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高二上学期调研报告·人际交往 李曼(5篇范文)

最新文章

第一篇:高二上学期调研报告·人际交往 李曼

调研报告——高中生人际交流能力及现状159中高二 李曼

一五九中中学学生参加社会调查

调 研 报 告

姓名:李曼班级:高二(6)班

调研课题:高中生人际交流能力及现状

完成时间:2024-2-9 相关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资料(见附录)

调查目的:人和人之间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人们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即人际关系。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当中,而高中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是一种失误。研究这个课题就是为了唤醒人们对高中生,以及高中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选题原因:在我们的高中生活中有许多学生面临人际交往的困难,从而影响同学们的心情.学习.生活.以及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想通过调查得知同学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

参考资料:摘自《高中生人际交往辅导专题》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能力

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 1995年调查结果显示 : 在 500名被解职的人中,因人际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 82%。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 25%,其余 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拿破仑·希尔在他的《成功学》中回忆到:人际关系学家、钢铁大王卡耐基,卡耐基征求希尔是否愿意从事对美国成功人士的研究。调查结论:成功 =人际关系(75%)+业务能力(20%)+机遇(5%)。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更能助人走向成功。

2、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 : 高中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高中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他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安全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 ,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影响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不完全统计,在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 50%以上涉及到人际交往问题。《中学生科学报》编辑每天都要收到学生的来信,“学生最关心的还是人际交往问题,最多的时候一天 15封学生来信中有 13封是咨询这方面的难题和困惑的。”

在中学生热线咨询记录中,人际关系问题是反映最多的问题,占总量的 24%,而学习问题,这个本应在学生心目中占首位的问题,却反而排在第二位,这是中学生热线咨询记录统计的一大特点。在人际关系问题中:交友问题占 32%,排在第一位,同学关系问题占 27%,家庭关系问题占 21%,师生关系问题占 14%。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业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厌学、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冲动、情绪失衡;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个体心灵闭锁,冷漠、孤独;青春期问题:性生理适应不良,性心理困扰;自我意识问题:自卑、骄狂、自我认识模糊;不良行为习惯:打架、偷盗、抽烟、酗酒、逃学。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人际关系既是问题本身,同时也是很多问题的诱因。

3、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类型与作用

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朋友、异性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有:人际交往促进深化自我认识、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化进程、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调研报告正文:

一、高中生交往现状与周围环境

(一)学习成绩好坏对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影响较大

(1)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同学关系的影响

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学习成绩无形之中成为同学之间相处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学中,有80%的同学认为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相处较好,没有太大隔阂。学习好的同学觉得学习较差的同学总是关注一些无聊的事或闲事,过多交往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影响自己的学习。学习较差的同学觉得学习好的同学跟自己没有相同的兴趣,很难成为好朋友。这种情况拉开了彼此的距离,是同学之间的交往范围缩小。

(2)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调查中,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同学占到40%。学生成绩好的同学一般会被老师欣赏喜欢,师生关系相处较好。同时老师也会特别关注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与他们进行交流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二)高中生交往能力欠缺与学习竞争压力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

(1)在学习及就业压力中,家长忽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对于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在学习中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2)在学习及就业压力中,学校的管理制度影响着学生人际交往。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作息时间表从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的。早上一般6点多钟起床,七点多上课,一直到中午。中间只有间断的休息。下午的课也安排得很满。晚饭后的自习一直上到9点。在紧张的作息时间中,学生常常无暇顾及过多的人际交往。

二、高中生人际交往与交往方式有关

(一)对自身人际交往认识不足

(1)六成学生不主动与人交往

调查显示,高中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不强,只有四成左右的学生与他人主动交往较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来自学习上的压力,也有因父母“付出不求回报”造成的学生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胆怯自卑,害怕丢丑受挫,这也使得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调查发现,四成女生和五成男生很少与他人目光交流。

(2)三成学生对异性交往认识不足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初中生相比性意识更成熟了。他们对异性不再那么好奇,多数高中生能顺利度过自己生理和心理上这一不平静期。57.5%的受访学生认为“在男女交往中距离产生美感”;有38.2%的学生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近三成学生“对异性同学过分敏感”。对异性过分敏感的学生,有的对异性“横眉冷对”,有的一旦接触异性或得到了异性的某种帮助,便会胡思乱想,沉浸在对异性的思念中。

(3)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所产生的排斥作用是高中生人际关系不眭的原因之一。青年学生在一个集体中生活,会因不同情趣而结成许多个小团体,这种小团体的最大副作用是对他人有排斥作用。由此而引发出人际关系的紧张就不奇怪了。对小团体主义的解决应以疏导教育为上策,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把小团体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二)不注意交友的正确方式

(1)以自我为中心

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容易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导致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现象。在交友的过程中,容易只顾及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好友的感受。

(2)存有依赖感。

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就是依赖感过强的人,总是希望别人象父母兄姐一样关心自己,凡事都要别人替自己拿主意,这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过强的依赖感还会发展成为控制欲,他们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起学习,一起复习功课,向自己通报行动计划,甚至限制别人同其他同学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易导致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三、高中生正确人际交往的方式

1.要学会理解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所以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2.热情主动的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要总是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主动关心自己,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往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会对你开放。当对方走出故步自封、自我封闭的死圈子的时候,你不仅会对对方有更深一层地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也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

2.与异性的交往:首先,自然交往。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要自然流露,不要闪烁其词,也不要过分夸张;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前提就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者不自然。

其次,要适度交往。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萌发情爱而惊恐不安,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建议你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第三,要真实坦诚。主要是指对异性同学的态度,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第四,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留有余地。我们与异性在交往中不能毫无顾忌,比如在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特别是和某一个异性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完)

心得体会: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是现阶段我们面对的,也是必须处理好的,做这个课题,一方面,培养我们小组的团队精神,使每位成员能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另一方面,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要领。我们坚信,在今后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我们能做到恰到好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给广大的高中生提供一份科学,合理的人际关系处理准则。

第二篇: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

《舆论学》读书报告

一.简介

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是由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写作而成的著作,因其与政治学和新闻学的密切相关性,该书问世后,受到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几十年来一直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舆论学专著,并被公认为是新闻传播的奠基之作,成了每一个致力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研究与探索的人的必读书目之一。《舆论学》出版之后,引发了社会对于舆论与政治、舆论与媒介、政治与媒介、政府与媒介和公众等关系之间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促进了舆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沃尔特﹒李普曼虽然是报刊专栏作家,却也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他的许多政论、专栏对于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为《世界报》和《新闻周刊》撰写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是美国报业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专栏,同时它也为李普曼赢得了国际声誉。

《舆论学》通过八个章节的论述,“引言”、“探讨现实世界”、“固定的成见”、“兴趣”、“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民主政体的偶像”、“报纸”、“有情报的组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认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固定的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舆论”只是人们对于大众媒介构造的“虚拟现实”的一种带有“固定的成见”的意见和看法。有学者说,《舆论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李普曼在书中提出了“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这两个概念。

二.一种比较——李普曼与纽曼的“舆论”

前西德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在她的论文中曾说过,对于“舆论”一词的定义有60多种,在“觉得对舆论还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纽曼对1965年德国大选的阿兰斯拔研究会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她发现人都具有分辨“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能力,并且能够感觉到“支持”与“反对”观点的流动频率,这些因素导致了她开始寻求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是她后来所得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并且提出了关于“舆论”的看法,她把“舆论”比喻为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社会皮肤的感知作用,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起到社会皮肤的保护作用。

因此,在纽曼的眼里,舆论的操作性定义可以这样给出:那些能在公开场所发表出来,且不会受到孤立的,对有争议问题的意见。(纽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973年)纽曼关于“舆论”的定义,我们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把握。首先,舆论是一种倍受争议的意见。因为是对有争议问题的看法,所以必然会产生许许多多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之间有可能是重合的,相同的,也可能存在相反性,排他性,但是需要肯定的是舆论是各种意见的表达。第二,舆论是可以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意见。这就意味着舆论必须是一种公开表达的意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私聊或者是未被公开的个人记录等等。如果在第一层意义的基础上加以深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推论,舆论是一种倍受争议的意见的公开表达,那么舆论就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多样性和公开性。第三,舆论操作性的结果是表达了争议意见的人不会遭受孤立。纽曼将社会心理学中的“对孤独的恐惧感”和“从众心理”等机制引入了舆论学,这是她对传统舆论学考察的一个重要贡献。所以,纽曼将舆论比作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皮肤的感知作用,我们可以来决定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而通过这层社会皮肤的作用,来保护我们免受孤立的危险。

综上可以看出,纽曼所强调的舆论是一种已经被表达出来的意见,这种意见隐含了共识和一致性的因素,“意见被理解为某种被认为可接受的事物的同义词”(纽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而沉默的螺旋的过程只是将这种意见加以强化,通过它可以培育新的,年轻的舆论,或者通过它可以传播含义已经发生了转变的旧意见。

但是,舆论的定义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在一个有着固定的传统、道德以及特别是规范的领域内,如果一个人不想被孤立,他就必须表现和适应舆论中的意见和行为态度。因此在这种社会皮肤的作用下,舆论能够成功的整合社会各种意见,担当起社会导向的作用。所以,已有的秩序能够得以存续,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对于社会群体孤立的恐惧和对于社会群体认同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共性的价值观念担当起类似法庭的责任,使得我们遵循业已形成的意见和行为态度。纽曼在论文的最后指出,舆论不仅与那些以此为职业的人或据此作出天才评论的人,即哈贝马斯所说的“政治运作的公众”有关,而是涉及每一个人。纽曼考察的是作为一种赞同的和不赞同的舆论之间的关系,“沉默的螺旋”就是一种作为制造和传播舆论的过程。

李普曼在《舆论学》的第一部分中就强调了:舆论分析者必须开始认识清楚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行动的情景、人对那种情景的想象,以及人对从行动的情景中产生出的想象的反应。正因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一方面按照他们所处的环境来行动,另一方面受到所处环境的刺激而行动,所以对于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李普曼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假环境”的概念,舆论的形成也正是建立在人们对于这种“假环境”的认识基础之上。“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对于李普曼和纽曼两个人不同的关于“舆论”的定义,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对比。

第一,环境分析。李普曼着重考察了公众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中,以及这种环境对于

舆论的影响。李普曼提出了“两个环境”的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为现实环境,一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都是被大众媒介所创造的虚拟环境包围下的个体,我们的认识、态度、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那么舆论的形成就离不开媒介的功能。而纽曼所说的“舆论”,实际上最初是媒介所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在“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下,转变成为一种实际表达出来的意见,在这个意义上,她所论述的其实是媒介对舆论实行社会控制的结果,媒介就是人们观望民意分布的消息来源,所以,纽曼也继承了李普曼对于媒介为人们构建世界现实的论点,并且明确指出大众传播媒介有一种营造“意见环境”、“舆论气候”的巨大功能,但是,纽曼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而李普曼侧重的是对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形态、环境的真实性以及环境的本质的分析。第二,效果分析。纽曼认为“沉默的螺旋”实际上就是舆论成功整合的结果,通过舆

论创造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大众媒介在反映和引导舆论的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种控制舆论的社会机制,同时,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利用这种机制将社会舆论引导对传播者自身有利的方向上来,所以,舆论引导的最终结果是达到社会整合,并且纽曼相信这种整合是可以实现的。李普曼的观点是,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介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民主政治理论下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存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舆论也会不自觉的失去其本身的含义。它虽然达到了整合社会的目的,但是,这种目的的实现是以丧失了民主自由的基础和前提为代价的。在大众媒介与政治联结得如此紧密的美国社会,一种舆论环境的构建是难以反映到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公众的身上的,所以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情报组织”来加入到这项工作中。

三.两个概念——“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

在《现实世界与我们的想象》一章中,李普曼首先就为我们框定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一个人,包括获知信息的公众,以及传播消息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者,都是经历着一个由媒介简单化后的虚拟环境,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信仰的意志,这三种因素构成了一种虚假的现实,“他们需要知道的世界和他们确实知道的世界,往往是十分矛盾的两回事”,一个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现实环境,一个是我们已经感知的虚拟环境,这两个环境之间到底有多大程度上的重合性或者说是接近性,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所以,不论这种环境的真实与否,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基于这种环境去行动,这种行为不仅有其自身的真实性,还伴随着真实的结果。这就是李普曼所说的“他的行为是对于虚假环境的一种反应,其后果是在发生行动的真实环境中起作用”,所谓人对于环境的调整也是通过各种虚构作为媒介来进行的。所谓虚拟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者是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的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虚拟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然而,在这种虚假的整体环境里面,每个人都依据能感知和体验到的环境来形成态度和做出行动,这就使得整体的虚假成为了另一种真实,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情景进行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情景的想象,然后根据情景的想象做出自己的反应。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人们对自己认识到的情景的真实反应,虽然“他们不是把真正的事实作为事实,而是把假定的事实作为事实的”,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虚拟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

伴随着“假环境”而来的就是人们的“固定的成见”。固定的成见也叫做刻板印象,李普曼说“我们处在什么地位和我们习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同时,“把别人报道的和我们能够想象的拼凑在一起就成为了我们的意见”,由于文化、传统、道德、团体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就存在着一种“固定的成见”,这种固定的成见的体系是有条理的,或多或少是始终如一的对于世界的想象,我们的习惯、情趣、智能、安慰以及我们的希望都根据它来进行调节。在我们去观察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有人告诉了我们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会带着这种已有的认识的印记。

在“固定的成见”的影响下,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看到的总是与我们头脑中成见相一致的地方,对于那些不符合的地方,相抵触的地方,李普曼认为我们基本上会采取两种方式中的一种,要么“怀疑所看到的”,将它视为例外不加考察,要么“接受新事物而修改成见”,重新考察新事物。所以,固定的成见是我们的传统的堡垒,在它们的防卫下,我们能够继续感到我们自己安全的处在我们所处的地位。正因为固定的成见是作为一种防护的工具在保护着我们的意识、地位,它对于舆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意见和看法都势必带有由我们的固定的成见所形成的“盲点”,从而影响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稳定而整体的认识。

从舆论的主体、客体、本体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在李普曼的《舆论学》中,由于“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的共同作用,舆论就是公众对于那些“间接的、看不见的、费解的”事实所表达出来的带有“固定的成见”的一种反映的意见或看法,而这些公众正是处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公众自我所共同构建的“假环境”中。

四.三个关系——舆论与媒介、政治与媒介、媒介与公众

(1)舆论与媒介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的分析,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者都成了成见或是刻板印象的囚徒,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无法指望公众按照经典自由主义理论的假说,作为有理性和寻求真理的个人,在意见的自由市场努力寻求与自己的意见相同或相悖的观点,通过理性的判断和讨论,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扩大自身在公共领域内的知识,并且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新闻媒介的日常运作“至少也比民主政治理论目前所承认的远为脆弱,它脆弱得难以实现人民主权的全部义务,难以自发的提供民主主义者所希望的天生的事实”,因为新闻的作用只是突出的表明某些事件,而不是对于这些事件的整体的真实的反映,不能够把这些事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景式的意义揭示,所以,报道是报道者希望公众看到的报道,舆论也就是制造者所希望听到的意见。

舆论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因为公众对世界的认知是不确切的,不真实的,大众头脑中充塞的图景往往不过是传媒输送的词语和图象的大杂烩,他们只是通过从权威那里得到的种种归类方法和成见,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而在现代社会,大众赖以构建他们头脑中的图景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大众媒介,他们通过读报、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来了解外部的世界,并认为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就是“现实”本身,就是独立于他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所以,如果对大众传媒加以操控,对它所输送的图景进行塑造,人们头脑中的图像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也是宣传的实质。

(2)政治与媒介

有关媒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在她的《制造新闻》一书中,提出“新闻是对真实的社会建构”,制造新闻的行为,也就是建构事实本身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建构事实图景的行为。她断定,新闻是法定机构的同盟者,同样使现状合法化,她认为,新闻是一种社会资源,对这种社会资源的建构限制了我们对当代生活的分析性思考。也就是说,大众通过媒介的信息来建构关于世界和社会的“真实的图象”,而精英人士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的锲入,就会对公众舆论施加巨大的影响。这是政治与媒介关系的第一层意义,即,媒介与政治存在着共生,相互作用而影响公众舆论。

另一方面,李普曼认为:代议制政府不管采用什么选举制度,它在普通的政治中或者工业中都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除非有一个独立的、内行的组织把为发现的事实清楚的提供给必须作出决策的人,因此,我认为认真的接受这样的原则,那就是个人的代表制必须提供未被发现的事实作为补充,这样会容许一种令人满意的分权,让我们避免极端的和不切实际的虚构,使我们每个人都必定会得到关于公众事务的足够的意见。

因为新闻报道的情况与社会的真实情况之间不能划上等号,所以,执政者也就不能够单纯的依赖报纸的报道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对于政府来说,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锲入一个情报组织,通过专家的活动,未被察觉的外界情况能够有力的被报道出来,能够把这些情况报道给不同集团的人,使他们在某中程度上消除偏见,并且可以克服他们的主观主义。这样,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以最深刻的方式来影响决策。”

(3)媒介与公众

考察媒介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李普曼强调两者都受到了“固定的成见”即刻板印象的影响和制约,舆论是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但是从报纸的经济基础来考虑,媒介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报纸靠广告收入来维持成本与赢利,公众支付给新闻的使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广告费,是一种不公开的“隐蔽的支付”。所以,报纸必定要尊重买主的观点,报纸就是为买主而编辑和出版的。然而,另一种情况是,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等来选择自己的阅读对象,这就意味着报纸随时都会面临着公众更换阅读对象的风险,公众对于一张报纸的评价往往会依据他们的经验以内的事件的处理情况来下结论,所以,报纸要做的就是如何赢得读者的忠诚,如何赢得坚定的读者,为了抓住读者的个人兴趣,报纸是根据读者希望读到他们自己的消息这样一些原则来进行编辑的,在阐述《新闻的性质》一章中,李普曼的结论是,新闻应是生活的反常现象的反映,是突出事实的报道,是编辑对事实做出判断后的结果,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报道。

媒介与公众之间的这种关系,看似是一种临时的,单方面的选择关系,主动权在读者,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本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使得媒介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便得越来越亲密,大众媒介确实能够成为一种引导舆论和控制舆论的强有力的手段,但是,如果这种舆论引导不是真实情况的再现和反映,而是大众媒介和少数政客制造出来的假象,那么,舆论引导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或者是一句谎言。同时,媒介与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只是精英人士通过媒介单方向的向大众施加舆论的影响,实际上,公众团体和公共知识分子也可以借助媒介影响政府的判断和决策。通过大众媒介的作业,能够使“公众议题”转变成“媒介议题”,并进一步进入到政府“决策议题”中,从而影响甚至是改变政府政策。

第三篇:关于人际交往调研工作总结

在对学前教育系的5个年级,特别是针对09年级初招学生进行了多分问卷调查后,对本系学生人际关系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关于人际交往调研工作总结。

一共25份调查问卷,有男生6人,以及女生19人填写了问卷。在收上来的问卷中,48.5%的同学认为自身的交往范围较小;18.6认为交往层次密切;89.9%的同学交往动机为情感;而在交往内容方面比较广泛,普遍都为情感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占的比例是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娱乐中最小的;认为交往的相似性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同学很多,占53.9%,认为学历的相似性只占6.98%;认为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90.5%,其他的同学认为重要性为一般;平时经常在人际交往时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60.3%,其他的25%认为偶尔想过,14.7%的同学从来没有想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包括说话,表情,动作,眼神以及其他细节动作的同学为100%;认为自己是一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45.7%,26.8%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对处理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同学占86.9%,2.62%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认为在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自己有帮助的占75.6%,其他14.3%的同学未曾想过;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处理的好的占49.1%,26.5%的同学认为和父母关系一般,而其他的同学则和父母关系不怎么样;65.9%的同学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应该从家庭做起;认为自己性格是外向的占40.9%,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占20.4%,其他的同学认为自己属于中性;认为性格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同学占59.8%,认为有一点点关系的同学占20.6%;会因为同学一个扫自己面子的玩笑而生气的同学占12.4%,视情况而当的同学占80.1%;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即使理在自己,也会好言相对,不会一时冲动,气势汹汹的同学占23.9%,视情况而定的同学占70.6%;若朋友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自己非常心爱的物品,会一点不发怒的同学占10.5%;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往的同学占40.9%;与陌生人主动交往时,会真诚相待的占69.5%,会小心谨慎的占20.1%,会不理不睬的占10.4%;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占80.6%;也寝室室友相处的都好的占18.96%,与一部分室友相处的好的占80.6%,其他同学认为都不好;能适应来自不用地区同学的生活方式的占69.8%,基本上能适应的占20.9%;经常碰面而不知不觉就成了朋友的同学占80.6,都是老乡,聚会是交上的同学占30.9%,一个协会,共事时交上朋友的占60.9%,通过朋友认识的占80.9%;认为自己有1—3个知心朋友的占80.6%;有4——6个知心朋友的占2.6%,认为没有知心朋友的占10.1%;认为自己有1个知心的异性朋友的占30.4%,有2个以上的占9.7%,认为自己,没有异性的知心朋友的占50.9%;当异性做错事时,会因为其性别的不同而作出不同反映的占70.6%;相比同行,认为异性更有吸引力的同学占30.5%,认为反感的占2.5%;女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9.3%,会不敢做声的占2.9%,会比较凶的占20.8%;男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60.2%,会不敢做声的没有,会相对较凶的占2.1%;与异性交往会感到拘束的同学占20.6%;认为在交友中最注重的因素是性格的占80.9%,是兴趣爱好的占86.2%,是道德品质的占100%,是出事作风的占98.1%,是个人能力的占49.25,是学习成绩的占40.89%,是长相的占13.1%,认为是家庭状况的占20.8%,工作总结《关于人际交往调研工作总结》。

通过此次的人际交往问卷调查表,可以反映出本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比较好,与同学相处得较为融洽;而针对本系女多男少的情况,也进行了有针对的问卷,发现在与异性交往时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太过于拘束的感觉,也并没有因为缺少与异性的沟通而对异性产生异样情绪,如反感或是更加的吸引。

人际交往能促进深化自我意识,促进社会进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可助人自我了解,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自我鉴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所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次调查问卷,即对现实情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也在侧面提醒同学们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此次调研活动开展的相对较为成功,在此后,学前教育系心力部也将继续关注同学们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会针对本系情况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

第四篇:关于人际交往调研工作总结

在对学前教育系的5个年级,特别是针对09年级初招学生进行了多分问卷调查后,对本系学生人际关系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一共25份调查问卷,有男生6人,以及女生19人填写了问卷。在收上来的问卷中,48.5%的同学认为自身的交往范围较小;18.6认为交往层次密切;89.9%的同学交往动机为情感;而在交往内容方面比较广泛,普遍都为情感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占的比例是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娱乐中最小的;认为交往的相似性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同学很多,占53.9%,认为学历的相似性只占6.98%;认为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90.5%,其他的同学认为重要性为一般;平时经常在人际交往时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60.3%,其他的25%认为偶尔想过,14.7%的同学从来没有想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包括说话,表情,动作,眼神以及其他细节动作的同学为100%;认为自己是一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45.7%,26.8%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对处理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同学占86.9%,2.62%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认为在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自己有帮助的占75.6%,其他14.3%的同学未曾想过;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处理的好的占49.1%,26.5%的同学认为和父母关系一般,而其他的同学则和父母关系不怎么样;65.9%的同学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应该从家庭做起;认为自己性格是外向的占40.9%,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占20.4%,其他的同学认为自己属于中性;认为性格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同学占59.8%,认为有一点点关系的同学占20.6%;会因为同学一个扫自己面子的玩笑而生气的同学占12.4%,视情况而当的同学占80.1%;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即使理在自己,也会好言相对,不会一时冲动,气势汹汹的同学占23.9%,视情况而定的同学占70.6%;若朋友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自己非常心爱的物品,会一点不发怒的同学占10.5%;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往的同学占40.9%;与陌生人主动交往时,会真诚相待的占69.5%,会小心谨慎的占20.1%,会不理不睬的占10.4%;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占80.6%;也寝室室友相处的都好的占18.96%,与一部分室友相处的好的占80.6%,其他同学认为都不好;能适应来自不用地区同学的生活方式的占69.8%,基本上能适应的占20.9%;经常碰面而不知不觉就成了朋友的同学占80.6,都是老乡,聚会是交上的同学占30.9%,一个协会,共事时交上朋友的占60.9%,通过朋友认识的占80.9%;认为自己有1—3个知心朋友的占80.6%;有4——6个知心朋友的占2.6%,认为没有知心朋友的占10.1%;认为自己有1个知心的异性朋友的占30.4%,有2个以上的占9.7%,认为自己,没有异性的知心朋友的占50.9%;当异性做错事时,会因为其性别的不同而作出不同反映的占70.6%;相比同行,认为异性更有吸引力的同学占30.5%,认为反感的占2.5%;女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9.3%,会不敢做声的占2.9%,会比较凶的占20.8%;男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60.2%,会不敢做声的没有,会相对较凶的占2.1%;与异性交往会感到拘束的同学占20.6%;认为在交友中最注重的因素是性格的占80.9%,是兴趣爱好的占86.2%,是道德品质的占100%,是出事作风的占98.1%,是个人能力的占49.25,是学习成绩的占40.89%,是长相的占13.1%,认为是家庭状况的占20.8%。

通过此次的人际交往问卷调查表,可以反映出本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比较好,与同学相处得较为融洽;而针对本系女多男少的情况,也进行了有针对的问卷,发现在与异性交往时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太过于拘束的感觉,也并没有因为缺少与异性的沟通而对异性产生异样情绪,如反感或是更加的吸引。

人际交往能促进深化自我意识,促进社会进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可助人自我了解,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自我鉴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所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次调查问卷,即对现实情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也在侧面提醒同学们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此次调研活动开展的相对较为成功,在此后,学前教育系心力部也将继续关注同学们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会针对本系情况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调研报告

进入大学以后,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和关系成为许多大学生无法逃避的问题,与中学教育的应试体制不同,大学更加自由开放,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压力不大,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因此与他人的交往和协同就成为了一件重要的事,大学生们会遇到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可以说良好的大学同学关系积累下的人脉基础对自身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帮助,那么当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对此作了一番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提出改善人际关系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

湖南师范大学2024级公管院,化工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商学院,数计院部分同学

三、调查时间和方式

2024年5月,采用系统抽样进行问卷调查,总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2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回收上来的问卷中,男女比例是34:65,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的比例是44:56,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比例是43:57,这样的比例是由师范类学校女生居多,文科生居多,农村学生居多的特点产生的,据不完全统计,有8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适应能力还行或一般,认为自己能力很好或很差的都只有6.5%,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社交适应能力普遍还可以。6个学院学生对自己的人际适应能力评价还行以上超过了50%,数计院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评价很强的有10.8%,商学院却只有3.6%,是6个学院最低的,这大出我们的意料之外,我们原本认为学理工的同学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学商业的同学交往能力很强,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使调查数据与我们的预料完全相反。

对于大学时代的人际关系,大家普遍认为很重要,但是同学们也觉得大学时代的朋友和同学关系和中学时代有很大不同,32.5%的同学认为关系更深刻了,但也有35.8%的同学认为“大学同学不如高中同学亲密”,变得冷漠和虚伪。这个结果应该说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事实上,我们发起这个调查也正是因为听到身边的同学们普遍有“大学的社交有点变质”的感触。而我们特地按学院的人数进行抽样,还对男生和女生,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做了一番对比,对比结果是在大学时代的人际交往上,不同群体之间未见明显区别。但是在学院比对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差异,认为大学时代的交往和中学差不多的,公管院比例最高,认为更深刻的,文学院比例最高,认为更虚伪的,外国语学院比例最高。而大学生的主要交友途径和中学有明显的差别,在多项选择中,选择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交友途径的占到67.1%,其次是学校部门工作占到54.9%。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依靠班级同学维系的,而是通过各种工作和活动维持的,同学之间一般只是在一起上课,平时的交流比较少,然而各种工作和活动之间不免参杂了各种利益因素,使大家产生了主观排斥感。男女对大学生活满意度相似,但是男生认为大学关系更虚伪封闭的人数比女生多10%,也就是说,男生的主观感受更强烈。或许是因为主观因素,在接下来有关交友中大家最看重什么的多选题中,最看重性格的占了87%,看重处事方法的达到84%,其次是兴趣,占66%,由此可见大家都希望能够合得来,处理好同学关系,交友看性格和处事作风还有个人能力3项,女生都比男生多约12%,可见女生更为敏感。而大学生交友最不看重的就是成绩、家境和长相,这些选项都低于10%。而大学交往中最容易闹矛盾的还是性格和价值观,生活磨擦和感情问题排在其后,因为感情问题闹矛盾男生比女生多10%,价值观和生活磨擦矛盾女生比男生多近20%,从这个比较中我们能明显看出男女生的差异。而很多同学基本上能较快适应不同地区同学的生活方式,达到97.2%。生活中大家对朋友有看法的话大部分

会委婉说出来,只有20%的同学会当面说,也有15%的同学会忍着,在宿舍串门这个细节上,选择“有事才去”的达到54%,经常去的只有32.5%,而经常串宿舍的男生比女生多近25%,女生一般不窜,有事情才去,比例比男生高近40%,可见男生更活泼而女生则把寝室视为自己的小圈子,较为封闭。同学们在遇到生活,学习或感情问题时,大部分人选择自我调整,其次是向朋友倾诉,女生向知心朋友倾诉比男生高15%,男生更倾向于自我调整,也有部分同学会找家人倾诉,但是找辅导员或者心理医生的人很少。我们认为正是因为大家无法放开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才会把什么事都压抑在自己的心里,这点在男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与他人联络感情的方式”这道多选题中,选择电话的有85.4%,网络的有87.8%,面对面61.4%,活动44.3%,通讯工具的发展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也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少问题,大家更倾向与用网络交流,降低了亲近感。从而使大家在做一件工作或项目时要找到合伙人并不是那么容易,51.2%的同学认为“需要花些时间”。同学们在社交场合中遇到兴趣爱好或观点不同的人,53.75的同学会选择会违心耐心应付,25.6%则会有兴致地和他们谈论各自的爱好或观点。选择“耐心应付”的,公管院比例最高,达到63.4%,其次是商学院有58.2%,而选择“有兴致地谈论各自的爱好和观点”的,文学院比例最高,达到了34.6%,这些就能够明显反映出各个学院之间的特色,这些选择都与同学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关

五、意见和建议

(一)不管是主观个体的差异,还是客观因素的存在,大学时代的人际交往,归根到底,都是

利益在起调节作用,都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大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家最基本的就要从真善美做起,要真诚待人,要做到互相的谅解和彼此的适应,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不好性格。要学会容忍他人的行为的观点,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学会热心帮助别人,关心身边的同学。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不弄虚作假,说别人的坏话。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被同学接纳时,要学会宽宏豁达,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会体会到别人的心情感受,误会、委屈就会烟消云散,别人也会欣然的接受你,要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大度。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参杂了不少功利的因素,因此我认为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摆

正位置,了解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对于集体中的每一员,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要每天面对,都要与其相处。所以,不仅要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