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山东省协调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最新文章

第一篇:山东省协调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山东省协调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区域间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构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体系,对山东省91个县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寻找山东省在县域层面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探询缩小山东省县域经济差距、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引言:

山东省目前有91个县市,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5.5%,2024年末县域总人口为6599.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2.7%,完成的GDP为5978.31亿元,占全省GDP总量地6.7%,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重要的地位。在目前全省上下都在加快发展的新形式下,加深对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分析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从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并提出今后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90年代后,积极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先后实施了强县带动、支持欠发达县进行改革开放试点以及以“东西结合”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等,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伴随“三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小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层次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势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涌现出了一批全省经济强县和全国的经济强县,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1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2024年度统计数据看,全省92个县市总体情况如下:平均每个县市年末总人口71.74万人,行政区域面积1374.5平方公里,实现GDP64.9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4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1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3.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81亿元,出口总额8521万元,完成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7.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95万美元,年末金融存款余额40.0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0.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4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6:46.8:32.6。从一般意义上讲,衡量一个县市的规模多数是以总人口的多少作为主要依据,据此,论人口规模当属青岛、临沂、荷泽所属的县市人口规模较大,但从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上看,威海、青岛、烟台经济实力最强。具体全省各市所属的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 2024年山东省17地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的平均值

地区 名称 济南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泰安 威海 日照 莱芜 临沂 德州 聊城 滨州 菏泽 全省

县市个数 5 5 3 1 3 8 8 10 4 3 2 — 9 10 7 6 8 9

2年末总人口(万人)60.2 94.8 47 156.1 32.7 59.8 88.88 69.2 97.3 64.3 53.7 — 91.2 48.8 66 50.7 91.38 72.7

4GDP(亿元)60.91 145.5 45.61 140.53 38.92 90.95 80.17 61.9 78.98 171.84 59.87 — 52.97 36.24 40.28 43.99 24.77 64.98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41 4.51 1.6 3.82 1.45 2.8 3.06 2.58 3.25 5.97 2.07 — 1.76 1.42 1.4 1.71 1.17 2.3

3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亿元)25.15 48.55 14.18 55.38 22.87 55.56 48.07 27.06 36.59 66.93 22.88 — 22.71 17.85 24.39 19.37 19.08 31.29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244.6 4054.1 3129.1 3239.4 3179.4 3800.4 3571.4 2928 3028.4 4290.5 3069 — 2543.5 2728.8 3455.7 2722.1 2278.2 2969.4

出口额(万美元)3429 64474 2784 1733 3079 12673 10752 5766 2117 24828 2107 — 2814 844 1474 6558 1181 8521

23.7:45.6:30.7 17.1:45.5:33.4 16.4:52.0:31.6 15.5:47.2:37.3 21.3:49.3:29.4 16.3:49.6:34.2 21.6:44.1:34.3 18.2:45.1:36.7 17.0:49.6:33.4 14.8:55.1:30.1 22.8:41.8:35.4

21.9:43.1:35.0 24.1:46.4:29.5 30.7:46.2:23.2 30.8:49.1:30.1 49.2:30.3:20.5 20.6:46.8:32.6 三次产业结构比

1.2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比重

从目前全省经济的总体情况看,县域经济已基本占到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2024年,山东省县域经济GDP总量5978.3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6.6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30.67亿元、2800.09亿元和1947.55亿元,占全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8.5%、53.0%和50.2%;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14.68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35.2%;完成基建和更改投资684.2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9.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0.6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4.4%;出口总额78.39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37.1%;实际利用外资27.47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43.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88.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6.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77.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2.5%;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778.5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3.9%。

从目前全省各个市所属县域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各个市的差异较大,但有一个基本规律,即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也就是说,越是欠发达地区其国民经济发展对县域经济的依赖性就越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越显得迫切。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占比重小,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有的县级市改为市辖区,使县域经济转化为城市经济,迅速增加了城市经济的规模,如青岛、烟台、潍坊三市均有多个市辖区(查出具体数字);而西部地区的几个市很少有县级市变成市辖区,如德州、滨州、聊城、菏泽四市在由地改市时均只有一个县级市改成市辖区。

1.3县域经济纵向发展情况

2024年与1995年相比,七年时间全省县域平均每个县市总人口增加了0.64万人。。。

表 2 山东省17地市1995-2024年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地区名称

GDP年地方财政金融机构贷城乡居民存农民人均纯一产比二产比三产比增长率收入年增款余额平均款余额年平收入年平均例变化例变化例变化(%)长率(%)年增长(%)均增长(%)增长(%)(%)(%)(%)

济南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泰安 威海 日照 莱芜 临沂 德州 聊城 滨州 菏泽 全省

10.114.8 11.3 9.6 13.5 7.6 7.2 9.7 13 10.7 11.1 — 10.4 13.9 12.3 11.5 5.6 10.320.7 22.8 20.1 14.4 20.4 17.8 15.3 18.8 17.8 22.3 17 — 14.1 24 15.9 22.5 15.6 18.213.6 12.1 20.9 8.2 27.8 9.7 13.8 12.2 10.5 11.2 10.7 — 11.9 10.3 13.4 15 9.3 11.6

13.8 13.6 11.9 15.4 17.5 11.7 16 14.1 12.7 13.4 11.6 — 12.7 12.6 13.8 14 13.7 13.1

4.9 4.5 5.2 7.5 9.9 7.8 7 8.5 8.4 8.3 9.1 — 7.3 9.3 11.1 9.8 7.9 8

-8.7-17.9-14.4-8.8-22.5-9.1-7.5-10.1-19.2-24-14.5 —-19.1-26.2-15.1-21.5-9.9-14.1

3.6 6.4 4.2-3.2 12.3 4.2 9.1-2.6 13.4 26.1 5.5 — 6.3 20.9 10.7 14.1 8.1 9.45.1 11.5 10.2 12 10.2 4.9-1.6 12.7 5.8-2.1 9 — 12.9 5.3 4.4 7.4 1.8 4.7

县域经济在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部分县域经济已转化为城市经济,对促进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1980年以来至2024年,全省共减少县44个,增设地级市4个(列出来日照、莱芜、。。),市辖区33个,县级市增加了24个,全省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0.3%

山东省经济之所以有现在的规模是与县域经济奠定的基础、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分不开的,全省经济之所以由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发展为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也 是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不开的。

正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尤其是县域经济膨胀至一定规模后向城市经济转化,使山东经济由原来处于一般水平的省份一跃发展成为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县域经济不但在过去、现在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今后全省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实力评价

“促强扶弱带中间”是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因此,划分出哪些是经济强县、哪些是经济弱县以及哪些是经济中等水平的县是实施这一指导方针(发展战略)的根本前提。这就需要对各个县域的经济进行比较,而选择单一指标比较只能就其所地表的一个方面进行比较,难以做到综合和全面,也难以客观公正。所以,构建一个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2.1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篇:××市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二海洋优势。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三是农业优势。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四是旅游优势。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2024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海城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2024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2024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2024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农业总产值 10.85 亿元,增长 10%,工业总产值 7.32 亿元,增长 8.4%,农民人均纯收入 2286 元,增收 204 元。附表: 2024 年××市和一县三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其中人均 GDp(元)财政总收入(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市***874252***8437382265海城区******4122290银海区***7***036432319铁山港区******292992286合浦县496532209623******802251(表中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

二、影响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市一县三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地方财力紧张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还存在不少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附表资料分析,一县三区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海城区为“三、一、二”结构;银海区、铁山港区为“一、二、三”结构;合浦县为“一、三、二”结构。县(区)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其中银海区占 56.6%,铁山港区占 49.95%,合浦县占 42.22% ;一县三区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二产比重均未达到 30%。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与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种种原因,一县三区通讯普及率、道路畅通率、能源利用率都不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至今,县、区的一些边远乡村还存在道路不通、用不上电等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差,使一县三区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制约着经济发展。㈢人才和技术短缺。县、区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难以吸引人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缺少科技依托。如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由于不具备吸引人才和引进技术等条件,都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㈣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财力紧缺而极大地制约着县(区)域经济的顺利推进。如铁山港区,由于经济总量偏小 , 税源极其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该区

2024 年财政总收入 4629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2886 万元,而财政支出为 4746 万元。合浦县当年财政支出也超出财政总收入的 25.05%。㈤城镇化程度低。由于一县三区所辖小城镇以及大部分村庄建设滞后,辐射带动农村经济能力弱,因而城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对策措施加快发展××市县(区)域经济,各县(区)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第一,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果、菜、水产、畜牧、经济作物”等,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二、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⑴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合浦县在稳定种植优质谷的同时,应推进多元化种植结构,以“名、特、优”为方向,扩大蔬菜、甘蔗、花卉、蚕桑、木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应以无公害蔬菜、甘蔗、花卉、经济林木为主。⑵调整优化水果结构。一县三区应根据各自的水果种植习惯和优势,调整优化其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水果。⑶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县(区)应以沿海滩涂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以提高其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畜牧养殖应以合浦县为主,抓好瘦肉型猪、合浦鹅、麻鸭等品种养殖。⑷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主要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大型的农产品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如合浦县抓好山口“两广”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第二,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县、区工业总量不足,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⑴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近期应加快合浦县平头岭工业园、海城区民营工业园、银海区银滩工业园建设,以及铁山港区工业区前期准备工作。⑵抓好水产品加工贸易带建设。县(区)沿海一带,应重点引进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产供销综合性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水产业的发展。如铁山港区引进台商投资的祺丰工厂化养殖加工基地。⑶大力发展烟花炮竹业。以合浦县为重点,完善、规范和壮大烟花炮竹这一支柱产业,增加地方税收和出口创汇。⑷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县区应当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从城乡发展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小城镇是发展县(区)域经济的载体,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推动县(区)域经济的发展。⑴重视资本化经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搞好城镇规划,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坚持以地养城,以地建城,推动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镇通信、供电供水、交通道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如去年合浦县通过拍卖土地,财政投入和单位、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投入 2024 多万元,加快城镇建设。⑵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按照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如旅游工贸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乡镇企业综合型的,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紧实施。第四,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县(区)应把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发展。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当前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应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诸如东园家酒之类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其创出名牌产品。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突出人文、自然两主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抓好“海、滩、岛、湖、山、林”板块景点的建设。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⑵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第七,应对加入 WTO,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⑴坚持依法行政。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⑵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⑶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

办事效率。

第三篇:××市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二海洋优势。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三是农业优势。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四是旅游优势。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2024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海城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2024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2024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2024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农业总产值 10.85 亿元,增长 10%,工业总产值 7.32 亿元,增长 8.4%,农民人均纯收入 2286 元,增收 204 元。附表: 2024 年××市和一县三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其中人均 GDp(元)财政总收入(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市***874252***8437382265海城区******4122290银海区***7***036432319铁山港区******292992286合浦县496532209623******802251(表中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

二、影响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市一县三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地方财力紧张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还存在不少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⑵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第七,应对加入 WTO,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⑴坚持依法行政。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⑵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⑶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市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第3页)一文由www.feisux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2024年山东省莱芜市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024年山东省莱芜市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024年,莱芜市各镇(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镇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决策部署,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奋勇争先,竞相发展,全市镇域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各镇(街道)共新建过10亿元项目37个、过亿元项目174个。各镇(街道)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6.06亿元,增长31.9%;镇域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83.8%。

二、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全年各镇(街道)累计新增“三上企业”182家,其中工业企业144家,批零住餐企业34家,建筑业企业4家。年末,各镇(街道)共有私营企业13233家,比上年末增加1694家,增长14.68%;个体工商户34725户,比上年末增加8963户,增长34.79%。

三、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镇(街道)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4亿元,增长26%,比全市快13.46个百分点;镇域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6.5 %,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8.6%。

四、地方财政实现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全年各镇(街道)共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93亿元,增长8.48%,比全市快6.76个百分点;镇域财政占全市的比重为40.48%,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187.15%。镇域财政质量进一步提升,税收收入占比达到99.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有9个镇(街道)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1亿元,比上年增加2个。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镇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结构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大力引资。主要存在问题:由于XXX规划面积大、范围广,严控开展建设,影响整个XX镇的经济发展,同时,现有的XX旅游区、XXX农业观光园和瓜菜生产地、糖蔗基地,对于XX镇来说是最具规模和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片区,但片区内的经济形式单

一、重复,片区之间缺乏良好的连片经营,互相之间不能产生辐射效应。需要市政府大力投资或引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促进XX镇经济发展。

二、项目建设需要多元发展、权力下放。存在主要问题:旅游经费不够、XX土地复杂工作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布局分散。目前全镇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中,仅有XXX公园初具规模,但其本身仍存在着公园面积开发不够、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不足。XX镇多年来推向省内外旅游市场的主打产品,多局限于以XXX景观为标志的地质观光资源,而如休闲度假游、XX文化游、美食文化游等却基本处于空白,无法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游客重游和滞留时间不够理想,成为制约XX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加快镇经济发展,增加级镇经济收入、需要市权力下放给镇、采取包干形式到镇一级政府。

三、农业生产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投入。XX属XX地质,农业生产用水缺乏、一贯种植以果树、木薯、甘蔗耐旱作物为主,虽然市里正帮助打些抗旱井,但还存在大部农业用水困难需要市政府帮助解决供水工程,和饮水项目工程投资建设的及排涝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压力大;种植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红土片生产用水缺乏,制约结构进一步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和生产排涝工程问题突出。

四、城镇发展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较低,至2024年,城镇化水平仅为8.4%,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36%)和海南省平均城镇化水平(40%),处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初期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道路、水利设施,特别是城镇给水、污水处埋、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还不能适应城镇发展需要。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