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培训心得
很荣幸能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活动。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有特殊教育名校——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北京市西城培智学校、北京农大附中、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展示,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回眸这一个月的培训,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既有理论上的提高,更有观念上的洗礼,使我关注到了以前没有关注到的许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还有10万残疾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我惊讶(这10万残疾儿童虽然占全国中小学生人数还不够1%,但在残疾儿童家长心中却是100%啊)!各个国家对于全纳教育的做法各具特色——我襟佩!
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普特“一体化”,“随班就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深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的现实需要。但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他们的就业或者谋生之路怎么走呢,这是我作为一个来自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以下问题:
一、职业学校开设特殊教育班意义非凡。
通过参观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北京市西城培智学校、北京农大附中、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我们了解到特殊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开展已经有很长历史,而职业教育中的特殊教育即是刚刚开始,职业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更是职业教育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此,我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分子,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意义不凡:一是弥补残疾人生理上的缺陷,帮助残疾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熟悉必要的社会规范,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融合;二是培养职业技能,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学到了自吃其力的谋生技能,帮助残疾人跻身社会,摆脱在社会生活中“沉底”的境况,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减轻了残疾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国家保障体系建设的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为残疾人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为其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也使正常学生通过和残疾孩子的共处,培养他们一种关心、同情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思想品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四是作为职业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在促进残疾人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可见,在职业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对提高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这是搞好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我们广州市教育局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这次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活动,就是体现政府领导重视特殊教育的表现,但特殊教育在职业学校中才刚刚开始,要使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更快有效开展,还需政府对职业学校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这次我们参观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北京市西城培智学校、北京农大附中、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感触很深,这几间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给了我好大的启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几间学校在当地政府投入非常大。而我们广州职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刚刚开始,不论硬件(教育教学的设备和生活设施)还是软件(教师队伍的培训),都还不能完全适合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硬件未配套,软件未跟上,现在是赶鸭子上船——硬上,如果残疾学生在我们学校由于设施设备的不足,造成学生伤害,学生维权使学校吃上官司,那怎么办?所以希望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学校特殊教育的投入,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需要的人力、物力得以迅速到位,才能保证正常运转。
三、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是促进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北京市西城培智学校、北京农大附中、北京启喑实验学校在北京市普通学校都有随班就读的学生,这几间学校都派出教师到普通学校配合随班就读的教学指导工作,发挥了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利用特殊教育学校人力、物力、办学经验的优势,可以给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提供指导、业务咨询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到随班就读学校听课,与任课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探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模式、个别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随班就读学校的师生也定期到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学习,做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随班就读学校能够受益,也促进了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四、抓好师资培训是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复杂性、艰巨性,面对生理上有残疾的孩子,要求教师必须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奋斗精神。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较丰富的特教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具备对残疾儿童施教的能力。我们在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参观时,见到教师与残疾学生一起跪在地上教残疾学生学走路,我非常感动。但目前在我们职业学校,存在着负责随班就读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要做到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的教师那样,恐怕还没有那么容易。因此,需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
总之,在这一个月的培训中,我们不但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也见识了一线特教工作者的风采,给我们职业学校的校长们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既有理论上的提高,更有观念上的洗礼,我们要做好准备,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要把自己的热情和汗水抛洒在特殊教育这片热土上。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培训心得
很荣幸能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活动。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有特殊教育名校——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北京市西城培智学校、北京农大附中、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展示,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回眸这一个月的培训,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既有理论上的提高,更有观念上的洗礼,使我关注到了以前没有关注到的许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还有10万残疾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我惊讶(这10万残疾儿童虽然占全国中小学生人数还不够1%,但在残疾儿童家长心中却是100%啊)!各个国家对于全纳教育的做法各具特色——我襟佩!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普特“一体化”,“随班就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深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的现实需要。但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他们的就业或者谋生之路怎么走呢,这是我作为一个来自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以下问题:
一、职业学校开设特殊教育班意义非凡。
通过参观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北京市西城培智学校、北京农大附中、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我们了解到特殊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开展已经有很长历史,而职业教育中的特殊教育即是刚刚开始,职业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的职业教
育更是职业教育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此,我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分子,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意义不凡:一是弥补残疾人生理上的缺陷,帮助残疾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熟悉必要的社会规范,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融合;二是培养职业技能,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学到了自吃其力的谋生技能,帮助残疾人跻身社会,摆脱在社会生活中“沉底”的境况,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减轻了残疾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国家保障体系建设的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为残疾人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为其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也使正常学生通过和残疾孩子的共处,培养他们一种关心、同情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思想品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四是作为职业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在促进残疾人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可见,在职业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对提高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这是搞好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我们广州市教育局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这次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活动,就是体现政府领导重视特殊教育的表现,但特殊教育在职业学校中才刚刚开始,要使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更快有效开展,还需政府对职业学校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这次我们参观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北京市西城培智学校、北京农大附中、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感触很深,这几间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给了我好大的启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几间学
校在当地政府投入非常大。而我们广州职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刚刚开始,不论硬件(教育教学的设备和生活设施)还是软件(教师队伍的培训),都还不能完全适合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硬件未配套,软件未跟上,现在是赶鸭子上船——硬上,如果残疾学生在我们学校由于设施设备的不足,造成学生伤害,学生维权使学校吃上官司,那怎么办?所以希望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学校特殊教育的投入,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需要的人力、物力得以迅速到位,才能保证正常运转。
三、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是促进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北京市西城培智学校、北京农大附中、北京启喑实验学校在北京市普通学校都有随班就读的学生,这几间学校都派出教师到普通学校配合随班就读的教学指导工作,发挥了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利用特殊教育学校人力、物力、办学经验的优势,可以给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提供指导、业务咨询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到随班就读学校听课,与任课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探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模式、个别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随班就读学校的师生也定期到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学习,做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随班就读学校能够受益,也促进了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四、抓好师资培训是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复杂性、艰巨性,面对生理上有残疾的孩子,要求教师必须有爱心,有
责任感,有奋斗精神。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较丰富的特教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具备对残疾儿童施教的能力。我们在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参观时,见到教师与残疾学生一起跪在地上教残疾学生学走路,我非常感动。但目前在我们职业学校,存在着负责随班就读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要做到象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的教师那样,恐怕还没有那么容易。因此,需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
总之,在这一个月的培训中,我们不但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也见识了一线特教工作者的风采,给我们职业学校的校长们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既有理论上的提高,更有观念上的洗礼,我们要做好准备,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要把自己的热情和汗水抛洒在特殊教育这片热土上。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2024年4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和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活动。
本次学习活动,得到名师和专家的指点,与教育界的同仁交流思维与感悟碰撞,接受最新教育信息与先进教育经验的交融使我受益匪浅。在学习中,我倍加珍惜本次培训活动,认真学习思考,积极参加各类交流活动。
这次培训活动总体感觉很朴实、很充实。
“朴实”体现在学习活动中没有花架子,很多教授内容和考察学校均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来引导和指点,学习活动实在、高效、有借鉴价值。
“充实”体现在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专题讲座32讲,涉及素质教育、校长发展、学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及自身素养等方方面面;活动频繁,如:分组交流讨论,参观考察,影子培训等,大家在一起交流感悟,启迪心智,思想碰撞,受益匪浅。
本次学习虽历时一个月,但是我对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反思和新的理解。
通过听教授专家们的讲座,我深深地反思了我们这些年来的教育。我觉得我们以后的教育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以爱育爱。爱的教育是学校发展的主题,也是一个博大精深、求索不止的课题。用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启迪特殊孩子的心灵。听了这么多教授专家的讲座,我认识到爱是平等的,只有用平等的方法去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老师的微笑是阳光,老师的爱是学生的希望。教师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冲动;多一份微笑,少一份愤怒;多一份关怀,少一份冷漠。要学会宽恕学生,“恕”就是如心,也就是将心比心。
二是与时俱进。要及时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根据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好教育动向,了解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特点,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社会。要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不能一成不变。
这次学习,时间虽短,但组织十分紧凑,收获的确不少,让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
北京师范大学“国培计划(2024)”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在今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19日-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国培计划(2024)”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辅导员工作培训。在这里,我有机会见到了北京的几位知名专家和教授,如: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耿培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振明);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宋尽贤等等,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工作在体育战线上的79位优秀体育教师。与他们短短5天的交流和学习,所带给我的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培训,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
培训的开始专家们首先强调了体育新课程改革重要性,并就以前的课改谈了个人观点,首先肯定课改的成功之处,然后指出旧课改中出现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对于体育教学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去掉。应本着操作性强、作用明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投入到新的课程改革中去,一切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不切实际的体育教学形式都应该去掉。他们的理论给予我们这些工作在体育一线的老师们明确了方向,以前看到别人在某节体育课上采用夸张、花哨的教学方式,觉得自己跟不上课改的节奏,但通过专家的解释明白一堂好的体育课并不在于某种模式,而在于实际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只有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才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
虽然我以前参加过体育学科的一些学习,但总觉得可学习的东西很少,但随着这次的培训,使我的观念有所改变。原来新课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任何改革在其初期都会产生许多困难,课程改革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广大教师去进行摸索和总结,只要是对教育有利的事我们就要坚持,只有改革,才能创新。经过这一次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的开花结果。
最后专家们又介绍了我们此次学习的主要目的:学习完成后回到各个工作岗位在国培教育平台上引导全国各地的体育老师进行2024
新课程培训,在网络上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学习,为他们解决网络上的学习技术问题,催促他们按时上线学习,按时提交作业,并辅助他们顺利的完成2024体育国培网上学习。
这次培训云集那么多的专家和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体育教师。整个培训期间我们和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同行们相互讨论。大家经过短短的五天培训,感觉到每个人回去后的任务都很艰巨。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不仅要干好北师大给予我们网上培训的辅导员任务,更应该在今后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肩负新课程理念投入到本地体育教学工作当中去。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所有培训者一定会尽心、尽力!
XXX
2024年8月31日
“国培计划”2024——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学习心得体会
(二)贵州省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 吴显艳
学习时间总是过得太快,又是三天的学习时光匆匆而逝,带给我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特校开展校本研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开展却是让人有无从入手之感。乐山特校的周副校长关于“校本研修”的讲座,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提示了今后开展校本研修的切入点和开展形式。周校长尤其强调了校本研修中的同伴互助以及聋人教师的培养,这对我工作的新建特校,很有借鉴意义。
10月25日下午,我们参观了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布局合理,校园文化建设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校门到公寓楼、食堂、教学楼无不体现出设计的精妙;从校园宣传栏到每个班的班级文化,都体现出浓厚而温馨的特教元素。到校时正是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们自发地在操场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整个校园呈现出活泼生动又井然有序的局面。校园教学区和生活区连成一体又相对独立,既便于学生生活又利于教师管理。教室功能划分很细,听觉训练室、言语训练室、康复训练室、律动室等特教功能教室一应俱全。学校的艺术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通过艺术表演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同时,还向外界宣传了学校。学生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26日晚,这次参训的两个班级进行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不仅认识了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特教同仁,了解了各地特校的办学现状,还有幸聆听了云南曲靖、山东新泰等特校教学和管理的经验交流。各省虽然省情不同,各特校办学各有特色,然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却是相同的,这样的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尤其是新学校的老师能从老学校汲取办学经验。
华东师大张福娟教授的“个案研究”专题,非常细致地论述了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方式,研究报告的写法,这些为我们特教老师进行教学科研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确实,每个学期的教学总结总是如出一辙,缺乏新意,这样的总结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对于学生的个案研究,既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又能提升教师科研的素养,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应该在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推广个案研究的方法。
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到自己特教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后自己要多加强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并把学到的特教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国培计划”2024——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一)贵州省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 吴显艳
“国培计划”是我国一个大规模、高层次、高要求的教师培训工程,具有示范引领、促进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能够参加这样一次高水平的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虽然才是短短三天学习,却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感触和震撼。
平时在教学中感到聋孩子普遍理解力差,学习能力弱,学过的知识不成体系,学得快,忘得更快,让我很是困惑却总结不出原因。辽宁师范大学的袁茵教授关于“听障学生认知和语言发展与教育”的讲座,让我明白听障孩子在同年龄同环境条件下与健全孩子认知发展上的差距,以及我们特校教师该怎样针对聋孩子这样的特点进行教育。袁教授用专业的术语,活泼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娓娓道来,既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又引导我以后该怎样去遵循听障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和语言训练,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张杨老师的讲座让我们认识到“沟通与交往”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聋校开展“沟通与交往”可以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拓宽了我校今后课程开设上的思路。
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特殊儿童,故而特校教师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徐建奇副教授针对特校教师职业倦怠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教我们怎样拥有健康的心理,即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把自我成长与他人共同成长融合起来。“一个老师教学水平低会对学生的发展有影响,但远远不如教师心理不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大。”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特教老师深思。
张文京教授的讲座《个别化教育与教学》向我们展示了具体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和执行结果,让我们明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张教授给我感触更深的是:现在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今后的特校不仅仅服务于在校的少量学生,而是要转变职能,成为当地的特教资源中心,走进普校为融合教育提供技术支持。这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我们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努力钻研特教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肖敏老师的《聋校课堂沟通策略和案例分析》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肖老师从特殊教育第一线老师的视角,以聋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沟通问题为切入点,用许多现实的课堂实录和案例,揭示了聋校课堂沟通的原因和规律,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可操作的应对策略。在肖老师的讲座上,我还聆听到来自其他省份的特教老师的精彩发言,这些发言针对聋校沟通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意见,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上解决与聋生的沟通问题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作为一个涉足特教时间不足三年的教师,这三天的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开阔视野,为我今后几天的学习和以后更好地从事特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省特殊教育学校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4月20-27日,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在此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提供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为期7天的培训,聆听了很多专家老师富有见地的讲座,与特教的同行们共同探讨了自己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困惑、获得的经验,使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成长感悟:
一、认清了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转变了观念。
曾经,我和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也非常害怕做课题。觉得教育科研与我无关,觉得这是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的事。虽然也尝试着在做一些课题,但更多时候是为了完成一些“任务”、为了评职称。科研兴校是近年来普通中小学校比较时髦和流行的话题,也是很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成功的经验。然而,特殊教育学校在这方面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丁勇书记关于《科研兴校——特教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报告跟我们交流三个问题:一是科研何以能兴校?二是如何以科研兴校?三是实施科研兴校的根本之策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科研水平和专业素质,才能推动特殊教育领域科研兴校的普遍开展,促进特殊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一个课题成就一个教师。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因此,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的。
二、想通了教育科研的课题就在我们的身边,明确了定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怕做课题,是因为感到教育科研无从下手,不明白教育科研工作到底该干些什么,找不到课题的切入点在哪里。谈秀菁教授关于《特殊教育科研的选题》的讲座、让我看到了,其实课题就在我们身边。特别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我们的教育科研活动与专家学者的专业理论研究是不同的,我们进行教育科研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开展教育研究的问题或者说方向应该来源于自己或班级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比较具体的应用性问题。总而言之,我们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源头活水”就是自己的教育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丰富多彩的问题中选择课题,我们的研究就应该从点滴开始。
三、梳理了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内容与方法,找到了门路。
完成了选题,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么接下来该怎样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撰写开题报告?怎样实施课题,进行过程管理?这些疑惑,江苏省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蔡守龙主任、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所何侃教授、李泽慧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解答。特别是蔡守龙主任关于《教育规划课题的设计与论证》的讲座,从重新审视和调整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与细化、确定研究工作的推进策略三大步骤,阐述了在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后的课题研究启动阶段我们该做些什么,使我对如何开展“教育科研”的认识逐步清晰。通过专家们系统的梳理,我感觉自己跳出了狭碍的教育科研观,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学校教育科研”,明确了教育科研的定义,了解了“教育科研如何选题”、“教育科研的三大原则”、“如何设计学校教育科研的课题”、“课题设计的内容包括什么”、“课题设计的要求”等内容,让我清晰了开展课题我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找到了做课题的门路,为我今后开展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
四、明确了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要求,理清了思路。
撰写学科论文,是每个教师的一种追求。因为通过撰写论文,能促使教师去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一直以来,研究论文的写作是我的薄弱环节,有很多想法,但是写起来总是感觉不到位、不清晰。听了谈秀菁教授关于《教育研究论文撰写》、《撰写教育研究方案》的讲座,使我对研究论文该如何撰写有一些清晰的了解。要想写出有好的论文离不开两点:一是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并在研究和思考中有所感悟;二是掌握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清晰地认识到,要使自己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科能力,就要采用反思——行动——再反思的研究模式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以更新教育理念,活化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与自己专业的持续成长。十分感谢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能够让我重新坐在课堂之上,静下心来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而我也会将这次学习当作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成为一名新兴的研究型骨干教师。
“国培计划(2024)”——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聋教育班学习心得
2024年10月22日上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上海参加“国培计划(2024)”——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华东师范大学聋教育班的学习。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转瞬间就结束了。回顾这弥足珍贵的十天的培训学习生活,紧张、充实、快乐,能够聆听各位特殊教育专家们的讲座,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感觉到在理念上得到了洗礼和素养上得到了锤炼升华。
这十天来,国内专家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各位专家教授高屋建瓴的专题讲座,令人醍醐灌顶,时时回味。季佩玉教授引领我们系统了解了聋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道出了聋哑教育课程理论的真谛;黄昭明教授、季佩玉教授、赵航教授、刘巧云教授、卢红云教授等分别对医教结合背景下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聋校课程设置方案与课程校本化研讨、听力检测与人工耳蜗、听觉功能评估与训练、言语功能评估与训练等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专业的分析与指导,指引我们从课程、方法、技术三个层面探寻教学之路;杜晓新教授、季佩玉教授、朱友涵教授、金育萍教授则从聋生认知能力评估与训练、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聋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等方面启发我们关注学生的特征,注重教学研究,促进学生适应性发展;周红省教授、程旭教授、杨福义院长则从学前及低年级聋生教育康复课程设置及案例分析、聋教育中的家校互动、单一被试研究方法作了真切的描述,让我们对特教发展的未来有了前瞻的认识与信心。特教专家们用生动的语言、精到的讲授、鲜活的实例博得了阵阵掌声与发自内心的赞叹,精彩而又务实的讲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开拓了我们的专业视野,解决了许多困惑迷茫,使我们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本次培训中还安排了两次对上海特校的考察学习活动,这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深受鼓舞和激励。闵行区启音学校树立了“医教结合”的办学思想,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专业特色课程;闵行区启英幼儿园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聋哑儿童实行“可视音乐干预治疗”的新课程、新方法的实践研究让人惊喜赞叹;卢湾区第四聋校特殊教育学校“高期望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医教结合”教育体系研究成果菲然,口语教学成效显著让人惊叹;闸北区小小虎幼稚园实现“聋健融合”理念下的“自助发展”教育声闻宇内,成绩令人瞩目。这些特教精品学校,充分展示了上海市特教发展“先人一步、引领全国”的独特风范,将“理想的特殊教育”形态真切地展现在学员面前,激发了我们的理想与热情,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和创造。
十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却受益匪浅。培训学习让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指明了发展方向,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本职岗位,静心专业,潜心育人,为本地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佛山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心得——(阿何)
一直有一个梦,藏在心中;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而且是全国师范学院最高学府。带着几分激动,带着几丝憧憬走进北师大,仿佛让我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每天上课、写作业、参加沙龙活动等。虽然只有十二天,可在这短短的十二天里,感受到了校园里强烈的青春气息和浓郁的人文氛围。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幸聆听多位有名的大学教授及特教行业的专家们精彩授课,与专家们近距离的接触,使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拓宽了视野,促进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更让我充分的领略到专家们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在听报告的过程中,还是在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中,或是在会后的自我反思中„„我每时每刻都有着不同的收获。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分学科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有到兄弟学校听课交流的活动。每一个讲座都有它的精彩之处,每一个讲座也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我的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反思自己的学生观„„把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点点滴滴的想法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引起我思考的问题:
1、融合教育的环境下,特殊教育应如何定位?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应如何转变?
2、现行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都偏向于普校化,特殊教育应如何体现“特”?
3、如何运用行为矫正的策略去发展学生的良好行为?
4、今后,我们该如何一步一步去实现家庭、社会、社区、特校所共同合作构成的支持性环境呢?作为一名普通的特校老师,我能做些什么?
5、回顾教学中,自己是否有根据学生的特殊性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有想过:九年的学习,有多少知识能真正是对学生走上社会是有用的?
6、如何突破听障生读不懂、写不通的老大难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我的理解
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发人深省。
(一)目前,在我国特殊学校仍是特殊儿童主要安置形式,特殊学校教师要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教育,教书育人,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提升特殊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随着融合教育的开展,特殊学校也必须从传统隔离式的学校教学转变为与社区、家庭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特殊儿童的教育将不仅仅是在校园的狭隘的教育,从学校融入社区、进入社会。特教教师要帮助特殊儿童突破学校围墙,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为其创造融合的环境,帮助其从实践中学习,从真实生活中学习,成为特殊儿童发展的引导者。作为“教育者”的特殊学校教师:首先是一名特殊教育者,应当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承担起协调者的作用,促进特殊学校资源中心功能的发挥。协调家长和普通学校教师之间的矛盾;促进普通学校教师与其他特殊教育相关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二)课程方向的把握很重要。该如何去把握?“度”在哪里?
这是听了肖非教授的《特殊教育学校综合课程的几个问题》的讲座后,在脑中不断浮现的,引起我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特殊学校在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盲目搬用普校语文教改的做法,严重脱离大多数聋学生实际,不适应聋学生的承受力程度,课堂教学的功利色彩,结果收效甚微。在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无论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同程度地忽视残障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训练的地位,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已被异化为应付考试的训练,缺乏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培训,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运用行为矫正的有效策略,开启特殊儿童的心锁。在我们的眼里总是看到孩子这样不对,那样不行,总是观察孩子的不足与缺陷。如果长期地忙于应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会日渐消磨我们的教学激情,丧失教学的潜在乐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如果忙于处理不良行为,他还能有多少时间用于教学呢?胡晓毅教授《特殊儿童行为管理》的讲座中让我找到了开启特殊儿童心锁的这把钥匙。在胡教授为我们呈现的一幅冰山的画,让我明白了: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只是冰上的一角,而冰山下的根基我们是无法看到的。一个行为发生问题,必须找出原因。只要他的行为不影响别人,就不要过于干预。我们应换一个思维,站在冰山脚下去考虑孩子需要什么,良好的人格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非常渴望得到我们肯定的,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异常时,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角度去看(摸、闻、看、听、说)应强调的如何建立良好行为,应该更注重良好行为的发展而不是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功能,发生任何行为都是有前因的,不及时干预不良行为就容易泛化。一个良好的行为建立起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化物,找到关键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立刻”纠正。把行为细化成若干个细小的动作,让其容易达到一个个目标,帮助其爬楼梯。
(四)在《团队破冰与团队建设》的体验活动中。非常有幸被组员推荐当了队长。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组内的每一位成员同心协力、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活动后,我们认真总结、积极发言。我们为取得的成绩而欢呼,对于失败的原因我们共同反思,对今后改进的意见积极显言。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很难得见到的表现。活动后,让我明白了:
1、在工作中,领导的领导力、决策和判断力决定着一件事情的成败的关键。
2、团队成员的服从意识、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的成败取决于每个团队成员的努力!传统观念: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通过这个游戏让我明白了流水线上只要有一道工序出问题,最终的产品质量就无法保证;“动车”之所以跑得快,就在于每节车辆都有动力,而不再依赖车头的带动。
3、要做好一件事情,方法很重要。领导管理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将好的思想或好的办法固化为团队的制度并加以坚决执行!
4、要想顺利完成一项任务,必须先领会领导的意图,即明确目标的要求否则方向错了,接下来的工作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其次,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工作流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随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5、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强调要尊重对方,学会倾听。不管结果输赢,组员之间不要互相抱怨。输了,第一时间找出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正是这次破冰之旅,帮助我们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坚冰,让我们体会到了沟通的必要性,使我们的心靠得更紧;这次破冰之旅同时也突破了桎梏我们思想的坚冰,让个人潜力得到尽情的释放。
(五)如何突破听障生读不懂、写不通的老大难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是我们长期探索和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提升听障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校开展学生读书节活动、评选阅读之星、阅读教学的探讨,每日经典诵读、学生每日一句、对话练习等活动,但听障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读不懂文章,写的语句、文章语法错的现状依然改观不大。
在听到东城区特殊学校周晔校长的《聋校的语言教学研究》,让这两年一直在探索该如何提高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从周校长的讲座中,让我明白了解聋人使用的语言是探索聋校语言教学规律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认识了聋生学习语言的特殊性和语言发展特点,找出造成聋生语言障碍的根源(聋学生在使用汉语表达中语病颇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置身于双语环境中学习汉语,往往不自觉地而又经常地将“自然手语”(“汉语手势语言”)的表达习惯与汉语的表达习惯混杂在一起的缘故。),才能够探索出聋校语言教学的有效方法。
创设一个适宜聋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从聋校并存着汉语和汉语手势语言的实际出发,调动一切积极手段,将聋学生学习汉语与认知世界统一起来,并十分强调让汉语作为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特点的反映。如果一所聋校的一切活动中都能较好地体现这个原则,那么,就应该认为这所学校为聋生提供了适宜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
东城区特校在聋生的语言教学中做得非常成功,归纳如下:
1、坚持口语教学为主,多种语言形式并用原则;
2、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
3、积极为学生佩戴适合的助听设备;
每个学生佩戴适合的助听器;每个教室配备无线调频助听系统,每天教师要利用晨检时间检查助听器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助听器或助听系统,对聋生进行听觉训练,提高听能。
4、各学科教师都应承担语言学习的任务,制定学科术语、基本句子,给予梳理、归纳。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实现聋生学语目标。
5、开展有针对性地语言实践活动;
利用晨检读报或介绍昨天电视新闻;读书节、诗朗诵、作文比赛、组织外出的各种活动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求教师设计好要掌握的语言目标,能用书面语形式的不用手语,活动后让学生根据年段进行写作。
6、由于手语的表达有限,升旗礼、开学典礼、结业式、毕业典礼等活动,除了有大会主持、手语翻译,还配有电子大屏幕出示相应的文字。
7、学校语言环境的营造;学校环境布置中多用语言提示;班级环境布置中要多体现学生语言实践和积累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交流多以口语和书面语为主,手语辅助;指导家长,建立家庭语言环境;在活动中尽可能地用板书或多媒体呈现书面语。
8、管理机制的建立(教案中有语言目标、不同年级建立写句本或日记本作为必改作业、听力检测、助听设备检查制度、个别训练制度等等)
9、加强教师培训,全员树立意识,掌握方法;
10、要有持续研究的精神和专业功底;
三、我的建议
(一)、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是聋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任务。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聋生的语言能力?这是我校语文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非适龄期聋生获得语言的问题,必须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和适当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补偿聋生的语言。
1、树立在校每一位教职工都是语言教学工作者的意识。
2、沟通多元化,为了让聋生适应社会,回归主流,真正成为自强、自立、自信、残而有为的社会新人,发展聋生的书面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发展聋生的书面语,必须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坚持口语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聋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选择适合于聋生语言发展需要的方式进行教育与训练,把口语、手语、书面语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残余听力,功能补偿,建议每个有条件的学生佩戴助听设备,学校可专门设立一项助听设备基金,用于购买助听器(以资助特困学生,学生也可向学校租用并签订合同)和设备维修。
4、实践证明聋校语言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步提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把语文运用到生活中。根据特定的内容创设情景,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把握语言学习契机,在体验实践中学习语言。学校及教师应创设条件,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
发展好聋生的语言,是聋校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基于聋生特点和发展需要,此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但体现出具有抢救性质的急迫性。所以要在思想层面、操作层面、精神层面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整体思考,具体实施,持之以恒,全员参与,才能有针对性推进此项工作的发展,并取得实效。万事贵在坚持,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走下去,聋生就会更具有自信和持续发展的实力融入社会。
(二)、学校应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在教师的培养上应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做好新教师的培训。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当前课程改革的首当任务。可以考虑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综合,体现课程的综合化;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常识、技能、经验编制综合课程。
(四)再借窦桂梅老师说的这番话: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早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给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是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对呀!整天忙于应付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各类检查,还有各种名目的培训,我们不是不懂——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可是,谁又能给我们空间。我们每天都在及其忙碌中度过,学校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老师每天都在抱怨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钻研自己的教学。只要是对老师的发展有利的事情,再苦再累老师都愿意做,但绝不愿意做瞎事。学校要考虑的是什么事情是不要做的。恳请领导在每学期各部门制定计划时是否应该考虑整合,合理安排时间,真正地让老师忙并快乐着。
“国培计划(2024)”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美丽的季节,2024年9月9日至9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特教界的教师欢聚在我们美丽的郑州,一同参加由郑州师范学院组织的“国培计划(2024)”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聋教育)。在这短短的十天里,我收获了很多,有来自高校专家的的前沿信息,有来自基层一线的教师的实践指导,有学员间的交流碰撞,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浓浓的友谊。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
一、专家讲座,发人深省
几天来,我们先后聆听了台北市立大学教授韩福荣、华东师大教授于素红、北京师大教授肖非、邓猛、郑州师院教授杜志强等高校专家以及来自一线专家如特教学校教师王磊、李岩、潘梅英等的讲座,专家们的讲座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当今特教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身为特教教师,我到底对特教了解多少?我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聋孩子提供了哪些特殊的服务?在聋校生源日渐萎缩的今天,学校的明天将如何发展?医教结合,难道只是买齐了那些价值几百万的设备,我们当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特教教师如何专业化?我在教学生涯中,读了多少本关于特教的理论论著?在遇到问题时,我是否真正地潜心研究?如何让教书育人活动更显成效„„有思考才能有所行动。这些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时时提醒我,让我更好地作一名特教人。
二、教学研讨,真诚交流
培训活动中,我们欣赏了新密特教学校的音乐课——《拔根芦柴花》。李老师呈现的课堂非常精彩,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学生掌握了碰铃、响板、双响筒、铃鼓、大鼓等乐器演奏2/4拍的方法,并完成了《拔根芦柴花》前半部分的演奏。有效的课堂令人振奋。另外,我们还欣赏了部分老师的微课课例,老师们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值得称道。在评课活动中,大家热烈探讨,真诚交流,谱写出了一曲值得回味的篇章。
三、同行交流,共同成长
本次培训,汇聚了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强烈的求知欲使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老师提高自己教科研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
郑州师院之行是美好的。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感谢郑州师范学院为我们的培训提供了热情周到的帮助和支持!这次国培只是一个手段,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国培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把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探索,不断钻研,慢慢积累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专业型教师,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以宁静之心投入特殊教育事业
——参加山东省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近两个月的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接近尾声,坐在柔和的灯光下,回味这段忙碌、充实而难忘的时光,想着自己的收获、反思、成长,梳理思绪,流诸笔端,甘之如饴„„
收获之一:以宁静之心投入特殊教育
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太心急,“一锹挖个井”、“一口吃成胖子”,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需要慢慢来。当我们面对智障孩子,一次次“对牛弹琴”、收效甚微时,我们失望、灰心;当孤独症儿童狂躁、焦虑,我们百般抚慰却毫无效果时,我们失去信心。我们常常感叹特殊教育像竹篮打水,像掌心流沙„„我们太执着于获得了,教了就要有收获;我们太看重结果了,忽略了过程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执着于表面的现象,缺少了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探寻;我们缺少静静的观察、耐心的聆听、细致的研究、反复的练习,更多的是片面的决断、武断的否定、无奈的舍弃。这一切似乎都可以找到充分的理由: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烦恼的家长工作、繁重的家庭生活压力、复杂的人际交往等,让我们时刻处于焦虑、紧张、压力之中。忙碌、焦虑的我们难免经常怀着浮躁、怨怼的心来教这些残障的孩子们,感叹收获不及付出的多。我们是不是已经有很深的职业倦怠感呢?当这些感觉充斥我们的内心,我们还快乐吗?还幸福吗?还能投入地工作吗?
记得我们学校曾经做过一次心理健康体验活动,心理咨询师要大家在白纸上画一幅画,有两幅画我记忆犹新:其中一幅画展现了这样的画面情境: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一个女子靠在窗边,凝望着窗外,画面上是一个孤独的背影„„另一幅画面的情境是:蓝天下,一棵大树,一位少女站在树旁,她的眼神是木然的,眼睛是一个黑黑的圆点。心理咨询师通过对画面的分析,得出了特教老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孤独感、沟通力差、缺乏信任与安全感等。
集中研修时贾力老师通过“叠罗汉”、“扮演盲人”、“坐撑起”等有趣的游戏,带大家体验了相互的信任、支撑、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相互的信任就增加了;隔膜减少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改变发生了,心情就舒畅了。我们每个人都要试着开放心灵,学会感恩,懂得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为将来积极付出行动,对过去适时放下,惟有如此,才能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出本性的自我。
欧晓霞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反省:《心轻上天堂》,古埃及法老的空玉匣,不正象征着心灵的虚空吗?惟有空,方能静,惟有静,才能获得人生的大智慧。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只有把内心的各种欲望、杂念不断消减,逐步达到澄净的状态,保持心灵的宁静,才能启动智慧,发现万事万物自然的状态。
这样,我们才能对残障学生放下偏见与歧视,从内心尊重他们、靠近他们、读懂他们,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探寻他们的自然状态,用爱心、信心、恒心找到与孩子们沟通的桥梁,进而才能为他们提供最适合、最潜移默化的教育。
收获之二:勇敢面对“孤独”的挑战
潍坊学院王淑荣教授的孤独症专题讲座,令我们震撼!从1943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病学家凯纳的调查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障碍》开始,人们的目光开始关注这个“孤独的世界”。王教授提供的一组数据更是让我们震撼!“我国上世纪80年代儿童孤独症发病率是1/10000,90年代是1/1000,进入21世纪初,竟然达到1/500!”孤独症儿童在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的时候,像外星人一样悄悄降落到原本快乐、幸福的家庭。孤独症儿童的父母从最初的震惊到承受身心的煎熬,从满怀希望到经受失败的痛苦,他们孤独地守望着,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帮扶、引领和鼓舞„„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医者、社会福利机构、特教老师加入到这个行列,从不同层面为孤独症儿童走出自我,回归主流,融入社会生活,正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面对孤独症儿童各种奇特的、不可理喻的问题行为或交流障碍,我们曾经很迷茫,他们的情绪宣泄方式极端、恐怖、难以被接受,甚至被误认为是品德问题。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养育或行为习惯的硬性干预方面,无情的呵斥、冷漠的放任更加重了孤独症儿童的紧张、焦虑、抵触和更加剧烈的情绪爆发。作为特教老师,我们更多的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孤独症儿童,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认识比较全面,但是对问题行为背后的生理、心理成因还不是很明确,所以我们对于这座“孤岛”的认识远远不够。
此次培训,加深了我们对孤独症儿童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我们慢慢揭开了孤独症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神秘面纱,了解了孤独症儿童在感知、情感、意志、行为、语言、个性等方面的特质,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我们懂得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核心是“发展社会性”,把孩子“拽进生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视觉、听觉、运动觉的感统训练。我们激动地看到国内外运用数字化干预手段治疗孤独症儿童的神奇效果,找到了与孤独症儿童很快建立关系、击破信赖“坚冰”的有效途径——机器人宝宝。(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1页)林平光教授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震撼——特殊教育界正面临一场技术的革命、观念的突破。许多新观念、新名词不断出现,丰富着特殊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积淀。医教结合、社区模式、福利模式、社工机制、转介机制的建立,给孤独症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情感支撑、科技支撑。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将不再是虚幻的梦„„
收获之三: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成长
我经常在想,我们参加培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学工作中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之外,我们更应该接纳什么? 启迪一:新理念比新知识更有价值。如刘全礼教授说,心理发展的本质是生理的,是个体生化的变化过程。这个理念让我反思智障教学的现实问题:每一个智障儿童的知识或技能的获得都是他在充分地活动、反复地练习之后形成神经元不断的放电、充电、形成链接,是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个体感受、个体反应,那些看似热闹而缺乏实际意义的合作教学课堂对个体的发展收效甚微,那些看似简单、毫无意义的“死记硬背”、“重复练习”对智障学生也是有意义的。当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感觉每天重复的工作是徒劳的,就会降低教学心理的疲倦。
启迪二:开阔眼界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海洋,永无止境;眼界是小舟,带我们在无边的海洋里遨游。眼界开,吸纳的是鲜活的知识,建构的是科学的知识体系;眼界窄,获得的是呆板的知识,建构的是僵化的知识体系。肖非教授的《美国特殊教育立法》就是开阔眼界的讲座,我们知道了“制定法”与“判例法”的区别,了解了“布朗案”、“米兰达法则”,知悉了《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六大原则„„它给我们提供了参照物,让我们看到中美在特殊教育立法上的距离,是我们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之外获得的崭新的、重要的思想上的启迪。同时,它也使我们能够看到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将来,让我们找到特殊教育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宿感„„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社会赋予了我们崇高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必须真诚地付出智慧与汗水,我们每一步的前行都将收获无数心灵的感动,而我们的心灵家园也必将春暖花开,洒满阳光„„(责任编辑 张 艳)2024年参加贵州省遵义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2024年4月14-23日,贵州省遵义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水上报告厅举行,根据学校安排,我和一个同事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有幸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其中盛永进教授讲解的《当代特殊教育发展动态》、何侃副所长讲解的《特殊儿童心理研究》、谈秀菁教授讲解的《聋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与反思》、《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现代特殊教育》沈玉林副主编讲解的《聋校语言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践》、镇江特校副校长赵庆讲解的《聋校语文教学实践策略研究》、王辉教授讲解的《沟通与交往课程的理解》。几位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何侃老师的《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懂得了特殊儿童有哪些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去面对,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所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沈玉林老师的《聋校语言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践》,通过他的讲解,使我困惑已久的问题解决了,我明白了特校的学生为什么语言颠倒,写不通句子的原因,是因为汉语语法和聋人手语语法的不一样,我们教师使用的是汉语手势语,并不是真正的手语,所以聋人看不懂,这使学生学不好汉语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教聋人的语言,适用于聋人的手语。总之,十天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真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培训不仅是对自己知识的扩充、教学理念的提高,更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涤,为我下一步的生活和学习指引了方向。在感悟的同时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向一个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不论是国家教育部门还是教育专家,都深深地感悟到只凭空洞的教育理论,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教育专家提出的新教育理念虽具有普遍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很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来研究和实施,以此来证实新理念的正确性.因此,要做一名好老师,就一定要学会做课题研究,教师要做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否则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都是一句空话,教师本人也会被教改的潮流冲垮,同时,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使自己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好多的教育奇才,教育专家都是从一般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而一举成名的,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去参与课改,参与课题研究。
二、做一个有计划有远见的教师
经常听到老师说“我天天的忙忙碌碌,可到底在忙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成绩了,烦死了”,听起来好像很可笑,但这却是我们很多人的生活真实写照。整天的忙来忙去,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都忙了些什么,虽然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由很多的琐碎小事构成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真的这么忙,而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头绪,没有计划性,也就是所谓的“碌碌但无为”。其实,我们在工作的同时,只要稍稍的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下计划,为自己的教育发展做一下规划,就会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成为一个“碌碌有为” “忙碌并快乐着的人”!
三、做一个有危机感的智慧型教师。
近几年来学生生源在日益减少,教师资源却没有减少的迹象,而且还有大量新毕业的师范类准教师找不到工作,他们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的工作岗位,国家有将教师向公务员管理转轨,确立教育公务员的意向,以确保教师的各项待遇和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这样就对教师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我们现任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危机感、压迫感,趁自己还算年轻,及时给自己充电,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才确保我们工作的稳定性!确保我们不会在几年以后,被那些精力充沛、见多识广的年轻人所淘汰。
四、做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师。
做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更担负着一位位学生家长的眷眷之心。教师的职业境界有三种,最低境界“工作仅为养家糊口”,第二境界“为了自己的良心而教学”,最高境界“能享受教学的幸福”,当我们静心反思时,我又属于其中的那种境界呢?我们大部分老师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谁能希望我们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呢?而我们又是否做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的学生呢?是否用真诚、善良、谦逊、宽容、爱心、责任心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呢?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