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体育指导实践的建议
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依托社会体育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与社会体育接轨。在我国的高校里社会体育课程一般是公选课,从课程开设以来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现今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发展的构想,并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小康社会生活方式的渗入,使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不断转变,越来越能认识到终身健身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健身水平,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引导全民健身,对科学健身进行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水平。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践,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社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也不再单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而是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其中包括实践成绩评定。为大学生制订的课外实践成绩评定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为自己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安排,参加体育俱乐部等。要缓慢地提高实践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逐渐提高对社会体育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消除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健康水平。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可见实践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理论教学。社会体育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健身的自觉性普遍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对健身效果正确科学地进行评价。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使体育健身成为一种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
社会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体育课程的设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高校体育教学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和教学任务的目标,还要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本着终身健身的教学理念,将社会体育教学演化成长期的、系统性的教学。大学的社会体育教学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接轨,使社会体育教学走向社会化、人性化的道路,结合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加快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结合进程。只有通过社会体育实践教学才能科学地掌握健身的基本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活动,从而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反过来也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人们进行健身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指导和正确的动作示范的高素质体育人员。社会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是健身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成功与否。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人们对科学健身、计划健身有着强烈的迫切需要,因此,壮大和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迫在眉睫。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来源。在校大学生要在加强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带动周围的人群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助力。大学生通过对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还能熟练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所具备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组织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的组织任务。只有对全民健身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建立了对运动健身的兴趣,逐渐养成了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2实践环节的优化
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有扎实的社会体育理论功底,以及基本的社会体育工作技能,掌握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团结能力,了解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
知识面要宽广
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素质教育由单一的社会体育理论教学转向多学科联系教学,尤其是相邻的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学等学科,做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拓宽体育知识的教育范围,提高社会体育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能力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应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向侧重创造性和能力提高的轨道上来,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
素质的提高
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专业素质的提高,还要提升综合素质。21世纪的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和高校教育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市场配置资源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性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因此,不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另外,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
加强基础建设
实践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实践基地、实践经费等都要进行预算。社会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一个好的计划,然后依据计划进行。
3结语
社会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与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大学生要在学习社会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运动技能,养成科学合理的健身习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带动周围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计划中来,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意义与价值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其多功能性。就体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讲,体育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它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和长远的效益。传统的学校体育在很多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着学生适应社会及向社会化转变的进程。现代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呼唤着学校体育与社会接轨。体育教育要根据正确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激发和提高,在身体运动中培养社会意识、养育健康心理、培育良好习惯、实现体育教育目的。在发达国家高校体育凸显了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活动的源头。体育科学和体育教育应以满足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为主题。学校体育教育的成果反馈于社会,回报社会,为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大众体育推助的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医疗体育等体育方式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将这些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导内容,来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方法与途径
1.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大学人才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走访了解,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还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通过分析高校体育的新职能,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课余体育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行教学新思路的探寻。我校进行了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利用教学、训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运动锻炼的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各种社团、俱乐部中传授各种体育活动的扩展性知识,如组织、裁判等工作,让学生作为主体,组织开展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社会能力。
2.学校、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
第一,学校要为社会提供体育场馆,为体育锻炼者提供良好的运动条件和指导教师,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团体中的人员组成大部分是从高校中走出去的,他们最能代表社会体育的需求,也是推动社会体育的主体力量。通过调研,全省高校的体育场地大都能够提供给社会使用。第二,让社会体育走进高校。引进高水平赛事,如在我校进行的全国女子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全国男排甲级联赛,还有球星进校园等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流,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带动了学校体育水平的提高。第三,让学生走出去。我校通过组织社团、俱乐部与社会团体进行交流,经常参与社会团体的各种活动与比赛,如轮滑队多次参加全国轮滑分站赛,成绩优异;非遗项目多次参与大型开幕式与社会活动的表演;学生在社会中参加各种体育团体,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与赛事;经过培训我们的一些同学能够参加业余足球、篮球等比赛的裁判工作。使学生有机会与社会增进交流,开拓了眼界,了解了社会需求,对自己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方便更加顺利地走向社会。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会贯通,通过交流促进发展,从而全面实现大众体育推助的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医疗体育等体育方式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3.政策支持
响应国家体育政策,符合国家体育教育机制,体现体育教育改革成果,需要得到各级部门的关注与大力支持。合理利用高校与社会资源,创造良好的高校与社会体育环境。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民,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利用现在已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联系,深入探寻如何使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社会体育为高校反馈社会动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前伸与发展,培养优秀、健康的新型社会人才。总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可以使学生、大众受益,最终使学校与社会共同受益,促进全民素质提高,致使国富民强。
1社会体育组织研究文献年度数量走势分析
2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追溯
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体育组织研究的早期,方瑸对苏联的体育组织进行介绍,该文发表于当年《苏联问题参考资料》第2期,文中描述“苏联管理体育运动的最高机构是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它是属部长会议管辖的……除了各级体委行使职能之外,在开展体育工作上,苏联的社会体育组织确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苏联的社会体育组织主要是志愿体育协会和单项运动协会。”并且方瑸从40个志愿者体协中的10个行业系统志愿体协选取了7个影响最大的做了简单描述,包括了公安系统、工业系统、大学生、中小学和技校、铁路、水运系统等。1987年上海体育学院葛利等翻译了美国人W•H•弗里曼发表于《PhysicalEducationinChangingSociety》的《美国社会体育组织简况》一文,介绍了美国存在的社会体育组织及其构成的基本概况。从总体情况上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对体育组织的研究均停留在对美苏体育组织的构成内容。对国内社会体育组织研究首见于报端的是李存章对民间体育组织的研究,其在1991年《体育文史》第6期刊登了《艰苦创业六十载———记我国近代民间体育组织“广东梅县强民体育会”》,文中叙述了“强民体育会”的创立与发展历程,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民间体育组织的研究开创了历史性的先河,为组织和丰富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建设性参考依据,也为各地学习和创建体育组织提供了史料借鉴。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有关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逐渐加速,起初的研究还主要是建国早期以及历史上体育组织的研究,直到1996年起,我国才出现了对新兴体育组织的一些研究,如续川于1996年在《体育文史》发表的《关于我国体育组织体系改革的思考》,吴世英于1998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中国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分析》,刘明生于1999年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对策》,_于1999年在《体育科学》发表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等。这一时期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出现了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研究视角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而也在此时,“社区体育组织”研究出现了第一波热潮。
3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内容分析
从体育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注该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3大方面。
3.1社会体育组织的基本理论研究
3.2社会体育组织与政府关系的探讨
该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职能、资源依赖、关系向度等角度。黄亚玲研究指出,体育社团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特质,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社团的3次发展高峰,都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刘东锋等运用经济学理论,就我国政府对非政府体育组织的需求与社会体育组织供给的内容进行分析,其指出:我国非政府组织与国外非政府组织供给上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经济上对政府依赖性太强。王乃英等、熊振强等从政府职能转移视角对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职能的分配做了探寻,分别指出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应当由行政管理和全面包办转移到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合作型管理模式上来;冯欣欣等从资源依赖视角认为从中观层面探讨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间的合作问题,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和资源互赖是促成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合作的动因,从组织身份和资源依赖2个维度来看,当前我国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形成权力失衡下的有限合作模式,应通过政府赋权和非营利体育组织增能,构建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理想的合作模式。汪流提出了草根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向度应着眼于“合作”而不是“分离”,应当由“政府主导式合作”向“互补式合作”转变。
3.3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该领域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性和人群性体育组织管理的现状调查上。王凯珍等对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吴树斌对澳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进行了探讨,周小林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探讨了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发展,朱家新、姚磊等对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指出当前对社会体育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协调,队伍薄弱,经费匮乏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为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综上所述,社会体育组织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国家管理背景下所做的一系列探讨,在新时期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特别是_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和培育、规范发展机制、拓宽发展空间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尝试对于新时期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以及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形成社会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服务合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未来_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具有新的涵义。
4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体育组织研究前瞻
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借用国外相关组织的发展经验,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参与治理所需的条件都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
4.1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结合中外社会治理理论,以史实为线索,对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的出现、发展、演进进行历史描述,然后对现实状况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4.2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条件分析以国家政策、民族文化特色等为依托,从组织属性、管理模式、组织职能、组织制度、规模、机构设置、服务内容与实施路径、人员构成等多方面分析参与社会治理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4.3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构建
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的研究范畴应包括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现状和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硬件供给(体育场地设施、机构、人员等)、软件支持(服务管理、相关政策、健身指导等)。基于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的现状调研,还应分别对社会体育组织的规模、投入、效率、机构设置、权限划分等方面效果做出评价,提出对策建议,构建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
4.4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分析
借鉴国内外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可以从社会人群对体育服务的不同需求出发,基于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探索其供给机制、动力机制、效率机制、激励机制、整合机制和互补关联机制等,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和实现路径。
4.5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的探讨
1、天河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构成
根据番禺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问卷调查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结构相对合理,男性占,女性占。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表1),结果显示,45岁以下的有2275人,占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为,45-60岁的有526人,比例约为,60岁以上的有127人,占比约为。可见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相对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30岁以下的人数较少,普遍为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专业学生,较少参与社会体育指导,这跟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有直接的关系。从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的职业来看,非体育组织、单位的职工,即业余兼职人员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其他行业从业者,这一部分人大多是在营利性的私人俱乐部和会所从事指导工作。其他的还有体育教师,世界冠军,体育行政单位的员工等。数据表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业余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就是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不是很高,而具有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学历的人员或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其他营利性的体育组织的从业者的比例相对较小,要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就应该重点吸收体育教师,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机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知道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因此鼓励体育教师投身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是提高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水平,大专及以上的有2339人,其他学历的有589人,说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多。
2、从事指导工作年限和目前的状况
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年限,从业三年以内的有1383人,约占,从业3-7年的有1464人,约占50%,从业7-10年的有72人,约占,从业10年以上的有9人,约占。说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年限普遍较短,并且有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培训获得等级证书后,没有经常参加健身群众的指导工作,而大部分经常参与健身人群指导的主要指导方式为单一的组织管理或者只能指导,既懂组织管理又进行技能指导的仅有一小部分,可见,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全能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较缺乏。对于只拿证书而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的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指导途径来看。体育部门推荐或派遣的约占,活动单位自身培养的约占,体育爱好者自发指导的占,其他方式的约占。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取指导工作的途径比较广泛,有利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获得证书后及时从事群众体育健身指导。
3、锻炼指导的只要内容、性质和对象
4、结束语
健美操运动作为一中广泛开展的健身项目,其本身的功能特点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是相适应的,而且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健美操运动可以更好的发挥其健身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健美操运动也将大范围的开展,使其健身价值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脚步的加快,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
1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终身体育表现出了现代体育思想的特征,在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自我体育需求而制定的体育活动计划;其次,终身体育是“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在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这段时间内,人们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在不断地转变,体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生活中,人们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而体育不仅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更具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良好精神品质的功能。在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是体现了新时期人的社会需求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树立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意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更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倡导终身体育的价值体现。
2协同效应的原理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又称增效作用,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其《协同学导论》中提出的,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协同效应所呈现的是各个子系统在遵循一定的运行指令或程序所达到的效果,简单地理解为“1+1>2”的模式。终身体育倡导的是身体教育和身心健康,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是追求教育和健康的目的,并且这三者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终身体育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需要依靠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个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并且在这个运行系统中,终身体育又作为一种体育指导思想和理念,在促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协同效应中的“运行指令”或“程序,”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活动也能得到落实和实现。
3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
3.1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
3.2从家庭体育角度分析
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活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以获得运动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健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则是家庭式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家庭式体育教育。对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仅靠学校体育是无法达到的,这更需要脱离学校体育之后的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接触体育的起点,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社会体育的基础。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熏陶,为未成年人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督导。而家庭体育的娱乐功能则是家庭成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丰富家庭生活内容、娱乐休闲和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这往往体现在日程生活当中,而这种日常生活式的家庭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缩影。然而当前家庭体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表现为:家庭经济问题和孩子成才问题。“家庭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家庭体育的经济水平往往成为家庭成员如何进行体育活动或选择何种体育项目上的影响因素,因此,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往往选择公益性体育场所或耗资少的体育项目;其次,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或学习成绩,往往把孩子的余暇时间花在课余辅导或才艺拓展上,这样的话,用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余暇时间就被占用,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往往忽略“体育锻炼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3.3从社会体育角度分析
社会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提高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它是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体育的普及与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社会体育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和参与体育的目的也逐渐得到转变,“社会体育的开展,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体育模式,而是扩展为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总和体育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身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现有的体育场地或设施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的需要。据国家体育局20_年对20—69岁健身人群的调查,预测到20_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才能达到1.5m2,但这一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的16m2和日本的19m2,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健身人群对体育需求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公共体育场地或之间的矛盾,这让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我国在20_年参与体育健身的人保持在49.2%,在这些人群中,占47.3%的健身者认为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和自己所期待的项目不是一类;然而从体育项目来看,健身走、跑步、篮排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所占比例较大,排在所有项目的前四位。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发现:一,健身人群所从事的健身项目比较简单;二,这些健身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或技术指导。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断定在人们日常健身活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健身项目的技术指导,其他技术含量高的体育项目的指导员缺乏。
4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效应
4.1强化体育教育功能,提升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人群的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应当改革教学思路,落实学校体育的“三抓”教育,即中小学抓体育技能普及、高中抓好体育专项、大学抓好专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素养,注重技能与体育文化素养同步发展,同时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体育教育功能,形成一个能够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并强化体育文化对体育健身意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促进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和继承;对健身人群应端正广大居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灌输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健身保健的文化氛围,丰富健身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2实现人才共享,强化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健身指导和体育健身项目的普及
终身体育的实现需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而提高体育教育的功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校占有大量的体育领域的专业性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加强相互之间合作和交流,通过互助的形式,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对居民进行组织体育活动,并对健身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项目普及;学校应该增加亲子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运动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体育的功能和认识体育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使其端正对体育的态度,并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其次,家庭和社会人员可以进入学校,可将当前时尚流行的体育健身项目或民俗体育推广到校园体育当中,丰富学校体育项目,增加学校体育的趣味性,提升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4.3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相关资源共享,满足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
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保障。虽然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高等院校部分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健身人群对体育场地的需求。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应当在节假日和课余活动时间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和设施,并制定安全可靠的营运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确保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使用的安全;中小学应组建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不仅面向校内学生,也应当面向校内学生所在的家庭,使其能够成为开展家庭体育的主要场所,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其次,具有社会资源性质的体育场馆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开放力度,科学制定开放时间的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合理分配场地开放资源,最大化的发挥体育场馆的体育资源,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益,实现公共体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第三,在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应因地制宜建设便民服务健身活动中心和丰富体育健身项目,借此,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并进一步完善体育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发展。
一、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就业现状促使改革势在必行体育中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不是很理想,社会体育学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较为困难的就业环境。其实,20_年以来,我国的体育专业岗位需求明显提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体育人才需求会逐渐加大,这都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但是,受教学现状的影响,社会体育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素质能力不强,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较低,因此就业情况不是很好。虽然能够在医疗康复部门、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健身技能指导与科学健身咨询、体质测评及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职业能力较低,缺乏实习机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明显降低,比其他行业的就业率要低3%~5%。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体育学必须要尽快实现教学改革,转变现状。
二、社会体育教学改革困境
1.教学环境恶劣社会体育教学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推广。缺乏实习环境,很多体育能力训练没有实践场地。这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影响的。缺乏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社会体育学习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社会体育学基础》中的《老年人体育》章节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读一读书本就完成学习任务了,应该根据社区的老人体育运动开展状况进行社会调查,并总结出实验报告,提出老年人体育指导的关键对策。可是,由于学校缺乏与社区沟通的能力,家长也不喜欢学生参与这种“走街头”的社会活动。总之,教学环境的恶劣使得教学拓展缺乏校方、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教学改革推行起来更为困难。
2.教学目标偏差中专学校的教学目标要以“工学结合”为发展目标,工作与学习结合就是课堂学习与顶岗实习交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但是由于社会体育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目标就会出现偏差。教育者认为体育运动需要锻炼,社会体育学习需要掌握基本知识,而实习就业的目标就自然被忽视了,与企业的双向发展就更不需要了。教学目标的偏差直接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后,就业形式不够理想。
3.教学方法老化长期以来,中专学校的社会体育学教学方法老化,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今后的工作有较好的影响。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体育学校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仍然以教材为主,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缺乏使用先进教学理论的能力。社会体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专家、学者观点对峙、争论不休。体育教师被边缘化,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高素质健康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然而目前体育教师边缘化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对于社会体育学教师而言,学校给予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少,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就更少了,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教学效果无法提升。社会体育教学改革困境与途径文/岳静摘要:社会体育教学改革要实现多方面沟通,转变教学环境,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产学结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分析
三、社会体育教学的改革途径
2.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产学结合教师要明确社会体育学的教学目标,尽可能走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面向社会需要,依托区域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体育人才。坚持把教师平凡的工作与实现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开创出体育教育教学的新形势。尽可能实现实践教学。在校内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课外活动,开展多方面、多能力的素质培养,保证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例如,运动处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到两个小时的运动时间,让学生探索运动处方的实际效果,增强心理感受。在校外要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践、顶岗实习和培训,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证、健美操国家一级指导员证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各种等级证书。也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可以依托企业主体,建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习基地,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既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对现行的理论教学。总之,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3.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的转变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不断转变。
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方式要接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转变。①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目前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体育学的知识。例如,教学《亚健康与社会体育》这部分知识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插入适量相关的图片、表格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觉,使枯燥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细致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多媒体直观的引入后,教师再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亚健康状态,进一步提出“如何预防亚健康,如何改变亚健康状态”的探索问题。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多媒体技术的指引,学生就不会真实地感受到“亚健康”对社会群体健康的影响,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感受,自然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详细播放体育赛事,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体育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也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②教师要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例如,教学《社会体育的历史与现状》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历史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历史时间来整理学习的内容。社会体育学还可以与政治、文学等结合起来,提升学习兴趣。
优化课外教学。课外教学活动要重视实习活动的指导。①在实习活动中要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自行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是到实习基地实习,自行安排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实习。②做好实习指导。教师要联系实习企业的指导员,如,健身教练、体育器材营销经理等联合做好实习指导。健身俱乐部类的实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与技能,进行提高身体机能、改善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训练工作,提高身体机能,改善身体形态科学方法等。体育器材营销类的实习活动可以实际了解体育器材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运作及管理过程。教师要重视实习过程的评估,针对学生的反应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体育教学经验,对社会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讨论。总而言之,社会体育教学改革要实现多方面沟通,转变教学环境,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产学结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1社会体育服务的概念界定
从范围维度看,公共服务领域有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体育文化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一个分支,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以公共性为主要特征,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满足社会公共的体育文化需求为核心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2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必然趋势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即20_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20_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_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20_年到20_年是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期间,“十二五”规划对群众体育的发展相当重视,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支持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全民健身设施”等,通过这两大政策双管齐下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构建,使海南岛人民能享受到体育锻炼的均等化权利。因此,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海南国际旅游的必然趋势。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海南长寿岛的形成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海南成为长寿岛的基础,海南岛的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决定着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能否顺利的进行构建,全民健身路径是人们进行锻炼身体的物质保障。构建海南省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在于唤醒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海南省属于亚热带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为全民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使海南居民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满足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岛。
3构建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
生态体育服务建设
海南省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森林覆盖面积已超过,负氧离子丰富,这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自20_年以来,全国范围不同程度的受雾霾天气影响,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生态体育服务开展对构建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森林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海南省森林覆盖面积已经超过,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天然林面积约占全省的1/4,中部地区还保存着我国最大面积的天然林,也是保护最为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之一。
野外生存训练
随着物质条件的优越程度不断提升,大部分人倾向于安于现状,野外生存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运动,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野外生存训练中去。野外生存训练要远离居民居住处,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不完全受外界物质的支持,依靠个人和团队努力保全生命,维持健康的身体生存能力。它所具备的挑战性、危险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的热情。在各热带雨林中,先预设一个小型的野外生存训练区,需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让初次接受野外生存训练者亲身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由专业人员对基本动作与要求做指导,指导内容包括:野外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和呼救、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等。初学者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才能有效独立完成生存训练,使参与者丰富了野外生存的知识、挑战大自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
定向越野
定向越野运动是根据“寻宝游戏”演变而来的,它的精髓就在于以最快的速度从地图上提取有效信息量,标定方向,完成设置检查点用时最短者为优胜者。定向越野是一项耐力性运动,能有效的锻炼人们的耐力素质的有氧运动,在体验过程中它能教会你如何融入自然、如何保护自然、如何遵守热带森林的守则。定向越野能否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关键在于定向越野路线的设置。本研究建议路线设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难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检查点的多少和距离的长短,初级检查点设置5~10个,距离约为4km,路线呈T型,均为大路;中级检查段设置11~19个,距离约为,路线呈Z型,大路为主,小路为辅;高级检查点设置约为20~30个,距离约为5km,路线主要以交叉和弓型为主,同时以小路为主,大路为辅。
山岳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山岳运动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是一项耐力、力量与胆量并重的极限运动。海南省有较多的山岳,如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七仙岭、吊罗山等,这些山岳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前来登山挑战,其中五指山是海南省第一高山脉,吸引挑战人数最多。
海上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开发
海南省的海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海南省开发水上运动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20_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把海洋作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六大功能之一,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优势,鼓励并大力开发海洋新兴产业。这足以说明国家对海洋开发的重视程度,可见水上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势在必行。海洋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从海空、海面和海底三个维度进行开发。海面上开发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多,全民参与人数多于海空和海底的参与人数,海面上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是建设国际旅游岛重点开发对象,也是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本土特色。
沙滩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海南省四面环海,沙滩的沙质和面积受海水的影响,它的沙质在全国屈指可数,每年有大量的国外游客前来享受海南的阳光和沙滩。基于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海南应多开展沙滩体育文化节或是申请举办亚沙会,以此来培养人民热爱体育运动、对沙滩运动有参与的热情,从而把沙滩运动作为海南省人民生活休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体育主题公园服务的建设
体育主题公园属于经过人们特意设计出几种主题的体育活动资源,开发建设体育主题公园的目的是为全民健身提供一个更好的健身环境。现代主题公园最早开幕于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我国最早的一个大型主题公园是深圳的锦绣中华,但是以体育为主题的大型公园在我国屈指可数。因此,发展体育主题公园的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海南国际旅游所规划的体育主题公园分为海滩体育世界、体育疗养区、体育赛事专用场、儿童体育活动区等区域。海南省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滩体育世界利用海南所具有的自然资源,这也是体育主题公园中最大的亮点。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省所规划的主题公园中没有涉及到有关体育疗养这一主题,体育可以强身体、陶情操,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换取自身的健康水平。海南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建国际旅游岛以来,每年都有近十几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应继续发扬这一优势,努力扩大其他大型赛事在此举办。举办大型赛事既可以扩张体育硬件设施,也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还可以提升该省的综合实力。
“候鸟”老年人的社会体育服务建设
每逢冬季都会有上万人次的老年人来到海南岛过冬,享受海南岛舒适的居住环境,感受其原生态环境,体验成群结队健身运动的乐趣,可以说,海南国际旅游是我国最大的“候鸟”老年人的养生基地。因此,构建一流服务的“候鸟”老年人养老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室外活动空间的构建思路
室外活动空间是“候鸟”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对“候鸟”老年人进行室外体育活动格外重要,根据不同“候鸟”老年人的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如设置步行空间,步行是老年人进行强身健体最为普遍的锻炼方式之一,在绿化环境中设置九曲十弯路线,但是路线不要过于复杂,避免老年人迷路,让“候鸟”老年人体验到步行中的乐趣。
配有专业体育指导人员
老年人几乎每天都要参加体育锻炼,以此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但是他们对如何达到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全然不知,只是在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构建一流服务的“候鸟”老年人养老院中配有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至关重要。在运动技能传授方面,不同的项目要有不同的专业体育技能指导人员进行指导。有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是“候鸟”老年人根据视频、书籍或是熟练此项运动的老年人学会的,从未进行过专门的运动技能培训,这必定会造成大部分“候鸟”老年人动作既不规范也不美观,用力点不正确,长期以往会导致关节受损,对身体发展不利。相反,如果我们对此项目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那么,这些“候鸟”老年人不仅知道技术动作如何用力,怎么用力,而且还能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康复方面,在体育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同类型运动损伤的康复。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致使运动损伤恢复的比较慢,因此,老年人的运动损伤应该在体育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快速、有效的康复,同时辅导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运动练习。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出现最多伤病的是摔倒导致骨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钙流失使骨头变脆,一旦摔倒80%~90%的老年人会不同程度的骨折,所以,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应多加入一些平衡性练习。
4结束语
在海南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体系,有利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海南省属于亚热带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为全民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构建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即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服务建设、体育主题公园服务建设、“候鸟”老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体育强身体、陶情操的观念永远不会改变,在满足海南居民精神和身体上的需求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岛。
一、未来社会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
体育,作为一项全民参与、全球参与的活动,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将是未来体育运动发展的目标。一是体育发展国际化。随着奥运会的发展,体育运动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同时各国间的体育合作、综合开发等项目纷纷落地,也加剧了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二是体育发展社会化。体育运动,人人参与,体育不是“竞技”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社会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三是体育人才的复合化。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但需要精通体育专业的人才对人们进行引导,更需要大量掌握体育运动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对人们的体育运动进行策划,指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终身体育思想进入到教学日程中,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但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理论上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而实际上仍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主线,未能真正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升学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从小学开始,始终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升学,而素质教育的发展未能全面推动起来,这造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局面,使得体育课程处于尴尬的副科境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要转变思想和观念,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出发,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指引,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将“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结合起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扎实开展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锻炼习惯。
体育课程虽然一直贯穿着一个人的整个学校生活,陪伴着所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迫于工作的紧张节奏和沉重压力,鲜有人坚持体育锻炼,从而没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都是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即“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模式,传统的注入式的体育教学使得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在每周仅有的90分钟内进行简单的体育项目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过于机械化,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积极性的培养,从而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体育教材不实用,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四)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都是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水平的几乎唯一的评价方法,考试成绩说明一切。而体育课程的考试,主要以运动能力的高低、运动技术的优劣作为考评依据,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一心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部分学生甚至对体育学习形成心理负担,体验不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更无法对自身的其它非考核项目的体育优势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亦谈不上个性发展,体育教学也就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向,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真实意义。
(五)高校体育设施和场馆条件不足。
体育设施和场馆是保障体育教学能顺利开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不少高校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体育运动的需要,有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更新不及时,甚至还存在着安全隐患;随着高校多年来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馆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剧增的步伐,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及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
(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够。
体育锻炼,不应该仅局限在每周一次(90分钟)的体育课上,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但正是由于这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原因,学生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缺少教师的指导,活动中容易形成惰性以至最终放弃;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更愿意把课余时间花在提高个人就业技能上,从而忽视了课外体育锻炼。
三、对策分析
(一)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终身化。
体育教学的目标,绝不是为了通过某一项技能的考试,更不是为了在某一个体育项目上得冠军拿金牌,而是以培养锻炼习惯为方向,以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最终目标。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新要求,新时代的人才除了具有聪颖的智慧,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以终身体育锻炼取代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好习惯,并终身坚持这一习惯,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实现体育教学方法人性化。
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突破单一的“讲解—示范—练习—考核”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为首要考虑方面,用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有效的宣传手段,了解学生的身心需求,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传授、指导,使学生把“要我锻炼”转变成“我要锻炼”的思想意识,从而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三)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除了基础课,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而定,应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难度较低的体育项目,把课程内容安排得更丰富多样,把娱乐性和健身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健身性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难度小,易掌握,课堂气氛较活跃,健身、乐心的效果好,同时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大受欢迎。这一类课程应该坚持长期开展,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身技能,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才能胜任各项体育项目的教学工作。
(四)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多元化。
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不能仅仅以体育基础项目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性为依据,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一些不可量化的内容,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进步幅度等,也应纳入评价的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的具体表现而给出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学生的负担心理,不再害怕体育考试,使学生在愉悦宽松的体育课程中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体验体育课带来的乐趣。
(五)实现体育设施建设投入有效化。
为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增开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必须要跟上步伐。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不让体育设施成为荒废的摆设;条件不充分的要尽快加以改进;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学校领导和体育部门领导要大力支持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带头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
(六)实现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化
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应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由学生在活动和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不仅能使课外活动有效地开展,也增加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服务精神。每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成败,都应有一定的收获。汲取成功的经验,期许朝着更高的标准发展;改进活动中出现的不足,避免在以后的活动中再次出现失误。这样才能促使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越办越精彩,学生才会越来越热爱体育运动。
四、结语
1体育公共服务的背景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背景
实现公民基础体育权利的重要途径里,体育公共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不仅仅只关系着公民的体育素质和生活水平的,同时还代表了一个的地区甚至使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体现。随着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体育以及健康的需求量。而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的生活也是同时体现社会主义精神的文明建设。为了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业得到更有利的发展,必须开展全民的健身运动,加快完成构建完善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以达到体育强国的建设目的。因此,应当合理的对社会服务组织定义正确的角色,促进社会体育公共体系的完善。
2社会体育组织的参与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价值
社会体育组织是公共服务的主体之一
我国不仅仅是体育大国,而是更要做到变成真正的体育强国,而转变的首要关键点就是强化体育公共服务。目前,市民们对体育和健身的要求提高越来越明显,多层次、多元化的快速增长与政府能够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逐渐显现出不同和矛盾。但是,不仅仅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问题,还有社会体育组织的参与不够引起重视,往往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对其中一方面的重视就会引起另一方面的忽略,无法做到两样重点一起抓。在社会组织的参与重视不够的时候,关键主要是要加强社会公共服务。服务系统的构建是一件十分复杂并且麻烦的工作,不仅专业要求较高,工作内容也较为复杂,因此,由体育政府部门单独实施往往是无法做到的。为了实现这一工作,必须将以往的“单独中心服务组织”的模式转变成“多中心服务的模式”。因此,作为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化、承接政府职能的理想对象,必须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培养成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
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基础
目前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全能的政府”是行政主要的特点之一。而体育部门往往承担着从细节到重点的所有体育事务,因此提供给城市体育组织得以发挥的空间并不大,所有对于组织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伴随着政府对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体育部门也开始将社会体育公共的服务事业当做主要工作来做,从而积极建立起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体系,为市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保障,保证每一个市民的健康水平和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的界限。这样的体系具有专业性强、量大等显著的特点。
3社会体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社会体育教育现状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社会体育教育仍然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这其中既有人们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的问题,也有社会体育教育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样的现状,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和新的飞跃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随着1995年8月《_体育法》的颁布,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有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社会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的社会体育教育想要开展起来并且得到长足发展,首先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涌入社会,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这样的人才大都由专业的院校输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的今天,如果政府没有正式的文件或者改革措施来推动社会体育教育的发展都将无功而返,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
(1)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问题。从社会体育教育的角度来看,既要有体育系统的群众体育管理干部,又要有健身管理者和经营者,这就给学校在培养体育教育人才时提出了难题,究竟该偏向哪一面,需要作出考证和选择。
(2)立足全面发展还是突出专业技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特点是什么,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给出过明确的定义。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一方面要强调全面发展和大包大揽;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术业有专攻”的历史传统,从某种层面上说,这是个无法完全避免的矛盾点。
1社会体育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性
社会体育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性作用
大学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社会的需求,随着校园体育文化进步,校貌精神,学术严谨、环境优雅以及建筑的布局、体育的设施。同时也表现出体育品德、体育能力和体育团队的精神,学生在特殊群体中肯定起到非常的重要意义。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起到重要性作用。
社会体育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校园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承下来的,使体育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学生在校园里造就和培养人才,同时传承与创新能力、品德锻炼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有着作用。同时也对遵守法纪、争强体质、强身健体。特别是社会体育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愉悦与乐观。育人与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开阔知识面、能力创新人才。
2社会体育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实施途径
科研方面途径
教学科研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在科研发展观,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物质上反映出校园的风貌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只有在体育教学科研发展,国家才能在各个领域生存,那么体育成绩在能提高,才有国家的影响力,这一切都要通过体育场馆先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条件。学生才能科学的训练出好的成绩,同时还与临边共享体育资源,开发共建享受体育设施。最后来服务与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训练与培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才发挥出它的场地、器材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怎样服务于社会用于到市场后,再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吸纳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种科学知识讲座。
物质精神方面途径
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面貌的一种具体体现。它不但在外貌表现上给人们全体教职工精神状态的反映出的,也是校园风貌一种约定的规范,比如:校园的每年的必定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各个社团、协会每学期的举办的各种的球类比赛,用体育竞技比赛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促使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这也是历年来体育活动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给学生精神面貌和竞争意识形成和培养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竞争意识和精神面貌的一旦形成后,必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集体凝聚力,这也是凝聚力的力量都是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承而得到的,因此,体育文化更加显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的辐射作用的,也是心理和生理上推动力,这种能量将对校园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的工作中能积极进取保持坚强的意志能力的。
多视角发展途径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选择专家时,将重点以专家的知识能力、经验及责任感对本研究合作与支持意愿为主要依据。选择样本包括:1曾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的主管人员。本研究选择了18位符合上述原则的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模式是科学化的基本概念,最初适用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后来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之中。随着模式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模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标准方法体系和结构功能体系,并被广泛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首次提出“培养模式”一词应该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但当时并未对“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做出相应界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培养模式”的含义不断丰富,但理论上尚缺乏统一的定义。关于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整理发现,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培训,希望学员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包括培养方向和使用规格。2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依据实际情况,所安排的教学科目。3培养途径: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手段和过程。
2.2培养目标
2.2.1培养方向根据《_职业分类大典》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定义,“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6]。基于这一定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方向应该定位于培养从事以下具体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2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3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4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2.2.2使用规格规格是规则、规定、规范。使用规格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如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使用规格。使用规格还应包括对不同人才在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7]。目前,《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存在技术等级划分的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另外,根据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体的需要,可以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体育休闲类等4类。这4类指导员可以涵盖社会体育的各个方面,不同类别与不同等级的交叉,形成各个层次都有不同类别的体育指导员,全方位地为社会指导服务[8]。从培养模式的角度,这种分类与分级的交叉,便可形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根据以上要素体系,依据分类与分级的交叉,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包含16种不同规格的人才表2。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调查,本研究得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如图1。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以公式的形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可以表述为: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的规格各要素的权重,代表横向的各种条件的比重分配情况。α*则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不同级别上的条件程度。如,若αA41=10表示国家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10年;αB41=10表示一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5年。
2.3课程体系
2.4培养途径
培养过程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去构成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种载体即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培养模式的形式载体,决定于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活动的“桥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9]。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单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培养途径的单一上,应该拓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途径。2.4.1职业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活动。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为学员打下一个综合的、基础的、全面的基础,让学员了解人类知识的整体状况,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在指导实践中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员的智力,使其掌握社会体育指导技能,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图3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基础教育应该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开展上述课程体系的全部或大部分课程,获得学位,为接下来的职业资格认证奠定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国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设置。事实上,学历教育应该起到主导作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主要是社会体育与管理系和体育教育系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基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转变观念,优化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学历教育任务。高校体育专业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不少省份的高校体育已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阵地[10]。2.4.2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应该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递进,应该以获得学历作为申请职业资格的条件之一,以提高接受职业资格培训的学员的整体素质,避免出现受其文化层次、知识背景的限制,不能达到指导人们科学锻炼要求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应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级分类标准,并开展高质量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为了加大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以及工商局等相关单位可授权相关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如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可采用短期和长期等多种形式,针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级分类交叉的培训,以保证大众体育运动中各种指导人才的需求。培训结束后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国家认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凭证到工商局申请执照。另外,与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相对应,应尝试淘汰制度。建立成绩通报制度,加大奖励、淘汰力度。2.4.3高级研讨班在职教育要区别于现有的培训班,摒弃单一的分级培训,应举办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高级研讨班,作为培养和提升已获得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研讨班的目标直接锁定为在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研讨班的学员、课程设置、研讨方式均应该有所创新,使其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学院”。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可以采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奠定基础的学历教育”+“为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的职业认证”+“为进一步提高等级和职业素质的在职教育”的“三头递进”“三位一体”的基本模式。其中,以学历教育为基础,职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在职教育为补充。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引导学历教育,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刺激在职教育图4。图4“三位一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这样,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内容载体”,以培养途径为“形式载体”,分级分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其中培养方向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4类4级交叉可得出16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开展的课程也有略有不同,但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为一个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系统。
3.2建议
1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和工作体系,是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把社会体育指导员当成一种社会职业加以规范化管理,首先应该完善其培养制度。无论是提供无偿体育指导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是提供有偿服务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培训应该统一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负责,制定统一的培养制度。2政府应加强调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是全民健身计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工作应以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为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为辅,参与标准制定以及负责各流程行政审批等服务工作,各部门进行统一指导、统一立法,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行使管理权,共同完成认证工作、培训工作、考核工作。3强化分类培训。鉴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只分级别不分类别,难以满足学员的兴趣与工作侧重点,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强化分类培训。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未来,在分类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的健身项目进行更为细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用规格的划分,对各类各项目的体育指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专门的职业资格认证。4逐步取消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终身制,采用成绩通报与淘汰制度,或执照更新制度,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5以高校为基地,以高校为流水线,使高校贯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方法先进、场地器材完备等优势,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满足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需要。
一、优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
从目前我国学校对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状况来看,社会体育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已经比较完善,必修课程中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各个方面,为培养综合性社会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而在教学方法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运用更为科学、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效率。但是,一些体育技术相关的必修课程却在社会体育事业中没有实际性的作用,这些课程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对于这些不必要的课程,应当及时减少或取消。同时,应当设置更多类型、更具实用性的选修课项目,使学生能够根据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望、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
二、丰富社会体育实践实习教学活动
社会体育专业与未来的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学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一是学校安排师生进行实践实习教学,使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教学目标作为实践任务出发点,以理论知识作为依据,使学生掌握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二是学校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自觉的实习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三是学校与社会体育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中学习专业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活动中。
三、建设更为强大的师资队伍,加强专业研究与教学
师资队伍是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基础。只有在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之下,才能够使社会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应当利用更高的薪资待遇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前来应聘,并对已经入职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其次,则是要鼓励教师将专业教学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体育人才。另外,要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总结教学经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所担负的不仅是教学任务,更要对社会体育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以及本校体育教育实际情况。从而寻找更为合理教学方法,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更强能力、更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四、改善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硬件条件
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体育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具有极强的活动性,这就需要学校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体育设施与场馆。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教育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扩建体育场馆,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体育练习和实践的场所,另一方面,则是要购置更多性能优良、技术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另外,学校应当合理安排现有的教学资源,使体育场馆和教学设备能够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节约开支,以达到培养更多社会体育人才、获得更加教育效益的目的。
1、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背景
、社会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在现代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工作压力也有所增大,由此也给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已有数据中显示,大量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中,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消费以及生活观念,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当中,并带动着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设施需求量的增加。但当前的社会现状却在于:社会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能够为大众所使用的运动休闲场所非常有限,其与大众参与锻炼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各类综合院校的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已经日臻完善,完全具备了举办大型体育休闲活动及开展群众日常健身的能力,同时高校所独有的体育人才优势也是其他社会体育资源不能比拟的。但是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仅仅满足了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及锻炼需求,没有得到合理的统筹安排及开发利用,使得场馆设施闲置,体育资源白白浪费。
2、社会体育指导在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中的价值
、提供优质社会体育服务
高校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与平台支持,无论是在体育设施的规模、数量、配备水平、还是种类上,都具有其他平台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还能够凸显的独有的学术性人文资源特色,因此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使高校体育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社会体育指导中发挥价值,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开放的程度:即需要通过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缓解社会体育工作中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现实问题;(2)开放的形式:即需要在社会指导中通过体现高校体育资源特色以及优势定位的方式,促进社会体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3)经营管理的模式:即体育场馆需要自原来的公益性或事业性定位向着经营性转变,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面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项目,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力求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群众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指导,促进服务的优质化发展,从而将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
、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
在逐步实现高效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效体育资源的平台优势,从社会体育指导的角度入手,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定时期内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发展做出规划,积极面向以高校为中心的,周边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大众提供体育指导与服务。同时,高校还可以依托于丰富的体育资源,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运动保健、以及运动处方等多种类型的讲座,在展开健康宣教的基础之上,为大众提供健身计划方面的指导与服务。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教学更加的细化,从对大众体质监测的角度入手,根据大众不同的体质状态,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指导与服务方案,并将与大众体质相关的监测数据录入专门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健全的健康服务体系,以达到提高高校辐射范围内群众体育活动开展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加速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
1高校体育的发展形势
高校体育发展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体育,其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民体育发展的基础所在,能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化得到培养。使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发展的状态
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许多高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了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改革,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的现状就是:学生的体能素质整体不高,肺活量指标有所降低,身体肥胖的学生显著增多,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着较为淡薄的意识。
未来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体制以及培养的目标都决定着高校体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与社会化接轨,最终实现社会化是其改革的目的所在。因在高等学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比较成熟且稳定,是健身意识以及体育行为形成的最佳阶段。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其的社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不同点
(1)其在目的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体育是人民群众自愿自主开展的身体活动,能够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而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科目,需肩负使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以及道德、意志加强,运动技能提高的责任,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计划性以及目的性。
(2)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社会体育的对象是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体质的人,而高校体育主要针对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其将身体素质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关注点。
(3)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参与方式,社会体育中,参与的人群可自由的支配时间,遵循自愿的原则,活动方式以及活动内容都以个人爱好为主。高校体育中学生主要都是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学习。
(4)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社会体育中,可自由选择运动的项目。在高校体育中,排除能够自主选课外,不再有选择项目的权力,对技术以及技能的学习过分强调,没有灵活性。
(5)二者之间所处的地位也不相同,高校体育有教育的性质存在,且能够向社会体育进行过度。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是体育发展规模以及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二者无法相互取代。
高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积极影响
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社会体育的不足进行弥补,在社会体育中,因受到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发展社会体育的经费欠缺,指导员的数量以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