应世界的改革潮流,中国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我国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与改革相互联系和并行的是对外开放。经验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能成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_通过长期探索,打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专制品和社会主义的异已物的偏见。_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认识到并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二者都是中性的,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_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创,它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有益经验,如权力制衡和有效监督机制,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如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等,决不能学。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课题。
8.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妥善处理分歧;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搞好周边环境。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也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坚持把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利的总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努力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加快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10.“_”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一国”就是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基础和前提;“两制”就是在大陆主体部分继续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在香港、澳门、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这一科学构想,已在香港、澳门顺利实现。必须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台湾当局达成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为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而努力。
11.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中国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_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既不搞西方的多党制,也不搞传统的_制,而是坚持_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依靠力量越来越广泛: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充分发挥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依靠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2.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的兴旺或衰败,根源主要在_。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中国问题的关键是把_建设好。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上述十二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它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
总括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一是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和主线;二是有一个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三是有一个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四是围绕主题和主线有一系列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这四个不同层次内容的总和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_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_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两次革命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以_为主要代表的中国_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_思想,_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以_、_、_为主要代表的中国_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革命中,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先后形成了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_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一个半多世纪以来,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五大洲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从西往东移。这里说的“中心”,不是运动指导中心,而是运动最活跃的地方。18世纪末,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中心转到了德国;20世纪初,中心又移到了俄国;随后,中心又移到中国。随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中心从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形成的列宁主义、_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最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其次,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多次指出:“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而西欧的革命是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6]这里所说的“开始”指的是夺取_,“继续”指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后来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列宁这个预见的正确性。20世纪,社会主义出现了两大历史难题。一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_的问题。在这个世纪,无论是通过暴力革命,还是试图和平过渡,没有一个国家获得成功。另一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个世纪,这类国家先后发生了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它说明了在这类国家中无产阶级夺取_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但是,这只是文章的上篇。下篇是,这些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是从总体上始终未能很好解决,致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困难和困惑的境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首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在这个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个理论体系,在中国指导实践,获得了成功;对其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
再次,它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针。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处于领先地位,只是从近代以后落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21世纪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_曾说过,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解决温饱只是“小变化”;实现小康是“中变化”;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大变化”。他在1987年时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给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必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社会主义必将重振雄风,再造辉煌!
注释:
[1]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7):464.
[2][5]马克思_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80,681.
[3]_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下):478.
[4]_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3.
[6]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343.
[7]_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25.
学生打工一定要到有资质、信誉好的正式职介中心找工作。进门要看该职介所是否有劳动行政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只有具备这两个证的职介所,才可以从事职业介绍的工作。
用人单位私自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属于违法行为。有关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不得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更不能扣留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作为抵押物。学生在求职时要加强法律意识,以法规为依据,对违法行为予以回绝和揭发。同时,应主动与用人单他或个人签订合同,充分维护好自己的权益。
学生还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专家建议,中专、高中的学生可以选择在超市、商场做商品促销或到快餐店做服务生,不太适宜选择去酒吧、迪厅等娱乐场所打工。大学生可以选择的打工面比较宽,但在一些娱乐场所打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课余打工无可厚非,但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主要职责还是学习,不要因为做兼职工作而忽略了学习,这就得不偿失了。也不要盲目追求高薪而忽视了自身的安全。兼职不仅仅是挣钱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增长阅历的途径,因此不能被高薪蒙蔽了双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在兼职途中一帆风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党的建设》
【摘 要】_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既是党的思想路线建设的核心,又贯穿于党的一切建设。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与党的各项建设统一起来是该文主要讨论的问题,这对于新时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建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_思想以及_理论的精髓。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路线,如何更好的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党的建设建立内在联系,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_同志在党的_报告中把“解放思想”作为大会的主题,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好。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包含的党的建设思想。
一、从党的思想路线看
_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首先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后来_同志深刻的认识到““””的错误,认为必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才可以实现党的路线的拨乱反正,而这一切的开始便是实事求是。同时,_同志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认为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解放思想就是在此前提下要求全党同志团结一致向前看。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思想与实践相结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也就可以说是实事求是。另外,解放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针对这样一项长期的任务,就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因此,_同志提出的党的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从党的发展观点来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党如何永葆青春的问题,为党的建设创新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_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结束时纠正了党在发展上的错误,他是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先驱,带领人们冲破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把人们解放出来,为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_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主义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就没有生机,那么比如亡党亡国。因此,我党历史上经历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大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都充分的证明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上,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就会大有希望,党的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实事求是,说到底是指要认清客观规律,目的是为了客观规律办事情,任何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展变化的理论同发展变化的实践有机结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推陈出新、富有创造性!
三、从党的思想建设同其它各项建设之间的关系来看
_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深刻的揭示了党的思想建设问题与党的其它各项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有了可靠保证。马克思指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都不可能离开党的思想建设,它们都要以党的思想建设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核心。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因此,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在党的全部建设过程中所有体现,另一方面做好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党的思想建设。因此,这就要求要充分发挥全党思想建设对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作用!_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以极其丰富的党的建设的实际工作经验,正确处理党的思想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一些在当今时代都十分重要的新思想。
但是,在新时期,中国_面临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搞好党的各方面的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在党的建设中出现的规律性问题,就必须明确一些非常重要的新观点、新思想,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是要充分认识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搞好新时期党的建设是,我们主要是要依靠的力量来自党的自身。为此,党各方面的建设要结合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结合实际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和科技基本知识教育,以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要求。同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防止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给党员干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在新时期党群干部建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要有组织路线的保证,还要有制度上作保障。_通知曾说,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是民主,““””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决策都是一两人说了算,民主集中遭到破坏,有很大问题。_同志指出,我们需要有民主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充分发展党内民主,而要发展党内民主,就要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所以,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解决制度建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党比较好的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也不断完善党的组织建设、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执政能力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_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党政建设可以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贵荣._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党的建设[J]._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_(02).
[2] 秦宏伟.浅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党的建设[J].今日科苑,20_(18).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