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读《瓦尔登湖》有感

最新文章

第一篇: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黑色的脸

开篇的一句“这本书中的内容,和中国人或者三威治理群岛的居民没有什么关系的,这本书的读者就是你们这些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居民,我所描述的就是你们生活的环境。”和结束语中“考虑一下中国人的自以为是和人类停滞的傲慢。”让我读起来很不舒服。不知是作者对中国人的偏见还是什么。也使我对作者的作品有了一些偏见,也许这种读书的方式是有误的,但是我的个人境界还达不到忘我,我也强迫自己把此书读完了。

读过之后,我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不适合看这本书了,对于中国人的观念来说,作者的生活相当于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落迫的单身汉。所以我们也许真的不能理解作者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文化不仅有地缘的不同,更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所以人生观、价值观自然便会有不同,我们不能用对与错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因为每个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一个自己的价值。

本书我体会的并不深,但是结束语那章还是给我一些深刻的体会,也只有这部分让我感受到心灵的洗礼。细想,文中只是自己读的不深罢了,“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自己还是没有读到位。并不人家写的不好,不然怎能出版那么多册呢!

回忆文中作者的生活,我们会发现那些有名的作家,都是生活中的全面手,他们不仅仅只是文学上有成就,而是在生活中通达各学科。也许正是那种全面的生活,才能让他们更全面的看这个世界,不然说出的话一定是片面的,一定是有局限性的。为此,我们读书如果不是专为课题所用,还是应该博览群书的,那样才能通过书来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中我们所不知的那些事儿!才能让自己也更全面。

第二篇: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题记晚上,一切喧嚣已经淡去,静静地,我翻开蓝色的书皮,带着一丝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赢得了如潮的好评。看着看着,我就被他那独特的思维和那浪漫的生活深深 的吸引住了。

我喜欢他所描述的那种纯天然生活。我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乡野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羡慕梭罗,他能够摒弃一切,果断决绝地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畔,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没有房子,自己动手搭建小木屋。饿了,自己烧火烤面包。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静坐,看日出,看日落,慢慢感受时间的流逝,不需要为生活快节奏而烦恼。在这里,与鸟雀为伴,与蛙共鸣,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聆听雨落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好不自在!

同时,我也深深被他那睿智的思想所折服:时间不过是我垂钓的溪流,当我饮用溪水时看见了溪底,它是多么浅啊;衣服只是我们的表皮,如果穿衣服不是因为内在的转变,终将被自己和他人所唾弃;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自己,一旦被自己的想法囚禁了,其他人的想法他根本听不进去:孤独不能以空间上的距离来衡量……一句句,化成一股清泉注入心中的心泉,滋润心灵的干涸。

有多少人也拥有着这样的梦想,也希望能够过一段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我们被世俗羁绊,所谓的责任,所谓的名利。于是,朝九晚五,一日复一日地工作,将自己忙成陀螺,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意识,没有了的梦想。我常常在想,我们活着到底为了生活。难道不是享受生活?难道是为了受生活奴役吗?许许多多的人认为赚够了钱就能享受生活,可是等你钱赚够了,你的生命已经被上帝收回了,因为你太不珍惜它了。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让梭罗用清泉为你涤洗你那沾满污垢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重现光泽。生活的快节奏,停下吧,休息一下吧!

第三篇:读《瓦尔登湖》有感(通用)

读《瓦尔登湖》有感范文(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瓦尔登湖》有感1

最美的事情不过于此书最后一篇以春结尾,春天总是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带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本书的结尾就如开头一般,总是让人无法预知作者的思想,仿佛作者是凌驾于宇宙之上的智者,没有人能完完全全懂得他天马行空、跳脱不羁而又句句箴言的思想。面对如此浩瀚无穷而又简单通透的真理,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任凭作者的思绪和文字,带我徜徉。每每读到朴实幽默的道理时,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让我心中称赞,作者竟可以一语道破,那些全然不知的道理让我暗下决心,作者经历之丰和思想之深,只求某年某月再次拜读时,可以更加明白其中深意。

除了作者伟岸的精神形象,其对生活体味之细及周身万物之爱,让人赞叹。作者笔下的一树一湖,一草一物,都极具生命张力,一幅幅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辞让我惊讶,因为是我之前从未想象到的,然而却用的恰到好处,让人眼前惊艳,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可能因为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来读的时候,总是内心会变得安静,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渐渐发现,读《瓦尔登湖》成了治愈我内心烦乱的良药,反倒把开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后来索性就不想那么多了,只想安安静静把它读下去。

大道至简,无欲无求。看过豆瓣,听过书评之后,我也还是不能完全将它明白。也许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辈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读书这个过程却给了我与大家思想碰撞的机会,很是难得。

读《瓦尔登湖》有感2

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是一本静静的书,是一本能让你心灵浮躁变得静寂下来的书,是一本恬静、智慧的书,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梭罗在那里一个人生活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

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也写了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及人与自环境的和谐作发展出了反思,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感谢借阅给我这本书的朋友,同时更感谢伟大的著者梭罗能写出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读《瓦尔登湖》有感3

最近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经典名著《瓦尔登湖》,其实这已是我第二次拜读了。因为第一次的拜读是在一种毫无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从头到尾翻看完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次拜读是强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译者徐迟先生的要求来做的。徐先生在书的封底上说:“在白昼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情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拿出此书,静静地仔细阅读。夜静了,心静了,书中的绵长的味道就出来了。瓦尔登湖那份恬静和幽静展现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读此书不能有一丝的浮躁之情,必须沉静下来,就像僧人读经书时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气盛根本读不进去的。但人们由于居住环境的影响和心态的浮躁,整体社会风气的使然,真正能走进像瓦尔登湖描绘的世界的很难很难。而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去拜读此书,由此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那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与烦躁的都市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勾心斗角不见了,人从自然中走来又重回自然的怀抱,复归平静和安详。日出而做,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园牧歌。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在这部书里,我不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静静地体会那份心境。为何我们经常看到佛教讲究的闭关清修,就是要在心灵的锻造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炼得到了升华,那么不管你从事何等事务,不管你在何种环境当中生活和生存,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我们拜读《瓦尔登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重返自然界,每个人都复归到原始状态当中过茹毛饮血的生活,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在自然当中修炼出来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就是在喧哗与躁动的世界当中同样可以寻求到那份平和与宁静,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此时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样的一个口号的科学与合理性。我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和谐了。当然如果要求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自律,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在读了《瓦尔登湖》之后,的确感到这是提高自身在这方面修炼的很好的途径。如果你还没拜读过此书,或者你还在经常对烦躁的都市无可奈何之时,不妨看看此书,我想它能暂时让你忘却身边的烦恼,让你的心态平和下来。当然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拜读才有此效果。

读《瓦尔登湖》有感4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讲述他两年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所思所想。

初看《瓦尔登湖》会有些意外,因为它的内容并不像其他田园类散文那般好读。作者深邃的思想如瓦尔登湖清澈的湖水,随四季的变换而不断颤动,产生不同的回路波纹。很难说究竟是农园生活触动了梭罗,还是他本就在天性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瓦尔登湖相对静谧的环境只是给了他一个尽情阐述的机会。

翻开书,沿着这些思想荡漾的波纹,可以感受到19世纪哲人的辩思,但作为一本名著它的价值显然不局限于此。对淳朴生活的崇尚,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是人类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只是难有人写的如他这般意义深远。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真理是最深层次的快乐,这大概也是梭罗想向世人传达的心声吧。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盛行。梭罗的独居发生在这样的年代更有了一层时代意义。如今的瓦尔登湖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概念,一部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他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环境学方面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眼光。对人的关怀也是他书中一个深刻的主题。梭罗的文章给深受物欲之苦的人指出一条超验主义的光明之路。

读《瓦尔登湖》有感5

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当我身在顾虑和追逐过多的东西而感到不堪重负、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罗便是能让我解脱并接受心灵洗礼的最佳方式。在读完《瓦尔登湖》后,我的心仿佛也成为了一潭宁静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尔在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

而他从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从未婚配,孤独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参加选举,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晓香烟的作用。他改良的铅笔完全有希望申请专利,朋友们盛赞他已打开了财富之门,他却说以后再也不做铅笔了;作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和爱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为美国工程师的领袖,而他却更愿意做一位不顾一切与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艺术家。这也正如爱默生所说:“他不肯为了任何狭窄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的是一种更广阔的行业,一种生活的艺术。”

不去讨论如果他是个积极的入世者是否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他只是选择了他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成全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并在这过程中将永远宁静的瓦尔登湖化作了最纯净的眸子,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命与生活全新的可能。

读《瓦尔登湖》有感6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第四篇: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4届 自动化6班 秦小娟 学号:201100170195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我为何会读《瓦尔登湖》。当然是因为我选了伦理这门通识课,为何会选伦理这门课通时课,因为我想学着去思考一下人生,去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不想让自己的一生忙无所获。所以我耐着性子读完了《瓦尔登湖》。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文学造诣实在是浅薄的工科生,读完这样一本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哲理书着实不易,所以网上那些大家的书评我也未必体会得出。在此,我边读边写的一些感想作为读后感。(如果读完一本书再写恐怕早已忘了前面讲了些什么。)

不得不说为了借这本书是费了一些周折的,兴隆山的图书馆早被借光了,我千里迢迢的跑去千佛山图书馆借到了一本。这本书的封面是深蓝色为底的,画着一副瓦尔登湖的宁静风光,书的颜色和图画与《瓦尔登湖》相得益彰。

翻开书,首先看了一下梭罗小传。梭罗是一个实践的理想主义者。他厌恶英国和欧洲的繁文缛节;支持废除奴隶制,废除关税;不屑于同囿于世故的人讲话。但是他得到了什么呢?不课税,被抓进监狱;看不惯世俗条规,与他人格格不入。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践并追求着他的理想主义,但世界并没有因为他而改变,同样的世界也改变不了他。他依然执着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探索,一生都用来实现内心的自由独立。我想一个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自己不会被世界改变。梭罗的一生便是最好的印证。

接下来的几天,我努力看完了第一章——“经济篇”。但是我始终没能跟上梭罗跳跃式的思维,一会谈论起野人与文明人的生活方式,一会又合算起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开支,一会又跳跃到了他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其中也夹杂着他由某一件事物而引发的生活思考。看来他写文章也如他的为人一般自由而无拘束。读完整个“经济篇”,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他对人类文明生活的见解——“一些人的外部境况被置于野蛮人之上越高,另一些人也就与此成比例地被贬得越低。一个阶级的奢侈是由另一个阶级的贫困来维持平衡的。一边是宫殿,另一边就是贫民所和默默无言的穷人。”我们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我们抛弃了那些简单易得的生活必需品,而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有着华美装饰的文明产物。到头来反而得不偿失。梭罗在书中写到“简单,简单,再简单!我说,你的事情要安排成二三件,而不是成百成千件;不是按百万计,而是按半打计算,账目可以记在你大拇指的指甲上。要简化,再简化,如有必要,就每天只吃一餐而不是三餐;不是一百道菜,而是五道菜,别的东西也要按比例递减。”只有身体上的负担尽量减小,灵魂才有更深的广度而不被束缚。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有不少对他在瓦尔登湖旁的小木屋里生活的描述。偶尔我也仿佛陷入了文字里。“早晨是一天中最难忘的时刻,是觉醒的时光。此时此刻我们最少睡意;是被自己的天赋之资唤醒,而不是被一个仆从机械的轻轻推醒,是被我们自己内心重新获得的力量和渴望所唤醒。”每天亲自到田间去照料农作物,用锄子拨开泥土为土壤注入新鲜的空气,仿佛可以听到土壤的呼吸,如此亲近大自然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我们不再费时费力的以每天耕种为生,只需要运转大脑敲敲键盘,便可以完成一天的任务。我们在崇尚脑力劳动的同时错过了一颗种子破土而出的瞬间,在高强水泥的阻隔下未能听到夜里林间鸟儿的梦呓。然而当在城市中身心疲惫时,我们本能的想回归自然。当我读到这里时由心升起了一种悸动。“以前,在夏天的黑夜里,我有时和一个同伴带着探险的心情来到这个湖畔,在水边升起一堆火,觉得这样可以吸引鱼游过来,我们把蚯蚓附在钓丝上做诱饵,捉到了一些鳕鱼;做完这些已是深夜,我们把燃烧的木头高高的抛到空中,就像焰火那样,木头又掉到湖里去,发出咝咝的响声,火光随之熄灭。我们一下子完全坠入黑暗中摸索,用口哨吹着曲子穿过黑暗,又走到人们常到的地方。”我幻想着自己也能身处瓦尔登湖畔,让湖水包容我一身的疲惫与负担,冰凉的空气流畅于全身上下,仿佛在对灵魂进行着洗礼。然而,悸动过后,又不

得不回归现实。面前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不是没入黑夜的森林。不是没有尝试过把幻想变成现实,只是发现越是费力的寻找越是急切的渴望,可收获越是与期望相差甚远。想想这些年费时费力的奔波到各大景点体验所谓的自然风光,还不如小时候坐在奶奶农家的前院里一抬头那一片璀璨的星空。

断断续续花了好些天终于读完了《瓦尔登湖》,我是一个迟钝的读者,往往理解不了梭罗的文字,整本书读下来好像抓住了那么一丝半缕的意境,又好像只是沉入湖底的一块石子,只是当时激起了一片涟漪,过后依然平静。或许是我的阅历不够,但我相信几年之后再读这本书又将会有不同的心境与感想。

第五篇:读“瓦尔登湖”有感

心灵的静所

——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这本书之前,我正处于迎战高考的那一百天里,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我高三的班主任看我在那段时间情绪有些焦躁,因此他建议我读一读这本书。当时我的第一想法就是都这个时候了,不好好复习,读什么课外书呢?虽然想是这么想,但是最终在班主任的强烈推荐下,我开始读了这本书。正式读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首先读的是何怀宏的代序,在代序中他说“它是一本寂寞的书,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悟出深味。” “瓦尔登湖”在现在诸多的文字作品中出现,都是指“心灵故乡”的代名词。如何怀宏所说“我们每个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

每天紧张的学习一整天之后,回到自己租的那间隔板房后,只要一抱着这本书开始读,我便忘了白天学习中的各种不快,仿佛穿越了,安静了,和作者一样走近自然了。这就是阅读的奇妙,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就这样断断续续、细细密密的读了一个月,我才将这本书读完。虽然读的时候是很享受的,但是只要一合上书头脑几乎便会是一片空白。因为作者的思想太深奥了,太哲学了,太隐喻了,而我又太浅薄了,读完之后回想一下,大概就会发现自己所能懂得地方其实少之极少。

在作者欢快的笔实下,描绘了一个自由和诣、平等的理想王国。没有现实生活中肩杂繁琐的生活法则。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乐园里,我们的一切生活规则都可以立即从简,我们不必想太多,也不用背负太多的负担。去除那些不必要的烦

琐,留下的只有简单的快乐。在其中享受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应该拥有的水的澄澈、泥土花草的芬芳。我们可以尽情的做自己,不必将自己伪装起来,在这里我们是最真的自己。这种生活,让我想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梭罗主动寻找探索这一种生活,为他自己,为他的市民同胞也为他当时及以后来的读者。他是在为人类解决最原始、最本质的问题——生活而探索。而他得出的结论更是两个字:简化,人们的生活需要简化,人们的生活理论需要简化,同样,人们的理想和努力也需要简化。

高三最后三个月的生活看似是充实的,但是大家内心又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这本书让我的心回到了平静,使我那本因对高考的恐慌和对未来的不确定的焦躁的心,慢慢归于平静。也是这本书陪我渡过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艰难时期,是它每天陪我入睡,是它让我的心慢慢平静,是它简化了我的生活,让我拥有一颗回归自然的灵魂

刘秀

2502100107

工程1001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