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诱惑》读后感
————有关人性
《行善的诱惑》一书是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有关人性的一本小说,书中对人性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为一个管理学家,作者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结合起自己不算丰富的阅历,去更加深入思考一些有关人性的东西。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读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增长见识,拓宽眼界,锻炼思维,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不止要认真的读书,也要认真地去读生活,感受人性。
《行善的诱惑》一书中,最让我感触深的便是主人公海恩神父的无奈的遭遇,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好人,他的动机是善良的,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如人意。本书的作者德鲁克以此为戒,告诉我们要做好自我管理,要做到“谨言慎行,自我领导”。或者换成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做人不但要正派,还应该聪明,懂些人情世故。
我觉得对于《行善的诱惑》这类书籍,阅读的时候就必须将书中所写之人、所述之事同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思考,去提高自己修为和境界。
说到“人性”,我们自然而然地便会想起”善恶“,也就是说人性的光辉面和黑暗面。的确,善恶是人性最重要的内容,但是人性是复杂的,远非简单的”善恶“二字可以说清道明。
古往近来,人的天性是向善还是向恶,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也
许人生来本无善恶之分,只是白纸一张,决定其最终色彩的是最初描绘的那几笔。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来接受的教育,便是善的教育,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给幼儿灌输的都是善的观念,于是,绝大部分人因为善的启蒙而心存善念,这种对善的推崇渗入了绝大部分人的血液当中。因此在涉世未深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心持善念,变化发生在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当中。
不过也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假设,假如有一个虚拟的社会,在那里没有法律,也没有各种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完全仅凭道德的力量去约束人们的行为,这个社会将会是怎样?我想稍微理性的人对这样的社会都乐观不起来。这样的一个社会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残酷的丛林,弱肉强食会成为唯一的生存法则。从这样的假设我们可以推理得出,人只是智商高点的普通的动物,上百万年的进化也并未使人脱离动物性。动物性是什么?我想就是不计手段地去生存并完全族群的延续。而文明的过程,就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去一步一步克服人的动物性,通过更加“善”的方式去完成生存和族群的延续。
这样说来,人由于天生的动物性的存在,其实是天性本恶的,但由于善的教化,善念深入人心,也成为几乎每个人信奉的道德准则。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恶就像一只关在内心深处的魔鬼,或者由于畏惧严厉的惩罚措施,也或者由于自身良心的谴责,这只魔鬼一般没法兴风作浪。
《行善的诱惑》一书的导读中写道“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有行善的倾向”(我认为这种倾向并不是来源于人的天性,而是教育和社会进化的结
果)。比如说一个小女孩要给灾区小朋友进行捐赠,我想这种捐赠想法的产生不是自然而生的,而是她的老师家长以前给她传达过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思想吧。尽量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才是人可以自然产生的想法,道德和法律去规范人在满足自己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承认人性本恶或者说承认人具有天生的动物性并不可怕,人性本恶同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没有任何冲突。人性本恶更大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要重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建设,完善监督和处罚机制,让心魔没有办法出来为害人间,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去努力地修身养性,克服自身的心魔,从而成为一个趋近完美的人。
人性是复杂的,人既会有“行善的倾向”,也会有“为恶的念头”。中国的牢头狱霸现象古来有之,作为一个“老传统”一直保持到今日。牢头狱霸作为某个小团体中的绝对权力中心,在失去有效的制约之后,人性当中的黑暗面被彻底释放,在监狱里为所欲为,人性的光辉完全被人性的黑暗面所覆盖。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善恶都是被激发出来的。以宽容待人,人也必以宽容待你。而与人争斗只会让矛盾雪上加霜以至到无法调节的地步。我们必须学会做一个聪明人,聪明人以自身的善意去换取别人的善意,用自身来影响自己的周围,为自己换取一个舒服方便的生活环境。
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和解读,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生活中所遇见的黑暗面,因为人性的黑暗面是一个共性,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通过对人性光辉和黑暗的更加深入地理解,才能让我们更聪明地做人处事。人性是需要被尊重的,即使是黑暗的一面也是如此,这只是进化中
未被消灭的动物的共性。有此认识,我们才能对世界的看法更加的宽容,让自己的心胸更加的开放和包容,更清楚地去观察生活的原貌。
学习人性,是为了让光辉的那面更光辉,对黑暗的一面报以更大的宽容和理解,以便自己用更加善意和聪明的生活态度去生存,给别人,给自己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借助家庭行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侯礼学
我班的学生大多家境富裕,为改变生存状态而读书的学生基本没有。上个学期,尽管我总是对学生说学习是实现人生理想,提升人生价值的必经途径,但总是不能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因为他们所经历的生活是那样的舒适和安逸,他们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所以觉得自己享受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期望,所以认为自己不努力没什么大不了。他们在学校可能学习认真,但是回到家之后就玩得天昏地暗,对父母的叮嘱置若罔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活动沦为最边缘的内容,学习行为中断,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涵养,不少同学到校之后消极怠惰的情绪笼罩在心头,觉得学习是太苦太累的事情。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班级管理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赵校长认为,有努力学习的意识也是“善心”的一种,开展家庭行善活动可以有效唤醒学生的努力学习的意识。所谓的家庭行善活动就是为人子女者充分尊重和热爱父母,为父母排忧解难,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学业希望,并通过努力去实现希望,让父母拥有快乐感和幸福感。
学生通过家庭行善,一旦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回报父母的最直接的方式,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家长在孩子行善的过程中,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会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管理,督促和激励孩子,让孩子保持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浓厚兴趣。基于此,本学期,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1、举行“我的一天VS父母的一天”的征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父母工作的辛苦,激发自我的学习动力。
学生周末回家,紧随父母一天,让他们观察父母这一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并记录下来,不少同学受到了强烈震撼。
有位同学写道:我的老爸早晨六点起床,到仓库里把货物搬到皮卡车上,八点送到市场。九点钟有一个北方人到摊位上买东西,老爸和他费了半天口舌,生意却没做成。十二点钟,老爸和其他商户一样,午饭叫的是外卖,二荤一素,饭刚吃到一半,又有人来买东西,老爸放下筷子,给他介绍产品,终于做成一单数额可观的生意,老爸把已没有多少热气的饭继续吃下去。下午三点,有人上门讨债,是三角债,老爸陪着笑脸,说了不少好话,才把几个凶神恶煞的人打发走。下午五点,老爸收摊回家,开车从福田市场到丹溪小区竟然用了五十五分钟,性子急躁的老爸一路骂骂咧咧,回到家,屋里漆黑一团,老妈还没回来,因要催赶一批货,她要在厂里督促工人加班……父母的生活并不是看上去那般潇洒滋润,父母兜中的每一张钞票并不是从水上飘来的。我每天的学习生活尽管枯燥乏味,但我不用和别人斗智斗勇,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我的生活是那样的单纯,和父母比起来,我吃这点苦算什么呢?
在班团活动课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我的父母在干什么?他们是不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你所观察到的画面?他们到底为了谁?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一脸凝重,我让学生再 1
次把自己所写的 “我的一天VS父母的一天”默读一遍,让他们再次受到教育。
2、将“做人教育家庭作业”作为家长和孩子增进感情、促进交流的平台,家长可以在感言一栏中写出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要求并付诸实践。
每个周末,我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想,定位下周的学习目标,鼓励家长写反馈意见。
下面摘录曾黎同学的家长的留言:
听了儿子的学习感想,我希望儿子继续努力,我相信儿子一定能实现目标。(2月27日)我发现儿子越来越懂事,已经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使命了。(3月30日)
希望儿子认真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情,做一个善于学习的孩子。(5月8日)
努力,用心,中考不用怕!(5月15日)
认真学习,努力奋斗,坚持20天,考上理想的高中。(5月22日)
运气10%+实力40%+心态50%=实现梦想。(5月28日)
儿子,我们相信你,你是最棒的,只要你认真对待自己,一切都是OK的,加油吧,儿子,你是我们的骄傲。(6月9日)
很多学生正是在家长的鼓励下,到校之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积极地投身于复习迎考的学习活动中。
3、在4月上旬,号召学生在家里举行“不拍吃苦、回报父母”宣誓活动,把宣誓的场面拍摄下来,把父母寄语和自我誓言写下来。我把有关的图片和文字制成展板,张贴在班级最显眼的地方,学生一看到展板,就会联想起当时的情景,让父母的影响力无处不在,让学生认识到不努力学习就是违背誓言,就是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下面列举几组典型的寄语和誓言:
【韦燕林】
好好努力!为接下的60几天好好奋斗,相信你一定行的!——父母寄语
为梦想努力!为自己努力!为家人努力!让最后的时间,成为不平凡的日子,决不让自己后悔!——自我誓言:
【余超】
希望你考上高中,相信你是个男子汉!——父亲寄语
在最后的日子里,奋起直追。为那梦想的高中,为圆父母的心愿。虽然日子不多,但我坚信,风雨过后的彩虹更美,奋斗过的生活更快乐!——自我誓言
【何绮纹】
孩子,马上就要中考了,作为家长,我们的心情好你一样,三年了,我们都看到了你为这一刻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对你有信心!——父亲寄语
不想看见父母伤心,那就要努力;不想看见父母再次东奔西跑,那就抓住一分一秒,只要有信心,奇迹就在眼前!——自我誓言
借助家庭行善活动,很多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习行为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1、厌学的有所减少。因为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个学习基础不大好,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成绩能不能上去无所谓。通过家庭行善活动,这些同学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父母的快乐和幸福,不努力学习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更是缺乏善心的表现。比如说杨志强同学,上学期明显表现出怕学习、讨厌学习的情绪,本学期认识到母亲在俄罗斯打拼的艰难辛苦,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努力,成绩稳居年级前70名。还有陈凯波同学,自小被父母视为掌中宝,怕吃苦,爱发牢骚,不爱学习,当他把自己的一天和父母的一天对比后,大彻大悟了,开始努力学习,上学期的数学成绩不及格,这学期数学成绩保持在80分以上。
2、以前一部分学生回家之后,或沉迷于电脑游戏或东游西逛,很晚才睡觉,到校之后神情恍惚,至少过两天才调整过来,在校的5天时间的学习效果打了折扣,出现“5+2﹤7”的局面。开展家庭行善活动,家长参与学习管理,加上学生通过自省,约束了了自己的行为,玩游戏有所节制,在家按时作息,到校立马投入学习,自然“5+2﹥7”了。
3、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以前,学生比得最多可能是吃、穿、玩。本学期,因为有了动力,许多同学的学习目标明确了,树立了适宜的理想,对学习成绩异常重视,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少有人叫苦叫累,主动加班加点的很多。特别是体育锻炼,全体学生态度积极,全身心投入,中考取得了佳绩。
总之,开展家庭行善活动既增进了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培养了孩子的感恩意识,又唤醒了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意识,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力,把努力学习当成回报父母、实现理想的神圣使命。
多行善,多感恩
生命是一种幸运,是一种奇迹.人类的躯体也许很脆弱,但心灵可以很坚强,人类的生命也许很短暂,但思念可以无限长.虽然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当我们诞生的那刻起,父母就赠与我们无限创造的可能.他们选择把年轻用尽,只为换来孩子的一生精彩,他们忙碌,他们操劳,他们有爱.爱是种本能,给我们无限的力量,爱是一种超凡的存在,让世间有爱的芸芸众生不会为恶,也让面临绝境的人们心中有着希望萌生,这是一种制衡的力量.“百善孝为先。”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希图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愿和行动。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整理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这古老的《孝感动天》故事中舜并没有因为父母对其怎么样而怀恨在心,还是用一颗善良的、感恩的心去对父母,最终成为孝的典范。
上面的故事中舜感动天地,但是当代人有是怎样待人接物的呢?答案大家都明了------冷漠。由于社会发展,导致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原来的家门邻居到现在的门门紧闭。以前的雷锋精神到现在的怕上当。从中我们发现一个事实,当代人待人接物变的很冷漠。天天都是他防着他,他不给他占一点便宜。越到什么严重的事情都不想管,不想问。常常伴有“不管我的事”的态度。
听别人讲过这样的故事,充分反应了现代年轻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她曾经很多次非常感激某个年长的阿姨或者老师,明明多年来心里一直念念不忘对方给她的指点和帮助,她却在最开始懒于或者也是不懂得不擅长去对方那里拜访下,而是因为调走了或者转学了,她就一走了之,心里明明觉得很愧疚,应该道别应该再拜访下,却忐忑不安,又懒于去做。
在家的时候,附近的超市和小店都非常熟,店主什么的都认识了,其他人每次都跟人家打个招呼,她却每次都很怕打招呼,她觉得认识就认识了难道她买东西就不用付钱了么?多累啊,所以她只想安静的走进去买我想买的东西,付钱的时候收银员跟她寒暄了几下,但是她没有应别人就拿了东西就走。这个例子充分证明现在年轻人待人的态度,都是一种与自己无关的冷漠态度。
这样的态度一定不可取。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所以只有通过良好的交流才能有好的发展,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隐藏起来,不去更好的沟通交流,学会待人接物。那么最后就会成为散沙,心中只存在自己,那么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别人的帮助。并且人类的快乐和幸福感,也来源于他人和社会,一个人孤立于凄凉的宇宙中,思想将难以维持。所以更好的为他人找想,帮助他人,从中也能得到精神上的快乐。
最近“白芳礼”老人的事迹感动全国,他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这个年纪应该想着天伦之乐,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爱的存在,善的存在。他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他的行善使得很多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很多孩子的运命从此改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平凡中折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丧失殆尽。白芳礼让我们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线希望。
人总有甘愿抛弃自身的一切也不愿意面对的痛苦,你最在意的东西得来不易,因为他高不可攀.而你很少去看他一眼的事物却唾手可得,甚至早已拥有而不自知…但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很有可能并不是你最需要的东西.先下社会的都市人对待亲情的方式有一部份是无所谓的,因为亲人的爱是那么泛滥,泛滥到他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像空气一般,所以不会去珍惜,总是去追求一些其他东西,例如名利,而身边的人,只当做一种”利器”.想到的时候假意讨好,没有利用价值了以后就不闻不问,好多老人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我们要对于老年人加强关怀,不要让他们奋斗了一生却换来无奈的离开.也许因年轻,所以不懂得,你弃之如蔽履的东西,父母长辈却视之为珍宝.我们想象不到的事还很多.最珍惜你的亲人,未必是你最深爱的人.所以,在追求你要的东西时,要小心不要伤害爱你之人,因为他们会非常伤心.其实所有荣景与理所当然的存在,都将凋零如斯.所以,我们要继续“白芳礼”老人的步伐,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别人。当你劳累时,有人为你沏一杯热茶;当你感到寒冷时,有人为你添一件衣裳;当你失落时,有人为你摆扰解难„„一我们不仅要多善良,还要传递善良的情感,行善是不可抗拒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芳香馥郁,温馨和谐,美好的社会吧!
“一日行善”班会活动感悟
九O五班
田浩
开展了“日行一善”班队活动后,我学会了很多。其实“善”是可以很大的,也可以是很小的,它分布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一次弯腰,一次驻足,都可以是善。日行一善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用心关注细节,有一颗爱心,每天都是一善!
“一日行善”班会活动感悟
九O五班
王佩淑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关心、帮助身边人的善念。“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受助者的快乐,就能让慷慨助人者觉得非常满足,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力量与美好。怀着共同的善念,一起踏上爱心旅途,一路撒下爱心种子。乐于助人的人,具有一种不寻常的魅力。让我们每天一善,只要我们愿意,世界会更加美好,更加温馨。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一日行善”班会活动感悟
九O五班
周隽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行一善,百日百善,千日千善。古有葛繁,有人请教他如何“日行一善”?对曰:“比如这里有条板凳,碍人走路,弯腰把它扶好放正,便是一善。”
不需要像富豪们那样把大把大把的钱用麻袋装着分发给穷苦人家。这样不叫行善,而是炫富。我们中学生,只要不放过行善的机会就行了。
希望“日行一善”不再只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习惯,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一日行善”班会活动感悟
九O五班
佘雨薇
一个人如果择善而行,每天做好一件事,无论遇到任何挫折都能坦然微笑面对生活。
所谓“成大事”,似乎离我们中学生有些遥远便过问更多的小事。这些“小事”,用心做,哪怕是“轻于鸿毛”,也是所谓的“善”。所以,“每日一善”更是容易。
通过这次班队活动,我认识到“每日一善”,其实只是举手之劳,就是一弯腰,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那样的简单。
而它的意义却非凡,它带来的是“善”,是每个人的正能量。“轻于鸿毛”的一个动作也可以带来“重于泰山”的能量。
做好自己的“每日一善”,为自己,为他人。日行一善,积善成德,善暖人间。
“一日行善”班会活动感悟
九O五班
朱越聪
本周四,我班开展了“一日一善”班队活动,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善事层出不穷,我不禁也有所感悟。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罗素的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人本要有一颗善良之心。善,要么是学会让内心变得善良,要么是学会行善。日行一善,未必是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此次班队课中,也出现了“一日一善”的典故,葛繁也并非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认为“扶起倒地的板凳”就是一善。没错,行善就要从小事做起。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认真学习,掌握好知识,也算得上是行善,是对自己行了善;帮助学习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这更说得上是行善。善,便是小事。
或许有些人也会觉得日行一善很困难。其实很简单,就像捡起地面上的一片纸屑,只是弯下腰那么简单。然而如果你懒得去做,便是困难至极。日行一善,积善成德,善暖人间。
“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记住伟人莎士比亚说的这句话吧!
李立国说,行善的理念和方式既有共同点,又有个性化,所以无论是高调行善,还是低调行善,默默无闻的做善事、好事,都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都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在慈善事业的贡献中来体现。慈善事业有宣传就能有带动,所以慈善事业的宣传对慈善事业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更多的爱心人士,默默无闻地做善事、好事,汇集成慈善事业发展的不断扩大的资源和强大的洪流,当然更有益于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作为慈善公益对象帮助群体受益的来源,也将得到发展。因此,我对这个记者的提问只能说,既讲共同点,又讲个性化,只要有利于奉献自己的爱心,只要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都可以认同,都可以提倡。当然在慈善事业中,对救助对象、扶助对象的尊严予以妥当的考虑也是必要的,这也要从奉献爱心体现在对象上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和设定。
最近,围绕我国富人行善的行为,社会中不时掀起层层波澜。一些行善之人过于高调张扬,以至人们对其行善动机产生质疑甚至是指责。事件演变至今,公众已开始关注行善人的账目、税收、人格等等,甚至将一些人的善行称为“暴力行善”。曾经的一些善人如今在公众眼里俨然成了恶人。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真心行善之人也却步于善。
笔者在此不想花费笔墨去分析行善之人的动机和出发点,只想从行善的艺术和方法上,给予行善之人一些忠告和建议。这是因为:不管其动机的善恶,行善的结果可能最终都有益于社会,既是如此,我们就该鼓励行善,让人们更加乐于做善事,并为行善之人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而且,古往今来,行善的确是有学问的。不讲究艺术,善意的出发点也会被误解,甚至适得其反。
基于此,笔者对行善者提出三个建议:
首先,一定要低调行善。我们行善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别人、造福社会,而不是为了赢取名声,否则,就不能称作行善,而是地道的商业行为。因此,真心行善者,以默默行善为宜。
《圣经 马太福音》6:1-6:4告诫行善者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指上帝――笔者注)的赏赐了。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指上帝――笔者注)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做善事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其快乐之处在于不寻求自己所做善事为众人所知,因为善行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举动,太关注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反而会束缚自己善意的心。做善事本身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一旦有了沽名钓誉之心,就极易引来诽谤与祸端。
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姚明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他认为公益应当平淡地做,每天持之以恒地做。有的人高调做慈善,但因为他的高调使得更多人关注到某一项慈善事业,这也是有好处的,只是他可能需要付出更多个人的代价。有的人低调地做慈善,秉承“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点,让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也有它坚韧不拔的价值在里面。
面对备受争议的陈光标高调行善的举动,正方(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与反方(数学科学学院)就“高调行善是否应该被鼓励”展开辩论。
开篇陈词 立论清晰
开场,正方一辩依次罗列出高调行善的合理性、重要性以及“高”与“低”的关系。强调高调行善所带来的双赢——既奉献出爱心也获得想得的名誉。
反方不甘示弱,指出高调行善一大弊端——可能会被投机者利用,导致无法控制的后果。她特别强调高调行善作为个人行为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作为榜样在整个社会大肆鼓励和宣扬就会形成错误的社会价值观,不仅不能吸引更多的人行善,反而会走向不好的方向。质询阶段 你来我往
正方二辩首先发问,从是否应该鼓励慈善事业、宣传不一定代表高调来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而反方二辩则从雷锋的例子、陈光标在汶川地震和台湾捐款的对比来强调自己的观点,观众鼓掌叫好。随即正反双方又围绕沙特捐款与陈光标捐款的对比和章子怡“诈捐门”展开舌战,据理力争。
反方三辩用幽默为新一轮质询开场:“如果说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而一只拿了老鼠在我面前晃了的猫是不是好猫呢?”,接连不断的提问,既表明立场,又陷正方于两难境地。赢得观众阵阵叫好。自由辩论 针锋相对
正方以王老吉在2024年捐款1亿进而销售额达到100亿的事例反驳反方高调行善有争议不能鼓励的观点;反方再次强调不能以个例来向整个社会宣扬,并举出韩寒的例子,社会理解韩寒辍学写书,却仍然鼓励广大学子好好读书。双方就“章子怡诈捐”事件唇枪舌剑,慷慨激昂。正反两队你来我往,铿锵有力。
短短的六分钟时间,数学科学学院的沉着冷静与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激情澎湃也让在场观众着实享受了一场试听的盛宴。总结陈词 最后反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调行善只会让普通人失去行善的动力,让受捐者丧失尊严”,“社会应该鼓励悲天悯人、上善若水般的行善”。反方四辩爆发力十足,理性却又严谨的总结观点,强调“高调行善不应该被鼓励”。而正方四辩一鼓作气,据理力争,犀利地指出没有个体哪来社会,没有高调行善的标榜哪有普通大众的效仿等观点,再次升华正方一辩李骁立论中的双赢观点。
本场先肯定了选手们的精彩表比赛由法政学院讲师李湛老师做了最后的点评。他首现。对于这次的辩题,他认为,是否应该高调行善应该放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讨论。有人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一切都以金钱来换算。可就在我们这座城市,就在我们的身边,却有这样一位“义士”,几年来,在几处农民工聚集处设立饮水点,常年为他们免费提供纯净水。不仅如此,几年时间里,就连那些享受着他免费提供纯净水的农民工们,也只能看见他送水时匆匆的背影,始终不知晓其姓甚名谁。
对于这种大公无私且不留姓名者,无以名之,我们只能称之为无名英雄。而不论对于这座城市还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种“义士”、这种无名英雄自然是多多益善。对陈光标的行为,“慈善”是否带有“暴力”、是否“作秀”,应该由受助者说了算。况且,如果能让陈光标和“陈光标式”的慈善行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摆脱人们对于一些富人“为富不仁”的负面观,即便是慈善秀,我们也应该理解、包容和支持。一个人只要做善事,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受到尊重,这是一个公民社会应持有的基本准则。唯有坚持这一准则,我们才能跨越慈善的“初级阶段”,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中国台湾网2月21日消息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著名民间慈善家陈树菊(台湾卖菜老嬷,平时生活非常节俭,迄今为止,她以自己的微薄收入默默向各类机构捐助了近32万美元的善款。2024年,陈树菊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今(21)日举行新书发布会。马英九出席仪式,当被问到大陆首善陈光标和台湾卖菜“菊嬷”陈树菊作法大不同、行善到底是低调好还是高调好的问题时,他表示,“行善可不高调,扬善不可低调”,但要注意受赠对象的尊严。
据报道,马英九今日下午与陈树菊共同出席“陈树菊——不平凡的慷慨”新书发表会,他表示,最近大陆慈善家来台,引发“低调高调”的问题,他认为“行善可不高调,扬善不可低调”。
马英九表示,中华文化告诉大家,默默行善是一种美德,不过,表扬好事也是一种美德,这能为社会树立一种典范。行善方式并无孰是孰非,只是要注意到受赠对象的尊严。
在今年9月21日举行的海南省实施无白内障盲省项目总结表彰大会上,记者见到了环球思捷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李先生———一位个头不高,平头,足蹬黑色休闲鞋,穿淡蓝色长袖衬衣、米色长裤的中年男子。
表彰大会上,他静静地坐在主席台,不发一言;为获奖者颁奖时,他宽厚地微笑,甚至有点笨拙地将奖杯颁给获奖者;表彰大会结束后,与会领导走下主席台合影,而他低头从人群里挤出,无言地闪避到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记者提出要采访他,他摆摆手:“不要采访我,去采访获奖的医生和护士,还有专家们,他们更辛苦。”
从他疾步闪避的脚步里,记者看到了一种大爱无言的博大胸怀。香港言爱基金,邢先生是创办人,单从字面理解,“言爱”就是要把爱说出来,而事实上,言爱基金是只做不说或者做了少说。
有人曾评价邢先生“高调行善,低调做人。”其实,他不仅做人低调,行善也很低调。“他不愿意让人知道是他在做善事。”省卫生厅厅长、省实施无白内障盲省免费复明手术领导小组副组长白志勤告诉记者,在去年2月21日于儋州举行的亮睛工程项目启动仪式上,邢先生就一再叮嘱不要在启动仪式上介绍他,如果一定要介绍,就说项目是由一位爱国的香港同胞捐赠的。项目开展后,邢先生曾几次到亮睛工程手术点考察。“他生活朴素简单,待人很和善亲切,与患者交谈聊天,像拉家常一样。”白志勤说。“邢先生做善事非常认真,也不求回报。”香港亮睛工程慈善基金会主席林顺潮告诉记者,海南亮睛工程涉及面广,要在全省筛查出数万名白内障患者,并安全地为他们做好手术,实在不容易。“这是件大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不光是有钱就行的,一定要有真诚的爱心。”林顺潮认为,正是源于此,邢先生才能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想到、设计到,比如为海南培养一支本土眼科专家队伍,让人们有了眼病能及时得到救治,甚至包括为患者补贴交通费用等等,此举虽小,却饱含深情。
在海南,邢先生的善举还有很多,美名远播的思源学校,也是由邢先生捐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他在海南捐助的金额累计超过2.5亿元。
低调:比喻不张扬或方法缓和 行善也应看初衷和过程
行善,不应分“行大善”和“行小善”。能行善者,觉悟高于不行善者;能力大者多行,能力小者少行。但是带着一定目的来行善,就偏离了善本身。想捐款,想行善,可以匿名捐款啊,如此高调行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行善本是好事,但莫变味,要授之以渔,而不是高调宣讲捐助鱼的过程。行善,是社会责任,但雇请威风锣鼔,岂不又是浪费成本,这笔钱又能让多少儿童上学,多少穷人脱困。行了善事没有人不知,最起码被捐助者有一颗感恩的心。
不论方式如何,行善都给慈善事业和弱势群体带来春天,值得肯定。但是善举的初衷和方式,也有必要扶正。否则,富人跟风慈善秀、作假帐、许空头支票,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受助者未得到实惠,反而给了投机取巧者沽名钓誉的机会。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