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浅谈中小学生人格的培养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因此,在看清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面;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智力状况、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情景等因素,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发现并掌握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出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具有知觉的现实性和自我的客体化、具有毅力意志、经得起挫折考验、具有广延自我、协调相融的能力。
(一)适当灌输。
人格具有社会性、阶级性。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都不可能超脱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范畴。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培养他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行为。由于儿童认识领域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对人格内核中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等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灌输引导。可利用视听说唱演多种媒体或方法,如诵读《中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观看《礼仪课间操》录像或反映模范人物正确人生观,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完善人格的影视作品学唱《礼貌歌》等有关歌曲,听、讲故事。组织他们自己排演有关的小节目。通过这些生动的学习,受到人格教育。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也应该开掘本学科领域的人格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践体验。
成就感对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而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着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通过集中精力和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工作时感到愉快”,从而生成一种“勤奋感”。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相机进行,如在完成数学习题、作文!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此外,我们更可以有计划地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氛围。比如举办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学生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我们还可以在实践中有意识、有量度的给他们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面临挑战,甚至受到一些挫折,以便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奋斗和努力,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在成功地掌握一些简单军事技能的同时,由于严格的训练,也锻炼其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转换角色。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归根结蒂,就是要培养“社会的人”,人格的形成本来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环境的前提介入,让儿童成为模拟的社会角色,对其人格发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担当自己向往的角色,如科学家、宇航员、作家、画家、记者、解放军战士等,顺应他们渴求的情感趋动,让学生进入角色,畅谈怎样当好所向往的角色。使之产生一种特定的角色意识,以社会角色来同化他们,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儿童的人格水平。再如让学生走上社会,到马路上做小小交通警、小小环保员、到商场当小小售货员、到地方向残疾人伸出友爱的手……直接充当社会角色。进一步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社会责任感、同情心、交往合作能力等。
(四)“强化”刺激。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格是可变的,并且此种变化是终生不断的。而变化的原因在于人的一生中的环境改变。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行为可以因产生愉快的结果被加以重复,可以因产生不愉快的后果而得以避免。其间,“强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只要把握强化程序,运用恰当的强化物,就可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运用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诸如守纪,关心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等等时,我们应及时强化、赞赏、表扬、表示关注、抚爱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这些适当的强化物,使他们产生愉快感,来巩固这种良好行为。教师通过抓住学生身上点点滴滴的良好人格表现,及时强化,以逐步形成其健康人格。
(五)行为矫正。
对已经出现在一些青少年身上的不良人格表现加以矫正。例如对于某些儿童的攻击(挑衅)性行为,可以采用不理睬、不关注等消极强化,使他们得不到愉快的结果(如成人的赞赏),从而使这些行为逐渐消退、避免,也可以采取批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使其改正自己的行为。行为矫正,也可从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来施行。
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几个渐次提高的“层梯”,一旦各层次需要直至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那么其人格发展就到达了一个最完善的境界,否则就会产生某些人格缺陷。
不少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摆在我们老师的面前。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在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物理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而“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与物理学科教学策略研究”就是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经验为参考,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浅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规律
在这次学习中,听了北京教育学院高明书教授的讲课,通过对专题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了中小学生的认知和人格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下面分别描述下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而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以至于导致以后的发展,甚至影响一生。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的深浅,制约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语文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态变化非常显著。初中生从依赖成人制订规范来生活的孩子变成一个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成人权利、义务的少年,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这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态变化非常显著。初中生从依赖成人制订规范来生活的孩子变成一个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成人权利、义务的少年,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这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根据中小学生具体特点那么应该如何教学呢?
我认为做为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凸显。
一: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游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有一半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老师督促,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要严肃批评。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努力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根据中小学生具体特点那么应该如何教学呢?
我认为做为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凸显。
一: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游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有一半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老师督促,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要严肃批评。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努力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蒋淑君(小学语文
青海海东小学语文十七班)发表日期: 2024-10-18 18:51:20 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堂的引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要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方法有好多种,(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原有的知识跟现在要学习的知道有联系,使原有的知识起到对现有的知识的铺垫,过渡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置于适当的情境下开拓、扩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从“统一”之中求“发展”,在“发展”之中见“统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不断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比较、判断、推理的方法。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的推断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耐心力与刻苦的能力。这样做更接近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发展规律。老师通过这样不断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老师在教学中对提出不同思路的学生能要多鼓励,以提高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错误的思路要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不能怕在课堂上耽误时间,而不分析错误之处。老师经常这样分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的。使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兴奋、高昂的状态。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爱国注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的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榜样、不断的渗透英雄人物、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
教学过程面对的是人,而且需要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试想一位与学生没有感情的老师,学生能配合好吗?所以老师要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完成。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需要各方面的协调才能完成,如果同事给你出难题,领导给你使绊子,你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所以老师要谨慎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才能集中精力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给学生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爱国注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处理好与学生、同事及领导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1.思考题: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习的特点。五年级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
2.认知的发展。在注意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
4.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小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语文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