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抓人才工作,可以说抓住了新时期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要抓好人才工作,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在抓人才工作中,有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一曰精英,另一曰群众观。前者认为人才是脱离干部群众的少数人,因此认为服务、依靠这些少数人就是工作的重点;后者认为人才来源于群众,因此认为服务、依靠人才也是服务、依靠群众的一部分,广大群众的素质提高与作用发挥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与根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尽管人才是少数人,但这少数的人才是来自多数的群众,而且,做这少数的人才的工作,也是为了多数的群众。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人做人才工作,不能将人才与群众对立起来,认为人才的产生和成长独立于人民群众的肥沃土壤,认为只有人才是主动的力量,而将“人才之外”的人民群众视为无足轻重的被动的力量。从认识论上说,“精英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忽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只有人民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事实上,我们党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这一客观规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人才工作要能全面而持久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着眼于促进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全民族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加强人才工作的目的不是形成漂泊在低素质人群中的孤零零的“人才孤岛”,而是形成人才辈出的广袤无垠的“人才森林”。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当前,加强人才工作,必须加强和改进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和农村教育事业,让适龄的孩子们都能上学,同时要加强各项培训工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极大的热忱和宽广的视野来关注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稳步提高。从根本上看,只有树立并坚持人才工作的“群众观”,我们才能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贴心为群众着想
——我们的群众观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干部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在感情上与群众相通,在生活上与群众相融,把自己置于普通群众的一员;就是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意图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艰苦创业,带领群众开创生气勃勃的工作局面。所以,作为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要树立群众观,静下心来,摆进身子,找准问题,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下面结合学习感悟,谈谈基层单位负责人如何把握群众观的两个层面。第一,认识“群众”,找准问题。
理论上讲,群众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是一个集合概念,也是一个具体概念,有广大群众,也有不同群体。在此,结合城建基层工作,我把群众分成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广义上的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与服务范围,是抽象集合概念,是大群众;狭义的群众在此主要指在单位管理中面对的广大干部职工,是具像的小群众。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本单位的工作人员,无疑是群众。大家的意见,确实应听取,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往往是具体的、身边的事情,当然要解决。但是,作为环保部门的领导干部,其工作对象和服务范围,绝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单位内部的干部职工,而是单位面对的工作对象和服务范围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问题往往是抽象的,需要我们提炼的。从这个角度讲,本单位的干部职工,只是广大群众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在宣传中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要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性人民性高度统一不动摇。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环保理念,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二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时代在变,传播规律在变,读者受众的需求也在变。要顺应时代变化,把握受众需求,坚持改革创新,在继续做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融媒体和多媒体,不断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三要关注民情
民生,坚持以民为本不动摇。把做好民生报道作为体现主流媒体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举措,搭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着力打造好“胶东在线”、“8900平台”等一批民生新闻平台,精心策划,围绕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舆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四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深化“走转改”不动摇。要结合媒体特点,大力推进“走转改”工作长效化、机制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乡镇、进村庄、进农户、进田间、进企业,力求走出群众感情,转出优良作风,改出清新文风,沟通交流、听取意见、改进工作的平台作用,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全媒体沟通平台,使新闻采编人员与读者受众紧密联系、心意相通。
第二,谈谈如何做好两个层面的群众工作。
要静下心来,摆进身子,充分了解群众诉求。在当下群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利益诉求分化,因此,要建立群众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首先,要让群众表达利益,表达利益诉求才能够满足利益、协调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利益肯定是多元、有差异的,要搭建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听清群众声音。从当前来看,单位职工的群众诉求渠道往往是容易搭建,比较畅通的。通过每年面对面、背靠背的征求意见,可以梳理出一个个具体问题。而信访的广大群众,虽然有“民主促民生”等各种载体,但往往是服务于工程推进的多,至于广大市民对于城市建设真正的想法、诉求,由于样本的数量十分巨大,诉求的渠道相对狭窄,尚需要提炼,尤其是如何把广大市民的朴素想法和当前的客观规律、专业特点做有效的结合,更需要在协调机制上下工夫。
其次,对于单位工作人员的合理意见建议,我们要沉下心来听取,明晰合理与无理,合理的采纳,不合理的进行疏导,通过文化感召教育,要先交朋友,再讲道理,更易于身边的人接受,切不可书生气十足,从本本出发,官架子十足,满口规章制度。只有通过领导耐心细致、分门别类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广大单位工作人员最满意的地方做起,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才能从单位工作人员中凝集地气(从群众中来),才能使班子的正确决策转化为单位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到群众中去)。这也是考验基层领导群众路线实践水平的试金石。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很难想象,这样的领导能走好广大群众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聚焦的是“四风”问题,通过学习、反思及基层走亲、座谈、面对面谈心等形式征求内部、外部意见,归纳起来,广大群众意见建议都提得很
委婉,听到最多的就是“加强工作指导、多下基层,多与群众交心,加强工程协调,都提高工作效率”等等,听起来是工作上问题,其实背后反映的还是我们在实际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并避免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作风。
《工作要有责任心,生活要有平常心》读后感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美好的梦想和远大的抱负,每个人都想成为能够一展才华的卧龙凤雏。可是,不一定每个人能够如愿以偿。其中有一些人心浮气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结果为人唾弃,成为千夫所指。可是更多的人在惨烈的现实中磨去了棱角和锐气,自甘沉沦,满足于现状,不名一文。
刘新春副教授的著作《工作要有责任心,生活要有平常心》告诉我们:以平常心做人,以责任心做事。这既是做人与做事的标准,也是做人与做事的诀窍。
失去了一颗做人的平常心,我们才会倍感世路难行,人情似纸,命运坎坷,以于我们失去了享受生活乐趣、体验工作成功中的那种恬适与快乐的心情;失去了一颗做事的责任心,我们才会发出借酒浇愁愁更愁、怀才不遇的感慨,以至于沉溺于现状,不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干,而与成功的机遇擦肩而过,沦为平庸。
做人要有平常心,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不能心浮气躁、随波逐流、急功近利,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持之以恒、力学笃行,认真做事、本分做人的平静心态;做事要有进取心,就是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有其职、负其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能碌碌无为、固守现状、甘于平庸,而应保持一种见贤思齐、知难而进、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
当我们的心态有了一种平和而又不失责任的弦音,我们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左右逢源,许多曾经看似极为棘手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享受生活、工作为我们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浅谈班主任工作要有“五爱”
李月米
说到班主任工作,想说的真是很多,教师这一职业非常辛苦,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如何当好班主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七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热爱学生既是为师者最起码的职业准则,又是为师者一种最高境界。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之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下面我从“爱”字入手,谈谈我做班主任工作的五点具体做法。
一、爱就是了解学生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了解学生,首先要学会微笑。因为教师站在讲台上是传授知识的,是讲述做人道理的,学生从教师的举止言谈中来认识世界、认识未来,教师的微笑是可以感染学生的,能让学生也微笑起来,使整个课堂形成良好的氛围。微笑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们健康成长。学生看到老师和蔼可亲,消除了畏惧心理,就能主动和教师交流,倾诉心里话,在交谈中教师了解到学生高兴与烦恼的事,课堂的收获与困惑,教师及时点拨,化解他们的难题,使他们消化当天的内容,了解他们掌握知识情况。再就是,教师常抽出时间加入到他们行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同他们一起玩耍。比如课余时间,教师和他们一起打打蓝球、跳跳绳、做游戏,缩短了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对他们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
二、爱就是关怀
作为班主任,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热爱,用情感激励学生的成长。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聊天,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他们的不足,通过交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还能掌握班上其他学生的情况,在他们情绪低落时给予帮助,使学生感到老师很在意自己,关心自己。尤其是对后进生,要从各方面去关爱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促使其更快进步。一个成年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和肯定,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小学生呢?在他们这个敏感的年龄阶段,也一定会很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老师的关注。所以我基本上每学期都和全班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个别交流,无论是有问题还是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指出来,没有问题的就鼓励鼓励,这样的谈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样做,学生也容易接受。此外,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身于“贫寒家庭”还是“幸福家庭”,无论他是品学兼优,还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都应一视同仁。我当班主任以来也带过很多“家庭条件好”子女,但实际上我却把更多的爱投入到那些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身上。如单亲家庭子女、打工家庭子女、学习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除了给他们精神支柱外,必要时拿出一点钱来给他们买一点学习用品。这小小的举动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算不上什么,但是,对那些学生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心存感动与信任。这样做才能使学生更爱你老师,更愿意学习你的课程。
三、爱就是力量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它让学生的生活充满阳光,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育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学生时期的情感、意志一般是脆弱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因困难、挫折而丧失信心。对此,教师的同情、怜悯不起任何积极作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敢于承受挫折和失败,教师有责任用微笑告诉学生:能总结失败后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成功。学生都有追求成功和展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这时的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最好的赞赏。爱的力量无穷无尽,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在师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有时也会感动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会自觉和不自觉地为老师着想,不给添乱。
四、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位置,但是,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侮辱学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班主任首先要有“学生有个别差异”的意识。十个手指有长短,班上几十个学生,每个人的情况会各有不同,教师应该接受这种不同。其次,班主任要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程度和情形,并且结合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允许学生在达到管理目标和管理要求的时间上有先后、程度上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个性和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教育,如本班的张三同学要用正面教育,李同学喜欢多表扬,张同学要批评后才会知错。教师这样做了,学生就会从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五、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的爱,爱学生要理智的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所犯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性,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前途。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有一个惯病——懒散、娇气,我为了让他们改掉这个毛病,在班级管理中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并且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档案,你做的好事坏事都要自觉地一一记录下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首先要肯定他们的优点,然后趁热打铁指出其不足和失误。对他们的隐私要绝对的保密,让他们自己明白教师爱他们、希望他们主动改正并获得进步。
总之,爱是春风,爱是阳光。让我们进一步弘扬这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师爱精神,用爱去赢得学生的尊重、理解和爱戴。相信他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明天的成绩会更好。
工作要有条理性
现代企业越来越把做事的条理性作为一项主要的考核指标来考察新进来的员工,甚至在面试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观察你是不是具备这样的能力。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在单位里忙得团团转,可是当你问他忙些什么时,他却回答不出来,只说自己忙死了。对一个企业来讲,不需要一个看似整天忙忙碌碌实则一事无成的员工,这样的人就是瞎忙,做事没有条理性,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跑去做另一件事,结果第一件事情又要重新来做。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浪费心情,而对于自己的能力却没有半点提高,甚至稍微复杂一点的工作都无法完成。
同样一个目标,有的人能完成,有的人却不能完成。这并不完全是能力问题,而是有人不懂得有计划、有条理地把目标具体化和细化,脑子里老想着这么大的一个目标怎么能实现。可见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做事的条理性这方面加强自己,就能够在做事的时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难的事情也不在话下了。
很多人每天都有太多的想法,有太多想去做的事情,可是等到每天日落西山,躺到床上后才想起来自己有那么多的事情忘了去做,然后开始不住地埋怨自己:“这是怎么啦?为什么想好的事情都忘了去做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工作太缺乏条理性,整天忙碌却感觉不到收获,没有一点成就感。原因找到了,该怎样去解决呢?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做得有条理一点?如何才能让自己劳有所获呢?以下几点是我们需要做的:
首先,遇到事情,我们要先分析,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做这件事情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最好,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其次,统筹规划,理出做事的提纲。最好拿出笔和纸,或者直接敲在电脑里,把我们要做的事情一件件记下来,然后分清主次,哪些先做,哪些后做,一定要弄清楚,这样我们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有规矩可循。就像上学的时候写作文,先列出行文提纲,再动笔写。形成有条理和分类的工作习惯,就会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一件事情做完了,要有总结。这很重要,很多人事情做完了就不管它了,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犯了什么错误,也不想一下,以至于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错误照犯。其实,总结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关键是要养成习惯,通过总结,我们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