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最新文章

第一篇: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92007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主备人 刘国旺

教学目标:

自读教材34-39页知道人格尊严权的概念、表现、具体体现,掌握名誉及

名誉权的相关知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通过自学检测题中案例的问题的互学交流,能判断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懂得人格尊严不可侵犯和尊重他人

人格的道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合作的能力。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人格的德育教育。

自学提纲:

1、什么是人格尊严权?表现为哪两方面?

2、人格尊严权利具体体现为哪些方面?

3、什么是名誉?名誉集中体现了什么?

4、侵害名誉的行为有什么危害或影响?

5、什么是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哪两方面?

6、哪些行为是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怎样评价这种行为?

7、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什么后果?

8、你的名誉权被侵犯,你应该怎么办?

自学检测:

一、单选题:

1、某学校住宿生丢了400元钱,老师怀疑本寝室同学所为,在班级请同

学们投票“选小偷”老师的做法()A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防止此事不再发生 B保护学生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C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正当防卫行为D、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里的人格尊严包

括()

①肖像权 ②名誉权 ③生命权 ④健康权 ⑤隐私权 ⑥姓名权 ⑦通信自

由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⑥⑦C、①②⑤⑥D、②⑤⑥⑦

3、某学校为方便管理,规定交费多的学生和交费少的学生穿着不同颜色的校服,以此来区别“穷富“学生()

A、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B、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C、属于学校的正常管理工作D、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4、王某对单位领导有意见,趁领导外出考察期间,在其办公室的门上贴

上写满恶恨咒语的大字报,王某侵犯了该领导的()

A、政治权利和自由B、名誉权C、隐私权利D生命健康权

5、丙在丁的脸上刺了个“贼”字,丙侵犯了丁的()①生命健康权②人格尊严权 ③名誉权④人身自由权⑤肖像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6、公然辱骂他人,捏造事实在背后中伤他人,添油加醋,诋毁他人,搬

弄是非,无中生有,挑拨离间,说他人的坏话都是侵犯()

A、肖像权B、姓名权C、名誉权D荣誉权

二、判断题:

1、监狱的在押犯人不享有人格尊严权。()

2、良好的名誉主要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张三谩骂李四,张三行为是侵犯李的姓名权的行为。()

三、非选择题:

有一乞丐在沿街乞讨时,李某鄙夷地将施舍的钱币用力地扔到乞丐的脸

上,该乞丐非常不满这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有人认为乞丐有什么

尊严,你认为乞丐有尊严吗?为什么?

电视热播连续剧《少年包青天》时,王明等同学见班上的小波皮肤黝黑,就给他起了个“黑炭头”的外号,并在同学中散播,结果别班同学一见到

小波,也都叫他“黑炭头”。小波的心中很不好受。

(1)王明的行为侵犯了小波的什么权利?

(2)分析王明的行为有哪些危害?

(3)对此,小波应该怎么办?(提出两种解决办法)

验收学习

单选题:

1、某校一学生在寝室丢了东西,老师怀疑是本校学生所为,在查无结果的情况下,校长让全体同学投票“选小偷”。这种做法()

A、能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B、保护了学生的合法财产

C、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D、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有效

2、白某在网上对吴某大肆进行漫骂、侮辱,当地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白某向吴某公开道歉,并向吴某支付精神损失费5000元,这表明我国法律保障公民的()不受侵犯。()

A.荣誉权B.肖像权C.姓名权D.人格尊严

3、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说明()。①我国法律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②人格尊严权在公民的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③人格尊严不可辱④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4、滨江一中高二学生林强想竞选学校学生会主席,但他的“威望”不及何辉同学,为了竞选成功,他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捏造事实背后中伤、诋毁何辉,林强的行为侵犯了何辉的()。

A.政治权利和自由B荣誉权C.隐私权D.名誉权

5、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看重自己名誉的民族,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

A.他人的高度评价B.个人的良好表现

C.父母的社会地位D.个人的专业方向

二、非选择题:

教材39页中学生小花等的事例中超市保安侵犯了小华和同学的哪些权利?法律依据是什么?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做出怎样的判决?

案例给我们中学生什么启示?

第二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教学过程

材料投影:(《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译:读书人宁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宁死不屈的节操。)

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

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1.什么是人格尊严 教师:尊严,通常与人格的尊重相联,以相互间的尊重为前提。尊严,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拥有尊严的人,是做人有原则的人,是有骨气的人。他不因饥饿而食嗟来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于权贵,不因力单而为强暴屈服。维护尊严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

板书:2.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人格尊严权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我们先学习名誉权。导读:P35有关信用审查制的小字资料。

教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谈谈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板书: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学生:名誉就是名声,材料里是大家对市民信用信誉的评估,名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等。教师:信誉是一方面,还有什么?

学生:还可以是品德、才干、声望等社会评价。

教师:那好,请同学们再看看书,给人的名誉下个定义好吗?

学生: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

教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也对他人进行评价,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板书:1.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2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齐声:袁隆平

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板书:2.公民享有名誉权的意义

袁隆平同志为什么被大家甚至世界所尊重,你能讲讲你所知道的他的事迹吗?学生答略。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请看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讨论:(1)小明侵害大江名誉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1:大江很伤心,人格尊严被侵犯,而且较委屈。学生2:周围同学可能议论指责大江,友谊受损。

学生3:和睦团结的班风受到影响,大家彼此缺乏信任等。(2)你对同学们的议论有什么看法?

学生1:大伟和小辉的看法不对,小敏说得对,小明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违法。学生2:小明应公开道歉,他肯定违法了。

学生3:大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小明若知错改正,可以宽容;若不知错,大江应该依法维权。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人格尊严分为自尊和他尊两个层面,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侵害名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与侵权行为作斗争。

板书:3.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作斗争

侵害名誉的行为会给个人、集体带来危害。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名誉权被侵犯的事例吗?

学生1:上次同桌的钢笔不见了,他硬说是我弄丢的,后来又说是我偷的。还好最后找着了。学生2:电视上播过,村长竞选过程中,有个候选人到处造谣惑众,说对手的坏话,被抓了。教师: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39超市事件后思考: 1.保安的所作所为错在哪里?2.若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 学生答略。教师: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行公务,依照法定程序(县级公安机关签发的搜查证等)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欣赏: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墨子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 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归于毁灭。

──华盛顿

第三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教案

依据课程标准“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增强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尊严的法律意识;能自觉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做既遵守法律又讲道德的合格公民。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格尊严权的具体体现;名誉权主要表现及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依据:因为人格尊严权的具体体现是后几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中名誉集中提现了人格尊严,所以名誉权的主要表现及侵犯名誉权行为也应该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定义。

依据:“人格尊严、名誉权”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初中生还缺乏成熟的理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这些权利的认知较差,甚至不懂得判断这些言行是否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因此确立这个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维护自己名誉权和他人名誉权的能力。

3、教法、学法:

①事例教学法 采用精选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②诱导点拨法 关键之处老师适时点拨引导(特别是重难点),激其思、启其智,从而化解难题。

③分组讨论法 成员之间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发表见解,集思广益总结提升,达成共识。

4、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和相关法律书籍。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 和资料。

5、教学过程: 遵循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我将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是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学生观看“屠格涅夫与乞丐的故事”,根据这件事,引导学生思考“乞丐有尊严吗?”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乞丐有尊严吗”这个问题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人人都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策略】

运用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以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环节是:创设情境,互动学习

在导入新课后,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中学生大江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互动的过程中我利用“活动在现”、“感同身受”、“七嘴八舌”等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看、听、说、悟,通过讨论探究等将问题解决,这样既能够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又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当然,其中教师的适时适度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关键处的点拨引导,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从而更轻松地化解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通过典型事例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书本理解知识点,再通过讨论探究,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是:知识延伸 总结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出生活中的种种侵权行(事例

1、事例2)为作为教学的突破点,让学生通过鲜活的事例,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上引导学生自觉维权。【教学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采用结合事例,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倡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环节是:课堂小结,作业延深 在课堂总结上,我会分别请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忆这堂课所学知识,如果出现掌握不扎实能力有缺陷的情况,会及时采用再次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加以巩固。在作业的布置上,按新课程标准要求,书面作业是完成作业本上内容,实践作业是“自我反省”和“请同学评价”。【教学策略】

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后,然后教师总结并加以引申。实践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对本课的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集相关法律,并按照法律的要求来为人处世,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6、板书设计:幻灯片

7、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通过列举典型事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课堂效果较好。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我急于给以纠正,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难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在学生分析、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争辩,不要单纯地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要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8、课堂总结和作业: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人格尊严,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人格尊严的事。做一个既有道德又遵守法律的社会公民。

作业:幻灯片

第四篇:4.1《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导学案

八下思品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导学案

编写:马良审核:邱少强时间:2024.2.28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3、【知识目标】:初步识记人格尊严权的内容,记住公民享有的名誉权,记住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讨论,自主探究

1.公民作为一个“人”享有的最起码的__________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________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________权。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

2.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________权、________权、________权、________权等。

3.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____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____,还可获得___ 4.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__________。不过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人的名誉权常常会受到侵害,使 _________降低,精神异常痛苦。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仅践踏了他人的_________,而且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破坏_________、危害_________。5.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________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_____权和名誉____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的良好名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____。6.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赃物等,都属于________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害他人等行为,是______行为。这些侵权行为,轻则受到______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_____________。

(三)展示交流,共同探究 探究一: 教材P34页的情景材料,回答:你的看法是什么?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 探究二:阅读教材P37页材料你对上述观点怎么看,为什么?你会采取大江的做法吗? 探究三:阅读教材P38页材料和漫画,回答:(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2)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四)总结归纳,新知巩固

我的总结:本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主要有: 我的困惑:(对本节课没有明白的问题,学生可以当堂提出来。)

(五)、【课堂作业】-----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最佳选择】1.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是()

A.肖像权B.人格尊严权C.人身自由权D.荣誉权

2.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说明()

①我国法律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②人格尊严权在公民的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③人格尊严不可辱④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滨江一中高二学生林强想竞选学校学生会主席,但他的“威望”不及何辉同学,为了竞选成功,他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捏造事实背后中伤、诋毁何辉,林强的行为侵犯了何辉的()

A.政治权利和自由B.荣誉权C.隐私权D.名誉权 4.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

A.地位身份B.良好表现C.学历D.学业成绩 5.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

①生命健康权②自由权③名誉权④肖像权⑤姓名权⑥隐私权A.①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③⑤⑥

【情境分析】某校初三学生王一同学因盗窃同学钱物,受到学校记过处分。学校将处分决定在全校宣读并张榜公布。王一认为学校可以给他处分,但不应在全校宣读和张榜公布,他认为学校上述行为侵犯了他的人格尊严(即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将学校告上法庭,校方认为,处分学生后,如果不在全校公布就达不到教育本人和警示学生的目的。法官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家对中小学校处分学生时是否应当当众宣读和张榜公布以及在什么范围内公布,尚未做出具体规定。因此,法院想就此广泛征求意见。请你按下列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

(1)、你认为学校在全校宣读和张榜公布对未成年人的处分决定是否侵犯了受处分者的人格尊严?为什么?

(2)、对王一同学的处分决定,应不应该在全校宣读并张榜公布?

(3)、怎样才能既教育严重违纪学生,又维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请你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政治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能力目标: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重难点

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教学过程 材料投影:(《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译:读书人宁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宁死不屈的节操。)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1.什么是人格尊严

教师:尊严,通常与人格的尊重相联,以相互间的尊重为前提。尊严,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拥有尊严的人,是做人有原则的人,是有骨气的人。他不因饥饿而食嗟来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于权贵,不因力单而为强暴屈服。维护尊严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板书:2.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人格尊严权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我们先学习名誉权。导读:P35有关信用审查制的小字资料。教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谈谈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板书: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学生:名誉就是名声,材料里是大家对市民信用信誉的评估,名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等。

教师:信誉是一方面,还有什么?

学生:还可以是品德、才干、声望等社会评价。

教师:那好,请同学们再看看书,给人的名誉下个定义好吗?

学生: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教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也对他人进行评价,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板书:1.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2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齐声:袁隆平

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板书:2.公民享有名誉权的意义

袁隆平同志为什么被大家甚至世界所尊重,你能讲讲你所知道的他的事迹吗? 学生答略。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请看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讨论:

(1)小明侵害大江名誉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1:大江很伤心,人格尊严被侵犯,而且较委屈。学生2:周围同学可能议论指责大江,友谊受损。

学生3:和睦团结的班风受到影响,大家彼此缺乏信任等。(2)你对同学们的议论有什么看法?

学生1:大伟和小辉的看法不对,小敏说得对,小明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违法。学生2:小明应公开道歉,他肯定违法了。

学生3:大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小明若知错改正,可以宽容;若不知错,大江应该依法维权。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人格尊严分为自尊和他尊两个层面,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侵害名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与侵权行为作斗争。板书:3.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作斗争

侵害名誉的行为会给个人、集体带来危害。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名誉权被侵犯的事例吗?

学生1:上次同桌的钢笔不见了,他硬说是我弄丢的,后来又说是我偷的。还好最后找着了。

学生2:电视上播过,村长竞选过程中,有个候选人到处造谣惑众,说对手的坏话,被抓了。

教师: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39超市事件后思考: 1.保安的所作所为错在哪里? 2.若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 学生答略。

教师: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行公务,依照法定程序(县级公安机关签发的搜查证等)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欣赏: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墨子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 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归于毁灭。

──华盛顿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四框的内容,是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资源和环保意识,因此,本框内容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正确分析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下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坚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的问题情境及图片展示,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使学生认识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小战士。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教学重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3、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学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理念:要充分利用视频案例、图片展示、文字材料等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联系时事热点问题及当地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观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教材、教师钻研教材,师生共同搜集资料编制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自学探究。(2)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看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知道都是什么做成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用品都是自然资源做成的,那么,如何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呢?人类应该如何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呢?我国在资源和环境现状如何?我们在利用资源时,有没有对环境造成危害呢?社会的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内容。探究新课:

(一)我们共有的家园(课件展示)

1、资源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当今世界的资源状况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学生看书后回答:略。

2、教师提问:我国目前的资源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

① 我们小学课本中学习过这样几句话:“我们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②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的1/

3、淡水是世界的1/

4、森林是世界的1/

6、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多排在世界人均的100名左右。提出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略。)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小国”,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这是我国资源的重要国情。学生阅读材料,认识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要从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不足方面引导学生。教师课件出示结论: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不科学、损失严重。(课件展示)

学生:阅读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民谣,并互相传阅。(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

(2)森林砍伐、植被破坏、“三化”面积增加。(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3)、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课件展示)

教师: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生阅读材料(略)。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的时间及含义和要求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教材P61 教师: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各抒己见。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我国是个“资源小国”,是针对我国资源的()而言的。

A结构性短缺

B分布不均匀

C人均占有量少 D浪费严重.2、世界人均耕地4.05亩,我国只有1.16亩。我国已经利用的沿海滩涂和内陆水面不足 10%,水能资源的利用率也只有6%。材料说明()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③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④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

A①②④

B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用垃圾发电。你认为垃圾发电的意义有()①消除污染、改善环境。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③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④满足人民对资源的需求。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材料一:2004年4月8日,公务员颁布《关于开展节约资源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和耕地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材料二: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生活中循环利用废弃物,是节约的有效途径。近日,在上海街头出现了一种新型垃圾筒,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将废弃的纸张、塑料等合成制成的.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2)、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3)、在我们周围有那些浪费现象,请列举。(4)、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应该怎么做? 课堂总结:课件展示(略)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