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葛挺杰电子101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汇聚文化人才,壮大文化队伍,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在建设文化大省的嘹亮号角下,千里陇原必将群贤毕至,人才涌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省上下应当切实把人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人才兴,则文化兴;人才旺,则文化旺。文化是思想创造和精神创造的特殊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作为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征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近些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从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个方面制定政策措施,为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力促进了文化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但是,与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相比,文化人才还远远不够,队伍老化、流失严重、青黄不接等问题依旧突出。努力造就和引进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一批熟悉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围绕这一任务,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观念。我们要把文化人才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着力点,一方面努力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以此引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文化人才的中坚力量与基础力量互为补充,共同促进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这一任务,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进步的良好氛围。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理直气壮地“推”、千方百计地“引”、不拘一格地“拔”、真心实意地“扶”,用热情培养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政策激励人才、用学习提升人才,最大限度地促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积极搭建各类平台,让文化人才享有充分的施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认真领会,切实增强做好文化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发展,人才为本。人才是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工作在文化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关键靠人才。
文化部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兴文”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战略,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人才环境不断优化,文化人才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科学规划,切实增强文化人才工作的统筹性和实效性 为统筹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发展,在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人才工作实际,针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科学规划文化人才发展,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思路,文化部制定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24—2024年)》,提出了文化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指导和推进文化人才工作,促进文化人才队伍科学发展。为配合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步伐,下一步,文化人才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其中,主要是抓好文化系统的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外交人才7支人才队伍建设,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来。
勇于创新,切实增强文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合理化和规范化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人才工作格局,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工作方式。特别是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全方位培训体系,构建人人能够成长、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文化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提升素质。有计划、分级分类地对文化系统人才进行培训、轮训,逐步形成抓重点、分层次、多渠道、有特色的培训工作体系。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把政治素质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改革和完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完善和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聘任机制。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着眼于体现人才价值、激发人才活力,以鼓励创新为目的,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向关键岗位和一流人才倾斜,健全落实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
法。同时,兼顾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性,避免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充分调动和保护全体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特殊艺术专业人才保障机制,使杂技、芭蕾、舞蹈等特殊人才消除后顾之忧,在为国家艺术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和必要的补偿。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动文化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时间:2024年12月01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李 伟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从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对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人才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军,是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宝贵资源。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重视和加强文化人才工作,培养和造就数以亿万计的文化人才大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坚实的人才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终要体现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上,而出人才则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精品力作、名篇巨制的出现,要靠人才去创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要靠人才去创造。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各类人才竞相涌现、高端人才层出不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保障。
(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改善我国文化人才资源质量规模的迫切需要。未来10年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成功抓住机遇,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和规模。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文化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紧缺、基层队伍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决定》紧密结合我国文化建设实际,针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鲜明提出了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的工作目标,及时作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工作任务,必将有力促进文化人才质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推动形成各类文化人才不断涌现、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三)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落实《决定》部署的必要保证。文化靠人创造,人才强才能事业兴。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仅是落实《决定》的一项具体工作,而且是确保《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得以全面完成的必备条件。只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汇聚各方力量,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深刻理解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德才兼备是文化人才应具的基本品格。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中华文化素有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文化工作承担着以文化人、引领风尚的社会责任。文化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和工作本领,以德为先,德艺双馨,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使命。
锐意创新是文化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创新是文化工作的本质特征。作为从事这一创造性劳动的文化人才,只有勇于变革,锐意创新,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在文化创新中勇立潮头,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精品力作。
结构合理是发挥人才队伍整体优势的客观要求。结构决定功能。建设一支由高层次领军人物引领、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中坚、基层文化人才为支撑的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比例协调的人才队伍,使各类文化人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将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倍增效应。
规模宏大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奋斗目标,要努力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以宏大的人才队伍为支撑。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有质的要求,还需要量的保证。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培养造就各类文化人才,推动形成英才汇集、新秀层出、群星璀璨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三、扎实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决定》从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培养高素质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基层文化人才队伍3个层面,对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一)实施两大工程,建立两项制度,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决定》针对高端文化人才紧缺的实际,鲜明提出,要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和政策。
1.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是中组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实施的选拔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等方面骨干的人才工程。该工程自2024年实施以来,覆盖面逐步扩大,将宣传文化领域的经营管理和专门技术人才纳入工程培养,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继续实施这项工程,就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教育培训、联系沟通、扶持激励、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工作的覆盖面,把新媒体新业态人才、基层宣传文化骨干人才、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纳入选拔培养计划中来。到2024年,选拔培养“四个一批”人才要达到2200名。
2.继续实施文化名家工程。文化名家工程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2024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社科院5部门又联合印发了《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这项工程。从2024年开始,每年要确定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名家,对他们开展创作研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开展学习调研和考察采风进行资助扶持,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助力文化名家成长。随着工程的推进,到2024年,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计划达到2024名。
3.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决定》提出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是借鉴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实行的首席科学家制度,在高端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推出的一项重要
制度创新。建立这项制度,有利于发挥首席专家的学术号召力和艺术影响力,聚集专家团队,承担完成重大文化项目;有利于凸显首席专家的领军作用,带徒传艺,培养新人;有利于增强首席专家的荣誉感、责任感,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家大师。
4.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决定》提出,要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这是以国家名义对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表彰奖励的最高荣誉,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我国有些领域已经实施了国家层面的表彰奖励,但规范的国家荣誉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文化领域还没有设立国家级荣誉奖励。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功勋奖励制度;2024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这次全会《决定》,又用“落实”和“抓紧”来强调建立国家文化荣誉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关怀。设立这项制度,将充分彰显国家对成就卓著文化工作者的尊重和褒扬,有力提升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社会认同度和世界影响力,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树立追崇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
(二)突出4类重点,抓好4个环节,培养高素质专业文化人才。文化领域智力密集,专业性强,需要一大批学有专攻、业有专长的专业文化工作者。《决定》从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的实际出发,明确了专业文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和主要环节。
1.适应文化发展急需,抓紧培养4类人才。一是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新业态、新门类、新领域竞相涌现,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新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一块短板。要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一大批具有文化原创能力,善于运用创新成果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人才。二是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传播力的强弱取决于先进传媒技术的应用程度。谁拥有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人才,谁就在传媒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和先机。要切实转变重内容轻技术的传媒人才培养观念,加快培养现代传媒技术人才,促进传媒科技研发和成果运用。三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文化单位长期沿袭事业体制,传统文化人才多,经营管理人才少。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日益成为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抓紧培养一批既了解文化发展规律,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壮大文化企业家队伍,是振兴我国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四是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现在,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和文明历史还不相称,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国际化文化人才。要抓紧培养一批热爱中华文化、具有世界眼光、精通外国语言、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文化人才,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抓好4个培养环节。一是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实践炼人才。《决定》要求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提出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强调了实践锻炼对文化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为文化人才搭建实践锻炼平台,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服务人民中提升素质。二是系统培训。《决定》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培养方式。一方面要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这是打破常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要认真分析我国文化人才结构,瞄准高端紧缺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拔业务功底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骨干,汇集优秀师资和培训资源,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加快弥补人才急需。
另一方面要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采取岗位培训、短期进修、脱产学习、出国深造等多种方式,让文化人才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知识水平,增长工作本领。三是学校教育。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是培养文化后备人才的基地。要按照《决定》要求,适应文化事业产业快速发展、新的文化业态文化门类大量催生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跟上文化改革发展进程,产学研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多出人才。四是制度保障。制度管根本、管长远。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优化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制度保证。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培养使用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才、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作出制度安排。
(三)加强基层,夯实基础,壮大城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城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基层文化工作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际形势越是复杂多变,我国社会越是深刻变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是艰巨繁重,我们越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决定》对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专门部署。
1.落实3项举措,做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制定实施规划。规划是工作的依据。各地要按照《决定》要求,深入调研,掌握情况,摸清底数,抓紧制定实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在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做出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制度安排,确保基层文化工作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待遇落实。二是配好配齐干部。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是基层文化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执行者。要按照《决定》强调的“好”和“齐”的标准,在人选质量上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在人员数量上实现事有其岗,人到其位,足额配好专职干部。三是设立专门岗位。《决定》对加强城乡社区文化队伍提出了两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举措。其一是明确要求城乡社区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从制度上填补了社区文化工作没有专设岗位的空白,使社区文化干部有稳定的待遇保障。其二是对在该岗位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有利于吸引大学毕业生投身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政府部门、教育和研究机构更多地从基层补充新鲜血液。
2.重视4支力量,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是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运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服务乡里,创业谋生,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支力量的独特作用,政治上关心尊重,业务上培养引导,鼓励支持他们发挥所长,贡献力量。二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依靠言传身教,延续着民族民间文化的血脉,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热情日益高涨,涌现出许多民间歌手、网络作家、墙报诗人、街坊画家等等。他们具有业余文化特长,热心基层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要热情鼓励扶持他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四是文化志愿者队伍。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志愿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要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格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
http:///zxdk/2024/201123/201111/t20111129_126531.htm
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作者:仲祖文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5228 更新时间:2024-12-18 10:21:4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人才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有上百年历史,社会工作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普遍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但也由此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问题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员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紧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加强社会管理,改进社会服务。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高度分散的特点,要使他们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他们凝聚起来、组织起来。社会工作人才从事的是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工作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要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社会工作人才列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紧抓好。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牢牢把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以往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法规;在党委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把分散在方方面面的社会工作力量整合起来;采取舆论宣传、政策引导、法律规范、搞好服务等多种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留住、用好现有人才,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社会工作中来。
要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抓紧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从现状出发,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把这一学科摆上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加强学科建设,完善
学位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尽快提高职业水平。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有一万名左右,但多数没有从事专业社会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应的岗位。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推进岗位设置工作。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快职能转变,充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以及其他负有权益保障、社会救助职责的人民团体,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区服务等机构,医院、学校、司法矫治机构等单位,可以通过岗位调整、增设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等方式,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较大的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职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财政保障。
要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尚未得到广泛了解和认可,社会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相对较低,这是影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认真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今年7月,制定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明确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建立健全执业资格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出台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推进立法工作,依法规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社会工作人才的合法权益。对社会工作人才中的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七、关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页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五四”以来,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其力量逐渐削弱。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页
在阶级社会中有文人,在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专门的文学家、艺术家。将来大批的作家将从工人农民中产生。
毛泽东:《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1942年5月28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0页
对文化人、知识分子采取欢迎的态度,懂得他们的重要性,没有这一部分人就不能成事。
毛泽东:《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1942年5月28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2页
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2页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团结他们。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
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50页
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
毛泽东:《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1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老一代文艺工作者,在发现和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青年文艺工作者年富力强,思想敏锐,是我们文艺事业的未来。应当热情帮助并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既不脱离生活,又能在思想上、艺术上不断进步。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页
必须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在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里,杰出的文艺家实在太少了。这种状况与我们的时代很不相称。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13页
选拔干部,选拔人才,只要选得好,选得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1982年10月14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我们要开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1982年10月14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邓小平:《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85年3月7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容易纠正过来,而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邓小平:《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1986年4月19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75页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宣传思想战线汇集着大量知识分子。要很好地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努力创造民主舒畅、生动活泼、团结协作的环境,充分发挥这条战线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使青年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逐步造就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各类专门人才。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十四
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0—661页
加强队伍建设,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首先要确保在政治上过得硬。要努力培养和选拔一批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业务上有发展前途的比较年轻的同志,给他们压担子,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确保党的宣传文化事业后继有人。
江泽民:《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1996年1月24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1—1682页
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抓队伍建设。
江泽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1996年10月10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580页
一定要有一支专门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高素质的宏大队伍。这支队伍包括宣传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化艺术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这些同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负有重要使命,起着骨干作用。
江泽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1996年10月10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583—584页
要帮助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他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充分增长和发挥艺术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条件。要努力培养越来越多的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精湛的作家、艺术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共产党员文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从事文艺工作和在文艺部门工作的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在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上,发挥表率作用。
江泽民:《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1996年12月16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4页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江泽民:《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24年8月7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275页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这样才有希望创造出对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鸿篇巨制。
江泽民:《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24年8月7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276页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诚团结、充分信任和热情关心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对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要大力扶持,积极宣传,给予奖励。要热情支持文艺工作者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施展聪明才智,并积极引导他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精神和人民的要求,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要促进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团结,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提倡文人互勉,反对
文人相轻。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文化素养好、富有创造才华的文学艺术家。
江泽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2024年12月1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404—405页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党校等,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激励、选拔、任用的良好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茁壮成长。
江泽民:《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2024年7月16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495页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宣传思想战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坚持正确方向、精通各自业务、做出突出成绩、受到人民欢迎的各门类专家和业务骨干。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4年12月5日)
要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
胡锦涛:2024年5月28日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5月30日
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加强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
胡锦涛:2024年11月26日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11月27日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知识分子。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干部要同知识分子交朋友,特别是要同那些学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大的知识分子加强联系,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知识分子积极认同和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24年10月1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687页
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
胡锦涛:2024年1月24日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1月25日
要继续实施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培养、选拔、考核、激励机制,做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工作,努力造就一大批各门类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4年1月22日)
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研究落实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4年1月22日)
要高度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努力造就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理论家、思想家。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24年10月12日)
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
胡锦涛:2024年7月23日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7月24日
浅议培养文化人才队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人才兴,则文化兴;人才旺,则文化旺。文化是思想创造和精神创造的特殊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作为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征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那么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是现在重中之重。我觉得国家要真正实现文化人才队伍,就需要做到以下四方面:
首先,对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多元化培养。在学校教育之外,还应更多地调动社会积极性,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当前我们偏重于精英化培养,忽略了普通文化从业人员的培养。所以要重视从多种渠道培养人才,让各个层面的普通文化从业人员都能收到教育,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其次,对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兼容并蓄。为更好地满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需要,对那些已经在行业中取得文化学历资格的人才,应当开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而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担负起中下端、也是需求量最多的文化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断落实全民教育,真正推动文化的大繁荣。
还有,在文化人才培养当中,对起到领军作用的骨干人才应当进行跨领域培养。使他们不仅了解各自所从事的行业,还要了解掌握国内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前沿动态。这样能帮助他们开拓眼界,有利于文化行业的创新发展。并且对领军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靠学校的理论教育,也不能仅仅靠实践的磨练,应该是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
最后,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创新教育方式和课程设计,要重新审视现有教材是否符合文化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让我们的教育和国际接轨。要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国际性的文化人才。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