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龙岗城乡统筹示范区简介

最新文章

第一篇:龙岗城乡统筹示范区简介

龙岗城乡统筹示范区简介

龙岗城乡统筹示范区地处龙岗高速路出口,是我县策划的“四大重点功能区”之一,该区域既是商丹一体化的重点区域,又是丹凤统筹工业化、城镇化的先行示范区。

示范区总投资11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投资85亿元,现入驻企业鑫圣源保温材料厂、恒大产业园、华茂产业园、高新电子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钾长石产业园、现代材料产业园、石墨产业园,总占地约4000亩,投资6.5 亿元;区内基础设施投资25亿元,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医院、幼儿园、社区广场、老君小学、职业技术学校、龙岗中学等公共服务设施,镇政府、管委会等公共管理机构设置齐全;省市重点项目312国道二改

一、宁西铁路复线、天然气站等投资20余亿元。目前示范区内配套建设老君、王塬2个移民安置点,其中老君安置点2024套可居住8100人,王塬安置点1000套可居住4080人;示范区内建设公租房500套。通过移民搬迁及工业园区带动,将加快人流、物流、商品流向龙岗聚集,未来三年龙岗可增加人口1.5万人,总人口达

3.1万人,年新增加消费能力近亿元,初具小城镇规模。示范区内入园企业可增加就业岗位5000个,区内移民可提供劳动力3000个。政府配套设施建设可减轻入园企业压力,为外来打工者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二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24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24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24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24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24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24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24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24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三篇: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同时,还成立了对各类专项规划的专门审查机构。目前,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

(二)认真修改总体方案。11月11日,区统筹办相关工作人员到市统筹办听取了对总体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并向市统筹办报告了我区总体方案编制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为充分突出元坝特色,提高总体方案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区域率先重点突破,11月14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了市统筹办和市级各部门对我区总体方案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目标、措施,明确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11月15日,区统筹办结合市上的反馈意见开始对总体实施方案进行认真修改。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结合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区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专项改革和社会事业设施一体化专项改革任务,区国土资源分局、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向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区经济和商务局、招商局,积极与省、市发改委协调沟通,上报了有关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项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业项目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还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影响了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进度;

(二)各专项规划编制进度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规划已经编制完毕,但个别规划要按期完成编制工作还有一定困难;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层次,加之该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和协调的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推进机制,确保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组织精干力量,加快总体方案的修改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步伐,着力在提高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统筹办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第四篇: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半城市化问题,开创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对城乡统筹问题的关注来源于温州现实。首先,温州“半城市化”问题尤其突出。虽然目前统计口径城市化率是67%,但我市农业户籍人口比重高,很多城市化人口的身份还是农民。通过改革,我们希望可以消除新型城市化中,进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有利于城乡人员流动,让温州后续发展更有后劲。

其次,统筹城乡有利于优化城镇与村庄人口布局。通过区划调整和“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布局规划设计,人口分布更趋合理,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农民与居民社保可转化,相应资源优化、公共财政投入将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衡,让农民福利与权利提升显著。

第三,改革可以大力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在温州,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显著。通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如把承包经营土地进行流转,一方面可以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可以到专业合作社工作,除了流转收入外,还多了一份经营劳动收入。

城乡统筹是温州转型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必须干、可以干、能干成的大事;而在此之前,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10项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工作。

从去年2月份开始,温州着手实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乡镇重组,到5月底,这项工作基本结束,经过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市乡镇街道数量缩减率达54.8%。同时,各乡镇、街道规模也相对均衡。这次区划调整创造的“温州速度”,让许多人都难以想象。但人们可以理解的是,当大多数人的意愿形成一种合力时,这股力量将无坚不摧。

去年温州出台的城乡统筹改革方案,正是对症下药的有效举措。而区划调整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自然也就顺势而为,它通过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与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的“三分三改”,与引导农民跨行政区域到规划小区建房、鼓励农民到中心镇集聚的农房改造,形成了一个整体关系,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动了温州城乡统筹改革方案的全盘实施。

去年,按照“1650”大都市的整合目标,一场大刀阔斧的行政区划调整,直指绵延繁乱的村镇带和村镇群。通过撤乡镇建街道和乡镇撤扩并,全市乡镇(街道)数从290个缩减到132个,其中乡镇数从262个减少到71个,街道比例从10.3%提升

到45.8%,乡镇的平均人口从2.36万上升至7.45万。

乡镇区划调整,不仅优化了我市城乡空间形态,提升了城镇与城市的集聚功能,而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从城市化的角度、从能更多地吸引农村人口到城镇城市集聚的角度,来修编新的城乡体系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

区划调整的城乡“重组”,为后续工作夯实了发展平台。而“三分三改”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则箭指城乡二元结构的靶心。从户籍、土地、资产,全方位把脉城市与农村梗阻顽疾,我市依次开出“单方”。

如果说,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严重阻碍了温州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那么,农房集聚改造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如今渐渐打开的这道统筹水闸,则不断激活了各种要素的流通,也“激活”了农民进城的意愿。这种民意基础,使得农房集聚改造顺利开展。在坚持“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和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我市大力提倡“就地就近、跨域联建、户为单位、鼓励连片”,相继出台了县、镇、点3个层面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实施意见、方案和细则。同时,各地还在跨域安置、政府回购、鼓励连片、困难救助、规费减免、审批简化等方面积极寻求创新。与此同时,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管理新体制基本建立,村级组织“转并联”有序推进,为城乡统筹发展搭建了有效的组织架构,开启了温州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篇章。

比如农房集聚改造,我市首轮试点镇农房改造集聚项目点,大多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之前选址,一些集聚点并不符合“1650”城市化体系的优化布局要求,尤其是乡镇区划调整后新社区建设布局有了大的变动,原定的项目点可能会难以形成社区集聚效应;如何推进跨域集聚,在用地、资金、人员迁徙、中心镇发展和资地平衡等方面,缺乏县级以上层面的统筹考虑。同时,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筹资困难的情况还要进一步扭转。这些问题没有消除,因此,各地普遍存在布局选点比较零乱,开工率不够高,开工量不够大,单体规模偏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不够,相关配套没有跟上,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现在全市203个农房改造集聚项目当中,31个是2024年前开工的老项目;集聚点占地面积60亩以下的138个,占68%,其中30亩以下的61个,占30%。

总之,统筹城乡改革,各地思想认识需要再提高,真正确立城乡统筹是转型发展一大战略的理念;体制改革需要再深化,当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政策制度设计的系统性、联动性和操作性需要增强,都市功能区、中心镇与办事处、社区的管理体制亟须理顺;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局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基层管理服务水平的任务非常繁重,迫切需要全面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

突出五大抓手统筹城乡发展

陈玲玲

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市化,构筑“1650”大都市发展新格局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龙湾区作为“1650”大都市主中心城区之一,坚持城市带动、产业联动、城乡互动、改革驱动,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加快大平台建设等五大抓手为突破口,构建城乡规划建设等五个一体化,加快融入温州大都市、打造滨海新城区步伐。

一、加快大平台建设,构建统筹发展格局

坚持“一心集聚、两带拓展、五区联动”的总体发展框架,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和城市东部五大功能区规划要求,全面加快功能区规划建设,深化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区街规划、社区规划,加快构筑以中心区为核心、五大功能区为平台、中心社区为节点的网络型组团式发展格局,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城乡全覆盖,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依托规划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通过退二进

三、退二提二,着力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孵化、科技服务、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状元蒲州片打造成为要素集聚洼地、新兴产业孵化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城。二是加快龙湾城市中心区建设。按照“完善新城、对接旧城、推进瑶(溪)北、拓展瑶(溪)南”的开发思路,拉框架、强功能、抓提升,以城市中心区集聚建设发展为核心,以大型商业、楼宇经济项目为重点,加快商贸要素集聚,加快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园、商务楼宇区、高档商业街及生态型高端示范社区建设,打造集行政管理、商业、金融商务、文化娱乐、品质生活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温州城市东部新地标。三是加快空港新区建设。依托温州永强机场空港枢纽,重点整合空港和围垦用地资源,发挥交通物流优势,兼顾城市配套与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良性互动,着力发展航空运输、航空制造、现代物流、商务商贸、研发创新、休闲居住等综合性产业,促进沿海片区的一体化发展,构筑龙湾新的城市增长极和经济增长极。四是加快瓯江口新城起步区建设。依托瓯江口新区建设,重点围绕港口物流、半岛起步区的配套生产生活需要,着力发展现代商贸、商务办公、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产业,把灵昆打造成港口服务基地、宜居组团和商务度假区。五是加快滨海新区建设。依托滨海园区、民科基地和南部街道,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加强城市和产业互动,重点发展专业市场、金融商务、现代商住、公共服务、生态休闲等,构筑城市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才智集聚、产业高端的城市副中心。

二、加快城乡产业转型,构建统筹发展体系

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形成特色彰显、城乡区域联动的区域差异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新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优先发展,全力培育现代商贸、金融商务、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万达广场等重大三产项目建设,打造现代高端商贸商务平台、区域物流平台和商贸网络,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把龙湾建设成为温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先行区。二是全力推进工业升级。全面实施工业升级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阀门、不锈钢精加工、食药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组建具有区域和行

业影响力的集团公司和中小企业整合步伐。培育发展以提高制造业附加值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区域产业集群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高效、生态为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功能区布局,突出做好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

三、加快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搭建统筹发展构架

坚持“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原则,按照“四个一”要求,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加快推进农房集聚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做好规划的编制与对接。以功能区规划为龙头,加快编制镇域空间布局规划,完成农房集聚点规划修编工作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规划设计,将“城中村”改造纳入统一规划范畴,并做好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二是多模式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采用“四模式、四结合”,整体推进全区农房集聚建设。“1+N”辐射带动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中心城区建设拆迁相结合,在城区黄金地段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设农房集聚点,打造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城区精品社区,吸引带动周边村的农房改造;联村连片结点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三产返回地开发相结合,各村联合开发建设档次高、规模大的小区,并根据设计方案和返回地面积分配相应住房,促进农户跨村跨片区集聚;城区建设融合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城区建设相结合,对涉及重点工程拆迁的行政村农房安置就近融入城区建设,带动拆迁安置范围内的整片整村农房改造,扩大城区容量;整村搬迁腾换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以“城中村”整体搬迁集中安置进行改造。三是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创新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和城市管理方式,科学设置社区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构建以服务为主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打造一批和谐社区、精品社区。

四、加快“五网”建设,夯实统筹发展基础

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原则,按照“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求,全面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是构建“城乡交通网”。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形成“二高二环、纵八横一三道”路网骨架,达到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格局,重点推进快速轨道交通线、甬台温高速复线龙湾段、飞云江三桥龙湾段接线、江滨路龙湾段、77省道延伸线龙湾段等外部交通主干道和曹龙大道、围垦路、通海大道等区内交通主干道建设。以农村联网公路和道路改造提升为重点,做好区内道路、交通快速干道、城市道路的衔接并网,实现城区公共交通全覆盖,打造内通外畅的区域“半小时交通圈”。二是构建“公用设施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要求,完善覆盖城乡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电、供气、供水、通信、信息等公用基础设施和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三是构建“市政设施网”。进一步完善“户送、村收、镇(街道)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健全市场化保洁机制,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加快东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快市政设施城乡一体化、建管一体化建设。四是构建“绿色生态网”。通过拆违建绿、拆围透绿、见

缝插绿、沿河沿路种绿,打造以森林绿化为主的城市绿心,以城区绿地公园为重点城区广场绿片,以城市主干道为主的绿轴线,以城市功能区块为主的绿地斑点,以沿海沿堤为主的防护林绿色屏障,以沿河沿山沿海为主的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形成集生态绿心、绿片、绿轴线、绿地斑点、绿色屏障、绿地慢行系统为一体的立体化绿化格局。五是构建“社会保障网”。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全民社保的覆盖面,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快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强化统筹发展保障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合理流动、要素集聚、提升功能、增强辐射的要求,加强城乡统筹的各类要素市场优化整合,使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实现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一是强化要素无障碍流动。全力推进“三分三改”,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进农村人口向功能区和新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二是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以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扩大和深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财产的资本化,深化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创新涉农担保方式,拓宽农村发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确保财政奖励、土地收入、公共建设投入向基层倾斜,形成基层财政与事权相匹配的机制。切实发挥财政的激励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扩大农业和农村事业投资,构建高层次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三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按照“功能置换、增减挂钩、总量平衡、滚动开发”的原则,通过“一退出、二挖掘、三置换”(土地闲置退出,挖掘农村“三地”和地下空间资源,土地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和农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转而未供土地进行功能置换等三大置换),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进一步盘活用地资源,优先用于村镇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四是强化政策保障。充分发挥政策措施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落实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类政策,健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为城乡统筹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五篇: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24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24〕1号)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24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2024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24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24〕1号)强调指出,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24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24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

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24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24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24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来源:考试大-公务员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