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双过半运行情况分析
资阳市雁江区委农办
开年以来,我区“三农”工作紧紧围绕区政府四届二次全
体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冬春连旱、市场疲软等不利局面,以产村相融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季度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就双过半工作情况分析如下:
一、一季度指标完成情况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3.46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
畜牧业出栏生猪53.5万头,实现产值10.98亿元;完成小春播种面积61.2万亩,实现产值2.48亿元;劳务输出29.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73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2817
元,同比增长12.9%。
二、双过半目标任务
全区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13.76%。
其中:畜牧业产值22.4亿元,种植业产值7.6亿元。完成大春播种面积148.15万亩;劳务输出33.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73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5732元,增加842元,同比增长17.2%。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上,受去冬今春干旱少雨高温气候影响,小春作物长势较差,减产已成定局。
二是畜牧生产上,饲料原料价格一直高位运行,生猪价
格持续疲软,小家禽受禽流感影响销路不畅,养殖无利润甚至亏损;散养户补栏积极性不高,逐渐退出畜禽养殖行业。
四、下步工作措施
(一)全力抢收,降低小春损失。油菜、小麦等作物的收获期即将来临,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旱情对小春产生的灾害损失,镇村干部要深入田边地头,指导做好小春收获准备。积极推广机械收割,并组织发动成立专业收割队,抓住晴好天气,做到成熟一块就收一块,早收快晒、颗粒归仓,降低产量损失。
(二)多措并举,确保大春粮食增产。一是抓改制稳定面积。狠抓耕作制度改革,积极推广科学种植模式,发展多熟间套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力争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达148.15万亩。二是抓示范提高单产。建立以丹山、南津、保和等镇为中心的玉米高产核心示范7000亩,全区达到6.2万亩;建立以中和、丹山等镇为中心的水稻高产核心示范3500亩,全区达到4.2万亩,要以粮油高产高效创建为突破,不断提高粮油作物单产。三是抓集成技术推广促丰收。大力推广内5优
39、川农优498、成单30、正红505等优良品种;指导应用水稻(覆膜)强化栽培、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测土配方施肥和合理间套轮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新模式;积极示范推广农机化作业,发挥机播(插)均匀、速度快、节约劳力、缩短播期等优点,力争机播玉米1万亩,机播、机插水稻3万亩。
(三)强化果蔬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加强蜜柑、桃树、枇杷等果树的管理,指导果农积极做好疏果定果、套袋、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水果产量和品质。二是大力发展蔬菜,充分调动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专合社带动发展,鼓励大户承包经营,大力发展中介人和营销大户实现订单农业,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四)稳定畜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突出两个带动,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和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寄养托养”“订单养殖”,不断扩大农户的参与面、受益面,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进一步完善风险基金拆借、预拨机制,加快推广五统两金一保机制,切实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引导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养殖场进行品种改良、设施设备升级,进一步完善以生猪养殖为主导、小家禽为特色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力争上半年出栏生猪94.9万头,山羊24.6万只,小家禽650.2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22.4亿元。
(五)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重点发展丹山红村中华鲟、丁桂等名优水产养殖,着力打造南津镇观音岩村西南最大泥鳅种苗繁殖基地。二是着力建设小院镇远文林木10万只林下养鸡产业基地和以千家万富为龙头的1万头特色野猪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重点依托晏家坝和佛山橘海发展乡村度假、休闲娱乐、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六)多业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整合全区培训资源,实施“万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使青壮年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适应市场需求;推进劳务输出平台建设,培育雁江劳务品牌,提高组织化输出水平。大力发展加工业、个体企业、营销业、运输业等二、三产业,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形势好于预期,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城乡统筹步伐加快,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县域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农业农村经济发生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积极的变化。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2024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特征日益凸显。
1.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加强春耕备耕工作指导,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落实农业四项补贴。
2.春播工作全面完成
截至6月8日,全市春播工作已全部结束,比去年提前了4天。农作物播种面积1022.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94.4万亩(玉米580.9万亩、水稻171万亩、小麦1.9万亩、豆类13.7万亩、薯类23.1万亩、杂粮3.8万亩),蔬菜90.1万亩,花生50.3万亩,两瓜37.9万亩,寒富苹果、葡萄、中药材、树莓、蓝莓、向日葵等其他经济作物50.1万亩。目前,大田玉米已全部出苗,大部分株高35-40公分,叶片7-8片;水稻大部分缓苗已经结束,进入分蘖期,大部分株高15-20公分,叶龄在6片半叶左右。
3.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预计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4.5万亩,蔬菜产量221.9万吨。设施农业冬季生产品种以叶菜类为主,以果菜类为辅。其中,叶菜主要品种有芹菜、韭菜、苦苣和生菜等,约占65%;果菜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青椒、黄瓜等,约占35%。4月份以后,冷棚两瓜陆续定植,温室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主栽品种进入盛产期。2024年已成功申报省级现代设施农业小区15个,现小区已全部落实到建设单位和地块。二是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有序进行。形成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2024年建设项目计划,明确了2024年、2024年工作目标,并向波涛副市长进行了专题汇报。2024年项目共分为9大项、15个子项,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中。三是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对都市农业政策引导,并制定了都市农业扶持政策。同时,召开都市农业规划项目推进会,沈北新区怪坡创意主题公园、美加欧观赏树种公司、雨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等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就项目定位、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四是“三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713.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7.3%。
4.畜牧生产总体运行平稳
预计1―6月份,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万吨、31万吨和2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3.6%和2%。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6.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3万吨,同比增长2.5%。生猪存栏338万头,同比增长4.8%,出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出栏9120万只,同比增长4.9%;蛋鸡存栏5140万只,同比增长4.6%;肉牛出栏53万头,同比增长3.9%;奶牛存栏14.7万头,同比增长3.6%;羊存栏75.7万只,同比增长3%,羊出栏46万头,同比持平;6月份毛猪收购价格缓慢增长,收购价格在15元/公斤左右;鸡蛋零售价格较上月有所涨幅,价格6.7元/公斤;羊肉价格受疫病、饲养行情影响,近期养殖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5.农业产业化建设有序推进
继续深入落实沈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五年发展规划,以推进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复)工建设已达60个。其中,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15个,累计完成投资150.3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62%。辉山、希杰、雨润项目已全部竣工投产,恒丰源、成达、方驰、润恒项目已投产或试运行,德宝、毅都、天赢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修改和完善了沈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监测管理办法,规范了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已申报企业17户,参加监测企业92户。同时,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支持辉山乳业打造世界级乳品企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康平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朝阳食品加工园区和法库孟家现代农业园区等3个园区已开工建设,新民市兴隆农产品加工园区、辽中县精细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浑南区中国北方健康食品产业园等3个园区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近期可开工建设。
6.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县域重点项目进展良好。截至5月底,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62.7%,完成投资152.1亿元。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855个,完成投资468.4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203个,完成投资218.2亿元。二是县域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截至4月底,县域20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293.9亿元,新上项目126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8.2亿元,入驻企业2189个,上缴税金16.1亿元,带动就业32.4万人。新民包印、辽中铸锻造机加、法库陶瓷和康平塑编等4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29.7亿元,增长1.1%,新上项目68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0.7亿元,入驻企业573个,上缴税金5.3亿元,带动就业12.7万人。三是县域新城新市镇建设扎实推进。截至6月底,县域17个新城新市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7.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1.1亿元,完成投资计划22.6%。新城新市镇亿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283个,总投资2461.5亿元,已完成投资246.7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147个,总投资774.7亿元,完成投资95亿元,开发面积749.5万平方米。
7.农村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中央、省关于农村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沈阳市印发了《2024年农村改革工作方案》,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取得实效。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确定苏家屯区为省级“整区推进”任务区,其它涉农区县(市)每个落实2个乡镇为省级试点单位,省确权登记工作经费和市财政配套6000万元已全部到位,目前已落实300万亩,是省任务的2倍。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模式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巩固提升“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确定14个土地流转经营模式试点,截止目前,新增流转面积15万亩,总面积226.7万亩,流转率达到27.4%。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有序推进,于洪区已完成抵押贷款50万元。三是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取得实效。由市联交所、沈北创展集团、沈阳华汇金融服务公司、北京金典拍公司共同出资600万元,共同发起成立沈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已报市政府,待市长办公会议通过后正式运营。四是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在9个区县(市)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多成绩,我们调研团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抓好管理防控,打牢农业丰产增收基础。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指导。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粮食、畜牧等农产品产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供给,为完成全年稳增长任务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加强田间管理。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强化技术指导,加强肥水调控,加快农作物生育进程。旱田作物做好查田补苗和二三类苗的提档升级,水稻做好缓苗阶段水肥管理。三是强化防灾减灾。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扎实做好玉米螟绿色防控和水田区飞防、机防工作,提前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防范和救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建立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为农业丰产增收保驾护航。四是继续实施畜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畜牧规模生产、良种生产,促进畜牧生态发展。做好集中免疫和疫病防控,构建畜牧生产安全屏障。
第二,抓好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管理。重点做好113个国家、省、市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在农业生产关键生产季节、粮油作物关键生产阶段,组织农技人员深入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二是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认真组织设施农业改旧建新项目,力争当年建成当年见效。三是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出台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细则,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做好规划和引导,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加入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完善农产品加工项目调度和服务机制,确保规模以上项目全部实现开复工,加快推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进程。
第三,抓好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项目的跟踪调度。一是着力抓好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咬住全年目标任务不放松,加强县域各区县(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计划的衔接和统计上报工作,密切关注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切实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投资进度。全面落实项目调度制度,实行“点对点”、“一对一”调度,认真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实名推进责任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等各种问题和困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实现按期开(复)工,确保投资进度达到时序要求。三是推进县城和新城新市镇建设。完善路网工程、配套设施、生态水系和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蒲河新城、沈抚新城等样板城建设水平,推进新民新城、法库新城等重要节点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兴隆堡、清水台等特色新市镇建设,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一市三县房地产开发面积不低于800万平方米。
第四,抓好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落实市直各部门农村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农村改革工作各项任务调度和督查工作力度,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确保完成全年农村改革任务。一是以抓好苏家屯区“整区推进”试点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确保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300万亩,力争完成350万亩。二是以推进“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推广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落实好14家改革试点单位,力争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60万亩。三是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挂牌试运营。四是以开展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计划10月底完成市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评选工作。五是以有序推进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为重点,力争实现产权明晰、运行公开、监管到位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机制,在9个区县(市)上报的18个试点村和备选村名单中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一茶、二畜、三油橄榄、四山珍”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产业增收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正常,总体形势看好。为及时了解和预测今年农村经济运行状况,深入沙洲、木鱼、青溪、房石、关庄、凉水、竹园等乡镇、村组,深入农户、田边地头、集贸市场调查了解综合分析,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良好,产业优势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增长较快。
一、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现价)实现33778万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农业产值16341万元,增长14.5%;林业产值5237万元,增长2.7%;牧业产值10423万元,增长20.2%;渔业产值1545万元,增长19.6%。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一)小春粮油喜获丰收。小春粮食总产量28041吨,比上年净增2210吨。增长8.6%;油菜籽产量4900吨,增长20.4%,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中央的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及时兑现粮食直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加强对小春粮油生产田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加之去冬今春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农作物生长;三是大力推广小春粮油科技栽培增产技术;四是粮油优质种植面积扩大。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骨干产业增长优势明显。一是建成骑马、孔溪、瓦砾等3200亩竹菌种植专业基地,2024年新种植竹菌2024亩;二是茶叶面积新投产增加10000亩,茶叶产量达到600吨,净增200吨;三是新发展天麻种植10万窖,累计达到73万窖;四是新发展袋料香菇125万袋,累计达450万袋;五是新发展以种植长豇豆、海椒等蔬菜基地1400亩;六是8万亩油橄榄基地已有2万亩挂果;七是以柴胡、丹参、金银花等中药材新投产面积1.2万亩。
(三)畜牧业生产步伐加快,增势强劲。上半年生猪出栏93251头,同比增长15.7%;存栏156447头,增长3.8%;肉用牛出栏2116头,肉用羊出栏9000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1%、43.1%;羊存栏50161只,增长15.5%;家禽出栏660125只,增长26.7%;存栏1142170只,增长25.5%;兔毛产量79吨,增长29.5%;长毛兔存栏392349只,增长20.8%;蚕茧产量78000公斤,增长的主要原因:
继续加大专业村、养殖大户扶持力度,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模式,上半年,新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40户,其中:1000头以上5户,500-1000头35户,100-500头100户,20-100头500户;新发展山羊养殖大户400户,其中:50头以上400户;新发展家禽养殖在200只发上大户800户。
(四)林业生产发展稳定。上半年完成了8万亩油橄榄、10万亩茶叶抚育与管理,造林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速度放慢,但被省列为天然林采伐示点县,木材采伐量增加。主要林产品产量、价格有较大增长,林业生产仍保持稳定发展。
(五)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水产养殖前景看好。上半年继续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引进业主投资开发,扩大天然养殖投放量,新发展网箱300箱,累计达到2700箱,围栏养殖面积达到6000亩,加强产后服务工作力度,养殖户的积极性提高,水产品产量达到2024吨。净增574吨。
&n
;建议:
1、加大乡镇产业发展项目的落实督查督办力度,确保新发展产业项目的落实。
2、充分发挥畜牧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对畜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3、建立一支农村互助队,帮助解决农村困难户产业发展项目落实。
4、充分利用农经信息网络,规范集贸市场,拓宽流通渠道,确保农产品增产增值。
5、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6、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清理整顿,加强价格监管和质量打假,维护农资市场秩序。
7、加强大春生产田管,做好蓄水保苗,加强病虫监测和综合防治,预防伏旱,确保大春生产夺取好收成。
介休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上半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率领全市人民以超常的激情,攻坚克难,负重赶超,努力克服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使全市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
上半年运行基本状况
一、夏收粮食喜获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介休调查队对抽中12个村的1036.87亩小麦逐块评估,以及对84户农户420个小样本的实测结果,计算出今年全市109147亩小麦单产为223.89公斤,比上年的183.52公斤,增长22%;推算总产为24436.92吨,比上年增长8.8%。计算结果表明:因小麦面积比上年减少42334.6亩,致使总产减少15797.8吨;因小麦单产增加40.37公斤,致使总产增加12435.1吨,两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小麦总产比上年增加3362.7吨。小麦单产创近10年最好水平。分析认为:
1、政策好。介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把政策落实作为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大事来抓。据从农机局了解,去年我市购机具补贴政策顺利实施,共落实补贴资金154.23万元,补贴机具272台(件)。上半年,我市共落实农机补贴资金87万元,占去年全年的56%。去年共发放粮食综合补贴933.68万元,其中:小麦补贴金额为433.84万元。我市在种子上还给农民以补贴,小麦种子补贴1元/公斤;玉米种子补贴2元/公斤。农民每种植一亩小麦得到的补贴由去年的45元增加到今年的56元,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2、天帮忙。据介休气候资料,在小麦生长期气候总的趋势是气温低、降水多、光照差。去年10月小麦播种期间降水达78.2 mm,良好的底墒为来年丰收奠定了基础。今年1月到4月份总降水量为89.3mm,是上年的4.5倍,特别是关键的四月份降水达57.3 mm,大大高于往年,尽管5-6月光照差,气温偏低1-2度,但对小麦的高产影响不大。综上各气候要件,雨水充足是影响小麦增产的最大因素。
3、人努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在整个小麦生产期间,市领导多次深入第一线了解实情,召开专门会议,落实资金,提供服务。市农业局的农技人员到乡村提供抗旱保墒技术,引导农民测土配方科学种植指导农民防治虫害;气象部门印发专题资料,及时提供气象服务。
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介休调查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该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11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36.1元,增长18.94%。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介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24.7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29%。工资性收入占现金收入的比重为65.4%,较去年增加5.8个百分点。
2、养殖业收入成为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发展养殖业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养殖大户的扩张和养殖小区的兴建,从而影响和带动了广大农民养殖的积极性。上半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为13090万元,同比增长5.6%,其中畜牧产值为7781万元,占第一产业的59.4%,同比增长22.8%。据调查队80
户记帐结果,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917.3元,占现金收入的29.5%,比去年同期增加77.7元,增长11.74%。从其构成看,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为531.4元,同比增长37.5%。其中养殖业现金收入371.2元,同比增长48.92%。
3、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财产性收入为37.1元,同比增长30.16%,是今年农户现金收入中增长较快的一部分。这主要缘于利息、租金和土地征用补偿等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
三、春播生产进展顺利。据市统计局资料,到5月20号,全市春播面积为22.2万亩,比上年增长24.8%。其中粮食作物21.8万亩,占总面积的98.2%,同比增长28.7%。在粮食作物中,玉米达到19.5万亩,同比增长15.9%,为历史最高水平。玉米种植一支独秀原因有二:一是玉米价格高,市场销路好,亩均效益稳;二是开春雨水多,底墒相对好。
四、民营经济发展强劲。以安泰、三佳、茂盛、路鑫等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上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52.75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乡镇、村及村以下办企业占全部产值的52.5%,同比增长76.2%。农民人均在本乡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1544.6元,同比增长17.73%,在本乡提供的其它劳务收入人均489元,是去年同期的2.78倍。
五、工商大户带动显效。目前,该市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企业已达到 257户,总投资2.5亿元。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元
以上的企业5户、100万元以上的30户,形成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8户,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3.4万户。
六、“三农”投入超常。上半年,该市用于农林水事务的一般预算支出达2643万元,同比增长88.83%。截止四月底已投资1.08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新建沼气池7050个,创历史之最,完成比例位居全晋中之首,秸杆沼气新经验被全省得到大力推广;小麦补贴在国家省的基础上,本市每亩再补15元。今年共争取玉米良种补贴5万亩25万元,全部用于玉米的品种更新。同时,依托造林绿化工程,采取以奖带补措施,每株核桃补助2元,进一步促进核桃的发展。同时,将投资5.2亿元铺开七大水利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过快上涨的农资价格冲抵了惠农政策收益。受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据调查,尿素(46%)2024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14.3%;硫酸钾(50%)4000元/吨,同比上涨60%;国产磷酸二铵、进口磷酸二铵分别为3600元/吨和4000元/吨,同比分别上涨44%和48%;国产复合肥(30%)2024元/吨,同比上涨37.9%。地膜12750元/吨,同比上涨7.6%。农药上涨20%以上。受商品粮价格上涨的影响,玉米种子价格较去年普遍上涨2元/公斤。柴油价格涨幅较大,去年价格为3.5元/升,今年已突破7元/升。机耕、机播每次价格,去年为25元/亩,今年为35元,涨10元。小麦机收价格去年为35元/亩,今年为45元/亩,涨10元。受柴油价
格上涨的影响,估计今秋玉米机收价格也会上涨10元左右。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将粮价上涨和政府补贴带给农民的收益冲抵殆尽。
二、小麦生产费用高效益低,农民人均拥有量不足。据所抽12个村84户农户的资料显示,施用农家肥的仅占 40 %,致土壤有机肥含量不足,土壤板结,耐旱程度降低;由于地下水位降低,浇地用水不足,浇水时间延长,水费相对较高;近几年小麦价格涨幅不大,投入相对高于其他农作物,因而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我市小麦面积仅占全年播种面积的30%,比历史最高峰的21万亩,减少近五成。按2024年实际产量计算,全市小麦总产量为27799.9吨,每一农民人均拥有仅100公斤。
三、农村内部高低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根据2024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我市20%的高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7955元,比上年增长22%,而20%的低收入者人均收入为2024元,比上年仅增长7.6%。高收入与低收入者纯收入之比由3.47倍拉大3.94倍。越是收入低的户,恩格尔系数越大。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后对低收入者的生活影响更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物价、工商、质监、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监控农资市场销
售环节,打击制假、售假、贩假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严肃查处违法哄抬农资价格行为,确保农资价格相对稳定。
二、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土壤结构;稳定小麦种植面积,鼓励回茬连种,提高单产水平和亩均收益;积极引进推广高产品种,做好示范带动工作。
三、营造全社会关爱低收入群体的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一是要搞好搞活乡村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实现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目标中,适度考虑就业的均衡问题,优先解决弱势家庭的就业。二是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扶助政策和帮扶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解决低收入户在增加收入、发展生产中的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是要加快教育扶助力度,提高低收入者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关注子女教育,帮助他们学文化、学技术,实现自身“造血”机能的提升。四是要完善与物价指数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考虑到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应建立保护性政策,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社会扶助制度,发挥政府、企业、社团和个人的扶助作用;倡导爱心工程、发展慈善事业。
撰稿人:李宁武
锦江区2024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撤村建居”工作,组建了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完成了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加快土地整理,加强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工作,推进了土地的流转,推动了我区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024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0209元,比去年增加1666元,同比增长19.5%。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1、传统农业继续萎缩。
(1)农作物种植面积急剧减少,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2024年我区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区198区域每个村都以村为单位建立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大流转、大集中”的思路,农用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全部流转到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198区域农用地的初步流转。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我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引进发展规模化的休闲旅游项目,全区粮油作物生产基本消除;水果只有零星的种植;我区两大传统优势农业花卉、蔬 菜的生产面积大幅度减少,蔬菜播种面积3500余亩(复种面积),预计总产量4000余吨,比去年减少19828吨;花卉生产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仅有3800余亩,但通过花卉企业的引进,加大花卉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花卉种植的设施化水平,花卉生产的产值略有增加,预计全年花卉产值5500万元,比去年增加161万元,增长2.9%。
(2)畜牧业生产急剧萎缩。按照成都市政府的统一要求,三环路以内设立为养殖业禁养区,我区原奶牛、生猪、家禽养殖大户纷纷搬迁至周边区县,家庭饲养的生猪、家禽空前减少,对我区畜牧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我区畜牧业产值呈现逐步萎缩的趋势。全区2024年肉类产量预计达到300吨,比上年减少763吨;禽蛋产量和奶产量大幅减少;水产品产量100吨,比去年减少84吨。
2、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思路,区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充分发挥现有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优势,对“五朵金花”进行提升打造,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预计2024年三圣花乡景区共接待游客1202.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4亿元。
3、农民收入呈多元化增收态势。今年以来,锦江区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整理和流转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农民收入渠道 呈多元化增收态势。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土地流转收入。“198”区域核心区以外的农用地全部实行了初次流转,农民可获得每亩1500—3000元不等农用地流转收益;二是土地整理收入。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非核心区的参与农房置换的农户每人可获取一定程度的补赔偿收入;三是乡村旅游收入。“五朵金花”核心区农户经营农家乐获取的收入或将房屋出租给外来业主经营农家乐获取的房屋租金收入;四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获得4000-10000元不等的工资性收入;五是社会保障收入。“5060”人员每月领取300元左右的社保金。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锦江区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锦江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以农村土地资本化为核心,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基层组织体制创新为保障,大胆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按照市委1号文件精神,形成了严格保护耕地,以确权为基础,以流转为核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到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到村登记到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1、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采取“两到位、两保障、两分离、两同步”的工作方式,全面完成了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登记工作共涉及11个涉农社 区的81个村民小组,6164户,18540人。经确权,农村土地所有权确权面积为26369亩,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为13425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面积为4918亩。
2、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以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遵循“自愿+有偿+阳光+保障+服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198”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目前我区“198”区域非集中区已有28家企业签订拆除协议,签订宅基地和房屋置换补偿过渡协议1352户。
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制定了《锦江区农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锦江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运作平台,以区农投公司为融资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农用地的规模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在全面完成“198”区域农用地从农户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初次流转的基础上,将2300亩农用地流转给成都高威体育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推进农用地二次流转和规模经营。11月中旬,我区举行了首次挂牌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仪式,共挂牌出让两宗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面积23.2亩,成交价为80万元/亩,标志着我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三)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
1、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的促建工作。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锦江区“198”区域产业规划做好项目的包装 和招商工作,积极引导发展都市农业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林生态项目,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工作正按期进行。一是加快成都西部汽车运动休闲服务园区建设,发展汽车产业4S店及相关配套产业。目前,已引进成都宝马4S店项目,该项目已开工建设;二是将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完善“198”区域引进项目的服务机制,按照锦江区“198”区域产业规划做好项目的包装和招商工作,共同抓好项目的推进工作;三是“启动成都高威体育公园项目,该项目占地约2300亩,预计总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动工,已完成项目用地范围内农户1137户,企业10家的拆迁任务。
2、加快试验区重大项目建设。2024年我区重点实施的项目为:“198”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推进“198”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198”区域非集中区已有28家企业签订拆除协议,签订宅基地和房屋置换补偿过渡协议1352户,完成投资10.89亿元;农村新型社区项目:石胜新居总体规划设计全面完成,C地块基坑开挖已基本完成,11月中旬进行总包招标的开标;由投资商四川景安投资公司修建的“锦水花乡”(大安新居)即将完工。已完成投资1.47亿元;198”环境提升打造项目:积极开展外环路两侧200米范围内农房的置换和企业的拆迁工作,完成外环路200米生态带191户签订了房屋置换协议,已启动生态带的建设工作。
(四)农业优势重点产业的发展情况。我区花卉产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经营业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花卉档次,增加花卉生产的附加值,做强花卉产业,以花卉产业带动我区乡村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一是拓展花卉市场流通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对高店子花卉市场进行改造提档升级,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以花卉市场带动花卉产业、以花卉产业促进乡村村旅游发展;二是着力完善花卉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端花卉产业。依托浙江传化等重点花卉龙头企业,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作,提高花卉生产水平,打造特色花卉品牌,逐步形成花卉产业的精品特色优势。三是深化区域合作,扩大花卉种植规模,建立花卉总部经济。四是挖掘花卉文化内涵,以花文化推动都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花卉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动的新局面。五是通过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的引导等措施,加大对花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花卉生产企业和大户开展技术改造,从而推动花卉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全区现有花卉种植面积3800余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20万平方米),以鲜切花、小盆花生产种植为主,花卉交易主要以成都高店子花卉市场为主,年交易额近5亿元,吸引了浙江传化、台湾大汉园景有限公司等30多家花卉企业入驻。以花为媒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五朵金花”竞相开放,花卉产业及以花卉景观为主的观光旅游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 来源和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预计2024年“五朵金花”景区将接待游客1202.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4亿元。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1、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业效益。重点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做好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的监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地震发生后,积极收集、上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受灾情况,并组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全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达15.8亿元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社3家。
2、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2024年成功引进浙江传化集团公司,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成都传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收购了原成都维生公司及其花卉基地。目前,成都传化公司正在组织实施传化花卉盛产基地项目,将着力建设西部地区的研发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和流通服务中心,向成都和西部市场提供生物组培种苗,各种花卉蔬果、盘苗、嫁接苗和中高档成品花卉,利用成都-阿姆斯特丹直航航线和其他国际航线,开拓国际种苗和成品花卉流通市场,成都花卉种苗出口和国际花卉物流将得以发展。目前,该公司已投入资金3800万元。
3、加强区域合作,建设飞地农业(花卉生产基地)。由锦江—金堂政府达成协议,由成都高店子花卉有限公司牵 头组织本区花卉生产、销售大户共建成现有花卉基地1280亩,公司无偿提供种苗、技术、信息、物流、保底销售,已带动当地农户业主种植花卉530亩,锦金花卉基地种植面积累计已达1610亩。
(六)主要特色和亮点。
1、制订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制度。根据《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成委发〔2024〕1号)文件精神,产业促进科牵头制订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锦委发[2024]4号)、《关于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锦江区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锦江区关于开展农村土地和房屋调查确权登记发证的实施细则(试行)》以及相关配套文件,构建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制度框架,指导和推进了全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2、制定和完善“198”区域各类规划。按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锦江区协调市规划局审定通过了《锦江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编写和修订了《锦江区“198”区域产业编制规划》、《锦江区“198”区域土地利用规划》、《锦江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做到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在项目的引进、建设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实施,8 做到项目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3、建立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按照政企分开、强化组织的原则,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全区198范围组建了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完成16个村的撤村建居工作,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自治、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的基层组织运行新模式。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又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组建了成都市农锦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设立了股东代表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完善了“三会制度”,选举产生了股东代表,董事会成员、董事长、监事会成员和监事会主席,明确了股东权利与义务、股权管理、股份股权量化的具体办法、收益分配等事项。
4、搭建投融资平台。为缓解我区“198”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限制,锦江区成立了成都市兴锦现代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充分发挥融投资职能,担当起政府与市场之间纽带作用,搭建土地流转的融资和操作平台,建立了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调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各方的力量,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
5、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从4月15日起,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和房屋调查工作,采取“两到位、两保障、两分离、两同步”的工作方式,确保我区农 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有序、稳步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24年8月26日,我区举行了集中颁证仪式,标志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经完成。
6、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完成了“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简称“拆院并院”),通过对农民宅基地和企业用地拆除整理复垦后,增加耕地面积398.51亩。以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推进“198”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土地整理包括除“五朵金花”核心区范围以外的非核心区范围,涉及三圣、成龙路、柳江三个街道办事处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原10个村49个组,土地整理共需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农户约2827户、农业人员约11441人,需拆除独立工矿企业约200家。目前我区“198”区域非集中区已有28家企业签订拆除协议,签订宅基地和房屋置换补偿过渡协议1352户。
7、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坚持群众意愿为先、群众利益为本,大胆探索,制定了《锦江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运作平台,以区农投公司为融资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面推动农用地的规模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在全面完成“198”区域农用地从农户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初次流转的基础上,二次流转农用地2300亩。挂牌出让两 宗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面积23.2亩,成交价为80万元/亩,标志着我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8、完成外环路生态带示范段拆迁任务。按照市政府关于外环路生态带建设项目总体目标要求,结合锦江区“198”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编制规划,制定锦江区外环路两侧200米生态带建设工作和建设方案,完成外环路生态带示范段范围内的农户和企业拆迁工作,启动项目用地内近1000亩的绿化工程。
9、全面启动新型社区建设。根据锦江区“198”控制性规划及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全区共规划建设3个农村新型社区:锦城逸景(石胜新居)、锦水花乡(大安新居)、锦城荷苑(万福新居),总占地约653亩,拟建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可安置农民22040人。其中,石胜新居总体规划设计全面完成,C地块基坑开挖已基本完成,11月中旬进行总包招标的开标;由投资商四川景安投资公司修建的“锦水花乡”(大安新居)即将完工,区农投公司拟与农锦公司同四川景安投资公司协商达成该项目的回购协议,并正在制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方案;万福新居的建设计划,相关部门正在论证中。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国内实行金融从紧货币政策,我区“198”区域经济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社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增加,后续资金难以 到位;项目建设面临资金困难,工程建设进度受到影响;土地整理工作比原计划推迟,土地整理任务比原计划缩减,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任务比原计划滞后;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格的降低,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民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到农村土地整理资金的筹措。
四、下步工作打算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委市政府既有的决策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努力使各项工作形成全面推进、加快突破的态势。
(一)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拓宽融资渠道和范围。针对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我们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积极采取措施,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范围,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洽谈,继续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同时加大引入社会资金力度,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促进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1、加快土地二次流转。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管理、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区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及交易行为,加快推进土地二次流转。
2、全面推进土地整理。按照“拆院并院”的原则和方法,继续开展我区“198”范围农户集中居住区的企业拆除、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工作和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工作;
3、努力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顺应近郊农村城市化和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趋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运动休闲、文化创意、观光体验三个产业基地和功能区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新兴产业转型。进一步加大择商选资的力度,做好产业化项目的包装和宣传,特别要是瞄准一些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重大项目,大力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我区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加强服务,促进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创新机制,将我区“198”区域作为一个大项目,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包装。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意思,提高服务质量。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协作与配合,按照项目的引进,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帮助项目业主完善相关手续,促进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合力推进项目建设。
5、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上来,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推进工作中。
(三)推行股权量化,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按照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民收入到2024年比现在翻一番的要求,多渠道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首先,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产权。建立和健全“三会”运作机制和相关议事制度。其次要鼓励和引导新型集体经济 组织通过土地整理盘活固定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增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后劲。鼓励和引导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把经营性现金资产,作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再发展原始资本,并由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投资于稳健的经营项目,实现其投资利润最大化,逐步积累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金,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及其成员的持续增收。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