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群问题的思考
建党90年历程的坎坷和辉煌证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法宝,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说只要把“种子”播在“土地”上,就能在人民中生根、开花、结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心系百姓、扎根群众,我们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正是依靠千千万万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才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限度地防止脱离群众、丧失民心的危险,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为紧迫。
一、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密切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的取得胜利的法宝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法宝。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发展成功,无一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的。自党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思考。指出:“如果哪个党的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并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各项 1
工作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提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他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胡锦涛也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就会失去生命力。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愿的参与,党的事业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党的90年的实践也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我们完成执政兴国使命的最坚实最可信赖的一股力量,是推动我们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执政兴国的一个最根本的政治基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2、密切党群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就能把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这既是党为民执政的最重要最具体的体现,也是党执政为民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今天,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尤其是面对严峻考验,如何率先破解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需要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排除新的征途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并不断赢得胜利。
3、密切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关系到党能否存在和发展,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执政党,它的
2先进性源于人民群众,执政党领导的实现依靠人民群众,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先进之源、智慧之源、领导和执政之源。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根本。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经验和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证明,做为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党的性质、宗旨及奋斗目标决定的。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是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结果;党的执政地位的维护和巩固,更加需要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党在执政条件下必须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否则就会脱离群众,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二、当前密切党群关系面临的新考验
建党90多年来,特别是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给党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1、国际环境对密切党群关系的考验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将长期存在。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既防止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又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
2、国内环境对密切党群关系的考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的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阶段。目前,我们面临的分配差距过大和大规模城市进程中突现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迫在眉睫,能否妥善协调和整合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否寻找到新的方式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对党也是一种考验。
3、党的自身建设状况对密切党群关系的考验
建党90多年来,特别是伴随着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已从几十人扩大到8000多万,党员队伍结构也不断优化和改善,但也使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同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一些党员党性原则不强,理想信念淡化,党内逐渐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脱离群众的现象。特别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降低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密切党群关系
建党90年的经验启示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与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清醒地正视和应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考验、新问题,是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宣传群众,形成共同理想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要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推动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
2、深入群众,健全党群互动联系机制
我们所要构建的党群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使上情下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另一方面,使下情上达,保证群众有呼声,党员干部有回应。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邓小平同志的至理名言: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第一信号源源不断,使决策更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更得民心。因此畅通党群沟通互动,建立良好的党群互动联系机制,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服务群众,维护好群众利益
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
4如何体现的问题。要从提高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入手,落实为民服务行为,提高为民服务效率,做到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要把干部的好思想、好作风,化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才能赢得民心,树立威信。
4、取信群众,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深入持久的开展反腐败斗争,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一项最有说服力的民心工程。要把好用人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用、选拔、考核机制,保证用“好”的制度选出“好”的干部;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干部及家属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集中精力查处大案要案,严惩腐败分子。
5、改进方式,做好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做好群众工作是做好社会工作的前提,做好社会工作就能使群众利益得以实现。
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具体行动中,经常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要学会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力戒简单粗暴、强加于人。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可以清楚地看到,谁关心群众的呼声,依靠群众的力量,谁就能取得辉煌的胜利。蒋家王朝的溃败说明: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把人民群众看作衣食父母,违背人民的意愿,就一定会被历史淘汰。(3)取得政权不容易,维护政权更需要人民的支持,人民是万里长城,是铜墙铁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就一定能够稳操胜券。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一些蛀虫为了牟取私利而不择手段,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只有坚决地清除腐败现象,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4)只有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的关系,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的党才会变成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的党;只有处理好党和人民的关系,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长治久安!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重庆市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简报
【“三项活动”专刊】
第15期
(总第353期)
中共重庆市委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24年11月8日
联系群众制度化服务群众常态化
——我市深入推进“三进三同”活动
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市各级党组织深入推进以“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通过建立制度、强化机制,让广大机关干部在基层一线磨炼思想品质,在创先争优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科学设计制度,变临时之举为长效机制。为防止下基层联系群众活动“一阵风”,市委将“三进三同”写入市委三届六次、七次全委会决议,作出制度安排。一是对象全员化。规定全市
1各级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干部每年用1周时间、新招录公务员和新提任领导干部用1个月时间参加“三进三同”。同时,按市领导每人3户、市管干部每人2户、区县管理干部每人1户、一般干部每个支部1户确定“结穷亲”对象,联系帮扶困难群众,做到机关全覆盖、干部全参与。二是任务具体化。机关干部每年参加“三进三同”活动必须完成“四个一”任务,即撰写1篇党性分析材料、完成1篇社情民意调研报告、提出1项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为“穷亲”至少解决1个最急最需的问题。三是活动常态化。把“三进三同”作为干部集中培训的必修科目,坚持凡训必做;作为干部党性作风日常教育的基本方式,纳入创先争优“一讲二评三公示”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作风锻炼的常规性要求、联系服务群众的持续性机制。四是考核硬性化。实行上级组织、机关党组织、入住村党组织及群众代表“四位一体”考核评价机制,将机关干部开展活动情况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和评价干部“德”的重要方面,未完成任务的单位和干部不予评先选优、提拔重用,激发干部内生动力。
严肃活动纪律,变简单号召为刚性规定。为防止活动走过场、增添基层负担、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市委出台“六不准”规定。一是不准事先踩点。“三进三同”对象一律选择困难较多、工作难度较大的村。二是不准层层陪同。干部下村必须轻车简从,不得带随行人员,不得要当地干部陪同。三是不准特殊接
待。下村干部一律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干农家活,每人每天按不低于25元的标准向农家支付伙食费。四是不准搞形式主义。干部下村不许跑马观花、不许口头表态、不许拍脑袋决策,调查研究到户、参加劳动到田。五是不准见钱见物不见人。干部对“穷亲”经常走访、长期联系、跟踪服务,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主动走访慰问。六是不准擅自缩短时间。每年必须一次住满规定时间,不能化整为零、朝发夕归。为破解“同住难”问题,实行事前申报、事中抽查、事后民调,强化督查,并定期通报。
抓实活动环节,变走马观花为务实行动。为防止“三进三同”活动搞成休闲娱乐,要求干部带着感情、带着政策、带着任务下村,到村后重点干好“五件”事。一是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深入乡村,面对面了解农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二是深入调研指导发展。实地察看村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情况,与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交流座谈,共商发展,制定完善发展规划。三是入住农家同吃同干。干部入乡随俗,用农家筷、吃农家饭、睡农家床、盖农家被、干农家活。四是宣讲政策释疑解惑。通过召开院坝会、上党课、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惠民富民政策。五是尽心尽力扶贫解困。下村干部尽其所能帮助入住村群众解决出行、就学、治病、就业、饮水等具体问题,让老百姓感受到党的温暖。
“三进三同”活动启动以来,全市机关干部共深入基层34.7万人次,“结穷亲”57.6万户,送去致富项目23.5万个,帮扶钱物19.9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6万人,帮助就业24.9万人,解决具体困难86.9万个,直接受益群众864.4万人,撰写党性分析材料20.3万份,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干部认为“三进三同”是干群相融相通的新平台、创先争优的好途径,是“补经历、补能力、补感情”的课堂,是“思想上的第二次入党”。基层群众感慨:“共产党的好作风、人民的好公仆又回来了!”各级党委共收到群众自发送寄的感谢信4527封、锦旗2149面。
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常委,市人大主
任、市政协主席
送: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
发:各区县(自治县)、市级各部门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及其
办公室
(共印130份)
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
党校毕业时写了一篇论文,主题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当时自己36岁,政治嗅觉不是很敏锐,为了书写该论文,在当地的图书馆借阅了好多书籍,通过阅读,勉强完成了毕业论文。如果是现在写这个题目的话,可能体会的更深刻一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可以清楚地看到,谁关心群众的呼声,依靠群众的力量,谁就能取得辉煌的胜利。蒋家王朝的溃败说明: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把人民群众看作衣食父母,违背人民的意愿,就一定会被历史淘汰。
取得政权不容易,维护政权更需要人民的支持,人民是万里长城,是铜墙铁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就一定能够稳操胜券。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一些蛀虫为了牟取私利而不择手段,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只有坚决地清除腐败现象,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优秀的领导干部应该在群众中产生。有威信的干部,说话才有分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人民高度负责,真正地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更加强大和繁荣昌盛。
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迭部县委党校 罗玉英
爱国主义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刻领会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和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的内容和特征,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的内容和基本特征 爱国,顾名思义,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国家”这一概念的出现而派生的一种概念,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而爱国主义则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所进行的系统的理论概括和主张,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祖国、家园的一种忠诚的热爱,是一种社会和道义的规范。正如列宁所指出:它是人的“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且深广。它不仅包括自己祖先和自己至今赖以生存、劳作的这块地域上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而
且包括千百年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本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所以,它是人们对一定地域上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心理存在在人们内心世界所构成的一种具有深厚感情色彩的意识——对家园的爱和作为家园的祖国的爱。从而爱国主义包括了对本民族的爱和对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祖国的爱。这是爱国主义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含义。这种爱国的眷恋之情在社会和道义方面的强烈表现就是一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它教育与鼓舞人们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热爱本民族的灿烂文化,热爱自己的人民和民族传统,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主义不仅是个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始终是爱国主义的历史表现主体,在漫长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共同爱国情感和爱国意志。在励精图治、推进社会变革的同时,创造
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这些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历史的杰出智慧及才能。
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船坚炮利”下的瓜分和腐败政府的统治下,使旧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陷入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此时,“救亡图存”便成了广大人民和有识之士及一切爱国者的共同目标,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的最核心内容。这一内容和精神激起了一场猛烈的救亡运动,开始了各阶层人士英勇的惊天动地、抛头洒血的反侵略斗争。同时一些仁人志士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救国道路,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但是,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近代,大都停留在朴素的爱国主义水准上,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脱节,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革命便成了该阶段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构成了该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形式,旨在将黑暗中的中国引向光明。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也才有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且,中国现代革命史进一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此,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劳动热情,使传统的爱国
主义被赋予了科学的内涵。“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飞船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住。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字——中华民族精神。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新时期。现阶段爱国主义,就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开拓进取,建功立业。
首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的重要内容。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共同为维护和促进祖国的统一、安定和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为亿万人民造福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亿万人民为之团结奋斗、为之献身的事业。如果没有全国各民族人民的
极大的劳动热情和献身精神,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实践证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 2024年以来的大事、喜事、难事、灾难……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其次,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开拓进取,建功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我们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但我们的经济实力以及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都与此很不相称。在当今遍及全球空前激烈的竞争中,仅仅为祖国的暂时落后而忧虑、哀叹、发牢骚是无济于事的,应该是立志、自强、奋斗。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不甘人后、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更应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不畏艰险,勇于献身,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我们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南。但是,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中纪委下发的七个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效仿,只能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冲破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束缚,敢于战胜面临的各种困难,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奋力探索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和新方法。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
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主义和保守、倒退的国粹主义、狭隘、自私的民族主义是根本不同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
首先,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祖国是个与社会制度、国家政权紧密相联的历史范畴。在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制度,爱中国共产党是统一的。在这里,国家利益、祖国利益和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既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使自己的祖国兴旺发达,那么,热爱祖国与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和拥护社会主义就应该统一起来,成为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其次,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统一的。我们提倡热爱自己的祖国,但我们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反对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要尊重其他国家的人民,尊重他们的劳动和生活。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求人们自觉地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利益与尊严,也要求人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损害和侵犯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尊严;既要求本国人民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也要求他们为整个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当然,我们首先要把本国的事情办好,一方面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另一方面要求不懈地工作,努力争取台 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我们只有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才能对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尽到自己的国际主义责任。
再次,爱国主义具有先进性与层次多样性相统一的特点。爱国主义的先进性与层次多样性的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现状,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真实写照。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客观上决定了社会不同集团和层次的价值取向差异及利益要求的多样性。他们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上,在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上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取舍标准和要求,有时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但是,这种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先进性与现实中多层次性的差异还不是不可超越的,需要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所以,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不仅要求我们把握爱党、爱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更要把握人们思想境界多样性与爱国主义的先进性的统一。从而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在建设 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疑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爱国主义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能最大限度地感梁和召唤起民族的共同意志,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宏伟的事业,它要求彻底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把中国建设成具有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需要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需要组织浩浩荡荡的建设队伍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投身于其中。正是基于这点,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一再重申“ 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一家”的政治主张,形成了今天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其性质就是爱国主义,根本任务就是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下,最大、最广泛的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推进祖国统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奋进。
其次,爱国主义是振兴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是各族人民共
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聚感情、责任和内心信念为一体的精神支柱,具有集感情的感染力与内心信念的意志力于一身的特点。当人们为爱国主义精神所鼓舞,爱国主义热情被点燃时,这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就会升华为对祖国的深切责任感(建国60周年大庆)。为此,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在动力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和腾飞,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再次,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今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最高形态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结果,表现为新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在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同时,表现为人们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要求也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景和追求。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项最基本的国民教育,用社会主义制度和精神的文明,激励并鼓舞人民的决心和斗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投入到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所以,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整体国民素质的高低、全
民族的精神和凝聚力的状况。所以,新时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仅要在全民族提倡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高度来教育人民。当前,一个以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为核心内容的新的爱国主义热潮,正在十三亿中国人民当中兴起。这是历史的潮流,这是祖国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发展。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感动中国10大英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的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自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
望。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