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推进创新型试点城
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
杨委【2024】26号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区战略,按照《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的总体要求,围绕杨浦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总体要求,就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为重点,以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为保障,进一步营造“珍惜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为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坚实的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区发展转型。
创新机制,以用为本。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创新人才发展政策,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事业平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三区联动,共建共赢。强化区校、区所、区企人才战略合作,实现人才共引、共用、共育,集全区之力、汇全区之智,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特区。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坚持服务重点产业领域,引导、发挥用人单位对人才开发培养的主体作用,加快引进、培育新兴、高层次人才,统筹各类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2024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9.5万人,其中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60%以上。人才贡献率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35%以上。专利成果产业化率保持每年递增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比率保持在50%以
上。区域内集聚100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创业人才,集聚1000名重点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培育10000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
2024年,把杨浦建设成人才集聚力强、产业辐射面宽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区,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区,成为人力资本投资体系完备,最具创造活力,最富创新精神,最优创业环境的中心城区之一。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海外人才基地建设,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
以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为引领,以“3310”政策体系建设为突破口,聚焦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海外人才集聚机制,加快杨浦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提升城区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加大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进一步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以国家“千人计划”和上海市地方“千人计划”为重点,发挥区域内知名高校、重点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科技园区、科技社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磁石”效应和主体作用。深化与国家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市侨办、市外专局、海外华人团体、科技(产业)行业协会、科技(人才)中介等机构的合作。在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区逐步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站,强化沟通、咨询、联络和信息发布功能,提高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针对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加强政策制度的创新力度。立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加强政策梳理和政策调研,重点在人才创业政策、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管理体制等方面突破创新。在创业政策方面,建立完善政府采购和政府示范应用优先扶持政策;强化政府资金对金融、类金融机构的引领,探索设立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引导基金和主体多元化的投贷、创投联盟。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推进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人力资本投入的制度建设;推动用人单位在人才薪资结构、期权、股权、保险福利等制度创新。在人才管理体制方面,适度放宽重点产业企业工资总额限制标准,在柔性流动、职称评聘、联合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所突破。
加快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度。建设以海外人才创业大厦为标志,以杨浦留学人员创业“一体化”园区为主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申报设立一批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入风险投资、产业资金、科技中介等第三方机构,健全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内容多样的服务体系,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政策宣传、资源统筹、信息交互、项目组织等专项职能,提升“千人计划”杨浦分窗口服务水平,建立“一站受理、协同联动”的服务平台。
(二)实施人才多元化开发,支撑重点产业发展。
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战略,围绕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以杨浦“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市型工业和商旅服务业”发展为导向,实施人才队伍整体开发,实现“第一资源”与“第一生产力”的有效结合。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开发。依托国家、市重大科技专项落户,充分发挥杨浦创新基金作用,建设“人+项目”的人才培育和开发机制,围绕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院所重大攻关项目、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全面落实国家、市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推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各类组织机构间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建立区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企业等用人主体功能,建立权责明确、评价科学、鼓励创新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制定区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评估标准,健全有利于人才创新的使用、激励各项措施。积极发展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
推进创业领军人才开发。加快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功能开发,培育和形成以现代设计、服务,精密加工、制造为主的创业集群。提升YBC、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科技创业中心功能,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在创业投资多元化和降低创业成本、创业风险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完善政府信用担保、无形资产投融资、创业风险补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机制。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才开展以自主知识主权转化为主的科技创业。积极引进能够引领产业发展、代表产业实力、提升产业能级,集“创造、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创业领军人才。积极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积极推进环同济国家设计产业基地和国家设计中心建设,加快集聚一批国际设计大师,打造一支具有行业引领性的现代设计人才队伍。优化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交易平台、知识产权园对科技中介人才的集聚功能,发挥科技中介人才对创新创业的融合聚变作用。完善对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扶持政策,以创智天地为重点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批产权质押、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科技银行等方面的科技金融领军人才,发挥金融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撬动”作用。积极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人才能力培训工程,加快对具有国内外影响、行业权威、熟悉现代服务业运营模式,掌握关键技术、优质资源的现代服务紧缺人才的培养。
完善高技能专业人才开发。发挥国家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作用,重点引进和培养物联网、智能电网、精密加工、数控机床、仪器仪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以职业技能院校为基础,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四位一体高技能人才开发培养体系。健全标准统一、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渠道。落实“首席技师”培养开发计划,做好区域“百名产业精英”队伍建设,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选优推优力度。在重点产业领域对急需紧缺、掌握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推行股权、期权激
励和协议工资或项目工资制、柔性延迟退休年龄等政策。
加快各类人才队伍整体开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通过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一线锻炼、严格管理,提高党政干部服务、推动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发展的履职能力,建设一支“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担风险、敢破难题”和“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爱民型”党政人才队伍。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企业经理管理人才、社区服务等各类人才队伍的统筹开发力度。继续深化“名医师”、“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大力实施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和社会工作人才素质提升计划。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功能区建设。
完善具有区域特色和适宜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努力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新江湾城创新基地、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代表的科技园区、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滨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带五大功能区建设。
优化人才事业环境。在重点功能区建立适应不同产业领域、技术特征、发展阶段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创业载体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企业战略合作,建设功能完备、运作有序的创新平台。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简化行政审批和减少行政收费。推动建立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加快集聚现代商贸、生产性知识型、金融(类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建立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人才绩效评估和信用管理系统。形成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
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和信息发布机制,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引导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区域统一、标准、规范、高效、优质的人才公共服务网络,完善开放式、自主性教育培训体系。引导企业建立补充性或商业性养老医疗保险。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领域,充实完善公益性、公共性服务功能,支持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产品提供,形成可以充分满足区域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对接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的专业化、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
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完善城区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国际人文社区,以新江湾城人才公寓、现代星洲城人才驿站、“虚拟人才公寓”为主体,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解决各级各类人才长期和阶段性住房需求的安居工程。加快国际学校引进、规划立项和建设工作,协调引进具国际医保资质医院或分支机构落户杨浦,统筹优质教卫资源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多渠道解决人才子女教育、家属安置、医疗保健问题。
(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深化三区联动。
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促进校区知识创新源、科技园区产业转化带、社区基础平台的有机融合,推进人才队伍共育、优势资源共享、联动机制共创、人才高地共建,实现城区发展共赢。
坚持人才队伍共育。创新多方联手、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机制,完善“多平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注重发挥既有创新水平又有创业特长的“两栖”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企业高层次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任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创办科技企业和到企业兼职。支持人才以重组、共同合作等方式争取国家和上海市跨学科、跨领域的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和研发项目。完善人才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流动。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坚持优势资源共享。发挥各类平台服务人才创新创业的功能,通过财政补贴、共同分担等方式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研究平台向创新创业人才的开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和区域性行业研究中心,提升人才技术创新能力。设立区域创新创业人才信息库,搭建科研成果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平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制度,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支持创新创业人才依托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
坚持联动机制共创。加强以人才开发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主线的人才工作探索与创新,健全和完善“区校领导联席会议”、“组织部长例会”、“人事处长例会”、“城校企知识联盟”等区域性人才工作定期会商机制,不断优化区域人才工作网络。围绕建设低成本创业载体、开放式创新平台、专业化服务体系、国际化人文社区、高水平教卫资源、高效率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主体多元、责任落实、分工协作的共建工作,强化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以服务重点产业领域、建设重点功能区为导向,共同突破行政管辖制约,超越地域资源限制,打破人才所有权禁锢,不断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进一步确立以实现人才价值和社会贡献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共赢机制。
坚持人才高地共建。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形成区域紧密人才战略联盟,加强在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学科、技术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多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整合各方资源,优化政策体系,形成整体合力,推动社区、园区、校区在学术、技术、科研、产业等领域的协作。主动加强与高校重点学科的共建与联建,创新技术转移的模式和机制。联手提升基地内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做强做大科技孵化基地。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建设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和技术平台。
五、保障措施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
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加强人才工作组织保障。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作责任,加大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中人才工作权重。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汇报制度,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人才工作落实机制,每年制定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单项实施计划,推动人才管理职能向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加快政策创新的转变,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人才工作,确保人才工作推进有力、落实有序、成效显著。
加大人才优先投资力度。探索建立人才发展、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机制。保障教育、科技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完善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分级分类人才资助体系,发挥鼎元资金和“3310”计划专项资金等的引导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投资领域。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推进区域创新创业多元化资金体系建设。对接国家、部委市创新创业人才开发项目,多渠道募集人才发展资金,确保人才投资资金源头有保障,过程有管理,投入有实效。
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以素质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强工作调研,拓宽交流学习、挂职锻炼等培养渠道,培育和造就一支适应创新型城区建设需要,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科学理论,熟悉人才成长规律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工作专职干部队伍。
2024年11月2日
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创新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整合和协调各种创新要素,探索和建立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创新体系,以此作为**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创新工作成效
(一)确立任务目标,抓好建设落实
2024年,根据试点工作要求,**政府发布了《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意见》,启动了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推进具体工作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办下发了《关于****2024年-2024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任务分工的通知》,确立了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工程及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保障措施任务分解,明确了在****建设****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工作内容。
(二)强化基础平台,创新基地建设
1、打造创业孵化载体。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建设,建立区域创业孵化平台的认定、考核、管理及扶持促进机制,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管理体制。***人力社保局联合***、团委建立了1个规模性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合经信委依托***创意园建立了***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充分依托区域内高校、社会单位共同组建校企联合体,打造了包括***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服务中心在内的首批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个。目前,***个孵化基地已成功孵化、培育、壮大了***家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实现产值****万元,累计纳税****余万元,带动就业****人。孵化成功率达70%以上,注册微型企业存活率达85%以上,入孵企业到期出园率达95%以上。
2、搭建交流融合平台。通过创业就业促进会,为创新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搭建起“交流、服务、融合、发展”的平台。为创新企业及个人提供创业项目论证与咨询、创业项目开发、投融资等全程服务。同时,针对创业服务需求,开展“三帮一”帮扶工作,即每一个创业团队,获得由一家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支持,获得一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定点帮助小企业的支持,获得一名专业导师指导小企业的支持,近200家微型企业团队获得指导与帮扶。2024年-2024年,开设创业课程600余学时,培训学员4000余人,完成项目指导200余项
3、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人社局与工商局、财政局、税务局、科委、***银行***分行等各部门,联合打造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了服务平台的创业指导、企业注册、财务代帐、专利申报、商标注册、人事代理、法律援助、创业贷款等为一体的服务,为创新创业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同时,通过社会征集、学员提供等形式,收集和开发了**个大类、8小类、***个项目的创业项目库。组建专家服务团,为创业学员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建立了企业“诊疗室”、“大学生创业沙龙”等后续服务平台,加强了创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项目合作。
(三)以自主创新企业为主体,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扶持 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各类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建设完善地方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创新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对创新企业的支持作用,深化各类企业小额贷款申报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大工作覆盖面,解决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201**年至2024年共为****家企业及个体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万元。另一方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启动金、创业补贴资金、就业见习等政策文件,为**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启动金***万元,发放创业补贴****万元。
(四)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1、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加快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围绕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示范基地、技能竞赛“五个建设工程”,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优秀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同时,着力推进建设“示范基地”,2024-2024年,共打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家,获得人社部****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打造***所技能专家工作室,其中首席专家工作室***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所。
2、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24年,依托***业园**区,成功申报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加强辖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协调联系,及时下发了“****”、“****计划”、“国家支持计划”和“****人才工程”等申报文件。建立创新创业人才信息库,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
3、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帮扶。强化大学生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养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开展实用性强、易学易用的就业技能培训;通过YBC项目,开展大学生创业导师帮扶工作;建设创业青年青春加油站,并重点围绕开展“青年创业沙龙”、“创业导师课堂”、“青年财经课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依托**创意园,新建**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个,提供见习岗位***个,接纳各类见习人员***名。
(五)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
营造保障和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开展市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宣传创业文化、弘扬创业精神,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创业成功案例及优秀创业代表进行报道,通过推优荐才、选树典型,激发自主创业的热情,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营造“创业有保障、轻松创业、全程无忧”的良好创业环境。结合多渠道创业活动推动大学生为重点的创业引领工作,从创业培训到创业资金扶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业前引导、创业中帮扶、创业后跟踪。
(六)促进创业新机制改革,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通过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多层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市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一方面,对孵化基地社会效益、服务效率、服务能力和管理规范进行考核,健全考评激励制度,唱好“孵化、融资、培训”三部曲,提高创业孵化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以创建市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抓创新求突破,树典型显亮点,将个体创业行为凝聚成创业文化,合力打造创业人才“洼地”,共筑创新创业城区。
二、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碎片化,未形成工作合力
各部门涉及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帮扶措施众多,但缺少全面、系统、规范的设计,造成政策重复、多头运行、资源分散等问题。目前,***、**、***委等众多部门均有出台扶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等部门均有打造创业孵化基地,部门与部门间为形成工作合力,在项目引进、技术指导、信息提供、资金帮助等方面缺乏一个综合性政策指导,使政策的权威性和导向作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部门间资源不共享,创新创业工作被动
受现行管理体制局限,部门间未建立健全的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制度。虽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领域范围内,做了大量工作,但缺乏部门工作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协调。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未形成“共享、共育、共用、共赢”的良好局面,使创新创业工作覆盖面拓宽难,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被动。
不断深化、完善****等部门的创新创业工作联动机制,发挥*****基础良好和创新环境优越等优势,紧紧抓住新一轮大开发和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过程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发挥高校创新源头作用,鼓励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为微型科技企业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环境,在全民创新、科学发展上创造经验、形成特色。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汇报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杨浦区委、区政府
今年1月,国家科技部根据基础良好、特色鲜明、示范性强、体现层次性等原则,确定杨浦区为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之一。在韩正市长、沈晓明副市长等市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市科委、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杨浦区委通过了《上海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区政府制定了《上海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国家科技部,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政策支撑体系研究。今年3月,沈晓明副市长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我区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汇报,并对突破重点和政策建议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今天,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我们的汇报,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更增强了我们加快建设试点城区的信心和决心。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要按照“试点城区、先行先试”的要求,着眼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到2024年,把杨浦区基本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市场要素汇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国家科技创新型示范城区。
--基本健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框架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建成若干个示范区域。
--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38%;集聚6000家以上科技企业和100家以上中介服务机构,其中上市企业10家以上,达到上海科技小巨人(培育)标准的企业50家以上。
--全社会研究与实验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其中企业投入占投入总额的60%以上;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5%。专利成果产业化率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5%以上,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比率保持在50%以上。
--培育和发展现代设计、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发挥杨浦知识创新基地作为创新型试点城区核心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争取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促进杨浦滨江从传统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总部经济转型,构筑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相结合的现代服务经济滨江发展带,建成东方渔人码头等若干标志性区域。
--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金融投贷联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10大研发、设计和制造中心。依托风险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打造上海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功能区和试验区。
--成为全国科技创业苗圃试点单位和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打造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服务体系。培育创业苗圃项目500个,孵化器培育孵化企业400个。
--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打造高端人才汇集地。区域内100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杨浦新兴特色产业领域高端人才1000名;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0000名。
二、措施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主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搭平台、造机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一是以上海市和教育部签订部市合作协议和上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争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关政策在杨浦先行先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三区联动。二是致力于建立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服务链,打造有杨浦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
三是以加快国家级海外人才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落实国家“千人计划”,完善十大扶持政策,进一步出台吸引人才、留用人才的配套政策,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
四是借鉴硅谷银行等一批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理念机制,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先行先试,力争把杨浦打造成科技金融服务集聚的功能区,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按照上海市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聚焦发展知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产业集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所突破。
六是高起点规划并推进滨江岸线杨浦段的开发,突破传统工业转型瓶颈,加快滨江发展带功能提升和资源整合,推动滨江发展带由传统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总部经济转型。
三、建议
1、建议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相关工作纳入科技部、教育部与上海市的部市合作框架,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研究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议建立由市分管副市长牵头、市相关委办局和杨浦区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
2、不断加强与张江国家高新区的对接、联动,部、市、区共同推动杨浦知识创新基地成为国家高新区。
3、将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纳入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争取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获取国家更大支持。
4、建议按照03年推进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做法,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我们坚信,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杨浦一定能够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宣讲提纲
(2024年3月18日)
为使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杨浦区从本月开始,依托东方讲坛、“一线工作法”等平台开展了系列宣讲活动。应广大听众和读者的需要,现将宣讲提纲刊载如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国家科技部决定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推荐申报的基础上,根据基础良好、特色鲜明、示范性强、体现层次性等原则,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区)试点工作。2024年,科技部先后组织了3批专家到杨浦实地考察,在总结杨浦的发展报告中指出:杨浦的发展,是在区域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型国家战略较好的一个实例,建议将杨浦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2024年1月5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把杨浦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1月10日,杨浦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称号,成为2024年全国首批确定的20个试点城市(区)之一。
一、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国家战略
建设创新型城区是承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创新的力量。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24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4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科技部开展创新型城市(区)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
建设创新型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世界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一致感到,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只有顺应这一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才能在全球科技革命的竞争中,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把握先机、占据主动。前不久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表面上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世界发展观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建设创新型城区,是加强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上海大事
杨浦建设创新型城区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上海正在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反复强调,科技创新是决定上海未来发展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只有始终将其贯穿于全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海才能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崛起。市委明确指出,要把调整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是上海区县中唯一的首批入选城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2024年1月,市政府专门发函,向科技部申报杨浦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既是对杨浦六年多知识创新区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上海推进城市转型和发展的大事。
(三)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杨浦机遇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为杨浦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供前所未有的空间。当前,杨浦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反映在制约杨浦结构转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依然不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内涵仍需深化;主导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有待加快;旧改、就业、救助等民生工作十分繁重,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矛盾需要下更大力气解决好;城市管理顽症仍需攻坚破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将促进杨浦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取得新突破,加快这些制约杨浦创新和发展的问题的解决。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形成领军人才、创业资本、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集聚的良好态势。首先是提高影响力,杨浦第一次从上海战略站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上进行先行先试,这种影响是空前的。其次是增强辐射力,有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国家就有可能在政策、资源和项目等方面,给杨浦更大的实践空间,率先形成先发效应。再次是加大吸引力,有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国际、国内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各种创新机构和人才,向杨浦集聚的可能性将不断加大。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进一步加快城区转型发展,惠及百万杨浦人民。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不仅是科技的创新、知识的创新,而且是城区的创新,是杨浦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创新,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创新。发展新型经济将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带动创业、城区综合实力提升将有力带动老城区改造,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通过三区联动的模式,科教资源将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学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同时,也将为区内科教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使杨浦社会更加和谐。按照品质生活示范区的目标,将使杨浦城区现代化建设、城区面貌、生态环境、人文氛围、生活品质、居住质量全面提升,使杨浦成为创新活力涌动、创业氛围浓厚、投资环境优良、经济社会协调、自然生态和谐、人文居住温馨的现代化新型城区。杨浦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推动杨浦新一轮发展的又一重大契机,意义非常重大,要举全区之力做好这项工作。2024年4月,在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5周年之际,杨浦区按照国家科技部和市科委的有关精神,启动了向科技部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有关工作,并邀请上海社科院等单位总结杨浦的老工业城区转型经验。区委还先后邀请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着手编制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规划方案,方案得到了科技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2024年1月16日,八届区委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决定》;1月20日至22日,区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
二、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实践基础
杨浦有着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三个百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2024年4月15日,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六年多来,杨浦区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自主创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坚持把老工业城区的改造同发展知识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结合起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走出了一条依靠“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创新驱动”的老城区内涵式转型发展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高度评价:上海杨浦实施“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把一个老工业城区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资源优势和实践基础具体包括:
杨浦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调整空间。区域内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等14所高校;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全军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5个专业技术平台和502台大型仪器设备已加盟到上海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外开放服务;有150家科研院所,其中省部级科研院所18家;有两院院士5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747人,全日制大学生占上海的40%、研究生占50%、国际留学生占20%;老城区产业衰退和旧区改造为大学和科教用地的拓展提供了稀缺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大学用地经过这几年的拓展,已经由4.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近12%。杨浦牢固确立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2024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确定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城区发展“两片一线一带”(东片高校集聚区、西片高校集聚区、中部连接两片创业走廊和南部黄浦江滨江带)空间布局规划,把大学作为整个城区发展的核心,统筹规划和配置发展资源,突破资源分散和整合的瓶颈,“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旗帜,形成了区、校、企围绕一个理念、一个目标,共同发展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载体共建、利益共赢的生动局面。
杨浦初步构建起了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产业创新载体和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大学周边先后建成了复旦、同济等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个专业化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创中心,科技园区建筑面积已达到130万平方米,建成了上海最大的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有3680多家中小科技企业在大学科技园区集群发展,并形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等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基地。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和5大技术创新要素服务平台,包括研发服务、创业投融资服务、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和人才服务平台。汇集了一批发明专利成果和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全区专利申请数2024年达到3483件,发明专利占60%;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1%;连续获得2024-2024、2024-2024、2024-2024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汇集了全国首家高校技术市场、上海首家风险投资服务园,成功引进了美国硅谷金融集团等一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立了政府引导的担保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中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建成了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引进西门子、德国大陆集团等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高端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和高端资源与大学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结合,建立起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知识经济成为杨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024年以来,区域经济一直保持在18%左右的发展速度,增加值翻了一倍,区级财力增长了4倍以上。现在,杨浦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科教为特色、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至2024年全区二、三产增加值比重从2024年的30.7%、68.3%调整为22.3%、76.4%,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24年的26.5%提高至32.7%,三产对区级税收的贡献度已达到77.2%,以电子信息和环保节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24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杨浦经济逆势飞扬,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30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4.05亿元,同比增长8%;杨浦在全市综合绩效考核中名列中心城区第一。
杨浦的资源优势及六年多的转型发展成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选择杨浦的主要原因。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标志,杨浦实现了从上海战略开始向国家战略跨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与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既有深化,也有创新,是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更高阶段。
三、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目标和任务
总体要求:“一条主线,四个着力”。科技部在关于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批复中明确指出,杨浦的“先行先试”,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围绕“四个着力”:一是着力调
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运行模式,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三是着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基地建设,提升可持续创新能力;四是着力落实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和制度条例,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开展,以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指导思想: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增强自主创新战略为目标,以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着力点,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以科教、人文、生态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共享为依托,以推动创新创业集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为抓手,充分发挥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知识经济密集区建设,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氛围和环境。
发展目标: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市场要素汇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智慧城区,在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综合创新能力上居于上海乃至全国前列,成为面向和服务全国的科技孵化种子基地,培养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战略定位:“四地四区”。一是知识经济策源地与新兴产业引领区;二是创新创业集聚地与服务经济先行区;三是高端人才汇聚地与高教改革试验区;四是先进文化弘扬地与品质生活示范区。
基本原则:“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内涵式发展;二是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坚持城区结构调整,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国际化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民生改善;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弘扬“四敢精神”。
主要任务:推进“六动”。一是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在大学带动城区、区校融合发展上有新突破;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在构建有杨浦特色的孵化服务体系上有新进展;三是坚持金融创新推动,在金融与科技结合上有新跨越;四是坚持要素涌动,在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上有新作为;五是坚持区域互动,在辐射长三角、实施国际化战略上有新拓展;六是坚持政府主动,在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上有新举措。
重点区域和重大功能性项目:聚焦“五大功能区”。包括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新江湾城创新基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滨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带等。
四、继续解放思想,弘扬“四敢精神”,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八届区委十二次全会号召:“全区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举全区之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为杨浦在新起点上实现历史新跨越而努力奋斗!”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对杨浦广大干部群众来讲,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一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就是要闯难关、越门坎,就是要破瓶颈、解难题,就是要冒风险、担责任。为此,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弘扬具有杨浦特色的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的“四敢精神”,继续保持“杨浦那么一股劲”,吸收一切先进成果,勇于突破体制机制等各种发展瓶颈。要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把创新作为贯穿于城区转型发展始终的灵魂和生命线,为突破体制、机制、观念上的束缚注入无穷活力。
二要咬定目标、坚持不懈。杨浦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功地从一个老工业城区初步转型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准确把握开创性与坚韧性、操作性的高度有机统一。因此,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必须认准战略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一以贯之的态度紧扣城区转型发展主题不松懈。要始终牢牢扭住“四地四区”的战略定位,不等不靠、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三要全员参与、合力推进。要把“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广泛组织和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依靠和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部队、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人人服务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人人奉献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强大声势和社会舆论氛围。
发扬井冈山精神
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按照区委组织部要求,秉着接受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宗旨,我区青年干部赴井冈山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习实践,通过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了党性修养。
这次学习培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在井冈山的旧居;缅怀了烈士陵园、小井红军烈士墓;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了解历史;互动教学,我们进一步走近革命先烈和了解他们后人的生活„„在这短短5天的考察学习中,我的思想一次又一次得到升华,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洗礼和震撼。通过这次专题教学和现场教学,井冈山精神深深扎进我们的心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将始终用井冈山精神激励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将这股劲头投入到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工作中。
一、学习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
井冈山的斗争历史以及之后的中国革命充分证明了井冈山道路的无比正确性,这也正是井冈山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光辉写照。邓小平同志带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这也是对“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的今天,我们应很好地继承和弘扬“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精神,为我们工作开拓出更多、更新的思路。我们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始终连结解放思想,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按照区委要求,加大力度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新一轮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1
二、学习井冈山精神,就是要依靠群众
革命实践告诉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共产党走的就是群众路线,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先进科学发展观,无一不要求我们党员干部一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先。我们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树立历史是人民群众缔造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群众观念。这样,才可能做到心中想着群众,工作深入群众,才能更有效的发挥集体智慧,为建设杨浦创新型试点城区做出努力。
三、学习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坚定信念
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立身之本。一个共产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理想动摇了,信念崩溃了,就会目光短浅,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党员的一种自觉理性,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看到井冈山对革命文物的收藏,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信念,才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宝贵的资料,才能从这些宝贵的资料中真实、完整地了解我们党的历史,汲取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教训。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就需要这种坚定信念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之行虽然短暂,但井冈山精神给我的影响是深刻的,我体会到革命胜利成果来之不易,我将把井冈山精神与建设杨浦创新型试点城区的目标相结合,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准确把握当前杨浦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主动思考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期做好本职工作,为杨浦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胡辉
2024年9月22日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