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最新文章

第一篇: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策略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只要秉持着对学生的一种爱心,一种责任心,有机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学生自然就会信任你,和你交朋友。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教师要坚持“扬长”教育,看到孩子的优点,赏识他们,强化良好的行为,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及时交流引导,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这样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24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⑴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⑵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⑶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⑴、严谨务实的态度。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个推理过程进行严密的推导、合理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知不觉就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严谨务实的处事态度。⑵、守法自律的习惯。

从数学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张扬,数学中的结论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数学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必须遵守数学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则的遵守态度,这种对规则的遵循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为一种守法、自律的习惯。

⑶、自强不息的意志。

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说,它不象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和式子的变形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⑷、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数学中对定理、法则以及方法上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像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个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传递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向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实际教学中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渗透一个观念:他们是一个团队,大家在一起,既要为别人的负责,又要为自己的负责,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又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成绩的习惯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教学中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一种模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这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发生质的改变,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叶澜说: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境界。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这是教育的终极关怀。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第二篇: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教师要坚持“扬长”教育,看到孩子的优点,赏识他们,强化良好的行为,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及时交流引导,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这样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24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⑴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⑵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⑶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⑴、严谨务实的态度。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个推理过程进行严密的推导、合理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知不觉就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严谨务实的处事态度。⑵、守法自律的习惯。

从数学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张扬,数学中的结论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数学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必须遵守数学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则的遵守态度,这种对规则的遵循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为一种守法、自律的习惯。

⑶、自强不息的意志。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说,它不象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和式子的变形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⑷、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数学中对定理、法则以及方法上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像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个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传递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向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叶澜说: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境界。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这是教育的终极关怀。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黄海

1、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

黄海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

第 1 页 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实际上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第 2 页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的渗透工作总结

学校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丰富,也是最根本的德育工作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有机结合,很好地发挥数学德育的功能。

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提供的,但德育并不只是思品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任务。下面总结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学习统计的一个题目就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内容。在完成此题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可借机渗透:“2024年7月13日,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申奥成功了!那天电视进行了现场直播,电视画面上以及老师身边的人们个个欣喜若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申奥成功会令全国人民如此激动吗?因为一个国家申奥能否成功,不仅仅看这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你们看,现在我国的宇宙飞船上了太空,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小轿车,这些都是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申奥的要求这么高,我们国家能争取到2024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爱

国情感油然而生。

二、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公德心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一道题: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到一某车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2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教学时,除了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一种先下车后上车,一种先上车再下车,你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哪一种方法更好些?渗透学生们先下车再上车这种行为习惯。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如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可举些生活实例来加大思想渗透的力度。如从上下车看候车公德,从乘车人数看超载现象„„这些都可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激发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三、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譬如,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上课时,让学生拿出梯形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图形,并且思考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将自

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且考虑这个新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由此再次推导并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原来数学世界奥秘无穷,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四、结合课外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计算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月、一年的用电量。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节约用电,科学用电”的教育。又如,在学习统计图表知识后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改革开放后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情况。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家中各种高档家电的普及率:电话98%、冰箱90%、汽车68%„„结合教学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热情。我们

要在教学中更好、更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2024、12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