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最新文章

第一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

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24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术、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支撑带动作

用不断增强

2024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2366.2亿元,较十年前增长60%以上,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壮大。工业实现增加值4939.3亿元,是1999年的4.5倍,年均递增15.9%,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331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1%。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350亿元,年均递增13.7%。其中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091.5亿元,是1999年的4.3倍。

(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按照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和占全国市场份额5%以上的标准,目前四川以工业小类划分的优势产业共有52个,比2024年的17个增长了2.1倍,位居西部第一。形成了攀钢、长虹、东电、二重、五粮液、泸州老窖、成都卷烟、新希望、二滩水电、四川化工、新光硅业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打造了数字家电、大型发电成套设备、水电开发、合成氨、多晶硅、钒钛制品、名优白酒等一批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产品。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89.6万亩,73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95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优质水果、名优茶业、精细蔬菜、道地中药、优质生猪和特色林竹等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科技创新服务、农产品加工为导向,重点打造了三江流域水电开发基地,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为代表的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西钒钛制造基地,川南综合化工产业基地和川东北天然气产业基地。围绕建设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就

(一)特色农业

2024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03.4亿元,比1999年增长5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1.2元,比1999年增长1.24倍。粮食总产达3500万吨,时隔八年后重新跃上700亿斤台阶。油菜籽产量189.5万吨,生猪出栏9020万头,分别比1999年增长73%和40.1%;优质果、精细菜、名优茶、优质茧的比重分别达到49%、52%、40%和35%。全力推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再造一个都江堰”工程,积极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特色果蔬、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林竹、烟叶、蚕桑、花卉等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小家禽,建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二)清洁能源

我省已形成以水电、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2024年全省清洁能源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接近50%,占全国清洁能源的比重达2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十年来,水电发电装机容量由770.89万千瓦增加到2223.67万千瓦,年均增幅11.2%;水电发电量由222.87亿千瓦时增加到835.51亿千瓦时。开工建设了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级二级、瀑布沟等一批大中型水电工程,建成了二滩、紫坪铺、龙头石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天然气产量由83.54亿立方米增加到175.11亿立方米(全口径),用量由46.9亿立方米增加到102.1亿立方米,全省气化率达83.6%,居全国第一,重点建设了普光、龙岗、广安、九龙山、通南巴等大型气田,是我国三大内陆天然气主产区之一。

(三)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5.6亿元,年均增速达25%,高于全省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近10个百分点。总产值、新产品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均稳居西部第一,增幅位于全国前列。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产业逐渐在成德绵集聚发展,攀西地区钒钛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重点打造了绵阳数字家电、成都电子信息、乐山硅材料、自贡新材料和攀西钒钛等一批重大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位居中西部首位,信息安全产业占全国30%以上的市场份额,航空航天产业总产值

居全国第三,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钛产业基地。

(四)装备制造

2024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0.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3.4%,实现销售收入2024.6亿元,利税211.7亿元。近几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尤为迅速,保持了年均35%的高速增长,成为四川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了

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先进、研制水平领先、配套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拥有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东方电气、二重集团、成飞集团、资阳机车、长征机床、新筑路桥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大批地方配套企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清洁高效(含核电)发电设备、冶金化工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石油钻采、铁道机车车辆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是国内三大重装基地之一。在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为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五)农产品加工

2024年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77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5.8%。重点发展名优白酒、生猪制品、茶叶加工、特色果蔬、竹浆造纸、丝麻棉革等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拳头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名优白酒占到全国高端白酒市场份额的36.5%,位居全国第一;肉禽制品、羽毛(绒)加工、精制茶叶、优质饲料、中成药、果蔬饮料分别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28.9%、12.5%、7.6%、7.3%、5.9%和5.5%。基地建设发展迅速,重点打造白酒金三角、川中生猪制品深加工基地、川东北食品纺织加工基地、川西北牦牛、肉羊、特色乳品深加工基地和川南水禽深加工基地。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144家,涌现出新希望、五粮液、通威等一批年销售收入上百亿的龙头企业。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2024年共有132家企业、62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6家企业、187个产品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23.6%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了iso、haccp等标准化体系建设。

(六)现代旅游

十年来,四川旅游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全省旅游总收入以每年上一个百亿元台阶的速度增长,2024至2024连续五年名列西部第一,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四川模式”。2024年受地震因素影响实现总收入1091.5亿元,预计2024年可达1400亿元,实现外汇收入2.5亿美元,分别为1999年的6.2倍和2.5倍。立足各地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以“四大世界遗产”为支撑,打造了九寨沟、黄龙、藏羌文化走廊、剑门蜀道三国文化走廊、青城山-都江堰及大熊猫基地、川陕红色旅游区等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涌现了雅安“碧峰峡模式”、成都“五朵金花模式”、“锦里模式”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旅游景区。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新的形势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努力开创西部大开发第二个辉煌十年。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第二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编辑。

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

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24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术、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024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2366.2亿元,较十年前增长60%以上,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壮大。工业实现增加值4939.3亿元,是1999年的4.5倍,年均递增15.9%,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331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1%。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350亿元,年均递增13.7%。其中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091.5亿元,是1999年的4.3倍。

(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按照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和占全国市场份额5%以上的标准,目前四川以工业小类划分的优势产业共有52个,比2024年的17个增长了2.1倍,位居西部第一。形成了攀钢、长虹、东电、二重、五粮液、泸州老窖、成都卷烟、新希望、二滩水电、四川化工、新光硅业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打造了数字家电、大型发电成套设备、水电开发、合成氨、多晶硅、钒钛制品、名优白酒等一批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产品。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89.6万亩,73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95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优质水果、名优茶业、精细蔬菜、道地中药、优质生猪和特色林竹等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科技创新服务、农产品加工为导向,重点打造了三江流域水电开发基地,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为代表的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西钒钛制造基地,川南综合化工产业基地和川东北天然气产业基地。围绕建设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就

(一)特色农业

(二)清洁能源

我省已形成以水电、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2024年全省清洁能源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接近50%,占全国清洁能源的比重达2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十年来,水电发电装机容量由770.89万千瓦增加到2223.67万千瓦,年均增幅11.2%;水电发电量由222.87亿千瓦时增加到835.51亿千瓦时。开工建设了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级二级、瀑布沟等一批大中型水电工程,建成了二滩、紫坪铺、龙头石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天然气产量由83.54亿立方米增加到175.11亿立方米(全口径),用量由46.9亿立方米增加到102.1亿立方米,全省气化率达83.6%,居全国第一,重点建设了普光、龙岗、广安、九龙山、通南巴等大型气田,是我国三大内陆天然气主产区之一。

(三)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5.6亿元,年均增速达25%,高于全省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近10个百分点。总产值、新产品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均稳居西部第一,增幅位于全国前列。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产业逐渐在成德绵集聚发展,攀西地区钒钛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重点打造了绵阳数字家电、成都电子信息、乐山硅材料、自贡新材料和攀西钒钛等一批重大产业基地。

第三篇: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综述

特色工业培育发展情况调研素材

一、麦积区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传统优势产业实力显著

“十五”以来,麦积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0.6亿元,加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近年来的发展,麦积区目前已形成了以机械、食品、制药、电器、建材、轻纺、化工等行业为主的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鲜明的区域工业体系。其中以星火、锻压和长城果汁为代表的一批机械制造和食品饮料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产品数控机床、大型车床、锻压机械、凿岩机、铸造机、果汁饮料、特色食品等均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以成纪药业、华圆科技为代表的制药行业技术力量雄厚,优势比较明显,开发潜力很大。

2、新型特色产业发展劲头强势

“近年来,麦积区坚持比较优势同市场需求的有机对接,在继续延伸传统优势产业链的同时,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制药等新兴特色产业。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万吨浓缩苹果汁年需要消耗2.5万吨苹果,占目前全市苹果产量的二分之一;天水威龙葡萄果园股份有限公司落户三阳川,已流转土地17164亩,栽植苗木5300亩;天水雪园农业开发有限公

4、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麦积区工业企业坚持把技术进步与加快培育主导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托现有基础,突出主导行业,推进全区工业经济合理布局与优化升级。星火公司近年来认真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多种产品获行业或省、市科技进步等级奖,该公司已申请专利113项,年平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5.2%。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等三户企业荣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天水华圆制药设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四户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天水风动工具有限公司等四户企业技术中心被确定为省级技术中心。五是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廿铺工业示范区现已成为天水经济开发区两个“带动区”之一,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00余万元,入园企业已达到48家。其中长城电工、万达电气、天森药业、成纪制药等25家企业已建成投产,目前大部分企业运行良好,电传所石油钻采装置、片式电子、陇新生物科技、丰收农业等20个项目正在建设。天水高新技术工业园是2024年经省经贸委立项、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全省第一个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各种投资3600多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引进工业项目9个,项目建设投资2.4亿元,其中长城果汁饮料、家园饲料、华建商砼等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间资本聚集能力弱,依靠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但受现行金融体制和企业资本运营状况的双重制约,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贷款异常困难。六是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管理人才匮乏,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管理理念落后,企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和提高。

三、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1、机械制造产业

重点扶持星火、锻压、风动、电传所等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骨干企业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支持骨干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跨国公司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所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区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促进我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以项目为支撑,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设备、落后工艺和落后产品,保温隔热材料、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深度开发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工艺陶瓷等产品。

3、农副深加工产业

打造食品、果蔬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重点发展果蔬深加工、饮料、乳品、粮油食品加工等产业。以麦积区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天水市及周边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把壮大龙头企业与发展种植基地结合起来,一果蔬制品、食品加工为重点,围绕我区特色农产品,着重发展苹果、桃子、葡萄、花椒等果蔬制品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能力和深度,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加快发展果蔬农产品加工业。

4、能源产业

依托天水周边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煤气层资源,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铁路大交通网络和交通枢纽效应,以天水华能热电在三阳川建设2×300MW级热电联产机组项目为支撑,发展煤电能源,余热利用及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积极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煤气层资源向民用、化工等方向转化,重点发展甲醇、二甲醚、醋酸、甲醛、聚丙烯等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实现周边资源在麦积聚集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周边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势,积极为周边地区提供新能源产业协作配套,快速引进和发展生物质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着力发展生物质乙醇、生物质柴油等和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

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工业规模。二要实施大项目。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实施大的项目才能有大的发展。要放宽眼界,拓宽思路,立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方向,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我区传统产业优势和农村土特产品质优品繁及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紧抓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和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当前,要统筹抓好华能热电联产、奔马啤酒10万吨技改等45个在建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风动公司矿用井下救生舱、锻压大型制管成套设备、中铁天工高速铁路扣件生产线、卷烟厂改造升级等一批即将开工的重大工业项目协调保障工作,做到以大项目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三要做强大企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驻区企是我区工业的脊梁,也是我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驻区优强骨干企业扶持服务力度,全面兑现“10强50户”企业的税收奖励政策,集中财力推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知名品牌,有市场份额,实力强、规模大,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龙头骨干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四要开辟新园区。工业园区是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把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强区进程的突破口,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园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我区现有的四个工业园区中,廿铺工业示范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已无土地可供工业项目落地,甘泉科技园和三阳工业

逐年加大对小企业的投入,着力抓好成长性小企业培育工作,重点扶持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形成工业企业梯次推进的格局。

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麦积的实际来看,当前尤其要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作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科技为先导,加快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切实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力。一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企业为中心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集成创新体系和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支持星火、锻压、风动、华圆等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优势行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动成纪、天森等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开发合作,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继续支持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推荐和认定工作,抓好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的储备、申报、推荐等管理工作。要加快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二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快引进技术项目的消化、吸收和转化,大力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新型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和水

16、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加快构建新型工业经济体系。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辅以强制性法律和行政措施,大力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制造,逐步形成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一要切实提高要素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资源集约利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发利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项目。二要强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向。要适应国际反补贴的要求,整合政府扶持经费的使用,调整支持重点,优化经费的使用方式,提高使用效益。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工艺和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产业、产品和企业,探索运用经济手段调节企业资源利用行为。三要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逐步建立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建立控制污染排放的长效机制。四是要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抓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推广各类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

2024年4月24日

第四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罗田县人民政府我县版图总面积32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5%,是个典型的山区县,也是个林业大县。通过加快林业产业建设,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使罗田成为全国有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和“甜柿之乡”。多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项目工程为依托,以林业科技为支撑,以经济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行板栗规模化种植和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板栗产业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82 万亩,~年板栗总产量突破6000万斤,年创系列产值4.8亿元,分别占罗田农业总产值和罗田生产总值的39.6%和17.7%。板栗对罗田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的贡献率分别达32.5%和32.6%,板栗已真正成为罗田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在抓板栗产业发展上,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发挥区域特色,实行规模化种植罗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板栗生长,群众自古以来就有栽种板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板栗是罗田的一个特色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并抓住了全国板栗商品基地县建设和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开始加快板栗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90年代初开始,我县充分利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林业绿色致富工程”等林业项目工程的带动,迎来了我县板栗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理清发展思路,把板栗摆上罗田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当作罗田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把加快规模化种植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来抓。按照“扩大规模、扩充优势、壮大基地”的原则,先后出台了种苗补助、造林补助、税费补助和贴息补助等扶植政策,并不断稳定现有林权,明晰产权制度,进一步解放了广大群众思想的束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壮大,规模化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效板栗基地、高产量栗园和高收入家庭,全县已建成300亩以上连片基地600个,年产量过500万斤的乡镇6个,年产量过20万斤的村78个,年产板栗3000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2024多户。罗田板栗也一跃成为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县。

二、依靠科技增效,推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全国各地板栗生产发展十分迅速,河北的迁西县、河南的罗山县也都是板栗生产大县,我们本省、本市的许多地方板栗产业发展也较快,这样势必是一场占领市场的竞争。要在竞争激烈的板栗市场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在标准化生产上求突破。因此,在实现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我县始终把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作为提高档次、打造精品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专门组建了板栗生产办公室,制订了《板栗标准化生产实施细则》,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在区域种植上,建成了罗

九、罗胜、318三条20万亩以上的百里板栗长廊。在品种分布上,建成了县北晚熟品种区、县中优质中熟品种区和县南早熟品种区三大商品特色区,形成了 “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羊毛栗”、“乌壳栗”、“红光油栗”、“八月红”、“九月寒”等8大系列优良品种。并通过对不同生长区域和品种探索和完善更精细的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在确保板栗稳产高产的同时,力求做到品种多而不乱、总量增长质量不下降,通过标准化生产力拔市场头筹。二是组织板栗科技攻关。我们通过建立板栗科研所和标准化实验基地,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近50万元,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等17项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板栗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国内与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国内的迁西县,日本、美国、以色列、韩国、法国等板栗专家与我们建立了联系,并先后来我县考察交流生产和加工技术,达成了在品种资源、生产技术上开展合作协定,建立优势互补的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我们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三级板栗科技服务体系。以县板栗生产办公室为中心,每个乡镇成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板栗生产协会、加工协会,全县板栗专业科技人员达到180人,吸纳会员近5000人。通过举办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板栗食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成人文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板栗生产经营培训班480多期,培训栗农近15万人次;组织编印《板栗科技》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印发25万册,免费发送到基层干部和栗农手中。通过科技辐射,全县95%以上的栗农都掌握了从育苗、栽培、嫁接到储藏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秋施肥,冬修剪,春嫁接,夏喷硼,一年四季防病虫”成为广大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对板栗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三、坚持市场运作,推进产业化进程发展板栗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占领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保证我县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把产业化的文章做足。通过狠抓板栗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功能化专业市场,从而做到以规模求突破,以龙头促发展,以市场增效益。一是培植龙头企业。通过以县板栗食品厂为基础,联合全县181家加工企业,组建了罗田县板栗食品集团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山东绿润集团、辽宁 君澳食品公司、天津新中大贸易公司等知名企业,成立了罗田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君澳食品开发公司、栗之都现代食品开发公司等三家大型板栗食品加工企业。全县板栗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其中,罗田绿润公司一期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二期改造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地区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二是狠抓产品开发。近年来,我县加大了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开发领域也由板栗食品加

第五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罗田县人民政府 我县版图总面积32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5%,是个典型的山区县,也是个林业大县。通过加快林业产业建设,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使罗田成为全国有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和“甜柿之乡”。多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项目工程为依托,以林业科技为支撑,以经济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行板栗规模化种植和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板栗产业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82 万亩,2024年板栗总产量突破6000万斤,年创系列产值4.8亿元,分别占罗田农业总产值和罗田生产总值的39.6%和17.7%。板栗对罗田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的贡献率分别达32.5%和32.6%,板栗已真正成为罗田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在抓板栗产业发展上,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发挥区域特色,实行规模化种植 罗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板栗生长,群众自古以来就有栽种板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板栗是罗田的一个特色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并抓住了全国板栗商品基地县建设和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开始加快板栗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90年代初开始,我县充分利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林业绿色致富工程”等林业项目工程的带动,迎来了我县板栗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理清发展思路,把板栗摆上罗田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当作罗田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把加快规模化种植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来抓。按照“扩大规模、扩充优势、壮大基地”的原则,先后出台了种苗补助、造林补助、税费补助和贴息补助等扶植政策,并不断稳定现有林权,明晰产权制度,进一步解放了广大群众思想的束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壮大,规模化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效板栗基地、高产量栗园和高收入家庭,全县已建成300亩以上连片基地600个,年产量过500万斤的乡镇6个,年产量过20万斤的村78个,年产板栗3000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2024多户。罗田板栗也一跃成为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县。

二、依靠科技增效,推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全国各地板栗生产发展十分迅速,河北的迁西县、河南的罗山县也都是板栗生产大县,我们本省、本市的许多地方板栗产业发展也较快,这样势必是一场占领市场的竞争。要在竞争激烈的板栗市场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在标准化生产上求突破。因此,在实现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我县始终把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作为提高档次、打造精品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专门组建了板栗生产办公室,制订了《板栗标准化生产实施细则》,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在区域种植上,建成了罗

九、罗胜、318三条20万亩以上的百里板栗长廊。在品种分布上,建成了县北晚熟品种区、县中优质中熟品种区和县南早熟品种区三大商品特色区,形成了 “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羊毛栗”、“乌壳栗”、“红光油栗”、“八月红”、“九月寒”等8大系列优良品种。并通过对不同生长区域和品种探索和完善更精细的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在确保板栗稳产高产的同时,力求做到品种多而不乱、总量增长质量不下降,通过标准化生产力拔市场头筹。二是组织板栗科技攻关。我们通过建立板栗科研所和标准化实验基地,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近50万元,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等17项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板栗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国内与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国内的迁西县,日本、美国、以色列、韩国、法国等板栗专家与我们建立了联系,并先后来我县考察交流生产和加工技术,达成了在品种资源、生产技术上开展合作协定,建立优势互补的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我们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三级板栗科技服务体系。以县板栗生产办公室为中心,每个乡镇成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板栗生产协会、加工协会,全县板栗专业科技人员达到180人,吸纳会员近5000人。通过举办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板栗食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成人文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板栗生产经营培训班480多期,培训栗农近15万人次;组织编印《板栗科技》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

,印发25万册,免费发送到基层干部和栗农手中。通过科技辐射,全县95%以上的栗农都掌握了从育苗、栽培、嫁接到储藏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秋施肥,冬修剪,春嫁接,夏喷硼,一年四季防病虫”成为广大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对板栗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三、坚持市场运作,推进产业化进程 发展板栗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占领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保证我县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把产业化的文章做足。通过狠抓板栗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功能化专业市场,从而做到以规模求突破,以龙头促发展,以市场增效益。一是培植龙头企业。通过以县板栗食品厂为基础,联合全县181家加工企业,组建了罗田县板栗食品集团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山东绿润集团、辽 宁 君澳食品公司、天津新中大贸易公司等知名企业,成立了罗田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君澳食品开发公司、栗之都现代食品开发公司等三家大型板栗食品加工企业。全县板栗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其中,罗田绿润公司一期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二期改造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地区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二是狠抓产品开发。近年来,我县加大了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开发领域也由板栗食品加工扩展到栗苞壳等副产品的加工,先后研究开发了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四大系列,板栗酱、甘露煮、速冻肉、栗羊羹、板栗蜜饯、板栗粉、栗心巧克力、栗蘑、栗壳栲胶、栗苞固型炭等十多个新产品。三是做大专业市场。定期举办国际板栗食品交易会,扩大罗田板栗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罗田板栗精品名牌。投资2024多万元,在全县建成了大别山板栗市场交易中心和12个乡镇专业市场,使我县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同时通过网络发布罗田板栗信息,并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等大都市设立销售窗口,使得我县板栗产品广销各个省市区,出口欧美、日本、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板栗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四是优化市场环境。县委、县政府把服务板栗产业发展作为考核县直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县直各部门也把支持服务板栗产业作为当尽之责。林业、科技、科协等部门大力提供技术服务,财政、计划、金融、扶贫等部门大力提供资金支持,宣传、供销、外贸、商业等部门大力提供信息和市场服务,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大力提供市场管理服务,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服务板栗发展的大合唱。同时,做到政府抓服务而不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通过交易会、展销会、订货会、信息发布会等形式,用市场手段指导板栗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展望发展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 罗田打造板栗经济强县的基本思路是依托特色建基地,依托龙头活产业,依托科技提品质,依托市场增效益。为进一步把罗田的板栗产业做大做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后五年板栗发展的“三个一”目标:即到2024年,全县板栗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过1亿斤、系列产值过10亿元,构筑起经营机制比较完善、利益联结关系比较稳固的板栗产业链,把罗田建成名副其实的全国板栗生产大县、加工大县、贸易大县和经济强县。一是坚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速度。罗田板栗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抢占市场制高点。继续鼓励企事业单位、板栗生产大户、城镇工商户、外来投资者及其他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板栗产业建设,依法保护经营者的收益。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落实板栗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促进土地向板栗基地的合法流转。二是巩固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进一步扶持板栗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龙头企业的收购、加工、销售能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两年内再引进一家大型板栗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真正的龙头企业与基地栗农“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实现农、企双赢。三是依靠科技兴栗,促进产业升级。坚持以科技兴栗为保持产业生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重点搞好技术服务体系、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三大体系建设,通过举办大型节会和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活动来打造罗田板栗精品,形成产业优势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