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前出生怎么办
如果接生人员没到孩子就生下来了,产妇和家属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过分紧张,更不必惊慌失措,特别是产妇不要随便活动。
2.先用一块干净的软布把孩子嘴里、鼻孔外的粘液轻轻擦干净,孩子哭出声以后,用干净布把身子盖起来。
3.把剪刀和两根粗一点的棉线放在开水里煮30分钟消毒(剪刀也可用火烧一烧),用肥皂把手洗干净。在跟脐带根部半寸处用消毒过的棉线先扎一道,隔半寸处再扎一道。然后,用消毒的剪刀从距第二道线外半寸处将脐带剪断,用干净布包起来。如果自己不敢断脐带,也可等接生人员来了再断。
4.如果由于对预产期估计不足而在旅行中或田头路边要生孩子,来不及找接生人员,在这种极特殊的情况下,应该尽量让产妇躺在避风的地方,臀部用于净的衣物垫好,不要把产妇和孩子身上弄上泥土。孩子生下后不要急于断脐带,可暂时用干净线把脐带的中段扎起来,把孩子用衣物包好,把接生人员找来或把孩子和胎盘一起送到附近的合作医疗站去断脐带。产妇也要注意保暖。如果产妇或孩子沾上泥土,可根据情况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1500国际单位,预防得破伤风,还要给产妇用些消炎药,预防得月子病。孩子的手或脚先下来的原因
临产时,若是胎位正常,破浆后应该是小孩的头先露出来。如果孩子的手或脚先露出来,这是胎位不正常的现象。手先露出来的,大多是横位(横产),少数是头手复合位(头和手一起下来)。脚先出来的是足位(站生),也有小孩屁股先露出来的就是臀位(坐生)。这些情况都是属于难产了。处理不适当或不及时,对母子都有很大的威胁。产妇容易发生子宫破裂、子宫颈裂伤、阴道和会阴裂伤,产后也容易得月子病;胎儿也容易受损伤和发生窒息,甚至死亡。所以,临产时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随便把孩子的手或脚往下拉,不然,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严重后果。要及时找医生处理。
孩子出生以后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小传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1908年11月6日生于巴黎的一个有产者家庭,自小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比憎恶,对在战争中失去丈夫和父亲的妇女和孩子的痛苦寄予无限同情。文化修养极高的父亲每天都要接待不少来客,因此家中常常是高朋满座,小弗朗索瓦兹由此结识了不少名流,特别是文学界知名人士。
在巴黎医学院医学专业毕业后,她于1939年7月通过了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心理分析与儿科学》,但是她的这一论著直到1971年才得以发表,因为她的研究给心理分析临床医学带来了全新的观点。
以后,尽管在心理分析学界长期受到责难,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儿童事业。作为儿童心理分析学家,她自1940年至1978年,1962年至1978年分别在特鲁索医院和艾蒂安·马赛尔医疗中心担任门诊医生。与医生鲍里斯·多尔多结婚后,生有两子一女。
在对人体下意识形象概念,即精神病中所触及到的下意识形象进行研究中,她越来越确信“人从胎儿期起就是一个会交流的生命”。她极为重视图画,认为那不仅是了解精神障碍的手段,而且也是人们最喜爱的交流方法,因而也是心理疗法的工具,1971年出版的《多本尼加病例》一书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诱发儿童神经症、学习困扰和自杀企图的因素中,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居首位,必须引起家长和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她认为即使教师或家长不清楚孩子今后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他们都不应尸位素餐,对孩子心理漠不
第 1 页
关心。
她认为凡是与一个人切身攸关的事都应该让他知道,她曾说过“一个人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她揭示了影响儿童事业的三种障碍:某些科学研究往往对现实表象进行掩盖;孩子的愿望因家长的“投射”、广告的影响和教育制度的缺陷而受到妨碍;社会首先关心的是投入到孩子身上的代价能否适时得到回报。
她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的一系列节目中,向听众讲述了什么是“心理学”。在主持节目中,她倾听别人提问时专心致志,回答问题时暖人心坎,并说出了这样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起就是能使用语言工具的小家伙,他的一切难点,只要他能理解个中缘由,都可以朝着最有利其成长发育的方向得到解决。”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学说,并且是法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雅克·拉冈(Jacques Lacan又译拉康)的同窗学友。她于1988年8月因患肺纤维肿瘤而去世,临终前神志清楚,精神愉快,心情安详,家人均随侍在其床前。
第 2 页
目录
00.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小传
01.总是有原因的
02.人很小时就什么都知道
03.你看,我们在等你
04.父亲不在时
05.谁是正确的 06.关于清洁
07.谁抛弃了谁
08.每人睡眠不尽相同
09.非常爱,有欲望地爱
10.为了使人听见要喊叫
11.离婚,焦虑
12.间接问题
13.母亲疲劳吗
14.大孩子是脑袋,小孩子是腿
15.什么是真事
16.因为我们生,所以我们死亡
17.是婴儿创造了母亲
18.再在家里呆一会儿
19.不存在“必须会讲话”
20.他会成为艺术家
第 3 页
21.无声的问题
22.发生的就发生了
23.懂另一种语言,接纳新父母
24.孩子需要生活
25.触摸孩子身体
26.婴儿应该抱着
27.妒忌的双胞胎
28.表面说不,实际相反
29.在谁面前裸体
30.就当她死了
31.“别人”是谁呀?
32.恋母情结
33.反复出现的问题
34.好斗的孩子还是被欺负的孩子?
第 4 页
01总是有原因的
(孩子出生时)
问: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您是精神分析学家,但现在不是要在这里提供个人咨询。这是您的意思吗?
答:完全是。正如你所说,尽管我是精神分析学家,但我仍然希望自己通情达理,希望自己能帮助有困难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后会出现更严重的不正常情况,由于出现这些不正常情况,他们要去看医生,去看心理医生。有很多类似情况,家长起初未引起重视,医生也未引起重视。家长只是知道自己有困扰:他们的孩子变了。家长们想知道应该怎样做。如果他们思考一下的话,可以自己找到答案。我所希望做的,正是帮助他们思考。
问:最好是防患于未然。另外,也不仅有悲剧,一个孩子的到来也是幸福与快乐的源泉。但是,要理解这些孩子!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答:父母一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他们。怀孕了,是个男孩,或是个女孩。可能更喜欢生一个女孩,却生了个男孩;或是本想要个男孩,却偏偏是个女孩……而且,家庭里还不仅只有父母,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以前生的孩子。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样一件大事对许多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出小小的悲剧。我甚至要说,如果孩子十八个月至四岁之间没有嫉妒心的话,这是一个很坏的信号:先出生的孩子必定表现出嫉妒心,因为他一次次看到所有的人都在欣赏一个比他年幼的人,这对他是一个难题:“难道要„生个小孩‟才能被人欣赏吗?”在此之前,孩子一直以为只有长大成人,长成一个大小伙子或一个大姑娘,他才会被欣赏。
我认为应在孩子诞生时帮助他的父母,因为这之后的日子,一切都变得更加复杂。
问:您刚才讲到“通情达理”。
第 5 页
答:要知道孩子有不寻常反应时,肯定有其原因。人们说孩子任性,孩子之所以任性,是因为人们把它叫做任性。事实上,当一个孩子突然产生有碍大家的不寻常反应时,我们的任务是理解发生了什么事。一个孩子在街上不愿意向前走了,可能他不满意脚上穿的鞋,可能他不愿意从那边走,可能人们走得太快了,也可能应该让他坐在婴儿车里,但是人们以为他已经够大了,可以不坐婴儿车了,心想:“他假期过得很好,走路已经相当利落了……”但是,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假期结束后,他再次来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希望人们还像以前一样用婴儿车推他,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我认为孩子任性的原因是对自己不理解:因为大人不理解孩子,他也不理解自己。这就是通情达理的问题。我见过许多这样的孩子开始变得任性,灵敏、聪明的孩子想解释自己的感受或希望,但不知应该怎样做。于是,他就发脾气,变得消极,大声叫喊……大人也开始在他周围叫喊。不应该这样做,而是应努力理解他,对自己说:“肯定有一个原因,我还不了解,但我们一起思考吧!”尤其不要马上对一切感到大惊小怪。
问:另一个涉及到有学龄儿童家庭的大事就是新学期开学。通常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离开家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结识过去不认识的人,这是一件大事情。
答:您是指第一次上学的孩子还是指假期结束再次开学的孩子?
问:二者都包括,先说说第一次上学的孩子吧。
答:去年夏天,我正在花园里平静地干活,听见一个小姑娘见到教父来了高兴得鼓起掌来,教父的到来对她来说就是一个节日!这位先生走下汽车,看见小姑娘,说:“啊!你长得好高啊!啊!你该上学了!”于是,小姑娘非常高兴,对他说:“是啊,是啊,我就要上学了,新学期开始后我就去。”也就是说两个月之后。“你等着瞧吧,等着瞧吧,一点儿也没意思。你得安静地呆着,不能跑。瞧,你用手指抠鼻孔,在学校里可不能这样做。还有,你知道,要保护自己不受小伙伴的欺负。他们会揪你的辫子,怎么?你要留辫子吗?不,一定要把头发剪短!”这简直是一幅可怕的画面!小姑娘在教父到来之前非常高兴,见到他时也像过节一样高兴……后来,我就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这个成年人本来可能想逗小姑娘玩,可孩子听了他的一番话,情绪完全沮丧了。这只是一个例
第 6 页
子,但多少次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把入校学习描述成幸福生活的末日啊!
问:那么,以后看到有的孩子因为不想去学校而哭泣,在便道上几乎被拖着走的情形,就不应感到惊奇了。
答:也有的孩子急切盼望能够上学,因为自己会得到一个书包。而且,他们来到学校时,没想到会成群结队受到接待。这些孩子放学回家尤其是第二天妈妈来接他们时,感到焦虑不安,第三天,他们再也不想上学去了。我想其他学校用别的方法迎接孩子,幸亏如此。所以,不应同时去接一个对上学感到恐怖、厌烦的孩子。爸爸可以在某一天占用一些工作时间去接孩子或早晨送他上学。有很多孩子上学时必须先到接送员那里,他们以前没有这个习惯;为了上学必须早早起床,可他们本人以前认为上学就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去、一起玩。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妈妈没有提前告诉孩子要先去接送员那里,然后再由接送员到学校把他们接走,妈妈只有到了晚上才能看见孩子。我认为应该把即将发生的事情告诉孩子,既不让孩子感到害怕,又让他们知道大家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对他们说:“我会想你的。”孩子们需要这一点。也可以对他们说:“瞧,我给你带了一幅图画和一张地铁票。你在学校感到厌倦时,你口袋里还有这个。这张地铁票是爸爸给你的。这样你的自信心会多一些。”诸如此类的事情。他们需要感受到父母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同寻常,父母应该交给孩子某件物品,借此来代表父母,好让孩子有自信。
还有一件事情要说,就是孩子不能讲述学校发生的事情。孩子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时,他只能讲述在这个地点发生的事情以及他目前的想法。“孩子存在于现实中。”可是,人们问孩子:“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说不出来时就受到斥责。
问:拿一个第二次或第三次开学的孩子做例子。他现在已经不感到害怕了。相反,他可能由于换新老师或新同学,或是环境、班级的变化而受到干扰。
答: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知道他上个学期在学校里是否开心。如果他在学校里感到无所谓,或遇到了一些麻烦,那么,第二年情况相反,会很开心,因为孩子不愿意碰到同一位老师。我看到许多孩子被带到医院,家长说:“他每天上学时都要病一场,星期天就好了。”我和孩子交谈,实际情况是孩子不愿意
第 7 页
要这个老师,他想要原来的那位,就是去年那位。不幸的是,新来的老师曾对他们说:“好吧!课程跟不上的学生要回到小班去。”实际上,这恰恰是孩子的愿望。于是,我对孩子解释说:“你很有运气不喜欢你的老师,因为当人们喜欢老师时,就不想什么都知道了,第二年也不希望到另一个班去了。”
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要给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是:“她课讲得好吗?”孩子们经常会说:“我不喜欢这位老师,但她讲课很好。”“那好吧!这是最主要的事情。一个老师的任务就是上课,其他的事情有妈妈呢!”
02人很小时就什么都知道
(当一个小弟弟出生时)
问:有的家庭已有几个三四岁的孩子,现在又生了一个小孩。是否应该很长时间以前就把母亲又怀孕的事情告诉他们?
答:要向最大的孩子解释一个婴儿要出生了,但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要让孩子懂得为什么母亲在准备摇篮。妈妈们尤其不要因为她们所做的一切受到反对而惊讶。比如,如果妈妈正在准备摇篮,孩子好像很偶然地踢摇篮一脚……妈妈千万不要说他淘气。孩子面对的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大人们正为一个婴儿的诞生作准备。而对一个孩子来说,做婴儿不如做大人好。
妈妈们有时说:“这个婴儿我们买下了。”这是在嘲笑一个非常清楚自己从前是一个婴儿的人,人类在潜意识中很小时就什么都知道。潜意识的“智力”和我们其他成年人的智力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每次有机会与孩子们谈论生命的问题时,应该用简单的方式讲,实事求是地讲。
但是婴儿就要出生了,对此大孩子可能会说:“为什么?我不喜欢。”“可这个婴儿不是为你而生的。”然而,许多家庭的父母却说:“为你生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结果,由于孩子认识一些有弟弟、妹妹的小伙伴,所以他自然以为会见到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所以,也会暗自想:“真希望这个婴儿马上就
第 8 页
来。”大人会给孩子看一些照片:“看看你小时候的样子,你很清楚你出生时也是一个小小的婴儿。他出生时也会是这个样子。”如果孩子进一步说:“噢,这是个男孩,我不喜欢”或“如果这是个女孩,我不愿意”,大人可以对他说:“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婴儿不需要你喜欢他。就像你有父母一样,他也有父母。”有时,人们对他说弟、妹不需要他爱的那个孩子恰恰最爱弟、妹,原因很简单:这事非常自然,一个孩子不爱弟、妹,只是为了对妈妈说句调皮话,企图给她捣乱,就像俗话说的那样:让她“撮火”。
问:刚才您说到踢摇篮一脚的事。这事不严重,但我知道有时这事会变糟。我特别听说过一个四五岁的男孩使劲咬了婴儿一口。这样的事常见吗?
答:相当普遍。这种情况下需要妈妈特别机敏,尤其不要粗暴斥责孩子。应该采取的办法是把他带到一边,对他说:“你看,你已长大了,可你的小弟弟(或小妹妹)还很弱小,你年幼时也是他现在这个样子。现在,他(她)知道自己有个大哥哥,他会很信任你。但你要知道不能咬他。你不能吃了他。”你们要知道年幼的孩子碰见好东西时就要去品尝,去吃它。对于他们来说,同类相食并不是远在天边,特别是他们很经常地看到婴儿吸吮妈妈的乳头。对他们来说,吸吮妈妈乳头的婴儿就是一个食肉动物,他们对这个奇特的世界一无所知。母亲发觉孩子没有发生怀有恶意的反应(特别是焦虑感)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
问:但是当嫉妒感或是排斥感(如踢婴儿摇篮,咬人等)延续时,这就有些严重了吧?该如何办呢?
答:如果父母感到焦虑以及孩子感到极度孤单时,事情就严重了。孩子不一定真的孤单,可能是他应该得到帮助时而没有得到帮助。应该怎样帮助一个有嫉妒心而又被此折磨的孩子呢?父亲应该做得最好,母亲、姨妈、姑妈、祖母次之。如果是个男孩,应该由一个男子来帮助他。比如,星期天,父亲对他说:“来吧,咱们男子汉……”而让妈妈和婴儿在一起,并说:“她只惦记着婴儿。”父亲应该说些诸如此类的小事情:“你已长大了,你跟我来吧!”父亲给大孩子升格(不知能否这样说),以提防他的嫉妒心,比如像以前一样在床上小便,只想吃乳制品,动辄就哼哼叽叽,不想走路等。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这是
第 9 页
一个同一性的问题:孩子想办法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欣赏父母欣赏的事物。所以,如果人们显得很欣赏孩子,就无法摆脱了:应该支持大孩子发展自己,应该支持他和同龄孩子共同游戏,不要总是把他圈在摇篮边,守在妈妈和婴儿身旁。
问:现在假设一个家庭有几个比我们到目前为止描述的孩子年龄稍长的孩子,大约五至七岁。家里又添了弟妹时,他们不会有排斥感,但有时也有令人吃惊之举。
答:一个孩子从五六岁时起,愿意把婴儿占为己有,他希望比父母照管得还要好些。应当特别注意这种情况。因为孩子可能会远离自己在同伴之中长大的男孩或女孩的命运,而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爸爸”或“小妈妈”。这对他本人和他的弟妹都很不好,对于后者来说妈妈从今起有两副面孔,两种声音。应该尽可能让父母知道,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都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父母。所以就其年龄和需要来说,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其他人来说,当然,让父母提供帮助吧,让他们贡献吧,让他们合作吧,但不应赋予他们义务,这就是最好的办法:他们希望照料婴儿?“好吧!今天同意你做。”但愿这事不致成为妈妈的一个托辞:“既然他做了,我就不管了。”这样对婴儿很不好。我藉此机会对你们说,我认为作为教父或教母给婴儿一个大哥哥是有危险性的。孩子不可能理解什么是宗教纽带,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威严的纽带,我说这样做不好基于两点:首先,显然最好选择成年的教父或教母,这样无论亲生父母因何种原因不能照料孩子时,教父、教母可以真正帮助孩子。其次,我想选家庭之外的人做教父、教母会好得多。也不要选(外)祖父母,我知道这方面有些传统做法,那就没办法了。
03你看,我们在等你
(孩子降临)
第 10 页
问:孩子降临了,父母给自己提出一连串问题:应该对孩子讲婴儿语言吗?应该把婴儿看成是一个小大人吗?应该让孩子独处吗?孩子应被封闭在没有声音、没有音乐的环境中吗?有朋友来时应该把孩子放到一边吗?
答:您说“把孩子放到一边”?好像他是一件物品!
问:当我说到某些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看做某种物品时,离事实真相已经不远了!
答:您知道,以前一家人都在客厅里也就是家里惟一能取暖的房间里活动,婴儿摇篮也放在那里,那个时代长大的孩子比今天的孩子更合群,今天的孩子被过多地保护在家庭生活的声音之外。不应忘记胎儿在母亲子宫中就加入了母亲的生活,他也能听见父亲的声音。他在子宫里可以听到声音,子宫内声响是很好的,尤其是在怀孕后期,他什么都能听见。婴儿诞生时,他一下子听到各种巨大的声音,他很快就需要听到自己熟悉的母亲抑扬顿挫的声音以及父亲的声音,我认为婴儿在母亲怀抱里参加的第一个“讨论会”是很重要的:“你看,我们在等待你,你是个小男孩,你可能听说我们希望得到一个小女孩。可我们很高兴有你这个小男孩。”
问:这些话语对一个只有几个小时或几天生命的婴儿来说会有什么效果呢?真的非常重要吗?
答:很重要。我可以对您说有些孩子能够回忆起刚出生时别人对他们说的话。您对此感到吃惊,是不是?这就像一盘录音磁带。我说这些话不是让大人对孩子发表长篇大论,而是让人知道孩子刚出生,大人就可以和他们对话、交流,而且,孩子对此也有需要。我们就是这样把孩子作为未来的男人或未来的女人带到我们的世界,而不是当做小东西、婴儿或乳儿。这是一个人,当然应该给孩子以爱抚。但是,尤其应当把孩子当成未来的男人或未来的女人来加以尊重。
问:从头几个月开始,就应该让孩子参加家庭生活,参加白天发生的事情……
答:特别是那些与他有关的事情。比如,有许多声音时,可以对他说:“你
第 11 页
看,这是你哥哥打翻了一样东西。”或者孩子啼哭时,不一定非得把他抱在怀里,可以对他说:“哎呀,有什么问题吗?多可怜啊!”说一些话语陪伴孩子的痛苦。由于痛苦讲了出来,这就合乎人情了(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所有没讲出来的东西对孩子来说仍停留在不寻常的状态,也没有融入与母亲的关系中。
问:我认为父母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总会问自己是应让孩子哭还是把他抱起来,人们总是害怕会给他养成坏习惯,但首先要知道是否应给孩子养成“习惯”?
答:您所说的“习惯”含义是什么呢?如果对父母来说,因为孩子出生就意味着完全改变了生活方式,这是不可能的。当然,孩子需要按时喂奶,需要换尿布。妈妈也就失去了以前的自由,父亲也不能与妻子独处了。的确,父母感情中自由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但是,俯身在摇篮前和孩子交谈是多么美妙啊!我认为应当让孩子就像他在母腹中那样置身于家庭生活中。是否应让孩子哭喊?时间不要太长,完全可以摇晃孩子,让他重新感受到那种节奏。为什么晃动可以使孩子平静下来?因为这是母亲怀孕到处闲逛时身体的节奏。特别是在晃动孩子时,会对他说“瞧啊,妈妈在这里,爸爸在这里,是啊,我们都在这里”这类的话。孩子想哭时,父母的说话声使他想起了记忆中的声音,于是就平静下来了。
问:通过“习惯”这个词,我想指生活规律,如:孩子早晨要散步,大人喂他吃饭,然后让他睡觉,午觉睡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还是两个半小时,是由父母决定的。如果人们发现一个孩子半小时后在房间里哭了起来,尽管他不想休息,是否要强迫他休息?
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节奏。为什么要让孩子在“他的房间”里睡觉呢?孩子要在我们大家都在的房间里休息。孩子困倦时,他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睡,这样情况好得多,他在听到周围声音的情况下会睡得更好。婴儿需要大量睡眠,但不必要让他单独睡眠,就像在沙漠里一样。他在母腹中时,声音并不妨碍他,而且,他也会醒来,因为,婴儿在母腹中就已经会有间断地睡眠和醒来。
问:孩子应该融入家庭,尽量在公共房间内逗留。尽管如此,鉴于休息的原因,他不需要在某些时刻独处吗?他不需要有自己的小天地吗?
第 12 页
答:我看到有些家庭的“孩子卧室”一直保留到孩子十四岁,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家庭里有建立孩子卧室的开支。我认为孩子需要一个摇篮及一个箱子就够了!孩子就寝后,所有玩具都收到箱子里。小孩开始爬行后,可在箱子旁放一小块地毯,保证他身体不受伤害。事实上,孩子融人了父母的生活,他也有自己的角落。
理想做法是让孩子在一个单独的地方睡觉。有些家庭只有一间卧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安一块席子,以使父母继续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也使孩子有自己的小天地。那些拥有两间卧房的家庭最好让孩子单独就寝,保证父母的宁静。由父亲动手做的简单家具要胜过闪光发亮的新家具,四五岁的孩子经常要破坏家具。要知道孩子就是要搞破坏,他必须要这样做,如果过早向孩子讲应爱护昂贵的物品,如家具、壁纸等,这样就会妨碍他活泼地成长。愉快、健康的孩子,其父母不会终日高度警戒、担心他又要搞什么名堂。
晚上,如果父母想入睡,不应成为让孩子入睡的一条原因。可把孩子送到他自己的卧室,由父亲对他说:“现在,你要让我们休息,要让妈妈得到安宁。爸爸、妈妈需要在一起。”如果对孩子友好地讲,他会很快这样做的。关于家里的朋友,孩子们也想结识他们。为什么不呢?可以给孩子穿上小睡袍,带他见朋友。要是孩子在这时入睡了,可以再把他送回房间。应该懂得尊重孩子就是让他融人父母的生活,并教给他也要懂得尊重别人。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感觉到他的宁静也会得到尊重,人们不会打乱他自己的生活节奏。
问:您说过母亲永远不能远离孩子,但是,不幸的是,这只是一种理想,和每天的现实有很大差距。有很多母亲出于职业原因或其他原因,只能找人带着年幼的孩子。是否的确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如不能,应怎么办呢?
答:设想父母选择了送孩子上托儿所的办法,或请人来家带孩子,或把孩子送到城里一个人家。开始时,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请人到家里来。如果托儿所规定比较灵活,允许妈妈有假期时可以去接孩子,那么去托儿所也不错。但是,和其他情况一样,应该对孩子说:“我送你去托儿所,然后,我会来接你。你在托儿所里可以见到许多小朋友,还有阿姨”。妈妈一定要给孩子解释,提前通知。去接孩子时,不要扑到孩子身上去拥抱他。如果妈妈马上去哄孩子,孩子会感
第 13 页
到害怕。妈妈应该和孩子交谈,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重新嗅到母亲的味道,孩子是通过妈妈的声音和气味识别她的。孩子主要是在妈妈回到家后,才真正认出她的,而不是在路上,也不是在街上或托儿所里,这一点可能会让妈妈吃惊。她是马上就能认出自己孩子的,可孩子只能在有自己熟悉的空间和声音的环境里才能认出爸爸、妈妈、自己和自己的摇篮。当然,我指的是五六个月以内的幼儿,一段时间后,他了解了自己的节奏,对回家感到很高兴,但是,仍要注意,如果孩子不开头,大人就不要去拥抱他。妈妈宁肯给他带来一块糖也不要去拥抱孩子。
问:您曾讲过母亲对孩子的发育非常重要。那么,在理想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是否要持续一至三年呢?
答:理想情况?像您所说的那样,要一直持续到孩子可以平稳地行走。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孩子是在十二至十四个月之间开始学习走路,要到十八个月左右才能平稳行走。为了能让母亲得到休息,理想的做法是有年龄相仿孩子的母亲两三人为一组,让孩子某一下午跟随其中一位母亲去活动,几位母亲轮流带孩子,然后,每隔三天轮一回。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适应这一节奏,这样带出来的孩子比单独长大的孩子要好得多。
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就夫妇所盼望即将诞生的孩子讲了许多。但是,不要忘记那些做了妈妈的人。要知道,有不少祖母、外祖母给我们写信……
答:祖母、外祖母很重要。孩子很小就知道祖母、外祖母的名字是很重要的。不应该随便称哪一位上了年岁的老人为“奶奶”。要让孩子通过本人的姓氏区分谁是祖母,谁是外祖母,可以对他们说:“你知道,今天来的这位是你爸爸的母亲(或是你妈妈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与姥姥或奶奶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些紧张,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这一点。不应掩盖这些事情,最好能用幽默的心情对待。母亲和祖母或外祖母尤其不要因为意见相反而在孩子面前争吵。而且,祖母、外祖母也不要装出一副孩子属于自己的样子:“啊,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女儿!”她们应对孩子说:“你是我的孙子(你是我的孙女)。你的爸爸是我的孩子(你的妈妈是我的女儿)。”要说些这样的话。如果较早给孩子讲述家族的概念,他很快就会产生这种意识,别人和他说话时,他很快就知道该和谁打
第 14 页
交道。有时孩子可能会搞错,但没关系。
另外,祖母不要害怕:“呀,我不知道孩子做这事女儿(或儿媳)是否会高兴。”不!祖母们只管与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事后再作解释。孩子很快就会明白的。祖母可以给孩子看照片,可以给他讲爸爸的过去、妈妈的过去,这些会让孩子从三四岁起很感兴趣,这个机会可以使他知道爸爸、妈妈过去也是孩子。只有祖母能做到这一点。
问:讲到祖母这个话题,有一位母亲告诉我们说她五岁的女儿今年开始上学,情况一切顺利,另外母亲也作了极大的努力,早晨亲自送她去上学,让爸爸中午去接孩子,想以此真正增强孩子的信心。前十五天一切情况正常。可突然间,一次去过奶奶家后,小孩哭了起来,拒绝去上学。为什么会这样呢?母亲分析说:“我婆婆对我女儿说:„奶奶不喜欢学习不好的孩子,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如果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真是由于奶奶说了那番话,母亲不知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恢复学习的兴趣……
答: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奶奶讲到了学习,可孩子去的是幼儿园,孩子完全清楚上幼儿园不学习,上幼儿园是为了一起玩耍、唱歌。这个孩子可能这样想:“她真不了解幼儿园是怎么回事。”应该告诉孩子,因为奶奶小时候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幼儿班,所以奶奶不知道幼儿园是怎么回事;或者说,对她来说学习就是用手制作一些东西和跳舞、唱歌。还应该对孩子承诺,妈妈或者爸爸会给奶奶解释幼儿园是怎么回事……
04父亲不在时
问:孩子出生时,大人一般都认为孩子首先会与母亲建立特别的亲密关系,第 15 页
认为孩子更能与母亲成为同一。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父亲离开几天或几个星期回家后,孩子不接受他,或者说要赌气。
答:父亲也感到很糟糕。首先,应该明白时间对于孩子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两天、三天,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两个星期、三个星期。两天很长,父亲离开时,应该提前告诉孩子,尤其要对他说:“我会想着你的。”母亲也应经常提起父亲,让父亲在她的话中出现。父亲回家时,假如孩子给他脸色看或表现得无动于衷,他也不应大惊小怪。父亲不能表现出一丝坏情绪,而要表现得自然:“我的女儿,你好!我的夫人,你好!”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就会恢复如前,在父亲身旁转来转去。
父亲也不应马上扑过去拥抱孩子。父母不知道孩子在三岁以前并不认为亲吻是件好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不知道大人到底要做什么,尤其是父亲很爱孩子,而父母以为亲吻孩子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爱,以为孩子亲吻父母时也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这是不对的,或者说这是强加给孩子的一个惯例,孩子要忍受,而且不表达任何意思。孩子表达自己爱的方式是把玩具拿到面前,爬到他的膝盖上,把自己的娃娃拿给他。在这种情况下,不在家的爸爸或妈妈要对他讲:“我看见你真高兴。你给我拿来的东西真漂亮。”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为这件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也让爸爸感兴趣。
问:谈到短暂离别的问题,我们接到了很多父母的来信,他们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外出,如修路工人、商务代表和广播、电视记者。他们都想知道孩子经常远离父亲是不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大悲剧,有些人甚至考虑改变职业。孩子怎样看待这种离别呢?
答:一切都取决于用什么方法给孩子解释,如果父亲给孩子解释自己不在时所做的事情,如果他用生动的方式、简单的词语给孩子讲述(哪怕孩子不太明白)自己驾驶卡车,在电视界工作,或任商业代表,或其他任何一种职业,孩子会记住的。父亲不在时,母亲也要让孩子记住父亲在工作,会想念他们的,他很快就会回来的。如果孩子比较大了,可以给他们看日历:“你看,爸爸就快回来了,你该为他做些什么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吗?他会非常高兴的。”父亲不在时,别人应该讲起他,走过三四次后,有头脑的孩子(孩子从十二、十四
第 16 页
或十八个月起就有意识了)在父亲走后非常清楚他会回来,他不在家这一段时间内,大家都会想念他。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不应让孩子(特别是孩子长到十八至二十二个月时变得有些易怒,与妈妈产生对抗时)认为父亲回家后就是起维持秩序的作用。母亲尤其不要说:“我要把这事告诉你爸爸。”这样做非常非常糟糕,因为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无数微小的过失感,而把它们与父亲回家联系起来。这种不自在的感觉会使父亲的归来黯然失色。与此同时,也不应以父亲不在家为借口而排斥父亲。有些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会向母亲要求不要把自己做的某些不光彩的事情告诉父亲。如果只是一些小事或性格困难,母亲可以回答:“当然不会告诉他,你知道自己错了。如果爸爸在的话,你可能就不会做这事了,我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去打扰你爸爸。”如果与之相反,情况严重,母亲为此需要听取父亲的意见,母亲不应向孩子撒谎,也不应以向父亲告状来威胁孩子,好像求助于惩罚性的力量。帮助孩子尊重父亲,把他视为给自己提出好建议的助手,把他视为有责任和自己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总之,当父亲不在家时,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不分年龄大小),最重要的就是时时记得父亲的存在,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05谁是正确的
(神经紧张和任性)
问:一位母亲对我们说自从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她就确认必须倾听、理解和对话。但是,她写道:“生活绝非易事。生活中有劳累,神经紧张,也有的时候我在孩子面前有些失控的倾向。”下面就是她的问题:“您是否认为这种在母亲中常见的失控时刻对孩子有害?”
答:这主要和母亲的性格有关,她不会因为有孩子在场而改变自己的性格。
第 17 页
如果孩子有时让母亲心烦,应该对他说:“你看,我今天心情不好。”孩子会理解的,他很快就能推断出会发生什么事情。发过脾气后,应该对孩子说:“你看,我刚才心情不好。”千万不要在发过脾气后就去亲吻孩子让他忘掉不愉快的时刻,而应该用温柔的声音和他说笑。不论如何,不要因为母亲本身原因产生的烦恼而责怪孩子一个人,亲吻孩子不起任何作用,孩子不会理解粗暴之后紧随而来的亲吻。交谈总是比出于愤怒或是出于温情而紧紧抓住孩子要好。
问:同一位母亲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你是否认为一个刚刚做了错事的母亲向孩子承认自己做了错事,会在孩子眼里显得高大起来?”她对孩子可能对她作出的评价产生疑问。
答:一般来说,孩子对于母亲的言行都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看到自己两三岁的孩子偶尔发点小脾气,说些令人不快的话,母亲也不要吃惊,应该笑着对他说:“好吧,你也像我一样偶尔会不高兴的。”
问:您的意思就是说成年人向孩子承认自己短暂的过失不是错事?
答:绝对不是错事。不要对孩子说“我做错了”,而应说“我刚才心情不好”。母亲可以说:“原谅我。”孩子要求的只是原谅父母。
问:就此问题我有一个既幽默又深刻的例子。一位女士给我们写信:“我儿子今年十三岁了,他五六岁时做错了一件事,我为此训斥了他,他笑得前仰后合。不用说我愤怒到了极点,真想痛打他一顿。后来我安静了下来。我们坐在床上,我问他刚才为什么大笑。他对我说:„妈妈,要是你生气时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模样,你第一个就会笑起来。‟事实上,我觉得在这种情景下不要太装模作样。现在他已十三岁了。所以,当我想让他改正一件事情时,就对他说:„跟我来,我们应该来到镜子前。‟我的气就消了,我们二人都笑了……”
答:他们用幽默化解了紧张的气氛,这样做很好。事实上,这个孩子帮助母亲克服了愤怒的情绪。
问:另一封信和您刚刚讲述的意见有些相反。信中说:“如何对待一个妒忌自己兄弟、姊妹的孩子呢?我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分别到了十二岁、九岁,男孩已有三岁。但是,九岁的女孩总是对姐姐的言行及她学到的一切感到嫉妒。我本人可以向您保证我竭尽全力做到公平。但是,二女儿总是不高兴。由于她
第 18 页
高度敏感,哪怕一个小小的冲突也会变成连哭带叫的悲剧。她一口认定我们不够爱她,她要出走。由于她自主性很强,服从对她来说意味着很大的困难,怎么办呢?”
答:可以肯定这个小女孩处境很难。她是家中第二个孩子,又与第一个孩子性别相同。她本人的愿望就是事事与姐姐平等。小弟弟出生后是家中惟一的男孩,对父母来说就像是一个真正的新孩子。因为第二个孩子与第一个孩子性别相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第一个孩子的重复。我认为主要是小弟弟出生后,妒忌心使二女儿变得尤其令母亲痛苦。尽管母亲自以为尽力做到公平,可她搞错了,对孩子来说公正是不存在的,当她不能得到全部时,就认为一切都不公平。母亲这样对二女儿说可能会好得多:“真的,你有道理,我做得不公平,很不公平。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可能很不幸。”母亲应该单独与二女儿交谈,大女儿和小弟弟都不要在场。父亲和母亲也可以一起和她谈话,对她说:“噢!如果你真的很难过,爸爸妈妈可以商量一下,看看能否送你到寄宿学校去。尽管这样做我们要花费许多钱,但如果你真能感到高兴的话,我们可以考虑……”因为世界本身不公平,所以母亲不要力图做到公平,可以给孩子举另一个例子:“你知道,有的国家总能见到阳光,有的国家则不停地下雨。你不高兴,你可能愿意到别的地方去。”尤其要给二女儿指出她和姐姐之间的差别,给孩子指出她们之间的差异时,成年人就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可以为她指出全部优点。比如,大人要买一件连衣裙、一条发带或是一件小东西,母亲应该低声和每个孩子讲,趴在孩子耳边问她想要什么颜色的,不让另一个孩子听见。母亲要鼓励每个孩子思考自己的爱好,作出选择。不然的话,二女儿就可能认为大女儿选得比自己好,或是最好的。这个孩子依赖性太强,并为此而感到十分痛苦,她只是看上去显得自主性强,而不是真的自主性强。依赖性和妒忌心同样来源于一种自身价值不如别人的虚构感情。母亲有义务给每一个孩子增强自信心,羡慕别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别人是不能模仿的。
问:这种情形在孩子中常见吗?
答:常见,尤其在这里很常见,因为孩子感到这样会让妈妈感到难过。妈妈把妒忌心说成是一种缺点,其实不对。妒忌心是一种痛苦,需要得到母亲的第 19 页
同情和爱心。这是一个在年龄相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过的正常阶段。
问:这个问题严重吗?
答: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严重与否,我想不严重,要说这个问题严重的话可能是因为母亲为女儿而感到痛苦,可她如果帮助女儿用话语解除痛苦的话,孩子可能已经感到被理解了。但是,我要重复的是,不应在孩子的兄弟姐妹面前谈论这个孩子。我不能肯定这是否是大女儿的妒忌心在二女儿身上的表现。
我的建议是不要试图做到公平,而应当通过和二女儿坦诚交谈来帮助她。
问:一位女士对我们说:“我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有时她的反应令我困惑。我给她发出一个命令或不答应她的某个要求时,她就打我,或做出打我的样子。我在她面前应该抱什么态度呢?这种情况当然只发生在她情绪不好的时候。”这位女士还补充说她各种态度都试过了:无动于衷、讥讽、愤怒……
答:你觉得这位女士是一位祖母还是一位母亲?
问:这也正是我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答:那我们就假设这是一位母亲。这种情况发生在只有母女二人在场时还是有别人在的情况下?
答:那我们继续读她的信吧:“我各种态度都试过了,无动于衷、愤怒……”还有什么?
问:讥讽。
答:讥讽……我认为说到底她们母女二人进入了一场游戏,谁能支配对方呢?这个小女孩一定很聪明,因为假装打人和真打完全是两码事,假装打就是说:“当心!当心!指挥的是我不是你!”她真打时,可能是心情不好。我认为孩子真打时,母亲应该对她说:“听着,我说的话你可能不爱听,但我已尽力而为了。你要是不高兴的话,就来和我理论吧!你只管呆在你的房间里,呆在你的角落里。但只要你靠近我,我就让你知道我的想法。”我认为应该和这个孩子交谈,而不应装作生气的样子,或是其他态度。也应该和孩子笑着说:“哎呀,你的手要来打我?你怎么看这事呢?”因为孩子会有手脚完全失控的反应。这点看起来很奇怪,但应对孩子说:“瞧,这只手为什么要打我呢?因为我对你说了些你不爱听的话吗?但你也有时对我说过我不爱听的话。我打过你吗?”要是孩子
第 20 页
有绒熊的话,母亲可以对孩子说:“好哇!你给我的那下我还给你的小熊了!它会说什么呢?”应该通过游戏做到这些。我觉得实际上这个小女孩主要是想让她的祖母或母亲照管她,而且只照管她。糟糕的是,信里没有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发生在众人面前还是一个亲呢游戏。
问:我觉得这种情况也会在众人面前发生,因为母亲(或是祖母)在信中写道:“根据周围情况我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她或是征求了周围人的建议,或是这种事情在证人面前发生。这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写信人没告诉我们她是否习惯于经常打孩子,或是孩子小时看护员是否打孩子。
答:孩子继承了大人的习惯,尤其是小时候。孩子觉得说大人话很好玩,人们对此总是感到很惊奇。人们经常能听到父母突然对小孩子说“住嘴!别碰我……”等等。而日后孩子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小大人,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时,父母又大吃一惊……
问:那打屁股行吗?
答:那要看情况。
问:那您怎么看当即还手打两个耳光的态度呢?
答:母亲小时有时会挨打屁股,觉得打得很对。那为什么要剥夺孩子呢?母亲把自己小时受到的如今在自己女儿面前表现了出来。有些孩子对此特别敏感。如果不经常打几下屁股的话,他们就觉得别人不爱自己。这与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关。不能绝对地说好或不好。打屁股是一个整体问题。
问:这不让你吃惊吗?
答:不,我认为应当尽可能避免一切有辱孩子的做法。任何时候都不应有辱于孩子。不论是讥讽还是生气,那种做法是破坏性的。打屁股的做法除了能暂时缓和一下成年人和孩子间的气氛之外,从长远意义上说是有害的,而长远目标正是教育的目的。总之,如果父亲或母亲想用这种方式严厉惩罚孩子的话,任何时候都不能在他人面前打孩子。大人应把孩子带到一边,带到他的房间里,去批评他。如果妈妈忍不住要打的话,别人也不能阻止她。这样做也不说明这是一位坏妈妈。有的母亲从来不打孩子一下,而在语言和行为上非常有攻击性,甚至打起屁股来是暴虐性的。
第 21 页
应该知道这样做说明父母脆弱,在自我控制方面很脆弱,成年人作出的是一个很坏的榜样。一个语言粗暴、富于攻击性、行为凶狠、任意在孩子面前让性格发作的成年人在几个月或数年后看到孩子用同样的语言和行为对待比自己软弱的人,不要感到惊讶。我重申一遍,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成年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我甚至可以说孩子是盲目地这样看,孩子早晚会模仿成年人的做法,不论是在成年人面前还是在其他孩子面前。
不论怎样,如果成年人由于失去自我控制打了孩子屁股时,千万不要轻易原谅自己,认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因为这样做是不真实的。至少不要让打屁股成为定时进行的事情:“今晚或星期六,我就该打你一顿了。”这种态度违反常情,所以会腐蚀孩子,对成年人和孩子都具有侮辱性,违反教育宗旨。如果孩子惧怕成年人,很快就会失去对他的尊敬,就会把他看成一个弱者,不能自我控制,或者干脆是冷血动物虐待狂。
06关于清洁
问:这次我面前就有一个例子。我简述一下一位五个孩子母亲的来信。最大的孩子十岁了,最小的只有二十五个月。信的内容是如何让孩子学会清洁的习惯。这位母亲利用五个孩子总结出五种不同的经验。也就是说,带第一个孩子时,她经常告诉他便盆在哪里,孩子弄脏尿裤或拒绝使用便盆时,她就训斥他;到了第二个孩子时……
答:对,她没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问:我记得她说了,还是仔细看看那封信吧。
答:主要是第一个孩子,后边的孩子就可以使用同一种方法了。
问:信在这里。内容是这样的:“我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他们年龄比较相近,老大十岁,老小二十五个月,前两个孩子之间只有一岁的差距。我像许多母亲一样,迫切希望看到第一个孩子干干净净,尤其是他下边紧接着就是一个妹妹。所以,我竭力想给他养成使用便盆的习惯,有时每小时对他说一次要使用便盆,第 22 页
他使用后没有结果或把尿裤弄脏时就训斥他,经过一年的努力后,他变得干净了。两岁整时,他白天时大小便干净了,两岁半时夜里也利索了。所以,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第一个孩子的情况就是这样。后来,这位母亲变换了方法,她或是告诉孩子使用便盆但不训斥孩子,或是训斥孩子而不告诉他便盆在什么地方,诸如此类。等到第五个孩子时,母亲从未告诉他使用便盆,孩子完全享有自由权。这位母亲得出了如下结论: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两岁时能做到白天大小便干净,两岁半时夜里大小便干净的。
答:这一点很有意思,也很有教育意义。感谢这位母亲为我们提供的经验。
问:她还补充说:“我认为费尽全力让孩子养成大小便干净的习惯是徒劳的。”
答:我想这一点可以使许多因孩子大小便不利索而焦虑的母亲得到宽慰。我还必须说这位母亲运气还是不错的,由于她很早就教孩子养成习惯,她的第一个孩子能够做到不再在床上小便了。孩子的神经系统在两岁左右形成,这时他已能独自上下楼梯,能用手抓住最后一级台阶。如果孩子比较注意的话,他在这个时期就会养成大小便清洁的习惯,在此之前,孩子做不到这一点。这位母亲一年后又有了一个孩子。我想第一个孩子一定把妈妈更多关注新生婴儿当作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我认为这位母亲无意中所做的事情对第一个孩子来说很机灵,老大在老二出生后仍能独自得到母亲,后几个孩子都是用和老大一样的方式养成的。只要他们具备了那种能力,他们全都愿意和老大做得一样好,当然,二十一个月以下的女孩和二十三个月以下的男孩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男孩养成卫生习惯比女孩稍晚一些。但一个问题提到我们面前:第一个孩子是否会过分追求至善至美,动作是否不如其他孩子灵活自如?毕竟,花费那么多时间用在使用便盆的问题上太遗憾了,而实际上为了培养孩子手、嘴、语言和全身的灵活性,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孩子如果行动灵活、自如、协调,肌肉紧张有控,到了能讲话时,他会很高兴、自觉地养成卫生习惯,像成年人一样使用卫生间。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告诉母亲们千万不要把便盆放到厨房里或孩子房间里。一定要把便盆放在卫生间里,夜里、寒冷的天气或冬天除外。孩子一定要到卫生间去大小便,千万不要在起居、吃饭的房间里大小便。
第 23 页
07谁抛弃了谁?
问:一位母亲的婴儿三个月了,她说等孩子六个月时就送他上幼儿园,她向你请教如何使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过渡期更容易些。她周围的人想尽办法告诉她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坏处,但这位母亲不愿意让步。她问您:在去幼儿园前的那一周是否应少照料些孩子,或是利用节日期间尽可能把孩子托付给家人如祖父母等。
答:肯定不能,这位母亲应该照料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她应带着孩子去别人家,而不是把孩子放在某人家,然后自己离开。对于孩子来说,与一群孩子在一起还是与一群成年人在一起情况大不相同。但假如孩子总是看到妈妈和别人交谈,而不是总与自己呆在一起,这一点会对孩子有很大帮助。另外,所有婴儿都应该和母亲一起经常与他人交往。每次妈妈外出时,只要情况允许,就应带孩子一起去,让他认识自己的舅舅、舅妈、外祖父母等。但这不是让妈妈总是外出。显然,六个月的孩子进幼儿园还是很不方便的。
问:是不是太小了?
答:不是这个问题。相反,可以很早就送孩子进幼儿园,孩子很快就可以适应这个节奏。但这个年龄段,母亲可以给孩子很多影响。所以,应该给孩子养成习惯。这位母亲是否讲到她要从事什么工作,这项工作是否会占据她全部时间?
问:看起来她不想放弃目前从事的工作。我记得她正在休产假,但坚持准备恢复工作。
答:孩子过几个星期就会适应的。但母亲应对孩子解释:“我必须去工作。送你去幼儿园我很难过,但你在那儿会结识很多朋友,会结识很多小孩。”母亲应该经常对孩子讲到其他孩子,应该带孩子到公园去,把和妈妈在一起的孩子指给他看。妈妈可以把他们叫做“其他的孩子”、“小朋友”、“小伙伴”、“小女孩”、“小男孩”,等等。妈妈千万不要说某个孩子比他更可爱,要让孩子知道对于母亲
第 24 页
来说,即使妈妈在另一位母亲面前和另一个孩子讲话,他也是母亲最关心的人。
问: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不应不关心自己的孩子……
答:当然不能,幼儿园的阿姨对孩子照料很多,那为什么妈妈不能这样做呢?当然,母亲在孩子面前也应边和他讲话边做家务,就像幼儿园阿姨那样,边照料孩子边做许多事情。
问:这些问题通常与小孩的分别有关。
我有两封信与此内容有关,其中一封是一位祖母写来的:“我从一月份开始就要负责照看小孙女。你们能否针对我生活中的这一改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对我进行帮助?”这个小孩刚刚三个月。
答:这位祖母没说小孩能否再见到她的父母?
问:从表面上看能见到,但她没提供更多的细节。她在信中说:“我每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半照看她,但星期三、六、日除外。所以这三天中照看她的人会更换,卧具会要换,甚至包括气氛。”
答:这一点和我已经讲过的很相似:这个小孩从现在起就应和妈妈或是爸爸一起到祖母家度过几小时,要让她熟悉环境。妈妈应对她说:“你看,这就是你祖母家。”从祖母的信中可以看出,祖母只是白天照看孩子(还不是天天如此),这样很好。应该提前告诉孩子要带着父亲和母亲的存在及声音来熟悉这个新环境。另外,还应让孩子保留一些母亲的物品,好让她感觉到母亲的气味,比如孩子的玩具有时带到祖母家,有时又从祖母家带回,或是总能在祖母家找到的玩具。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把玩具带回父母家保存,另外一些玩具就随身带去,存在祖母家。要让孩子有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每次随她从妈妈家到祖母家,又从祖母家回到妈妈家。这个孩子总共只有两个感觉很好的地方,应该让她在这两个地点之间感到人格的延续,那她就会感觉很好。同时,妈妈在平日、父母在休息日带她出去散步也是很好的做法。
问:另一封信是一位父亲写来的。他比刚才那位祖母走得更远,但内容还是和分别有关:“一个小孩只有二十个月,就不得不和父母分别三个半月。这样做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近期、远期后果呢?”
答:二十个月……孩子已经会走、会跑、会讲话了。所以即使孩子讲话还
第 25 页
不十分利落的话,无论如何人们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话语。应该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变化有所准备。爸爸或妈妈应带他到就要去的地方感受一下,哪怕他哭,也要和他告别。父母不要在孩子睡着后或没看到他们的情况下离开孩子。同时,父母应给孩子写明信片,画小型图画,给他寄饼干、糖,至少每周一次,形成规律,要让孩子从父母处收到父母很想念他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二十个月大的孩子正是和父母分开的最佳年龄。父母应该不忘记通过传达自己思念之情的信息来表示自己的存在。而且,如果孩子不高兴也不要露出惊讶之情。当然,这是孩子独有的反应方式。孩子对分别有所反应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孩子与父母重逢时,如果有点赌气,父母要予以理解,要和他交谈,不要责备他,事情就会很顺利。既然这种分离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成了孩子必须经受的一次考验。孩子离开时,祖母或是孩子寄居几星期的那个人要经受的考验可能比孩子的更大些。不能让这种分别太突然了。至于父母,事后也要向孩子再次讲起分别的事情,讲起重逢的喜悦。
问:另一位妇女在给我们的信中写道:“我有一个两岁半的男孩。他七个月时,正是爱挑剔的年龄,我每周抛弃他三天。”
答:这位母亲没有使用“委托”,而是用了“抛弃”这个词,看得出她有负罪感。
问:由于职业的原因,她把孩子放在一个人家里,她说:“因为我是教员,所以我必须补充说自已有特权。我有很长的假期,可以和孩子一起度过。”第二年,她几乎每天都工作,又把孩子放到人家里。一切情况都很顺利。就在孩子两岁半这年,她说:“我停止工作了,但希望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好让他能接触到其他孩子。”
答:她果真停止工作了吗?
问:是的。
答:这事还真有点怪。
问:她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说在幼儿园里可以开心地玩耍,可以认识许多小伙伴。她说:“但是,第一天下课后,我的孩子执拗地坚持不去幼儿园,哭个不停。”这位母亲的问题就是希望知道应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还是与此相反,先等几个月,然后再送他去幼儿园。
第 26 页
答:我认为这位母亲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问题。她的孩子曾经送到一户人家带养,我们看得出她有一种曾经将孩子遗弃的感情。但是,孩子在那户人家倒是显得很快乐,这位母亲没有对我们说那户人家是只带养一个孩子还是有其他孩子。当然,把两岁半的孩子送到有许多小伙伴的幼儿园去,而孩子母亲每天呆在家里,这对孩子来说有点不合常理。这位母亲为孩子做了幼儿园里所能做到的一切事情,还不算幼儿园不能为孩子做的,也就是说孩子能和母亲交谈,和母亲共同参与她所做的一切:购物、做饭、做家务……
问:我觉得这位母亲做这些事情是为了让她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保持接触。她的孩子是独生子。
答:很正确,这位母亲非常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现在,她大概可以改变一种母爱方式,改用一种原来看孩子那人没有的方式。既然母亲已经回到家里,我没有说应重新把孩子送回那户人家,但不一定完全取消这种做法。可以每周一至两个下午把孩子送去。这样,母亲可以适当得到休息。她因为什么原因停止工作了呢?大概是为了休息,或是有其他没有说出的原因。所以,她大概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来照看儿子。与此同时,孩子已对幼儿园有了一个概念,母亲可以教他做游戏、画画、唱歌,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制作上。应该承认送两岁半的小孩去幼儿园的确是早了些。实际上,两岁半能上幼儿园的孩子只能是那些已经习惯于和别的小孩在室内或室外玩耍的孩子,他被幼儿园所吸引要么是有已经结识的小伙伴做伴,要么是想模仿大孩子,两岁半的确太小了。
问:总的来说,您认为送孩子去幼儿园最理想的年龄是多大呢?
答:一个笼统意义上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有些孩子在得到传授后,非常会料理家务,尤其是和母亲一起做她在家里做的一切事情。孩子在家里应该十分灵活,会自理,独自玩耍,道出所干坏事的真相,会和玩具熊、布娃娃及小汽车玩耍,编故事,能独自或和旁边另外一个边干活边陪伴他的人做游戏。他和别人合作,和妈妈一起剥菜、采购、观察街上的事物。孩子经常在花园里和其他小伙伴自由玩耍,向妈妈讲述与别人闹别扭的小事,妈妈边向孩子解释他经历的事情,边给他带来安慰,之后,孩子才会对幼儿园发生兴趣。
第 27 页
问:那几岁送呢?
答:对于比较机灵的孩子来说,三岁比较合适。我觉得两岁半就送幼儿园太早了,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他首先需要适应接触其他孩子。
问:另一方面,是否有一个不能超过的界限?不能让一个孩子长时间留在家里,是不是?
答:不是,但这与孩子在家养育的方式和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有关,如邻居、街道、公共花园,等等。以前,孩子上小学的年龄是六岁,因为在此之前,孩子在家里已经把幼儿园要学的都学了。家庭的概念对孩子来说不只局限于父亲和母亲,还有祖母、叔叔、婶婶、舅舅、舅妈、表兄弟、邻居等。而且孩子还要参加做家务活。所以,孩子非常高兴去学习阅读、书写,他已经很机灵,已经会唱歌、跳舞,会独自玩耍,让自己变得有用。总之,他已经学会一个孩子能用身体和智能做到一切,成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小伙伴。总而言之,送两岁半的孩子去幼儿园太早了。
08每人睡眠不尽相同
问:下面所述与你以前就孩子睡眠所作的论述有所不同。你曾经说过孩子只要有睡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入睡。把孩子放在自己房间的床上,“强迫”他到自己的房间去睡觉差不多无异于把他赶到沙漠里去。可是,一位母亲对我们说:“我的孩子十六个月了。这孩子只要不在自己的床上(也就是说不在自己的房间里),就不能入睡,乘汽车长途旅行除外。身边有人陪伴时,他执意要和大家在一起,强迫自己保持清醒。”这位女士认为有成年人在场对她儿子的睡眠不利,而睡眠对这一年龄的孩子来说是他发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
答:这位女士说得非常对。我们把情况过于概括化了。有些孩子自出生起只要一有困意,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入睡。而信中谈到的这个孩子不是这样,这个孩子可能特别注重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孩子与别人相同。这个孩子的母亲可能自孩子很小起就给他养成了只在自己床上睡觉
第 28 页 的习惯,这位母亲做得很对,已经给孩子养成了某种生活节奏。为什么不呢?既然她已经懂得只要把孩子放到他自己的房间,他就会入睡,那好吧!她只管继续这样做下去,不要给自己提出问题。我很高兴别人对我讲的话提出异议。我是泛泛而谈,我知道农场里的孩子从婴孩时代起就在一个公共房间里睡觉,因为别的房间都不能取暖。我的大孩子年幼时还是战争年代,只能给一间房子供暖,也就是大家停留的那个房间。今天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了,有些孩子更容易兴奋,另外一些更乖一些,只要感到困意,到了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睡觉。根据信中讲的情况,那个孩子在汽车里睡觉,而有些孩子只要一上车就不愿意睡觉。
问:另一方面,应该重申让孩子在一间有很多人的房间里睡觉也不是一件坏事。
答:信中讲到的那个孩子已经习惯于在自己的床上睡觉。对自己的床或汽车有点成癖,为什么不呢?他好像保留了自小养成的一些节奏。但他也许会开始一个转折点吧?目前来说他还是在自己的床上睡觉,也许有一天他会离开床而来到大房间里睡觉,我想到了那时既不要生气也不要惊奇,这个孩子也应养成主动性,只要孩子不妨碍成年人,就应让孩子养成主动性。一个孩子只要养成了习惯,适应性就比另外的孩子弱,在任何情况下他自身都没有安全感。
问:这就是您对这封信的答复,但也许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加以扩展,讲讲孩子睡眠的重要性及长短……
答:这一点很难做出精确的答案。我本人有三个孩子,每个孩子的睡眠状况各不相同。当然,从一定时间起,他们就回到自己的卧室,但不是每人都上床。我觉得应该避免让孩子在父亲回家前上床睡觉。相反,只要孩子不想上床,就可以让他们穿着睡衣。如果他们特别累了,好吧,就让他们睡吧。不受人强迫上床睡觉的孩子等到自己能独立爬上床时就会自觉地去睡觉。所以,安放不太高的不带栏杆的床是很有益处的,床边可以放一把椅子,用来摆放玩具和画书,让孩子在睡前和醒来时看。
问:父亲回来时应该叫醒孩子吗?
答:如果孩子睡熟了,肯定不应把他们叫醒。但是父亲可以对他们说:“我第 29 页
回家时总是来对你们说晚安。”如果孩子已经上床了,如果他醒了,并过来迎接父亲的话,我认为应该让他过来,让他穿着睡衣在大人的房间里呆一会儿,因为孩子多么需要见到自己的父亲啊,是不是?和孩子一起呆五六分钟……最后可以让他在上床前喝一点牛奶。孩子高兴地醒来一小会儿,再吃点东西(比如一小片面包,一小块蛋糕,喝点东西,等等),会睡得非常好。
在柔和灯光和玩具的陪伴下,孩子困了就会入睡。与此同时,孩子也就懂得尊重父母的夜生活。大人需要得到休息,需要脱离孩子独处。
问:另一封信向您请教孩子与父母同住一间卧室是否会对五六岁孩子的“精神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答:首先这封信没有说明这个家庭是只有一间住房还是面积宽敞。的确,孩子夜间最好不要和父母同睡,尤其不要让孩子和父母睡在同一张床上。但孩子有这种愿望时,也不应训斥他,应该和孩子交谈。如是男孩,就对他说他父亲小时候也有自己的床;如是女孩,就要让她接受自己是个小女孩,不要和别人装扮成大人那样的夫妻。
问:另外的问题也经常被问起。一个现年十岁半的女孩当年和六岁的弟弟共住一室。有一天,父母为她整理了一个房间,可她仍要和弟弟住在一起,她独住一室感到恐慌。应该怎么办呢?
答:首先,父母好像未和女儿商量就把房间整理了出来。我认为更妥当的办法是还让这两个孩子住在同一个房间里,直到女儿成年,而对于男孩来说,这个事情毫无影响……
问:“性成熟期”,也就是说
答:发育期也就是说女孩子初潮,也就是说小女孩成为少女。那时(也许还要早些),她会非常高兴有自己的房间,男孩也是如此。眼下,为什么母亲不把另一个房间改成供孩子游戏的房间呢?他们可以在一个房间里学习、睡觉,在另一个房间里玩耍,这样做更好些。目前尤其不要把家中仅有的两个孩子分开。如果家中只有一个男孩、好几个女孩的话,可以为男孩准备一个房间,所有的女孩共用一个房间。
问:另外,许多来信谈到了夜间恐惧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这种现象和孩子
第 30 页
某一特定问题有关。比如刚才那封信中提到的十岁半的小姑娘的例子就很清楚,她因为变换环境而感到恐惧。
答:肯定,尤其是因为她并没有希望变换。
问:有关夜间恐惧还有其他解释吗?
答:当然有。做噩梦对七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很平常甚至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我想发生这种情况的孩子多半会是有些过分欺负弟弟的小姑娘,而弟弟可能装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
我认为让他们分房间睡之前,应该先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朋友,而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一副关系很好的假象。如果同住一室是他们长期的生活方式时,不能操之过急把他们分开。这个过程应通过改变孩子的心理状态而缓慢进行。这种改变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来自于孩子的朋友。孩子总需要有一个要好的朋友,用我们的行话叫“辅助自我”。孩子们需要有伴。在我们的例子中,孩子们肯定非常高兴同住一个卧室。到目前为止,每个孩子都是对方最喜欢的“辅助自我”。不是通过夜里突然把他们分开而对他们进行帮助,而在周末或假期中白天教给他们分开生活来帮助他们,让他们每人分别结识自己的朋友和伙
问:如果是两个男孩的话,兄弟俩共住一个房间可以延续到什么年龄?
答:整个童年,乃至整个青少年时期。比如可以想办法把屋子隔成两个空间,使他们身处学习区域时,一方不会因起居节奏不同而干扰另一方。我从不认为同一性别的孩子同居一室是一件坏事。进入发育期后这样做就不好了。重要的是进入睡眠时把孩子隔离开。尽管孩子小时很高兴用双层床,可我不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使用双层床时,一个孩子的所有活动都会让对方有感觉,除非床铺非常牢靠地固定在墙上。我们每个人在睡眠中都有所退化,睡这种床的孩子一方好像从属于另一方,这种从属关系是由家具条件强加于孩子的。在居室面积拥挤的情况下,最好使用可分离式套床,尤其是这种床整理起来也更方便,一个孩子因病卧床时也比较方便。
让几个孩子(哪怕是性别相同、孪生或年龄不同的都包括在内)在同一张床上睡觉是错误的做法。那种做法在乡村没什么不便之处(说不定情况也并非如此),但在城市就不一样了。不同性别的人同处一室在乡村还在延续(或者
第 31 页
说几乎还在延续)。夜间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空间,不至于总是会碰撞另一人的身体。而在同一房间就寝与之相比完全不同,没有害处。当然,如果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成年,另一个孩子还是儿童的情况除外。
09非常爱,有欲望地爱
(夜醒啼哭)
问:我们再来说说那些半夜醒来啼哭的孩子。
答:几岁?
问:一位小姑娘三岁了,她母亲说她发育很均衡。但是,近三个月来,她每天夜里都要醒来。于是,她母亲就向一些朋友请教,这些朋友的孩子年龄也很小,每天夜里要醒三四次。她说:“我去看了私人儿科医生,告诉他我不喜欢这样在夜里醒来,照这样下去我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我请他为自己的孩子开镇静剂,但他拒绝了。可我本人同意服用镇静剂,也同意夜间使用尿布。”
答:为什么要在夜间使用尿布?其中有什么关系?非常爱,有欲望地爱
问:我承认这样有点不合适。
答:小姑娘已经三岁了。这和婴儿夜间醒来情况不同,而且只是近三个月来发生的事情。三岁,正是孩子开始对性别差异发生兴趣的年龄,也是女孩对父亲痴爱的年龄。这位母亲没有谈到她丈夫的情况,但她肯定和丈夫同床共枕。我认为她的女儿希望像妈妈一样,能有人陪着她就寝。
问:另外,这位母亲说女儿醒来时,总要喊:“妈妈!妈妈!”或是“水!”或是“爸爸!”如果没有动静的话,她就大声叫喊。
答:如果父亲有时能过来让女儿安静下来,对她说:“轻点!妈妈正在睡觉。你应该让大家睡觉。你也睡吧。”这样会对这个小姑娘有很大帮助,母亲也可以在孩子卧室内做些小小的布置,使孩子在床头柜上总能找到一杯水。孩子身边有水时,很多尿床的现象都可以消失(我之所以提到尿床现象是因为那位母亲
第 32 页
谈到尿布的事情)。这一点在父母亲看来完全是荒谬的。其原因是孩子有些不安或焦虑,需要得到水。然而,“产生”水最快的办法就是在床上小便,第二个办法就是喝水。如果有尿床习惯的孩子身边有一杯水的话,他就会喝下这杯水。信中提到的小姑娘可能在夜间感到恐惧。这在三岁的孩子身上是很正常的,这个情况在孩子七岁时还会以做噩梦的形式发生。孩子三岁时表现为睡眠不安,孩子寻找妈妈,让自己重新成为婴儿,重新回到母亲身边,因为这是成长的年龄,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孩还是男孩。可以在白天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在房间里玩摸黑游戏。在眼睛上蒙一块布,假装自己身处黑夜之中,起身,做某件事,开灯、关灯,等等。但注意不要去吵醒父母亲,我认为作出某些解释,通过做游戏,孩子会很好地理解不应打扰父母亲。小姑娘长大后,也会有一个丈夫。现在尽管她已不是一个婴儿了,但还很小。
我想这个小姑娘还比较依赖母亲。比如,选择她白天穿什么衣服,梳什么样的发式,为自己做各种各样的小事情。孩子在这个年龄已开始爱打扮了。母亲可以通过训练孩子白天有自主性来帮助他们结束夜间啼哭的现象。好吧!还有什么要对您讲呢?我一点也不明白尿布的事情。既然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这就说明孩子还有尿床的现象?
问:好像是这样。
答:那么孩子是否为夜里要小便而感到不安?
问:我认为母亲谈到使用尿布的问题,是想让孩子打消夜间醒来的一个借口。
答:对啊,孩子说要小便,因为她认为性别差异就是小便的差异。我认为母亲必须向她的孩子解释男孩和女孩的性别是有差异的,她一定要说出“性”这个词,一定要说:“这不是一个小便的问题。这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会变成一位少女,然后会和母亲一样成为一名妇女。”也许这个三岁女孩还在使用一张带栏杆的床,自己无法独自下床去小便。父亲只需把栏杆去掉或换一张床。
下面就镇静药问题再说几句。那位医生完全有道理:镇静药只能解决母亲的问题。但能解决母亲的问题,又不伤害孩子的做法是有时让孩子到别处睡觉,比如到一个小伙伴家去。如女孩到一个表姐家或一个朋友家去的话,这个问题
第 33 页
在一周内就会得到解决。这个女孩很孤独,我认为这个三岁的孩子妒忌父母二人在一张床上睡觉。
无论如何,既不能斥责孩子,也不能给她服镇静药。而要理解她在三岁成长时发生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她身体长大了,而仍使用一张碍手碍脚的床,使她显得很幼稚,也许是因为她的智力提高了,已经注意到“小便”,也就是性别差异,而她对此问题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可以使她放心的话。给一个不睡觉的孩子服药,这不是个办法。最好能理解她身体和智力都在发育,能为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而做些事情,就另一个问题与她进行交谈。
问:还有两封信。其中一封是一位祖母写的,另一封是一位母亲写的。信中提到的孩子稍大一些,提出的问题也更特殊一些。祖母在信中谈到自己的孙子十一岁了,尽管多次看过医生,但一直尿床。信中说:“他不断长大,但一直不改这个缺陷。您给我们提些什么建议呢?我们还应做些什么?”
答:我对这位祖母的答复是:她提出这个问题很好,孩子已经大了,应由他本人对自己的性发育问题负责。应该说真话: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尿床的问题总是和性联系在一起的。我不知道这个家庭(特别是父亲)是否为孩子不安。信中没有谈到父亲,我记得只谈到他有一个哥哥。
问:信是祖母写的。
答:这位祖母应该尽可能多地把亲情给予这个孩子,而本人不要介入尿床不尿床的问题。至于孩子本人,如果他也为此感到烦恼的话,可以去咨询一位专家。他居住的那个地区肯定有这方面的专家,也就是常说的教育心理医学咨询,那里有心理卫生治疗。社会保险可以为心理治疗报销。如果这个男孩本人不安的话,依他的年龄,可以在性成熟前很久和人交谈。但别人不要因为他不能控制括约肌而使他产生犯罪感。无法控制括约肌是心理不成熟的标志,他的家人和祖母可能也有责任。
问:另一封信中谈到一位十四岁男孩从七岁起就有夜间焦虑,对黑暗有一种病态恐惧。有时半夜醒来时感到害怕。
答:这种情况是七岁时开始出现的,必须指出,七岁左右不做噩梦的孩子是不正常的,这个年龄的孩子每周至少有二至三次噩梦。为什么呢?因为从这
第 34 页
个年龄起他们必须要分清“非常爱”和“有欲望地爱”。在孩子眼里,父亲和母亲非常相爱,但他们自己的欲望和亲密感情需要隐蔽。这个孩子在黑暗中非常焦虑……这种焦虑状况已经持续了七年,孩子已经十四岁了,的确应当去和心理医生(最好是男性)交谈,把噩梦自由地表述出来,并明白其含义。可以对每一个人说,七岁的孩子会做有关父母死亡的噩梦,这一点很好,很正常,也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让瓣翁疆他的童年逝去,也就是说“心理断奶”。这个男孩可能在十四岁时还没完成这件事情。现在通过电波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太晚了。这个孩子应该去做心理治疗。
10为了使人听见要喊叫
问:下面这封信是一位教师寄来的:她儿子三岁半了,目前碰到一些小小的困难。母亲在信中介绍了家庭情况:丈夫工作,经常很晚才回家,但晚上或周末仍能抽时间和孩子们玩耍、交谈(另一个男孩近一岁了,和哥哥相处得很好)。他们的大儿子从两岁半起就上幼儿园了,在那儿表现也很好。起初有点小障碍,因为他是幼儿园里年龄最小的,老师认为他很幼稚。孩子为此而不高兴。后来事情得到了解决。信中说:“这段时间内,家里看小孩的人一个接一个,一学年中共有三位。现在有一位新来的夫人照料我的两个孩子,好像有点焦头烂额……”
答:这位夫人多少岁了?
问:五十二岁了,她本人有一个十八岁的女儿。她抱怨说孩子不听她的话,对她态度粗暴,甚至还踢她。母亲向孩子了解情况,孩子完全承认自己的行为。尽管如此,这位夫人还是很难做到让孩子听话,她说每天都有冲突。现在,孩子每天晚上都显得越来越神经质、爱发脾气。哪怕是为了一些生活琐事他也无缘无故地叫喊。
第 35 页
答:实际上他非常烦躁。
问:是这样。哪怕他妈妈让他吃饭前先去洗手时,他也拒绝。妈妈想继续说话时,孩子就喊起来:“停止!停止!停止……”妈妈在信中写道:“这些叫声掩盖了进行解释的全部尝试。”为了让这幅画面更加完整,再就这个孩子说一句话:他敏感、对人亲热,喜欢得到温存,经常和小弟弟一起玩耍,看上去也很喜欢他。可以说母亲以自我批评作结论:“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似乎太高了。我们要求他有智慧、讲礼貌、爱帮忙,我们希望在养育一个快乐、平衡的孩子与我们本身神经紧张的问题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我们没有做到在恰当的时机生气,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的原则的高度。”这位母亲向您请教,为了防止这个男孩封闭自己,使他不再那么好斗,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答:好像对目前看护孩子的这位夫人有些排斥。显然,会看护男孩的合适人选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据男孩母亲讲,这位夫人从没看护过男孩。然而,男孩与女孩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男孩子小时不太厉害的话(“小时”是指两岁半到三岁半之间),这不是个好现象。男孩子需要对女性(比如妈妈和看护他的夫人)说“不”。希望母亲不要因此而生气,因为,通常孩子说“不”时,就意味着他在两三分钟后会向着“是”的方向行动。为了让男孩的变化向肯定的方向发展,就要让他对一个女性的认同说“不”。这个事实非常重要。那位母亲在信中没有讲孩子父亲做什么,没说他是否照料自己的长子,比如带他去散步,让他摆脱女性和婴儿的世界。
问:信里开头谈到他晚上回家很晚,但一般还能找到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至少是周末在一起……
答:但母亲在信中说这位父亲照管孩子,但没有给大孩子特别的照料,两个孩子的年龄相差很大。哥哥和弟弟之间的关系似乎特别紧密。然而,由于这个孩子两岁半起就去幼儿园了,愿意长大。在幼儿园以外肯定需要和别的同龄孩子玩耍,一个婴儿不足以成为他的伙伴。
这个孩子看上去敏感而聪明,好像由于被人当做小孩而恼怒。然而,实际上他开始去幼儿园时就是很小,我想这位母亲可以帮助孩子平静下来,比如不让他独自去洗手。这事不难表达。可以说:“咱们去洗手吧!”也就是说妈妈陪孩
第 36 页
子一起去,帮助他,至少要在他身边。妈妈给孩子提出的要求中,要有一点亲密的色彩,我想,这样孩子会高兴的。别的事情也可以极大地帮助情绪紧张的孩子平静下来,也就是玩水。母亲们对这点不够了解,孩子晚上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或情绪不稳定时,应该准备一盆水让他玩。可以对他说:“瞧,爸爸给你带来一只小船。”孩子在盥洗室内玩得很开心,也不会烦躁。大人可以给他演示怎样用拖把擦干无意弄到地面上的水。
问:我觉得这种做法有点像老祖母玩的把戏,有一种更科学的解释吗?
答:住进公寓房后,孩子们没有什么天然的东西可以玩耍了。生活,就是水、土壤、树木、叶子、玩小石子……小孩子需要以一种未分化的方式表现出进攻性。在信中说到的这个家庭中,好像看孩子的妇女既是小石子,又是树木、墙壁……就像孩子母亲讲的那样,这个妇女自然无法忍受这种局面。母亲是否能把孩子送到一个孩子相当喜欢的朋友家呢?我认为养育这个孩子的过程中没有把他看成是一个大孩子,孩子本人反抗的就是这一点。同时,父母只是在礼貌方面希望他成为一个大孩子。听到孩子父母对他提出的各种要求时,我们以为这孩子已经五六岁了。这封信中有关孩子方面的确有相互矛盾的东西。这一点很难,但尤其不要让孩子产生负罪感。母亲说:“他承认了。”但是,承认他踢了别人几脚能说明什么呢?孩子的脚神经高度紧张,他就用脚踢了。孩子的嘴充满喊叫和痛苦,他就对那位妇女说了一些蠢话。我认为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干的事还不够多,所以他没有足够的发泄方法来表达他要运动的需要。这个家庭中没有足够的生活乐趣。
问:我们再回到信上,您已经做了许多解释,但我仍想提一个更广泛的问题。这位教师谈到的事情牵涉到许多家庭。我提示您注意这句话:“我们对这个孩子的要求通常过高了。”大人要求他只是听话又有礼貌,大人要求他帮些小忙,又希望他很平衡。向一个孩子提出这么多要求是不是有点过于苛求了?
答:大人的要求肯定而且主要是让孩子满足父母的愿望。而父母是否喜欢给孩子帮忙呢?他们是否喜欢而且善于和孩子玩耍呢?比如,一起拼图,一起打扑克,或是玩明信片。大人要求孩子乖一些时,孩子并不明白这话的全部含义,要么是呆着不动,要么是帮忙。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不能有主动性,是不是?
第 37 页
我觉得这个孩子和所有家庭中第一个孩子一样挺倒霉的,他的母亲给了他那么多斥责也是错误的。她思考怎样对待这个孩子也许是有道理的,我也觉得他已开始非常烦躁。我在前边讲过玩水的游戏,当然,还有其他的游戏:有嵌入游戏、捉迷藏、跑步、说笑话……孩子需要得到快乐,孩子快乐、有事可做、能够讲述让他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和玩具熊玩时,自然就乖了。妈妈可以对他说:“你希望我们今天玩什么?”而不要假装让他帮忙,妈妈也可以时常给孩子帮忙。比如,有些家长要求三岁半的孩子整理自己的东西,这种做法有点太早了,应该边帮他们做,边对他们说:“瞧,你帮我忙呢!我们一起整理吧!”这就是合作。
问:母亲也会说:“我们希望孩子幸福、平衡。”一个成年人幸福、平衡的形象是否能与一个小孩子的世界相吻合呢?
答:很难。这位母亲是个教师。应该承认她有些追求完美,理智至上,但本人对此并无意识,因为她习惯于管教别人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和自己的母亲玩耍,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11离婚,焦虑
问:我收到一位父亲的来信(很少有父亲给我们来信),给我们提出夫妻离婚或是同居等不合法家庭子女的问题。他向您请教这类情况是否会给孩子带来焦虑等影响。处于这种局面的孩子是否自然就会感到痛苦?他在信中说:“归根结底,是否孩子在头脑里以自己的水平和高度提出问题的方法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人们能不能通过简单的解释来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答:伤害?痛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困难。我认为重要的是不管现实合法与否,家长都要接受这种现实,家长要能对孩子说他来自何方,孩子的生命对孕育并生养了他的父母来说是有意义的,孩子可能有很多个爸爸,但只有一个父亲,只有一个哺育了他的母亲。应该把这一点告诉孩子,因为,他们有时会有很多个妈妈,从看护他们的阿姨一直到祖母,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丝毫不意味着亲生父母。我认为幼儿首先需要知道谁是他们的父亲、母亲。
第 38 页
同样,如果某一男士是母亲的伴侣,也就是孩子目前的爸爸,可能是他的父亲,也可能不是。现在,所有这些不合法情况(包括同居)有什么不可以接受呢?假如父母能够接受这种现实的话,他们就能够向孩子解释他们生命的意义,解释孕育孩子对他们的意义。假如父母目前已分手,但父母每个人都爱着他,两人都觉得要对他负责任,直到他能够对自己负责时为止。我认为孩子需要知道哪个孩子是他同父异母兄弟,哪个孩子是他同母异父的姐妹。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他的姓氏只是户籍管理法的参照物,有时与血统关系有所不同。
问:他们很小就需要知道还是……
答:很小就需要知道,从来不应向他们隐瞒。答案在某一天会更加清楚,因为孩子会直接提出这一问题,或是本人提,或是经过考虑之后提出。重要的是父母从来没有隐瞒真相的愿望。“瞧,为什么明明是我爸爸,而这个人说他不是我爸爸呢?”父亲或母亲听到这个问题后马上就应把真相告诉他。父母明白了自己的状况后,就不应假装没听见孩子的问题。只要孩子一提出问题,马上就应把真实情况告诉他。这牵涉到他的自信心以及对父母的信任。孩子是否能理解是另一个问题。早晚有一天他会用更详细的方法提出这一问题。“某某人对我说你没有和我爸爸结婚”,或“某某人对我说你没有和我妈妈结婚”。父母可以这样回答:“这完全是真的。你再大些会弄懂这些事情的。尽管你随母姓,但我是你的生父。”也可以说:“虽然我不是你的生父,但我把你看做我的亲生孩子。我和你母亲在一起生活,因为我们相爱,而且她与你父亲已经分手了。”还可以说:“你是那个她曾经爱过的男人的孩子,但他们并没有结婚。”等等。要把最简单的真情告诉孩子。
问:这位先生在信中说了一些亲身经历。比如:“我和妻子分手了,但我们商定了一种做法,也就是说两个孩子(分别为七岁和三岁半)必须和父母双方分别生活等同的时间,和双方共同居住的时间及吃饭的时间是等同的,节奏可以变化;另外我们每年共同去祖父母家度假两次,每次一周。所有的人(包括心理学家)都对我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认为孩子应由原夫妻中的一方负责抚养,而与另一方只是偶尔见面。”这位先生在信中继续说:“我对一切障碍都不予理睬,认为这些人都疯了,他们不能理解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对自己孩子的爱。”
第 39 页
然后,他说到事情的结果:“三年后,孩子没有变得比其他孩子更不正常,在班上的表现相当好,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去出现的攻击性也完全消失了。我还注意到独生子也不结巴了。”
答:这个例子非常有趣。
问:您感到非常吃惊吗?
答:没有。一般情况下,是父母相处得不融洽。但在这个例子中,我觉得尽管父母已经离婚,但关系还很好,以至于可以和孩子共度一周的假期。已经离婚但还能和孩子一起去度假的父母是很少见的。信中没说这两个孩子都是男孩,还是一男一女,也没交待他们的父母是否已经再婚。父母之中一方已经再婚的话,问题就复杂得多,一方有个小孩,另一方也有孩子。我认为不存在现成的解决方法,真正的解决方法就是父母对孩子负责,继续融洽相处,尽可能使孩子能与父母共度一些时光,并对自己的情况有清醒正确的认识,使他明白尽管父母已经离婚,但双方都会对他负责。这位先生做得很成功,我要向他表示祝贺。可以说孩子有时随父亲住,有时随母亲住,最终不知何处是自己真正的家。信中讲到的这位七岁男孩有时随父亲住,有时随母亲住,目前还没有很多作业。的确,孩子只有在固定居所,有属于自己的天地,能够随心所欲地见到父亲或者母亲时才能把学习搞好,才能把功课做好。但假如能像这个家庭这样处理的话,也未尝不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双方对于与他年龄、上学、同学等有关事情达成共识,保持最佳生活节奏,不让孩子感到要故弄玄虚,有些事情只能对父母其中一方说,而不能对另一方说。不幸的是,由于离婚父母的敏感性和敌对性,双方都坚持要“拥有”孩子多长时间,同时也由于离婚父母双方生活方式的差异,这样的例子太少了。
12间接问题
(父子关系、生育和性)
第 40 页
问:这封信来自瑞士,写信人是一位妇女,收养了一个小姑娘,孩子以前在德语地区生活,而母亲讲法语。母亲担心变换语言区会使孩子受到刺激。具体地说,孩子是在两个月时被收养的,现在已有五六个月了。这位母亲仔细地收听了您关于孩子语言问题的说话。我记得您说把孩子的记忆比喻成什么都可记录的磁带。
答:对。
问:这就是那位母亲提出的问题:“孩子出生以前以及出生后第二个月的事情是否有一天会重新出现?怎样对她说,特别是什么时候告诉她,她是我的养女?”
答:信中说孩子现在的年龄了吗?
问:六个月。
答:有好几个问题要回答。首先,什么时候告诉孩子她是被收养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糟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来都不应向孩子隐瞒事实。母亲和朋友们交谈时,他们都知道这个孩子是她的养女,她的父亲当然也知道(我想这个小姑娘有养父)。我认为重要的是母亲经常对朋友说或随便闲聊:“我们不能有自己的亲生孩子,收养了这个小家伙多高兴啊!”或者说:“我不能怀孕。”这种说法叫“怀孕”对不对?小家伙都会听见的。当她像其他孩子一样问大人:“我出生以前在什么地方啊?”所有的孩子在三岁左右都会提这个问题,可以很简单地回答她:“你很清楚,我对你说过我没有孕育你。另外一个妈妈和她爱过的先生共同孕育了你,你是在她的肚子里长大的,是她生了你,她是你的亲生母亲,她把你生得很漂亮,但她不能养育你。所以,她就找了另外一位爸爸、另一位妈妈来养育你。她选择的就是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亲生父母不能养育的孩子。”注意要用这样的话语:“亲生父母”、“我们希望收养一个小姑娘。别人告诉我们你不和父母在一起,于是我们就去找了”。小孩可能会问:“到哪儿去找啊?”这时,可以告诉她在哪个地方、哪个城市。这个问题,孩子一生中会提问数次。每次要用越来越清晰的语言把真情告诉孩子。要对她说她的亲生母亲非常爱她。任何时候都要对孩子(尤其是一个小姑娘)这样说,因为如果女孩子在自己猜测不能怀孕的妈妈身边长大,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这
第 41 页
些女孩会不自觉地向不孕症方向发展,所以,正确答案不言而喻:从来都不应隐瞒实情。孩子可能会问:“那我和别人不一样吗?”父母应该告诉她:“你和我们一样,我们是你的养父母,你是我们收养的孩子,也就是说我们选择了你。”
问:这位母亲的忧虑是:“孩子来自于一个讲德语的省份,所有的邻居都知道这件事,孩子很快结识一些小伙伴……”
答: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问: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母亲希望自己第一个把这事告诉孩子,所以,您的意思是可以很早就把这事告诉孩子。友中一位已怀孕妇女或是一个婴儿刚刚出生的机会把这件事告诉她,向她作出解释。也可以通过另一件事让孩子明白收养的含义,这就是鸟类的故事,比如母鸡和蛋的例子。一只母鸡下了几个蛋,孵蛋的却是另一只母鸡。谁是真正的妈妈呢?真正的妈妈有很多,有亲生妈妈,还有负责养育的妈妈。
现在谈谈另一个问题,即讲德语问题。这个小姑娘孕育、出生在德语地区,出生两个月以来听到的一直是德语音素,这一点停留在她的潜意识深处。但这一点并不重要,也没有害处。惟一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将来她会很喜爱德语,那时可以对她说:“既然你的亲生父亲是讲德语的瑞士人,所以这点并不令我们吃惊,你在妈妈肚子里时以及你出生两个月后,听到的都是德语。”
问:现在我们来看另一封信,涉及同一问题,也就是间接提问自己的出生地。信中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我的女儿两个月了,每天下午到了一定时间都喊叫。”信中问婴儿是否需要在某些时刻哭喊,类似于成年人需要讲话一样。
答:我觉得婴儿不需要喊叫,反正不会因为绝望而喊叫。母亲很清楚是哪一类的喊叫。有的叫声像一个短梦一样很快就平静了。但是,假如孩子总是在同一时刻叫喊,这说明这一时刻在他的生活中发生了某件事情。别人不知是什么事,或是忘记了应该让孩子安下心来,把孩子抱起来,轻轻摇动……我曾经说过轻轻摇动会让孩子回想起妈妈走路的情景,回想起自己在妈妈腹中享受到的安全感。
问:我以个人的身份向您提一个问题。一个婴儿(哪怕是两个月大的婴儿)有“情绪”吗?
第 42 页
答:肯定有。婴儿有情绪,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一点是与生俱来的。这个孩子的叫喊可能是因为太阳落山引起的。大人可以把灯打开,给他作解释。我认为孩子母亲这时把他抱起来(如果正在做事,可以用一块大围巾把他系在自己后背上),和他讲讲话,就可以让他安静下来。和某些所谓要给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说法相反,让孩子独自叫喊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有些孩子某顿饭没吃饱也要叫喊。应该查清原因,帮助孩子。
问:信中还说:“生这个孩子时,我丈夫把分娩过程拍摄下来……”
答:一定很美妙。
问:信里问您是否能让孩子看这部片子?几岁时可以给他看?
答:为什么不能给孩子看呢?也就是说,父母放片子时,孩子可以在场,但不要强迫。
问:我继续念信:“是否应该等到另一个孩子诞生时?还是很快就可以让这个孩子看这部片子?”
答:要是不再生孩子了呢?那孩子就无权看了吗?不。我认为假如父母时常看这部片子的话,孩子可以在场。但我不知道促使父母经常回味这一时刻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孩子谈到自己的出生时(这种情况会发生的),会问:“我小时是什么样啊?”等等,可以把相册给他看。母亲可以补充说:“你知道,你出生时,你父亲曾经拍了一部片子。哪天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看看。”孩子也很可能简短地答一句:“好吧。”就转身走开,或是说:“我不感兴趣。”母亲千万不要为此而恼火。我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惊奇。但是,孩子有一天会对片子感兴趣的。我觉得对所有人来说(孩子或成年人都是如此),能够观看记录自己童年的片子是一件很高兴的事。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观看记录自己出生的片子呢?但是,一般来说,孩子是出于大人的愿望而观看这类片子的。孩子对自己的今天和明天感兴趣,对自己的昨天不感兴趣。
问:我请您对另一封信作出回答,内容是孩子在对话中提出的与性有关的问题。这个小姑娘就自己的出生或是被收养提出问题,另一个孩子完全可以就性问题来提问。这个问题与八至十二岁的孩子有关。母亲问您怎样和这个年龄的孩子谈性问题,为了不让他们受到刺激应该谈到什么程度为止?由于担心这
第 43 页
个问题会被孩子班上同学用不健康的方式提出,大人应等待孩子提问呢?还是应该主动谈及?如果孩子不提问题,应该怎样做呢?
答:如果我们把问题称为“直接问题”的话,一般来说,孩子在三四岁后到了提直接问题的年龄,就不再提间接问题了,但从开始讲话那天起就提间接问题了。下面就是一个间接问题的例子:“我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呢?”(我估计这是一个男孩子在提问)“这和你未来选择的妻子有关。”“是吗?”然后,他就不再说话了,大人也不说话了。后来,他又开始提问:“你为什么说这和我未来选择的妻子有关呢?”“你知道你和大家一样有爸爸,你有时会听说他在某一点上很像他的父亲,另一点上又不像他的父亲。为什孩子会像自己的父亲呢?因为父亲和母亲在孩子的生命中具有同样的作用。…是吗?”“这就够了。假如孩子没有继续提出更确切的问题,话题到此为止。大家已经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的。”
孩子可能会就生殖、生育问题提问。“我出生前在什么地方啊?”妈妈可以告诉他:“那时你在我的肚子里。”有机会碰到一位怀孕妇女时,孩子可能会说:“这位夫人真胖啊!”妈妈可以作出如下回答:“你不知道孩子出生前是在妈妈肚子里吗?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你就能看见一辆婴儿推车,这位妈妈的大肚子就不见了。车里会有一个婴儿。”这就是一种解释妈妈怀孕的方法,而且对大部分母亲来说没有困难。下面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婴儿是怎么出来的呢?”“从下边,也就是母亲两腿之间,通过母亲的生殖器官。你知道女性那个地方有一个洞,婴儿出来时洞会张开。”对父母来说,更困难的是让孩子明白父亲的作用。所以,应该在回答一个被掩盖了的间接问题时一下子把答案告诉孩子。孩子说某个小伙伴没有爸爸时大人应该告诉他:“你错了,他不可能没有爸爸。”“真的,他告诉我了。”“那他也错了,他不认识自己的爸爸,但他有自己的生身父亲(特别要强调„生身父亲+几个字)。我不知道他父亲是否去世了,但如果他母亲没有与男子结婚的话,他就不可能出生。我敢对你肯定他有自己的生身父亲。”你也可以告诉他,他的妈妈爱过一个男子,这位先生给了她一颗孩子的种子。这时,孩子会说:“怎么给的呢?”“那你去问你的爸爸吧!”我觉得比较可取的办法是母亲让孩子去问父亲,或是父母共同给孩子解释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这些生孩子
第 44 页 的种子都在生殖器官里。“只有女人那一半生命的种子和男人那一半生命的种子在女人腹中相遇,才会产生一个男孩或女孩的生命。你的性别既不是你父亲也不是我决定的。”
问:给我们写信的那位母亲补充说她不同意丈夫的观点:“我丈夫始终坚持认为应该让孩子全都知道,甚至全都看到,说我们应该让他知道什么是性快感。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答:快感,孩子已经了解了。他不了解与别人发生的快乐,但了解生殖器官的快乐。这位父亲说得有道理,应该告诉孩子性欲可以使人通过性交产生快感。要讲到男人和女人孕育生命,或者说谁是孩子的父母,应该提到“欲望”这个词:“你长大后和你非常喜爱的姑娘在一起就会体会到什么是欲望。”大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爱情包含着身体接触、性接触。至于孩子幼小的性器官已经能为他带来的快感,应该告诉他这是自然的,但不要成为喜欢偷看猥亵场面的人,也不要刺激他的观淫癖。
问:您谈到可以让男孩去向父亲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假如孩子没有父亲,该怎么办呢?
答:假如孩子没有父亲,也就是说家中没有男人,而且孩子又是男孩的话,我认为母亲可以告诉他,应该由一个男人为你作出解答。因为我从来没有做过男人,从来没有做过男孩子。男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有男人能作出回答。母亲也可以去和家庭医生说:“我儿子提出了一个某方面的问题,我只能回避。请你和他作一次男人之间的交谈。”这就是如何对孩子作出答复的方式。我不同意由女性为男孩子回答这些问题。当然,如果家庭医生是女的话,她知道怎样回答,但最好是由一位男人做这件事。如果是一位男子对孩子进行对异性爱慕之情的启蒙教育的话,除了谈到欲望外,还应该告诉他要尊重别人,同时还要告诉他:“和你的妈妈或姐姐不行,对方只能是我们家庭成员之外的女孩。”如果男孩子问及理由,可以对他说:“你长大之后,会就此写一部书,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不知怎样回答。这是全人类的法则。”孩子知道父母也要遵循这一法则后,是很容易接受的。大人也完全可以说:“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的问题,因为禁止乱伦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人类的法则就是如此。人类和动物不一样。”我个人认为
第 45 页
在孩子面前“婚姻”这个词自始至终只适用于人类受法律约束的性结合,绝不能允许孩子使用这个词来表现动物的交配。也可以告诉孩子生育后代需要异性之间的性交,而性交并不意味着会生育后代。
问:我听您解答时还在看这封信,信中说:“我丈夫始终坚持认为应该让孩子全都知道,甚至全都看见。”
答:我认为这位丈夫一点没意识到出于父母的意愿让孩子看见自己父母性交的场面是很危险的。假如孩子无意中撞见这种场面,那也没办法。但假如大人发现孩子看见了,应该对他说:“这就是我给你讲过的,你已经看见了。”依我看来,这位先生认为孩子应该看见自己父母性交的场面,是错误的,这样会给他带来创伤,因为人类的生殖、生育是以羞耻和尊重他人为前提进行的,尤其是面对正值敏感性形成期的孩子。不,不,不能与父母同谋搞乱伦实践,这样会使人堕落。
13母亲疲劳吗?
问:现在我给您介绍几封持不同意见的信……
答:很高兴,这种信都是很有意思的。
问:信是与你持不同看法的人写来的。
答:我很同意有人持不同看法。
问:有一位母亲批评您撇开社会现实不谈:“您谈到女性时,您遗忘了母亲和他们幼小的孩子,遗忘了那些两三个月后开始喊叫的母亲:„看孩子,我真够了!”‟这位母亲在信中还说生孩子可以成为地狱,假如听取你的建议的话,就应该放弃社交生活,而尽量留在家中养育孩子。然后,她问您为什么极少讲到父亲的话题。
答:您看,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这位妇女生了好几个孩子,孩子小时并没有发现生育带来的乐趣。唉,的确有人就是这样,现在已经可以选择不生育,所以这种情况可能少了一些。从前,选择不生育根本不可能,妇女的健
第 46 页
康受到损害。应对这位女士说些什么呢?而且,的确社会方面的困难、住房过于拥挤也造成妇女神经紧张。然而,我必须承认这些神经紧张、住房拥挤的妇女中的许多人还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从我们收到的信可以看出她们尽最大努力抚育孩子。这就是我们准备谈论的话题。当然,我们不可能改变她们拥挤的住房,也不能改善她们过度疲劳的健康状况,你们知道,我认为孩子选择父母,也很清楚自己的妈妈就是这个样子。由于他们和妈妈具有同样的遗传特性,所以他们非常理解妈妈为什么神经紧张。我认为提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关于职业妇女要离开孩子的问题,我已经在这里作过阐述,重要的是母亲要把这事告诉孩子。另一方面,如果母亲能够和孩子在一起,她就不要把此事当做一个苦役,她就不要把自己封闭在家中。相反,她应该每天都外出,应该带孩子到公园与其他女性会面,带孩子去看朋友(如有可能的话是有孩子的朋友)。我认识有些妇女因为别人只接触了一次她们的孩子,母亲就感到不快,感到烦恼。她们应该和其他的母亲组织起来,相互帮助照看孩子,这样就可以得到休息。当母亲不能忍受呆在家里时,更可取的做法是出去工作,请人帮助看孩子,以免产生情绪沮丧。
问:我觉得还应该回答第二个问题:您很少谈到父亲的话题。然而,他们可以给母亲帮忙,可以把孩子一半的事情管起来,这种做法不错。
答:这位女士说得有道理。就此问题,我们有必要谈到某些较新的做法,许多父母由于职业关系不能每天照管孩子,但有些父亲不敢做,应该教会他们。一旦能做时,他们就会发现以前从未体会到的巨大喜悦,我认为母亲应该帮助父亲体会这种喜悦。假如让孩子与父亲在一起时能感受到与母亲在一起时同样的安全感,永远不会为时过早的话,那么也应该让父亲与孩子在一起产生安全感。
问:另一位母亲也给我们写了内容相近的信:“给我们讲讲如何爱吧!”她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极为和蔼可亲地对待孩子时,百般疼爱、宠爱、拥抱时,从来没有征求他的意见。这样做与其说是为了其他缘故,不如说是为了满足个人愿望。
答:当然。
第 47 页
问:她接着说:“我本人经常自问(尽管承认这点很残酷),我是否对自己的孩子做过最起码的爱抚动作。有时由于太难做出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会意的目光而达到理解,以至于我以为自己讨厌孩子。”所以,这位女士向您发出请求:“给我们讲讲如何爱吧!”的确,应该承认有些父母偶尔会脱口而出:“我的孩子,真想掐死他们!”
答:的确是这样,但是这些做父母的应该明白孩子就是如此,人类的爱永远是双重性的。对于母亲来说,拥抱孩子当然是幸福的。但是,孩子本人喜欢什么呢?有安全感,和妈妈在一起。所以,不要怕自相矛盾,告诉孩子:“你知道,我不爱你,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而事实上,这并不是真的。应该对孩子解释:“我永远都爱你,但你让我心烦,你让我神经受不了,我真受够了。”孩子会想:“是啊,有时我对妈妈也是这个样子。”另外,许多孩子都对妈妈说:“我不爱你。”这种做法在母子之间会变得非常有人情味。爱就是这样,是糖果和永远不变的微笑之外的东西。爱就是自然,爱就是接受矛盾。
问:那么对孩子说“我不爱你,再也不爱你了”,这是一种谈论爱情的方式吗?
答:完全正确。
问:这封信中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成年人亲吻孩子的事情。您没有特别提出用嘴亲吻孩子……
答:没有,特别是孩子没有这种要求的情况下。那样做会制造一种虚假的感官刺激。
问:这位母亲在信中说:“那俄国人怎么办呢?众所周知,俄国成年人用嘴亲吻。那这样不会给孩子带来问题吗?”
答:不会,恰恰因为这种做法非常社会化,而不是举止过分放肆,凡是社会化的事物就不再具有色情性质。法国的习惯是相互握手。但在某些国家如印度,握手是不礼貌的行为,牵涉到触觉过密,原因恰恰就是这个动作没有被“社会化”。一切都取决于环境和国别。和孩子在一起时,应该避免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范围内被认为带有色情味道的过分放肆。然而,在接吻成为很平常的公众行为的社会里,那接吻就不具备特殊意义,相反其他行为可能就意味着色情。
第 48 页
14大孩子是脑袋,小孩子是腿
(兄弟之间)
问:我们来谈一谈下面这个几乎和每个家庭都有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孩子之间如何共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第一封向您提出这个问题的信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一个孩子七岁半,另一个孩子四岁,两个都是男孩。这位母亲说:“大孩子是脑袋,小孩子是腿。我仔细听了您相当数量的节目。您说孩子不嫉妒小弟弟几乎是不正常的。然而,我七岁的孩子从没表现出嫉妒。可以说这个孩子比他的实际年龄显得成熟。这位母亲的问题是:大人在孩子面前使用的语言从什么时候起变得过于复杂了?”
答:我谈到嫉妒问题时,主要指一岁半到四岁之间的孩子。信中提到的这个孩子在弟弟出生时,已经接近五岁。我说过家中第一个孩子身上出现嫉妒是由于他在两种可能性之间犹豫不定:下面两种做法中哪一种更勇敢呢?是承认自己是一个婴孩,也就是说向后退,恢复幼时一些习惯呢还是与之相反,向前进,进入成年人的角色?这个孩子似乎选择了第二种方法。他做过反抗,看到小弟弟而惧怕退步。他已开始上学,接触到同龄孩子,同时已经能够进入父亲或大男孩的角色。他选择了这种做法。据他母亲讲,他的言谈举止都像个小大人,好!两个孩子在一起时,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大一点的孩子就是这样表现出嫉妒心的,只不过是用间接方式而已。做出与成年人地位等同的样子,而实际上他并没达到这一点,目的是让人们不要把他和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小弟弟混淆。这个孩子过于理智,有些受到抑制,不怎么爱玩,我认为不必为他担心,有机会时,妈妈应该欢迎大孩子的同学来家里,并注意多欢迎一些一岁半至三岁之间的小伙伴来和第二个孩子玩。孩子总是乐意和比自己稍小一些或稍大一些的伙伴在一起,而不只是和同龄孩子在一起。
问:关于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答:像成年人那样和他讲话,是吗?
第 49 页
问:信中说:“怎样才能知道他听不懂解释呢?”他才七岁半,并不算太大嘛……
答:我认为孩子七岁半时已能理解全部解释了,惟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就是他只讲话不动手,也不运用肢体,落入言语的陷阱,与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情感、感觉和欲望脱离。如果他没有手、上肢、下肢的话,就会和同伙隔绝开。另外,他妈妈也说了这一点:“小孩子就像腿一样。”大孩子应该去踢足球,参加运动,跟父亲去游泳池。显而易见,孩子更愿意成为成年人言语上的伙伴,完全脱离同龄伙伴的游戏、兴趣,成为小大人时,是一种危险。
问:另一封信提出应该对十四岁、十二岁和八岁爱打架的孩子采取什么态度。母亲说她经常为此大发脾气,父亲分析了事实后,得出结论:孩子为了让妈妈失态故意这样做。问题是:“孩子是否为了让母亲失态取笑而做出反常举止?”
答:不会,这一点不反常,这些孩子不反常。但是,牵动线绳,敲起钟来,或是把成年人像木偶一样操纵,真是有趣得很。我觉得这位女士成了孩子的木偶。我相信孩子发生冲突时,假如这位母亲选择下面这种做法(当然需要家中有两间居室),对孩子们说:“听着!假如你们打出血的话,我只管带你们到医院去,但再也不管你们了!”然后把自己的房门关上,耳朵里塞上棉花,什么也不理会,情况就会安静下来。另外,假如可能的话,这位母亲到外边转转。她不在屋的这段时间内一切都会平静下来,至少事情不会继续扩大,母亲感觉也会好一些。母亲尤其不要介入。家里有三个男孩,事情是很困难的。我认为比较理想的办法是,大孩子尽可能多地离开家庭环境,和比他大的人及同龄孩子接触。十四岁的男孩子的确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伙伴,当然要回家和父母一起用餐,或是做功课。假如家里条件允许,孩子有自己单独学习或必要时独处的房间,这样比较好,应该想到“被动防守”的手段,也就是说要有个插销,孩子从房间里边可以拉上。如果孩子没把插销拉上,就表明他觉得和别人发生冲突很有趣。事情就是这样,但不管怎样,至少愿意得到安静有可能独处,不受打扰。
问: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对发脾气感到不安。一位母亲给我们写信说,她有三个儿子,一个七岁半,一个四岁半,另一个两岁,最小的儿子从会走路起
第 50 页
买房 提前还贷如何办
贷款买房,贷款需要了解哪些知识呢?
对于贷款额度,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与借款人公积金缴存额、申请借款年限、首付款金额、所购房屋建筑面积都有关系,最好咨询相关的公积金管理机构,找专业的人士帮您计算。
哪里办公积金贷款
首先要向自己所在的单位咨询自己的公积金是缴存在什么部门,然后根据自己所缴存的部门,再结合自己所购房屋的坐落,选择自己办贷款的相关部门。
对于公积金缴存在各管理部或北京铁路分中心的借款申请人应根据其所购房屋的坐落位置来选择申请公积金贷款的部门。
对于公积金缴存在中央国家机关分中心的借款申请人,可到中央国家机关分中心委托的银行经办网点提出贷款申请。
对于公积金缴存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分中心的借款申请人,可到中直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
贷款额度有何限制
首先,要符合贷款中心规定的有关贷款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条件;
其次,借款申请人须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12个月(含)以上,同时,足额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12个月(含)以上(正常缴存包括按月连续缴存、预缴、补缴住房公积金),且申请贷款时处于缴存状态。对于经中心审批同意,处于缓缴状态的单位,其职工在满足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12个月(含)以上,且足额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12个月(含)以上的条件下,可以申请贷款。
第三,借款人夫妻双方均无尚未还清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和住房公积金政策性贴息贷款。
另外,还需注意,借款人的贷款期限最长可以计算到借款人70周岁,同时不得超过30年。
对于贷款额度,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与借款人公积金缴存额、申请借款年限、首付款金额、所购房屋建筑面积都有关系,最好咨询相关的公积金管理机构,找专业的人士帮您计算。而就目前而言,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为60万元;个人信用评估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为AA级的可上浮15%,即69万元,AAA级的借款申请人,贷款金额可上浮30%,即78万元。
贷款涉及哪些费用
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主要涉及两笔费用:
评估费。借款人所购住房为商品房、二手房及贷款受理机构认定的其他需要评估的房屋的,必须提供管理中心认可的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出具的《房屋评估报告》,需要向评估机构交纳评估费。(收费标准:按抵押物评估价值的3%。收取评估费,最低收费300元,最高收费1500元。)担保服务费。借款申请人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必须提供管理中心认可的担保方式。目前主要为北京市住房贷款担保中心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和其他担保方式。由担保中心提供担保的,应向担保中心交纳担保服务费。担保费的收费标准是贷款额度的5%。
首次去办理贷款事宜,只需缴纳300元的评估费订金,但由于目前该项费用的收取处还不能刷卡缴费,待需要缴纳费用时需事先准备好足够现金,以节省办事的时间。
提前还贷如何办
贷款发放以后,除了去开发商处办理房屋的后续手续以外,也要做好还款的相关事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安排:
首先,应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在每月的还款日前足额将当月的应还款存入还款账户内。
其次,按照银行规定须向银行交纳银行卡、折年费或小额账户管理费的,借款人应保证还款卡(折)内余额足以偿还当月贷款月供,以免由于卡(折)余额不足而造成贷款逾期。
对于提前还贷的申请,分以下几种情况:
若是采用等额月均还款或等额本金还款方式的借款人且贷款发放银行为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借款人本人应避开还款日及前后各三个工作日,持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借款合同》到贷款业务部门办理提前还款手续,此时,必须注意贷款处于逾期状态无法办理提前还款业务。
采用等额月均还款或等额本金还款方式的借款人申请提前还款、且贷款发放银行为建设银行的,可直接到贷款发放银行办理提前还款手续。采用自由还款方式的借款人调整月还款额或申请提前还清贷款的,可按照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自由还款操作手册》办理相关手续。
九三年出生的孩子
《1993年出生的男孩女孩,你们好幸运.居然和2025年....》
1993年出生的男孩女孩注意啦!你们知道这个秘密吗?.............................................................................................................................2025年是一个轮回年,它与1993年的阴历和阳历完全重逢,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后,就有了俩个生日,阴历和阳历。因为再就没有遇到过与自己出生时阴历与阳历都相同的那天,不得不替1993年出生的男生女生高兴,2025年就仿佛是你们出生那年,再后就永远也不会有那么一年与之前的哪年相逢了,根据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天文学家们算出了时间,月份,等等,还有很多我们都不懂,以后的日子我们谁也预测不到,但是我们现在能知道的是:2025年真是一个特别年,我们都会欢快的迎接这一年!唉!我为什么就不是1993年出生呢?那年出生的她们到2025年是二十五岁,祝福他们喽。你们的重生年。大胆的去做曾经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真心说出自己曾经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一定要感谢你们的爸爸妈妈!1993年出生的娃娃们看了就一定要转,不是九三年出生的也要转,转给九三年出生的看!呵呵!
另外附加一段关于93年属鸡的文章。<如果你的朋友生肖是鸡的请好好珍惜>、属鸡的人性格很奇怪,有时候超爱说话,有时候可以一天不说话,高兴的时候,会拼命的说话,不高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属鸡的人不爱记仇,但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他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属鸡的把真实的自己藏于半夜的寂静和午夜明朗的笑声中.属鸡的最注重的就是安全感.希望被保护,却常常是一个人.属鸡的不容易爱上一个人,但一旦爱上便很难自拔。一旦受伤,总是被伤的很深。只有几个贴心朋友
属鸡的是个很爱撒娇的孩子、总是很依赖别人 属鸡的喜欢海,喜欢顾影自怜.喜欢自己舔伤口.属鸡的性格很古怪而又孤僻,他们会突然在大笑中沉默,感觉悲伤.属鸡的心里想什么从来不说.别人也猜不到.属鸡的嘴上说不在乎、心里却早已悲凉、心里的那把火早已熄灭.属鸡的选择了沉默、不在像以前那样挚热的去追求某样东西.属鸡的总是很爱回忆、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以前的大小事只是默默的想着.属鸡的人天生敏锐,与生具备的第六感,对人的内心有超乎寻常的洞察力,但会把这些东西放在心里,可以把你的眼神、内心看得很清楚,但却不会告诉你,他用旁观的态度判定虚伪.属鸡的人不懂甜言蜜语,不屑拍马屁.属鸡的人本能的排斥虚伪和做作的人.属鸡的人不会真的发火,就算生气,也很快忘记!
属鸡的人只对真正懂他的人,展示他的创造性,他的情绪他变得冷淡就证明他开始对你重新审视,当他越是沉默,就代表他越是生气.属鸡的人可能看起来很凶,其实内心是最柔软的.属鸡的人看起来很冷淡,但那只是保护自己的方法.属鸡的人很重视友情,但被伤害后绝对不再友善.属鸡的人很容易被感动,但感动中又保有理智.属鸡的人可能看起来很坚强,其实是最脆弱的.属鸡的人可能很爱哭,但他的哭并不代表认输.属鸡的人可能看起来很笨,其实大智若愚.属鸡的人可能做事很毛躁,但内心很细心.属鸡的人天生敏感和细腻,却会用心鉴定.属鸡的懦弱,受了伤之后,只知道躲在无人的地方独自哭泣.属鸡的虚伪,明明已经心痛到无法呼吸,还要在最爱的他面前假装坚强;不轻易让任何人走进他自己独自的世界
属鸡的笑容,无论开心或者悲伤,都是一脸笑容,笑容,是他们伪装自己最好的武器,属鸡的眼泪,从不轻易让人看见,他(她)的泪,从来只有她(他)知道,只是,谁又知道,在他们笑脸的背后,埋藏的是深深的悲伤,笑的越开心,伤的越深.属鸡的退缩,属鸡的,永远不会轻易说爱或者喜欢,除非真的喜欢到了极点,否则,要他们表白几乎不可能,但是,一旦表白,天枰座就是不遗余力的付出,即使知道这样做换来的结果可能是深深的伤害…
属鸡的,永远只可能做同一件事两次,表白也一样,同一个人,只可能听到天枰向你最深的表白两次,两次之后,就是绝对的安静了…即使仍然深爱着,也没有勇气再说第三遍。好好珍惜他们吧!?
1、出生当天,至少留两个人伺候着。不论几人间,不论有多挤。我就是只留下了自己......然后忙的7个小时没有坐下超过5分钟的时候。
2、在产房门口等待的时候,兜里准备5元、10元不等的零钱若干张(少于100)。多数医院会给个《脚印儿本》才把孩子给你,要钱的。没零钱的话,那么忙,你好意思拿100元让人家找钱?
2.1、生了之后,会给一张“开出生证明用的可填写的单子”。收好,开出生证明时要用到。我就是不知道塞哪里了,最后在脚印儿本中找到。
2.2、出院的时候,一般医院会给一张《出门单》——没有这个,一般是不让抱新生儿出医院的。这个单子要放在外衣兜里。我就是出院时一忙乱塞别处了,结果不让出医院大门。后来在车上翻箱倒柜的找,才找到。很耽误时间。
3、办手续的顺序是这样的:医院结账、出生证明、医院病历复印、(社区医院或就近登记)、(换户口指标)、上户口、独生子女光荣证、医保津贴。
3.1、结账会直接免去医保报销的手术费:顺产2300、剖的3200、顺便拿掉囊肿的+500。我LP是剖的顺便摘囊肿,所以医保免了3700。
3.2、《出生证明》一般出生一个月之内开,要想好新生儿的名字。可以在医院结账的时候一起开。一般出院时,医院会告诉你几天后来结账(估计他们也要算一算)。可以比他们说的晚些天想好名字再来,结账和出生证明一起办,不然得跑两趟。出生证明不要撕掉附页,那是派出所的事情,不过可以折叠。同时开具住院医疗费收据、病例首页、手术记录、出院小结(后三样办医保津贴用。新农合的另有说法。)
3.3、如果你手里的《生育指标》只有一联,那么在上户口之前,要到发给你指标的地方去换另一联,叫《落户通知单》。派出所只认这个。
3.4、上户口的时候,可选父或母户口地址。大多数的派出所都要落户地址的《房产证》。各所规定不尽相同,皇姑较严。反正都带着就好了。
3.5、上了户口,就是有临时身份证号码的人了。
3.6、到新生儿户口所在“社区”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申请表》,到父母双方所在“单位”盖公章(无单位的在社区盖章),到所在“街道办事处”盖章、到所辖“区的办事大厅”计生窗口办光荣证。这个比较折腾的。不需照片,那是N年前的老黄历了。
3.7、父母都有医保的,先办母亲一方吧。因为有些证件是两方办理时都要原件的,比如出生证明和一孩登记证。不知道医保怎么想的。
4、生之后、满月前(越早越好,因为各社区规定不同。至少满月前一周以上。),带新生儿医疗粉本、疫苗绿卡(这两样在生之后、或出院后、或结账后给你)、户口本,到所在社区医院办新生儿疫苗登记。
5、领生育津贴须三个月内办完,每月只1-20日办理。生之前或之后问问单位的相关人员,因为有的单位要求生之后一个月内报材料,便于单位上报医保时限充足。
6、补充一条:上户口之后,到社区办理“新生儿医保”。TA也是有医保的人了。证件罗列(如果你手头没有,就是需要办理的。有些涉及医保的,加个*号):
出生证、父母身份证、父母户口本、父母结婚证、新生儿落户处房产证、【一孩登记证、落户通知单、已办理一孩登记证。这是一式三联的指标。】、独生子女光荣证申请表、*独生子女光荣证、*父母医保手册、*父母医保卡、*病例首页、*手术记录、*出院小结、*医疗费收据(就一张,出院结账时开具。不是平常检查的各种单子)、新农合用的医院财务对账单、新生儿医疗粉本、疫苗绿卡。
原件都带着,要验。多数要A4复印件,医保是B5复印件。
————————————————————
感谢大家支持,那就再补充几个育儿的事项吧。
1、如果乳头扁平或母亲上班,长期需要吸奶器这种东西,买个电动的吧,手动的太累手了。我一开始买个手动的,LP累的手都肿了,不是大家不帮忙,是都在忙。结果又买个电动的,花了冤枉钱。电动的分自动吸放和手动吸放两种,手动的需要自己按一下释放键,才能暂停不吸。还是自动吸放的方便一些。
2、奶瓶刷子,买海绵的吧。虽然说明书写的是玻璃瓶用尼龙刷,但会有奶嘴、吸奶器瓶等塑料塑胶的器物,用尼龙刷会刷出道子。因此,还是买个海绵的吧,也能刷玻璃瓶。
3、喝母乳会稀便,容易红屁股,甚至破溃。用“京万红”烧伤膏吧。我试过香油、淀粉、护臀膏、爽身粉、红霉素软膏等等。而且要每大便后必洗才行,所以晚上也要清醒一些。湿巾擦、面巾吸,是没用的。
4、出院之后,买一些“防水护脐贴”吧。自己洗澡难免弄上水。并准备医用棉签和医用75%酒精,以防万一进水。
5、尿布、包布、棉垫子、隔尿垫等等,可以手洗之后,用洗衣机甩干的。我一开始拧了10天,手都要破了。因为一天基本要拧十几二十次。
6、测体温,可以夹在孩子脖子窝里。无须非要夹在腋下。不过要看好,防止他动的时候杵到自己。
7、冬天的话,在暖气上面拉两三条晾衣绳,暖气的可烘干物品数量即可增加两三倍。暖气上面比房间晾晒快5-10倍左右。
8、安抚奶嘴还是备一个吧。在孩子哭的太厉害的时候,堵一会儿,毕竟哭的太厉害了对身体也不好。每天基本用不了几分钟,不会造成牙齿问题的。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