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最新文章

第一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立足课堂,进一步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在教学《麻雀》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我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随后,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颂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

又如《麻雀》一课,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猎人把狗带走了,可是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修改。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有的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又捧起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有的说“我担心小麻雀再受伤害,爬上树,把小麻雀的窝搭得结结实实的。”;有的说“我放回小麻雀,看到老麻雀飞回窝里,才放心地离开了。”;有的说“我把鸟巢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让它们的家又安全又舒适。”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在创新活动中闪现着人文精神的美丽。

总而言之,阅读的功能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因此,语文课的思想,人文因素,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学生自己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是伴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心灵的。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也只有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第二篇:人文性

也谈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注重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在关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具体教学活动中,不是单纯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人文性的内涵.另一方面,语文的人文性不能脱离语文的工具性,不能脱离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而单独进行,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载体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发掘人文性的内涵必须紧紧围绕文本,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直接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否则对文章的理解就成了“空中楼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家庭环境,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必然的会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不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就会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因此,在具体的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走进文本的深处,品味其中精妙的语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使情感得到陶冶.(二)解读人文性的内涵是不能被割立的.尽管每篇课文所包含的人文性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所包含的人文性内容不是自成体系的,如果把人文的内容当作一个被割裂的独立的部分来学习,那就会使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变成枯燥的说教.因此,语文课的人文性内容的传达只有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相结合,在听,说,读,写的循环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三)从教学方式看,人文性的熏陶不能靠简单的说教,抽象的说理和机械的灌输,而是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赏析,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平台,逐渐领悟理解的.怎样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三个“回归”原则: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语言的回归,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回归,从语文到生活再到语文的回归.坚持这三个原则的阅读教学,基本上能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一,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语言的回归.这一原则指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然后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领会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一篇优美的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应该是统一的,即“文道统一”.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模糊不清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又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如语文教师强调这课书的主题或主旨是什么.学生对于课文的主题或主旨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学生对于课文中较难解的字或句子却不懂,那么他所讲得主题或主旨,不是从理解整篇课文中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显然,这样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课外文本的驾驭,一离开课堂,学生就会变得无所适从,根本原因就是停留于语文思想的概括而没有回到语言中去.教一篇课文,必须突出人文性,引导学生透彻把握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提升,感情上的熏陶,现在的语文教材(苏教版)的

专题编排便凸现了人文性的内涵,如第三册第一个专题就是贯穿爱国主义的红线,给学生领悟理解提供了便利,然而办法只能是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读懂文章,让文章本身哺育学生,教师应避免满堂灌,填鸭子等一些刻板机械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教一篇课文,也必须突出工具性,引导学生从中积累字,词,句,段,培养语感,增强语言能力,然而办法只能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学习到字,词,句的运用.换言之,就是在“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语言的回归”原则下,强调语言与思想的结合,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第二,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回归.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分析课文整体把握和局部分析的利弊,并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优势互补,剔除弊端.假如片面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离开文章整篇的思想内容,去孤立,繁琐,机械地讲词义,讲句子结构,搞局部的训练,不仅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导致无法把握整篇思想内容,甚至连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功能也无法掌握.可现在的问题是在高喊人文性的口号下,又容易走到另一极端:不敢搞字,词,句的局部训练了,或认为在现代文阅读中无甚必要,或认为应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实际上,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回归这条原则的要义在于,局部的字词句段的训练,要从整篇文章出发,最后归结到整篇文章,两者不可偏废.这个“局部”不仅不可缺少,考虑更多的是怎么实施,怎么为理解文章内容服务.局部训练越彻底,越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体.它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是始终要把它置于整体之中.在许多教师的课堂教

学中,联系整体内容去分析具体句段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现在强调人文性,不仅不是否定这个做法,而且应该进一步倡导.只有大量,灵活,科学的局部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反之,只有在把握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字,词,句.就在这循环往复,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都有收益.第三,从语文到生活再到语文的回归.生活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诸多方面.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学生阅读课文,从根本上说,是出于生活的需要,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冲动;在阅读中,要依靠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积累与文本对话,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阅读的收获,又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位和言语能力.因此,阅读自始自终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沉淀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收获.要掌握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涉及的面大,要讲究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原则,既要在具体的字词句的训练中积累深化,又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的感悟思索,切忌急于求成,各执一端.长此以往,必将在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结合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尽管尚存在诸多问题,但终极指向的必将是有着良好语文素养的21世纪人才.b、尽量提供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的范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情操。”(陈克重《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灌溉》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课件应尽可能提供与教材有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生平、思想、典范作品及成就,文章写作的社会背景,有关评论等等。还可链接到Internet网,拓宽阅读空间。

c、注重“了解”、“朗读”、“领悟”、“赏析”、“创新”等教学环节。吸收古代语文教学思想,体现创新教育精神。

“了解”的内容是各种背景知识,让学生接受多方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法(余应源《语文教育学习》),没有朗读的语文课难以创造教学氛围。在设计的教学流程中,少点“分析” “训练”,多些感性把握,让学生在感受中“领悟” “品味”“赏析”“评价”。语文教学有要有语文味,理性分析太多,容易让语文教学变成技术性的教学,使人文精神流失。

“创新”包括创造性的理解和表达。语文课件要贯彻创新教育思想,让学生在与课件的交互活动中,自主感悟、积累、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创新能力。如教学《我的母亲》,在课件中设计了一个“质疑创新”的环节:要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母亲。学生们在畅

所欲言中进一步体会母爱,同时也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在讲授《道士塔》时,我让学生们去查阅其它有关中国文物流失的史实,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色。

第三篇: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摘 要: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24)-05-0084-01

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那么,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为什么要使二者统一?怎样做到两者的统一呢? 下面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具体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既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体现着人文性;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主导着工具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原因有下述两点:

(一)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我们母语的词语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就个体而论,一个人言语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是他实现个人意志和生命价值的过程,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和人格力量。言语活动在较高层次上集中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人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时,总是既掌握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充实和熏陶。而人为因素在充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性时,又潜在地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转化为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

2、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

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用法或段落句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育人问题。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学语文也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学科的教学就是教书育人,即在听说读书的训练中必须伴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由此,语文学科是担负传播、弘扬、发展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任务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四、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更要落实在语文教育的整体过程中。

(一)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

德育在语文训练中的落实并非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是在语文学科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是教师在悉心备课、刻苦钻研、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心安排。语文学科的教师应该在分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步骤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中,处处力求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二)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在语文学科的训练过程中,实施德育、美育的人为因素不仅仅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中,而且,语文学科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气质形象,语文课堂的气氛,语文学科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教学风格,都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或示范作用。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在于人与人的心零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人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气氛,德育和美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以上是我对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点认识。只有在理论上认清了这些问题,并加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搞好语文学科的教学。

作者简介:刘丹(1981――),女,河北廊坊人,大学毕业,现为承德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第四篇:“九级语文德育计划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邓小平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措施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具体内容

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所以本学期根据语文学科内容,向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2、教育学生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待人宽容。

3、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开展种植活动,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4、使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的意识。

feisuxs范文网【www.feisuxs】

5、学习雷锋精神,做诚实、勤劳、爱学习和关心别人的孩子。

总之,德育教育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融化贯通与各课当中,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进步.

第五篇: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

如何挖掘、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

我们教师都知道,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中,也体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对文章内容的理性探究,也要有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正是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魅力。重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呢?

一、挖掘文本因素,陶冶学生情感

文本,绝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组合,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实施人文熏陶的工具。“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把文学作品当作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积极发挥人文教育作用。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呢?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针对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第七册《珍珠鸟》这课人与鸟的亲近,互相信任是本文的重点。老师注意了小鸟的戏剧性变化。其实鸟能产生这样的变化就是源于作者对它的精心照顾,人对鸟的信任。这是本课的人文性。这才是文章的重心与中心。我觉得设计时可以按:我对小鸟的精心照顾、小鸟的变化,两条主线并进。侧重我对小鸟的态度。让学生抓住最受感动的地方细细谈。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最后,还应该把落脚点放在人文性上。在发散思维训练完后,老师应总结到: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一同生活在大自然中,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大自然才充满了生机,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乐趣。动物属于大自然,植物属于大自然,我们也属于大自然。你觉得,该怎样做才能使这只珍珠鸟更加快乐地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放回大自然。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才能达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按专题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组课文内容中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留给他们足够时间思考。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我们就围绕“学伟人”这个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这组课文中的伟大人物有孔子、鲁迅、彭德怀、史丰收„„展现在孩子眼前的是一个

个英雄的、伟大的、令人崇拜的人物。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孩子去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对于学伟人、感悟伟人精神也更加深刻而广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一些深刻的思想、感人的形象、正确的道理、优美的语言等人文因素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

3、拓展文本内容,通过实践体验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又一途径

语文课程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共鸣、审美愉悦和哲理启迪,但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融入情感,提升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例如:《牛郎织女》后第四题:“读完这篇民间故事,你对故事中各个人物一定有自己和认识和评价,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再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书后习题:“你认为巴金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巴金爷爷身上,你得到最大的启示是什么?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关于最大的启示,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是珍惜时间,有的可能觉得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诸如此类,教材没有过多的束缚,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没有标准答案诠释者的冷峻,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理解的多元化。通过实践体验,缩短了社会现实与学生语言交际的距离,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入耳、入眼、入心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悟性、灵性与创造性,学生会自觉地做一个懂得爱护人、体贴人、关心人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珍视独特感受,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向学生添加某种外在的思想或精神,而是注重在语文教育中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自由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充分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这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不可缺少的阳光、气候、土壤。

例如,《烟台的海》是一篇语言文字十分优美的文章,它介绍了烟台一年四季海的独特景观。导入新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烟台不同季节海的独特景观,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了它的美,逐渐入境,阅读兴趣被激起了。紧接着我让学生接触文本,从文本入手来体悟它的独特。要求在初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反复读,读中思,读中悟,读出感情。学生明确要求后,兴致高昂地投入课堂。在稍后的交流中,学生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还交流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表达出对烟台冬天的海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赞美,因为它具有挑战性;有的则表达出对夏天的海的喜爱,因为它像少女,温柔恬静;更有人喜欢春天的海,因为它给

人以希望;而偏爱秋天的学生则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烟台人们为此忙碌而充实„„

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把阅读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感悟,读中去发现。因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丰富性、差异性、独特性,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简而言之,在阅读活动,我们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作品的各种艺术及其表现方式的批判性评价,注重在讨论中训练学生,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人体验。阅读教学无固定的探究形式,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通过阅读作品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这是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所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三、拓展课外知识,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学生在课堂上拓展、延伸,但充实要在课外。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布置人文性的作业,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感受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写读后感,组织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搜集有关的作者资料、相关的作品。引导他们进行社会考察,去发现搜集民间的优秀艺术作品,去发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学生的作业体现出无限的情味,无穷的趣味,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作业,感受到完成作业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每学期举行古诗诵读赛,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花十分钟阅读一篇文章,并作好摘录。开展故事周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储藏下几个有趣的、有意义的小故事。每周小练笔,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挖掘、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去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同时引导、带动更多的学生走上这条路,为长大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作好准备。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发现自

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四、注重言传身教,注重潜移默化

在学校中,老师是许多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在日常的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让教育充满绿色,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多给学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给学生“温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老师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风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学中,师生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发挥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语文教学资源中的人文因素呢?

一、倡导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它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它还提倡跨领域学习,提倡语文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

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类似于当前中学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共同研究为主要特征,注重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一般遵循“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应用(问题迁移)”的基本流程。

三、加强实践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加强实践性学习最大的益处是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学习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既增强学习知识的直观经验,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与能力。实践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学习辨别是非曲直。

四、重视体验与感悟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的铬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语文学习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虽然学生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痕迹深深。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与感悟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

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学生会在这样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因此,我之所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一面,是因为以往教学往往对工具性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的一面。这就造成语文教学的片面,和学生发展的缺陷。目前,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从而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