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理哲学》杂感
怀着一份期待、一丝忐忑却又希冀着清空内心之前的所有认知与观点,我开启了这趟沁人心脾的管理哲学之旅。也许是与贾老师笔下的各种圣哲对话,思绪难免万千,可待提笔处,却感不知从何写起,巍巍大道,将何行之。
当老师开始点名认识我们的那一刻起,一股久违的、自发的警觉、专注开始蔓延全身、当课结束后又看到自己已经不由自主记了这么多笔记,猛然发现,这不是高中课堂里才有的那个奋进的自我么?
还是润泽湖的清水悠悠,长年累月早已将自己浸泡地习惯了这份安逸、懈怠与麻木。老师要求我们勇敢地讲出内心的声音,好让他诊断诊断鱼龙混杂的我们,有病治病、无病更健康。其实我想,时而迷茫、焦虑、思索的我们又何尝不渴望有位贤人指点迷津,好让前方的路走得更坚定、开阔些呢?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中讲究360度全方位评价,从高二开始,我有了通过记日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一些由于感情用事,自身认知狭隘偏激等做的错事、说的错话等总会在其中追悔莫及、责备审视自己。虽然《管理哲学》中说自我正确洞察力培养需要面临好恶、嫉妒、无知等多重障碍,反观自身,更多的时候我也只是片面地看到自己的某些不足,也缺乏每日每事反思审视的定力,实践中还不一定能完全改正完善,但这也总算是一种自我评价的意识吧。而让我包括其他很多人经常忽略的是、我们不太善于也常不屑于听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建议与评价,别人眼中的自己难道不更客观如实一些么?满招损,谦受益。大多数心理都明白和认可,实际中又能虚怀若谷地吸取听从他人多少良言呢?
所以,从第一堂课起,从即刻起!让我们努力去清空内心,静心虚心包容 地去跟着老师这个系统去做吧!不要轻易评论,不要轻易断定,以一种客观、冷静、谨慎、求证的科学态度去学习!万善根本从师出,而当老师感慨道他是受赵妈再三之托,务必带拉我们一把时,也许是最后一届带我们人力时,唏嘘之余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好好珍惜的决心。
回到第一章,管理哲学建立之重要性。哲学二字,深邃广博,常有箴言佳句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效。其实开始对哲学产生兴趣,还要追溯到高二政治课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当时是那么咀嚼有位,尽管现在看来有几分可笑。别人说记得那时自己口中常挂这么一句名言——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宛
如一名卫道士一般笃信不疑,如获至宝。可也正是在那时,一次无意的机会让我邂逅到所谓群经之首《易经》,原来这样本印象中算卦迷信的东西竟然能把人间的道理说得如此透彻!
“一阴一阳之谓道”,当我接受这个潜意识似乎也认同的道理而去观照很多东西时,明朗之余夹杂着质疑、思索。比如老师提出管理哲学重要性时两个背景,一个为当今管理理论的层出不穷,而缺乏普适性的却很少的现实背景,可算为阳,看得见的部分。另一个为需要建立以价值观为导向领导力培养体系的理论背景,此可算为阴,看不见的部分。有如西方的科学思想注重把宇宙的自然规律运用到自然世界中,创造出辉煌的工业文明,可算为阳,显性易见,物质至上。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则注重把宇宙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运用在人文社会上,方有五千年来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的连绵往续。此可算为阴。隐性深远,看透人生。
进入第二章本体观,我惊喜地感受到内心深处对心物一元、心物转化观点的认同感。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么?我们人类眼耳口鼻舌的认知是如此的有限,就如何敢大言不惭地对自己力所不及的部分妄加断定和评论呢?有看得见的部分,就有看不见的部分!正与反,长与段,高与矮,胖与瘦等等,阴阳相对,虚实相映,随时随地相互变化转换,本为同源,似乎是更为符合圆满的宇宙之道。记得以前我脑海会突生这么一句话——我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现在看来,正如老师在治学态度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排除内在的一切主观成见,既不接受一切的观念,也不拒绝,而是要冷静地透视他们的本质。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梁漱溟曾经也说:“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事实像是圆的,若否定一点,拿理智往下去推,则为一条直线,不能圆,结果就是走不通。”
这个世界真的如我们之前所被灌输的是物质的、客观的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似乎一直是不二法门,给你当头棒喝,将其他一切异端学说都排斥干净。可当越来越发达的科学将濒死体验、量子物理、能量守恒、耗散结构非平衡态动力学等引入实证,又与孔子、老子、耶稣、释迦摩尼等古圣先哲的思想所映照实证时,惊讶的发现他们早已领先了很久很多。或许如佛教中所言我们身处的是末法时代,在这里人类被物质贪欲越来越蒙蔽,智慧是远不及古代的。又或许那些深邃的先哲思想根本就是上个人类文明所传承下来的呢?这世界好
人你永远不用担心会没有,坏人却也永远赶不尽。孔子信天,有“敬鬼神而远之”之叹,老子奉道为万物之本,有可及界的存在,自然就有超越界的存在,至少目前谁也不能否认。这么看物质和意识不正是一阳一阴么?他们既然是同根同源,不生不灭,又怎么会有一方决定另一方的情形出现呢?当我们越来越发现心得力量是如此强大,是否会对心物转化的原理有一些思考呢?想到这,不禁对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最简却最高明肃然起敬,又看到如今顶尖的物理学所发现的相对论理论只是对佛陀几千年前佛学中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初步解释时,感慨之情更深。
还记得小时候和同学在课余聊起了外星人,显然都不相信只有咱们可爱的地球有生命存在吧?当时有一种貌似幼稚的遐想:万物皆是所谓各自模式里的生命的,通过科技的发展,我们渐渐发现微观世界里所谓分子、原子、夸克等,我常会觉得,一个富有活力的细胞,不也类似一个人么,他的内部又由许多更微观的粒子组成,完成着类似细胞的任务,再往上看,地球不也正像宇宙这个人的一粒细胞么?他们各自的星体间,各自的粒子间有他们的语言,过着超出我们感知范围的所谓生活?依次类推,小处至小无穷,大处至大无穷,各层次的不同运动,两端极限间有个契合点,构成和谐的圆,维系着某种共同的平衡,同本同源。是这样么?实在无从知晓,这世界的奥秘太多,岂是穷尽一人一生可探索之的?
进入第三章的认识论,比较东西方二元与一元认知模式的异同点,很多东西便会看的更清楚。其实现代人的思维法则,受到西方的影响,喜欢采用二分法,把一件事物加以分析,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再选择其一,作为答案,非黑即白。西方的管理,沿用这种法则,把人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反观我们中国本有的思维法则,崇尚太极,一分为二,却又归一而合,形成第三个概念。例如唯心、唯物是两个极端的概念,中国人看出两个之外的第三个概念,叫做“心物合一”。常常听人循循善诱时来上一句:“这世上事事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变的!”我其实变会想反问道:“这句话本身讲得的道理不就是一个绝对么?”此乃自破金身也?如果有些事情是绝对不变的,而另外很多事情是相对的,这从根本上是不是符合了相对性这一规律么?西汉刘劭的《人物志》中提到唯具中庸之德,方可成完美之才。中庸之道很多人解释为不偏不倚,恐怕也是有点问题的,凡事不可走极端这句话本身不及时一个极端么?会不会有些情境之中走极端是
可行合理的呢?当行则行之!恰到好处会不会才是中庸之道的合理解释?
整体、和谐、统一是属于我们东方文明的特征,我们作为个体想彻底地明白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就必须踏上漫漫的修心之路,只有不为外物所扰,自主的把握好内心,逐渐忘我利他,消除无知与贪求,充分地激发出内在的无限潜能与力量,这也是先贤圣哲们穷毕生之力所矢志不渝追求的吧。
当读到第四章管理的目标——人类的幸福观,我想不少人或许会眼前一亮,心里暗想这章终于和我多点现实联系与效用了吧。我十分同意书中提到的“人类内心对绝对自由自主地追求与实现就是人类身心需要得到彻底实现的自由幸福之路,但是我们只能够无限地接近这个目标,越接近,越幸福,却永远感受不到无限的自由,因为这是超越人类的感受的,感觉到的自由,必有不自由。”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好逸恶劳的惰性与趋乐避苦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系统与生俱来的惯性所致,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观点则印证了利他的最终结果是利己。惯性为阴,人类行为为阳,利他为阳,利己为阴,一阴一阳,一因一果,此为道哉。
其实谈到幸福观,不禁想反复追问自己的内心——你内心渴望的幸福到底是什么?你究竟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不断追求地是想要达到怎样的境界与目标?看完这章人类幸福观,反观自己二十年来的种种,我想自己已经有了个初步的答案——择善固执,反求诸己,但求无咎。不断完善自我的缺憾与不足,不断提高自我主体的能量层级,不断认识自我、世界、人生的本质规律,在追求自我的无限自由自主、永恒的幸福安宁圆满的路上全力以赴!生生世世当为之!对照当世,不管今后是进入哪个领域,只有遵循规律的指导,奋发图强,矢志不移,时时自新,成为一个对提升整个世界、家庭、团体能量层级有贡献的人,便可求得问心无愧!
我看了几章后,感觉有些受益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哲学的定义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二、哲学的三个层次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三、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变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的在给学生们说“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里就有哲学的含义在里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归结为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抉择。
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来描写哲学:第一句,培养智慧,这跟西方的传统很接近。第二,发现真理。因为人常常发现变化的事物,觉得非常迷惘,你就要发现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真实的东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实,让你知道这些变化有来源,有归宿。第三,验证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不能离开你我他每一个人。
前面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去验证价值。这样就会使生活产生具体的改变,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时候我有指南针,别人说这个路线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人最怕不知道,这样选择是受风气的影响,受别人的影响,甚至是别人的操纵,结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后不见得是自身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不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四、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看书到这里,我想,这不正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吗?我想学习哲学,应该学会用哲学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开这些迷雾。
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吧!
精彩语录: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经过某些磨难或是考验,觉得生命不像以前那么乐观,就会悲观,所以人会有乐观、悲观各种不同的想法。
五、书中给出的关于培养智慧的启示案例: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
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哲学的论文,感觉很是惆怅,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硬着头皮,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途径。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虽说略读过本书,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关于什么语义值、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虽说没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等哲学思想,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等等在哲学史上的皇冠级人物,这些人都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而说的:“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这是多么崇高的战斗主义精神,为了真理,且不论正误,至少是自己在追逐着心中的理念,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当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都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创造性伟绩。再看看我们熟悉的当代中国伟人---毛泽东,将更多的哲学思想用在了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上,熟悉地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邓小平更是将哲学的思想用在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说了这么多关于哲学的杂事,那什么是哲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果你问一百位哲学家,那恐怕至少会得到一百种以上的回答,因为至今关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据官方资料得到: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哲学史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化的总结
看完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太深奥了,太空虚了,我只想说,哲学就是对生活中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同时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吧,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应该多半的人会认为我的观点是一个谬论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让我来做一个简要的解释吧: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世界观,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方法论,虽然言语间没有什么典雅的词汇,但是这样对于我一个还未入门的伪哲学学者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多半是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罢了,但是通过浏览这本书过后,我更想说说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的意义何在呢?我想,要是学习一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不学也罢,自然,哲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直白的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其实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在我认为,哲学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因为哲学是智慧之学。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得一切事物的知识。一个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养,非有哲学基础不可。拥有哲学,好比一个人行路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没有哲学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这本书,其实,并不在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这本书不过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罢了(虽然这本书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代表性)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去理解哲学,感悟哲学,从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来。
最后,我以一则哲学笑话来结束这篇小论文吧。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满天灿烂的星斗,却预言第二天下雨。正在这时,他掉进脚下的坑里,差点摔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救我,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于是又有了一个关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
全部--部分--相对立面
死亡----生存: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觉.如一切明天都没有了,你会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数时间死亡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不可能清晰的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还有明天.实际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们掌控中.grey里面的,t如果爱就说吧,也许明天一切都没有了.任何一个感觉和词语,都是要一个反衬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世界尚没有悲伤,那也不会有快乐了.如果某一种感觉全部的占据了你的内心,那么你要留意去寻找相对的感觉,因为那个全部的感觉一定不是真实的也根本没有价值.
日常--->惯性动作可以让人产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觉,你必须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去突破自己.
灵魂的电流--->应该是部分感性的存在.回忆对人是重要的.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着计划和回忆的互动动作.虽然很多理论让你把握当前,其实,这很难.至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数是在幻想未来,和回味过去.只是今天也会成为回忆,未来也会成为今天.把握当前的心态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种全部的感觉中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比如你有一个钻石,你会永远拥有它.它放在你的仓库里面.永远不去提取.你偶尔会想想它的光芒,但实际生活中你不会天天带着它.但是有一天你的仓库失窃,钻石没有了.你就会经常想起那个钻石,想如果天天带着它的话也许仓库失窃的时候就不会丢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仓库会失窃.失窃前,你也会经常忘记你拥有这个钻石,这个就是计划之内的东西,也是在你回忆里面的东西,其实不属于你的现在.我觉得,改变,或者是体验到存在感,或者价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对立的体验感觉.事物矛盾的对立面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灵魂的电流基本是一种情感发挥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现象.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镜子里互相观望一样,当我们说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没有任何遗憾;而当我们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其实内心中,生活应该正在朝着这么一个轨迹发展吧
【世界上最好的老板】澳大利亚老板帕尔默说:人每次只能睡一张床,吃 一顿饭,驾一辆车,跟一个女人一起,所以我决定分一些给大家。为了感 谢员工帮他将企业扭亏为盈,他送给员工 55 辆奔驰,让 750 名员工出国 度假,宴请 2024 名员工及家属。员工们兴奋的说,这样的老板令我倾 120% 力量去工作。
【一只龟的四个哲思】1.永远脚踏实地而不虚张声势,一群人中最安静的 那个往往是最有实力的;2.永远耐住寂寞而不头脑发热,因为折腾是检验 人才的标准;3.永远稳步前行而不急功近利,因为思路决定出路,心态决 定状态;4.永远低调从容而不着急上火,先有千年王八才有万年的龟,积 累很重要!【服务创新】
1、要认真把握顾客对服务的期望。
2、用顾客的抱怨改进自 身的缺陷。
3、保持服务弹性满足不同客户的期望。
4、随客户价值观念演 变创新服务的内容。
5、产品设计要与服务体系结合。
6、有求必应要与主 动服务结合。
7、服务至上要与合理约束顾客期望结合。
8、服务的硬件建 设要与企业服务文化结合。生活给予了我们太多的负荷,我们用一种佝偻的姿势顽强前行。不要轻易 放弃外界馈赠的压力,只有经历跋涉的煎熬,挫败的洗礼,我们才会渐渐 厚重而充盈。摔倒了不哭,这是坚韧;摔倒了能够重新站起来,这才是坚 强。命运在我们行进的道路上投射了太多的阴影,有了坚韧与坚强,相信 自己终究会闪现光芒。
【马云:年轻人必须思考的 4 大问题】1.什么是失败?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2.什么 叫坚强?经历许多磨难,委屈,不爽,你才知道什么叫坚强。3.你的职责是什么?比别 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一点理想,这就是你的职责。4.傻瓜用嘴讲话,聪 明人用脑袋讲话,智者用心讲话,你准备用什么讲话?【彼得.德鲁克:如何不
辜负你的才能?】 “走出去,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彼得.德鲁克对 《基 于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说,柯林斯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但德鲁克却 告诫他:“要把才能应用于实践之中——因为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 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是一种结果”。【你必须要知道的】
1、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 王牌。
2、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3、不要活在别人 的嘴里,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4、小聪明是 战术,大智慧是战略;小聪明看到的是芝麻,大智慧看到的是西瓜。
【事业成功‘黄金法则’】第一,你能尊重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尊重你; 第二,你能信任多少人,就有多少
人信任你;第三,你能跟多少人协作,就有多少人跟你协作; 第四,你能让多少人成功,就有多少人帮助你成功。【沟通六原则】第一,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第二:有时候要和不喜欢 的人沟通,这是重要而不喜欢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第三:成熟的对话 一定是先从检讨自己开始的。第四:学会换位。第五:能够宽容对方的错 误。第六:直言有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 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 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如何定义成功?】成功并不只等于工作成就,也不只意味着名位权势,更不该只是银行存款。真正的成功,是生命的平衡状态, 就是兼顾生活的 方方面面,有工作也有休闲,有爱情也有自己,有财富也有健康。在生活 的任何两个极端中,找到属于你的平衡点,也就找到了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助您成才的 15 个建议】1.学会换位思考;2.学会适应环境;3.学会大方;4.学会低 调;5.嘴要甜;6.有礼貌;7.言多必失;8.学会感恩;9.遵守时间;10.信守诺言;11.学会忍耐;12.有一颗平常心;13.学会赞扬别人;14.待上以敬,待下以宽;15.经常 检讨自己。
【低调:是态度,也是智慧】1.别人持才自傲,你却虚怀若谷。2.别人卖 弄口才。你却多思慎言。3.别人拼命外显,你却韬光养晦。4.别人你斗我 争,你却远离是非。5.别人直来直去,你却融方于圆。6.别人争破头颅,你却以退为进。7.别人拿放不起,你却能屈能伸。8.别人趾高气扬,你却 不显不炫。[低调做人也是一种智慧]: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 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 有谁能取代她万物之本的地位„„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 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知道事物本来是怎样的,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上可能会怎样的,是有经验的人;把事物朝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是有能力的人。
【乔.吉拉德销售秘诀】 :
一、250 定律:不得罪一个顾客。
二、名片满天飞:向每 一个人推销。
三、建立顾客档案:更多地了解顾客。
四、猎犬计划:让顾客帮助你 寻找顾客。
五、推销产品的味道:让产品吸引顾客。
六、诚实:推销的最佳策略。
七、每月一卡:真正的销售始于售后。
【你必须学会的几个事情】 1.学会吃苦,吃苦是一生的本事; 2.学会忍耐,人生常常需要等待;3.学会尝试;尝试让人明智,尝试才有机会;4.学会
会 感恩,心存感恩,人缘必好;5.学会宽容,宽容带来快乐;6.学会沟通,增进信任,消除障碍;7.学会拒绝,有为有不为;8.学会妥协,在让步中
进取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 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能 闯过去,你就是赢家,闯不过去,那就乖乖退回去做个普通人吧。。所 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也不是要你出卖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着 渡过难关。----李嘉诚 人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有得就会有失,有升就有降,这些都是生活中 的必然现象。故达观者,得也泰然,失亦泰然。名利不是一个坏东西,但 如果人一但做了功名利禄的奴隶,那就一定会活得很累。如果我们量力而 行的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选择好自己应走的路,任他语打风吹都坚持 不懈,就会活得很轻松。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 去的曾经。——哈佛大学校训
西游记的 5 人团队分别代表了马斯诺 5 个层次的需求。八戒的需求是生理,沙僧的需求是安全,白龙的需求是归属,唐僧的需求是荣誉,悟空的需求 是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他们取经的目的需求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所以 一路上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八戒偷懒、沙僧撮合、白龙无闻、唐僧哭啼、悟空拼命。记得海伦.凯勒曾经说过,要鼓起勇气,振作起来;不要去追悔今天的失 败,而要去期待或许明天就会到来的成功。你为自己安排了一项艰难的任 务,但是只要锲而不舍,成功终将属于你。而且,在克服阻碍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一种快乐。【成功者的五大素质】
1、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2、有勇气去 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
3、有能力去发现那些可有可无的事。
4、有智慧 去分辨那些非此即彼的事。
5、有恒心去完成那些看似无望的事。【时时要铭记的三大要点】处事:谦恭一点,礼貌一点,淡泊一点。修养: 安静一点,慈善一点,沉稳一点。交友:真诚一点,大度一点,热情一点。饮食:均衡一点,节制一点,清淡一点。做事:博学一点,诚信一点,负 责一点。得意:低调一点,收敛一点,感怀一点。失意:忍耐一点,豁达 一点,参透一点。【人生 10 个关键词】:①定位:把握方向。②人格:凝聚力量③品味:品 味决定高度。④选择:选择决定命运。⑤进取:进取的高度与勤奋成正比 ⑥取舍:学会舍弃方能得到⑦进退:进退有度方能游刃有余⑧压力:潜能 在压力下迸发⑨完美:不完美才是人生⑩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中总有那么多失败、挫折、痛苦和折磨,这时请不要闭锁自己的心灵,请不要让自己的心灵布满阴云,请不要抛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敞开 你的心灵,让阳光走进来、让欢笑走进来,这时你会明白,挫折、失败、痛苦和折磨不是生活的全部和最终,它们会使你成熟、坚强、豁达,是你 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木桶新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应把一生的重点放在不断改进自己的 缺点,把自己培养成“完人”;而应经常分析发现自己的优点,并持续不 断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强人。木桶 理论是不太适合人的发展的,成功的捷径在于尽早发现自己的长板,然后 无限聚焦。【营销人应具备的信念】
1、销售者不要与顾客争论价格,要与顾客讨论 价值。
2、带着目标出去,带着结果回来,成功不是因为快,而是因为有 方法。
3、没有不对的客户,只有不到位的服务。
4、客户需要的不是产 品,而是一套解决方案,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卖。*其实,最好的营销是客户帮我们创造的,不是你自己做出来。你也许能 短期忽悠客户,但最终一定会被识破;你也许曾经服务很好,但只要欺骗 过客户,客户立马会感觉到,丢下你,弃暗投明。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