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最新文章

第一篇:《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知识就是力量

他,是一代千古雄君;他,恢复了祖国的统一;他,开创了清朝的太平盛世。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康熙的一生无愧于“大帝”这两个字。他做了61年皇帝,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他8岁登基,所继承的是一个饱经战火、经济凋零、国弱民贫、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国家基业。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不怕困难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

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经过八年苦战,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趁着告捷余威,再次把注意力转向台湾。康熙统一台湾是战争与谈判交替使用的复杂过程,是力量、智慧与争取人心的长期斗争。他大胆启用良才,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收复台湾;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统一了中国,那年他也不过34岁。光这些轰轰烈烈的成就,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也许有人会说:“他的这些成就,不都是因为他的文臣武将们给他出谋划策吗?”那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错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不是康熙拥有满腹经纶、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运筹帷幄、做出正确的处理,又怎么能创下万世基业?书上有云:幼年时即拜师学艺,后又经江南著名才子伍次友所点拨,饱览孔孟诗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通晓七种夷语,精通四书

五经,《三国》都能倒背如流,而且他对当时并不流行的物理、几何、天文等知识都有非凡的造诣的------所以他能在以后的各场大大小小的战事中得心应手,出奇制胜。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康熙就是因为拥有了这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所以才能在各种政治风浪中经久不衰。这又让我想到了发现万有引力的力学家牛顿,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发明地动仪的张衡……他们不也是这句经典名言的真实写照吗?在学生年代,我就立志要在知识的海洋中要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经受住风吹雨打的考验,冲向成功的彼岸。现在我成为了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知识。只有拥有知识的巨大力量,我才可以昂然站在三尺讲台上,奋力拼搏,去实现“山花烂漫”的美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荣。

第二篇: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

新时期以来, 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一直呈现着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态势。转业军人出身的二月河(原名凌解放), 以1985年出版的《康熙大帝》第一部《夺宫》而异军突起, 随后他的 《康熙大帝》的后三部的相继问世, 使他成为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队伍中的一名佼佼者。

我觉得如果要创作出令人念念不忘的作品,首先重要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态度,只有作者自己把写作当回事了,别人才会去把他的作品当回事。二月河本是布衣,从小到大,酷爱读书的二月河广泛涉猎和阅读了中外历史文学著作,多年浩瀚书海的畅游和研读,以及长期红学研究的学术熏染和写作磨砺,使得他对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知,以至于他出手便直取宫廷帝王题材。而这种个人体验,在创作中表现为作家独特的认知和生命表现,这也常常决定了作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二月河的写作主题是离今天数百年之遥的封建社会,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达到最真实的写作效果,二月河“读破”一部《清史稿》、积极寻找当时清朝人生活起居的记录,并掌握了许多有效的清文化知识。二月河自己曾说:“《康熙大帝》的出现看去是有些怪,但我可不愿让千百万爱这书的读者认为我是个不可思议的怪作家。假如这世上有人曾经始终和我同路跋涉过艰难人生,他就能告诉你,我其实原来是个痴人。他会告诉你我是怎样一个读书狂,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曾在凌晨一点半前睡觉,告诉你我曾被管理员遗忘关扣在图书馆中而不自知晓,告诉你我捧书走路,踢掉了脚指甲,血流殷道而浑然不觉”,这种近乎自虐地努力搜集文献的工作态度,才使得今天帝王系列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显得有据可查,真实可信,也正是这样痴迷的写作态度才使得这部小说能取得如此的成就。

其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二月河对于写作题材的把握,二月河从清朝帝王中选取康熙作为艺术表现对象, 可谓是既具历史眼光又具艺术眼光的。清王朝距今并不十分遥远, 通过各种媒介, 我们对自鸦片战争以来它的腐败、昏庸、愚钝、丧权辱国知之较多, 而对他们的父祖中就有这样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的功业, 却知之不详。一方面, 可以对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清王朝前后期形象的巨大反差中, 总结出很多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 康熙在纷纭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创造了业绩,,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中真正能够建功立业、彪炳青史的帝王, 屈指可数, 而康熙在我看来绝对是可以算得上事其中之一的。康熙的功业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品全方位地塑造了这个帝王形象,着重表现了康熙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他少年即位, 而面临的国内政局十分严峻,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这个少年才俊,年轻的皇帝, 却能审时度势,大胆决断, 精心策划, 周密部署,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像《雍正皇帝》第一部第九回对康熙所作的概括∶“他精算术, 会书画, 能天文, 通外语, 八岁登极, 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 十九岁乾纲独断, 决意撤藩, 四下江南, 三征西域, 征台湾, 靖东北, 修明政治, 疏浚河运, 开博学鸿儒科, 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这也就是作者在《康熙大帝》中要向我们展示的一位帝王形象,我觉得如果作者去描述一个已经被人忘记姓名的人物,那么他作品的知名度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当成一篇野史来仅供参考。

在整篇作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表现人物形象所用的艺术手法,首先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历史小说一定要遵从历史的精神,描绘出时代的风雨和变化,但又不能把它写成流水帐,成为纯历史的图解,从二月河的帝王小说中我们感觉到,作者正是牢牢的抓住历史与艺术这两个维系作品成功的关键,融历史于艺术创作之中,把艺术的精神与历史真实紧密地结合在一体,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这正如作家自己所言:“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作家追求的不是历史原著,而是艺术成果,即历史小说”。无论是第一卷《夺宫》中智斗鳌拜集团,还是第二卷《惊风密语》中的平定三藩和与朱三太子杨起隆的斗争,也无论是第三卷《玉宇呈祥》的东收台湾,西平葛尔丹还是第四卷《乱起萧墙》中的皇位之争,对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处理,作者写来都显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时而壮烈激昂,时而缠绵悱恻,时而狂涛巨浪,时而和风细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的来临,总是在波澜起伏的状态下急速向前推进。再次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粗略算来有一百多个,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气质禀赋无不形神兼备,各具其态。在作品中,作者尽力的给我们塑造康熙这个一代英主的艺术形 象,从不同侧面刻画了他的睿智聪明,博学多才,却又不乏阴险狡猾、心狠手辣的性格特征,展现了清代“熙朝盛世”的根本力量和原因所在。此外在文人方面,伍次友的豪迈明爽,周培公的儒雅果敢,高士奇风流倜傥、放荡不羁 ;武士方面,魏东亭的赤胆忠心,施琅的拔箭啖珠,牛驴子的友情为重,还有与康熙相对形成另一阵营的鳌拜,吴三桂,朱三太子杨起隆、延平王、郑经等作人物也无不栩栩如生,情态逼现,呼之欲出。还有最后的一点就是这部小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人说:“生意人像初二女生一样迷恋琼瑶一样迷恋二月河的 小说。”有人说是因为二月河的小说折射生意人的生活。他笔下的旧日官场和今天的商界有太多相似相近的地方了。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但不丰满,故事强烈但少余味,宫廷内外一个圈套连着一个圈套,一个陷阱通向另一个陷阱,满途荆棘人人自危。连皇帝老儿在内无论男女老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同谋就是死敌,六亲不认。还有人说二月河的作品非常审美地宣誓着残忍的历史智慧,这种历史智慧并不来自冠冕堂皇的政治修辞,而是来自杀机四伏的政治实务,以壮丽的笔法写厚黑故事。二月河确实可推为当代第一人。如《雕弓天狼》中写到:“遭疑忌”、“弹权臣”、“络人心”、“遭毒手”、“天威不侧”、“贬爵轶”、“赐自尽”等等。其实对于以上他人的观点,我之前是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就只是作者这样写作的勇气就足以让我折服,我所读到的小说中,从来没有一部小说能这么集中地把宫廷斗争写绝。而二月河,写的气势恢弘,一气呵成。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不是要仅仅用些历史事件给小说当背景,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现代性阐释,直接指向现代社会,给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带来某些启迪。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也是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的,比如,二月河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其实,二月河自己也承认他不会写女人,不会写爱情故事。但是他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并不在少数。奇特的是,他作品中的爱情故事结局皆大欢喜的很少,要么是英雄才子拯救落难孤女,要么贤慧才德的女子救了英雄才子,之后抱憾终生。这种模式在二月河的作品中可谓洋洋大观: 伍次友—苏麻喇姑—李云娘,勒敏—玉儿,弘历—嫣红—英英,胤禛—小福,胤祥—阿兰,周培公—金锁甚至和珅—吴姐,一个又一个的爱情故事无不掩映在“落难”、“相救”、“遗憾”的影子里的。而三位帝王尽管都拥有三宫六院,嫔妃成群,但无一不落入“三角恋”、“婚外情”的而在某些情节的设计上,二月河更是存在着重复现象,特别是皇子蒙尘民女相救这一情节,小说前后使用多次。另外如几处人名、辈分的前后矛盾等等,也都是技术上完全可以避免的错漏。

综上所述,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既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完美统一,又兼顾了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当今社会现实意义,真正做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所以就是说它达到了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新高度也实不为过。

魏麟权

124056027

第三篇:《二月河康熙大帝》读后感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全是经典之作,当我认真读完《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然纸上。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智擒螯拜,十九岁决意撤三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外语,会算术,他的足智多谋和隐忍令人钦佩不已,我不禁要发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他总是把"恩威并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常常在打别人一巴掌后再揉揉,被打者还要感恩戴德一辈子,宁愿为他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对霸道不可一世的螯拜,他足足忍了八年,只因他能顾全大局,时机不成熟,只会小不忍而乱大谋。真乃识时务者为俊杰。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一个王辅臣,他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赠御赐的银马枪,"兄见枪如见朕,朕见枪如见兄",说到动情之处感动的自己都潸然泪下,一个万民景仰的皇帝能做到此,任有何人能不感动?

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

康熙帝的谨慎无人能及,不管这个人对自己多么忠心,不管自己对这个人多么信任,在背后也总得防一手,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做为一个皇帝,不得不这么做。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细微的变化和猫腻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忠心耿耿的魏东亭,一生当中只做了一件隐瞒康熙的事,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康熙的火眼金睛。他的细微与他的谨慎,也许就是所有人对他时敬时怕的原因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对你有多么信任,多么怜爱,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体会到了"天威难测"这四个字的深刻含意,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做一个臣子,什么时候都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发火,皇帝一发火,脑袋搬家随时都有可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争权夺力,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为所欲为,可以让很多人都把你随便说的一句话当成命令来执行。最最难得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为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于天下。从来都不为所欲为。这样的皇帝,真是千载难逢,得之,百姓之福,不得,百姓之憾也!

第四篇:《康熙大帝》读书笔记

《康熙大帝》读书笔记

此次假期,在家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其被定义为历史小说,但其中也不乏虚构不份。书中剧情十分精彩,读完此书,一位雄才伟略,有胆有识,机智勇敢的康熙皇帝跃然纸上。

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除鳌拜、撤三藩、稳西疆、收台湾就能看出他的雄才伟略。

说到帝王心术,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难以驾驭。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第五篇:读康熙大帝有感

读康熙大帝有感

(一)隔壁王二

读完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帝》,用一句话形容我现在的心情就是——康熙大帝识君面,只恨晚生三百年。

在没有拜读《康熙大帝》之前,我对于康熙的印象,完全停留在《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那个喜欢下江南游玩的皇帝。小时候喜欢看儿女情长,记得的也只有儿女情长,虽然由《康熙大帝》改编的《康熙王朝》更早问世,但其内容我已经全然忘却了。直到央视重播这一经典,才赫然发现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剧中饰演康熙的是我最敬慕的陈道明先生,私以为此剧之后世上再无康熙。也是因为如此,我更加对二月河先生笔下的康熙大帝充满了好奇。

书永远比电视剧精彩,我一直这么认为。比起画面影像声乐的集体渲染烘托,我更偏爱白纸黑字这一古老的表达方式。一字一句皆能幻化千言万语,千愁万绪,千方百计。只是通过字的排列组合,便轻而易举地令想象力无限延伸。时光回到三百年前,康熙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书一共分四卷,虽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但其实读来仓促,加上中途断断续续,大概前三分之二是囫囵吞枣。尽管如此,我还是深深喜欢上了这位帝王。我想作者也是偏爱康熙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各种令人倾心的品质和魅力。

书的前三卷写的是康熙的文治武功,比如擒鳌拜,定三藩,收台湾,驱沙俄等政治功绩以及废圈地,治漕运等民生工程。因为不是一本正经编纂的历史,小说读来显得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得多。而作者笔下的康熙则是具备了一切优秀品质,毫无挑剔。最后一卷则是九子夺嫡,这一卷说来可能人人都知道。向来是清宫戏的宠儿,导演们的大IP.但这一卷读来却令我十分地伤感。此时的康熙已经老了,书中一句“老皇帝”说得要叫人掉下泪来,看着自己的九个儿子明争暗斗,还处处算计自己,对从八岁登基坐了六十一年皇帝的康熙来说,无疑令人心寒。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会心疼,这样一个阅尽世事沧桑的男人,临死还怀着不安和焦虑,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生在帝王家。”

小说赋予了康熙一种传奇色彩,他从小就格外沉稳睿智,最重要的是大度仁厚,所以能吸引一大批贤才为其效力,忠心不二。在当皇帝的这些年,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准确的判断。这一点和我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感觉一样,当年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当年明月经常用“事实证明朱元璋是正确的”,“军事天才”来夸他。我以前觉得他词穷,但现在我十分理解他的想法,对于康熙我也有相同的感觉。每一个历史节点,每一个十字路口,他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就好像是能够预测未来似的,如果当年不合宫围剿鳌拜,如果不下令尽早撤三藩,如果先定西北再收台湾,那未来的历史会怎样,会有三十年的康熙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吗?尤其是九子夺嫡的危难之际如何保全贤臣,如何剪除党羽,如何保证不会重演陈桥兵变危及自身的性命,每一步棋都是经验的较量,心理的博弈。对此不得不感慨一句,天生做皇帝的料。

比起改编后的《康熙王朝》,我更中意《康熙大帝》这个名字,保留了康熙帝的霸气和独一无二。因为书中很少涉及康熙的感情戏,后宫也十分平静,但电视剧需要考虑到收视率,所以不得不加进感情戏。但我和董小鳧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物历史大剧里所有出场的女子都只是且必须是衬托的配角,如果强行女主只会画蛇添足。这也同样适用于女性为主角的历史剧,比如秦宣太后芈月,武则天等等。相比较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我更喜欢看男人之间的钱权斗争。宫斗戏虽然是以女人为主角,但女人们则是以皇帝为中心,永远只围绕着争宠这一个主题。但像《康熙王朝》这样的剧,男人们的竞争则精彩得多。军事,民生,朝政,帝位,拼死拼活,尔虞我诈。尽管如此,电视剧观众中女性无可撼动地占据大多数席位,没有爱情感情宫斗的戏一律是清汤寡水。所以十五年过去了,再也没能出现像《康熙王朝》这样的好剧,而是一溜儿的《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宫锁沉香》等烂剧。实在不明白这种没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晓得一天到晚谈恋爱的皇帝哪一点可爱?弃天下苍生不顾,弃贤臣良将不管,弃朝纲法纪如敝屣,这样的男人又有哪一点值得倾心?()什么不爱江山爱美人,什么痴情阿哥多情皇帝,荒唐可笑至极。但值得庆幸的是还好没有一部穿越剧来和康熙谈一场前世今生的爱恋,只是可怜了雍正帝,比起康熙,雍正冷面王的气质大概更符合霸道总裁的设定吧。

世界上大概再没有哪一种工作比皇帝更难做的了。就算现在当国家主席,当总统还有任期,然而古代就是一辈子。辞不了也不能辞。更不必说像康熙这样有为的皇帝,其中艰辛何人能知谁人能晓?其谋略之精,眼光之远,思虑之深又有谁能比肩?六十一年励精图治,呕心沥血,怎能不叫人心疼?然而创业容易守业难,人治的弊端就是一人难断天下事。吏治腐败,党派勾结,边境不宁,百姓难安,个个是问题,只能不断以小保大,那种深深的无奈更与何人说?这是一个人的荣誉,也是一个人的孤独。

道明叔把康熙从二十多岁演到六十多岁,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少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谋虑深远,老年的洞穿世事。本文的封面就是老了后的康熙,胡子花白,皱纹密布,眼窝深陷,像个孤独的老人。我想起《情人》开篇那句“我已经老了”,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只是可惜没有人会对康熙说出后面的那句“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正如《康熙王朝》的片尾曲所唱:“把江山扛在我肩头一刻,就已经决定我男儿本色。”康熙完美诠释了这句话,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我对康熙帝的爱慕之情好了——从来读书读其人,一读康熙误终身。

ps:本来十分想放《康熙王朝》的片尾曲,但是qq音乐上没有,就放片头曲好了。片尾曲是腾格尔的《大男人》,可自行查找,蟹蟹~

读康熙大帝有感

(二)王小五

康熙是我最喜欢的皇帝,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儿女最多的皇帝。他一生辛劳,有功于大清,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他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花团锦簇的江山。

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被很多读者接受认可,细数了康熙帝的风云一生,除鳌拜、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假朱三太子的叛乱以及多次的微服私访,这个皇帝留给后世是数不尽的丰功伟绩。历史对康熙的评判是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圣明君主,文治武功都值得名垂青史,诗词、书画、天文、音律、数学,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通七种语言,能计算黄白二道,通医术,学富五车,无书不读。

帝王是九五之尊,看似尊贵,实则有无法为外人揣摩的心思,帝王的尊严,不仅要靠天意神意,靠仁义礼智信,还要靠让臣子永远摸不透他的庙谟之深,躬虑之远,越是猜不透的东西便越神秘,越神秘的东西便越是尊贵,这可以说是千古不移的章法,而这一切就注定把帝王推向孤家寡人。在朝要不露喜怒,容万人之量,辨忠奸是非,康熙做到了,容臣子偶有谋私,却绝不容窃权。在翦除鳌拜之时,班布尔善曾说:“功盖天下者不赏,并不是不想赏,实在是无物可赏,只好赐死;威震其主者身危,其实只要内心相安,也就可以不危。臣强而主弱,就难得相容了;权过造化者不祥,是遭了造化的忌,权柄越过了主子,主子便要除掉你。”对于朝廷争斗康熙帝可谓是见地独到,并能运筹帷幄,化险为夷,这一切都让这个皇帝的一生虽光芒却如行走在刀尖。

天家不同于寻常百姓家,自古皇权争夺就是流血牺牲而没有骨肉之情。老年的康熙帝有着一种风雨中摇曳的残烛,众多阿哥却无一可以信任。忙于国家大事失去天伦之乐,世间本就没有完美的人生,纵使你是一国之君,得此注定就要失彼。皇孙弘历说:“皇恩雨露,泽被宇宙,这也是天伦。皇上龙驭万方,不在区区舐犊之情”话虽好听,奈何却还有人之本性,这也是天家的一种悲哀,天家是没有骨肉之情的。

吏治弊端自古就从未根除过,也不可能根除,这一切究其原因都来自于人性的贪婪。明知功名利禄身外物,死也带不走,却还是想在生着的时候不断占有。功名之于君子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书中以水比喻君子,以油比喻小人,水味淡,其性洁,其色素,可以洗涤衣物,沸后加油不会溅出,颇似君子有包容之度;而油则味浓,其性滑,其色重,可以污染衣物,沸后加水必四溅,又颇似小人无包容之心。

读历史会让人深思,想来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是过往云烟,活着的时候你争我夺,机关算尽,但就算你是九五之尊,终逃不过一死,功绩名留史册的,也无外乎只是被后人拿来以作谈资,碑文再完美又谁会在意呢。当年戒备森严的皇宫,如今不也成了任人参观之所吗!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但如果要求每个人都无欲无求的过在当下,又好似社会将会停滞不前,这种观念不会被人人都接受,但何为真正的发展,何为停滞不前却又是个很深的话题,这就是为何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当名利双收之后突然发现一切都毫无意义,反过来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构建,去追寻生命的本真。所以这一生究竟要如何去活,只能看个人的追求和选择,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千差万别。正如孟子学说,后世看来很多可取之处,却不为当时社会所容,究其原因“孟子处战国离乱之世,列国君咸取利而不知义,故夫子至公之志屈不能伸。此则时也、命也、运也、数也!”又如老庄哲学又为多少现世之人所真正接纳并融入生活呢!世间太多表象外物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