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览建工英才网
我国的人才招聘会,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及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展开,政府人才服务机构首先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党政机关分离,开始运用市场手段为急需发展的行业部门、“三资”企业及区街、乡镇企业交流输送人才智力。在为上述新兴经济实体服务的过程中,这些新兴经济群体已经不满足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在人才智力服务方面的“小打小闹”,要求集中性、规模性地为它们提供人才智力的配套服务。于是,人才招聘会便应运而生。
招聘会的老角色
30余年来,国家及各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各类人才服务过程中,创造了不少好的形式:
从地域上讲,有全国性人才招聘会、区域性人才招聘会、全省性人才招聘会、本地性人才招聘会、跨地区性人才招聘会、系统人才招聘会,以及网络人才招聘会等;从内容上讲,有综合性人才招聘会、系列性人才招聘会、行业性人才招聘会、专业性人才招聘会、专场性人才招聘会等;从时间上讲,有季节性人才招聘会、定期性人才招聘会、不定期人才招聘会、人才夜市、人才早市等;从形式上讲,有单独举办人才招聘会、市与市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省与市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省与省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以及行业系统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等。
自兴起以来,人才招聘会走过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由不健全到逐步健全的过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响亮的“名片”。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服务机构举办各种形式或内容的人才招聘会约5.5万场次,660多万家次用人单位参会,为社会提供就业或职业岗位4200多万个,组织入场就业或求职择业人才更是不计其数,人才招聘会的作用与影响可见一斑。
“弊端”渐显
经过30年的发展,人才招聘会的规模越办越大,内容越办越丰富,形式越办越多样,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用人选才单位,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壮大和各类人才的就业与求职择业,都发挥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通过对近两年人才招聘会的切身体会,不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已经隐约感觉到人才招聘会已经或正在度过其“高峰”期,一些
“弊端”开始日渐凸显,现有的招聘格局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式、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的需要。这些“弊端”主要体现为:
●形式的“集市”性。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人才招聘会的形式基本上是“集市”式,“展会”性。如同古时的“骡马市”,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把招聘人才的单位组织进来,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把求职择业的人才吸引过去,任凭供求双方面谈,组织者只不过提供一张桌子、两把椅子,1.2平方米的洽谈区域而已,除了负责大会安全外,其它事宜“概不负责”。这种“集市”、“展会”式的人才招聘会,到底效果如何,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统计分析。
●手段的“粗放”性。所谓“粗放”,是指人才招聘会的“大哄大嗡”,只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不注重实际效果的扎扎实实。比如: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如何提升用人单位的招聘水平和质量?如何增强求职择业者的应聘技巧?如何真正做到招聘单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能找到合适的单位或岗位?这些都是人才招聘会的组织者必须充分思考的问题,而现在则恰恰做不到或做不好。●服务的“暂时”性。人才招聘会的服务,在服务周期上一般为一天;大型的最多为三天。招聘服务一般也都是“当天有效”,至于用人单位能否在当天的人才招聘会找到合适人选,找到多少人才,则与招聘会的组织者无关。如用人单位还需要继续招聘,则要重新办理参加下一次人才招聘的手续,并交纳展位费。●内容的“单一”性。众所周知,人才招聘会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无非是为人才的供求双方提供一个现场见面、直接洽谈、双向选择的场所。待招聘会结束,招聘者、应聘者与组织者则再无任何“瓜葛”。
●后续服务的“缺失”性。在过去的实践中,人才招聘会基本没有后续服务。比如一个招聘单位在会议期间洽谈了多少人,填表达成意向协议的多少人,会后经过继续考察真正用了多少人,试用期结束真正适应本企业需要留下来多少人等等。这些后续服务是检验人才招聘会质量最重要的依据,而现实中却很少有人才招聘会的组织者能够下力量、下功夫去做。
除了上述“五性”外,人才招聘会还有很高的成本负担,比如场地费、展位费、保安费、餐饮费、宣传费、印刷费等等。近几年,由于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过高的问题,不少省、市、县(区)各类人才招聘会都免收门票费,但应聘者的其他费用一点也未减少,比如交通费、午餐费、资料费等,尤其是异地应聘的高校毕业生,交通、住宿的费用则更高。而参加一次人才招聘会未必能找到工作岗位,很多时候是往返多个、多次人才招聘会,却“白搭”无功。
同时,人才招聘会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难题。不少人才招聘会的举办,一方面参会的招聘单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怨声载道;另一方面,进场的应聘人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单位或岗位而“望洋兴叹”。久而久之,一些用人选才的单位与求职择业的人才对人才招聘会逐步丧失“信心”,继而对人才招聘会越来越“失望”。
还有一个安全问题。长沙、郑州等市都曾因为大型招聘会过于拥挤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出现踩踏伤人和应聘者“闹事”事件,隐患颇多。
尽管如此,笔者仍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招聘会作为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主要方式和人才供求洽谈的主要平台,仍将继续存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有四:一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远未达到目标,人才供求主体进入市场的步伐尤待进一步加快。办好人才招聘会,对人才供求主体进入市场,将起到十分积极地推动作用。二是办好人才招聘会,能带动整个人才市场其他业务的深入开展。三是办好人才招聘会,不仅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还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对促进人才工作观念的更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意义深远。四是办好人才招聘会,能及时为单位用人选才和个人求职择业提供现场见面、直接洽谈、双向选择的环境条件,是深受人才供求主体双方欢迎的最简捷方式。所以,在没有更多更好形式的情况下,人才招聘会仍然是人才供求双方不可替代的选择。
招聘会该向哪里去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兴工业化前期向中期转化的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速转变,经济产业结构需要加速优化调整,技术产品需要加速换代升级。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必由之路。上述新形势、新任务,为人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显然,传统的人才招聘会已很难适应我国未来发展的需要。改进人才招聘会方式、促进人才招聘会内容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招聘会优化升级,已经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
●优化结构。所谓优化结构,就是逐步消除或减少综合性、集市性、展会性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及其数量,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发展中小型的专业性、专场性人才招聘会及其数量。比如机械电子专业人才招聘会、装备制造专业人才招聘会、冶金石化专业人才招聘会、农产品深加工专业人才招聘会以及经营管理人才招聘
会、金融财会人才招聘会、现代服务业人才招聘会、教育培训人才招聘会等,使人才招聘会小型化、专业化,供求信息对称、针对性强,有深入洽谈的时间和空间,效果扎实。
●提升水平。所谓提升水平,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人才供求双方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一是人才招聘会网络化,即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网上人才招聘会,使人才供求双方“足不出户”就能够相互了解洽谈,进行双向选择;二是人才招聘会前移,即把参加人才招聘会的单位、岗位、要求、人数、报酬等提前在新闻媒体或相关网上公布,让应聘者事先知晓,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是否到人才招聘会洽谈;三是人才招聘会后续,即对在人才招聘会上未找到合适人才的单位或未找到合适岗位的人才,进行登记、统计、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后续服务。
●注重实效。所谓注重实效,就是通过人才招聘会等服务形式、技术和手段,一方面能够及时满足发展中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智力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及时为各类人才的就业与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机会或岗位。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人才服务机构与企事业单位人才供求“直通车”,对人才供求双方主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即:事先充分了解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再在社会上有针对性寻找或培训所需人才,最后把这些人才送到企事业单位,供他们挑选使用。
●发展“猎头”。在我国,“猎头”服务一直是人才服务机构的短板。按照国际惯例,大力发展“猎头”服务,已成为未来人才服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发展“猎头”服务,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强化素质。所谓强化素质,就是要加强人才服务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现代化系列培训,一方面让他们系统熟练掌握人才服务业的知识、技术、政策和法律法规及业务标准、流程等;另一方面,让他们深入了解西方发达国家人才服务的惯例、做法及经验;再一方面,让他们看到未来我国人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断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和与时俱进能力等,对人才招聘会的形式、内容、方法、技术、项目等进行改进或创新,使人才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尽快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可以预见,再过10年或更长时间,人才招聘会或许会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应该是更加有效、便利的人才服务新模式。
十堰汽车城何去何从
在十堰之外引起了不少“骚动”的东风汽车“迁都”一事,在十堰似乎并没有发生人们想象的事情。倒不是因为对十堰不重要,而是对十堰人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只不过是注
定早晚都要发生的事情现在终于发生了。
没有了灵魂的城市?
“不管怎么说,还是有点酸酸的感觉,毕竟与东风有了30多年的感情。”6月26日,当记者在十堰的东风汽车厂采访时,正逢原公司员工与新合资公司签定新的劳动合同,合同
期为10年。而东风公司早就此事在内部宣传一个多月了。
据了解,东风十堰基地的8万多名职工中,将有7万多人随资产进入新合资公司;而为
了避免人事震荡,余下的1万多人将进入东风成立的管理部过渡。
在十堰城区,多数居民不是东风的职工,就是东风的家属,要不拐弯抹角的也一定有个在东风上班的亲友,市政府的很多官员也出身东风。在十堰市的人大、政协等机构,因东风的重要性,都适当增加了来自东风的代表和委员名额。
而在生活中,打开电视,有东风电视台;翻开报纸,有专门的东风新闻版。走在街上,路牌上能见到车城路,购物有车城商场,住宅小区有车城新村,满街跑的出租车都是东风神龙富康,宾馆的名字除了车城宾馆,还有像“车身宾馆”这样在别处想都没法想像得到的古怪
名字……
“目前,汽车工业占我们城区就业人数的百分之七八十,占城区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同时占城区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七八十。从这三个百分之七八十,就足可以看出汽车工业对我们十堰经济的巨大影响。”十堰统计局一位人士这样对记者描述东风与十堰的关系。就连十堰市五年计划纲要题目都有些与众不同,叫作《十堰市、东风公司“十五”经济和
社会发展共建合作纲要》,由此可见东风与政府的关系之密切。
实际上,东风带动起来的汽车工业,不仅是十堰“唯一的多年的支柱产业”;而且,因为东风与十堰的“人为的历史性关系”,东风的影响力已经渗入到十堰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十堰的象征,而且已构成十堰的灵魂。谁夺走了车城的魂?
尽管对十堰的东风汽车产业实体将来是否也要搬走这一敏感问题,记者采访到的十堰市主管领导都极力回避,但“汽车产业基地迟早要搬空”似乎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实际上,东风几年来不断向襄樊、武汉、柳州、广州、上海、江苏等地的扩张,已经表现出与十堰分离的态势。那么,东风对十堰至关重要,为什么东风还是要迫不及待地向外走
呢?
从初期就参与建设,去年才刚刚退休的东风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高明祥在接受媒体采访
时笑言:“十堰太挤了,东风走到今天,十堰早已经摆不下了。”
话听起来似乎轻松,而话外音却显得沉重。将十堰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备战备荒”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跃发展,十堰的军事地理优势和过去赋予东风的特殊政策逐渐转变为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劣势。
研究城市经济的有关专家指出,十堰在计划经济时期与东风在客观上是一体的,就好比灵与肉的关系,不分彼此;但到了市场经济时期,且双方都已今非昔比的时候,东风发展的路径是遵循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规律,而十堰遵循的路径只能是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前者强调市场游戏规则,后者更强调地理、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异。东风
做大做强需要的“配置”,目前的十堰很难满足。
交通不便构成十堰制约东风进一步发展的致命伤。十堰没有机场,铁路只能单轨运行,公路路情复杂,水路缓慢,使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攀升,还给引资合作形成某种障碍。据高明祥透露,东风几年前与某外商的合资谈判中,确实曾经受到交通因素的不利影响,成为导
致外商最后放弃投资的原因之一。
而十堰市政府与东风公司多年来的龃龉不已,恐怕是东风执意要走的另一个不愿说出口的心里话。这初听起来似乎有些无法理解,但作为地级市的十堰,如何处理好一个国务院直
属特大型国有企业(现属于国资委直属企业)的关系,始终让双方感到有些头疼。十堰市对东风的服务意识,这两年提高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高度。据说连东风老总苗圩都曾经表示承认,这是一段十堰与东风合作的“蜜月期”。然而,这个“蜜月期”对东风来
说似乎来得稍微晚了点。
为了方便服务东风,3年前十堰市就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协调工作的常设机构——十堰市政企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政企分开”早成共识的今天,政府成立一个行政部门专门为某企业服务,这在全国可能都是头一份儿。接待记者采访的正是该办公室主任刘学华。而刘
同时兼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由此可见政府之于东风的关爱。
刘学华说,为支持东风汽车与日产合资重组,十堰市许诺要完成十件实事,包括支持东风公司剥离辅体、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城区生活娱乐设施建设以及高速公路、机场及城区道
路的修建等,争取早日打开交通瓶颈。
据统计,因为东风的迁都,十堰每年将减少来自东风的3亿元企业、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收,而在土地租赁费、地方教育费、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费上,5年内十堰将减
收近1个亿。与此同时,十堰也将为东风剥离辅体承担5亿多元的补贴与投资。
更让东风感动的是,东风十堰基地占用的2.5万亩土地,也无偿授权东风公司经营,同时免去各项税费34亿元。而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东风公司6000余栋工业厂房颁发产权证,减免费用近亿元。“此外我们又列了38件实事,也是为新东风服务的。”刘学华说。就在记者即将截稿时,从武汉传来消息,武昌至十堰的K782/781次列车将升级为高等级特快列车,方便外商、商务人员往返武汉与十堰两地。该车次升级后,与开往北京的K37/38次同级,并将配备一节目前国内最高档次的软卧包厢。
能否自造十堰的新魂?
实际上,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十堰的经济已开始出现逐年下滑的态势。当西部大开发吹响号角时,十堰并没有更多的兴奋。由于十堰既不属于东部,也算不上严格意义的西部,许多人担心以后难以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更让十堰人感到前途渺茫。3年前,由于东风的外扩,及迁都传言,曾引发了喧嚣一时的“废都
论”。
“废都之说,不仅牵强,而且不准确,也不负责任,”刘学华坦言,“实际上,从另外一
个思路来说,这也是十堰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新机遇。”
尽管东风迁都,但至少在10年内,十堰仍然是新东风的核心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的80%仍在十堰。预计到2006年,十堰基地的汽车销售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实现税前利润上百亿元。而且,新东风将在8年内追加投资40亿元。“因此,迁都并没有对十
堰经济造成直接影响,东风仍将是十堰经济的支柱。”
但有关专家提醒说,迁都造成的影响是间接而长远的,不是短期能看出的。实际上,十堰不能再抱着“大树好乘凉”的旧观念和老思路了,没有必要在东风“一棵树上吊死”。十堰下一步急需要做的是,抓住这个时间机遇,尽快培育出符合十堰本身特点和优势的新的经济增
长点。
十堰对此看得非常清楚。“如果跳出十堰看十堰,十堰完全能够发挥其在西部开发中战
略支点的作用。”十堰原市委书记李宪生对媒体坦言。
十堰极其周边地区构成秦巴山地,有“中国中央山地”之称。正处在我国地理版图的“鸡心”地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东西部结合部。而且,十堰历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在华中连接西北、西南的“Y”型交通网络中,十堰正处在三条线路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同时,十堰是武汉、西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最佳融合点,在接受三大经济区辐射的同时,积聚整合放大三大经济区的经济信号,形成新的辐射源,对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李宪生认为,认真做好结合部文章,打通秦巴山系的天然屏障,整合交通资源,优化路网布局,充分发挥十堰的交通控制点作用,是加速东西部经济互动的有效途径。据了解,目
前十堰市正在推动并促成以十堰为中心的“秦巴经济联合体。”
不仅如此,十堰地处汉江中上游,其水土保持状况对长江中下游具有直接的影响;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处,其水资源的保护将直接影响华北及京津地区的用水质量;而且,它还是阻止沙尘暴南下东移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十堰也是国家实施
生态建设关注的焦点。
另据了解,十堰是秦巴山区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该市汽车工业企业近200家,总资产445亿元;有大中专学校57所,其中大专院校6所;市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491人,远高于全国城市每万人拥有288人的平均水平;地膜水稻、试管婴儿、基因“搭桥”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处于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45%。十堰市长陈天慧指出,利用十堰现有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存量,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将最终形成具有秦巴山区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落。他介绍说,十堰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科学论证,现已确立了“一主四大”的支柱产业发展格局。由于现实的原因,仍以汽车及汽配件为主导产业,服务东风公司、汉江集团公司、东风轮胎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央、省属企业发展。同时,搞好四大产业,即充分利用武当山、太极拳、神农架等旅游资源,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丹江口水库、陡岭子、龙驹沟、黄龙滩、孙家滩、松树岭水电站及南水北调工程等水电资源,加速发展水电产业;抓住湖北被批为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优势,和十堰列入全省三大药材种植区的机遇,高起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实施绿色基地、绿色加工、绿色通道、绿色标识等“四绿工程”,大
力发展绿色产业。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十堰能够有效进行资源整合,把发展潜力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把
潜在的市场转换为现实市场,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实现“后来居上”,进而推进区域经济“后发先至”。到时候,十堰即使不再是“汽车城”,也肯定是“旅游城”、“生态城”、“区域性中心城”。不愁再造一个崭新的十堰来。而这才应该是十堰的本来面目,十堰真正的魂。
中国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当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悲剧!
悲剧一:
《义务教育法》执行的力度依然不够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声声说要搞全民义务教育,有消息说还要把高中阶段也纳入义务教育,要是再来个终身免费教育且不更好,可是以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实力,这现实吗?先不说免费教育的事,就当前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来说,从法律颁布至今,有多少边远山区的孩子能够真正享受这份特殊的礼物。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初中阶段的全民义务教育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悲剧二:
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
为了与世界先进教育接轨,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浪潮,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又有几个。大多数学校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暗地里却拼命的抓应试教育,抓升学率。如果哪个学校真正的实施了素质教育,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因是学生最终还是要面对考试,而考试的结果就是分数。当每年的高考或是中考成绩公布时,也就是这所学校悲剧到来的时候了,而那些暗地里狠抓应试教育的学校却因为成绩突出受到教育部门的表彰,主管部门高兴,学校高兴,家长高兴,简称“三高”。在这里我想问:为什么同样是搞素质教育,却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是教育部门的监管不力还是只喊喊口号?为什么老老实实搞素质教育结果反倒挨批,让人鄙视。试想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搞素质教育,结果又将怎么样呢?
悲剧三:
教育不公的现象将越演越烈
一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这里引用论坛里的一篇文章《用金钱堆出来孩子的未来》,全文如下:
“ 寒门再难出贵子,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的金钱,胎教、早教、兴趣班等等都需要花钱,一个刚满五岁的孩子,在教育的投入上已经有六位数,现在小升初考试拼的不是学科成绩,而是奥数英语,这都得家长花钱上培训班。
以某重点高中来说,北大、清华的就有十几个,其中一个班上全部上重点线,2个出国、1个香港、5个清北剩下的全是211和985高校,家庭是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经商最差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农村打工家庭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绝对是那种对孩子负责的家庭,“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上名校,但他们付出的努力,所吃的苦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面对城市学生,基本丧失竞争机会。农村的基础教育太差了,条件艰苦,能来上学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农村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学生在起点上就输了,在农村连幼儿园都没有,学校待遇差,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育资源不公平等等造成“寒门难出贵子”,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未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底层向上流动的阻力变大,从前穷人的孩子忙读书,到穷人的孩子不读书转变,“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已经过时了,社会当如何调整政策和规则,减少这种现像发生”。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句,那些考入北大清华的,有几个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出生,又有多少来自边远地区、平困家庭。当然不是说绝对没有,只是数量有限。
二是郊区与城区的差距,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城市,甚至是只隔一条道路,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何?难道仅仅是因为划分界限的那把尺子?令人费解啊!别的城市且不说,就拿我所在的贵阳来说吧。如果生活在郊区,将会给孩子的升学造成很大的障碍,当然我指的是普通家庭。教育部门会有意打乱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设置很多条条款款限制郊区孩子进入优质学校就读。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就近入学(这可能也是全国的一个通病),这表面上看起来倒像是为孩子着想,其实不然。如果你生活的周围有一所像样的学校,那算是孩子的运气好。可如果是一所垃圾学校,那将是这个片区的巨大悲剧,因为你别无选择。但对于政府官员及有钱(权)有势的家庭来说,这些就不重要了,他们有的是办法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我不知道是什么人想出了这么一个用来对付普通市民的“良策”。
(二)是不能与城区孩子一样选择心目中理想的高中,除非你孩子的成绩处于顶尖水平,教育部门每年会给出几个统招生名额。光有这个还不行,你还得花钱找关系要到名额才行,否则也只能就近入学或者花高价了。
(三)是配额生名额分配限制,如果你身边确实就是一所垃圾学校,而你又不愿意看到孩子的学业荒废,你可能会花高价让孩子转入读私立学校。这应该也是人之常情,可你万万没想到教育部门会出“高招”收拾你,规定没有在片区规定的学校续读完初
二、初三的学生,不得享受配额生名额分配,统招生那有限的名额你又拿不到,到头来只怕是有苦没处说。
按照当前教育改革的模式,未来私立学校将异常火爆。原因很简单,很多家长在走投无路时,会将孩子的前途寄托于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也将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且会因为选择的人太多而非常吃紧,这又将出现另一个“三高”。一是门槛高,二是学费高,三是应试教育比例高。
此时此景,我只会感到悲哀和无奈。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甚至连什么叫配额生都不知道,我记得我们那个时候就没有这种说法。现在倒好,教育改革,新名词、新手段、新花样层出不穷,高深莫测。
哎!中国教育,您何时才能走出怪圈?何时才能公平?何时才能取消这样那样的入学限制?何时才能让老百姓不在为孩子上学的事揪心?盼这一天能来的快些。
我国“IPO”将何去何从
新股发行在任何一个证券市场都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中国A股市场来讲,“IPO”是极其敏感的一个词,从2024年到现在,市场任何一次的剧烈波动,应该说都和“IPO”消息形影不离,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被“IPO”牵着鼻子走的迹象越发明显,这种非科学的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证券市场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就是国家为了无数优质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融资的平台,而让无数大小股东分享上市企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简单的说,建立证券市场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但在我国,“圈钱”、“投机”、“内幕交易”等这些醒目的概念,已渗透到我国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含义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味,这不得不让我们警惕,一个不成熟的证券市场,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
2024年1月8日,证监会召集来自全国数十家保荐机构的代表,在北京召开了IPO在审企业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就此我国证券市场史上最严厉的“IPO”财务核查拉开了序幕。本次证监会成立专项财务核查工作的背景是在882家IPO 排队“堰塞湖”悬而未决和新股上市后频发的业绩变脸的背景下产生的,此次核查的重点是IPO在审企业的财务真实性问题,特别是收入、成本和利润的真实性,清查就是要挤水分。
本次专项检查工作,证监会分两个阶段展开,1月到3月为在审企业自查阶段,4月到6月证监会将在自查报告审核基础上,开展重点抽查工作。
经过3个月的严格自查,财务核查风暴至此已逼退166家排队企业,另外还有109家在审企业因未按时递交自查报告而“中止审查”,按证监会要求在5月31日前补交自查报告,或者将强制“终止审查”。在166家终止审查的企业中,我们发现有5家已过会企业倒在了此次财务专项核查风暴之中,其中遵义钛业是2024年4月过会的,由于公司自身的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期发行,最后不得不选择退回到原点。
在3个月的在审企业财务自查工作中,虽有166家企业选择了撤退,但对撤材料家数还是低于了市场预期,我们认为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不是逼企业放弃IPO,而是要清洗一下有些浑浊的IPO市场,让这个大的融资池更加的干净,也让我们的投资者更有信心的融入这个池子当中。
新股暂停发行必不长久,在IPO重启前,市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市场能够对于IPO重启普遍上进行认同;市场引入资金和融走资金能够实现平衡;市场本身需要有很强的态势弱化IPO重启;增加市场的投资性,我们需要一个有活力的证券市场。同时重启IPO应与发行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但此前的浙江世宝等发行中,采取限价限量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已经使改革绕回了原点,而对于外界所讨论的批量发行的办法,市场能否有这么大的承受能力,我们也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我们说发行制度改革不能回避市场的选择,只有把决策权交给市场中代表大部分利益的投资者来决断,我们的市场一定会在短暂的镇痛后,迎来光明。
今年的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毕竟在中国证券史上算为一个特例,通过事前审查来杜绝造假行为确实很难实现,事后的严惩则往往能够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我国证券市场从来都不缺乏规则,而是缺乏对规则的执行力。在一切条件成熟之后,IPO何时重启,我们相信已在新一代领导人的运筹帷幄之中,我国“IPO”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满足各企事业单位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战略储备的需求,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择业环境,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市场化配置,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定于2024年12月22-23日举办“20xx年省冬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为此,我们热诚邀请各用人单位、广大应届(往届)毕业生及其他各类人才届时参会。有关事项函告如下:
一、时间:20xx年12月22—23日 9:00—15:00
二、地点:人才市场(人才大楼第三、四、五交流大厅)
三、规模:预设展位300个,预计进场人才1.5万余人。
四、形式:现场招聘、网上招聘、报纸招聘三位一体。
五、主办单位: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
六、参会对象:
1、各类企事业单位(含上市公司、科研院所及大中专院校等)。
2、及周边省区的部分应往届毕业生、研究生及其他各类普通人才。
3、各企事业单位人才结构调整分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技工。科研院所和机关事业单位改制分流的技术骨干及中高层管理人员。
七、服务项目:
1、在《日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西部商报》、《经济日报》、《人才周刊》、《科技鑫报》、省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上发布新闻及广告。
2、现场办理人事政策咨询、档案托管及个人求职登记等业务。
3、增设人才测评专区,提供人才测评及职业咨询服务。
4、免费为12月20日前报名的单位,在《人才周刊》、《兰州晚报》、《西部商报》、西北人才网、“就业直通车”手机短信等媒体或信息平台上刊登单位名称、发布招聘信息。
5、免费为参加本次招聘大会而未招到满意人才的用人单位,会后一周内继续提供人才信息发布服务。
八、参会办法:
即日起开始报名,展位按报名交款的先后顺序自主选择。报名时请携带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单位介绍信、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招聘信息电子稿件及展务费用到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办理展位登记手续(也可通过电话、传真或E-mail提前预定展位)。
会议布展时间为12月21日14:30—19:00。参会单位须在12月22日上午8:30前凭参会证签到入场,做好参展准备工作。《人才信息登记表》由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统一制作发放。需要展示企业形象的单位可自制挂图、展板、条幅等广告宣传材料。
九、收费标准:
1、标准展位(2 m×2m展位,统一制作pop广告): 500元/个;
2、特等展位(10—30m2个性化展区,可充分展示企业形象): 1500元/个。
十、联系方式:
地 址: 电 话: 传 真:
联系人: 户 名:
E-mail: Q Q:
开户行: 帐 号: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