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作主旨演讲《人民日报的历史担当与创新追求》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今天来,就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人民日报的情况,人民日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想法。希望同学们走近人民日报、认识人民日报、了解人民日报。下面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
一、人民日报的历史担当:
见证历史发展,推动时代进步。
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在宽松、多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恐怕是你们的生存方式,你们不太看报,看报恐怕也不看人民日报。因为你们对人民日报可能有一种印象,就是它很刻板。几年前,我们报社一个年轻编辑在网络论坛发帖征集报道线索,结果却被很多网友跟帖嘲笑、挖苦,让他“很受伤”。当然,没能让年轻读者了解人民日报,这是我们的失职。然而,如果这种习惯性的不屑,是因为不看、不了解,是否也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跟风心态呢?我觉得作为未来中国的栋梁和精英分子,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人民日报到底是一张怎样的报纸,办人民日报的,又是怎样的一群人。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近期发生在我们金台园中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大家也许可以初步了解一下人民日报。
近期最受关注的新闻,莫过于***事件了。在这一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尤其是人民日报的评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翻开4月11日各地的报纸,不管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几乎都在头版转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接下来的两篇评论员文章《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也同样影响巨大。
这三篇评论,是我们评论部主任带着两个“80后”年轻人,在两天之内拿出的。三篇评论员文章之外,我们还在头版的言论栏目“今日谈”中,连续刊发了8篇相关评论。如果说播发消息只是信息通报,那么这些评论,就是确定基调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统一全党全国思想认识、安定民心稳定大局的作用。这些报道和文章,既及时公开事态,又适时发表观点,显示了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新闻价值和现实针对性,应该能写进政治史、新闻史。人民日报在这一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很好地证明了,人民日报仍然是我国主流舆论的首席代表。
要介绍的第二件事,是一个好消息。明天(27日),在浦东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将要鸣锣上市。人民网总裁廖玒讲得好,也干得好,人民网这些年确实发展迅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报网融合”趋势之下,人民日报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大众化借助网络平台凝聚成可观的“文化价值”,这才会有资本市场的青睐。在得到网民的认同之后,又得到股民的认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民日报没有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更不是无人喝彩、陷入边缘。
最近的人民日报一次外事活动,令人想到一位国外政要评价人民日报的一句话:“你可以喜欢它,可以不喜欢它,可以赞成它,可以不赞成它,但你必须重视它,研究它。”人民日报是中国的第一大报,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影响力考量确定的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在很多驻华使馆,人民日报订阅量很高。有的国外新闻机构驻华记者,要雇专人给他读人民日报。国外的许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都以人民日报为观察和研究中国问题的文本和参照。可以说,在全球化的时代,人民日报是世界“打量”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人民日报的创新追求:
从单一到复合,从宣传到传播。
最近,报社国际部一位年轻编辑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分析了我们一篇国际评论的网络反响。她发现,在环球网的全文转载下,77%的读者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而微博一个知名账户以140字将该文编辑转载,打乱了说理逻辑,没有纳入关键语句,网友的反应就截然不同,55.4%的持否定态度,跟帖半数是发泄不满,甚至有很多不理性、不文明的言论。这位年轻编辑提出,不能把微博这个阵地拱手他让,要主动出击,建立本报官方微博,推介优质作品。这份报告我让印成编委成员阅件,并开编委会专门进行讨论,会议决定在进行准备基础上推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一次社内编辑记者培训,有一场讨论同样对我们触动很大。也是一位年轻编辑说,人民日报现在的发行量是280多万份,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相对而言仍较少。他举出了我们的“对手”:“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也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的确,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生态,既要应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要迎接新兴媒体的挑战;既要参与国内舆论格局的变革,又要参加国际信息传播的竞争。对人民日报而言,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是要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建立现代传播体系。
与构建传播新格局相对应的,是传播观念的变革和创新。
听过年轻人的调侃:看半天微博,要看七天新闻联播才能治愈。这个调侃说明,中国目前确实存在着两个舆论场,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而忽略另一个,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都会有失偏颇。2025年,我们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博)组建时,就提出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而打通这两个舆论场,传播观念的变革和创新,首当其冲。在这方面,人民日报近年来抓思想、抓深度的探索,最有代表性。
抓思想的突破口,是评论。去年7月,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部”署名,推出一组“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包括《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等,今年又推出“深化改革认识论系列”,引来强烈反
响。寻找“最大的公约数”、形成社会共识,赢得社会理解、共鸣,已成为人民日报评论引领主流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的主要方式。
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批评人民日报不是一流而是二流报纸,因为它不谈理论不谈思想。我们感到如果不在为党立言上有强音,不出思想,不出观念,不出见解,就很难赢得人民日报作为党的言论机关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评论发展格局。这是我们评论发展的路线图:1980年办的今日谈;1989年办的人民论坛;2025年办了人民时评;2025年办了观点版。还有一直以来有着比较强的影响力的任仲平文章、人民日报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何振华文章等等,还有国际评论、文艺评论等各部门各版面的评论专栏。
以“寻找最大公约数”为宗旨的“任仲平文章”。李长春同志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曾风趣地说,要见见“任仲平同志”,向“任仲平同志”问好,其实,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每一篇任仲平文章,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在抓深度方面,近年来人民日报也有不少名牌栏目、代表作品。
几天前,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了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因此,有专家称,中国不少网民患上了所谓的“坏消息综合征”。
我们感到,为弱势群众张目,为社会良知呐喊,值得鼓励,但是,“偏好负面新闻”未必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真相有时也会在“坏消息效应”中迷失,“习惯性的质疑”可能会伤害推动社会前行的正面力量。这种社会情绪下更需要主流媒体的作为和担当。
由此,2025年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一个“求证”栏目,以严谨翔实的记者调查,聚焦新闻事件,对一些不实传闻给予澄清。比如最近的《哪些国家提供了免费医疗》,关于这个报道当时人民日报发挥驻外记者的作用,从而澄清“全世界只有20多个国家没有实行免费医疗”的传言;再比如《“月薪万元缴税6600元”说法不准确》,则在个税调整关键时期,为百姓算了细账,指出传言中的常识性错误。
在碎阅读的时代,要给出更完整的信息;在浅阅读的时代,要给出更深刻的思想——这是人民日报这些年来新闻探索的心得。我们的理论部有“六个为什么”、有“任理轩”文章,专业部门有以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代表的大型综述和各类民生的政策评述,栏目有“人民观察”,在座的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是这个栏目的“总设计师”,带有探索性质的。还有“热点解读”“政策解读”等一系列深度报道专栏。有影响的深度报道这些年也越来越多,仅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教育、就业等话题,就有《五问中国教育》,《谁在逃离北上广》、《逃回北上广》等。
同时,舆论监督报道也是人民日报的亮色。这是近年来人民日报的一系列舆论监督报道,有《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何发生》,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追问“7·23”事故;《云南体育比赛为何乱象频出》独家披露体育比赛背后的利益驱动,直接促成了当地的专项整改„„《人民日报》从来就不是“幸福报”、“赞歌报”,人民日报老社长范长江对报社同仁说过这样的话:“人民日报应当是目光四射、机动灵敏的思想斗争工具。对于任何错误倾向不加批评,就没有尽到人民日报的责任。”在这一点上,人民日报的同志没有失职。
人民日报在传播理念和方式上的追求,也可以表述为两句话“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
三、寄语与希望:
发现我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品格。
今天来跟大家交流的最后一部分,想与同学们探讨一下:在我们的时代,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素养和职业素质?在今天办一份主流报纸,需要保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讲三点心得,与同学们共勉。
1.面对众声喧哗,打造恒定的价值观。社会转型期,也是体制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凸显期。在互联网上做个“愤青”相对容易,“愤青”的存在恐怕在现在也有一定的社会合理性,年轻人需要保持对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的痛感和批评能力,但13亿中国人属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的新生代同时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与党和政府一道,与全体公民一道,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体制机制,以脚踏实地的理想、持久稳定的价值,来推动国家民族的进步。
2.面对急功近利,磨炼沉稳的职业观。现代社会,需要宽广的知识结构,复合型的从业技能,职业化和专业化是职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基石。面对急剧变化的舆论场,新闻工作者同样如此,需要坚强的党性人民性,也需要才气灵气。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有很多名记者、名编辑、老报人。有的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记者,即使做领导了,还喜欢常年在基层奔波,以实践为课堂,拜人民为老师,视新闻为天职,这样的职业观,值得我们学习。
3.面对浮躁偏激,塑造大气的世界观。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我们追踪网络帖文,但不能做网络帖文的印刷版;我们关注网民意见,但同时要为网民提供专业判断。办报和做人做事一样,都需一份社会责任、社会关怀,都要有一种大家气象、大家风范。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北京大学发表主题演讲
2025年11月30日
尊敬的周其凤校长、邵华泽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能够站在这个讲台,而且被主持人称为讲演,这对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北大是中国第一高等学府。40多年前,我在一零一中学读书,与北大一河相隔,两墙之隔,那时候遥望着博雅塔,心里面一个感受是:向往。13年前,我送女儿来北大法律系读书,踏进燕园,就一个词感到北大:青春。今天,作为人民日报社的社长站在这个讲台,感受到来自北大110年和人民日报60年的双重压力,非常荣幸但很不轻松。
其实北大和人民日报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我们都有较长历史,体量庞大,都是各自领域的NO.1,“领头羊”,也都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且我们还有人员的共享和资本的合作,人民日报有大批的北大校友,今天只来了其中一部分,在车上何崇元同志说,《环球时报》编辑部1/3是北大的学生,还有我们的老社长邵华泽同志,现在是北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他是我学哲学时的不见面的老师,办报时的手把手的老师。我们人民网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还设立了奖学金。京华时报中,北大青鸟占了经营的半壁江山。北大还是人民日报的重点报道对象,在人民日报上北大的消息占了人民日报的很多头条,第一个消息是在建国初期,北京大学二三百个师生联名上书毛泽东要求反侵略,刚才我们送给周校长的报道集就集合了人民日报报道北大的一些版面。
(PPT演示)这是我们人民日报的北大人。
但是,我们互相之间的了解,似乎并不如互相之间的联系那么深。我们在北大作了个抽样调查,结果既让我们高兴,也让我们感到挫伤。高兴的是,大部分同学知道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挫伤的是,几乎没有人认真看过人民日报。这当然有很多原因,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结果,而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去想,为什么没能让大家来关注人民日报?
你们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将成为中国的社会栋梁,或成为管理中国人的中国人,如果你们都不了解人民日报,那我就对不起像邵院长这样的我们的老社长。所以今天来,就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人民日报的情况,人民日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想法。如果要回答“人民日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那么首要的前提,就是要走近人民日报、认识人民日报、了解人民日报。
先请大家看几个版面。如果我不做说明,大家知道这就是人民日报吗?这是我们的抗震救灾特刊、奥运特刊、国庆特刊和一些日常版面。刚才这些版面,大幅的照片、疏朗的版式、醒目的标题、特色的报道,是不是跟你们心中的人民日报不太一样?
我再给大家念几个标题,《“雷”伤了群众信任》《辩证看待“火星文”》《我向省委书记“拍一砖”》。这样的词语,你们会想到是人民日报上的标题吗?
再来看我们的批评报道,比如《“被就业”是这样发生的》、《官员入股煤矿为何查而不处》、《万里长城为何屡遭侵犯》,比如刚刚发生的鹤岗矿难事件,我们人民日报跟踪还是非常及时的,热点事件追踪,比如南京“徐宝宝事件”,深度报道,比如《五问中国教育》,大家看看在内容上、标题上、选题上是不是还比较有锐气、有生气?
最能代表人民日报特点的是评论,在大家的印象中人民日报的评论都是字正腔圆,包括一丝不苟,这是人们对人民日报的印象。我们随便找两篇最近的评论员文章,国庆60周年的系列评论,大家看看那种不容置辩的口气是否已经变得娓娓道来?还有我们的大型政论任仲平文章,在网络上被200多个网站主动转载,这样的政论在表达上、在视野上是否有些变化?
这是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是在邵社长担任社长期间创立的,到现在为止整整16年,总共60篇,向任仲平同志问好,这里面有一段话:“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人类现代化的长距中,中国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再看人民时评栏目,这个“有锐气,有朝气”的评价,这不是人民日报自己说的,而是同行们说的。这是大家关注的“华南虎事件”,在华南虎照事件上,人民日报连续发了五篇时评,当时在网上广为转载,作者北大校友、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那一年被网上称为“打虎英雄”。
重大事件“躲猫猫”事件、“开胸验肺事件”等等,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热点,我们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应该说还是有锋芒的。所以说,人民日报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前提下,也应该说有不小的变化,有位网友发了一篇《请静下心来读一读人民日报》的博客文章说:“作为长期的读者,我感觉到了它的改变,它的改变的决心。如果我们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它,也应该说是不公平的。”虽然相对于中央的要求、读者的期待、你们的期待、时代的变革和期望,这些变化还远远不够,但我们很希望我们的努力和变化能够让你们看到,也能够得到你们的认同。
下面想从三个方面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们的这些变化是基于什么样的认识,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一张走过60年的传统大报,我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历史传统、时代环境和未来走向的。
一、从三个维度认识现在的人民日报(历史坐标、传播场域、国际格局)
1、历史坐标下的人民日报。
去年年初,针对人民日报创办“民主政治周刊”等版面上的调整,南方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评论,认为不必过度解读这件事情,因为“国家越来越开放,政治越来越有迹可查,人民日报的政治晴雨表功能也该淡化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民日报曾是政治“晴雨表”,人们习惯在人民日报报道的字里行间,寻找政治讯息,揣度政策取向。比如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在五版发了一个“小豆腐块”的文章,叫《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吗?》,当时被很多农民贴在扁担上,作为“合法”的依据,挑着货物去赶集,因为报道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农民挑着农产品进城卖掉,不是“投机倒把”。
人民日报在历史上有过一言九鼎的地位。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让新的舆论格局“群雄并起”,人民日报不再是一枝独秀,社会也不再会一呼百应。甚至由于历史的原因,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人民日报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今年7月,我们新创刊的“社会新闻版”的年轻编辑,在“天涯社区”发了一个征集新闻线索的帖子,结果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少部分是叫好:人民日报放下身段到网上来找线索;大部分是怀疑:人民日报报道这些吗?其中很多言辞还比较激烈。这让我们也很郁闷。
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人民日报的历史和现实。一方面,党中央机关报的独特地位,让我们有了独特的“话语权”,但并不是“传播权”,因为“说话”是单向的,而“传播”是双向的,所以北大叫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的舆论格局,因为极大的开放和包容性,而带来了极大的竞争性,任何媒体都不能置身其外。如果我们不能用好党中央机关报的政治优势,不能将这种“话语权”转化为传播力,“主流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人民日报积淀很深、积累很厚,积弊也不少。因为时代进步了,党中央与国家都在与时俱进,我们如果不做增量改革,不紧跟时代,那些积淀就会蜕变为包袱,转化为负资产。比如,我在人民网参加一次访谈时,就有网友将人民日报的文字称为“土星文”,新闻研究界也有一个说法叫“新华体”、“人民腔”,“新华体”指的是新华社,“人民腔”指的是人民日报。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在纷纭复杂的舆论场,仅仅有导向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而没有导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我们秉承的“主流话语体系”,就面临着被边缘化和空壳化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当然,在保持忧患意识的同时,我们也充满信心。这儿有一个小图表(PPT),反映的是各个报纸国庆社论的网络转载情况,人民日报社论的转载率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媒体。人民日报转载是174篇,远远高于其他媒体。
这可以说明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件中,在重要评论的影响力上,人民日报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在海内外读者看来,人民日报依然是中国社会主流舆论的代表性声音。
对于人民日报而言,政治“晴雨表”作用或许淡化了,但社会“风向标”的使命必须承载,主流舆论的旗帜依然要扛,主流舆论首席代表的责任仍然要担。不遗余力地传播主流价值观,是人民日报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使命。
2、传播场域中的人民日报。
讲到现在的传播场,先给大家讲一个小例子。前不久,我去参加人民日报社澳门分社的成立仪式,仪式还没结束,人民日报的手机报,就已经发出了信息,手机已经迅速成为了新兴的媒体终端。而实际上,在仪式开始的头几分钟,就已经有随行记者通过手机,把相关消息上传到自己的微博上进行了共享,微博成了全新的传播载体。
随着技术进步,我们看到各种新技术,把从电脑到手机甚至到身边的任何物件,都打造成了出其不意的媒体。在这样的时代,甚至连讨论互联网都显得有些过时了。
当然,互联网在舆论场中的重要性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去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第一次与网友在线交流。短短几分钟后,中国各大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在首页推出了这一信息。本来总书记是为人民日报成立60周年而来考察的,但总书记去人民网的这个新闻迅速遮蔽了这个原有主题,当然人民网也是60周年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人感到人民网成了主角了,人民日报60周年反倒被人忽视了。“总书记在线与网民交流”成为举国甚至举世瞩目的新闻,两个小时之后,路透社就发出了述评,其后法新社、俄新社等多家外国媒体给予报道……这个细节生动地说明了新媒体的力量。
确实,信息技术的进步,让中国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是我们听你说,而是我们都在说,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打个比方,年轻人都喜欢去KTV唱歌,大家一起唱歌时,有一种人叫“麦霸”,拿着话筒,不管唱得好不好,什么歌都唱。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媒体场”,就好像是一个KTV包房,没有“麦霸”,“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从我们国家来看,现在网民人数是3.3亿,手机用户接近7亿,这是近10亿支麦克风啊!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是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所描绘的,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在这样的传播场域中,人民日报不能总是霸占着话筒却唱不出好听的歌,也不能光是干坐着听别人唱歌,而是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方面是党和国家的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民日报自身发展的要求。在新的舆论格局中,不同媒体的竞争,核心是舆论引导能力的竞争,是传播能力的竞争。紧跟时代、勇于变革、赢得受众,就是新的传播环境给人民日报的挑战和机遇。
3、国际格局中的人民日报。
(PPT展示)这张照片是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国际部考察时的照片,在这段话里面,总书记有一个最重要的说法,就是“新闻报道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与这种差距相对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故事”的渴望。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就是过去马克思所说过的一句话,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有一组数字意味深长。到2025年1月份,共有来自54个国家及国际机构的378家新闻机构约700名记者在华常驻。这个数字与2025年相比,驻华外国新闻机构增加了100多家,记者人数翻了一番多。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中国的份量、中国的块头和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时代场景的切换,意味着我们新闻舆论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如果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说话,如果在国际舆论场中没有响亮的中国声音,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就只能是一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
实际上,在六、七年前,人民日报内部还曾为“国际新闻能不能上一版”,进行过争论。而现在,我们有39个国外记者站(现在已改为分社),每天的20块版面中,有3块版专门报道国际内容,如“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坠崖身亡”、“民主党获得日本众院选举胜利”等国际新闻,也常常出现在“寸土寸金”的头版。《环球时报》也于今年推出了英文版,全面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
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自己的报纸”,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平台。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让许多中国人深受刺激的话。她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话虽刺耳,但说出了中国的问题: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 GDP 就可以的,它更需要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力量。在经济硬实力之外,我们必须铸就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体现自己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力。
在这方面,作为承担政治传播任务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责无旁贷。如果没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主动意识,没有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就很难在国际舆论场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也很难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理应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责任。北大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人民日报要建成“国际一流媒体”,面向世界的气魄和决心一样,任重道远的前景,也一样。
把人民日报放在历史坐标、传播场域、国际格局这三个维度中去考察,能知道人民日报从哪儿来,现在在哪儿,更重要的是,也能明确我们将往哪儿去。接下来,和同学们说说第二个问题——
二、人民日报的发展变革。
概括地说,今天的人民日报将朝着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的方向努力。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是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二是传播观念的变革创新。
1、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去年两会结束时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我们报社的一名女记者站起来提问,自我介绍时说的是:“我是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她问的问题,也是来自“两会关注热点”、“我有问题问总理”等网上调查的。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关系大家都很清楚,而实际上,人民日报社也一直在按照总书记“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的要求,进行着“全媒体传播”的探索。这其中,有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大报;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宣传;有人民网,重要官方网站;有环球时报,民间舆论重要载体,还有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等等。
人民日报社目前有20多种报刊,形成了一个“媒体方阵”,报纸除了刚才提到的《环球时报》、《京华时报》,还有《健康时报》、《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等,杂志有《环球人物》、《人民论坛》、《大地》等,我们还有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我们正在按照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积极整合报社的资源,形成合力。
以今年的国庆报道为例,我们组成了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环球时报、京华时报等共同搭建的立体报道平台,报与报呼应,报与网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人民日报,推出国庆特刊,60个版,市场反响很好,在报刊亭上卖出了超出标价的价格。人民网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直播报道国庆阅兵的盛况,还有让网友留言祝福祖国的专题页面等等。环球时报大量报道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中国发展成就的关注,并针对一些歪曲报道,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京华时报在街道上、胡同里抓细节、抓故事。党报、网络、都市报等不同特质的媒体在运行上形成互动和呼应。
大家可以看到,舆论引导新格局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也就是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所说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今天这个时代,人民日报必须构筑自己的媒体阵营,在面对不同受众的对象化传播中,实现自己的传播效果。
2、传播观念的变革创新。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感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源于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更源于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说时代发展的场景变了,从国家而言,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治国理政的思路更清晰了,比如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成为近年来新闻界改革创新的直接思想动因。人民日报这些年的变化,可以说本质上源于我们党我们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张背负深厚传统的报纸,如何实现传播观念的变革创新?
在今年的世界媒体峰会上,美联社社长兼首席执行官汤姆·柯里在会前专程到人民日报社,我们谈了两个小时——他讲过这样一个“篮球比喻”:1984年,篮球界引入“三分球”规则,使得三分线外的小个子投手和篮下三秒区中的高个子球员变得同样重要,一个小小的改变,提升了整个运动。实际上,不是只有大的改变才能带来大的变化,小的改变也可以带来真正的创新。关键是需要找到那一个点。
对于媒体传播而言,也是如此。人民日报也在办报的实践当中,不断更新传播理念,力求寻找到这样的创新点。
在传播内容上,我们找到的点,在大家看来,就是“新闻规律”。在抓新闻上,突出了两条:一是新闻提速,二是新闻分析。用提速争取速度,用分析展现深度。推出“热点解读”、“人民时评”、“国际论坛”等一批栏目,对应读者的需求。
比如北大的新闻,“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实施方案推出第二天,11月10日,我们就刊发评论希望“实名推荐不要变成权力寻租”;在首批获得推荐资质中学名单公示第二天,11月17日,我们的文化新闻版进行了报道,并从“社会信任缺失”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北大此举遭到质疑;18日,我们的“人民时评”又刊发评论,呼吁给北大的教育改革多一点宽容,对这件事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
来北大,讲北大的事,大家感兴趣,正说明新闻“贴近性”的重要。实际上,在办报的过程中,也正是如此,有效引导舆论,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满足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这些年来,中央一再强调媒体要注重新闻传播规律,并形成了在突发事件上“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20字方针,正是按照这个精神,我们对群众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作了积极探索。前不久发生的上海“钓鱼执法”,我们除了发布好事件动态新闻,还刊发三篇人民时评。又比如最近的“南京孕妇事件”、“足坛抓赌打假”、“牵尸要价事件”、“创业版泡沫”等热点新闻中,我们都在第一时间发言,表明态度和立场。在很多人看来,人民日报代表了中央的声音。对这些社会热点不回避、敢直言,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作用。
在寻找创新点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只要我们能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群众诉求,把握时代脉搏,就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推动时代前进,赢得读者、获得尊重、产生影响。
了解了人民日报的历史坐标,了解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人民日报未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再来谈谈第三个问题——
三、人民日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PPT)这张照片是人民日报人,大部分是“80”后,汶川地震改变了我对“80”后的看法,从担心到放心,从可气到可爱。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有社会责任、有职业精神、有专业素养、有开阔视野。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是要有一份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的。新闻这个职业,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没有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是不行的,要客观公正,要激浊扬清。说到专业素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媒体记者。新闻发生时,能够及时赶到现场,用手机短信给人民网传回短消息,用数码相机拍摄现场照片,用DV拍下现场视频,用笔记本写下现场报道,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或无线网络传回。开阔的视野是与我们这个开放的时代相适应的。新闻报道时,要能够打开思路、打开视野,用鲜活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
当然,我们也需要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总之,我们需要年轻人,尤其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惟新的,北大走过了100多年,依然因为有在座的各位而青春洋溢。走过60年的人民日报,同样希望因为你们的加入激荡起青春的激情。
作为一个在人民日报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民日报人”,我无法像学者一样,不带感情色彩、客观冷静地分析、评价人民日报。我对人民日报的感情,也并不是因为我处在人民日报社社长的位置,它更源于我作为人民日报一员对人民日报社文化的深切认同。这种文化是包括邵社长在内的一代一代人民日报人共同铸就的。
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些图片,(PPT图片)这是人民日报的生活,是你们那些在报社工作的师兄师姐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从燕园到金台园,你们会发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样的青春活力和创新热情,一样的学习机会和娱乐生活,甚至一样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这就是为什么你们这些学兄学姐们选择了人民日报,因为他们深知,将自己的未来与这张报纸联系在一起,将能够见证并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变革,无论这种变革多么艰辛多么漫长多么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它会有美好的前景,坚信它会在我们的参与中一天天接近。
欢迎你们到人民日报做客,欢迎你们到人民日报工作。谢谢大家。
发现我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品格
今天想与同学们探讨一下:在我们的时代,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素养和职业素质?在今天办一份主流报纸,需要保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讲三点心得,与同学们共勉。
1.面对众声喧哗,打造恒定的价值观。社会转型期,也是体制转型和现代化发种矛盾凸显期。做个“愤青”“愤青”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年轻人需要保公正不合理现批评能力,但属于同一个命要我们的新生一种建设性的想、持久稳定的价值,来推动国家民族的进步。
展带来的各在互联网上相对容易,在恐怕在现社会合理性,持对社会不象的痛感和13亿中国人运共同体,需代同时成为力量,与党和政府一道,与全体公民一道,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体制机制,以脚踏实地的理2.面对急功近利,磨炼沉稳的职业观。现代社会,需要宽广的知识结构,复合型的从业技能,职业化和专业化是职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基石。面对急剧变化的舆论场,新闻工作者同样如此,需要坚强的党性人民性,也需要才气灵气。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有很多名记者、名编辑、老报人。有的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记者,即使做领导了,还喜欢常年在基层奔波,以实践为课堂,拜人民为老师,视新闻为天职,这样的职业观,值得我们学习。
3.面对浮躁偏激,塑造大气的世界观。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我们追踪网络帖文,但不能做网络帖文的印刷版;我们关注网民意见,但同时要为网民提供专业判断。办报和做人做事一样,都需一份社会责任、社会关怀,都要有一种大家气象、大家风范。
本文是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于2025年4月15日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社团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社团中的每一位成员,作为这个社团的社长,我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不会有我们社团今天这么多的成绩,我真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我们的社团,大家能够为了我们社团的发展更多地出谋划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长演讲发言,供大家参考学习。
社长演讲发言1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初二(5)班的史越。有幸参加本次社长竞选,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我平时喜爱阅读,有时起兴还会涂鸦那么两笔。语文课上总能见到我活跃的身影。我曾与语文老师一起主持了语文活动《成长的烦恼》,这堂课后来被摄制成录象,在全国发行。我还曾在校演讲诵读比赛中,荣获演讲一等奖。
我校文学社是个优秀的团体组织,是我校文学爱好者的摇篮。如何使文学社——学校的文学中心,得到最大的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我想:
首先,我们社员应积极向同学们宣传我们文学社,鼓励同学们来加入我们文学社,让每一位同学认识到能参加文学社是一种荣幸。使我们文学社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无锡市文学社中的佼佼者!
其次,我们文学社应该培养大家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踊跃投稿。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社员的自身素质与写作能力,使稿件的质量逐步提高。
俗话说:官当不好是能力问题,人做不好是品德问题。我若有幸竞选上社长,将会谦虚、勤奋、诚实,虚心接受同学们的意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使文学社真正成为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今天的竞选是赛马,赛马是为了拉车,拉更大的车,要拉好车,只靠一匹马的力量是不行的,尤其对于我这匹普通的马来说,更需要老师的驾驭,同学的相助。我相信,有老师的鞭策做动力,有新社员的智慧做营养,有老社员的经验做导航。我一定不负众望,和大家一起为晓荷文学社谱写出新篇章,创造出新辉煌!
最后,我只想说这样一句话,如果给我一个展示和奉献自己的舞台,那么,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我的真诚,用我对工作的投入感动你们,报答你们!
谢谢大家!
社长演讲发言2
亲爱的志强社的兄弟姐妹们:
在志强社的这2年了,我留下了特殊的记忆。
我依然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我参加社团的那几份惊喜,时常不能忘怀。
我依然记得做完社团工作后,自己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但是取得好成绩时的那份欣喜。
我依然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社团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依然记得志强社评选“志强之星”过程中弥漫的自强、自立、自信与感恩凝重气息;
我依然记得三校区社团交流的拥挤热闹的场面,依然记得在社团例会奔放与随意。
我依然记得为社员过了一个简单“趴体”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那分真诚祝福,那惬意言语。与各学院分社交流时大家流露是期待的面孔,一张张笑脸。分社的兄弟姐妹们身上自信,自强,无怨无悔信念。
我依然记得和罗老师交流某些社团问题的存在瑕疵,那种争执过后留下的深深余季。还有那永不放弃的决心。
我依然记得社团的每一个人为了社团工作,志强演讲,素拓活动,而时而感到“忙碌”时而表现出焦虑,时而惬意从容,淡定化险为夷的样子,你们用行动证明了你的成熟你的稳重。
我依然记得你们上台竞选社干那般激情澎湃,那般信心十足,诠释着志强社“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眼神,倍感欣慰。你用言语向我们宣誓你的决心,你的追求,你的坚毅。
我依然记得聚餐时满流大汗时的喘息与快意,家一般的呵护。饺子宴时那开心的样子和每一张笑脸。
请你们相信,日后我会永远珍藏今天的记忆。和你们一起的记忆,雁园的银杏,年年飞絮成“雨”,相思江畔的追忆,追忆志强社那般浪淘沙尽,是非英雄的尘埃。
请你们相信,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在志强社如烟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志强社之“雨”,你的大学将缺少一份滋润,缺少那份快乐;若没有社团的遮盖,大学似乎缺少许多庇荫,少了点岁月的沉积。
请你们相信,你们一定还记得,志强社的今天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今天烟雨所累”而体现你“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人生定力。
请你们相信,你们为今天志强社所做的,将焕发令人陶醉的发香和桂香,雁园的湖畔令我们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
请你们相信,侵蚀志强社的岁月里,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社团的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但是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只有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志强社将是你的大学深深的脚印。
我们永远记住,志强社是我们的“家”,我们之间只是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但社团工作不要随意,合理分工协助,将会深受团队的魅力;
我们永远记住,不要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志强社将教会我们做一个踏实的人。
我们永远记住,不要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自强人的精神风貌,也许是我们未来成功的真谛;
今天我们们一起在相聚,相聚在这里畅谈我们的故事,述说我们的理想,谈谈我们的手头的工作,更重的是在这里能交一群一生的朋友。
但我也想想和大家说:
在工作中的我们缺少一份严谨,细致,踏实。少了点自信,多了一份依赖。少了一点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从容不迫心态。如果把志强社比喻为一片汪洋大海,那么我们每个人的才华、力量,便是大海中的每一滴水。只有聚滴水才可以使大海波涛汹涌,气吞日月,才可以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集体力量。
岁月的给我们有间,我们只要努力过,参与过,用心设计过,在志强社的舞台上留下过我们美丽的影子,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大学生活何尝不快乐,何尝不感到欣慰和感动,只要用爱的真诚经营你在志强社的故事,你就不会忘怀大学生活的这一刻。
谢谢!
x年6月25日
社长演讲发言3
诸位,晚上好。我是来自09级历史1班的叶洋。我的竞选意向是春秋学社社长。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踏出梦想的第一步,你不必看到整个楼梯,只需踏出第一步。如果你回答“是”,你已经站在迈向高峰的阶梯上。”我现在就在为我的信仰而演说,就站在迈向春秋学社社长职位的阶梯上。
只有解放自己,才能释放自己。上帝不会埋没任何人,除非我们要埋没自己!
“我肯定能拯救这个国家,而且非我莫属。”
多么牛气十足又振奋人心的“大话”!
它的版权属于大名鼎鼎的英国战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它诞生于灭亡已逼近大英帝国的危急时刻,诞生于英国国民对丘吉尔能否肩负起拯救国家重任的质疑声中。
然而丘吉尔兑现了他的“大话”,他将他的国民带出了苦难,他为英国在战后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成功地拯救了他的国家!
当前学术类社团发展面临相当大的困境,春秋学社也不例外。作为一名社团干部,我要像丘吉尔那样勇敢地站出来,以我的方式对我的社团负责。我要让春秋学社在校内外都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校十佳社团甚至是湖南省优秀社团。
有人会说我是在做梦,但我要说的是“一个连梦都不会做的人,他还能做什么?”
然而要壮大春秋学社,就必须接受挑战!
通用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在接管通用公司时,就像一位熟练的爆破专家,几乎摧毁了公司所有的一切。从策略到组织机构,从产品到薪金奖励机制,而他收获的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价值的全球性公司。
这诠释了什么?
没有大胆的摧毁,就没有大胆的成功!
我接手春秋后一定要破旧立新,建立一个于众不同的新春秋学社!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靠的是什么?是我和我的团队的坚韧与信念。
我们创造了梦,梦更成就了我们!
当马丁路德金高喊“ihaveadream”的时候,种族主义者的力量依然强大,但它最终没能阻挡一个伟大梦想的车轮;
当我叶洋在这里高喊“ihaveadream”的时候,春秋学社发展之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带领一个新春秋学社的崛起!
社长演讲发言4
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汽车班x,首先,请允我代表棋牌社全体社员向到场的嘉宾致以真诚的感谢。以及代表下一届成员向马上离职的原工作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谢谢你们的辛勤工作!
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参加社团换届选举大会,我要竞选的职务是棋牌社社长.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今天,我作为棋牌社社员,我想说:我不仅想做元帅,而且希望成为一名出色成功的能为大家谋利益的元帅—社长。我自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能够胜任这项工作,正是由于这种内驱力,当我走向这个讲台的时候,跨步格外高远,我便下定决心并向各位同学郑重保证可以成为一名团结社员的负责任的社长。
人人都说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大学的社团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大学生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棋牌社自创办以来,坚持以服务金山服务学生为宗旨,大力致力于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余时间,为此,我今天来竞选棋牌社社长,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金山,服务学生,为丰富大学生生活而努力。
首先,我认为我竞选社长具备以下优势:
一、我对棋牌社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的热情将激励我不断付出努力做到最好。
二、有了一年的经验,了解棋牌社的概况及运作。
再者,假如我当上了社长,我要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要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在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要进一步的广纳贤言,做到有错就改。
此外,我还要进一步提高处理学习和工作的矛盾,我将和全体成员一道自始至终地遵循“服务金山、服务学生”的原则,就职期间,我们将在有限的条件下,加强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
然后,我想为棋牌社的管理提出自己的工作设想。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团,加入社团,为社团增添新的血液.第二,在校刊中增加对所有学生开放的论坛,让学生有发表建议感想的地方便于我们进步。
第三,定期举行社员思想交流会.社员互相交流心得经验.共同进步。
第四:定期举行社内或校园棋牌大赛
最后,我只想说这样一句话,如果给我一个展示和奉献自己的舞台,那么,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我的真诚,用我对工作的投入感动你们,服务你们!
谢谢大家!
社长演讲发言5
大家好,我叫x(黑板上写下)。很好记,“像周总理一样为人民服务”,这是爸妈对我的期望。你们看我的名长的就像个社长,呵呵~
今天有幸能在这里参加竞选爱心社社长我感到非常的荣幸,非常紧张而又激动!我的演讲主要分为两部分:1、我为什么要竞选社长;2、如果成功竞选社长,我会采取什么措施。
一、为什么竞选社长
我想,这与我的个人理想有关系。
以前,我经常想“活着是为了什么?”为此痛苦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最终,我找到了让我很满意的结果:“蓦然回首”,答案竟然是我的名——“为人民服务”!用许三多的话说就是“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儿”,用最近看的一个电视剧《一升的眼泪》(黑板上写下)中的话说就是“活着就是为了帮助别人”。《一升的眼泪》真的不错,感人又励志,我把感想写在我的校内上了,有兴趣可以看看。呵呵,就算没选上社长,我也做了个广告了,没白来。
所以呢,对于我来说,有意义的事儿就是“教育”,就是“去帮助别人”。这正是爱心社的宗旨,所以我很想承担社长一职!请各位给我一次机会!
起初准备竞选时,我是很担心的,怕时间不够,因为这半年的《固体物理》课程是我们凝聚态的看家本领。而且我进实验室很晚,得忙着做实验。但是我转念又一想,我忙着弄gpa、忙着做实验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申请个好学校。那申请个好学校又干什么呢?回国后能更好的教育人。但是,将来教育人和现在当爱心社社长不是一样的么?!都可以影响一批人。而且说不定能影响的更多,这个在后面的竞选策略中会解释。况且既然现在能帮助人,我为什么还要等呢?!所以我就义无反顾的参加竞选了,而且我是要是全力以赴。
为了竞选,我昨晚找杨社长请教了一些关于社团宗旨、社长责任以及竞选技巧的一些问题,杨社长很热心,而且还把以前的会议记录发了些给我作为参考。再次表示感谢。之后我又仔细思考了一晚,今天白天大半时间我都在准备演讲稿,而且在房间里面模拟了几次。我坚信,“事在人为”,希望大伙能给我些支持!
此外,我是属于越忙越专注也越感觉到充实的人,而且,我想锻炼下自己,也想多交往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是我参加竞选的重要原因!
二、措施
1、继续加强团队内部建设,培养社员的社团归宿感
①、把社员的自我介绍做的更加详细些,把兴趣爱好一项再巩固下,促进兴趣相投的人一块儿打球,跑步,一起备考gre、toefl,一起探讨学习问题等等都行。如果大家不好意思自己搞,那我们就假借爱心社的名义来强烈邀请,等混熟了就好了。btw,锻炼这种东西,有人督促才不会忘!像我自己就老是忘!
②、社员自我介绍中,特长一项填上可能帮助到别人的东西,比方说,对于我来说就是日语入门介绍(我修过一学期日语,虽然学的不咋样,但是基本上知道怎么入门,对于想学日语但是又无从下手的人来说总能帮上点儿忙,所以像这种东西都属于能够帮上别人的东西,并不一定要擅长,了解就行。比方说你如果对拳击欣赏有研究就些了解就可以写上,哪怕从来没打过拳击),而且我可以知道gre、toefl的准备,也可以推荐凝聚态专业必修课的参考书,等等。
③、加强校友联系,根据需要邀请些校友回校交流,只要有需要,搞科研的、种地的都行!
④、强化bbs的建设,把社团介绍、会议记录、各个活动的从筹备到闭幕的过程、开支以及在爱心社的成长故事等全放在bbs上,供后来人查看;
⑤、鼓励大家用校内、qq等加强联系。在校内上少看点儿分享视频,多写点儿日志,这样就可一让你的心开个窗口让别人去了解你,而且有些不方便表达的歉意或感谢通过留言、日志等都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这是很好的无声的交流的方式。而且,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校内日志中只有百分之一二十是好友自己写的,其他的基本全是分享或转载,所以,作为爱心社社员,有必要做做表率,用网络更好的促进人际交流,更好的传递爱心,主导大学生的思想。
关于社长演讲发言
社长就职演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程佳媛,很荣幸能被大家信任,成为融心志愿者社团的社长。首先向大家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来自汾阳第四高级中学高一十班,从社团的发起到反展到现在的格局,我一路都在参与,可以说,融心社是我看着长大的。从开始的一名默默无闻的社员走到社长这样的高度,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尤其是被大家信任,让我更加树立了要为社团做出自己贡献的决心。只有这样,我才能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对志愿者的一片热忱!
社长的工作繁琐但很重要,它是社团正常运转的关键纽带。在社团召开会议、组织活动、人员管理、分数考核、日常监督等看似简单实则关系社团发展的事情上,我的经验还不是足够丰富。但是,我会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人员沟通 树立良好形象
大家都知道社团在之前的工作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出现了偏差。虽然换了新的领导班子,但与各位社员加强沟通交流,让社内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还最重要的任务。在人事管理方面,应本着“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原则,关心社员的发展,急社员所急,想社员所想。积极听取好的意见或建议。同时还要树立自己的形象,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努力钻研社务 提升专业水平
一个人的专业素质,是他在这个岗位上能否真正立足的先决条件。我深知,专业素质对我来说意味着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求索。我会利用在校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工作的经验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活动、每一个问题。
三、积极为校服务 追求工作质量
美丽的四中,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为校增光添彩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每一次活动做得更好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与目标。
我相信,在社团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上级领导的关心、各位管理层的协作、各位社员的热情以及我的努力,社团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爱我们的大四中,爱我们的志愿者社团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程佳媛
2025.06.14篇二:社长就职演讲稿 社长就职演讲稿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日就职之喜悦,不亚于奥巴马就任总统之喜悦。感谢初一tv,感谢塘沽tv,将来还有可能感谢cctv。
最近鄙人有所顿悟,自己最热爱的职业是“当官”。诗社的成立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不惜暗箱操作,通过送粽子等行贿方式多拉选票。天随人愿,民意不可违,鄙人终于如愿以尝地登上了社长的宝座。
我深知,在我们的社团里,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很多人对社长一职早以虎视眈眈,跃跃欲试。我官居要职,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如履薄冰,时刻提防着突发政变,被逐出政坛。所以,上任后,我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手脚勤快,任劳任怨,舍小家,顾大家,少做家务,常逛早市,花最少的钱买最多、最好的水果,清洗干净,杜绝“田园味道”,全心全意为社员服务,伺候好大家的肚子,让大家吃得高兴,吃得舒服,不辜负广大社员的信任和支持。
再次感谢大家推选我为社长,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这辈子做不成官太太,那就自己过一把官瘾!希望大家一如继往地支持我的工作,让我们的三艺社走出初一,走向初二!
谢谢篇三:社长就职演讲稿 篇四:竞选社长演讲稿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叫万讲,我来自于昭通市鲁甸县,现在就读于11级物理教育班,在班上担任班长一职,同时我在我们心路文学社的编辑部,另外我还在校团委社团联合部。我是一个乐观、积极进取、认真负责、活泼开朗的人,平时喜欢唱歌、打乒乓球等。
我今天所参加竞选的是社长一职,我相信经过我大一,一年努力和以前积累的经验,我有信心带领我们心路展望未来,让心路的明天更加美好!当然,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果大家给我当社长这一职,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去完善和改正,我当社长的目的是,提高自我的总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认识更多的朋友,以便于将来毕业以后能很快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没有目标或理想的人生是空虚的,是盲目的,当然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希望在大学期间把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像一部分同学一样:除了上课外就是,吃了睡或天天过两个人的生活。
我之所以参加心路,是因为我喜爱心路,希望得到锻炼学到东西,经过一年学习和锻炼,我感觉我当初选择心路是正确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给我一个机会担任社长,让我得到更多的锻炼,如果我能成功竞选,我将退出校团委的社团联合部和辞去班长一职,让更多的人的到锻炼。我会努力的把心路办得更加美好,让每一个心路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在我们社团充分得到锻炼,让大家感觉当初的选择没错。当然,我也会不断的跟老师、同学学习,举办许多健康、积极有意的活动,让大家感觉,以我是心路人而骄傲。如果我今天没成功竞选,我也不会气累的,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
文学社社长就职演讲稿
女儿荣任一鸣文学社社长,一篇就职演说辞让她绞尽脑汁,用了两天时间去构思,然后一挥而就,作品自以为无愧于文学社长的头衔。作为母亲,也不无得意之色。附录如下,与网友共赏:
文学是一种感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我能在此抒发我对文学的最真实的感受:文学是一种感情。
文学是一种感情,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是易安“一帘幽梦无人近,千古情人独其痴”的苍凉,是《虞美人》的春水向东流,是《钗头凤》的声声“错,错,错”!
文学是一种感情,是西天路上九九八十一难,难难皆菩提;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个个是好汉;是《三国》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红楼》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文学是一种感情,是金庸的刀光剑影,是村上的不羁放荡,是老舍的四世同堂,是琼瑶的儿女情长。是韩寒的叛逆,是安妮的忧郁,是郭敬明的悲情。我爱文学,不论是托尔斯泰的凝重,或是徐志摩的醉情,都无法改变我对余秋雨的那份衷情。他使我第一次听到了文字的声音,感受到苍白的文字,犹如化成一阵阵氤氲的水汽,拂过我的耳畔;一串串音符,冲撞着我的心灵。我仿佛清晰地听见了书中的文字正在呐喊;听见了作者笔下英雄心脏永不停歇 的跳动声。《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他从文明的废墟中走来,让我看到了文明的残垣断壁,让我看到了一种凄美,一种文化的苍凉。
还有一个人,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文学和现实的交相辉映。当我们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谁也不能否认她是空前绝后的。那种唯美,精致到只有中国文 字才能表达,迷茫到只有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她用一只眼就能透彻人性的本质,社会的现实。她的《倾城之恋》就是她的一只眼,让我们看到原来在爱情之外还有许多东西在主宰着爱情,反倒显得相爱是不足为道的。张爱玲,她是40年代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罂粟花。文学是一种感情,让我看到了,懂得了许多。它好象一江春水蜕去了我平庸的外壳,每一次夜深人静,捧上一本书,让文学洗去铅华,让浮躁而动荡的心回归平静,让感情在文学中静静流淌。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